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总结证型没有虚证
中医的实证与虚证
中医的实证与虚证
(一)虚证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气虚、肾阳虚等)。
下面列表说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证候及治则。
脏腑的虚证在脏腑辨证中讨论。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鉴别表分类共同证侯不同证侯治则常用方剂气虚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益气四君子汤等阳虚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补阳肾气丸、参茸丸等血虚消瘦,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养血四物汤等阴虚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滋阴六味地黄丸等。
我们如何区分中医“虚证”和“实证”呢?
我们如何区分中医“虚证”和“实证”呢?《黄帝内经》中记载:“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是一对相对概念,是从外来邪气和自身正气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标和本的问题。
邪气是标,正气是本。
中医学认为疾病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邪气盛而遭遇正气虚。
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证是人体正气不足,藏府功能衰退而表现出来的证侯。
比如面色萎黄或恍白、气短音低、头昏眼花、心悸失眠、不欲饮食、精神疲倦、自汗盗汗等。
邪气和正气之间的力量较量就是引起疾病发展变化。
在正邪相争当中,医生只有掌握病者正邪盛衰的变化,才能为治疗提供依据。
所谓实者攻之,虚者补之!实证既可以来源于自然界的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也来源于饮食习惯不良和作息不规律而造成的水、湿、痰、饮、瘀等病理产物积聚体内所致,情欲失制也会致病!由于实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造成的临床表现也是各种各样的,常见的有发热、烦躁、胸闷、呼吸急促、痰涎不尽、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神昏谵语等。
实际上,人体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单纯的实证或单纯的虚证,没有人会照着书上得病的。
往往是虚实夹杂的证侯,而且在病情中虚实往往相互转化。
中医把整个病证过程看成是正邪相争的过程,但尤其强调正气的作用,认为正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扶正气、祛邪气既是中医临病治疗的永恒法则,又深深地影响着“治未病”,时时地固护自身正气,懂得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就是养生之道!附中医各脏腑虚证表现: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
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忘记、心烧等。
肾气虚者:症状遗精、夜尿多。
脾气虚者:症状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
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
具体又分为: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沙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
虚证的分类与辩证
前言中医将身体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虚证有不同性质和表现,从气血、阴阳方面分,虚证可以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等;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期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任其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学会认识自我,判断自己的身体情况、体质类型,对于进补非常重要.目录第一节气血阴阳辨证一、气虚证气虚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衰退,或各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耗伤元气,或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使元气虚弱,或因年老体弱,脏腑功能衰退所致.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气虚严重者可表现为气陷,出现腹部坠胀感或腰酸腰痛,同时伴有脱肛、子宫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等症.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方剂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等.二、血虚证血虚指血液亏少,不能营养脏腑.器官组织和心神而表现的虚弱证候.常因脾胃虚弱,营养不良;各种急慢性出血致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月经失调经少、经闭、或周期延迟,舌质谈、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四物汤,八珍丸,十全大补膏,河车大造丸等.三、阴虚证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指体内阴液亏虚,无以制阳,不能滋润濡养机体,虚热内生的证候.常由热病伤阴;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火伤津液;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等原冈所致.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于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五心两只手心、两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夜间睡觉时出汗,醒后汗止,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干,少津液,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方剂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二至丸等.四、阳虚证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指体内阳气虚衰,机体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常由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或禀赋不足,或老年脏气亏虚等原因所致.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肉桂、海马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方剂.五、阴阳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1.气阴两虚证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2.阴阳两虚证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3.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气血并补.第二节脏腑虚实辨证一、心系虚证1.心气虚证心气虚证是指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其主要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易惊,健忘,面色淡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难以入眠,舌苔白,舌质淡,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益心气,可选用养心汤、炙甘草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茯苓、酸枣仁、五味子等.2.心阳虚证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功能失常,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形寒怕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心阳虚脱则凉,苔白,舌体润,脉迟,心阳衰微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进补方法:温补心阳,可选用保元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黄芪、刺五加等.3.心血虚证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心失所养.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烦,不寐,健忘,头晕日眩,面白无华,唇指甲淡,舌质淡白,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血安神,可选用四物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大枣、桑椹、龙眼肉等.4.心阴虚证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烦,失眠多梦,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唇燥咽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阴安神,可选用补心丹等方剂.中药可选用柏子仁、玉竹、麦门冬等.二、肝系虚证1.肝血虚证肝血虚证指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其主要表现:头昏眼花,两眼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头晕,面白无华,唇、指甲淡白,胁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谈白,脉弦细等.进补方法:补养肝血,可选用四物汤、补肝汤等方剂.中药可选食当归、熟地黄、白芍、枸杞子等.2.肝阴虚证肝阴虚证指肝阴不足,津亏血少,虚热内扰.其主要表现: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胁病,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唇燥咽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弦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肝阴,可选用一贯煎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女贞子、龟板、石斛等.三、脾胃虚证1.脾气虚证1脾失健运证:脾失健运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主要表现:腹胀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进补方法:补益脾气,健脾助运.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党参、白术、黄芪、薏苡仁、山药等.2脾虚气陷证:脾虚气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脘腹坠胀感,食后更甚,或便意频数,甚则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有头晕目眩,气短乏力,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进补方法:补气升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中药可选用黄芪、白术、人参、柴胡等.3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便血、尿血、皮肤有出血点、牙跟出血、鼻子出血,或妇女月经过多等,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少华,舌淡脉细弱.