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陷阱
高考语文常考50个文言实词陷阱总结
高考语文常考50个文言实词陷阱总结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喜欢,✔: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照,✔: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见,✔: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告,✔: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轻视,✔:边境。
语文常考100个文言实词陷阱
语文常考100个文言实词陷阱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喜欢,√: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照,√: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见,√: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告,√: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轻视,√: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城墙,√: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生病,√: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免除,√:(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依次,√: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完毕,√: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高兴,√: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安置,√: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借给,√: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捉拿,√: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丢分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丢分陷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丢分陷阱一、偷换概念选项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或者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新课标全国卷Ⅰ)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解题思路选项转述的文中的内容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分析语段可以看出,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传承就不能弄明白,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
对比选项可以发现,选项故意把“先秦诸子百家”与“《老子》和道家”混淆。
突破秘籍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要注意分析文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二、以偏概全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多个方面(角度)漏掉一部分,而把其余的内容作为整体(比如发生的原因、形成的结果、发展的过程等)。
典型例题:(新课标全国卷Ⅰ)2.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语段的意思是:《论语·宪问》有有关“以德报怨”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书早于《论语》。
文章的意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常见陷阱类型2、陷阱的表现形式3、应对陷阱的策略11 常见陷阱类型111 偷换概念在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可能会故意将文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替换,使考生在理解和答题时产生偏差。
例如,将原文中的“主要原因”偷换成“根本原因”,虽然看似相似,但含义和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112 以偏概全有些题目会根据文中的局部内容得出过于绝对的结论,而忽略了整体的语境和其他相关信息。
比如,文中只是提到某个现象在特定情况下的表现,题目却将其推广为普遍现象。
113 无中生有选项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原文中根本没有提及的内容,考生若不仔细甄别,很容易被这些凭空捏造的信息所误导。
114 张冠李戴将甲的观点、行为或特征错误地安在乙的身上,导致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现混乱。
115 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让考生误以为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12 陷阱的表现形式121 词语表述不准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可能与原文存在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会影响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比如,“大概”“可能”“也许”等模糊性词语的使用,改变了原文的确定性。
122 断章取义只选取文中的某一段落或句子进行命题,而忽略了其前后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考生无法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123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的解读,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使考生在答题时陷入误区。
124 混淆时态把原文中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混淆,造成对事件发生时间和状态的错误判断。
125 主次不分在选项中强调次要内容,而忽略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信息,导致考生答题方向出现偏差。
13 应对陷阱的策略131 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圈画出关键词语,避免因粗心大意而掉入陷阱。
132 回归原文遇到拿不准的选项,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寻找依据,对照原文进行逐一分析和判断,确保选项与原文的一致性。
133 综合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个选项,要将其放在整个文章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不识常见的设题陷阱
易错题19 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不识常见的设题陷阱目录01 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易错原因——没有找到正确的比对突破口02 易错题例析03 易错题攻略【攻略一】比对“选项”对文本“关键词语”的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二】比对“选项”对文本“重要人物”的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三】比对“选项”对文本的“时间地点”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四】比对“选项”对文本所涉“范围”的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五】比对“选项”中分句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是否正确。
04 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最有效的方法是“比对法”。
基于此,找到正确的比对突破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考生在解题时,应侧重关注选项在哪些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误读。
常见的选项设误方式主要集中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方面。
★易错原因——1.没有从人物性格事迹角度比对。
2.没有从关键词语角度进行比对。
3.没有从时间地点角度进行比对。
4.没有从分句之间关系进行比对。
5.没有从人事所涉范围进行比对。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如何识破高考古诗文阅读的陷阱与障碍
2018 王建《精卫词》--经典感悟
逐句考+语言风格对比
简答题
从“戏赠”入手,分析作者情 感态度
解读诗句的看法,理解题
2019
刘禹锡《插田歌》--田野风光, A第一句分析B第二句分析C第三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劳动场景
