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语文真题阅读理解及答案(22)
2023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完整版)40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柳条迎风起舞。湖水映衬出柳姑娘的身影十分秀美。树下是一片嫩(nèn nùn)绿
的草地,草地上开着红的、黄的、蓝的小花。湖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把天鹅打
2. 夏季的小兴安岭
夏天的小兴安岭,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 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山林 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向箭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 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 的、真象个美丽的大花坛。……” 1、 这是一段写小兴安岭——————的景色。 2、 这一段共有—————句话。先写—————,接着描绘————,然后 描写———,最后写—————。 3、 这一段话有二个比喻句。一句把————比作————,另一句把——— —比作———。
。(2 分)
5、 净 瓶 里 的 柳 枝 又 恢 复 了 生 机 , 是 因
为:
。
4.春雨的色彩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没完没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 的? 小白鸽说:“春雨是无色的,你们伸手接几滴瞧瞧吧。” 小燕子说:“不对,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草地上,草地绿了, 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树绿了。”……” 麻雀说:“不,不!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 春雨滴在杏树上,杏花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不是吗?它落在油菜地里,油菜
2
花黄了,它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的花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它好像在说:“亲爱
的小鸟们,你们的话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给春天的大地 万紫千红。” 1、 小鸟们在争论一个什么问题?(2 分)
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5篇)
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借助试题可以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
你所了解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阅读选文,完成21~26题。
(20分)①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
③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30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
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
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
换句话说,直到大约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
④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著人身上采集了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
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
但为什么没有灭饱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
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
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
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
⑥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
2023-2024年上海市闵行区六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年上海市闵行区六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6分)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摔跤技高一愁磅礴全神贯注B.严然斩钉截铁朦胧奋不顾身C.逶迤形影不离排山倒海横七树八D.干燥飘拂制服沧海一粟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技高一愁——技高一筹;B.严然——俨然;C.横七树八——横七竖八;故选D。
2.下列语段中没有使用排比手法的是()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拥有友情,就拥有了一份理解和支持;拥有友情,就拥有了一份快乐和温馨。
C.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
D.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排比句,就是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
排比一定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词组和句子,而且一定有一部分字词相同。
A.三个相同句式“我是……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B.只有两个相同句式“拥有友情,就拥有了……”,未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C.四个相同句式“那……的……”“……之一分则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D.三个相同句式“……了,就像……似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A.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小说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B.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通过对地名的连缀,描绘了一幅幅红军长征的画面。
C.《竹节人》为著名作家范锡林所写的散文,文章表达了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D.《狼牙山五壮士》中作者既对个体形象做了刻画,又对人物群像进行描摹,塑造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通常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
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22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2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新高考改革的必要性。
B. 新高考改革旨在解决传统高考制度的不足。
C. 新高考改革完全摒弃了以往的考试模式。
D. 新高考改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答案:C2. 根据原文,新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3分)答案:新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3. 文章中提到的新高考改革的措施包括哪些?(3分)答案:新高考改革的措施包括:增加选考科目,实行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推行“3+3”模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远方”,其含义是什么?(5分)答案:在文中,“远方”象征着梦想和希望,是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5. 文中画线句子“那一抹夕阳,如同岁月的沉淀”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厚重感。
6. 文章结尾处的“归途”一词,有何深层含义?(5分)答案:“归途”在文中不仅指代实际的回家之路,更隐喻了作者对精神归宿的追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7. 根据文本,下列关于“新高考一卷”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新高考一卷”是针对全国所有地区的统一考试。
B. “新高考一卷”是针对特定地区的特殊考试。
C. “新高考一卷”是针对不同学科的考试。
D. “新高考一卷”是针对不同年级的考试。
答案:B8. 文本中提到的“考试内容改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4分)答案:考试内容改革包括:增加开放性试题,强化实践能力考查,以及注重学科交叉融合。
9. 根据文本,下列关于“新高考一卷”的命题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 强调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B. 注重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
C. 完全摒弃了传统的题型。
D. 突出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人的麦田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
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
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
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見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
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
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
回到家才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
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
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
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
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
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
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
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
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
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
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
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
”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
”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
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
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8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48分)1.书写句子:请认真抄写,要求书写正确、工整、规范。
(3分)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
2.读拼音,写词语。
(8分,每空2分)新年晚会上,华华穿着xi ān y àn ( )的f ú zhu ān ɡ( ),在轻柔的乐曲中ti ào w ǔ( )。
她时而扬起双臂,时而将手环抱,引来阵阵热烈的zh ǎn ɡ sh ēn ɡ( )。
3.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海参.(c ān ) 照例.(li è)B.兴.奋(x ìn ɡ) 赠.送(zh èn ɡ) C.挑.战(ti ǎo ) 豆渣.(zh ā) D.满载.(z ǎi ) 持.久(c í) 4.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苍脆 工课 机帆船B.渔民 镇定 乱糟糟C.青晨 明郎 煤油灯D.显得 效外 慢吞吞 5.下列词语不是..形容人物的动作的一项是( )。
