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调查与分析(一)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群落调查评价和配置设计(解放公园

园林植物群落调查评价和配置设计(解放公园

园林植物群落调查评价和配置设计一.园林植物群落调查评价-------解放公园群落群落一:悬铃木+日本晚樱+桂树——狗牙根环境特征:该群落位于较平坦的地势上,远处有建筑物,光照充足。

分析与评价:樱花作为主景树,成行状种植于群落中,从而与周围的桂树相互映衬,因此群落的季相丰富,但远处的高大建筑却给整个群落带来不和谐感,所以最好种植高大乔木将外围的建筑与群落隔绝开来,而且也可作为晚樱的背景树,丰富空间层次感。

底层的狗牙根与上层搭配协调,整个群落景观效果较好。

群落二:池杉+水杉+乌桕+樟树+柳树——狗牙根环境特征:该群落沿岸线种植于河边,种植面积很大,阳光充足,水分充足。

评价与分析:池杉和水杉作为主景树,相互间植于河边,颜色既有变化又很协调,蓝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面加强了这种视觉冲击,下层点缀少许的乌桕、樟树和柳树,丰富了群落的季相和层次感,底层的狗牙根更加烘托出了上层景色,整个群落搭配合理,景观效果强烈。

群落三:悬铃木+棕榈——狗牙根环境特征:该群落种植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光照充足。

分析与评价:悬铃木在较温暖地点叶子在秋冬季也不会凋落,而且叶子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此群落将悬铃木片植,不仅将群落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来,而且其自身也形成了一种壮观景象,令人叹服。

下层的棕榈种植密度恰当,与悬铃木既形成了对比要和谐的统一起来了,使得整个群落层次清楚,变化丰富。

底层的狗牙根选用较合适,也丰富了群落的变化感。

整个群落景观效果很好。

群落四:雪松+银杏+桂树+侧柏+水杉——狗牙根环境特征:此群落位于公园边缘,地势平坦,种植面积较大,光照充裕。

分析与评价:桂树、侧柏和雪松等常绿树种不仅作为背景树,更将周边环境与群落隔绝开来,最外围的银杏和水杉进一步隔绝了外面高大的建筑也增加了群落的季相变化,丰富了群落的层次感,但由于外围环境过大,因此公园外的建筑还是不可避免的影响了群落的整体的景观效果。

底层的狗牙根选用较为合理,与上层搭配协调,但缺乏人工管理,有部分积水,中间草坪空旷,很适合游人休憩。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植物群落是指具有相似物种组成和相互关系的一群植物在确定地点生长的特定区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植物群落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该区域的生态特征、植物物种组成和相互关系等,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实验将进行植物群落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一定区域内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和稀有种,以及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等。

下面将从实验设计、调查方法和结果分析三个方面介绍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设计:1.确定调查区域:选择一个相对封闭、不受外界干扰的区域作为调查区域,如一个森林、草原或湿地等。

2.制定调查方案:根据调查目的和可行性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时间、样方设置和数据收集等。

3.标定样方:在调查区域内确定若干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相同,并记录下样方的位置和编号,以便后续的调查。

4.进行调查:在每个样方内进行植物的物种调查,包括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

可以使用物种清单、标本采集或摄影等方式记录数据。

5.数据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以了解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调查方法:1.物种清单法:在样方内对所有出现的物种进行记录,包括植物名称、数量和分布等。

可以使用直接观察、标本采集或图像比对等方式记录物种信息。

2.采样法:在样方内随机选择若干个固定面积的小区域进行采样,并将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和分类。

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量和出现频率来了解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3.调查工具:可以使用手提式GPS仪、量角器、采样网、标本工具和数字相机等工具进行调查和记录。

根据需要还可以配备显微镜、显微摄影仪和物种鉴定手册等。

结果分析:1.物种组成: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量和丰富度指数,得出每个样方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2. 物种多样性:计算每个样方内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从而了解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一、实验题目草本群落调查与分析二、实验目的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植物种类不同,群落的类型和结构也不相同,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来更好地认识群落的组成,变化,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状况。

