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王昀——现代建筑的空间

合集下载

建筑师王树作品介绍

建筑师王树作品介绍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宁波美术馆--1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
鸟瞰图
沿街面
轮船码头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王澍生平简介
■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1985 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中国青年建筑师—— 王昀教程文件

中国青年建筑师—— 王昀教程文件
我认为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实际上是用一种挺简 单的语言来塑造一个非常丰富的生活。我一直在想, 有没有必要,建筑师用很个人化的表情把一个东西故 意做得那么扭曲和复杂。而我想做的是用一个挺简单 的东西来解决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东西来 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人最后从现象走到抽象的结果。 我认为所谓抽象就是以少胜多,把“像”给“抽”没 了。
城市不同,在我理解它是由一大堆不 同聚落构成的一个聚落的复合体。
百子湾幼儿园
空间的最终表达 我认为空间的最终表达,是由于建筑学意义上产
生了几何学,是在人进步的过程中,在认识自然、改 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几何学。所以我说几何学反过 来可以解决空间的问题。几何学很复杂,可我一直认 为用欧几里德这样一个简单的几何学来解决建筑问题 的话,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主要建筑作品:60平米极小城市,善美写字楼 门厅增建,庐师山庄会所,庐师山庄住宅A+B,石 景山财政局办公楼,百子湾幼儿园、中学校等。
建筑与音乐
设计师有一个想法,但他不能自己去盖房 子,而需要先画出图,然后由别人去诠释,把 房子盖出来,有一个空间和它对应。那怎么读 解这个图,不同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这时,设 计师就成为音乐创作者。作曲者把他头脑中的 音乐整体构想投射到一个二维的纸面上,而演 奏者从这个纸上去重新读解和诠释。
一张五线谱中,不同音符之间的距离是我 感兴趣的。这个距离与人在建筑里面的行走和 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建筑不是一个两维 的东西。乐谱不是音乐,就像图纸不是建筑。 可是,两维的乐谱和图纸获得新的选择。
60平米极小城市
庐师山庄
艺术观 “艺术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漂亮。漂亮 只是一个结果,艺术所呈现的结果可能 是漂亮,但我从来不认为漂亮的东西就 是艺术。 它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艺术永远 是有选择性的。而且艺术永远是分 group的,即群体和群体之间对艺术的 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这就又产生了所 谓共同幻想的问题。 我认为艺术只是在少数人当中评价,是 在这个群体和那个群体里面来评价的。 可是你可以引导,你可以把人从这个群 体引导到那个群体,这就是你媒体的作 用。这里最后有一个整体社会价值判断 是什么的问题。

王昀简历讲义.doc

王昀简历讲义.doc

王昀简历1985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生课程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现在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并且担任:《建筑师》、《华中建筑》、《建筑业到报》等杂志编委,以及《缤纷》杂志顾问建筑设计竞赛获奖经历:1993年日本《新建筑》第20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2等奖1994年日本《新建筑》第4回SXL建筑设计竞赛1等奖2003年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竞赛3等奖主要建筑作品:日本茨城县营集合住宅、善美办公楼门厅增建、庐师山庄会所、庐师山庄A+B住宅、百子湾1号幼儿园、百子湾1号中学校、石景山财政局培训中心等,其中善美办公楼门厅增建收入到《A+U》杂志。

2004年6月参加“状态—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8人展”2004年9月参加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翻译、校译出版了《环筑》、《聚落探访》、《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反建筑史》等建筑专业书籍,同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向聚落学习一、聚落的定义从广义的范围来说,聚落是指人类聚集居住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包括城市和村落在内的统称。

聚落是自然形成的人类聚居区。

所以说,聚落的概念可以很大,可以很小,可以是个小村落,也可以是个大城市。

它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呈现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色彩,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自然形成,或者说是许多人共同设计的结果。

聚落的自然性,让它成为人类生活的典范。

因为它符合了共同居住者的人们的“共同幻想”。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居室、自己的生活都有着独特的想法,当很多人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时候,共同幻想就形成了。