(2分) A.摇头晃脑 B.提心吊胆 C.眼疾手快 D.手忙脚乱 6.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写日记要先记录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等信息。
B.“击”的笔顺是横、竖、横、竖折、竖。
C.默读时要尽量用手指着读,防止读错。
D.“英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是比喻句。
7.老师教育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讲道理,无论走到哪里,蛮不讲理是行不通的。
”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俗语是( )。
(2分) A.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C.不迁怒,不贰过。
D.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8.快过节了,爸爸在超市买了如下物品,请你帮忙分类填在横线上。
(填序号...)(5分) ①豆角 ②盐 ③牙刷 ④面包 ⑤香皂 ⑥茄子 ⑦饼干 ⑧沐浴液 ⑨味精 ⑩黄瓜(1)清洁用品:(2)小食品:(3)调味品:(4)蔬菜:9.按要求写句子。
(整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解析共50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附解析1.阅读《百合花》本文,回答下面问题。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
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
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
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
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
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嗳!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
但脸还是朝着前面。
没看我一眼。
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
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
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撩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
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
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
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
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古诗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课外古诗阅读考点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注释】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②庞公:即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阅读全诗,根据已有内容,补全批注。
1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注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2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②。
【注释】①翻:义同“反”。
②晓种:报晓的钟。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3九日送别[唐]王之涣蓟庭①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②,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①蓟庭:地名。
②菊酒:即菊花酒。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4五、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临江仙[明]王世贞迟日三眠浑似柳,起来徐步闲庭。
中年风物易关情。
不知因个甚,撩乱没支撑。
我笑残花花笑我,此时憔悴休争。
来年春到便分明。
五原无限绿,难染鬓千茎。
1.“我笑残花花笑我,此时憔悴休争”两句堪称神来之笔。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神”在何处?2.读懂诗词要咀嚼关键字句。
请你从“浑似柳”“撩乱没支撑”“难染鬓千茎”三处来分析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5六、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宿业师①山房②期丁大③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④。
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
22年语文高考试卷
22年语文高考试卷22年语文高考试卷一、阅读理解1.宋代文学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宋代文学风格典雅,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
通读以下文学作品,回答问题:1)《红楼梦》:谁是其中的主人公?2)《诗经》:作于哪个时期?3)《木兰辞》:讲述了什么故事?4)《绝句》:某部古代诗歌集的一部分,它的作者是?2.现代文学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兴起。
下面是几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作品,请回答:1)鲁迅:代表作品是?2)钱钟书:代表作品是?3)茅盾:代表作品是?4)巴金:代表作品是?二、作文题目:我的家乡我生长在一个美丽的小城镇,名叫“桃花镇”。
这里四季如春,崇山峻岭环抱,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是一个人们都梦想着的美丽家园。
首先,我家乡的人民非常友好。
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爱好文化生活。
每当我回到家乡,总会被本地人的热情招待所感动。
他们和善、友好,很容易和他们交上朋友。
其次,家乡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一个聚集部落的场所,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
因此,在我家乡旅游,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文物古迹,从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和历史。
最后,我的家乡自然环境非常优美。
这里四季如春,石林、山洞、联珠河等自然景观让每个人都感到惊艳和震撼。
如果你喜欢体育运动,那么在这里可以享受到非常愉悦的运动体验。
总之,我的家乡是最美丽的地方,它在我的心中有着最特别的位置。
回到家乡总是会有种莫名的温馨和幸福感。
我爱我的家乡,也希望更多的人来游玩探访,感受这里的美好。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 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
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再能顶个屁,还不是在人家地里不下种光流汗?不就是不掏钱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 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撅着屁股卖命地干。 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更有甚者给他说话直 接带味儿。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硬拉扯到那事上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
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
20.如何理解第⑦段划线句子的深层含义?(4 分)
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 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
-2-
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 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 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 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 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 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 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 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 4 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 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 6 月 9 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 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 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 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 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 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 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 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 20 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 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 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 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 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 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 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 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 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 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 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 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 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22年湖北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22年湖北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明察秋毫
B. 别出心裁
C. 重峦叠障
D. 义不容辞
答案:D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行动敏捷。
C. 这篇文章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D.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答案:C
(以下题目略)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作者是______。
答案:屈原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______》。
答案:水调歌头
(以下题目略)
三、阅读理解(共30分)
阅读以下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
(文章内容略)
1. 文章中描述了春天田野的哪些景象?