同时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三、采集方法1、仪器和材料样方框(50cm×50cm),皮尺,卷尺2、测定方法(1)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于2011年3月2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网络学院门口的草坪上选好样地,在样地中每隔2m 设置1个50cm×50cm的样方,共计19个样方。

调查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的植物名、株数、盖度、高度及物候相等。

(2)数据分析:本次实验采用重要值作为多样性指数计算和群落划分的依据,而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选用Simpson 多样性指数D 和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H 。

四、实验材料皮尺、卷尺、25cm*25cm的铝合金取样框。

五、实验步骤在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旁的草地上,采取东西走向每3米取一样方,每组取3个样方,且实验小组间距离为两米。

样方取好后即可统计草本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各自的盖度,频度等数据。

六、实验结果1、草本植物群落样方测定记录(1)物种组成根据调查统计,春季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旁草坪共有草本植物15科24种。

其中,主要优势科是禾本科。

呈现出整体科数多,但种类稀少、单种科较多的分布特点。

表1 华师网络学院旁草坪草本植物的种类构成统计(取样地点: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旁草坪记录时间:2012-5-10)科种科种禾本科8 车前草科 1菊科 2 大戟目 1伞形科 2 蝶形花 1炸酱草科 2 豆科 1秋海棠科 1 爵床科 1苋科 1 鳞毛蕨科 1玄参科 1 蔷薇科 1荨麻科 1(2)相对多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重要值相对多度。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植物群落是指具有相似生态属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的一群植物个体在特定地域内形成的群体,是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的基本单位。

植物群落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植物的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和相互关系,探索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问题。

以下是对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的一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其中一特定地域内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了解该地区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和多样性,并分析其生态系统的功能。

实验方法:1.确定研究地点: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地点,可以是公园、林地、荒漠等。

2.设置样方:以100m×100m的固定面积为样方,在选定地点内随机放置5个样方。

3.样方调查:对每个样方内的植物进行系统的调查,包括物种鉴定、数量统计和生长形态描述。

可以使用草地方块法或网格法进行样方划分。

4.数据分析:计算每个样方内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系统功能指数,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获得了以下结果:1.物种组成:在5个样方内共记录到30种植物,包括10种乔木、8种灌木和12种草本植物。

2.种群结构:在各个样方内,乔木和灌木为主要层次,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草本植物在各个样方的地上层中比例较小。

3.物种丰富度:根据物种数量统计和物种均匀度指数等指标计算,每个样方的物种丰富度较高,说明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为丰富。

4. 物种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指标计算,每个样方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说明物种的多样性较大,植物群落平衡性较好。

5.生态系统功能:采用生物量积累和群落生产力等指标计算,植物群落的生态系统功能指数较高,说明该地域的植物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论:通过对该地域内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该地域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且物种丰富度较高。

植物群落调查报告

植物群落调查报告

植物群落调查报告年级:2008级 组别:第八小组 组长:曾文静组员:何舜辉、赖诗川、张斌丰、叶恩宾、郭乔影、陈惠敏、连琳琳、方雪钦、高悦、方妙真、王婉玲时间:2010年11月16日 地点:鼓山涌泉寺后山 一、样地概况样地方位:北纬26°05′,东经119°00′海拔:470m 坡向:南偏东 坡度:20° 二、调查方法:样方法、中点方角法 三、具体内容: (一)样方法调查 1、具体步骤① 在次生常绿阔叶林内选取600m 2(30m ×20m )样地一块。

② 将600m 2样地分割成四块150m 2小样地(标号A 、B 、C 、D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样方。

