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语文的本质

语文的本质作者:荆含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5期摘要:学习与其他劳动方式、同其他社会实践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实践的主体是学习者自身,实践的客体仍然是学习者自身。
学习方法、学习手段、教师、教材教具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中介系统。
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一种构建方式。
关键词:语文本质社会关系民族特征建构方式如果从本质上界定,学生,首先是人,是以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人。
因此,要对学生和学习做本质性的分析,就应该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人和其他生命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人的特质是:人会劳动,人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人会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劳动;人会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
一句话,人的本质,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1]由此看来,学习,也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包含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即学习者、学习对象和学习资料。
学习者就是学习的人,即学生,这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对象是指学习者自己,也就是学习的客体;学习资料是指学习者用来学习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即中介系统,包括教材与教具,知识与技能,方式和方法,等等。
学习与其他劳动方式、同其他社会实践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实践的主体是学习者自身,实践的客体仍然是学习者自身。
学习方法、学习手段、教师、教材教具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中介系统。
学习这种社会实践形式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都是学习者自身,学习者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又是学习的客体。
知识、技能等等,不是学习的对象和客体,而是学习的手段和工具。
一般的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认识和改造与自身相对应的外在对象,而学习实践的目的是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
可以尝试来这样理解,所谓学习,就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凭借教材教具和学习手段,通过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和强化自身适应、建立、创新社会关系体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
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二者共同锁定。
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
语文和语文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体,语文教学是用,体用结合,才能使这一学科课程走向完善,因为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文素质,而语文教学在形成、提高和完善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或缺。
其一,时间的连续性。
这里我们提到的时间的连续性有别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语文教育“终身性”原则,因为这里的语文教学我们专指狭义的学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连续性。
从学前班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了本民族语的规范化学习,甚至时间可能更早,而这种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
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和中文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可能继续进行这种规范化的学习之外,大多数人均走向非正规化的学习。
而每一年级的学习都是上一年级学习的继续和下一年级学习的前提,中间有些环节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能跨越和提前的。
其二,内容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历来争论颇多,至今也仍未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已从最初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转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言语的形式还是言语内容”。
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前者和后者提出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何者为先的问题。
“工具论”者认为语文既然是工具学科,那么学生只要具备了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这一工具,因而强调语文学科体系的科学建构,这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科学化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而“人文论”者则认为语文不仅是工具,它是母语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强调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
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质王敏论文

语文本姓“语”内容摘要: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理解语文的本质是首先要搞明白的问题。
本文通过我执教《九色鹿》以后感悟出语文的本质是姓“语”。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三个“关注”,这也是大语文对我们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快速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注体验新一轮课改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也乘课改东风成为其忠实的拥护者,新课改以来,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不懈的追求让我明白语文的本质是姓“语”,那是在我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九色鹿》以后才豁然开朗。
执教《九色鹿》一课,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通过“钻研—执教—反思—再执教”,感受到语文本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三个“关注”,引领学生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沉醉……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达到精神的愉悦与丰富。
一、挖掘内在因素,让我们关注教材教材,是教育的中心材料,钻研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我在执教《九色鹿》时有深深的体会。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学生先前对这个故事或看书,或看动画片,大抵有所了解,甚至说有的学生已能绘声绘色地将这个故事讲出来,单纯地通过读书熟知故事梗概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经过反复品读课文,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
这样教学目标的确立简要而明确,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角色特点,紧扣“谁美、谁丑,美在哪里,丑在什么地方”这一主要目标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关注文中联系,在教学中实现了整合。
文中的美与丑字里行间已经流露,但是生硬地让学生分析文中角色特点,显然不适应小学生认知与情感特点。
张田若先生说:“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
”小学语文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寓于语言文字表达之中的,也就是说,文章要说明的道理一般借助于形象表现。
这就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理解语言,感受形象入手。
为了使学生感悟到九色鹿的美,调达的丑,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批注式阅读,学生自读、自悟,在独立阅读中写下自己感受。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文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语文的本质属性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在语文的运用中。
