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石柱厅志·秦良玉传》校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石柱厅志·秦良玉传》校笺
崔利军
凡例
一、乾隆《石柱厅志》见存有三:一在重庆市石柱县档案馆,一在四川大学图书馆,一在宁夏大学图书馆。
无翻刻、重刻本,有影印本(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影印)。
道光时,王槐龄以之为蓝本,查疑补阙,成《补辑石柱厅新志》(简称道光补辑本),对原刻本有所补正,见藏石柱档案馆。
故按因利就便之原则,本校笺以石柱县档案馆藏乾隆《石柱厅志》(刻本)为底本,而取道光补辑本为参校本。
二、底本为竖排本、繁体字。
本校笺依今人之阅读习惯,变竖排为横排;按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规定之标准简化字,化繁为简,改繁体字为简化标准小四号加粗宋体字。
(因文字改变影响文句理解之字及个别生僻字除外)
三、底本不分段、无句读。
本校笺按统一、规范之标点符号,结合文义,妥善分段、标点。
力求合乎著者本意。
四、底本中“脱”、“衍”、“倒”、“讹”及以“□”标记,阙如待补之字句,本校笺概不改动,另加按语。
五、因作者所处时代之影响,乾隆《石柱厅志》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底本原文对义军及少数民族之蔑视性称呼,如“贼”、“奢酋”、“流贼”、“贼将”、“渠”、“红潦”等不一而足。
为保证文本原始性,本校笺亦予以保留。
六、本校笺采取分段夹注,每段下提行“校笺”,以小四号字(加粗)标明。
依次在需校笺之文句旁标注“[ ]”,按[1]、[2]、[3]、[4]……,罗列。
并逐句逐条,分别提行列于校笺之下。
七、按语为五号宋体字,以别原文。
每条按语题“按”、“附按”、“又按”,后加“:”号,分别提行。
“按”为主按语,“又按”为并列按语,同于主按语;“附按”为附加按语,以补充说明主按语。
八、按语之注为小五号宋体字,单行夹注于文句后,多用于指明文句出处。
九、按语补阙用“()”号,标注于相关文句旁,同为五号宋体字。
多用于注明年代。
用于补充文句者,在按语后以“据某改”、“据某补正”说明。
十、缘于底本之唯一性,本校笺采取本校、它校为主,理校为辅,结合田野考察之方法,以考释相关人物、史实和史迹。
良玉忠州人[1],秦葵[2]女,字贞素,性颖异,饶胆略。
幼通经史,工词翰。
且与兄邦屏、弟民屏同习骑射,究心韬略[3]。
长归千乘[4],仪度娴雅而性行严明。
农隙与千乘训练土兵,精劲冠诸部。
兵器用长矛,后带钩环,登山涉水前后相连,皆白木为之,不装饰。
阙后屡立战功,石柱白杆兵遂著名海内。
校笺:
[1]按:忠州禹贡梁州之域,周巴国之地,汉临江县,属巴郡。
《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八献帝中平六年(189年),属永宁郡。
建安六年(201年),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分巴郡垫江置巴西郡。
《晋书·地理志》卷十四。
“中平”原作“初平”,“中平”有六年,“初平”共四年,今据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改。
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置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临州,隋属巴东郡。
《大清一统志》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
有平都山,有彭溪。
《隋书·地理上》卷二十九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复)置临州,又分置丰都县。
