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案

南强中学

一、实验意义和研究价值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有广搏高深的知识,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动手创造的潜能”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使我们学校教育要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造性人才为目标。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教育教学已经从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致用、求创、实现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对应。对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鉴于此,我们学校以各科教学为切入口,探索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增强师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师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构建课程师资队伍,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探索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设置。

2、校本教材的修订与完善,关键要体现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4、学校教学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5、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6、学生创新能力在其他学科和其他方面的体现。

7、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之处

以教学为切入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增强教育意识,提高教师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构建课程师资队伍。首先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对民族包括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潜能和创造力。着眼于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一支较专业的课程师资队伍队伍。

2、开发教育资源的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过去整齐划一的课程结构转变为开放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的资源。

3、探索教育的教学新模式。探索课程的教学新模式。如问题解决式: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独立钻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在各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跨学科教师相互配合,并取得校外人才的共同协作,形成整体共同指导的局面,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家长中发掘有一技之长人才,如种植、烹饪等。充分利用这种家庭中潜在的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使某些隐性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功用。同时,还要利用社会的教育力量,通过聘单位与聘个人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引入师资的渠道。

(二)课题研究方法、对象:

方法:

1、文献法: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阅读有关课题研究的专著,增强课题研究意识,学习相关课题论著,从中汲取经验,合理运用到

自己的教育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2、对照法。将参与实验的学生与不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异同,分析原因。

3、行动研究方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4、经验总结方法:不断积累对本课题研究成功经验,在实施中不断总结。

★对象:全体学生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

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原则和策略。

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原来的课程教学目标基本上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教法多为示范,模仿,操作练习。新的课程纲要中规定教材内容选择应是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并能提出观察、操作、调查、讨论和建议。

3、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尊重、相信、理解、爱护每位学生,发掘每一位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为了改变以往接受学习,单纯技能训练的现状,运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4个教学环节实施:

(1)创设情境

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较好途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配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创新。

(2)知识探究

在操作活动中进行知识探究和知识学习是教育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新实践

操作实践是理科课的主要特征,操作实践也是知识探究的归宿,通过实践,才能把探究的知识和方法悟化为有形的作品,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亲历实践,在实践中再次印证探究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完成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认识过程,完成创新实践。

(4)评价拓展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新的课程理念,利用评价手段,对展示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这些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技术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在评价中体悟学习的欢欣和创造的愉悦,巩固所学,起到探索延伸创新明的作用。

四、理论依据

1、人的素质发展理论

人是身心统一体,人的一切活动总是通过生理系统与心理系统来实现的,相应地在这两大系统调节活动中表现出的特性就形成了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我们所说的创新素质是建立在生理与心理之上的综合素质,它的形成、发展自然受到了双重制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无疑应遵循其中的规律。

2、人的潜能开发理论

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绝大部分还是一种潜能,开展劳技教育的作用就是开发这种潜能。创新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一种能力。教育就是要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培养与发展。

3、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的内涵是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