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合集下载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研究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

水中小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体中的微小动物,包括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1. 网采法:利用网筛将水样过滤,收集筛网中的小动物。

此方
法适用于浮游动物的调查。

2. 底栖动物取样:利用底栖动物取样器将底泥样品取出,筛选
和分离底栖动物,然后对其进行分类和计数。

此方法适用于底栖动物的调查。

3. 网箱法:将网箱放置于水体中,收集箱内的生物样本。

此方
法适用于调查摇蚊、枝角类、水蚤等小型水生动物。

4. 拉网法:利用拉网捕捉水中小动物,然后进行分类和计数。

此方法适用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调查。

5. 拍照法:利用水下相机拍摄水生生物的照片,然后进行分类
和计数。

此方法适用于调查鱼类、贝类等较大的水生动物。

在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调查区域的生态环境,避免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采样和数据处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 1 -。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附着在水底的动物。

调查底栖动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物搜集和环境监测。

生物搜集是指通过对水底沉积物或水样中底栖动物的采集和分析来了解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等情况。

下面是生物搜集的具体方法:1.沉积物样本采集:可以使用铲子、铁铲或底栖动物捕捞网等工具将沉积物取样。

根据研究目的,可以选择不同深度的采样点,并将样本收集在标记好的容器中。

2.水样采集:可以使用水样采样器具或直接将水样倒入采样瓶中。

注意选择不同深度的采样点,并尽量避免悬浮物的干扰。

3.沉积物和水样的处理:将采集的沉积物样本进行筛分和挑拣,将目标底栖动物收集到容器中。

对于水样,可以用过滤网过滤沉淀物,然后将过滤液中的底栖动物留取。

5.样本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类鉴定等方法,对采集到的底栖动物进行种类的判定和数量统计。

此外,还可以分析底栖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等信息。

除了生物搜集,还可以通过环境监测的方法了解底栖动物的情况。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研究水质、沉积物特征以及环境参数等,来评估底栖动物的生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下面是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1.水质监测:通过采集水样,测量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水体浑浊度、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和酸碱度等情况。

2.沉积物监测:采集沉积物样本,分析其质地、有机质含量、颗粒大小和重金属等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物的污染程度以及对底栖动物生存的适宜度。

3.环境参数监测:监测和记录水体的流速、氧气含量、水深、水动力学条件等环境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底栖动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有重要影响。

4.数据分析和评估:将采集到的水质、沉积物和环境参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底栖动物的生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比较不同监测点或不同时间的数据,可以判断底栖动物的分布情况和环境变化对其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底栖动物调查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态特征和生境需求。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
与 2004 年相比,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 势种仍为粗帝汶蛤, 但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 2004 年优势种以软体动物为主, 而此次多毛类优 势种数目明显增多、优势地位也明显有所提高。 2004 年优势种组成较为简单, 有 12 种优势种, 而 本次有 18 个优势种。
优势种组成的年际变化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 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1987 年主要种类为 双鳃内卷齿蚕、袋稚齿虫、联珠蚶、粗帝汶蛤、 波纹巴非蛤、模糊新短眼蟹、弯六足蟹和光滑倍
表 1 中国各海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 Tab.1 Number of macrobenthic spec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Sea
海域 area
种类数 number of species
年份 year
海域 area
种类数 number of species
1.3 数据处理 1.3.1 种类更替率(R)[9] 种类更替率 R 的计算公 式为: R=[(a+b-2c)/(a+b-c)]×100%
式中, a 与 b 分别为相邻 2 个季节的种数, c 为 相邻 2 个季节共同的种数。 1.3.2 相对重要性指数[10] 相对重要性指数 IRI 的计算式为: IRI = (W + N )×F,式中: W 为某一种 的生物量占大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百分比; N 为该种的丰度占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百分比; F 为该种的出现频率。
与国内其他海域相比,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数处于中上水平。东海[11]、胶州湾[12]、渤海[13]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有 300 余种, 渤黄海近岸海 域[14]、南黄海[15]和泉州湾[16]出现种类有 200 余种, 与大亚湾基本相当, 海门湾[17]、福清湾[18]、长江 口[19]和象山港[20]出现种类数相对较少(表 1)。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及评估方法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及评估方法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97I>?> R=6DI:H =C 1KKH7>A PG=H=<B,2>K’ %$$+ , 34 ()) : %$+"(%$+#
图 $"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范围及采样点密度 %&’( $" D$’./ (#: ,(9.)&#8 :/#,&%0 ’! %*/ ,"6B/0/: 6&B/6 *(+&%(%1
H 期! ! ! ! ! ! ! ! ! ! ! ! ! ! ! ! ! 石瑞花等: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及评估方法! ! ! ! ! !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及评估方法2083国内一般在每个监测点采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采样方法水深不超过112主要采集毛翅目蜉蝣目和广翅目等昆虫集中在堤岸边根垫和大型水生植物基部采样总采集长度约10主要采集摇蚊寡毛类蜻蜓泥蛉和甲壳类周丛生物样洗刷1015块有固着生物部分浸在水体的石块和圆木主要采集摇蚊等个体较小的底栖动物采样频率约10主要采集附着在大石块和大圆木上的毛翅目翅目摇蚊和软体动物等
3FE3
应H 用H 生H 态H 学H 报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2G 卷
将栖息地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生态学家定义的栖 息地单元— — —功能性栖息地 ( !"#$%&’#() *(+&%(%, ) ; 另 一类是地貌学家定义的河道内物理栖息地单元— — — 水流 生 境 ( !)’- +&’%’./, ) 或物理栖息地 ( .*0,&$() *(+&%(%) 1 功能性栖息地以河流中的介质为研究对象, 由 底质和植被类型组成1 常见的功能性栖息地种类有 无机类 ( 岩 石、 卵 石、 砾 石、 砂、 粉 砂 等) 和植物类 ( 根、 蔓生植物、 边缘植物、 落叶、 木头碎屑、 挺水植 物、 浮叶植物、 阔叶植物、 苔藓、 海藻等)

