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案优质课设计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构建积极健康的精神空间。
2. 理解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 的深刻内涵,品味文章独具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的空间,比如我们居住的房子。
但是,人的精神也需要有一个栖息之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的精神构建小屋的。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 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三、字词积累1. 请同学们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广袤(mào) 积攒(zǎn) 宽宥(yòu) 游弋(yì)惊骇(hài) 濡养(rú) 麾下(huī) 嘟囔(dūnang)坍塌(tān) 灰烬(jìn) 窗棂(líng) 轻觑(qù)赘生物(zhuì)___间不容发(jiān) 自惭形秽(huì) 抽丝剥茧(jiǎn)鸠占鹊巢(jiū)___ 相得益彰(zhā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宽宥:宽恕,原谅。
游弋:在水中游动。
濡养:滋养。
麾下:将旗之下,即部下。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坍塌:倒塌。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领域,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我们来了解一下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概念。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指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在这三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使教学过程更加和谐、高效。
一、理论层面的教学设计1.1 教师的角色定位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教师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倾听者,关注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问题。
1.2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评价应该公正客观,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1.3 教材的选择与运用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合理选择和运用教材,使教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教材的内容应该丰富多样,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
教材的结构应该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的更新速度应该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发展。
二、实践层面的教学设计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展示生动的图片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的氛围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引导探究,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互动交流,促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一、概述课文来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
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散文在阐明事理时,既有哲理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作如下分析:知识基础方面:中二三校生班的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基本还较浮浅,因此要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进行教学。
思想现状: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地自学。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内涵,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理念,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引导他们关注内心世界,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3.通过学习文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将共同讨论问题、分析文章、分享感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小组之间还将进行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学反思:在课后,我将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文章《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生词、成语、优美句段,以及修辞手法和文学表现手法。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心灵的栖息地”为话题,引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指什么?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3. 文本探究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讨论:为什么爱和恨要装在一间小屋?明确: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它们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需要我们正视和接纳。
分析:作者如何阐述爱和恨的关系?明确:作者通过对比,强调爱和恨应该有分寸,不能随意扩大恨,而应该让爱成为心灵的主导。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思考:为什么事业要放在第二间小屋?明确:事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讨论:如何理解“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句话?明确:这句话强调了事业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来确定,不能盲目跟风或依赖他人。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探究: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明确:只有安放好自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和独立,不被外界所干扰。
分析:作者如何描述安放自身的重要性?明确:作者通过比喻,将安放自身比作精神的栖息地,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4. 三间小屋的关系讨论:三间小屋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爱和恨是基础,事业是支撑,自身是核心。
只有三间小屋都建设好,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和完善。
5. 品味语言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品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三套)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三、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和深刻内涵。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难点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批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那我们的心灵呢?其实,我们的心灵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探寻我们心灵的家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作者说人的心灵需要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第一间小屋——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把“爱和恨”放在第一间小屋?(引导学生理解爱和恨是人的基本情感,是心灵的基础)(2)如何才能让第一间小屋坚固优雅?(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明确要懂得爱、学会爱,也要理智地对待恨)2、第二间小屋——事业(1)作者是如何论述事业对人的重要性的?(通过比喻论证,将事业比作“适合自己的领地”,形象地说明了事业对人的意义)(2)怎样才能让第二间小屋“坚固而又耐久”?(学生讨论得出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努力奋斗)3、第三间小屋——自身(1)为什么要给自身留一间小屋?(让学生明白只有安放好自己的心灵,才能更好地爱与工作)(2)如何让这间小屋“宁静、安稳又蓬勃生春”?(引导学生思考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认识,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四)品味语言,体会哲理1、教师出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公开课 获奖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明确:在第一间小屋中,作者希望我们能够善于处理爱和恨的关系,不让恨占据心灵,而是通过宽容和理解来化解恨,让爱占据主导地位。
(2)第二间小屋中的事业应该如何规划?明确:在第二间小屋中,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事业规划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