武德二年(619年),分蒲州之武宁置南宾县,又分临江置,去清水县,并属临州。
九年(626年),以废潾州的垫江来属。
贞观八年(634年),改临州为忠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南宾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忠州。
《旧唐书·地理二》卷三十九《新唐书·地理四》卷四十、《旧五代史·郡县制》卷一百五十,义同。
宋属夔州路,咸淳元年(1265年)为咸淳府。
元复忠州,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属重庆路,明属重庆府。
《大清一统志》顺治初,仍明制。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直隶州,以重庆之丰都、垫江与夔州之梁山来隶。
《清史稿·地理十六》卷六十九在(重庆)府东,西距府八百里。
南滨大江,江中有大鬚滩;西北有鸣玉溪流入江。
据《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
附按:咸淳府(宋)咸淳元年,以度宗(赵禥)潜邸升府。
据《宋史·地理五》卷八十九今重庆忠县。
[2]按:秦葵字载阳,前明贡生,居郡城鸣玉溪,自号鸣玉逸老。
据《忠州秦氏家乘秦太保忠贞侯家传》(下称《家乘》)
附按:鸣玉溪忠州西北十里。
悬崖瀑布五十余丈,潭洞幽邃,古木苍然。
西二里,入于岷江。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岷江即大江,《四川通志》卷十四今长江。
[3]按:究心韬略韬略,文韬武略,源于古兵书《六韬》、《三略》。
原文指行军用兵之策。
附按:六韬,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据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六韬》(影印本)三略,指上、中、下略。
据刘寅《武经七书直解·三略》(影印本)
[4]按:马千乘字肖容,英武有才略,曾参与平播。
后因开矿得罪内监邱乘云,瘐死云安县狱,时年四十一岁。
据道光本
千乘奉调征播[1],良玉别领精兵五百偕往诸营,抵邓坎[2]。
度岁,俟三省奉调兵[3],集进攻。
万历二十八年正月二日[4],置酒宴饮。
良玉料贼夜袭,语千乘戒备,下令军中解甲倒戈者斩。
夜半,贼果至,诸营惊溃。
良玉偕千乘独领本
部三千五百人[5]奋击追入贼境,一夜破其金筑等七寨[6],黎明抵桑木关[7],众军方招呼陆续集关下桑木天险。
督臣李化龙[8]所遣将马孔英[9]等叩关门,千乘、良玉暨良玉兄邦屏、弟民屏奋勇将白杆兵分左右勾连上山,出关后破之[10]。
已会八路兵将刘綎等[11]破娄山关[12],扼贼海龙屯[13],剿之。
是役也,良玉夫妇战功第一,督臣李化龙匿不以闻[14]。
千乘死,良玉奉命领职[15],遂卸裙钗,晋冠裳从戎,侍女皆改男装。
校笺:
[1]按:千乘奉调征播据道光补辑本,“万历二十七年,播州杨应龙叛。
千乘偕妻秦良玉征播,贼平不言功。
”又,《小腆纪传·秦良玉传》卷第三十五,“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征播州蛮。
”又,《四川总志》,“(万历二十七年),侍郎李化龙奉命总督川、湖、贵州军务,调集各省汉土官兵三十万,以赐□从事。
”《明史·四川土司二》卷三百十二、《南明史·秦良玉传》同。
《国榷》卷七十八,作“(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壬寅(三月十一日),播州杨应龙反,寇平越飞炼堡,杀都指挥杨国柱、指挥李廷栋;八月辛巳(八月十八日),趋刘铤、陈璘赴蜀。
”千乘奉调征播当在是年,即1599年。
附按:播播州。
夜郎且兰地,汉属牂牁郡。
唐贞观初,分牂牁郡北界,置郎州,领六县。