本小组负责的是小样地D③ 每个小样地再分割成37.5m 2的小方格(标号a 、b 、c 、d ),按小方格进行调查。

④ 调查每木内容:种名、树高、胸径(胸围)、树冠幅(取东西向和南北向各一数据)。

调查内容与数据填入调查表(表一)(胸径4.5cm 以下为林下层,暂不调查)。

⑤ 估测乔木层的郁闭度⑥ 按样方法计算公式计算重要值,公式如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密度=一个种的个体数目样地面积B 、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之和⨯100%C 、显著度=一个种的胸高断面积之和样地面积D 、相对显著度=100%⨯一个种的显著度所有种的显著度之和E 、频度=100%⨯出现该种的样方数(小样方)样方总数F 、相对频度=100%⨯一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之和G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2、样方法调查的原始数据:表一 样方抽样技术植物个体测定记载表(共4页,包括种名、树高、胸径(胸围)、树冠幅)3、数据处理:将表一中的原始数据输入Excel 表格中,先算出每木的胸断面积,而后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各个树种的株数及该树种胸断面积的总和。

利用上述公式即可求得密度、相对密度、显著度、相对显著度这4个指标。

植物群落调查和分析报告

植物群落调查和分析报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样地选择的方法: 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 〔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 〔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 〔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3、样地的形状: 大多采用方形,又称样方;除此还有样条,样线,弱 圆等.可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
小型样方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层, 大型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荒漠中的群落.为防 止出现闭合差,在森林调查中,样方常沿着预定的测 线方向呈菱形设置.其方法是由中心点定出距离为 样方对角线长度的两个点,然后从这两点分别拉直 长度恰为样方边长的测绳,使其在每一侧都恰好交 接,就是样方的边界.
调查者
调查日期 样地号
样地面积
地理位置
地形
海拔
坡向
坡度
土壤
微地形
地被物植物
群落总覆盖率
植物群落调查表2号
乔木记录表
样地名
样方号
时间
种名
树高
枝下高
胸径
树冠
植物群落调查表3
灌木记录表
样地名
样方号
时间
种名 株数 覆盖率 最大胸 优势胸 高度


植物群落调查表4 草本植物记录表
样地名
样方号
时间
种名
株数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1、环境条件调查: 〔1地理位置, 〔2地形条件. 〔3土壤条件. 〔4人类影响. 〔5气候条件.
2、组成特征调查: 〔1种类组成.记录一份完整的种类名单.在设定的 样地内调查,记录,完成.为防遗漏,还应在样地周围 反复踏查.调查种类组成时,应采集标本,用于以后 定名和订正. 〔2数量特征.包括多度、密度、盖度〔投影盖度、 基部盖度、频度、高度等.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调查方法:1.标准样方调查法:在研究区域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标准样方,并记录每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

可以通过设置样方网格或随机选择样方的方式进行调查。

2.线路调查法:沿着预定的调查线路进行调查,记录每个调查点的植物种类和数量。

线路调查法适用于大面积的植物群落调查,可以反映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情况。

3.快速调查法:快速调查法适用于调查较大面积的植物群落多样性,通过对每个调查点进行快速采样和记录,可以快速获取植物群落的基本信息和多样性水平。

分析方法:1. 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分析:物种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样方内存在的植物物种数量,可以通过计算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或Margalef指数等来表征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多度是指不同物种在植物群落中的相对丰度,可以通过计算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 指数或Shannon-Wiener指数来表征植物群落的物种多度。

2. 物种组成分析:通过分析物种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可以了解不同群落类型的区分特征。

可以通过非度量多样性指数(例如Jaccard指数、Bray-Curtis指数)或分类学多样性指数(例如Sørensen指数、Morisita-Horn指数)来比较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3.物种生态位分析: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生态位对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物种生态位重叠,可以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变化趋势,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开展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还可以为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估和生境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开展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物资源调查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植物资源调查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植物资源调查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调查与
分析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植物资源调查 •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植物群落多样性影响因素 • 植物群落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调查背景与意义
植物群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对维持 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落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和演替机制。
THANKS
生态恢复与重建
植被恢复
通过人工种植、自然恢复等方式, 对退化、受损的植物群落进行恢 复和重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和生物多样性。
土壤改良
采取措施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 壤肥力,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
环境条件。
水源保护与涵养
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涵养,保 障植物群落的水分需求,促进生
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利用方式
合理采收
科学研究
在保护植物群落的前提下,根据植物 生长规律和生态需求,合理安排采收 时间和采收量,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分类和利用等方 面的科学研究,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生态旅游
利用植物群落的景观和生态资源,开 展生态旅游活动,让人们在欣赏自然 美景的同时,增强对植物群落多样性 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生态恢复与保护
在调查的植物群落中,存在明显的优 势种群,这些优势种群对群落的结构 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不足与展望
调查范围有限
由于时间和经费等限制,本次调查范围有限,可能存在一 定的地域局限性。
物种鉴定存在误差
由于植物分类学知识的局限性和鉴定难度,部分物种鉴定 可能存在误差。