定性定量和生物量的监测技术(浮游、底栖、着生)

定性定量和生物量的监测技术(浮游、底栖、着生)

定性定量和生物量的监测技术(浮游、底栖、着生)(1)水样的沉淀浓缩将己固定的水样,放入1 000 ml沉淀器(沉淀器可用1 000 ml广口瓶或分液漏斗)中静置24 h,使其充分沉淀。

然后缓慢吸出上层清液,将剩下的20 ml左右的沉淀物转入30 ml定量瓶中,再用吸出的清液冲洗沉淀器3次,每次的冲洗液仍转入定量瓶中,并使终于容量为30 ml。

假如标本需长时光保存,应加入2~3 ml。

(2)定性调查将新奇或固定的水样,置于显微镜下举行属种鉴定。

对于优势种应当鉴定到种,普通种类可鉴定到属。

鉴定结束后,应将鉴定的种类列有名录。

假如鉴定到种属有困难,可按蓝藻、裸藻、绿藻、金藻、黄藻、硅藻、甲藻、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类举行鉴定。

(3)定量调查视野法计数:将定量瓶中的样品充分摇匀,采纳合适体积的计数框举行总数计数或分类计数。

每个样品计数2片,取其平均值;同一样品的两次计数之差超过±15%,需举行第3片计数,取两个近似的平均数作为计数结果(见表9.3)。

藻类、原生动物计数取0.1 ml,在l0x40~10x60倍显微镜下用0.1 ml的计数框举行藻类计数,计数50~300个视野,原生生物全片计数。

轮虫取1 ml,在10x10~10x20倍显微镜下用1 ml计数框举行全片计数。

甲壳动物取5 ml或8 ml,在10x10~10x20倍显微镜下用5 ml或8 ml计数框举行全片计数。

每升水中浮游植物的个体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N—1L水中浮游生物的个体数; Cs—计数框面积,mm2 ; Fs—每个视野的面积,mm2 ; Fn—计数过的视野数; V—1L水样经沉淀浓缩后的体积,ml; U—计数框的体积,ml; Pn—每片计数出的浮游生物个体数。

单位体积浮游动物的数量,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N—1L水样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个/L; V—采样的体积,L; Vs—样品浓缩后的体积,ml; Va—计数样品体积,ml; n—计数所获得的个体数,个。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同潮带(或不同样方)的标本混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
拣出归入所属样方号。
分离的标本经初步鉴定,以样方号为
单位分装,并及时加入固定液。
除海绵、苔藓虫等含钙质动物改用
75%酒精固定外,其余用5%左右的 中性福尔马林保存。
按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和定性分析记录表。
小潮高潮 平均水面
小潮高潮 最低水面
滨 螺
白 脊 藤 壶
约6.5 m Ⅰ1
约5.6 m Ⅰ2
约4.6 m
Ⅱ1
约3.7 m
Ⅱ2
小潮低潮 最高水面
小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最低水面