进补方法:补气摄血.可选用归脾汤.药有人参、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等.2.脾阳虚证脾阳虚证指脾阳虚衰,寒从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尿清便溏,或见浮肿,尿少,或白带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进补方法:温补脾阳,可选用理中丸、五苓散等方剂.中药可选用益智仁、补骨脂、骨碎补、肉桂、巴戟天等.3.胃气虚证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纳呆,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胃脘微闷不舒,舌质淡,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中益气,可选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4.胃阴虚证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其主要表现:口渴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燥,干呕呃逆,舌光红少津,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胃阴,可选用益胃汤等方剂.同时可选用黄精、玉竹、石斛、沙参、天门冬、麦门冬、西洋参等中药.5.胃阳虚证胃阳虚证是指由于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其主要表现:胃脘疼痛,作胀,吞酸嘈杂,呕吐呃逆,四肢厥冷,喜热饮,舌苔白滑,脉沉迟等.进补方法:温胃散寒,可选用良附丸.四、肺系虚证1.肺阴虚证肺阴虚证是阴津不足,肺失濡润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肺病日久,耗伤肺阴所致.其主要表现: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声嘶,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阴润肺,可选用百合固金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沙参、麦冬、百合、王竹、西洋参、山药等.2.肺气虚证肺气虚证指由于肺功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主要表现:少气懒言,倦怠无力,常自汗出,声低气促,咳喘无力,痰多清稀,平时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进补方法:补益肺气,可选用补肺汤、玉屏风散等方剂.同时可选用党参、黄芪、巴戟天、人参、补骨脂等中药.六、肾系虚证1.肾阴虚证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老年肾亏,或久病虚损导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临床证候.其主要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耳聋;遗精,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或低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尿黄便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肾阴,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熟地黄、桑椹子等中药.2.肾精亏虚证肾精亏虚证指由于病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其主要表现:头晕健忘、耳鸣耳聋、发脱齿摇、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等.进补方法:补益宵精,可选用河车大造丸、五子衍宗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熟地黄、莵丝子、骨碎补、黄精、紫河车等中药.3.肾气虚证肾气虚证指由于肾气虚,肾的气化、固摄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其主要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小便频数,甚至遗尿,男子可表现为滑精早泄、女子可表现为白带清稀,舌苔淡白,脉沉弱等.进补方法:补益肾气,固肾摄精,可选用桑螵蛸散、肾气丸等方剂.还可选用杜仲、蛤蚧、仙茅、海马、巴戟天、核桃仁等中药.4.肾阳虚证本证多由素体阳虚,老年肾阳不足,或久病、重病伤及肾阳所表现的肾阳亏虚,虚寒内盛的证候.其主要表现:腰酸膝软,耳鸣头晕,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喜卧嗜睡,形寒肢冷,或见阳痿,尿清、舌淡胖,白润苔,脉沉细迟弱等.进补方法:温补肾阳,可选用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仙茅、锁阳、海马、蛤蚧、韭子、肉苁蓉、淫羊霍、鹿茸、冬虫夏草等中药.。
中医总结-证型(没有虚证)1
证型(表证+痰证+血瘀证+风湿证+热证)《表证》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质正常、苔薄、脉浮。
分类:1.表寒证定义: 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重, 发热轻, 头身疼痛, 无汗, 苔薄白润, 脉浮紧。
(1)太阳伤寒证(表实证)定义: 为寒邪袭表, 卫阳被束, 营阴郁滞所致的症候。
2、临床表现: 发热, 恶寒, 头项强痛, 体痛, 无汗而喘, 脉浮紧。
3、(2)太阳中风证(表虚证)定义:太阳中风为外伤风邪之意, 并不是指猝然昏倒的中风。
太阳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由于营卫失调所致。
太阳中风证仍为实证, 称之为虚证是与太阳伤寒证相对而言。
4、临床表现:发热, 恶风头痛, 脉浮缓自汗出, 或见鼻鸣干呕。
5、表热证定义: 表热证是指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卫表的一类证候。
是由风热之邪犯表。
热郁肌腠, 卫表失和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 口微渴, 少汗或无汗, 头痛、咽痛、咳嗽, 舌质红、苔薄黄, 脉浮数。
(1)风热犯卫证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头痛、口微渴、或有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风热犯肺证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身痛或咽痛、咳嗽、气喘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表寒证——辛温解表表热证——辛凉解表性味归经主治辛温解表药: 性味多属辛温, 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的药物称辛温解表药。
药物麻黄辛、微苦, 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桂枝辛、甘, 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行气安胎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止血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解表、祛风胜湿、止痛、解痉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祛风胜湿、止痛、散寒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祛风燥湿、止痛、消肿排脓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散寒辛夷辛、苦、温, 有小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苍耳子辛、温归肺、胃经通鼻窍、散风寒辛温解表剂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组方, 具有疏散风寒的作用, 能够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表证的方剂。
中医的虚症实证
中医的虚症实证中医医理说病分虚实,何谓虚、实证?虚证就是脏腑没发生阳性病变,只是功能下降或变弱。
实证是指脏腑已经有阳性病变,如肝上长出肿瘤,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时的肝病就是实证。
而乙肝就是虚证,此时肝上并没有肿块硬化等阳性病变。
虚实之分就在于有没有真实的阳性病变。
中医是最擅长治虚证的。
现代许多所谓难治愈的病,对中医而言是虚证,如糖尿病、乙肝、高血压、肾病等,找到病根用中药都能治愈。
而治疗实证如肿瘤中医比较费力,西医治疗只需把肿瘤切除,不过病根仍留在体内,还可能再长或在别处长,但表面是没有了。
并不是医学无能,是医学研究方向不同,认识也不同的结果。
西医治表,虚症是病根已侵入人体,西医用仪器检查不出真正原因,但病人有不舒服的感觉,尤其是老年人、癌症病人,元气虚损,一旦病根侵入,就感觉特别不舒服或疼痛难忍。
若是年轻人元气盛,就感觉不到,即使感觉到也容易治好,所以一般疾病要看病人的元气是否足。
比如高血压老年人比较多,病根就在头上。
西医不治病根,只是控制血压缓解症状。
以前有一个患者他总说自己是高血压,我说“你有风湿病邪在头上导致的高血压,驱除了风湿血压就不会高了”。
经过中药治疗,他的风湿去除了,血压也正常了。
我没有治疗他的高血压,但他血压正常了。
这说明高血压不是病根,是病根导致的病变反应。
这许许多多的西医不能治愈的疾病,其实都是虚症是中医最擅长治疗的。
古人总结了疾病有虚实之分,而现代医学也分功能性病变和器质性病变,只是不知道病变的原因,而古人对虚证即功能性病变的原因也有论证。
疾病的本质还分阴阳,虚证是单一性的病变只有阴性病变,癌症是实证,实症是阴阳双性病变,所以两个医学治疗二种不同的病变才是人类的福祉。
尿毒症是虚证是阴性病,只治一个阴性,所以容易治愈。
同样糖尿病也是虚证、阴性病,就是胰腺机能运行受阻。
而乙肝正是病邪侵入肝脏,肝脏机能运行受到阻碍,导致功能下降。
都是脏腑运行机能受到阻碍,造成的病变,只要去除病邪,脏腑的运行机能一般很快就能恢复,所以容易治愈的。
中医病情诊断总结范文
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和丰富的治疗手段,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本文将对中医病情诊断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脉象等外在表现,以了解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
(1)神色: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表情等,以判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证候。
(2)形态:观察患者的体态、姿势、动作等,以判断疾病部位、性质等。
(3)舌象:观察舌质、舌苔、舌下络脉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4)脉象:观察脉的速率、节律、力度、形态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2.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以了解疾病的成因、发展过程和病情变化。
4. 切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身体,如皮肤、肌肉、关节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三、中医辨证施治1. 八纲辨证: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将疾病分为八类,分别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两实证。
2. 病因辨证:根据病因,如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
3.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
4.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功能,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