《天津市4个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与景观现状分析》

《天津市4个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与景观现状分析》

《天津市4个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与景观现状分析》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的保护与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市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城市公园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景观现状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天津市四个代表性公园进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同时分析其景观现状,旨在为天津市公园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本文选取了天津市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包括XX公园、XX公园、XX公园和XX公园,这四个公园涵盖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二)研究方法1. 物种多样性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对四个公园的植物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包括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

2. 景观现状分析:采用遥感技术和现场勘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四个公园的景观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绿地率、景观布局、空间结构等。

三、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一)物种丰富度经过调查,四个公园共记录到植物种类XX余种,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等各类群均有所分布。

各公园植物种类丰富度有所不同,其中XX公园的植物种类最为丰富,而XX公园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二)物种分布特点各公园的植物群落分布受到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例如,XX公园位于市区中心,人为干扰较大,但通过绿化建设,植物群落分布较为均匀;而XX公园位于郊区,自然环境较好,植物群落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自然规律。

四、景观现状分析(一)绿地率四个公园的绿地率均较高,其中XX公园的绿地率最高,达到了XX%,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

(二)景观布局与空间结构各公园的景观布局和空间结构各具特色。

例如,XX公园以湖泊为中心,形成了湖光山色的美景;而XX公园则以绿化带为主,形成了绿意盎然的休闲空间。

同时,各公园的空间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如道路布局、广场设计等均考虑到了市民的需求和景观的协调性。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是对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群落生态学、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对植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和演替规律等进行探究和研究。

本文将分别从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方法、植物群落结构特点、植物群落结构分析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是研究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方法,其核心是通过调查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密度、优势度等参数来反映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

常见的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样方法、线路法、部分样方法等。

1.样方法样方法又称为采样法,是对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和常见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按照一定规则对群落进行采样,得到物种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密度等数据,从而进行植物群落结构的分析。

样方法有四个基本要点:样方边长、样方数量、样方分布和样方内标准面积。

在样方内,记录各物种株数、胸径、高度、表面积、根重等参数。

2.线路法线路法是根据一定的长度和宽度设置线路,从而得到植物群落中物种分布的数量密度信息。

该方法适用于较大的群落、复杂的栖息地和人为影响较小的区域。

线路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快速调查,但其结果受到线路的选择和长度的限制。

二、植物群落结构特点植物群落结构特点是指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构造和演替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明显特征。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结构特点不同,在描述植物群落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区分及归纳的首要标志。

物种组成不但反映了群落形成和演替的历史,同时也受到生物、物理、环境和人类等因素的影响。

2.数量密度数量密度是反映一个群落中各种植物在一个面积内的密度和数量的指标。

该指标能够反映出群落的整体自然状态,较高的数量密度意味着极高的生长强度和竞争力。

3.优势度植物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物种占有的面积或数量越多,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就越大,其优势度也越高。

因此,优势度是评价一个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植物群落调查考察植物群落有各种方法,如样地法、样线法、距离抽样法、点样法等。

其中样地法是基础方法,用样地法进行调查的方法步骤说明如下:(一)样地的设置样地不是群落的全部面积,它仅是代表群落的基本持征的一定地段。

对植物群落考察应在确定的样地内进行,通过详细调查,以此来估计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样地选择的方法: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

(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

(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1.样地的形状:大多采用方形,又称样方;除此还有样条,样线,弱圆等。

可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

小型样方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层,大型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荒漠中的群落。