语文的工具性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实现有效的交流和理解。
而语文的人文性则使得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能够传达情感、展现个性、分享人生的感悟。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使得语文具备了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在语文教育中,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语文工具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表达。
也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与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语文感受美、理解文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只有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既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思的功能;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艺术性、文化性和社会性。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语文的本质特征。
只有充分认识并发挥这一本质属性,才能更好地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2014年10月18日有幸参加了兰州市语文教师教学研讨交流会,听了市教科所专家对两位教师授课情况的点评,很受启发。
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
”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对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曹文轩教授语)听着曹教授的教诲,再看我们的课堂:依然是以教师的讲解、提问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着力点仍然停留在文章“写什么”,抓重点词、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技巧、思路结构等方面,即使关注文章“怎么写”的问题,也仅仅注重感悟语言的特点。
然而对于学生学习后的语言应用却等闲视之。
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提高呢?语文教学怎能不低效甚至无效呢?那么,到底什么是语用?什么是语用教学呢?一、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感悟语用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交际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
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必备语法知识后,才有条件学习其他学科;个人和社会的交流都离不开语文,表情达意、交流感情、传递文化还是离不开语文。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正确指导学生。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即积累语言,沉淀语感,运用语言的过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如,在王艳君老师《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中,老师指导生字书写没有平均花费时间,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写“思”,“思”的书写只指导写好“心”字底。
这样,学生就会写好所有带“心”字底的字。
二、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感悟语用教学(一)提高语文素养,感悟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含义名词解释

语文的含义名词解释语文,在广义上指的是人们交流的一种工具,它是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狭义上的语文,特指汉字的书面表达。
然而,语文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语文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词语、语法和语境等方式,传递信息、共享理解和构建文化。
它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语文是传承和表达文化的一种工具。
文字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将知识、智慧和经验传承给后代。
汉字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记录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沉浸在千年文化的河流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和智慧的积淀。
其次,语文是思考和思维的载体。
通过语文,人们能够将思想、观点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背诵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考的能力,善于分析和表达。
通过语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语文是人际交往的桥梁。
语言的运用让人们能够相互理解、交流认识,进而形成互助、合作和共同进步的社会关系。
通过语文,人们能够分享彼此的故事、心情和思考,增进相互间的信任和理解。
语文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沟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事实上,语文既是学科,也是一门艺术。
从学科角度来看,语文涵盖了词汇、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学习语文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从艺术角度来看,语文的魅力在于其优美的表达和深刻的内涵。
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和形象的描绘,语文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唤起人的共鸣。
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妙和力量。
然而,现代社会中,语文的地位似乎受到了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时代的兴起,让人们更加依赖于简短、即时的信息传递,语文的学习也显得有些被边缘化。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语文的学习和传承。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运用语文,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信息爆炸的挑战,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
语文教学本质是语用教学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上传: 张兴洪更新时间:2013-1-15 18:34:51一、解题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不是语法教学,甚至也不是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
这里的语文教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但重点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即中小学语文教学。
这里的语文教学是广义的语文教学,包括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看是语用教学,意味着它并不排斥语形教学(含语法教学)、语义教学,但这些不是主体,不是核心,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是语用教学。
二、什么是语用教学语用学自从20世纪后半期兴盛之后,为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语用学与语形学、语义学相对。
前两者之间的区分明显:语形学研究的是构词法、句法等,它们是抽象的语言形式关系,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具体使用。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分比较复杂。
莫里斯说:“如果研究中明确涉及讲话者,或语言使用者,便是语用学的领域,如果撇开语言使用者,只分析语词与指涉物,就是在语义学的领域中。
”〔1〕这一区分得到了语言学界的认可,可惜太笼统。
利奇把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简单表述为“X意指Y:语义学;通过话语X,说话人S意指Y:语用学”。
他还指出了语用学的判断标准:考虑到说话人和听话人,考虑到说话人的意图或听话人的解释,考虑到语境,考虑到通过使用语言或依靠语言而实施的那种行为或行动,就是语用学的范畴。
〔2〕利奇的观点也被广泛采纳。
韩里德在研究语境时把这种涉及语用的语境进一步明确为三个方面:一是话语范围,即话题以及伴随话语活动的其他相关事件;二是话语基调,包括权力、接触和情感;三是话语方式,包括语言重要性(为主或为辅)、交谈方式(对话或独白)、媒介(文字或声音)。
〔3〕因此,我们可以简洁地把语义学看成对约定俗成的已经凝固在语形之中的语义的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字典义和语法的总和;语用学则是研究在具体语境中人们如何使用语义学中的语义达成交际目的。
语用学有几个方面是语义学无法企及的:一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背景与心理状态,二是说话人与语义学层面的语义不一致的真实意图,三是听话人如何解释言语,四是伴随言语的行为,五是韩里德语境中的话题、场合、权力、接触、情感、语言重要性、交谈方式、媒介等。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_关于语文性质的论争_刘静波