答案:(考生需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2. 作者通过春天的田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考生需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以下题目略)
四、作文(40分)
请以“我眼中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 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或生活习俗。
-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注意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考生需根据题目要求撰写作文)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中考试题和答案会由教育部门或考试机构提供。
考生应以官方发布的试题为准。
2022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迫不及待B. 变本加利C. 再接再励D. 一愁莫展答案:A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不假思索,结果常常出错。
B. 他总是目不识丁,所以成绩一直不好。
C. 他总是心无旁骛,所以学习效果很好。
D. 他总是心不在焉,所以成绩一直不好。
答案:C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C. 他因为迟到了,所以被老师批评了。
D. 他虽然迟到了,但是没有被老师批评。
答案:B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今天去图书馆,还是去公园?B. 他问我:你吃饭了吗?C. 这本书,你借了吗?D. 他说:“我明天要去北京。
”答案:D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像雷鸣一样响亮。
B. 他像一头牛一样勤劳。
C. 他像一只蜜蜂一样忙碌。
D. 他像一只蝴蝶一样美丽。
答案:C6.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准确的是()A. 他可能明天会来。
B. 他明天可能会来。
C. 他明天可能来。
D. 他明天来的可能性很大。
答案:C7. 下列句子中,符合逻辑的一项是()A. 因为下雨了,所以天晴了。
B. 因为天晴了,所以下雨了。
C. 因为下雨了,所以地面湿了。
D. 因为地面湿了,所以天晴了。
答案:C8. 下列句子中,语气最委婉的一项是()A. 你能不能帮我一下?B. 你帮我一下。
C. 请帮我一下。
D. 帮我一下。
答案:C9. 下列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项是()A. 他走了。
B. 他匆匆地走了。
C. 他悄悄地走了。
D. 他依依不舍地走了。
答案:D10. 下列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 我同意你的看法。
B.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C. 我部分同意你的看法。
D. 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
22届语文高考题目乙卷
22届语文高考题目乙卷22届语文高考题目乙卷一、阅读理解1. 世界上品种最多的蔬菜是什么?(阅读题)有人认为土豆是世界上品种最多的蔬菜。
但是这并不正确。
其实,番茄才是品种最多的蔬菜之一。
目前,全球已经有大约10000个品种的番茄被记录下来并保存在全球各地的种子库中。
2. 读完这篇诗之后,你感觉怎么样?(阅读题)秋风凉,秋风起,秋高气爽好收获。
悲秋多感,重阳少欢,饮中相勉与谁同?此句诗写的是秋天的景象。
虽然秋天凉爽宜人,但同时也让人们感到伤情和孤独。
在重阳这个节日里,人们相互勉励和鼓励,希望彼此的秋天能够过得更加快乐和幸福。
二、完形填空请阅读下面的短文,并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的填空。
One day,a man was walking down a dirty road. He was a very rich manwith large houses, fancy cars,and plenty of money. As he was walking, he realized that 1 time he used to live in these types of houses too. He remembered back to when he was a child and how life was so simple.As he walked,he saw a 2 man sitting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He realized that the man was homeless,and he had no shoes on his feet. This man was very dirty and he smelled 3 than anything the rich man had ever sa melled. The rich man stopped and looked at the man,and he felt sorry for him. He remembered back to all the times he would pass by homeless people and he would never think about 4 a hand. He realized that he had become greedy 5 he was so rich.The rich man then decided to help the homeless man. He took off his shoes and gave them to him. He then went back to his car and got a brand new pair of shoes that he had never worn. He went 6 and gave them to the homeless man. The homeless man was very grateful and said something that the rich man would never forget. He said,"I may be homeless,but I'd rather be homeless with nice and giving people like you around." The rich man left and felt 7 happy.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long time,he felt like he had done something 8 .1. A. past B. passed C. pass D. passing2. A. child B. children C. man D. men3. A. good B. well C. worse D. worst4. A. giving B. giving away C. giving back D. giving up5. A. as B. until C. because D. although6. A. home B. off C. on D. away7. A. really B. finally C. unusually D. hopefully8. A. good B. bad C. easy D. difficult三、写作请根据下列提示,写一篇80词左右的作文。
2022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含答案)
2022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关于《红楼梦》的主题?A. 爱情B. 社会批判C. 人生哲理D. 所有以上选项2. 以下哪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A. 罗贯中B. 吴承恩C. 施耐庵D. 曹雪芹3. “床前明月光”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之涣4.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所有以上选项5.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关于《西游记》的主题?A. 信仰B. 奇幻C. 历险D. 所有以上选项二、判断题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2届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22届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22届高二语文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B. 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踌躇满志(chóu chúmǎn zhì)C. 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窸窸窣窣(xī xī sūsū)D. 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徜徉书海(cháng yáng shū hǎ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经过老师耐心的讲解,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B.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能力很强。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轻易放弃。