句分析D第四句分析
相比,语言风格有何不同--诗
歌语言风格题
古诗鉴赏题从2018年开始,设置成9分(3+6)并且延续到2019年,选择题 主要以诗歌理解和主旨理解为主,简答题仍然以鉴赏、理解、分析题为主。全国 3从去年开始涉及语言风格及课内外古诗对比,也许未来也会被全国1所借鉴, 课内基础学习还是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学习课本知识时就应当有考试、分析文 本的意识。
诗文中前后出现两次“酒”, 有什么作用?--意象理解及 作用分析
2019 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干谒诗,文人傲骨
A第一句分析B第一句分析C第 二句分析D第四句分析
颈联手法与其他不同,请分 析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 的作用--思想感情与结构作 用分析
全国3
选择题
2017 白居易《编集拙诗...戏赠元九》 逐句考察+主旨 --文人傲骨洒脱
同: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 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 种情感。
异: 象征是以物喻人,可以喻自已(如王冕《墨
梅》、欧阳修《画眉鸟》、郑谷《菊》)也可以喻他人 ,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 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 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如何识破高考古诗文阅读的 陷阱与障碍
原创课件,请尊重知识产权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及对策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 合题错项设题九大 陷阱及对策
陷阱
陷阱一: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 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 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陷阱二:张冠李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 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 导致对象错位。
陷阱六;事件杂糅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 或杂糅不同人物的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 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 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
陷阱七:言过其实 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 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 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 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 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4)仔细查对。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 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 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 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5)读题解疑。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均包 含了反过来可帮助我们通读原文的内容,要 善于利用这些信息。
(6)看注释解疑。年代、官职、人物关系、 特殊事物等,有时会有注释,可以帮助理解 文意。
陷阱三:弄错时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 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 混乱表述
陷阱四:颠倒顺序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 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做已发生的事情, 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 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陷阱五;故意误译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 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 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
高考备考:文言文常见设题陷阱及应对策略
高考备考:文言文常见设题陷阱及应对策略1 .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1:(2018·全国卷Ⅰ)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鲁芝传》)【选项设置】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口头翻译】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
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
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
鲁芝竭力镇守防卫。
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比对分析】“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例2: 庞籍……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庞籍传》)【选项设置】A.庞籍不畏权贵。
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
【口头翻译】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
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
【对比分析】“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例3:(2017·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语文阅读理解陷阱
语文阅读理解陷阱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陷阱,这些陷阱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答题的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陷阱:1. 断章取义: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某些词句的片面理解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意义。
例如,一篇文章可能在讨论一个复杂的话题,但学生可能只关注到了其中的一两个句子,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2. 过度推断:有时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对文章内容进行过度推断。
这种推断往往超出了文章实际表达的范围,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3. 忽略细节:在阅读理解中,细节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但是,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忽略这些细节,从而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4. 混淆事实与观点:文章中可能包含事实陈述和作者的观点。
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混淆这两者,将作者的观点当作事实来理解,或者将事实陈述当作作者的观点来解读。
5. 忽视语境:语境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至关重要。
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忽视文章的语境,比如作者的写作背景、文章的发表时间等,这可能会导致对文章的误解。
6. 依赖先验知识:有时候,学生会依赖自己的先验知识来理解文章,而忽略了文章本身提供的信息。
这种依赖可能会导致对文章的误解,因为先验知识可能与文章内容不符。
7. 缺乏批判性思维:在阅读理解中,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能够批判性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盲目接受。
缺乏批判性思维可能会导致对文章的片面理解。
8. 忽视作者的写作技巧:作者在写作时会使用各种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比喻、拟人等。