odern chinese M93XIANDAI YUWEN2014.02学研究教语文性质问题是关乎语文教育工作“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核心问题,是指导语文教育工作的基础。
语文性质问题也是我国学科性质上争论最为持久的一个问题。
笔者就当前处于主流地位的语文性质观进行初步梳理,发现当前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主要存在以下七大“流派”:一、工具说“工具说”是语文性质问题争论的开端,也是关于语文性质学说中最持久的一种观点。
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1]吕叔湘先生对此也有相关论述,“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吕叔湘先生的论述表明了,叶老语文工具说的核心思想,点明了语文工具说思想的来源。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2]吕老的“语言文字”所指的就是语文。
之后,张志公先生多次论述“语文是工具”这一思想,并在其文章《说工具》中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
张志公先生还准确地指出了语文工具性的概念,“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3]。
经过三老的论述,语文工具说的思想也逐渐稳定下来,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
这里需要注意,三老主张要掌握语文这种工具,就需要经过科学的训练。
这种训练并不是机械的掌握字、词、句法就足够。
他们认为,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是与思想紧密相关的。
叶老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是我们与世界交流、思考、表达的工具,它既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又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
它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种有机统一使得语文成为了人类文明的载体和传承者。
下面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文的工具性除了工具性之外,语文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传承和表达人类精神的方式。
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美学等人文知识,这些知识在语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典著作,它们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汲取到宝贵的精神财富,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语文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美的感受。
优美的诗歌、文章、文学作品等都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我们能够领略到艺术之美、人文之美,增添了生活的情趣,陶冶了情操。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学生应该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更应该通过语文学习,增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培养积极的人文情怀。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游刃有余,做一个真正有思想、有情怀的人。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们不仅要注重语言的传播和应用,还要注重语文对文化传承和人类精神的传达。
只有让语文发挥出其丰富的人文性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让语文既成为一种强大的交流工具,又成为一种载体丰富人文价值观念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1. 引言1.1 语文的本质属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非是彼此对立的,而是彼此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
语文的工具性使其成为交流思想、传递知识的有效工具,而人文性则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使其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载体和承载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使语文在传递信息的更能够传承文化、弘扬人文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语文的本质属性既包括了其工具性,又涵盖了其人文性,二者之间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构成了语文这一独特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
理解和把握语文的本质属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发挥其在思维交流、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 正文2.1 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我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语文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语文,人们能够传递知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
语文的工具性还体现在其对认知和思维的影响。
通过语文,人们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语文的丰富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语文的工具性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人类交流的基础,是我们实现沟通、理解和分享的重要工具。
通过有效地利用语文这一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2 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语言所传达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等方面。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表达和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
在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他们的历史传承。
这样,语文就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人与文化的桥梁。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体味到近现代作家的思想。
通过阅读古诗文、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感受到他们对世界的独特感悟,从而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摘要】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在语文中,工具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功能,而人文性体现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语文是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结晶,传承文化的工具。
语文既展现了工具性,也体现了人文性。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了语文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学习语文不仅可以提高交流能力,还可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语文、工具性、人文性、交流功能、表达情感、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统一1. 引言1.1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语言的交流功能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人们通过语文来进行沟通交流,实现相互理解和协作。
语文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于有效的交流至关重要,只有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达,才能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信息失真和误解。
而在语文的人文性方面,语言的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是其独特魅力之一。
人们通过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借助文字的力量传递内心的真实感受,抒发情感,表达思考。
语文的人文属性使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承载着文化积淀和历史积淀的载体。
2. 正文2.1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功能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功能,是语文最基本的属性之一。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交流信息,建立起互相理解的沟通桥梁。
