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朝大诗人白25岁时写下的千古佳作。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开”“回”“出”“来”写出了四个壮丽的画面: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一个“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水波回旋,反过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此时“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新词,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读会背诵《望天门山》。
2、指导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让学生感悟诗歌美的意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一般古诗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古诗。
难点: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诗人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背诵一些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哪些诗人呢?背诵了
哪些诗?谁来背一首白的诗?
(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出示课件,认识了解白。
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所写的《望天门山》,
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理解“望”的意思
2、了解关于天门山的知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多种形式诵读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知。
2、读
出示课件,标出分隔符号。听读,说说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3 、展读
引导学生个别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节奏、韵律、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环节。)(二)自学古诗、初步感知
提示学习方法: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借助注释,串讲诗句意思。
★同桌交流。
(让学生知道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
师以学生自主汇报形式,适时点拨,指导理解。串讲诗意。
师:刚才大家通过看图和注释,读懂了哪句诗或哪个词?现在就让我们逐字逐句品悟,细细感受这首山水诗的意境吧。
(一)、了解山的雄奇
1、天门中断楚江开。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天门断楚江开)
2、结合实际(动作)理解:断、开。(断裂、冲破)结合注释理解:楚江。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长江浩荡撞破天门山)
4、这儿主要写的是什么?(山)什么样的山?(高耸、雄伟、险峻)借山写了什么?(江水)什么样的水?(湍急、激流、奔腾)哪一个字给你印象最深?(断)
5、师:现在就让我们想象着“水劈山断”的画面,一起吟诵,再次感受长江的澎湃与奔腾吧。
6、小结:刚才我们在学习第一句诗时,我们首先理解字词,接着想象意境,最后感情朗读。
(二)、感受水的壮阔
下面我们来品味第二句诗。
1、看图想象,理解:回:回旋。(板书:碧水回)(出示课件,直观理解。)
2、想象: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呢?(江水东流在这儿转个弯)
3、第一句中“断”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观画面,那么这一句中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你通过“回”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汹涌江水拍打岩石的声音)
4、这一句主要是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了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5、师:同学们,其实在古诗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像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
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6、师:瞧,第一行诗是通过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行又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三)、品味“出”的灵巧
小组讨论后两行。完成以下问题:
有感情读后两句诗。这两句写了什么景物,想象这两句的意思。
1、在这两句中,写了几种景物?(青山、孤帆、红日)(相机板书:青山出孤帆来)
2、想象这两句的意思。(两岸青山整齐排列出现,一片白帆从太阳那边驶来。)
3、诗人在哪儿“望”天门山?(“日边来”的“孤帆”上。)理解字意:出:出现。我们平时写作中,一般怎么形容高山的?(矗立、屹立、耸立、挺立)能不能换成“两岸青山相对立”?这儿为什么白用了个“出”呢?(比较“立”和“出”后得出结论,“立”是静止的,“出”是运动的,“出”更能说明舟行江上。因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一个“出”把本来静态的山赋予动态的美。)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4、面对这么美的景物,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喜悦的心情)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师:作者就是乘帆从日边而来,远远看山,渐渐观山(手势动),细细赏山的,所以白为这首诗取名“望天门山”。(指题目“望”圈画)“望”字可以换成“看”吗?
(不能,因为全诗的景物全是望到的。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天门中断;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楚江开;如果不望,哪会知道碧水东流;如果不望,哪会知道至此回;如果不望,就不清楚两岸青山相对出;如果不望,就不会发现一片孤帆日边来。全诗紧扣一个“望”字,诗中却无一个“望”字,这才是白作诗的神奇所在。)
2、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请大家欣赏画面,吟诵这首山水诗吧。(出示动画、配乐朗诵)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这时引导学生根据动画画面诵读,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