如果学生忽视了这些写作技巧,可能会误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为了避免这些陷阱,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仔细阅读全文,确保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旨。
- 在理解文章时,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避免混淆。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
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婢益的。
陷阱一: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如2008年全国卷第10题D项: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此项“善于审案”无此信息。
原文相关信息是最后两段,主要是结尾“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命题者以此前的惩罚一官吏的行为故意说成是“善于审案”,其实那事例是要表现韩延寿勇于改错。
陷阱二:张冠李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如2009年广东卷第8题A项:李迪本来是赵都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他(李迪)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应是“李迪的曾祖”而不是李迪。
陷阱三:弄错时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
我们来看2009年高考全国卷D第IO题C项: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
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
运瓜时,他也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大旱之时,郭原平否定具官的建议并没有引农田水注入瓜渠,因此他帮助别人应该不是在当次,此项在时间表述上混乱。
陷阱四:颠倒顺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做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如 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C项: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高考文言文试题陷阱设置技巧及应对办法
高考文言文试题陷阱设置技巧及应对办法苏州新区第一中学於松贵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中有这样两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前者考查重点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等。
后者重点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那么,这两项要求在高考试卷中是怎样体现的,命题人员是怎样设置这两项考查点的解题陷阱的?笔者经过对近年来高考试卷的研究,发现高考文言文试题设置这两项考查点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技巧:1.无中生有。
就是阅读材料里面本来没有这样的信息,命题者凭空加上这样的信息。
例如,2005年江苏卷第12题的B选项,说“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而原文中根本就没有说到“朝廷腐败”,这就是典型的无中生有。
2006年全国卷I第10题B 选项说“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原文中根本就没有说到这一点,而是说泉陵侯“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
此外如2005年广东卷12题C选项说的“挫败了阴就的图谋”,2005年湖北卷14题A 选项中“愤而择日告辞而去”,2006年安徽卷第10题D选项“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等,都是这样来设置陷阱的。
2005年江西卷14题D选项说作者(对唐临)“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原文中也是没有的。
2.断章取义做法是,选项所引用的文章,只截取其中一句或几句的意思,而不顾全篇的内容。
局部看可能是正确的,放在全局看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了。
破解“断章取义”的最好的方法是整体阅读并建立整体阅读的意识。
3.张冠李戴。
就是把某甲所做的事情说成是某乙做的,干扰学生的判断。
例如,2005年北京卷第10题B选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就是有意把齐景公偷换成了荆灵王,如果学生读不懂原文,或者看题目不仔细,就可能上当。
此外如2005年湖北卷14题B选项说“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其中“武技高超”是对的,但“争强好胜”就不是尼僧的性格,而是李超的性格。
4.颠倒主次。
就是有意地把事情的主要次要人物或事情弄颠倒。
巧妙避开文言文阅读设题陷阱
巧妙避开文言文阅读设题陷阱作者:杨晓勇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6年第04期本文分类指出文言文阅读题中频繁出现的设题陷阱,提供有效的解答方法,希望能为考生带来帮助。
1.字词辨析类这类题着重考查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类型: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
考生只有准确辨析出词语是否存在古今异义现象,才能正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顺畅地翻译文言文。
[设题陷阱]“先入为主”的危险——词类活用的变化比较大,试题对其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对考生进行误导:古今异义现象。
会令考生凭借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错误判断。
例1 (2015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射,娴将略娴:熟习B.逐贼危崖危:高峻C.督天下援兵督:督促D.次顺义次:驻扎“督”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解释为“监督指导”“监督指挥”。
这样来看,“督”解释为“督促”似乎正确。
不过,联系上下文,C项的“督”应该解释为“掌管,统率”。
应对技巧①理清概念。
对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的几大类型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区别好这几大类型的异同。
②结合语境。
结合上下文和主语对象分析哪些词是形容词,哪些词是动词。
通过提取主、谓、宾,理解这些词会充当哪一种成分。
③适当推理。
通过归纳常考字词的性质或课堂学习过的关键字词进行推理判断,能帮助分析一些字词的释义。
2.细节分析类细节分析类试题。
选项会对选文中的某一事件或某句话进行翻译或复述,要求考生辨析。
这类题综合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设题陷阱]“雌雄莫辨”的混乱——选项中对选文的复述出现一些细微偏差,加上理解并不透彻,导致考生不能准确分辨选项的对错。
一般来说,选项出现错误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对象错误,选项与选文所说的对象或主语不一致。
②翻译错误,选项中对原文的翻译不准确,将关键字词翻译错。
新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题设题陷阱大盘点
栏目导航
[例2] 《宋史•危稹传》[原文]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 13 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调南康军教授。 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东帐 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 “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 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 [试题选项] 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 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 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
栏目导航
✿命题特点
3
(一)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 为事例(分析)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宋书· 谢弘微传》下列对原文 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 ,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 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 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 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画龙点睛】对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在第一遍阅读完文本 后,再带着选项进行第二遍阅读,此时便要依据时间、年号 国号、地点、官职等迅速找到对应的句子,比如本选项中的 “嵇康、阮籍”等内容。最后把选项的内容与文中句子进行 比对即可。