《明史记事本末》卷六十四贞观中,改播州。
乾符初,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应募复其城,为播人所怀服,历五代,子孙世有其地。
宋大观中,杨文贵纳土,置遵义军。
元世祖授杨邦宪宣慰使……洪武五年(1372年),仍置播州宣慰使司,领安抚司二,曰草塘,曰黄平;长官司六,曰真州,曰播州,曰余庆,曰白泥,曰容山,曰重安。
《明史·四川土司二》卷三百十二是年,由湖广改属四川。
十五年(1382年)二月改属贵州都司。
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改属四川布政司。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四月改置遵义军民府。
《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卷四十三(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分播地为二,属蜀者曰遵义府,属黔者为平越府。
《贵州通志》卷二十一
[2]按:邓坎龙泉县南,(石阡府)西二百五十里。
附按:龙泉县(隋)大业中置明阳郡,(唐)夷州,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改承州。
元初置长官司属思州,明改属思南,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石阡府,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改县。
据《嘉庆重修一统志》今属贵州凤冈县。
[3]按:三省四川、贵州、湖广省。
据《明史·四川土司二》卷三百十二,“(江)东之罢,以郭子章代,而起李化龙节制川、湖、贵州诸军事,调东征诸将刘綎、麻贵、陈璘、董一元南征。
”《明史纪事本末·平杨应龙乱》卷六十四、《明书·乱贼传》卷一百六十四,同。
附按:江东之字长信,歙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
历御史、光禄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右佥都御史、贵州巡抚,因平杨应龙乱,兵败罢官,卒于家中。
据《明史稿》卷三百二十五《明史》卷二百三十六,同。
又,麻贵大同右卫(山西大同)人,历官都指挥
佥事、游击将军、大同府参将、副总兵、宁夏总兵、都督同知、右都督。
果毅骁勇,善用兵,为一时良将。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病归。
据《明史稿》卷三百二十三《明史·麻贵传》卷二百三十八,同。
又,董一元宣府前卫(河北宣化)人。
历蓟镇游击将军、参将、副总兵、总兵、左都督、太子太保,后以病卒。
据《明史稿》卷三百二十三
[4]按:万历二十八年正月二日《罪惟录·播州杨氏》列传卷之三十四,作“万历二十八年”,言其大略。
《国榷》卷七十八,作“正月丁未(正月十三日)”。
[5]按:良玉偕千乘独领本部三千五百人奋击追入贼境据《明史·秦良玉传》,“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
《忠州秦氏家乘秦太保忠贞侯家传》同。
则马千乘征播,自领兵三千,秦良玉别领五百,共三千五百人。
原文言其总数。
[6]按:七寨据《明史记事本末·平杨应龙乱》卷六十四,“二十八年春正月,……石柱宣抚司马千乘军邓坎……连破金竹、青冈嘴、虎跳关等七寨。
《明书·乱贼传》卷一百六十四,同。
又,《贵州通志》卷二十三:先以石柱宣抚马千乘兵破贼金筑……用土官郑葵、路麟为向导,别遣边兵千扼明月关。
诸军鼓行前进,连破四寨,攻赤崖,抵清水坪、封宁关,悉破贼营十数。
”七寨,即:金筑、青冈嘴、虎跳关、明月关、赤崖关、清水坪和封宁关。
《明史稿·四川土司》卷四一○,“青冈嘴”作“青冈”,盖简称。
李良品《秦良玉年谱》作“青洲嘴”,误。