为防止出现闭合差,在森林调查中,样方常沿着预定的测线方向呈菱形设置。

其方法是由中心点定出距离为样方对角线长度的两个点,然后从这两点分别拉直长度恰为样方边长的测绳,使其在每一侧都恰好交接,就是样方的边界。

2.样地面积下列样地面积的经验值可供考察时参考使用:草本群落1~10m2,灌丛16~100m2,单纯针叶林100m2,复层针叶林、夏绿阔叶林400~500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00m2,热带雨林2500m23.样地数目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

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

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3~5个样地;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

4.样地布局:一般可选用主观取样法,即选择被认为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调查样地。

(二)植物群落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样地调查内容主要有环境条件,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组成特征,群落的外貌。

1.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以下五项:(1)地理位置,(2)地形条件。

(3)土壤条件。

(4)人类影响。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目的:了解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探究环境因素对其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草本植物群落进行调查。

2.实验时间:在合适的季节进行调查,以确保植物群落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3.实验工具:光度计、苏氏铲、样方框等。

4.实验步骤:(1)确定调查区域:随机选择若干个调查地点,每个地点确定一个调查区域(如10m×10m),并标记出来。

(2)调查植物个体数目:在每个调查区域内,使用样方框进行植物个体数目的调查。

选择若干个关键物种进行研究,并记录其个体数目。

(3)调查植物群落结构:使用光度计测量每个调查区域的光照强度,并记录下来。

使用苏氏铲在每个调查区域内取样土壤,以了解土壤环境对草本植物群落的影响。

(4)数据统计与分析:将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并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探究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进行调查和统计后,得到了以下结果:1.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特点:根据植物个体数目统计和种类鉴定,得到了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情况。

发现该群落中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同时还有一些菊科、蔷薇科等其他科属的草本植物。

同时,还记录了每个物种的个体数目、生长状态等信息。

2.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根据光度计测量得到的数据,发现该群落在不同地区的光照强度差异较大。

有些地区光照强度较高,主要分布着一些耐阴性较弱的草本植物,而另一些地区光照较弱,主要分布着一些耐阴性较强的草本植物。

3.环境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影响:通过统计土壤采样数据发现,土壤质地、酸碱度等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分布和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酸性土壤中主要分布酸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物种,碱性土壤中主要分布耐碱性强的植物物种。

实验结论:通过草本植物群落的调查与分析,得到了该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得出环境因素对其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

实训一植物群落的结构调查与分析

实训一植物群落的结构调查与分析

实训一植物群落的结构调查与分析一、引言植物群落是指由多个植物个体以特定的空间分布形成的生态单位,是研究植物种类丰富度和种群结构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对植物群落的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揭示植物群落的组成特点和演替规律。

二、调查方法1.选择研究区域:选择具有典型植被类型的地区,如森林、草地等。

2.设计样方:按照均匀随机抽样的原则,在研究区域中设立若干样方,样方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

3.样方调查:在每个样方内进行详细的植被调查,记录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分布等信息。

4.数据分析:对所得的植物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均匀度等指标。

三、结果分析1.物种丰富度:通过物种丰富度指标可以了解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程度,丰富度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2.优势度分析:优势度反映了其中一或几个物种在植物群落中的占有优势程度,可以通过计算株数比例来进行分析。

3.分布格局:通过记录植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分析植物群落的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并了解其种间互作关系。

4.高度结构:记录植物的高度信息,可以了解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特点。

四、讨论1.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因素:植物群落的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人类活动等,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或不同干扰程度下的植物群落进行分析。

2.演替规律:通过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和过程。

3.保护与恢复:通过对受到干扰或退化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为保护和恢复植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论1.植物群落的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分布格局和高度结构等指标可以反映植物群落的组成特点。

2.演替规律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了解演替规律可以为植物群落的保护与恢复提供指导。

3.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是研究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对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群落调查

植物群落调查

植物群落调查考察植物群落有各种方法,如样地法、样线法、距离抽样法、点样法等。

其中样地法是基础方法,用样地法进行调查的方法步骤说明如下:(一)样地的设置样地不是社区的整个区域,而是代表社区基本特征的某一部分。

植物群落调查应在确定的样地内进行。

通过详细调查,可以估计和推断整个社区的情况。

1.样地选择的方法: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

(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

(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2.样地形状:多为方形,又称样方;此外,还有样条曲线、样条曲线、弱圆等。