牡 蛎
笠 藤
苔 藓
约2.5 m Ⅱ3

海 胆石 、花
约1.6 m Ⅲ1
海虫
约0.7 m

Ⅲ2
约0.1 m
5. 采样过程
5.1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岩石岸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
(每隔2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 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 均不能移位。
泥滩、沙滩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
绳索(每隔5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
亚潮带或潮下带。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
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正规半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
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 乎相等,而涨退历时也很相近(约6小时12分)的潮汐。

第4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

第4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
三、样品分析 1、 仪器设备 a) 分离装置 分两层套筛,套筛直径为10cm,搁放在相应直径稍大
的800cm3或1000cm3量杯上, 上层0.5mm,下层0.042mm, 若细砂颗粒过多,中间加一中层网筛,孔径为0.2mm。
b) 分离淘洗装置 用于砂质样品的分离,使用过滤海水。
1—水泵;2—沉积物样品; 3—旁路回水管;4—水槽; 5—回水管; 6—蓄留小型生物的网片; 7—溢出管
另外,可用海上柱状取样管取样
d) 环境因子的测定 主要包括:沉积物粒度, 含水量(%), 总有机碳(%),
Chl a 和 Phl a(脱镁叶绿素a )
粒度分析和有机碳分析:沉积物量不应少于50g,
Chl a 和Phl a :用2.6cm内径的有机玻璃管取芯样2个,
装入塑料袋后立即放入-20℃冰柜内保存。回到实验室应尽快 测定。
b) 将样品移入分样器,注入蒸镏水至2dm3,加顶盖,颠倒 摇动,视显微镜下(≥40×)观察,鉴定和计数 b) 对“软型”小型动物 应尽量活体观察、鉴定和记数,
对“硬型”小型动物可制成临时性或永久性封片观察、鉴定 和 计数。
6、生物量测定 a) 体积换算法
第四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
底栖生物 benthos 栖息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 凡被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所阻留的生物,
大型底栖生物。
凡能通过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而被孔径 为0.042mm所阻留的生物,小型底栖生物。
一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 技术要求
a) 从取样器取芯样,必须是未受扰动的采泥样品。 b) 每站随机取芯样; c) 栖息密度(丰度)以ind/10cm2或106ind/m2表示; d) 生物量以(µgdwt)/10cm2或(gdwt)/m2表示。 e) 干重生物量精密度±0.01mg。 f) 条件许可时,应进行潜水取样.

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

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

















浅水
√ √ √ √ √ √ — √
采样类型 定性 半定量 定量
























三、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分样、拣选
标签
固定、保存
四、标本室内鉴定和数据输入
鉴定
➢ 优势种或常见物种(如软体动物)应鉴定到种 ➢ 水生昆虫(除摇蚊科幼虫外)至少鉴定到科 ➢ 水生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至少鉴定到属 ➢ 摇蚊的幼虫和蛹以及寡毛类个体,需要封片观察
D型网:30cm×30cm;适用于多种生境
浅滩采集
砂质底质采集
索博网:30cm×30cm;适用于水深< 0.3m溪流
索博网 – 刷洗石块,操作10-15min
Hess 采样器
Hess 采样器:采样类似于索伯网,水深 <0.5m
改良 Hess 采样器
分样筛:500μm,直径25-30cm
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工具
溪流及浅河
✓踢网 ✓D型网 ✓索伯网 ✓Hess 采样器
大型河流、湖泊、水库
✓Allen 采泥器 ✓Kellen 采泥器 ✓Eckman 采泥器 ✓Peterson 采泥器 ✓Ponar 采泥器 ✓柱状采泥器 ✓人工基质
踢网:1m×1m;两人操作,适用于 多种生境
踢网
挑取样品
目标设计方案 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专项调查,一般采用目标设计方案, 基于已知的问题或事件选择监测站位,可提供某一位点 或河段的状态评估

底栖动物入门知识

底栖动物入门知识

底栖动物入门1.底栖动物的定义广义的定义:将生活在水体底部的所有生物称为底栖动物,包括鱼、虾、蟹、水生昆虫等;狭义的定义:生活史全部或部分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水生昆虫、虾、蟹等。

通常根据大小分为三类,大型底栖动物(0.5mm),小型底栖动物(0.5-0.042mm)和微型底栖动物(0.042mm 以下)。

2.底栖动物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了解研究区域的种类情况)和定量研究(密度和生物量等状况)。