5. 六经辨证:根据六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
6. 卫气营血辨证:根据卫气营血的运行状态,将疾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7. 三焦辨证:根据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疾病分为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
四、总结中医病情诊断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型及其诊断标准:
1. 寒证:患者表现出怕冷、四肢发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等症状,脉象沉迟或紧。
2. 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等症状,脉象浮数或滑数。
3. 虚证:患者表现出气短乏力、头晕心悸、食欲不振、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等症状,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4. 实证: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口渴饮冷、腹胀腹痛、舌质红或紫红、苔黄腻等症状,脉象弦数或滑实有力。
5. 表证:患者表现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紧或浮缓。
6. 里证:患者表现出心悸气短、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黄或白腻,脉象沉迟或细数。
7. 半表半里证:患者表现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症状,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或黄白相间,脉象弦或浮弦。
8. 血虚证:患者表现出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9. 血瘀证:患者表现出疼痛固定不移、面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脉象细涩或弦涩。
10. 血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舌质红绛或紫红、苔
黄燥,脉象数或弦数。
11. 气虚证:患者表现出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薄白
或少苔,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进行中医证型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
中医证型分析
虚弱
补气
四君子汤加减
气陷
脾气不升清阳下陷
头昏眼花头疼,少气倦怠,肠胃有胀气,打嗝放屁
舌淡苔少
虚弱
补脾益气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滞
气机阻滞运行不畅
闷胀,疼痛,痛无定处浑身不适
行气嗽,喘息,呃逆,呕吐恶心,食欲不振
降气镇逆
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汤加减
血虚
血失所养
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精神不振,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
腹满喜按食少便溏四肢倦怠面黄体瘦舌淡沉寒证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四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迟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无力隐痛喜按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苔少细证型病理主要症状舌象脉象治法方剂举例气虚元气不足或脏腑机能衰退面色发白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无力动则气喘自汗舌淡苔少虚弱补气四君子汤加减气陷脾气不升清阳下陷头昏眼花头疼少气倦怠肠胃有胀气打嗝放屁舌淡苔少虚弱补脾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气滞气机阻滞运行不畅闷胀疼痛痛无定处浑身不适行气金铃子散加减气逆气机上逆咳嗽喘息呃逆呕吐恶心食欲不振降气镇逆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汤加减血虚血失所养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精神不振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淡苔少细而无力补血四物汤加减血瘀血行不畅或血液留滞局部肿胀疼痛或见肿块疼痛固定拒按或伴有面色晦暗甚则肌肤甲错或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细涩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加减血热热扰心神耗阴迫血妄行心烦失眠或躁扰发狂口干不欲饮身热夜甚或见出血
舌淡苔少
细而无力
补血
四物汤加减
血瘀
血行不畅或血液留滞
局部肿胀疼痛或见肿块,疼痛固定,拒按,或伴有面色晦暗,甚则肌肤甲错或出血
舌紫暗或有瘀点
细涩
活血祛瘀
血府逐瘀汤加减
你得的病是虚证,还是实证?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判断
你得的病是虚证,还是实证?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判断(公众号:哲医论坛)中医诊断时,最紧要者为判断患者是属体力过剩的实证,还是体力非常不足的虚证,或者是处于虚实之间的中间证体力。
一定要分别清楚。
这项分别与体格好坏、胖瘦等外观并无关系。
虚实的概念,是以体力上质的充实度为尺度。
胖大而虚弱不堪者,多非实证而为虚证;体瘦而肌肉结实者,多可能是实证的人。
判断虚实的具体方法那么如何分别虚实,应该怎么来判断,现在我把具体的方法告诉大家。
实证表现:先把左手握紧,而以右手食指触摸左手拇指与食指根部,应该会有很强硬的感觉。
像这样强张的感觉,在按压腹部或胸部的时候有同感者,那这人就是实证的人。
实证的人,皮肤、眼睛、头发均有光亮,讲话声音宏亮,动作敏捷有力。
加上面赤脂质多,青春痘也勃勃长出的人,就更加确定为实证无疑了。
虚证表现:现在把左手放开,同样触摸该部位,会感觉一点抵抗力也没有,摸上去软绵绵的。
像这样的感觉,在腹部及脉处(苏子按:寸口脉)能够感受到的患者,那这个患者就是虚证。
虚证的人,讲话声音小,多嘶哑,脸色没有光彩,皮肤干燥暗淡,目光无神,动作迟钝,虚弱,一概处在不起劲,无力的状态中。
中间证表现:最后再来一次,不要用力,轻轻握住左手,看看大拇指与第二指的根部中间,其肌肉弹力如何。
是不是并没有特别的张力,但也不软!像这样的感觉,假如在腹部、脉处,以及脸色、声音、动作等有表现出来的话,其人就是中间证的症状。
健康的人,均是呈中间证的状态,但病人有时候也会呈现中间证的状态。
如此这般,将虚实诊察确切以后,才选用中医药方,正是使用中药方剂的正确方法,能得到最高效果的秘诀。
中医证型资料
中医证型
中医证型是中医学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确定疾病的特征。
中医证型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证型的基本概念
中医证型是指根据中医理论,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观察方法,结合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理论,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特征,进而指导药方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中医证型包括证候、证素、证候辨析、证候演变等方面内容。
中医证型的分类
根据中医病证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证型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是指由实质过剩,功能亢奋引起的证型,病人表现为症状明显、舌质红、脉象紧实等特点;虚证则是由实质亏损导致的证型,病人表现为形体消瘦、气息疲乏、舌质淡白、脉象细弱等特征。
中医证型的意义
中医证型的确定是指导中医诊疗的关键环节,只有准确辨证,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证型也反映了中医学对病机与病理的认识,对于预防疾病、保健养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医证型辨识的方法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医师通过病史询问、望、闻、问、切等四诊观察方法,结合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病人的脉象、舌苔、腑脏病理变化等线索,进而识别疾病的证型,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结语
中医证型作为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准确辨证施治,中医师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对维护人体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医证型的学习和应用需要结合实际临床案例,不断提升自身辨证能力,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执业(助理)实践技能常见病证型总结
胜利咨询感冒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附: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加减。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化裁。
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喘证(一)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加减。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加减。
(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
: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
中医辨证之:虚证与实证
中医辨证之:虚证与实证中医学中的“虚”与“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概念。
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
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
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
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一、虚证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
【征候分析】虚证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或伤阳二个方面。
若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
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无权,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等现象。
若伤阴者,以阴精亏损的表现为主。
由于阴不制阳,失去濡养、滋润的功能,故同凶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现象。
阳虚则阴寒盛,故舌胖嫩,脉虚沉迟;阴虚则阳偏亢,故舌红干少苔,脉细数。
二、实证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
随着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现。
【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证候分析】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息气粗。
痰盛者尚可见痰声漉漉。
实邪积肠胃则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
中医当中如何辨别虚证和实证?