语文作为语言的载体,承载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功能不仅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也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学习语文,人们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语文还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1)对个人而言,母语应该就是母亲 教给的语言。如果母亲教给孩子的语言不只 一种,那么母亲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最常用 的那一种语言形式就是子女的母语。例如子 女和母亲都会英语、法语和汉语,但两人一 见面,通常情况下冲口而出的是汉语,或者 子女与母亲交谈时多数情况下使用汉语,那 么汉语就应该是子女的母语。或者子女和母 亲都会广州话、上海话、北京话,但他们俩 之间通常用广州话交谈,那么广州话就是子 女的母语。
(4)民族共同语和方言是一种语言里 的两种表现形式。共同语是全民族共同使 用的语言形式,方言是该民族的部分人使 用的,也就是说语言中存在方言的民族实际 上是使用两种语言形式,一种是标准形式, 一种是变异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可以视为母 语,何况,方言与共同语都使用相同的文字, 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 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 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 价值观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工具性表明 语文既是一个人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 的“拐杖”,又是建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 科学的平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个体而 言,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 想感情。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 主要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就交际而言,人 们利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 相互了解,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 就人类生存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 承的载体。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 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 承的。所以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 握语言工具。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 据这一表述,我们不难判断,语文学科的本 质,其一是工具性,其二是人文性。
从哲学的角度看语文学科的本质

方面 , 言语 内容 为 言语形 式 服务 。 这一 观点 ” 打破 了那种看似“ 全面 ” 而实质 上流 于肤 浅 的 庸俗 辩证法 的观点 , 发现 了“ 言语 作 品” 言 与“
语 作品教学” 的本质差异 。
物知识 的小 品文 , 教材 编 写者把 它 们选 人 但
里, 在我们的印象 中, 内容总是 比形式重要 。
方转化 , 否则 , 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 。 举 例来 说 , 学 作 品如 鲁 迅 的 小说 《 文 故 乡 》它所 反映的辛亥革命前 后 中国农 村 日益 ,
果真如此 吗?1 8 9 o年 , 由人 民教 育 出版 社出版 , 武汉师 院、 西南 师 院、 北京 师 院等 1 2 所 院校中文系编写的《 中学 语文教学 法 》 却说 出了相 反的观点 。书 中写道 :政史 数理等课 “ 本也有 内容和 形式 , 教学 生理 解 和运 用其 但
起主导作用 , 还是言语 内容起主导作用 , 不能一概 而论 , 二者 是动态 平衡与互补 整合的关系 , 这也决定 了语文学科 “ 工具性 与人文 性统
一
” 是复 杂的统 一。 关键词 : 内容 形式 思想 语言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初中版 2 1 0 1年第 2 期刊登 的李 旭 山先生 的《 讨 “ 声 工具 性” 的矫 枉过正 》 一文 , 对当今语文教 学具有 纠偏和指
学基本原理 》 书 中这样论 述 : 在形 式 和 内 一 “ 容的相互关系中 , 内容决定形 式 , 形式反 作用 于 内容 。总的来 说 , 内容居 于主要 的、 定 的 决 地位 。形式必须适合 内容 , 有什么样 的 内容 ,
向的双重意义 。不过 , 者感觉 , 者似乎过 笔 作 分倚 重感 性 经 验 , 留 在激 情 抒 发 的 层 面 。 停 本 文试 图从 哲 学 的角度 , 来论 述语 文 学科 的
从哲学角度看语文学科的本质

从哲学角度看语文学科的本质长期以来,我们都被这样告知: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体。
“在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总的来说,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性的地位。
形式必须适合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必须具有或者必然要求具有什么样的形式。
”这一哲学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言语内容决定着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
这一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似乎也非常吻合:我们说话写文章都是先“情动于衷”再“形之于外”,先有想法、感触再考虑怎么说怎么写。
在我们的观念里,内容总是比形式重要。
事实果真如此吗?余应源先生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对“内容决定形式”这一哲学命题提出了异议:“其他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都是立足于言语的内容,言语内容是矛盾的主导方面,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
只有语文科与众不同,言语形式是矛盾的主导方面,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
”这一观点打破了那种看似全面而实质上流于肤浅的庸俗辩证法的观点,发现了“言语作品”与“言语作品教学”的本质差异。
一个既定的言语作品,作为大千世界的一个“事物”,它无疑既有内容又有形式,且必然是内容决定着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但是,一个既定的言语作品的教学,其对象已不是那个被教学的作品,而是那个作品的教学。
作品一旦进入了教学领域,就如同产品进入了流通渠道变为商品一样,其性质和功能会随之发生变化。
作为一个事物的“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与作为一个事件的“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不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在一定的教学环节中,有时可以甚至应该向对方转化,否则,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
鲁迅的小说《故乡》所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现实,流露出来的对逝去友情的伤感,对未来美好新生活的希望,均可视为作品的内容;而这篇小说的抒情的语言、对比的写法、插叙的结构等,可以看做是作品的形式。
对教学环节以外的人而言,他阅读这篇小说时一般主要关注作品所反映的事实和流露的情感,并可能被深深打动,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而对于教学的人来说,前者固然重要,但他不会仅仅局限于此,而一定会在适当时机把前者作为手段,用来达到对语言技巧和写作方法等形式方面的理解,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我们说作品的内容成了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手段,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精品文档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
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就是讲的多读。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
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
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
初中语文学科学科本质

初中语文学科(xuékē)本质论、教育(jiàoyù)价值论、教学方法论研究(yánjiū)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xuéxiào)中学部语文教研组长施建忠一、关于(guānyú)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1.关于工具性: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学习其它知识和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也是获得知识交流思想情感的手段,是学习的基础之基础。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加强双基教学”),切实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适应将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
2.关于人文性: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主要是表达人们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因此,语文必然具有人文性。