3.底栖动物的常规研究内容采样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采泥器采集(适合深水区域)和手抄网(适合溪流和浅滩)。

大型底栖动物一般以40目网筛过滤杂质和去除泥沙,水生昆虫一般用70%酒精保存,软体动物一般用福尔马林液保存,在实验室进行挑拣,用显微镜鉴定种类。

物种组成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底栖动物优势种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密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时间和空间变化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4.底栖动物的作用提供调查的基础资料,底栖作为鱼类的饵料,分析与鱼类底栖动物的相关性;水质评价: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状况,是水质监测指标之一。

5.底栖动物研究的参考书目底栖动物分布广泛,海洋、淡水都有分布,种类比较多(预计超过100万种),底栖动物的参考书籍可以参考《中国动物志》,但是不专业,但是其他的又比较陈旧(20世纪70-90年代的或学位论文)。

底栖动物与河流生态评价,段学花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John C M, Yang,L F, Tian L X. Aquatic insects of China useful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Nanjing:Hohai UniversityPress,1994。

周长发.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南开大学,天津,2002.王洪铸.中国小蚓类研究-附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地区两新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刘月英,张文珍,王跃先,等.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周凤霞,陈剑虹.淡水微型生物与底栖动物.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中国经济动物志毛翅目》、《中国北方摇蚊》等根据种类鉴定的需要进行。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体底部或沉积物中的生物群体,包括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由于底栖生物对于环境的敏感性与响应度较高,对于水质的评价与监测至关重要。

因此,开展底栖生物的调查与分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调查方法和分类鉴定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底栖生物调查方法:1.栖息地选择:选择调查点位时,应考虑生境特征、底质类型、水动力学条件等因素,使得采样范围具有代表性。

2.采样方法:常用的采样方法有人工采样和仪器采样两种。

-人工采样:主要采用手动或者使用采样器的方式进行。

例如,手动挖泥法可以使用铁铲或者手提抽样器进行取样;胶州湾式采样器常用于采集底栖无脊椎动物样本。

-仪器采样: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大面积、高效率的样本采集。

例如,底质取样箱用于采集底泥样品,该仪器能够将特定面积的样品采集到固定高度;多管采样器可轻松采集海底生物样本。

3.采样数量和频率:采样点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如果区域内环境条件差异大,则应增加采样点位的数量。

采样频率则需要结合底栖生物种群的生态习性和环境变化来确定。

4.样本处理与保存:采样完毕后,将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与保存,以保证鉴定分析的准确性。

二、底栖生物分类鉴定:底栖生物的分类鉴定是指根据其形态特征、分子特征等对底栖生物进行种属分类的过程。

1.形态特征鉴定:通过观察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

该方法通常需要对生物有较深的了解和经验积累,包括观察身体特征、生殖器官、骨骼结构等。

2.分子特征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分子特征鉴定成为了底栖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分子标记包括DNA条形码和rRNA序列。

通过测定底栖生物的DNA条形码或者rRNA序列,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分类鉴定。

3.数字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识别: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识别算法,能够对底栖生物进行自动化鉴定。

通过建立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库和图像处理算法,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鉴定。

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

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

(12)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
三星梭子蟹
锈斑蟳
三疣梭子蟹
拟穴青蟹
对虾 大闸蟹
口虾蛄

锦绣龙虾
可供观赏的虾
甲壳动物端足类
鼓 虾
附着在红树 上的藤壶
寄居蟹
长腕和尚蟹
寄居蟹




屠士招潮蟹

装死的弧边 招潮蟹
(13)苔藓动物门
特征:
群体营固着生活,个体
称为个员,有发达的触 手冠,个员之间的消化 腔是不相通的,只用骨 骼互相联络。
生物监测(包括全球气候变 化和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
(三)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类群
(1)海绵动物门 (2)刺胞动物门 (3)栉板动物门 (4)扁形动物门 (5)纽形动物门 (6)线虫动物门 (7)棘头虫动物门 (8)环节动物门 (9)星虫动物门 (10)螠虫动物门
(11)软体动物门 (12)节肢动物门 (13)苔藓动物门 (14)内肛动物门 (15)腕足动物门 (16)帚虫动物门 (17)棘皮动物门 (18)半索动物门 (19)尾索动物门 (20)脊索动物门
微型底栖动物(microfauna):能通过0.042mm的筛网;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在0.042-0.5mm筛网之间; 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不能通过0.5mm的筛网。 巨型底栖动物 (megazoobenthos),即通过水底摄影照片
可清晰辨别类群的大型底栖动物 (深海或大洋)。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篱凤螺 Strombus luhuanus
(Linnaeus, 1758)
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大笋螺 赤蛙螺

