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标准 编制说明-内蒙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2005年以来,内蒙古农业大学马铃薯育种研究室先后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马铃薯综合育种技术和多抗优质新品种选育”、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马铃薯适宜品种选育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彩色马铃薯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与产量和花青素含量性状QTL定位”、内蒙古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农业成果推广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马铃薯优质多抗适应性强新品种培育”、内蒙古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马铃薯有限补灌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等项目,进行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及示范推广。课题组根据项目需要,同时为进一步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征集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函要求,内蒙古农业大学申报了《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地方标准,经批准立项,由内蒙古农业大学马铃薯育种研究室负责起草工作。
参与本标准起草工作的主要单位和人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于卓、马艳红、于肖夏、张明飞、杨东升、李景伟、李佳奇、吴国芳。
二、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意义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茄科茄属一年生、多倍性草本植物,既可利用浆果内的种子(实生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也可借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其生育期限短、营养丰富,是一种粮、菜、饲及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的重要作物,成为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及我国粮食安全中作用极为重大。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2013年统计数据,马铃薯在全世界的总栽培面积为1946万hm2,总产量为36800万t;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栽培面积最大和总产量最多的国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577万hm2和8893万t。但我国的单产仅为15.4t/ hm2,排在全球第94位,单产不足新西兰产量的1/3,单产低下是我国马铃薯产业最致命的缺陷。影响马铃薯单产的因素较多,如我国马铃薯栽培技术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重茬现象严重、种薯利用率低、专用型及抗性品种短缺等,其中最主要因素是品种的优劣,因此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是推动我国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
内蒙古地区气候冷凉且昼夜温差大,日光充足,土壤以沙质土、沙壤土和壤土为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很适合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目前,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为自治区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纵深发展,以及北方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战略的实施,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然而目前国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马铃薯品种极为短缺,已成为限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培育适合内蒙古自治区种植的优质、多抗、适应性强、耐退化的马铃薯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我国马铃薯育种技术相对滞后、抗逆抗病性不强、产量低而不稳、缺乏优质加工专用型新品种等关键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于卓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利用多年收集评价的国内外优异种质及杂交高代材料,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杂交育种等方法相结合,构建高效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依据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的生态地理及气候特点,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
因此,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规范内蒙古马铃薯的种薯生产、检测、销售,并带动全区及华北地区的马铃薯种植、推广和深加工,以满足目前及今后自治区强劲发展的马铃薯产业对新品种的需求,对促进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本标准的编写过程
2005年,我们以生态型差异大、优缺点互补的亲本选配原则,将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与“陇薯6号”相组配进行人工去雄授粉杂交,成功地获得了杂交种F1代种子。2006年-2009年,经过对亲本及杂交后代的生物学、细胞遗传学、DNA 分子标记等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明确了亲本间的同源性及遗传差异程度;筛选出与抗病性相关的DNA分子标记,并成功的应用于马铃薯杂种后代抗病性单株的苗期鉴定及选择;经过连续三年的大田的生长发育状况、抗病性、产量、薯块特征及营养品质特性等的遗传稳定性表现,选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DL 24-5株系,将其命名为内农薯1号新品系,进入品种比试验阶段,同时对该新品系(DL 24-5株系)进行了脱毒苗扩繁,得到了部分原原种。2010-2011年,分别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场和托县古城镇马铃薯试验基地对内农薯1号新品系进行了连续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对照品种为大西洋。2012年,对内农薯1号新品种进行批量脱毒种薯扩繁,为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提供种薯。2013-2014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2015年,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品种生产试验。2016年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为马铃薯新品种。2016~2018年在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区对该新品种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2019年3月本课题组编制形成了“规程”草案,2019年10月10日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地方标准制订项目计划,在项目合同签订后,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制定了标准起草计划及实施方案,并对标准的内容进行了细化研究,完成了效果稳定、数据可靠、操作简单的标准内容。
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一)标准编制原则和依据
“内农薯1号”品种特征特性依据2013-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产量表现依据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品种3试点的生产试验。
依据2013-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内农薯1号的特征特性表现为:株型直立,长势中等。茎绿色,叶浅绿色,叶缘发尖,带波纹状。花繁茂性中等,花冠白色。薯型圆形,白皮白肉,薯皮略麻,芽眼浅。生育期90天左右,株高62.9厘米。
2015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农马铃薯品种生试验,数据及结果由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办公室提供,具体产量表现为:主茎数1.8个,单株结薯数5.4块,平均单薯重量136.9克,平均亩产2415.7公斤,比对照大西洋增产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