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精讲素材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最后一课》课文解析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

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品味】写了哈墨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毕竟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①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说出其作用是什么。

)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是体育运动,前者是指军队训练。

)【品味】这里写了小弗朗茨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背景,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朗茨性格的基点,也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条件。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

(②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土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

我没有停下来,心想:【品味】“坏消息”表现出小弗朗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又有什么事了?”【品味】“又有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赫特,朝着我喊道:“小家伙,用不着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品味】小弗朗茨误以为瓦赫特的话是嘲笑,这是伏笔。

)【段析】第一部分: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品味】从“总”字看,平常日子上课前喧闹是一惯性的,与下文的“安安静静”形成鲜明对比,为读者留下悬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17.要挟(xié)18.郝叟(hǎo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21.糊涂(hútu)22.钥匙(yàoshi)23.强迫(qiǎngpò)24.膝(xī)头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 最后一课》课件(共5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 最后一课》课件(共54张PPT)

温和:(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
使人感到亲切。
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督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 人员。 诧异:觉得奇怪。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惩罚:处罚。
责备:批评指摘。 惨白:文中指面容苍白。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整体感知
1.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
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②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 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
甚至敬仰韩麦尔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
大”。 ③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 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 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 含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 他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法国 19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 年生于普罗旺斯。因为母亲酷爱读 书,受到熏陶,所以自幼展现出了 过人的聪慧。 1857 年开始文学创作。
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
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 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
背景资料
1870 年,爆发了普法战争 —— 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 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联邦的行动,维护法
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它是拥有完整
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文题诠释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3.主旨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的悲哀和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内容解读《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小弗郎士出场,有一段自然景色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最关键的两个词是,暖和与晴朗。

暖和写人的心理感觉,而晴朗则是视觉认识。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课文背景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体知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6):描述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7—23):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五、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文。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是什么?“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

与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系列课件】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28张)

【系列课件】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28张)
反复,强调阿尔萨斯和祖国永远 在一起,表明祖国和家乡在人民心目 中的神圣地位。
比喻,表现作者对祖国文字、祖国 语言的热爱。
4、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 德国话唱歌吧!
表达出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 言的悲愤。 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 渴望。
检测反馈达成
爱国,首先学好你的母语。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 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 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 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 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我”的见闻感受
开端 一、上学路上
发展
(1-6)
1、上课之前
二、最后一课
(4-29)
2、上课之中
走组互助形成
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课文正是通过小__弗__郎__士_在最后一课 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_韩__麦__尔_先__生__高度 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 国热情。
上课前,开课桌啦, 关课桌啦,捂着耳 朵大声背书啦……
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教室都 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 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 在桌子上紧敲,“静 一点,静一点……” 平时,我迟到,会 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 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总结:
贪玩不爱学习
热爱法语;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心理描写)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
爱国情感。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知识点整理【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知识点整理【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踱duó步赚zhuàn钱哽gěng住祈qí祷dǎo气氛fēn
用恰当词语填空。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P47注释①都德,法国作家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
第21段:讽刺手法、表达反感、留念之情人物描写方法:动作、外貌、神态、心理主题:爱国主义。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课件-(28)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课件-(28)

小结
(1-6)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 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 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他也很幼 稚,他觉得普鲁士兵的操练很好玩,却没 有意识到那是别人对自己家乡的侵略。但 同时他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 到学校。
阅读课文第7-10节(上课之前)
-
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 同往日?请填写下表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祖国有一个
祖国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祖国 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 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 语,你每天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 开始你就只能用某种外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 的感受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态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gěng
zhuàn

duó
chéng
qídǎo
wǎn
chà
xuān
gēbo
zhòu

ào
yàoshi
hǎo sǒu
liáng 测量 量
liàng 力量
qiáng 坚强 强 qiǎng 勉强
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 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最后一课
都德
1.感知文意,理清脉络情节发展的四 个阶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品味 小说语言。
3.欣赏细节描写的好处,学习运用细 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等人物 的爱国感情,努力学习祖国语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 最后一课》精品PPT优质课件(完美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 最后一课》精品PPT优质课件(完美版)

【代表作】 长篇小说《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 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写作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 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 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 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校只 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 映这一事件。
(3)“他说,法国语言……就好像拿着 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也从来没有 这样耐心讲解过”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和不厌其烦的教学态度。
(4)“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 白……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突出了韩麦尔先 生的爱国志士形象。
作者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 方法刻画形象。
➢ 钟声预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 ➢ 号声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
人物形象
找出与韩麦尔先生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形象。
(1)“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柔和”——对祖国依依不舍; “严肃”——被迫离开课堂的激动和不满。
(2)“‘我也不责备你……不是干脆就放 你们一天假吗?……’”
韩麦尔先生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 评和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表现了他高度的 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心。
——怕老师
(2)“我想就别上学了……这些景象,比 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幼稚、贪玩、不爱学习
(3)“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 跑去……又出了什么事啦?”
——有自制力,朦胧的爱国心
如何理解铁匠对小弗郎士说的话?
铁匠华希特说的是反话,对“我”老迟 到、不用心学习感到痛心。
阅读第二部分,对照表格说说“最后一 课”的不寻常。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优质课件(共46张PPT)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优质课件(共46张PPT)