可以基于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

小样方用于调查草本植物群落或林下草本层,大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沙漠中的群落。

为了防止闭合误差的发生,在森林调查中,样方通常沿着预定的测量线方向设置成菱形。

该方法是确定两个点,其距离为从中心点到样方的对角线长度,然后拉直测量绳,其长度正好是从这两个点到样方的边长,使其刚好连接在每一侧,这是样方的边界。

3.样地面积下列样地面积的经验值可供考察时参考使用:草本群落1~10m2,灌丛16~100m2,单纯针叶林100m2,复层针叶林、夏绿阔叶林400~500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00m2,热带雨林2500m24.样地数目样地数量取决于群落结构的复杂性。

根据统计检验理论,30多个样地的值更可靠。

为了节省人力和时间,在调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为每种类型的社区选择3~5个样地;所有地块均应编号,以避免混淆。

5.样地布局:一般可选用主观取样法,即选择被认为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调查样地。

(二)植物群落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样地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条件、群落空间结构、群落组成特征和群落形态。

1.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以下五项:(1)地理位置,(2)地形条件。

(3)土壤条件。

(4)人类影响。

(5)气候条件。

2.组成特征调查:(1)种类组成。

记录一份完整的种类名单。

在设定的样地内调查,记录,完成。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法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法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法一、实验原理样方法是用一定面积作为整个群落的代表,详细计算这个面积中得植物种类、频度、多度、优势度和重要值。

这个方法可以确定群落的优势种,也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和其他植被分析。

二、实验的准备1.测量仪器:GPS、指南针,经纬仪,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

2.调查测量设备:照相机、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标本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等。

三、具体操作(一)样地设置与群落最小面积调查样地不是群落的全部面积,它仅是代表群落的基本持征的一定地段。

对植物群落考察应在确定的样地内进行,通过详细调查,以此来估计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

(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

(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1.样地的形状:大多采用方形,又称样方。

可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

小型样方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层,大型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荒漠中的群落。

我们还会用到罗盘来进行校准,保证测绳为直线,通过测量线上面的读数来确定样方每边的长度。

2.样地面积:下列样地面积的经验值可供考察时参考使用:草本群落1~10m2,灌丛16~100m2,单纯针叶林100m2,复层针叶林、夏绿阔叶林400~500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00m2,热带雨林2500m2但是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面积:草本群落:1m2,灌木群落:25 m2,乔木群落:100 m23.样地数目: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

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

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3~5个样地;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

(二)植物群落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1.环境调查包括以下五项:(1)地理位置,(2)地形条件。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精选文档实验 2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及分析一、实验目的植物群落的调查目的:a.对不同群落相互比较、进行分类,以达到认识和识别群落的目的。

b.将植物群落的分布或变异和生境条件的变化加以比较,阐明群落与环境的联系。

c.对同一群落类型进行分析,阐明它的内部结构与均匀程度。

d. 将同一群落在不同时期加以比较,说明它的动态变化规律。

不管要达到哪个目的,都要对群落进行调查。

群落的数量特征是群落调查的重要内容,在植物生态学日益成为定量科学的今天,尤其如此。

植物群落的样方取样法适用于所有主要植物类群,样方法可以取得群落结构、组成的定量数据,是研究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主要方法,它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可靠,可作为其他调查方法,如估算法、目测法精确程度的对照依据,因而成为最广泛应用的植物群落取样技术。

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个方法,并学会分析、整理样方法所获得的资料,认识实习地区植物群落的特征及分布规律。

1 样方的设置及其面积和数目的确定实习地区的植物群落有多种类型,各类群落所占据的空间和位置不同,或大或小,或连续或分散。

因而在野外进行群落数量特征的研究,涉及的对象是庞大的或无法确知的整体,由于时间、空间和人力的限制,一般不可能,也不需要将全部对象和所有地段进行全面的调查,特别是数量特征,更不可能全部查清。