3-1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试题内容填写)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1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其作者是范仲淹。
1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14-2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试题内容填写)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材料略)21. 根据上文,作者表达了对______的热爱之情。
22. 文章中提到的“______”一词,体现了作者对______的深刻理解。
23. 作者通过______的描写,展示了______的景象。
24.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提出了______的观点。
四、古文翻译(共10分)25.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作文(共20分)26. 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语文22C答案-已修订
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修订后)1.C(根据原文“明清以来……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可知这一说法错误)2.C(举《红楼梦》的例子意在证明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核心仍然是“情”)3.A(说的是抒情作品的不足之处,与陈世骧的观点不一致)4.首先提出了论述的话题,即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接着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发展和特点,最后阐述了抒情因素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
(每点1分,三点全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5.这段文字不仅仅是对宝黛两人因为关系亲密常常言语不合,动辄泪来悔往,阴晴不定的叙述,(2分)更是抒发了宝黛两人之间的浪漫情怀,与宝黛两人的最终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悲情不知不觉地沉淀在叙事之中。
充分体现了“《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的论述。
(2分)(意思答对即可)6.C(A项“都不愿意施以援手”错,选文第四段“絮絮叨叨的问”说明并不是“不愿意”,而是无能为力﹔B项“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错,选文第十九段“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说明他们的话还是起了作用的﹔D项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镇上没有“临时安置的办法”,告示应该是对老百姓的糊弄和警告)7.D(选文没有展示出抗争的心理)8.①自然洪水,也就是小说开头描述的逞着野性的大水﹔②苦难的洪水,也就是自然洪水过后,接踵而来的苦难﹔③愤怒的洪水,小说借李塌鼻之口、长岭岗镇上人的对话侧面表现了人们心底的愤怒。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小说以1931年的特大洪水为原型,反映了“时代的声音”﹔②小说反映了官府和乡绅对灾民的压迫,从侧面展现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体现了“时代的要求”﹔③小说展现了底层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互助,展现了人民群众身上可贵的“色彩”。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A(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
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真题阅读理解及答案(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
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
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
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
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
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
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
”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
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
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
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
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
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
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
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
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
他常常对学生说:
“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
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
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
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
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
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
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
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中国两院院士、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
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
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
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位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2)本文第六自然段有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
合全文概括说明。
(6分)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
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12、(1)(5分)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6分)①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2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②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2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
)
(3)(6分)①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②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
改造工程;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④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
(每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三个方面即可。
)(意思答对即可。
)
(4)(8分)
①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
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
(4分:其中观点1分,论述2分,联系现实1分。
)
②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
(4分:其中观点1分,论述2分,联系现实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