(3)第三间小屋中的自我如何建设?明确:在第三间小屋中,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同时也要保持谦虚和感恩之心。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论点一般都有分层次的论述,学生需要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结构,抓住每个层次的主旨要点。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小组讨论,选出一段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和美感。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语言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美感,这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很大帮助。
三、课堂小结通过研究本课,我们了解到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同时也研究到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和语言美感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铸就自己的精神大厦。
为中心的研讨活动。
通过观摩和研讨,教师们可以互相研究、借鉴,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合作研究:教师们可以组成小组,共同研究某一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实践探究: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实践探究,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探究,教师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的教研实效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建造三间小屋的过程,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渴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迷茫和困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理念,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3.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精神空间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补充。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备课时间:2018.9.5 授课时间:2018.9.2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宽宥、游弋、轻觑、广袤、自惭形秽、俯拾即是”等词语。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和关系。
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法:自读法、品悟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毕淑敏,女,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 4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了《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阅读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作者用“三间小屋”比喻精神生活的三个层面:物质生活、精神追求和心灵寄托。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精神的巢穴”、“灵魂的驿站”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在讨论精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通过实例来说明精神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突破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又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将课文中的精神追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时。
举例解释:
-对于“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对“三间小屋”的具体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深层次的思想。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丰富精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这也让我意识到,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案例

1.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四)反思与评价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作者所采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3.对重点词汇、句型、语法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分析文章结构,揭示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意图。
2.学习并运用词汇、句型、语法等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够准确、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对文章的主题、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潜力,增强自信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精神世界。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感与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案例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品味文章独特的美学风范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精神追求的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知识讲解:介绍作者毕淑敏及其作品,介绍“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含义和重要性。
3.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教师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议论文等,巩固所学知识和
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体会本文的说理特色,品味文章富有哲理和美感的语言。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精神内涵。
(2)品味文中富有哲理和美感的语言。
2、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寓意,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心灵常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充实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作者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什么?(三)精读课文,理解内涵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要给爱和恨留下足够的空间?(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爱和恨的理解。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1)作者认为适合自己的事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2)如何理解“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
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这句话?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1)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2)如何才能安放好我们自身?(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和美感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拓展延伸1、联系实际,谈谈你打算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推荐阅读毕淑敏的其他作品,如《提醒幸福》《我很重要》等。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心灵有一个温馨的栖息之所。
(七)布置作业1、仿照本文的结构,以“精神的_____小屋”为题,写一篇短文。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两套 附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资料助读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 赘.余(zhuì)窗棂.(líng)坍.塌(tān)要诀.(jué) 困厄.(è) 襟.怀(jīn) 灼.晃(zhuó)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俯拾即.是(jí) 驰骋.(chěng) 3.学生积累词语。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通过理解和实践“精神的三间小屋” ,改善人际关系,增强沟通效果,促 进家庭和睦、同事和谐。
如何在教育中推广这一理念
纳入课程体系
将“精神的三间小屋”理念纳入 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向
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方法。
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与“精神的三间小 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心理辅 导、团队建设等,让学生在实践
促进情感交流
在精神的小屋中,我们可 以深入思考和感受自己的 情感,从而更好地与他人 进行情感交流。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推动文化繁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 些不同的精神世界相互碰撞、融 合,可以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促进社会和谐
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可以让我们 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观 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02