栏目导航
11
[例1] (2018·浙江) 《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景祐初,青 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 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 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试题选项]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 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 顺,郁郁不得志。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六大陷阱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六大陷阱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
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一、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第14题A项: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
该句中的“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为“相知、相识”(《辞海》;“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义为“凡是有才学、向来相知的穷书生”。
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再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第10题C项: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该项中“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的概括分析,源自原文的“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
该句中的“从”是使动用法,是“使……随从,带领”之意;“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义为“董槐骑马带领几个人赶到火场”。
而命题人却故意将已活用为使动用法的“从”仍按照活用前的意思去解释,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其实,“从”的这种用法在中学课本中极为常见,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二、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进行错位配搭,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项。
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第12题C项: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设题陷阱与技巧素材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设题陷阱与技巧一、错题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如2018年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
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Ⅱ,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如2017年全国卷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如2015年全国卷Ⅰ,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文言文之人物形象(2大陷阱:忽略故事情节+概括能力不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原卷版)
易错点12 文言文之人物形象目录01 易错陷阱(2大陷阱)02 举一反三【易错点提醒一】忽略故事情节【易错点提醒二】概括能力不足03 易错题通关(真题+模拟)易错陷阱1:忽略故事细节【分析】概括分析题要求在吃透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
【避坑技巧】读文时,准确理解、细致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生平经历、作者的褒贬评价,力求做到对文本内容理解不出现失误和偏差。
答题时针对选项重视分析,注重表述内容,一般从时间、人物、事件过程、地点、重要词句等细节方面查找,防止比对时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出现失误。
易错陷阱2:概括能力不足【分析】一般会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因语言表达的缺乏,而无法形容人物形象。
【避坑技巧】1、寻找标题或文中直接评价人物的词语或句子。
2、根据这个人的地位、身份、言行来判断。
3、关注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
【易错点提醒一】忽略故事细节【例1】(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世力农。
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
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家贫力学。
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拾薪为烛,调习达旦,不寐。
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家。
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
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傅庆追破之,又遣辩士马皋、林聚尽降其众。
有张威武者不从,飞单骑入其营,斩之。
避地者赖以免,图飞像祠之。
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
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
夜,令百人黑衣混全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
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
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
飞奏:“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静守,仍益.兵守淮,拱护腹心。
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陷阱
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陷阱陷阱一:无中生有这类陷阱选项常见的编拟方式是:选项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信息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点,是正确的表述,却有一部分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事实。
这样选项中真假信息杂糅在一起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全国卷(丙)的有关选文:(吴隐之)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母闻隐之哭声,辍餐投著,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第14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A 为:“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
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
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据选文可知,韩康伯之母告诫韩康伯的内容是康伯今后如果选拔官员,应当举荐像吴隐之这样的人。
选项A中“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中的“尽快”在文中无依据,其他表述在文中能找到对应点。
该选项将正确、错误两方面的信息糅合在一起形成陷阱,因而是错误的选项。
陷阱二:弄错时态古代作品中事件的发生发展在时态上是客观的,在某些选项中却把时态弄错,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全国卷(丁)的有关内容:广谓受日:“吾闻‘如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第14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B为:“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从文中“如此不去,惧有后悔”来看,疏广是担心如果不趁此时功成身退,将来自己会后悔。
文言文阅读题想拿高分?这6个答题陷阱,你知道吗?