中医当中如何辨别虚证和实证?上一节我们着重介绍了如何辨别寒证和热证,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虚证和实证。
虚证,是对一种“不足”状态的概括。
“不足”主要指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还包括精亏、津液不足、元气亏虚等。
通常情况下,临床最常见的虚证是四种,即气虚、阳虚、血虚、阴虚。
气虚:无力(神疲、少气懒言),动则益甚。
简单地说,就是气不够了。
中医说的气,最早说的是一种物质,就是构成世界最小的一种基本物质。
但在我们整个表述中,气更多指的是功能,所以气虚实际上指功能低下,功能不足。
气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无力。
什么叫无力呢?比如说疲劳,没精神;不爱动;不爱说话;气很短;出汗多;易感冒。
动则益甚是指动的时候,无力的感觉会加剧。
如果只是单纯无力,跑步或游泳后就变轻松了,这个时候就不叫气虚。
阳虚:气虚证+寒象(形寒肢冷)。
阳气不足,在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
阳虚的表现除了气虚的特点之外,经常还有一些寒的特点。
上一节,我们介绍过寒的特点表现为冷、白、稀、润、静。
比如病人说,我觉得没力气,很容易感冒,稍微动一下,这些症状就更明显,同时冬天会严重或者吃冷的东西会变重,这都是阳虚的表现。
血虚:淡(睑、面、唇、舌、甲)≠贫血。
血不足就叫血虚。
但中医说的血和西医说的血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讲血管里面流动的红色的液体,但实际上在讲到血的功能及生理特点时,就不一样了。
在中医当中,血主要起着滋润和营养的作用,血和气要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功能。
单单一个血,并不能发生功能。
血如果不足时,会表现出“淡”,即没有血色,颜色很淡,比如面色、口唇、舌头、翻一下眼睑、指甲很淡。
之所以用淡,而不用白,是因为不同种族肤色的人都可以表现为淡。
化验单中出现血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低是西医当中的贫血。
但在中医当中,贫血的病人并不能认为就是血虚,很可能是气虚或者气血两虚。
比如有的病人头晕,没有力气,稍微动一下就难受,这就是气虚。
如果同时还有“淡”的特点,那就是气血两虚。
中医解读——虚证的表现和危害
中医解读——虚证的表现和危害中医解读——虚证的表现和危害一、虚证总证气虚少气懒言、神疲意懒四肢乏力、头晕目眩语言低微、动则汗出呼吸细促、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坠胀、子宫下垂腰膝酸软、手足发麻、男子遗精滑精、尿细无力女子月经不调、膀胱失约血虚头发干枯、分叉、早白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色无华眼睛干涩、困顿,视物昏花少气懒言、手足无力,语声低微、气短自汗心悸、怔忡、眩晕,劳累或运动后加重。
失眠、梦魇,记忆力下降皮肉松弛,肤色无光,少汗或无汗指甲变薄、变脆,或有横纹及凹面男子羸弱,功能无力女子经血虚少、色淡、迁延、闭经脾虚食欲不振,腹胀纳少,偏食挑食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全身困乏、动则气短、肢体困重,口淡不渴、出汗奇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清稀,完谷不化,酒后腹泻眼皮沉重、周身浮肿男子精冷,清稀,活力不足女子带下量多、清稀色白、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气血不足面色萎黄,色斑隐隐肌肤暗沉,唇甲淡白头发稀少,逐渐脱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经血量少,色淡月经延期,甚至闭经肾虚须发早白,脱发掉发、脑门出油,头屑不止或有头癣、头发凌乱面色萎黄发暗、皱纹多、色斑点点、发干双目干涩、视物昏花,耳鸣甚至耳聋腰酸背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乏力困顿、或伴肢肿、尿频尿急、滴沥不尽、泡沫多气味大男子增生肥大,阳痿、无精少精、力不从心、时间短女子宫寒、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易感染五劳七伤《诸病源侯论、虚劳病诸侯》:五劳一、肺劳,短气面浮,鼻不闻香臭;久卧伤气二、肝劳,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能独卧,目视不明;久行伤筋三、心劳,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稀溏,口内生疮;久视伤血四、脾劳,舌本苦直,不得咽唾;久坐伤肉五、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有余沥,茎内痛,阴囊生湿,小腹满急;久立伤骨《备急千金要方》谓七伤:“一、阴衰;二、精清;三、精少;四、阴滑;五、囊下湿;六、腰胁苦痛;七、膝厥痛冷不欲行,骨热,远视泪出,口干,时有热,小便淋沥,茎中痛或精自出”。
中医内科证型整理加快速记忆口诀
中医内科学厥证气厥实 证,,解郁开窍顺气苔薄白,脉浮或沈弦通关散合五磨饮子虚 证,回,醒神补气阳舌淡,脉沈微细四味回阳饮、生脉或参附注射液血厥实 证平肝潜,理通瘀阳气舌暗,脉弦有力红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虚 证血补养气舌淡,脉或无力芤细数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痰厥行豁痰气苔白,脉沈滑腻导痰汤肝 胆 病 证类 型证 型治 法舌 脉方 药胁痛胁痛:胁痛郁柴胆湿龙,淤阻血府肝络贯肝郁气滞疏肝理气苔薄白,脉弦柴胡疏肝散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舌紫黯,脉沈涩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肝胆湿热利清热湿舌,苔,脉弦滑红黄腻龙胆泻肝汤肝络失养柔肝养阴舌,少苔,脉弦红细数一贯煎黄疸黄疸:黄疸热菌湿五甘,胆柴疫毒犀角散,寒湿术附脾建中,湿四脾柴淤逍遥。
阳 黄热重于湿通腑,利退清热湿黄舌,苔,脉弦红黄腻数茵陈蒿汤湿重于热利化,佐以湿浊清热舌,苔厚微,脉濡红腻黄缓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胆腑郁热疏肝泄,利胆退热黄舌,苔,脉弦滑红黄数大柴胡汤急 黄疫毒炽盛解毒,凉血清热开窍舌,苔而燥,脉弦或弦红绛黄数细数《千金》犀角散阴 黄寒湿阻遏中化,健脾和胃温湿舌胖大,苔白,脉濡腻缓茵陈朮附汤脾虚湿滞健脾血,利退养湿黄舌淡,苔薄,脉濡细黄蓍建中汤黄 疸消退后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舌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或涩细涩逍遥散合鳖甲煎丸湿热留恋利清热湿苔,脉濡腻数茵陈四苓散肝脾不调和肝脾,理助调气运苔薄白,脉弦细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积聚聚 证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散气结苔薄,脉弦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食滞痰阻理化痰,散气导滞结苔,脉弦滑腻六磨汤积 证气滞血瘀理消,活血散瘀气积苔薄,脉弦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瘀血内结祛瘀,扶正健脾软坚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正虚瘀结益血,活血化瘀补气舌淡紫或光无苔,脉或弦剥细数细八珍汤合化积丸鼓胀气滞湿阻疏肝理,脾利气运湿苔薄白,脉弦腻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水湿困脾中健脾,行利水温气苔白,脉腻缓实脾饮水热蕴结利,攻下逐水清热湿舌尖,苔或灰黑,脉弦边红黄腻数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利水气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调营饮阳虚水盛脾,化利水温补肾气舌胖紫,苔淡白,脉沈无力细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阳虚水停滋柔肝,利水肾养阴舌少津,苔少或光,脉弦红绛剥细数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头痛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血四物,肾元痰夏瘀通窍外 感风寒头痛疏散寒止痛风舌淡,苔薄白,脉浮红紧川芎茶调散风热头痛疏和风清热络舌尖,苔薄,脉浮边红黄数芎芷石膏汤风湿头痛祛通风胜湿窍舌淡,苔白,脉濡或滑红腻羌活胜湿汤内 