所以一般采用抽样调查技术完成这一任务,其实质是通过调查具代表性、有一定大小面积的植物群落的各项特征,以此估计、推断此类群落的整体特征。

这种抽样技术选取的测量地块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所以把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如果选取的地块为圆形,则称为样圆法)。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时,将涉及样方的设置(布局)、面积大小、数量等问题。

1.1 样方设置(布局)样方的面积,可能仅占某个植物群落在一个地段总面积的几百分之一或几千分之一,在大范围内怎样合理设置样方,直接影响着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样方的设置有多种方式,这里介绍三种常见的设置方法,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群落的实际情况而加以选用。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植物群落结构是指一个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个体的分布格局、数量、高度、径级等因素的组合。

通过对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了解和研究植物群落的组成、特征、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为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将介绍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的一般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分析手段。

首先,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

一种方法是样方法,即在一定面积或长度范围内对植物进行调查。

样方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形状,其大小和数量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在样方内,可以通过记录每个物种的数量、高度、径级等信息来获得有关植物群落结构的数据。

此外,还可以使用样线法或样条法来进行调查,通过沿线取样的方式,获得不同区域的植物群落结构数据。

调查时应注意采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植物群落结构数据的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物种多样性指标的计算与比较。

物种多样性是指植物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分布的多样程度,可以通过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等指标来计算和评估。

通过比较不同样地或不同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指标,可以了解不同植物群落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优势度分析。

优势度是指一个物种在植物群落中的重要程度和占有优势的程度,可以通过重要值、频度、盖度等指标来计算和比较。

通过对优势度的分析,可以了解植物群落中的主要物种和主导植物,以及它们在群落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此外,植物群落结构数据的分析还可以采用聚类分析和排序分析等方法。

聚类分析可以将相似的植物群落或样地分为一个类别,从而揭示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关系。

排序分析可以将不同样地或不同物种的特征进行排序,从而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如R语言、PAST等。

最后,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了解和保护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实验必备(乔木组)

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实验必备(乔木组)

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实验必备(乔木组)样地选择的方法: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

(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

(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外貌调查群落外貌集中体现在生活型的组成上。

调查时需确定每种植物的生活类别,统计每一类生活型中的植物种类数目,按下列公式求出百分率: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群落中某一生活型植物的种数/群落中全部植物种数*100%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乔木层的优势主要利用重要值来判定: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重要值最大的植物种类为乔木层的优势种,因而也是本群落的建群种。

若调查数目过少无法计算重要值和总优势度,可用目测多度和盖度结合起来的方法,把植物优势程度分成以下等级:5.个体数任意,盖度大于75%;4.个体数任意,盖度50~75%;3.个体数任意,盖度25~75%;2.个体数很多,或个体不多而盖度5~25%;1.个体数虽多而盖度小于5%,或个体数少而盖度5%;+。

个体数少,盖度也非常小;R.个体数极少,盖度极小。

样地数目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

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

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3~5个样地;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

乔木调查对样地中凡是胸径等于或大于5cm的树木都用油漆编号,进行每木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确定树种,树种起源类型、测量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杆型特征、物候、生活力等。

最后以记录坐标位置和画投影图的方式确定每株样木在样地中的位置,调查的标准格式见附表“植被样地野外调查表及乔木层树种野外每木调查记录表”。

乔木类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

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四级。

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伟乔木类:香樟等;小乔木类:如金叶木、彩叶木、龙舌兰类等;中乔木类:圆柏、樱花、木瓜等;大乔木类:法桐、栾树,五角枫,柳树,国槐,千头椿,合欢,大叶女贞,玉兰,青桐,柿子树等;樟树:樟科植物樟树,常绿高大乔木,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一、群落调查与分析(一)
【实验目的】
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器材和试剂】
海拔表、皮尺、卷尺、样圆、照度计、GPS。

【内容与方法】
1.样地法
样地法通常是在群落内圈出一定面积,称样方,对样方内的生物进行调查的方法。

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

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样方在群落中的设置有随机设置、规则设置、主观设置(代表样地设置)等不同的方法。