都德(1840~1897),法 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 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 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 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 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 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 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阿尔封斯〃都德
法国19世纪后半期 小说家。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
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 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 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 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 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 情。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时代背景
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 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 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 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 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 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 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 件。
(tiè )字帖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一、上学路上
(1-6) (7-10) (11-22)
二、上课前 三、上课中
四、下课后
(23-27)
朗读课文第l一6节(上学路上),注意“我”在
途中的所见所闻。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
结局、(尾声)
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 情节: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
二、生字
gěng wǎn hǎo chéng ào chà
哽 咽

宛 转
郝 赫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一课》教学课件 (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一课》教学课件 (共33张ppt)

语言欣赏
• 3、“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 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 里去。”小弗朗士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可怜” 呢?
• 韩麦尔先生深爱祖国的语言,想把自己的知 识全部教给学生,然而今后却没机会了,所以 “可怜”。
语言欣赏
• 4、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 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什么深刻含 义。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 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 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 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 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探究合作
• 7、本文选择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场景——小学的一 堂课,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的人民的爱国深情, 它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高潮
热 爱 祖 国
整体感知
• 3、分析小说的中心主旨。
•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阿尔萨斯省 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刻 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 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 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 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表现小弗朗士感情上发生的急剧变化, 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深情:热爱,悔恨,留恋,无奈。
描写方法
• 5、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
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 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的鸽子在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 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细节描写 钢笔的沙沙声衬托教室的安静,金甲虫飞 进教室,没人注意,表现全班学生在专心习字,表现对祖 国语言的热爱深情。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 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1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 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1

《最后一课》教案课题最后一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言: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板书:最后一课二、新课教学:1、检查预习情况:作者和字词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环节时间3分钟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踱(duó )督学(dū )郝叟(hǎo )( sǒu)摊(tān )懊悔(ào)(huǐ) chéng fá(惩)(罚)钥匙(yào )(shí )磨损(sǔn )qídăo (祈 )(祷)哽(gěng)宛转(wǎn)(zhuǎn )3、介绍小说常识: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020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公开课课件

2020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公开课课件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怕提问。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读语言
2.分析“上课中”。 (1)今天的情形和平时不同,表现了小弗郎士怎样的
心理? 疑惑、诧异。
(2)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 些不同?请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段,表达了 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5
研读语言
3.分析“下课后”。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形象在小弗郎士的心中显得崇高、
伟大。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
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幼稚、贪玩——疑 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 更真切感人。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 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 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 西人。”
14
拓展迁移
日本法西斯在侵略中国时,在我国东北沦陷 区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 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 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中国历史被肆意篡改, 任何易于激发爱国情感的文章都被删除,日本侵略 者妄图以此消磨和摧残中国人民的意志。
7
探究环境描写
1.找出开始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
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wǔ)
惩罚(chéng)祈祷(qí dǎo)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皱边(zhòu)督学(dū)郝叟(hǎo sǒu)膝头(xī)懊悔(ào)萨(sà)钥匙(yào)
挟(xié)惨白(cǎn)
(2)多音字辨析
(3)解词
哽:声气阻塞。

赚:获得利润。

踱:慢步行走。

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惊奇。

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

【重点句子分析】
(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

文章主要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就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较多,既有对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导,又有深深的自责,其中最能体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是他关于法国语言的一段讲话。

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讲得深刻精当,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动作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文章快结束时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句。

它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激情的迸发和集中体现,是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2)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上课前,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还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

上学晚了,因害怕老师,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也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当他来到学校,发现了这里不同寻常的情况后,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来是吃惊。

上课后,听了老师“最后一课”的宣布,他“心里万分难过”,受到了震动,又产生了“多么懊悔”的心情。

说不出分词用法,他内心难受;拿到新字帖,激起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看到老师一动不动的姿态,他充满了对老师的同情;最后一课结束时,他更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总之,在这“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小弗郎士迅速觉醒、成长起来了。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最后一课》是他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2)背景知识
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政治危机而发动的。

结果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

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普鲁士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

但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

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6段),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段),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二部分(24~29段),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2)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写作特点
①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线索人物,通过他那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心理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②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作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选择了一个足以表现巨大事件本质的生活片断——最后一堂法语课,暗示了普法战争的悲剧性后果。

③生动细致的描写
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

【课文写作特色】
1.通过描写言行,表达人物感情。

2.运用心理描写,揭示内心世界。

3.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

【课本习题提示】
一、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责备,决定逃学。

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

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

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1.描写韩麦尔先生不同寻常的服饰,表现他要告别祖国语言时的万分悲痛而又镇定的心情。

2.描写他的神态,可猜想到他告别与之相伴一生的母语而悲痛不已的心情。

3.描写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悲愤、无畏的心情。

三、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

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四、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
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

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

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