伤肝阳头痛平肝潜熄阳风舌少苔或薄,脉弦或弦红黄细数天麻钩藤饮血虚头痛滋血,和止痛阴养络舌淡,苔薄白,脉或弱细细加味四物汤肾虚头痛精补肾填舌,苔薄白或少苔、苔,脉红剥细数大补元煎痰浊头痛健脾燥,化痰降逆湿舌淡,苔白,脉滑或弦滑红腻半夏白朮天麻汤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止痛窍舌暗,尖有瘀斑、瘀点,苔薄红边白,脉弦或细细涩通窍活血汤眩晕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通窍肾精不足滋肝,益精髓补肾填舌淡苔白,脉弱或舌少苔,脉红细数左归丸肝阳上亢平肝潜,火熄阳清风舌,苔薄,脉弦红黄细数天麻钩藤饮气血亏虚益血,心脾补气调养舌淡嫩,苔薄白,脉弱细归脾汤痰湿中阻化痰祛,健脾和胃湿舌胖大有痕,苔白,脉濡滑边齿腻半夏白朮天麻汤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舌紫黯,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或涩细通窍活血汤涩中风中风:中风入络白丸子,风阳天麻阴虚镇,痰热桃仁痰火羚,痰浊涤痰脱参脉,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亏虚左地黄中经络风痰入络祛化痰通风络苔薄白,脉浮数真方白丸子风阳上扰平肝潜,活血通阳络舌或,苔薄,脉弦有力红红绛黄天麻钩藤饮阴虚风动滋潜,熄通阴阳风络舌暗或,少苔或无苔,脉或红红绛细弦细数镇肝熄风汤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通腑泄,熄化热风痰舌暗或黯淡,苔或,脉弦滑红黄黄腻桃仁承气汤痰火瘀闭熄火,豁痰风清开窍苔,脉弦滑黄腻数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痰浊痹阻化痰熄,宣郁风开窍舌暗淡,苔白,脉沈滑或沈腻缓涤痰汤合苏合香丸脱证阴竭阳亡回救逆,益固阳气脱舌紫黯,苔白,脉沈或沈微腻缓参附汤合生脉散恢复期风痰瘀阻搜化痰,行瘀通风络舌暗紫,苔滑,脉弦滑腻解语丹气虚络瘀益血,化瘀通气养络舌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弱细补阳还五汤肝肾亏虚滋肝养肾舌或淡,脉或沈红红细细左归丸合地黄饮子瘿病气郁痰阻理疏郁,化痰消气瘿苔薄白,脉弦四海舒郁丸痰结血瘀理活血,化痰消气瘿舌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脉弦或腻涩海藻玉壶汤肝火旺盛肝火,消散清泻瘿结舌,苔薄,脉弦红黄数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心肝阴虚滋降火,定心柔肝阴舌,少苔或无苔,脉弦红细数天王补心丹、一贯煎疟疾正 疟祛邪截,和解表里疟舌苔薄白或,脉弦红黄腻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温 疟解表,和解祛邪清热舌苔,脉弦红黄数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寒 疟和解表里,邪温阳达苔白,脉弦腻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瘴疟热 瘴解毒除瘴,保津清热舌,苔或垢黑,脉洪或弦红绛黄腻数数清瘴汤冷 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苔白厚,脉弦腻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劳疟益血,扶正祛邪气养舌淡,脉弱细何人饮肾 系 病 证类 型证 型治 法舌 脉方 药水肿水肿:风水越术毒豆毒,水湿皮苓湿热疏,脾阳实脾肾济武,淤水互结桃物苓阳 水风水相搏疏,宣肺行水风清热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滑或红数紧越婢加朮汤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消湿肿舌,苔薄,脉滑红黄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水湿浸渍脾化,通利水运湿阳苔白,脉沈腻缓五皮饮合胃苓汤湿热壅盛分利湿热舌,苔,脉沈或濡红黄腻数数疏凿饮子阴 水脾阳虚衰健脾利水温阳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沈或沈弱腻缓实脾饮肾阳衰微助,化行水温肾阳气舌淡胖,苔白,脉沈无力迟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化行水气舌紫黯,苔白,脉沈细涩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淋证淋证:淋热八石苇血蓟,气沉膏萆劳无比热 淋利通淋清热湿舌,苔,脉濡红黄腻数八正散石 淋利,排石通淋清热湿新 病舌,苔薄,脉弦或弦红黄数石苇散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久 病舌淡有痕,脉弱,或齿细舌,少苔,脉红细数气 淋理疏,通淋利尿气导苔薄白,脉弦沈香散血 淋通淋,凉血止血清热舌尖,苔,脉滑红黄数小蓟饮子膏 淋利,分泄清热湿清浊舌,苔,脉濡红黄腻数程氏萆薢分清饮劳淋健脾益肾舌淡,脉弱虚无比山药丸癃闭癃闭:癃膀湿正肺热清,肝郁沉香浊瘀当,脾气补春肾阳济膀胱湿热利,通利小便清湿热舌苔,脉红黄腻数八正散肺热壅盛泄肺,通利水道清热舌苔薄,脉红黄数清肺饮肝郁气滞疏利机,通利小便气舌苔薄,脉弦红黄沈香散浊瘀阻塞行瘀散,通利水道结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代抵当丸脾气不升升降,化行水清浊气舌淡苔薄,脉细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肾阳衰惫,化行水温补肾阳气舌淡胖,苔薄白,脉沈或弱细济生肾气丸关格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脾,化降温补肾湿浊舌淡胖有痕,苔白,脉沈边齿腻细温脾汤和吴茱萸汤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滋肝,平肝熄补肾风舌苔,脉弦红黄腻细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肾气衰为,邪陷心包固,豁痰温阳脱开窍舌淡胖,苔白或灰黑,脉沈欲腻细绝参附汤和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阳痿命门火衰温肾壮阳舌淡胖,苔薄白,脉沈细赞育丸心脾亏虚益心脾补舌淡苔薄白,脉弱细归脾汤肝郁不舒疏肝解郁苔薄白脉弦逍遥散惊恐伤肾益宁神肾苔薄白,脉弦细启阳娱心丹湿热下注利清湿热舌苔,脉滑红黄腻数龙胆泻肝汤遗精君相火旺心肝清泻舌苔薄,脉弦红黄数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湿热下注利清热湿舌苔,脉濡红黄腻数程氏萆薢分清饮劳伤心脾益心脾,益精补气摄舌淡苔薄,脉弱妙香散肾气不固固精补肾舌淡胖,苔白滑,脉沈细金锁固精丸气 血 津液 病 证类 型证 型治 法舌 脉方 药郁证郁证:郁证肝柴气郁栀,痰郁半夏心神甘,心肾天六心脾归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中气畅苔薄,脉弦腻柴胡疏肝散气郁化火疏肝解郁,肝火清泻舌,苔,脉弦红黄数丹栀逍遥散痰气郁结行郁,化痰散气开结苔白,脉弦滑腻半夏厚朴汤心神失养甘急,心安神润缓养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甘麦大枣汤心脾两虚健脾心,益血养补气舌淡,苔薄白,脉弱细归脾汤心肾阴虚滋心养肾舌少津,脉红细数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血证鼻 衄热邪犯肺肺,凉血止血清泻热舌,苔薄,脉红数桑菊饮胃热炽盛胃火,凉血止血清泻舌,苔,脉红黄数玉女煎肝火上炎肝火,凉血止血清泻舌,脉弦红数龙胆泻肝汤气血亏虚血补气摄舌淡,脉无力细归脾汤齿 衄胃火炽盛胃火,凉血止血清泻舌,苔,脉洪红黄数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阴虚火旺滋降火,凉血止血阴舌,苔少,脉红细数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咳 血燥热伤肺肺,宁止血清热润络舌少津,苔薄,脉红黄数桑杏汤肝火犯肺肝肺,凉血止血清泻舌,苔薄,脉弦红黄数泻白散合黛蛤散阴虚肺热滋肺,宁止血阴润络舌,脉红细数百合固金汤吐 血胃热壅盛胃火,化瘀止血清泻舌,苔,脉滑红黄腻数泻心汤合十灰散肝火犯胃肝胃,凉血止血泻清舌,脉弦红绛数龙胆泻肝汤气虚血溢健脾益血气摄舌淡,脉弱细归脾汤便 血肠道湿热化,凉血止血清湿热舌,苔,脉濡红黄腻数地榆散合槐角丸气虚不摄益血气摄舌淡,脉细归脾汤脾胃虚寒健脾中,血止血温养舌淡,脉细黄土汤尿 血下焦湿热利,凉血止血清热湿舌,脉红数小蓟饮子肾虚火旺滋降火,凉血止血阴舌,脉红细数知柏地黄丸脾不统血中健脾,益血补气摄舌淡,脉弱细归脾汤肾气不固益,固止血补肾气摄舌淡,脉沈弱无比山药丸紫 斑血热妄行解毒,凉血止血清热舌,苔,脉弦红黄数十灰散阴虚火旺滋降火,宁止血阴络舌,苔少,脉红细数茜根散气不摄血血补气摄舌淡,脉弱细归脾汤痰饮痰 饮脾阳虚弱脾化温饮苔白滑,脉弦而滑细苓桂朮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饮留肠胃攻下逐饮舌干燥,苔白或,脉沈弦或伏腻黄腻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悬 饮邪犯胸肺和解宣利苔薄白或,脉弦黄数柴枳半夏汤饮停胸胁肺祛泻饮苔白,脉沈弦或沈滑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络气不和理和气络苔薄黯,脉弦质香附旋覆花汤阴虚内热滋阴清热舌少苔,脉小红数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溢 