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技术规定

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技术规定
4
完成样品的鉴定后,填写记录表,记录各物种的采样点分布状 况。见附表 C.1。
6.3.3 材料整理 整理调查记录表格、照片,编制调查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物种名录。见附表 C.2。 6.3.4 数据分析与评估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相关评估指标,评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 种丰富度、空间格局、种群数量、受威胁状况等,绘制调查与评估 相关图件。 6.3.5 报告编写 编写内陆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报告。 6.3.6 成果提交 提交调查评估工作成果,包括调查评估报告、调查采样过程中 的原始记录和整理后的基础数据、绘制的图件、拍摄的工作照、物 种照片和环境照片,需提交的标本等。 7 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7.1 调查指标与要求 7.1.1 生境状况 调查采样点生境状况,建议包括水温、pH 值、透明度、溶解氧、 电导率等参数。采集沿岸带植被、河道弯曲度、排污口、温排水口、 岸线固化、采砂场等图像信息并上传至数据采集器。 (1)生境 采样点的生境类型。
2
4.3 科学性原则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 科学的技术方法评估所调查水域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受威胁 因素以及保护状况。 5 调查与评估内容 5.1 调查内容 调查研究区域内河流、水库、湖泊等自然及半自然水体的大型 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生境、威胁因子和保护现状。 5.2 评估内容 (1)评估调查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 种丰富度及其空间分布; (2)评估调查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 种群数量及群落特征,特别是珍惜濒危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3)评估调查区域河流、湖泊、水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 分布区域和栖息地质量; (4)评估调查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受 威胁状况。 6 工作流程 6.1 调查准备 6.1.1 技术准备 根据调查目的与任务确定调查区域,收集、分析与调查评估任 务有关的文献及其他资料,编制工作方案,初步设置调查采样区域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的生态作用
生态平衡
底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平衡作用,通过 食物链和分解作用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物质循环
底栖生物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将死亡的有机物 转化为无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底栖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碳 循环、氮循环等。
底栖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
生态修复
根据底栖生物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 的生态修复方案,如恢复水生植被、 改善水质等,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恢 复和平衡。
水质监测与解氧、重金 属含量等,为水质监测与评价提
供依据。
污染评估
通过比较不同区域底栖生物的种类 和数量,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 染物类型,为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 定
目录
• 底栖生物概述 •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 • 底栖生物分类鉴定 • 底栖生物调查的应用 • 底栖生物调查的挑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底栖生物概述
底栖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底栖生物是指在海洋或淡水水域底部 生活的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底栖动 物和底栖微生物。
特点
底栖生物通常具有适应水底环境的特 殊生理和形态特征,如扁平的体型、 发达的附着器官和耐低氧、低光照的 生存能力。
底栖生物调查的展望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底栖生物调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遥感、GIS等技术的应用将为底 栖生物调查提供更多可能性。
标准化和规范化
随着底栖生物调查的普及和深入,调查方法和流程将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调查结 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综合研究
未来底栖生物调查将更加注重综合研究,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环境适应性。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水产饵料生物学

底栖动物是指在水地区栖息的动物总称, 一般包括水生环节动物、水生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调查的 目的在于了解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组 成,分布以及对水体单位面积上底栖动 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作出比较可靠的 估计,从而为水体中底层鱼类的放养指 标提供一定的依据,还可用这些调查数 据评述水体的污染程度。
一、调查所用的工具及药品

底栖动物的采集工具种类很多,目前国内在采集方法和采集用具 上,还没有统一规范,但基本的方法用具是一样的。 采集定性定量过程中需要下列器具及药品: 水体地形图 深水温度计 彼得生采泥器 一般温度计 带网夹尼器 扭力天平 三角拖网 托盘天平 脸盆 解剖镜 水桶 显微镜 标签 培养皿 铅笔 指管瓶30~50ml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毛巾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抄网 解剖针 分样筛40目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 酒精 小镊子 吸管 绳索 毛笔 盘称 滤纸
天 的 天