[7]按:桑木关绥阳东北十五里,道通正安州(贵州正安县)。
道光《遵义府志》卷四高出云表。
一夫守之,千人坐废,号称天险。
《贵州通志·遵义府图说》卷二今属贵州绥阳县桑木村。
《嘉庆重修一统志》作“绥阳东十五里。
”言其大至方向。
《清史稿·地理二十二》卷七十五,作“桐梓以东”。
绥阳在桐梓东,言其大略。
[8]按: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
以平播、开河显。
历任嵩县知县、南京工部主事、右通政司、兵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卒年七十,赠少师,加赠太师。
据《明史·李化龙传》卷二百二十八《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六有载。
[9]按:马孔英宣府塞外降丁,历官宁夏参将、都督同知、贵州总兵官,后因冒功罢归。
据《明史·马孔英传》卷二百四十七《明史稿·马孔英传》卷三百二十一有载。
[10]按:黎明抵桑木关原文时间不详。
据《明史记事本末》卷六十四,“万历二十八年三月,诸军分道并捷,南川则酉阳、石柱二司先登,初八遂克桑木关。
”《贵州通志·(李化龙)平播疏》卷三十四,同。
克桑木关当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初八日。
[11]按:刘綎字省吾,都督刘显子,曾参与平定缅甸、罗雄、播州杨应龙、倮人叛乱和援朝抗倭战争,大小数百战,世号“刘大刀”。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死于辽东战事。
历任指挥使、云南迤东守备、广西参将、四川总兵官、左都督府签书。
据《明史·刘綎传》卷二百四十七《明史稿·刘綎传》卷三百二十一,同。
谢肇淛《滇略(中)·绩略》卷五有载。
八路兵将指,由刘綎、马孔英、吴广、曹希彬、童元镇、朱鹤龄、李应祥、张存意分别率领从綦江、南川、合江、永宁、乌江、沙溪、兴隆、偏桥八方出发合围娄山关的兵将。
实为十路,偏桥一路分两翼,一由陈璘统领从白泥开拔,一由陈良玭统领从龙泉进发。
据《贵州通志》卷二十三《明史记事本末》卷六十四,同。
《罪惟录·播州杨氏》列传卷之三十四,有载。
附按:马孔英吴广《罪惟录》卷之三十四第二七九七页作“马可英、胡广”,第二七九八页复称马孔英、吴广,前后矛盾。
又,《明史》、《明史记事本末》、《贵州通志》诸书,有马孔英、吴广,无马可英、胡广。
又据《明史稿·胡广传》卷一九四,“胡广,字广大,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
”此胡广乃明初时人。
又,吴广广东人,以武生从军,累著战功。
历广东游击将军、福建南路参将、副总兵,万历时征播升总兵官,后卒于四川总兵官任上。
赠都督同知,世廕千户。
据《明史稿·吴广传》卷三二一《明史·吴广传》卷二百四十七,同。
马孔英,原文第二段第九条有注。
马可英、胡广,误。
又,孔、可;吴、胡,双声音近,盖音讹。
又,童元镇桂林右卫人。
历指挥、副总兵、都督佥事、广西总兵官、广东总兵官,因平播败于乌江之役,充军发配,死于戍所;李应祥湖广人。
以武生从军,历任广西思恩参将、松潘副总兵、都督佥事、五军副将、都督同知,后卒于官。
以平播功赠左都督,世廕千户;陈璘字朝爵,广东翁源人。
历官指挥佥事、广东守备、都指挥佥事、签书广东都司、肇庆游击将军、高州参将、狼山副总兵、都督佥事、御倭总兵官、都督同知、湖广总兵官、左都督。
后卒于官,赠太子太保。
据《明史稿》卷三二一《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同。
[12]按:娄山关在桐梓境内。
《贵州通志·遵义府图说》卷二又作楼山关,一名太平关。
(遵义)府城北一百里大楼山上,又称楼关。
《嘉庆重修一统志》“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附按:大楼山即,《汉志》不狼山,一名大楼、娄山。