饮表寒里饮表化发饮苔白,脉弦紧小青龙汤支 饮寒饮伏肺宣肺化饮苔白或白滑,脉弦腻紧小青龙汤脾肾阳虚脾,以化水温补肾饮舌淡胖,苔白或,脉沈而滑润腻细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朮甘汤消渴消渴:上消肺热消渴方,胃热玉女气阴七,肾阴六味阴阳肾上 消肺热津伤肺,生津止渴清热润舌尖,苔薄,脉洪边红黄数消渴方中 消胃热炽盛胃火,增液清泻养阴苔,脉滑有力黄实玉女煎加黄连、栀子气阴亏虚益健脾,生津止渴气舌淡,苔白而干,脉弱红七味白朮散下 消肾阴亏虚滋固阴肾舌,少苔,脉沈红细数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滋,固阴温阳补肾摄舌淡,苔白,脉沈无力细金匮肾气丸自汗盗汗肺卫不固益固表气苔薄白,脉弱细桂枝加黄蓍汤或玉屏风散心血不足血心养补舌淡,脉细归脾汤阴虚火旺滋降火阴舌少苔,脉红细数当归六黄汤邪热郁蒸肝,化和清泻热湿营苔薄,脉弦黄数龙胆泻肝汤内伤发热阴虚发热滋阴清热舌有裂,少苔或无苔,脉红纹细数清骨散血虚发热益血气养舌淡,脉弱细归脾汤气虚发热益健脾,甘除气温热舌淡苔薄白,脉弱细补中益气汤阳虚发热,引火原温补阳气归舌淡胖或有痕,苔白,脉沈无齿润细力金匮肾气丸气郁发热疏肝理,解郁气泻热舌苔,脉弦红黄数丹栀逍遥散痰湿郁热燥化痰,和中湿清热苔白或,脉濡腻黄腻数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舌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青涩血府逐瘀汤虚劳气 虚肺 气 虚益肺补气平素易感冒,面白补肺汤心 气 虚益心气养心悸,短、自汗气七福饮脾 气 虚健脾益气面色萎,倦怠乏力黄加味四君子汤肾 气 虚益气补肾腰膝酸,舌淡,脉弱软大补元煎血 虚心 血 虚血宁心养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养心汤肝 血 虚血肝补养目眩,惕肉头晕惊润四物汤阴 虚肺 阴 虚肺养阴润咯血,潮,汗,面色潮热盗红沙参麦冬汤心 阴 虚滋心阴养心悸失眠,潮汗,口舌生热盗疮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和胃养阴口干唇燥,大便燥,面色潮结红益胃汤肝 阴 虚滋肝养阴痛眩,耳畏光,急躁易怒头晕鸣补肝汤肾 阴 虚滋补肾阴舌少津,脉沈红细左归丸阳 虚心 阳 虚益气温阳心悸自汗,形寒肢冷,心胸疼痛憋闷保元汤脾 阳 虚中健脾温便溏,腹痛,食少形寒肠鸣附子理中汤肾 阳 虚温补肾阳舌淡胖,有痕齿右归丸肥胖胃热滞脾胃火,佐以消清泻导舌苔,脉弦滑红黄腻小承气汤合保和丸痰湿内盛燥化痰,理消痞湿气苔白或白滑,脉滑腻导痰汤脾虚不运健脾益,渗利水气湿舌淡胖有痕,苔薄白或白,脉濡齿腻细参苓白朮散合防己黄蓍汤脾肾阳虚脾,利水化温补肾饮舌淡胖,苔薄白,脉沈细真武汤合苓桂朮甘汤癌病脑 瘤痰瘀阻窍熄化痰,祛瘀通风窍舌紫黯有瘀点、瘀斑,脉涩通窍活血汤风毒上扰平肝潜,解毒阳清热舌或,苔,脉弦红红绛黄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阴虚风动滋潜熄阴阳风舌苔薄,脉弦或红细细数大定风珠肺 癌瘀阻肺络行活血,散瘀消气结舌暗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或细细涩血府逐瘀汤痰湿蕴肺健脾燥,行祛痰湿气舌淡苔白,脉滑腻二陈汤和栝蒌薤白半夏汤阴虚毒热,解毒散养阴清热结舌苔,脉或大红黄细数数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舌或淡,脉弱红细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大肠癌湿热郁毒利,化瘀解毒清热湿舌苔,脉滑红黄腻数槐角丸瘀毒内阻活血化瘀,解毒清热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膈下逐瘀汤脾肾双亏益精温阳舌淡胖有痕,脉沈弱齿细大补元煎肝肾阴虚滋肝肾养舌少苔,脉弦红细数知柏地黄丸肾 癌膀胱癌湿热蕴毒利,解毒通淋清热湿舌苔,脉濡红黄腻数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瘀血内阻活血化瘀,理散气结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桃红四物汤脾肾两虚健脾益,散肾软坚结舌淡苔薄白,脉沈细大补元煎阴虚内热滋,化瘀止痛阴清热舌,苔薄少津,脉红黄细数知柏地黄丸肢 体 经 络 病 证类 型证 型治 法舌 脉方 药痹证痹症:风寒行防痛乌着薏,风湿热痹白桂痹,痰淤双合肝肾筋风寒湿痹行 痹祛通,散寒除风络湿苔薄白,脉浮或浮缓防风汤痛 痹散寒通,祛除络风湿舌淡,苔白,脉弦紧乌头汤着 痹除通,祛散寒湿络风舌淡,苔白厚而,脉濡腻缓薏苡仁汤风湿热痹通,祛除清热络风湿舌,苔燥,脉滑红黄数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舌暗,苔白,脉弦红腻涩双合汤肝肾两虚培肝,舒筋止痛补肾舌淡,苔薄白少津,脉多沈而红虚缓补血荣筋丸痉证痉证:痉邪壅羌肝经羚,阳明白增心营营,阴血物定痰浊导邪壅经络祛散寒,燥和风湿营苔薄白或白,脉浮腻紧羌活胜湿汤肝经热盛肝潜,熄清阳风镇痉舌,苔薄或少苔,脉弦而红绛黄细数羚角钩藤汤阳明热盛胃,增液止清泻热痉舌苔燥,脉弦红黄数白虎汤合增液汤心营热盛心透,止清营开窍痉舌少津,苔,脉红绛黄细数清营汤痰浊阻滞豁痰,熄止开窍风痉苔白,脉滑或弦滑腻导痰汤阴血亏虚滋血,熄止阴养风痉舌淡或舌无苔,脉红细数四物汤合大定风珠痿证痿证:痿肺津救湿热妙,脾胃术中肝肾虎,脉络淤阻圣愈还肺热津伤燥,生津清热湿养阴舌苔,脉红黄细数清燥救肺汤湿热浸淫利,通利筋脉清热湿舌苔,脉濡或滑红黄腻数数加味二妙散脾胃虚弱中益,健脾升补气清舌淡苔薄白,脉弱细参苓白朮散合补中益气汤肝肾亏虚益肝,滋补肾阴清热舌少苔,脉红细数虎潜丸脉络瘀阻益,活血行瘀气养营舌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颤证风阳内动肝熄,舒筋止镇风颤舌苔,脉弦红黄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痰热风动化痰,平肝熄清热风舌胖大有痕,苔,脉弦滑红边齿黄腻数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气血亏虚益血,濡筋脉气养养舌淡苔薄白滑,脉沈无力或沈弱红细细人参养荣汤髓海不足精髓,育熄填补阴风舌或,苔薄白或无苔,脉红红绛细数归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阳气虚衰助,煦筋脉补肾阳温舌淡苔薄白,脉沈无力迟地黄饮子腰痛腰痛:寒湿腰痛甘姜苓,湿热四妙淤血逐,肾虚腰痛阴左阳右寒湿腰痛散寒除,通湿温经络舌淡,苔白,脉沈而腻迟甘姜苓朮汤湿热腰痛利,舒筋止痛清热湿舌,苔,脉濡或弦红黄腻数数四妙丸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止痛络舌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身痛逐瘀汤肾虚腰痛,煦筋脉补肾壮阳温阳虚:舌淡,脉沈细右归丸滋,濡筋脉阴补肾养阴虚:舌,少苔,脉弦红细数左归丸。
中医四大虚证自辩|主要表征及调理应对方法
中医四大虚证自辩|主要表征及调理应对方法随着现代生活的不规律,几乎每个人都有虚的感觉,那么你到底是什么虚呢?又怎么调理?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虚证的相关知识,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参考哦中医对虚证进行了总结,将其分为4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1、气虚——无力有这样的人,能坐着的时候绝不站着,能躺着的时候绝不坐着,中医将这样的人的定义为“气虚”。
气虚好比人体的燃料不足,从而导致动力不足。
辨别要点:懒、易疲倦、易感冒、脏腑功能弱。
气虚容易跟阳虚搞混,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寒象;气虚是单纯的功能减弱,而阳虚是功能减弱+寒象。
应对方法:肾气虚:黑芝麻丸、黑木耳、韭菜、海带、肺气虚:金银花炖梨、枇杷、葡萄、柚子脾气虚:橘皮、赤小豆、薏米茶、南瓜、玉米2、血虚——发燥血虚好比人体的营养液不足,从而导致身体枯燥、营养不良。
辨别要点:整体外观颜色(如口唇、指甲、舌体)偏淡,形体瘦弱,月经量少、色淡。
应对方法:六位按摩: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摩方法:坐在椅子上,逛直背脊,坐姿端正,屈膝成直角,用手指分别按压三阴交穴,每次5分钟左右。
3、阴虚——发热阴虚相当于水和津液不足,所以出现燥热。
在“四虚”中,女人最痛恨的就是阴虚,因为阴虚致丑!辨别要点:同时满足上火+比一般人怕热,不能光凭上火就判断是阴虚,如果爱上火,可又比一般人怕冷,叫真寒假热。
应对方法:常喝兹阴冬斛汤材料:石斛IOg、麦冬l5g、瘦肉250g、红枣l颗、生姜3片做法:石斛切碎,把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隔水炖煮l.5~2小时,面味即可。
功效:石斛性微寒,可以生津益胃、滋阴清热。
燥咽干的女性煮完汤后把石斛嚼嚼可以生津止渴,非常适合夏秋季食用。
×胃胀腹泻者慎用×孕期慎用4、阳虚——怕冷阳虚相当于阳光不足,所以感到寒冷。
辨别要点:最大的特征就是怕冷,或局部容易凉,喜欢温热饮食,不能耐受寒凉饮食。