语言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必然具有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并不只存在于语言中,它还存在于语文的内容中。
语文内容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主体。
在语文课里提出人文性,是因为语文的学习对象学习材料里本身就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充分发挥这些人文内容的文化、教化功能,充分发挥语文对学生精神哺育的功能。
否则就是语文资源的流失。
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高尚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宏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3.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表述澄清了人文性论与工具性论之争,这一新的理念,解决了关于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新的“语文课标”,既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又肯定了语文的人文性,把二者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新的理念,既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的正确观点,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并加强人文精神的新的时代特点,同时,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执一端的片面认识。
语文阅读理解本质是什么

语文阅读理解本质是什么语文阅读理解的本质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把握作者的意图、文本的主旨以及文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它不仅要求读者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洞察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它涉及到语言知识的运用、逻辑思维的展开以及情感体验的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去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色彩,去理解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首先,阅读理解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
这包括对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要素的掌握,以及对文本结构、文体特点的了解。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读者才能正确理解文本的字面意义,为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阅读理解需要读者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对文本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从而把握文本的内在逻辑和结构。
这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的主旨,也有助于读者发现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主题。
再次,阅读理解要求读者能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文本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去理解作者的意图。
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也有助于读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见解。
最后,阅读理解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文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经验,去解读文本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色。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理解的本质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认知过程。
它要求读者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和情感体验,去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阅读理解,读者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其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而语文的人文性则体现在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
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得以适应各种文化背景并实现文化交流的关键。
首先,语文的工具性是指它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功能。
在人类社会中,语文是人类交流的最主要工具之一。
人类在语言沟通中使用各种符号、语法结构、语境等元素,通过语言传达自己的意思。
语文作为交流工具,其主要特点是能够表达人类思维与感情,体现人类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比如,在日常交流中,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思想、反应等,通过语言了解他人的需求、情感等。
其次,语文的人文性是指它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
人文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而语文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语文不仅是人类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达的主要方式。
它承载文化的内涵,反映着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深度。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语文,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语言中,人们传承、体验、表达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因而成为文化的存储与流传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吴永军教授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主张”,有的是业已存在并得到大家关注的,有的则是为了“标新立异”而特别提出的。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至少有“简单语文”与“深度语文” 之说(与论争),有情境语文、情智语文、诗意(化)语文、智慧语文、本色语文等等主张,不一而足。
其实,这些种种主张背后的实质是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性质所做的独特解读。
而这种独特的解读背后又是对“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认识;而“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背后又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
本讲座就将围绕这些问题来逐一展开。
先看看各种主张和观点:有些观点似乎更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如:“简单语文”主张“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倡简”强调从本质上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就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写。
“务本”就是紧紧抓住语文的本体及文本。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
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
“文本”就是教师要钻研文本,还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求实就是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有度就是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
另外,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
当然,“简单语文”也很强调人文性,如国标本苏教版的选文很多都是散发出浓郁“人文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例如:它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它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贴近儿童生活实际。
另外,他们认为,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
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有些又似乎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如深度语文、情智语文、诗意语文等。