峭壁插天,路通一线,为郡北第一险要者也。
道光《遵义府志》卷四狼、楼(娄)双声,音近;楼、娄同音,其义相似。
故,大楼、娄山、不狼,其义一也。
今属贵州桐梓县楼关村。
附按:关距(遵义)宣慰司北百里《明一统志》同。
《贵州通志》、《嘉庆统志·大楼山》作九十里。
盖大楼山距遵义九十里,娄山关在大楼山中,距遵义府实际距离为百里。
[13]按:扼贼海龙屯据《贵州通志》卷二十三,“(万历二十八年)四月朔,师屯白石,应龙率诸苗决死战。
綎亲勒骑冲中坚,分两翼夹击,败之。
追奔至养马城,连破龙爪、海云险屯,压海龙屯,贼所倚天险,谓飞鸟腾猿不能逾者……六月五日,破屯。
”《明史记事本末》同。
克海龙屯在万历二十八年六月五日。
又按:海龙屯(遵义)府城北三十里。
道光《遵义府志》卷四作“四十里”其上建有铜柱、铁柱、飞龙、飞虎、飞凤、朝天、万安、西关、后关九关。
《平播全书》载,海龙屯曾有“养马城中,百万雄狮擎日月;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
”石刻对联一副。
《嘉庆重修一统志》海龙屯为龙岩屯改称,冈峦盘曲,怪石巉岩;四面斗绝,后有仄径,仅通一线。
有杨应龙题龙岩屯禁碑。
道光《遵义府志》卷四上有飞升岩,今建寺于上。
《贵州通志》今属贵州遵义市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
[14]按:督臣李化龙匿以不闻据《贵州通志·(李化龙)平播疏》卷三十四,“南川路
最险、最远,去屯可六七百里……高折枝以一书生自将汉、土兵以往,此固矣雄伟不常矣。
……其事甚奇,其功甚大。
……竟以三月初八日夺桑木关而据之。
……马孔英至,文武相得,如乐之和……以一路搏战,日夜操戈,人百其勇,坐使贼自尽而逆党无一逸者。
臣于该路,文武盖心折焉。
”则,海龙屯之战,南川路居首功。
然,李化龙上奏时归功于高折枝、马孔英二人,故原文有“匿以不闻”语。
[15]按:千乘死良玉奉命领职据道光本,“万历二十七年,播州杨应龙叛。
千乘偕妻秦良玉征播,贼平不言功。
以开矿事忤内监邱乘云,乘云构之,逮下云安狱,瘐死,年四十有一。
……千乘子祥麟,千乘死时尚在襁褓。
土司例:子幼则妻袭。
朝命良玉司其职。
”《忠州秦氏家乘·秦太保忠贞侯家传》、《南明史·秦良玉传》卷七十、《明史·秦良玉传》卷二百七十,义同。
马千乘因开矿事忤逆内监邱乘云下云安狱死,而其子马祥麟年幼,按土司惯例,由秦良玉代领其职。
又,《明史·职官一》卷七十二,“土司之官九级,……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婿及甥之袭替,胥从其俗。
”依明制,土官袭替对象为子弟、族属、妻女、若婿、甥。
又,洪武二十六年,永宁有宣抚使禄照坐事死,其子阿聶及弟皆在太学,由庶母署司事。
宣德年间,阿聶死,妻奢苏为宣抚。
石柱有千乘母覃氏为宣抚之例。
据《明史·四川土司二》卷三一二《明史稿·土司二》卷四一○、《四川通志·史部·地理·都会郡县之属》卷二十,“秦氏继马氏为宣抚使。
……邦屏故为宣抚使,因从征,请女弟掌印。
”以秦邦屏为宣抚使,误。
疑千乘母覃氏曾为宣抚,覃、秦同音,以为秦氏世为宣抚,致误。
附按: 千乘死祥麟尚在襁褓本志同。
据《四书集注》,“孺子三年免于父母怀抱”幼儿三岁后方能脱离父母怀抱,独立行走。
依本志、道光本所述,千乘死时,马祥麟当不超过三岁。
又,(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戊子,兵部左侍郎杨应聘覆:……(调)石柱宣抚司兵四千人,应袭马祥麟同秦邦屏领之,遵义参将董仲揆统焉。
据《国榷》卷八三马祥麟在应征之列。
依明制“年十六岁而役”《明史·食货二》卷七十八之规定,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祥麟至少已十六岁,则千乘当死于万历三十二年前后。
又,《家乘》作“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初七丑时,马千乘瘐死云阳狱”,是。