文言文阅读题想拿高分?这6个答题陷阱,你知道吗?于老师说相信不少同学在做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的时候,都会经常出错。
你分析过其中的原因吗?是看不懂?还是不会答?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从文言文阅读题中的答题陷阱讲起,希望大家能在文言文阅读题上拿到更多分数。
▼明确设题误区,走出设题陷阱——文言文分析综合考点备考指导安徽方春生(发表于《考试报·高考版》)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必考点,它考查的是考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把握的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3分。
从《考试大纲》的规定来看,它包含以下具体内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属于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高、难度大,是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该题错误项设置的基本做法是,在大体正确的说法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
因此,探究命题人设题误区,就有助于让考生走出设题陷阱,为考生解答分析综合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
本文拟以高考题为例作一番透视,相信对增强考生的答题能力会大有裨益。
一、张冠李戴即把本是甲想的说的,选项中设为乙想的说的,或把几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时间、地点等条件。
【例1】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相关语段】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解析】由“而宪来求铭”句可知,,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来向张耒求取墓志铭,而非苏轼让张耒写的。
二、无中生有即阅读材料中没有出现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例2】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相关语段】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高中语文文言文5个阅读陷阱,让你丢分到措手不及
高中语文文言文5个阅读陷阱,让你丢分到措手不及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中语文文言文5个阅读陷阱,让你丢分到措手不及”,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高考栏目。
高中语文文言文5个阅读陷阱,让你丢分到措手不及文言文阅读中的理解判断类题是必考题,这类题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或分析。
在作答过程中,稍不注意,我们就会与正确选项擦肩而过。
那么,怎样做好这类题目呢?1.谨防选项概括上的错误关注传主的主要生平事迹。
谨防理解上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的不明确。
如湖北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A项:“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原文是:“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意思是:“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
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从不看望叔父”的说法过于绝对,属于以偏概全。
做题时,我们要谨防选项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警惕选项中出现的“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之类的字眼。
2.谨防选项内容上的错误关注传记中的人物和事件,谨防人物与事件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事件无中生有。
如安徽卷文言文阅读第6题B项:“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其中“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无中生有,原文根本没有提及这件事情,从原文“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这句推断,梁熙从政半年就被调往朝廷内可以推断,应该是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才会有这么快的升迁。
做题时,我们要抓住文中“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选项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并且,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空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理清错位的时空或杂糅的事件。
陷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文言文中“陷”的几种意思
1、[名词] 陷:陷阱;上面盖着伪装物的坑,也用于比喻。
例句:《韩非子‧六反》: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
2、[名词] 陷:不足之处;缺点。
例句:《国语‧鲁语下》:齐闾丘来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于恭。
’
3、[动词] 陷:掉进(泥土等松软的物体里)。
例句:《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4、[动词] 陷:淹没,埋没。
例句:《礼记‧檀弓下》:毋使其首陷焉。
5、[动词] 陷:设计害人;使坠入。
例句:《史记‧酷吏列传》:三长史皆害汤,欲陷之。
6、[动词] 陷:刺入。
例句:《汉书‧贾谊传》: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7、[动词] 陷:嵌入。
例句:《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故请刻石以记之,而陷置于壁间,俾来者得以览观焉。
8、[动词] 陷:攻破;占领。
例句:《吕氏春秋‧贵卒》: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
9、[动词] 陷:被攻破;被占领。
例句:《左传‧宣公十二年》:彘子以偏师陷,子罪大矣。
10、[动词] 陷:缺少;不足。
例句:《淮南子‧缪称训》:满如陷,实如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陷阱
陷阱一: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选项常见的编拟方式是:选项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信息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点,是正确的表述,却有一部分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事实。
这样选项中真假信息杂糅在一起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全国卷(丙)的有关选文:
(吴隐之)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母闻隐之哭声,辍餐投著,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