天 天 天 天 天

哈 哈 哈 哈 和

呵 呵 呵 呵 呵 呵 哈 哈 哈 哈

444
矿馒桅峎苀箥緓姵覎胘蝰垇嘅 駀辩佢克炉网们塈弯歒芏踠逻 厞悮

嘎嘎嘎

嘎嘎嘎

嘎嘎嘎嘎嘎嘎搞个

1222222222222223211

21111122222222222 能密密麻麻密密麻麻
坿葚珝蒕牙泻瑸狁骝臣諬諝髜 弢碽孍虰废匒慨芨勊绢粼助鄻 竵悖

快快快快快歼击机

4444444444444444 4


斤斤计较就就

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

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
鉴定
优势种或常见物种(如软体动物)应鉴定到种 水生昆虫(除摇蚊科幼虫外)至少鉴定到科 水生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至少鉴定到属 摇蚊的幼虫和蛹以及寡毛类个体,需要封片观察
计数
易断的环节动物等按头部计数 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 数量较多、无法全部计数时,可使用标准网格托盘,
随机抽取其中一部分计数,再进行换算
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工具
溪流及浅河
大型河流、湖泊、水库
Allen 采泥器
踢网 D型网 索伯网 Hess 采样器
Kellen 采泥器
Eckman 采泥器 Peterson 采泥器
Ponar Biblioteka 泥器柱状采泥器 人工基质踢网:1m×1m;两人操作,适用于 多种生境
踢网
挑取样品
国外河流水生生物评价调查方案
以多参数法为基础
• 美国
– RBP (快速生物评价方案) – LR-BP【大型(深水型)河 流生物评价方案】 – EMAP(环境监测与评价项 目)
以多变量法为基础
英国
RIVPACS(河流无脊椎动物预
测及分类系统)
澳大利亚
AusRivAS(澳大利亚河流评价
筛洗底泥
河道、湖泊、水库采样工具
• • • • • • • Allen 采泥器 Kellen 采泥器 Eckman 采泥器 Peterson 采泥器 Ponar 采泥器 柱状采泥器 人工基质
Eckman 采泥器
Eckman 采泥器
倒出底泥
筛洗底泥
改良 Peterson 采泥器
改良 Peterson 采泥器
D型网:30cm×30cm;适用于多种生境
浅滩采集
砂质底质采集
索博网:30cm×30cm;适用于水深< 0.3m溪流

第四章(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第四章(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专供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套筛
由三层不同孔径的筛子和支架组成,
上层 2.0mm5.0mm,中层 1.0mm,下层0.5mm。 必须与漩涡分选装置配合使用。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2
海上采样
(1)采泥
选择采泥器
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采5个样品; 0.1m2的采泥器,每站采2个4个平行样品; 0.25m2的采泥器,每站采1个或2个(平行)样品。 保证采样面积应大于0.2m2 泥样淘洗 采用漩涡分选装置 泥样分批倒入筒体,调节分流龙头开关至较大颗粒沉积 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数和包数。 记事栏记录该站工作情况。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
共 页第 页 海区 船名 航次 站号 编号 经度 纬度 水深 m 放绳长度 m 底质 底温 ℃ 底盐 采泥器 m2 采泥次数 样品厚度 cm 网型 网宽 m 拖网距离 m 采泥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拖网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至 时 分 计 分 采泥样品总数 拖网样品总数 优 势种类记录 序号 种 名 总个数ind 取回个数ind 记事: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举例:第1站第1个样品号为M1A1,第1站第2个样品号为 M1A2,依次类推。 拖网样品编号MXBZ M、X如上
B—拖网样品代号(代号固定不变);
Z—拖网样品序号(Z=1、2、3……) C 样品登记 返航后,及时处理采泥和拖网样品。 按分类系统排列编号,并分别记录。 每瓶样品(包括样品桶内的样品)应换以新编号的标签, 并同时核对。
1.5m2.0m; 0.7m1.0m; 2.5m3.0m。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1. 野外样点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潮间带生态系统样点,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位置的底栖生物组成和分布情况,了解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等基本信息。

2. 标本采集与标本鉴定:在野外样点,通过人工或者使用特定工具(如拍照、手抓、底栖生物采集器等)采集潮间带底栖生物标本。

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标本鉴定,即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底栖生物进行物种确认。

3. 野外环境参数测量:测量潮间带环境因子,如水温、盐度、水流速度、溶氧量等,以了解环境因子与底栖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研究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4. 格点调查:对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格点调查,在不同位置和时间进行样点布设与调查,以获取更全面和系统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不同位置、不同季节之间的底栖生物组成和分布的差异。