《石柱县志》作“万历四十一年”,言其大略。
本志及道光本言“千乘死时,祥麟在襁褓”,误。
泰昌时[1],征其兵援辽[2]。
良玉遣兄弟邦屏、民屏以五千人[3]先往,良玉携子祥麟[4]领精卒三千人[5]继之。
奏闻,赐良玉三品章服[6],授邦屏都司佥书,[7]民屏守备[8]。
校笺:
[1]按:泰昌时征其兵援辽据《国榷》卷八十三,“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戊子(十一月二十五日),兵部左侍郎杨应聘覆:……(调)石柱宣抚司兵四千人,应袭马祥麟同秦邦屏领之,遵义参将董仲揆统焉。
”《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五八八,同。
又,(万历四十八年四月)辛亥,四川石柱宣抚司援辽女官秦良玉进三品服。
子指挥佥事马祥麟加指挥使。
《国榷》卷八十三秦良玉等应诏援辽受封在万历四十八年四月。
又,明神宗朱翊钧崩于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秋七月丙申(七月三日),光宗朱常洛登基,以明年为泰昌元年。
据《明史·本纪二十一》卷二十一朝议征调石柱兵援辽当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原文“泰昌时”,有误。
[2]按:征其兵援辽援辽,道光本作“东援”。
[3]按:原文“五千人”,《国榷》卷八十三(注),作“三千人”。
[4]按:马祥麟字瑞征。
及长,雄躯伟干,勇力绝伦,胸罗经史,能诗文善书,随太保南征北剿,尝以单骑冲阵,俘获渠魁。
浑河血战,目中流矢,犹拔矢策马逐贼,斩获如故,大兵惊退。
事闻,授指挥使,军中呼为“赵子龙”、“小马超”。
援辽时,前军已发,公披挂装束,援笔大书于“建勋堂”之门,有“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之句,字高丈余,闻当时悬手直书,后人引梯仰视,目为之眩。
改设后,笔迹犹存。
后为旗人同知德明寓此,始行刷去。
应袭宣慰司职,未任事而卒。
据《马氏家谱·十二世祥麟公传》《南明史·秦良玉传》卷七十,有载。
[5]按:原文“三千人”,《国榷》卷八十三(注),作“三千五百人”。
[6]按:三品章服据《明史·舆服志三》卷六十七,明代文武官章服分朝服、祭服、公服、常服,依品定等,各有不同。
秦良玉系石柱宣抚使,为武职,其所赐章服当为武将服。
故三品朝服如明制:五梁、金带、金绶、配玉;祭服,青罗衣、白纱中单;公服,绯袍、散答花、金荔枝带;常服,金顶乌纱、杂色文绮、金鈒花、绣虎豹、佩玉。
[7]按:都司佥书都司之属官,掌屯田。
据《明史·职官五》卷七十六
[8]按:守备守一城一堡,无品级、无定员。
据《明史·职官五》卷七十六
天启元年[1],师渡浑河,邦屏力战死,民屏负伤突围出[2]。
沈、辽连陷,海、盖、金、复,望风奔窜[3]。
良玉闻变,与祥麟兼程赴援,守护榆关[4]。
祥麟目中流矢,犹拔矢策马奋勇防御不肯退[5]。
良玉呈邦屏死状,兵部尚书张鹤鸣[6]亦奏称:“浑河血战,石柱土司为最。
秦邦屏战没,宣抚女官秦良玉亲督精兵,兼抚残卒,往来榆关,壮气弥励,请加赏叙,再征兵赴援”[7]等语。
诏加良玉二品章服,即予夫人诰命[8],赐额曰:“忠义可嘉”[9]。
子祥麟授指挥使[10]。
设官如邦屏都督佥事,赐世荫,与陈策等合祠[11]。
民屏进都司佥书。
命回川练兵赴援[12]。
校笺:
[1]按:天启元年师渡浑河据《明实录·熹宗天启实录》卷八,“(天启元年)三月乙卯,川浙总兵陈策等率师援沈阳,及奴贼战于浑河,死之。
时策等提兵至浑河桥南,闻沈阳失守,下令还师。
裨将周敦吉等固请追战,石柱土司副总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与诸将营桥北,浙兵三千与陈策等营桥南。
邦屏等营未就,奴四面攻之,将卒殊死战,杀奴二三千人,贼却而复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诸军饥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皆战死。