《精神的三间小屋》课程旨在帮 助人们认识、理解和应对这些压 力,提高精神健康水平,促进个 人成长和社会和谐。
课程目标
帮助学生和成人掌握 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 和技巧,提高自我调 节能力。
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 的关注和认识,提高 社会整体精神健康水 平。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和抗压能力,培养积 极向上的心态。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 件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课程介绍 •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含义 • 如何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 • 精神的三间小屋对我们的影响 • 实践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01
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越 来越多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困扰, 对精神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
提升心理素质
通过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 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 心理素质。
9、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教学设计

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毕淑敏)学习内容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趣味故事《女巫与美女》国王亚瑟被俘,本应被处死刑,但对方国王见他年轻乐观,十分欣赏,于是就要求亚瑟回答一个十分难的问题,如果答出来就可以得到自由。
这个问题就是:“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幻灯片3亚瑟开始向身边的每个人征求答案:公主、牧师、智者……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给他满意的回答。
有人告诉亚瑟,郊外的阴森城堡里住着一个老女巫,据说她无所不知,但收费高昂,且要求离奇。
期限马上就到了,亚瑟别无选择,只好去找女巫,女巫答应回答他的问题,但条件是,要和亚瑟最高贵的圆桌武士之一,他最亲近的朋友加温结婚。
亚瑟惊骇极了,他看着女巫,驼背、丑陋不堪、只有一颗牙齿,身上散发着臭水沟难闻的气味……而加温高大英俊、诚实善良,是最勇敢的武士。
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加温知道这个消息后,对亚瑟说:“我愿意娶她,为了你和我们的国家。
”也在极度痛苦中哭泣,加温却一如既往的谦和。
没见过面的绝世美女却躺在他的床上。
女巫说:“我在一天的时间里,一半是丑陋的女巫,一半是倾城的美女,加温,你想我白天或是夜晚是哪一面呢?……”加温回答道:“既然你说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就由你自己决定吧!”女巫终于热泪盈眶“我选择白天夜晚都是美丽的女人,因为我爱你!”这是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的追求,对伴侣的情爱是其中之一,那么除此之外,我们的精神小屋中还盛放着什么呢?二、【走进作者】1、“文学的白衣天使”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文登,长在北京。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2、医生时代1969年(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
(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3、作家时代1987(35岁)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昆仑殇》。
1989(37岁)年加入中国作协;现国家一级作家,至今已发表400万字的作品,获奖无数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案优质课设计篇一三维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品读。
教学过程:一、配乐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浏览全文,思考: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明确(板书):2.讨论(难点突破):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1)自由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2)讨论: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话及自己的意见”?(3)小结: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4)配乐朗诵:学生朗读第14——16自然段,老师背诵第17自然段。
3.理清逻辑:(1)学生讨论: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系,你同意吗?(2)教师小结:是啊,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4.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讨论: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
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谈一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三、归纳主旨。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四、鉴赏语言。
1.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2.教师小结语言特色:华丽而不失朴实,深刻而不失平淡,睿智而不失真诚。
3.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拓展讨论: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2.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自然段。
附板书:俞秀玲,教师,现居武汉。
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宽宥、游弋、轻觑、广袤、自惭形秽、俯拾即是”等词语。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和关系。
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法:自读法、品悟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毕淑敏,女,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了《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3.语基积累(1)生难字棂(líng)厄(è)襟(jīn)宥(yòu)弋(yì)觑(qù)麾(huī)袤(mào)赘(zhuì)即(jí)骋(chěng)霓(ní)销(xiāo)濡(rú)挟(xié)铮(zhēn g)汐(xī)秽(huì)恶(wù)攒(zǎn)(2)重点词语游弋:在水中游动。
轻觑:轻视,小看。
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
林林,众多的样子。
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彰,显著。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销,消瘦。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可望而不可即:比喻事物高远,难以实现或接近。
望,远远地看。
即,靠近,接触。
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三、初步感知1.文题探讨题目采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的精神世界比作“三间小屋”,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同时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2.分层解读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深层领悟1.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3.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
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4.理解下面一句话的含义:“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 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找相宜的事业比作寻找雨后的菌子,说明相宜的事业并不容易找到;更进一步说明对自身的认识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5.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五、小结: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六、布置作业:抄写课后字词;复习一单元字词七、板书设计篇三一、导入新课1 、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 、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 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 文学的白衣天使” 。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 岁)1969 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 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 岁)1980 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 岁)1987 年开始发表作品;(37 岁)1989 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 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 、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 、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 、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 、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