应对方法:泡脚:坚持睡前用热水泡脚,或者刺激足部穴位促进乞皿运行,就可以祛除寒乞,疏通全身乞,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虚实辩证小结
咳嗽无力、气 喘、痰液清稀
心悸气短
耳鸣、腰膝酸软 性欲减退 头晕健忘
肺气虚 心气虚
肾气虚
第十二页,共55页。
血虚证
血虚证: 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
织而表现的虚弱的病理现象。 病因: 丢失消耗:失血(shīxuè)、久病耗血 、肠道
寄生虫 生成不足: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血瘀
第十三页,共55页。
白或黧黑
肾阳虚
脾阳
第二十一页,共55页。
实证(shízhèng)
特点:
过剩、症状(zhèngzhuàng)重、急
常见于:
新起、暴病、病程短、病势迅猛
第二十二页,共55页。
病因(bìngyīn)
感受(gǎnshòu)外邪:六淫、疫毒(外受) 脏腑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停留: 瘀血、痰饮、水湿、饮食停滞、虫积
唇色、爪甲淡白,手足麻木(mámù)
舌淡,脉细弱
头晕眼花、或肢体
麻木(mámù)、两目干涩、
视力减退、或夜盲
肝血虚
第十五页,共55页。
阴虚证
阴虚证 是指肌体阴液亏损无以制阳、滋润濡养
等作用减退的证候。 病因 热病伤阴、五志化火、禀赋(bǐngfù)不足,
房事所伤、过服温燥劫阴药
第十六页,共55页。
阳虚失温煦—形寒肢冷、面色淡白 舌淡胖嫩、脉虚沉迟
阳虚阴寒内盛—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第二十页,共55页。
腹胀纳少、腹痛喜 温喜按,水肿(shuǐzhǒng)
虚
心悸怔忡、浮肿
阳虚证
心胸憋闷而喘
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白,神疲
乏力,自汗,口淡不渴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畏寒肢冷,腰膝以
中医证型培训总结
中医证型培训总结
中医证型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对中医证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证型概念及特点
证型是中医理论中对疾病表现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
证型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个体性等特点。
2. 证型分类法
中医证型分类主要有因证、体证、本虚标实等分类方法,通过这些不同维度的分类,能够全面反映疾病的发展过程。
3. 常见证型辨识
培训中重点讲解了痰湿、气滞血瘀、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等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鉴别要点,对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很有帮助。
4. 证型治疗原则
培训总结了不同证型的治疗原则,如清化湿热、行气活血、养阴柔肝等,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深入探讨,加深对证型辨治的理解。
5. 实践演练环节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员动手实践中医四诊和辨证论治,有利于将所学知识内化并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通过本次培训,我们认识到证型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掌握了常见证型的辨识和治疗原则,为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型(表证+痰证+血瘀证+风湿证+热证)《表证》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质正常、苔薄、脉浮。
分类:1、表寒证定义: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1)太阳伤寒证(表实证)定义: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的症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2)太阳中风证(表虚证)定义:太阳中风为外伤风邪之意,并不是指猝然昏倒的中风。
太阳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由于营卫失调所致。
太阳中风证仍为实证,称之为虚证是与太阳伤寒证相对而言。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自汗出,或见鼻鸣干呕。
2、表热证定义:表热证是指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卫表的一类证候。
是由风热之邪犯表。
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1)风热犯卫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头痛、口微渴、或有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风热犯肺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身痛或咽痛、咳嗽、气喘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表寒证——辛温解表表热证——辛凉解表辛温解表药:性味多属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的药物称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剂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组方,具有疏散风寒的作用,能够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表证的方剂。
麻黄汤[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 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组成]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 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性味多为辛凉,以宣散风热为其主要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
部分药物兼具清头目,利咽喉,或宣肺止咳、散邪透疹等作用,故风热性眼病、咽喉肿痛、疹出不透或风热咳嗽诸症亦可选用,并常与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
辛凉解表剂以辛凉解表药为主组方,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能够治疗外感风热所引起的表证的方剂。
银翘散[组成]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重在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重在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痰证》概述1、痰与痰证的含义痰——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者无形之痰——不能直接觉察,而是通过辨证求因的方法来判断出的病因。
痰证——泛指痰涎停留于体内而引起的各种病证。
2、痰证的成因肺、脾、肾功能失常,人体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一、证候证候特点:痰浊随气升降,无所不至,证候广泛复杂,变化多端常见证候:痰湿犯肺——咳喘吐痰痰阻脾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浊扰心——心悸神昏,癫痫痰停经络——痰核,肢体麻木舌脉——苔腻,脉眩或滑痰可与寒、湿、燥、热、风合而为病:寒痰——咳喘,痰白清稀湿痰——痰多色白,易咳出,胸膈胀满燥痰——痰少黏稠,不易咯出热痰——咳痰黄稠,或胡言妄动,心烦不寐风痰——眩晕昏仆,喉中痰鸣,舌强不语,抽搐郁痰——咽中如有物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二、治法化痰(治标)综合治疗健脾、宣肺、温肾(治本)理气(调气之升降)痰证常用治法:三、化痰药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特点】:为治湿痰要药【注意】:反乌头天南星与白附子【注意】:生品一般不作内服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特点】:治咳嗽痰多,不论肺寒、肺热皆可应用。