”浑河血战在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
《明史记事本末补遗》卷二、《明史·熹宗本纪》卷二十二、《明书·本纪十五》卷十八,同。
附按:浑河即,沈水。
自抚顺入,西南入辽中。
至海城,名蛤蜊河。
与辽河、太子河汇流入海。
据《清史稿·地理二》卷五十五又,陈策川浙总兵。
天启时,援辽力战死,赠少保、左都督、世廕卫指挥使。
赐祭葬,建祠“愍忠”;周敦吉历四川永宁参将、游击将军。
天启时,援辽力战死,赠卹如制。
据《明史》卷二百七十一
[2]按:邦屏力战死民屏负伤突围出据《罪惟录·蔺奢氏》列传卷三十四第二七九二页,“…时石柱宣抚女土官秦良玉奉檄援重庆,良玉兄邦屏、邦翰俱以援辽力战死…。
”《明史稿·土司二》卷四一○、《明史记事本末·平奢安》卷六十九,同。
则,浑河血战,良玉死两兄,一曰秦邦屏、一曰秦邦翰。
据《家乘》,邦翰为良玉叔伯兄弟。
[3]按:海盖金复望风奔窜道光补辑本作“关外残兵,星夜奔窜。
”
又按:海盖金复辽东四卫,在三岔河东。
据茅元仪《督师纪略》卷二海州卫本海州,(高丽)叶沙毕城。
渤海国为南海州,(辽)海州南海军,(金)澄州,元废。
洪武初置于旧澄州城。
洪武九年(1376年)置卫,二十八年(1395年)四月废州留卫。
西临三岔河,东有大片岭关,东部、西南部均有盐场。
据《明史稿·地理》卷八十、《明史·地理志二》卷四十一顺治十年(1653年)十一月置海城县,隶辽阳府,十四年(1657年)四月改隶奉天府。
据《清史稿·地理二》卷五十五今辽宁鞍山海城市。
盖州卫(高丽)叶盖牟城。
(唐)盖州,(辽)辰州,(金)盖州,元因之,隶辽阳路。
洪武九年(1376年)十月置卫。
东北依石城山,北有平山,东接连云岛,南有永宁盐场,西北靠梁防口关。
据《明史稿·地理》卷八十、《明史·地理志二》卷四十一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置盖平县。
《清史稿·地理二》卷五十五今辽宁营口盖州市。
金州卫高丽置南苏城。
(唐)金州,(辽)苏州,(金)金州化成县,元废除。
洪武八年(1375年)置卫。
东、西、南三面临海,南邻旅顺口。
据《明史稿·地理》卷八十、《明史·地理志二》卷四十一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宁海县,隶奉天。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改金州厅。
据《清史稿·地理二》卷五十五今辽宁大连金州区。
复州卫(辽)永宁县,(金)永康县,元废。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置卫。
西滨海,南有乐古关,东有得利赢城。
据《明史稿·地理》卷八十、《明史·地理志二》卷四十一康熙三年(1664年)并入盖平,雍正三年(1725年)置复州厅。
据《清史稿·地理二》卷五十五今属辽宁大连瓦房店市。
附按:三岔河即,辽河。
其汇浑河、太子河入于海,故名之。
据《明史·地理二》卷四十一
[4]按:榆关据《南明史·秦良玉传》,“良玉闻变,统精卒三千,与祥麟兼程守山海关。
”榆关即山海关。
[5]按:犹拔矢策马奋勇防御不肯退原文之“奋勇防御不肯退”,道光本作“奋勇前进,大兵引退。
”
[6]按:张鹤鸣字元平,颍州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以才略闻。
累官历城知县、南京兵部主事、陕西右参政、右签都御史、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崇祯八年(1635年)死于颍州,年八十五岁。
据《明史·张鹤鸣传》卷二百五十七《明史稿·张鹤鸣传》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