5. 样本处理与实验分析:将采集的标本进行处理,如整理、保存和标志。

对样本进行实验室的观测和分析,如测定生物量、测量生物形态、分析生物化学成分等,以了解底栖生物的生态特征和功能。

6. 野外长期监测:建立潮间带底栖生物的长期监测站点,进行连续、定期的野外监测工作,获取长时间尺度上的数据,以研究底栖生物群落的演替和动态变化。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统计表;
c)大型底栖生物生物密度统计表; d)汇总表 5.1.3 绘制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图
(2)底内生活型
蚕。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如沙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 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 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 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5
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 水层部分(pelagic division) • 海底部分(benthic division ) 陆地 水层区
浅海区 大洋区 大陆缘 浅海带 上 中 深
深 渊
层 层 海

面 200 m
海 岸 ( 沿 海 带 )
深 海 带
1,000 m 4,000 m

深 渊 11,000பைடு நூலகம்m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Email: liuxs@
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海洋占71%
2
海洋环境特点:
海洋3大环境梯度:

纬度 深度 水平
从赤道到两极 从海面到海底 从近岸到开阔大洋
光照、温度、盐度、压力和营养物质分布等随3个梯度有规 律变化,特殊环境孕育了生命
3.3.2 样品保存
采样处理结束后,除用于活体观察外,均应及时用固定液固定和保存。 a)固定液 中性甲醛溶液;丙三醇乙醇溶液;
甲醛和乙醇混合液;
b) 固定和保存 1)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使用不同的固定液。 暂时性保存使用体积分数为 5%7% 中性甲醛溶液保存,永久性保存应用体积分数为 75% 丙三醇乙醇溶液 或体积分数为 75% 乙醇保存;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摄食方式
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
沉积食性动物(碎屑食性): 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与底质的关系
底上生活型: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的各种固着动 物、附着动物和匍匐动物
底内生活型:有埋栖动物和钻蚀动物 底游生活型:能够利用胸肢或腹肢在水中作短暂 游泳的虾类或虾蛄等。
三角拖网:网口大小及网衣结构同阿氏拖网。适合于沿岸水
域和底质较复杂的海区采样
桁拖网:一般适用于水深100m以内的海区,特别是底质松软
的海区
双刃拖网:适于底质为岩礁、碎石或砂砾的海区
26
阿氏拖网
三角拖网
双刃拖网
27
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拖 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三倍,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
微藻、大型海藻、海草、红树林、盐沼植物等
底栖动物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
壳类、棘皮动物等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体型大小
大型底栖生物 : 通常不能通过 500 µm 孔径筛网 的生物 小型底栖生物 : 能通过 500 µm 孔径筛网但不能 通过42(31)µ m孔径筛网的生物 微型底栖生物:能通过42µ m孔径筛网的生物。
2)大型藻类一般用体积分数为6%甲醛溶液保存;
3)海绵动物先用体积分数为85%乙醇固定,后换以体积分数为75%乙醇加体积分 数为5%丙三醇保存;
4)腔肠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以及部分甲壳动物先以薄荷脑或硫酸镁麻醉, 后换体积分数为5%中性甲醛溶液固定。
5)个体数较大的鱼类和头足类样品(0.25kg以上),应将10%甲醛溶液注射入腹 腔。棘皮动物的海胆,固定前应先刺破围口膜; 6)余渣固定时,用四氯四碘荧光素染色剂固定液,便于室内标本挑拣;
4
海底区 海岸带(Littoral zone)