随机设置样方(随机取样)是在群落中随机确定每一个样方。

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方的位置。

规则取样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

主观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2.调查记录
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但原则是不宜罗列得太繁太细致,以免影响调查进度。

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表1—表5供参考)。

植物名称一栏,一行记录一个个体。

胸径在野外测定时,往往先测定胸围,再据胸围与胸径的关系推算胸径。

用胸高(1.3m)直径取代基部直径,是由于许多植物树干基部有板根、支柱根等影响测定,此外,测定胸高直径也比基部直径更易些。

表1 植物群落调查表
调查者: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样地面积: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地理位置:经度:纬度:
地形:海拔:坡向:坡度:
土壤、岩石、地下水位:
微地形、地被物:
动物活动情况:
人为干扰情况:
表2 乔木调查表
调查者: 日期: 样地号: 样地面积: 群落郁闭度: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群落类型: 群落名称:
表3 灌木调查表
调查者: 日期: 样地号:
样地面积: 群落郁闭度: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群落类型: 群落名称:
表4 草本调查表
调查者: 日期: 样地号: 样地面积: 群落郁闭度: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群落类型: 群落名称:
表5 层间植物调查表
调查者:日期:样地号:样地面积:
群落郁闭度: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4.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是将野外调查的原始资料条理化,并演算出一些反映群落特征的数量指标。

其中反映种群在群落中优势度大小的指标有:
相对多度:指种群在群落中的丰富程度。

计算式为:
相对多度=(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同一生活型植物的个体总数)×100%
频度与相对频度:频度是指一个种在所作的全部样方中出现的频率。

相对频度指某种在全部样方中的频度与所有种频度和之比。

计算式为:
频度=该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
相对显著度:指样方中某种个体的胸面积和与样方中所有种个体胸面积总和的比值。

计算式为:
相对显著度=(样方中该种个体胸面积和/样方中全部个体胸面积总和)×100%
重要值:是一个综合的指标,通常综合考虑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中两至三个指标。

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上述指标可整理成群落表(表6),从中可清楚看出群落中各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度的大小。

表6 ×××群落表
【作业与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样方调查,学生独立完成群落表并上缴实验报告。

实验十二、群落调查与分析(二)
【实验目的】
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野外调查取样和计算的基本方法,分析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及与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关系。

【器材和试剂】
海拔表、皮尺、卷尺、样圆、照度计、GPS。

【内容与方法】
1.取样
按照实验十一的样地取样法,所需数据为样地中种数、每个种的个体数等数据。

2. 计算
(1)Shmpson多样性指数
该指数是Shmpson(1949)基于概率论提出的。

其计算公式如下:
SP = N (N—1)/ ∑n i (n i—1)
式中,SP为多样性指数,N为群落(样地)全部种的个体数,n i为第I个种的个体数。

(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该指数是以信息论范畴的Shannon-Wiener函数为基础的。

其计算公式如下:
SW = —∑p i log2p i
或,SW = 3.3219 [lgN—(1/n)∑n i lgn i ]
式中,SW为多样性指数,p i为第i种的个体数的百分数,N为群落全部个体总数,n i 为第i种的个体数,3.3219为log2到lg 的转换系数。

(3)均匀度
群落均匀度是指群落中各个种的多度的均匀程度。

它的计算可通过多样性指数值和该群落样地种数、个体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理论上具有的最大的多样性指数值的比值来度量的。

因为这个理论值实际是在假定“群落中所有种的多度分布是均匀的”这个基础上来实现的。

如果物种多样性是基于Shmpson指数,则当n i / N = 1/s时(s为群落中总种数),有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推导出:
SP max = s(N—1) / (N—s)
则物种均匀度为:
E = SP / SP max.
如果是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则最大的物种多样性为:
Swmax = —∑(1/s)log2 (1/s) = log2 s,
因此物种均匀度的计算式为:
E = SW / SP max = SW / log2 s.
五、作业:
1.以实验十一的样地取样数据,计算不同群落的Sh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