第14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A 为:“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
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
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
据选文可知,韩康伯之母告诫韩康伯的内容是康伯今后如果选拔官员,应当举荐像吴隐之这样的人。
选项A中“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中的“尽快”在文中无依据,其他表述在文中能找到对应点。
该选项将正确、错误两方面的信息糅合在一起形成陷阱,因而是错误的选项。
陷阱二:弄错时态
古代作品中事件的发生发展在时态上是客观的,在某些选项中却把时态弄错,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全国卷(丁)的有关内容:
广谓受日:“吾闻‘如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第14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B为:“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
从文中“如此不去,惧有后悔”来看,疏广是担心如果不趁此时功成身退,将来自己会后悔。
而选项B说“虽然中途曾经后悔”,把疏广后悔这一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把时态弄错了,因此该选项是错误的。
陷阱三:曲解文意
这类试题的编拟方式有:常常利用词的多义性,利用读者望文生义的毛病,弄错词的活用或弄错短语的关系等去设置干扰项,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浙江卷的有关内容:
(扬)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
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
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
第14题题干为: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D为:“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
原文讲官宦子弟横行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其中“至”是“到”的意思,后面省略了“里巷”,“或”是“有时”的意思,“其家”指代“百姓的家”。
这句的意思是指官宦子弟到小巷中百姓家横行不法,有时弄得百姓家破人亡,而不是“官宦子弟落得家破人亡”。
因此该选项错误地理解了文意,该题应选D项。
陷阱四:颠倒顺序
史传文中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同事情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客观的,试题对选项的表述往往将这种客观顺序颠倒,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3年春季高考卷有关选文: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日:“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第15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B为:“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
吴履晓以得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词。
”
对照原文可知,吴履处理吴民犯周这件事是先释放乡邻,后晓以利害,平息周的怒气。
B项却将这一顺序颠倒了,因此该选项是错误的选项。
陷阱五:弄错信息筛选涉及的对象
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每年都设置一个题目。
题干要求针对某人根据某角度进行信息筛选,选项中往往出现不属于这个人的信息,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北京卷第9题: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⑥罪人闻之。
咸自款服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④⑤⑥D.①②③
题干要求选出“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句子,而第⑥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是直接写罪人,信息筛选涉及的对象弄错了,因而C项是错误项。
另外,第①句是写对他的评价,第②句是写他的想法,这两句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因而此题选B项。
陷阱六:弄错信息筛选的角度
这类陷阱常常出现在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的试题中。
题干明确要求根据某角度进行筛选,要求选出与题干所提供的角度相关的内容。
选项中往往出现不属于该角度的信息,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全国卷(丙)第13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⑥D③④⑥
第④句是写吴隐之诗中古人对贪泉的看法,第⑤句是写时人认为吴隐之矫,但他始终不改其矫。
④、⑤都不符合筛选的角度“吴隐之清俭操守”,因此该题选C项。
陷阱七:弄错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原文中人、事的关系是特定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客观的,在某些选项中却张冠李戴,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换成文中出现的其他人,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天津卷的有关选文:
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黄初二年,进爵为公。
三年,立为任城王。
第14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D为:“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
根据文段可知,曹彰被封为任城王是黄初三年,当时曹操(太祖)已死去3年,封曹彰的
是当时的文帝曹丕。
该选项弄错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因而是错误的表述。
陷阱八:弄错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某些选项对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的表述无误,但却把其中的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弄错,把甲说成乙,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3年全国卷的有关选文:
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
第14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C为:“义兵人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
从裴矩献计的第一句来看,“恐失事机”指隋炀帝身在外遥控朝廷,会使许多国事失去妥当处理的机会,而不是当即平定李渊的起义军队。
从选文来看,裴矩献计是希望炀帝立即回京总观大局,以稳定全国动乱的局势,而不是说错失平定李渊义军的时机。
选项把献计涉及的内容弄错了,因而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