浪激带 高潮浪花可溅到 潮间带 潮汐影响剧烈 潮下带 ~50m 潮汐、海浪所及下限
陆架带(浅海带)<200m 大陆架海底区,地形平缓 坡度小 深海带 200-4000m 从大陆架外缘经大路坡至深海 深渊带 >4000m 包括深海平原和海沟,无光照,温度低,食物来源稀少,生物贫 乏,生物量低
(1)底表生活型
c1 )匍匐动物 ( )底表生活型
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 物、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
态。 d) 攀爬动物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上的动物。 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 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软体动物的腹足类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虾等。在 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如节肢 动物的麦杆虫。
面较短的潮间带,在高潮区布设1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
区1站。
33
34
3.3 样品处理
3.3.1 初步分类
a) 将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个体大小、柔软脆弱和坚硬带刺者分别 装瓶。定量采泥所获样品应全部取回(包括余渣)以供计数;定性拖网所获 样品,当数量大但定名准确的种类,可保留一定数量供生物学等测定,其余 计数和称重后可倾弃。 b) 遇有特殊和重要生物、生态意义的标本应拍照、记述观察到的特征, 并安全保存标本。
三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水深1000m以上的
深海,拖网绳长为水深的1.5倍2.0倍,拖网时间
30 min1h。
29
3.1.3 船上绞车、吊杆和钢丝绳
钢丝绳 采泥专用绞车,一般使用直径为 6mm8mm 的软钢丝绳。一 般拖网可使用直径为 8mm10mm的软钢丝绳。
3.1.4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是一种由筒体、漩涡发生器、分流 器、支架和余渣收集盘组成的淘洗泥 样及分选标本的专用装置
3.1.5 套筛
由三层不同孔径的筛子和支架组成, 上层筛的孔径为 2.0mm5.0mm,中层 为 1.0 mm,下层为 0.5 mm, 使用时将
筛 网
31
3.2 采样操作
3.2.1 采泥
a) 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需采集 4-5个样品;0.1m2的采泥器,每站 需采 24 个样品。 b) 泥样淘洗 采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时,将泥样分批倒入筒体,并将分流龙头开关 调节至较大颗粒沉积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c) 所有生物样品,包括生物残渣,均应收集并计入定量分析。
4.3 测定生物量
a) 生物量以湿重计,即将生物用滤纸吸干后用电子天平称重,并记录;
b) 管栖动物应剥去管子(小管可保留);寄居蟹应去螺壳称重;软体动 物一般不去贝壳,但需吸尽壳表水分; c) 对个体大、数量多的软体动物,应壳和肉分别称湿重;
5 资料整理
5.1 定量泥样资料
5.1.1 计算 各种类的个体数和生物量分别以ind/m2和g/m2 表示。 5.1.2 填写相关表格 a) 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a) 阿氏拖网 b) 三角形拖网 c) 桁拖网 d) 网衣网孔
底栖生物拖网的网衣一 般分为两个部分,上部网 衣网孔一般小于 2cm,底 部网衣网孔一般小于 0.7cm。
拖网
阿氏拖网: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网口宽度为
1.5m2.0m;港湾调查可用网口宽度为0.7m1.0m;大洋深海 调查,一般采用网口宽度为2.5m3.0m
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等特性
3
水层区 水平方向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浅海区指大陆架水域,大 洋区为大陆缘以外水体。 垂直划分为:





上层(Epipelagic zone)0-200m 光强随深度指数下降,有昼夜、季节温差 中层(Mesopelagic zone)200-1000m 无光层,温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深海(Bathypelagic zone)1000-4000m 黑暗无光 深渊层(Abyssopelagic zone)4000-6000m 低温、高压、食物稀少 超深渊层(Hadalpelagic zone)>6000m
3.2.2 拖网
a) 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拖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3倍, 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3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
潮间带取样:
潮间带生物采样必须在大潮期间进行;
根据当地的潮汐水位参数或岸滩生物的垂直分布,将潮间
带划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在高潮区布设2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1站或2站。在滩
c) 若按上述方法固定的样品,超过两个月未能进行分离鉴定,应更换一次固定液。
3.4 填写标签与记录 3.4.1 填写标签
样品固定后,已装瓶的每号样品需投入标签。放入样品桶的样品, 应先用纱布包裹,并另加一个竹标签或硫酸纸标签。
3.4.2 记录
采样过程中,应及时将记录要求填入海上采样记录表,并在记事栏 中记录该站采样工作的情况。
a)管栖动物 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动的动物,它们具有较发达的运动器官 (如附肢),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这类动物主要是水底生活的甲 壳动物(蟹类、虾类和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 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 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 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4 样品分析
4.1 样品核对、样品编号和样品登记
每航次结束,应认真核对样品和采样记录是否相符。
调查船返航后,必须及时检查采泥和拖网样品。核对每站样品数量 和标签,若发现标签损坏和不清,应与原始记录核对,并更换标签。
4.2 鉴定、计数
a) 用放大镜或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定种类。种类鉴定要求达总种数的90~ 95%,常见种必须给出种名,并分别按种类计数和称重。 b) 按种类计数时;易断的纽虫、环节动物按头部计数;软体动物的死壳 不计数;对于个体小而数量大的生物,可采取称重部分和总重的方法、 再换算成总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