紫苑与款冬花瓜蒌清肺化痰润肺化痰皮仁利气宽胸润肠通便【注意】:反乌头贝母——化痰止咳、清热散结川贝——兼润肺之功浙贝——清火散结作用较强【注意】:反乌头桑白皮——泻肺平喘、利尿消肿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四、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称为化痰剂。
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
二陈汤清热化痰——用于热痰证。
清气化痰丸温化寒痰——用于寒痰证。
苓甘五味姜辛汤外风生痰:止嗽散治风化痰——用于风痰证内风挟痰:半夏白术天麻汤(一)二陈汤【组成】:半夏15g橘红15g茯苓9g甘草5g【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
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等。
(二)清气化痰丸【组成】:胆南星45g瓜蒌仁30g黄芩30g枳实30g 橘红30g茯苓30g杏仁30g半夏45g 【功能】: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痰热内结。
咳嗽痰黄,咯之不爽,胸膈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三)苓甘五味姜辛汤【组成】:茯苓12g 甘草6g 五味子6g 干姜9g细辛6g【功能】:温肺化饮【主治】:寒饮内蓄。
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隔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四)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半夏9g 天麻6g 茯苓6g 橘红6g 白术15g甘草4g【功能】: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风痰上扰。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五)止嗽散【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000g 甘草(炒)375g陈皮(去白)500g【功能】:止咳化痰,疏风宣肺【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等。
《血瘀证》概述1、瘀血与血瘀证的含义瘀血——是指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人体某处;或血液运行不畅,壅积于经脉或器官。
血瘀证——是指由瘀血所产生的各种临床病证的总称。
2、血瘀与瘀血的关系血瘀——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瘀是病机,血瘀的结果导致瘀血。
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瘀血形成后阻于脉络,成为血瘀的病因。
3、瘀血的成因●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虚——行血无力。
●血热——热血互结,使血液蓄积。
●血寒——使血液凝涩不通。
●外伤——血液离经,停留于体内某一部位。
一、证候共同表现:●疼痛—多持续而顽固,多为剧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昼轻夜重,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肿块●出血—色泽紫暗,或夹有血块●色泽紫暗—面色黧黑,唇甲紫暗,皮肤青紫或有瘀斑或瘀点,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其他—肌肤甲错,毛发不荣,脉涩等。
相关症状:●瘀血在心——胸闷、心前区绞痛、口唇青紫●瘀热在心——发狂瘀在肠胃——吐血或黑便●瘀阻于肝——胁痛,胁下痞块●瘀阻胞宫——少腹疼痛,月经不行或淋漓不尽,色紫暗或有块,或有痛经。
●瘀阻于四肢——疼痛,青紫二、治法:活血化瘀三、活血祛瘀药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特点】:为血中之气药;治头痛要药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桃仁与红花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特点】:既能活血,又能补血,且有舒筋活络之功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特点】:为妇科经产要药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特点】:为血滞诸痛要药。
玄胡——活血、行气、止痛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利尿通淋、补肝肾三菱与莪术水蛭——破血逐瘀【特点】:功擅破血逐瘀乳香与没药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利尿四、活血祛瘀剂凡以活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治疗各种血瘀证的方剂称为活血祛瘀剂。
●桃红四物汤——基本方●血府逐瘀汤——用于胸中留瘀所致的胸胁痛●补阳还五汤——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的半身不遂●复元活血汤——用于跌打损伤,瘀留胁下●生化汤——用于产后血瘀有寒之证●丹参饮——用于血瘀气滞,心胃诸痛(一)桃红四物汤【组成】:桃仁6g红花4g熟地15g白芍10g 当归12g川芎8g【功能】:养血,活血,逐瘀【主治】:瘀血诸证,尤其是瘀血所致的月经不调。
妇女经期超前,量多,色质紫粘稠,或有块状,腹痛腹胀者。
(二)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5g赤勺6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噪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三)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6g地龙3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功能】: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四)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15g瓜蒌根9g当归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6g大黄30g桃仁9g【功能】: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跌打损伤。
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五)生化汤【组成】:全当归25g川芎9g桃仁6g炮姜2g炙甘草2g【功能】: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产后血虚受寒,寒凝血瘀。
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六)丹参饮【组成】:丹参30g 檀香5g砂仁5g【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风湿证》定义: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又称痹病、痹证。
发病:可缓慢,可急骤。
病位:初在经脉、肌肉、关节,久及内脏。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通。
病性:初以实为主,后虚实夹杂。
风寒湿痹:风寒湿三邪联合而致的痹证又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种。
风湿热痹:感受风湿热或风寒湿日久郁而化热所形成的痹证,简称热痹。
痰瘀阻络痹:痹证之中、晚期有关节变形、功能障碍者。
又称顽痹、尪痹。
虚实夹杂痹:痰瘀阻络痹基础上尚有肌肉萎缩、体虚无力,易外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
病例1:苏某,男,50岁,公汽司机。
突发右大拇趾跖趾关节疼痛一周。
一周前,凌晨突发右大拇趾跖趾关节疼痛,痛不可忍,伴局部红、肿、热,全身发热,体温38.50C。
舌红,苔薄白,脉数。
查血尿酸700μmol/L,血沉82mm/h,病变关节摄片未见关节破坏。
一年前,曾有类似症状发作。
病例2:女,41岁,教师。
上肢肌肉,骨节呈游走性疼痛,痛及项背,曲伸不利,入夜痛甚已五年,对气候变化敏感,每遇大风大雨前夕,疼痛骤然发作,肘关节、肩胛岗压痛明显,X线片:颈4-5骨质增生,舌苔薄白,脉濡。
病例4:男,62岁,渔民,常夜半捕鱼作业,三年来,每逢寒冷则背部疼痛,下肢髋膝曲伸受限,得热则舒,近半年腰背强直,指趾小关节疼痛伴晨僵,四肢末梢麻木,舌体胖苔根腻,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