就“深度语文”而言,强调对于文本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强调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思想力量)和“思维含量”(思维深度),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
窦桂梅的教学案例《秋天的怀念》、《晏子使楚》、《游园不值》、《清平乐村居》《珍珠鸟》等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
当然,“深度语文”也很重视“工具性”,如窦桂梅的教学案例中的引导学生读书,换词训练,从“古文”中概括成语,古文、现代文对照帮学生积累等无一不是“工具性”的体现。
情智语文、诗意(化)语文、智慧语文等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也都试图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但似乎更偏重人文性。
如“诗意语文”强调通过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涵咏浸润,感悟熏陶,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这似乎在更深层面上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我们今天常讲的“诗意”、“诗意地栖居”可能来源于德国宗教诗人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保持慈爱与人心的同在。
“诗”一词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使用(所谓“本体论”是指就“诗本身”而言或就其本质而言,即“诗”原本用来干什么的),指人通过语言的诗化活动来显示意义的目的行为。
通俗讲,世界本身是荒芜的,诗的活动就是一种赋予世界予意义的活动。
l 也就是说,“诗”表达了人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对于可能生活、理想世界的不懈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它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给定的现实、永远向着可能性迈进的创造性活动。
因此,诗意语文就其实质是强调语文教学的创造、灵性(灵动)、美、德性,由此为儿童“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上述种种主张,其实质除了对语文性质的不同理解以外,同时,又是对“语文究竟应当教给孩子们些什么”,也即“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不同看法(小学教育是奠基教育、打基础的教育——但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基础,却历来有争论)。
笔者认为,上述种种主张并不必然构成矛盾,完全可视为语文教学的不同特色或风格,关键看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标关于语文性质的表述以及笔者关于“语文基础”的看法似乎可以消解这些争论。
二、如何理解语文的实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历来有争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问题,它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对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
因此,有必要对此有明确的认识。
l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目前指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最权威、最具法规性的观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执行。
问题是: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及其统一,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关于工具性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的问题上,“工具论”占有主导地位。
“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是“工具论”的代表人物。
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级目标)。
叶老认为:国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他一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基于“三老”的工具论,语文本质上不是一门知识课,而是一门技能课,一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课。
在“工具论”基础上,“三老”强调,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听说读写方面培养技能,形成习惯,使技能训练形成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吕老强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应当“讲为练服务,不能练为讲服务”。
基于“工具论”,许多人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虽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
况且,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属性,而不是语文赖以同这些学科区别开来的属性。
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
关于“工具论”也有不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语文课要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另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必须指出:语文这个工具在用来交流思想感情时,是负载文化知识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由此决定语文的基本教学目的,即在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关于人文性关于“人文性”,学界也存有很多争论。
就哲学意义上讲,一般认为,“人文”包含“人”和“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涉及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后者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往往是“人文学科”)。
由于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因此,为了强调这更重要的方面,人们有了“人文精神”的说法,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的精神。
l 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又指的是什么呢?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至少包含三层意义:第一,体现人文之“文”(教化之义),即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
具体讲就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即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意体验中国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简言之,培养“民族的认同”;第二,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三,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了人文性的含义,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比较好理解。
笔者认为,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地融合于“语文”一体,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了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了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以这样的观点来观照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存在着脱离人文性来追求工具性和脱离工具性来追求人文性的倾向。
前者主要表现在狭隘的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上,这是过去很长时期乃至现在语文教学的“固疾”。
作为“工具”来讲,适当的语言文字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何来“出口成章”、“下笔如神”?但是,我们反对的是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缺乏人文性的训练,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是毫无价值的。
后者则是近几年来在语文新理念指导下出现的“偏差”(不是理念本身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由于要体现人文性,特别是体现对学生自由以及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课堂上“你好、他好、大家好”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没有了适度的规范化训练,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受到影响。
l 实际上,套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而“有价值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有价值的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有价值”必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