依照着这样的共同幻想,人们构建了一片生活的小天地,每一个细节都呈现着所有人对生活的理解。

我们看到了希腊海边的蓝白相间的小房子,也看见了中国北方的土窑,他们体现的都是当地人对自然和生活的共同幻想,融进了独特的文化因素。

传统现代未来构建多样化城市发展新图景——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昀博士

传统现代未来构建多样化城市发展新图景——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昀博士

传统现代未来构建多样化城市发展新图景——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昀博士
赵环环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王昀博士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95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曾获日本《新建筑》第4回S×L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

【总页数】6页(P28-33)
【作者】赵环环
【作者单位】《中华建设》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528.52
【相关文献】
1.正确诠释地方性构建美好人居——访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系系主任王竹教授
2.沐浴传统驻足现代--访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校长王欢
3.全球多中心研究为卒中双抗治疗提供新证据
——访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教授4.用搞科研的精神做事业,用坚守的毅
力捍卫奶牛健康--访北京英惠尔董事长任泽林博士、技术总监王宏博士、研究院副院长王芬博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纯和复杂同构——王昀的庐师山庄A+B住宅

单纯和复杂同构——王昀的庐师山庄A+B住宅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北京建工集目的疗养院
面积 超 过 3万
现建成w
幢 层高的别墅
基地南边有
条^工河流
西边可
以远 的景致 东边和北边是 哂
些2 世纪∞年代 0
前 兴建的住宅槿 建 筑 设 计酌A B e 住宅是连接在
台适
7 某种
中目性 那
种自然流露
位来 自 鹿
特丹苘 建筑博物馆 的 镱 ^
在参观完庐 师山庄 住
合 适 的 聚 落 根 据 他 曾 在 世 界 各 地 鼙 落 的 壹
宅±后谎这个设计 中目 目为 很 这个设计基本 体
现T 种封闭和内向的设计特点。
住的规模就是五十几户到A十n户^束 成 目共同体生活方式的现代聚落自 基础 々
抽象几何形物体是建筑师爱用的符号
室内外所有家具都是建筑师本人设计的 多层 等不同材质 建筑师执意要亲自 板
个命题
使我 们 有机畚利 月这 个l 日 目 I 】
气度的是特 镭 锕 皮 革
没计家
是基于这样一十理念 口家具是 问中不
以 根先设 A和 的库 的厅 誊 据 前计I 呖 l 客
日 抽象 是一个 有着两 层层 高的太空间 设计 的散 度 在白色有着 张感的空问中 扩 然 落地窗则仅设在 二楼的一扇小红门 一 ^ 憧 O A 目 = ^ e 层 由=屉顺楼梯而T至客厅是俯视客厅的最佳角
方 格 局 展 开 而 王 昀 设 计 的 会 馆 及 A 和 B 住
找可
场所进行对话的方式 而不是概念 先行 或
妻 果 说 在他 们 的设 计 中体 口
宅则全白
显示 在这十住宅群落中的|要地位 其

改进建筑60秒

改进建筑60秒

130 WA 2014/02改进建筑60秒|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我观察到一件事,业内人在谈论建筑时,总是用同一种语境,用同样的一些词汇去讲述或描绘建筑——可能是描述自己的方案或评价别人的设计,有些语汇一天到晚都能听见,比如“空间”、“尺度”、“色彩”、“比例”,让人听起来 觉得很乏味。

如果一天到晚套着这些想法去想建筑的话,会把自己拘泥到某一种特定的语境下,而建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如何能让建筑师摆脱这种所谓专家做建筑的状态,把自己设定为一种普通的、建筑的使用者、观赏者,可能就会产生另外一种想法或思路,去审视建筑。

□齐欣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QI XinFounder, Qi Xin Atelier对于改进建筑,我最关心的是建筑的品质问题。

从目前所有的设计建成结果来看,跟我头脑中想象的结果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现场工人所理解的图纸和我想传达给工人的信息,以及我头脑中所理解的建筑品质之间,产生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的建筑现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建筑师是没有监理权的。

所有的监理由另外一家单位来负责,建筑师认为工程品质不合格的时候,监理已经把字都签完了。

监理的验收标准是按照国家的监理标准,误差不大于1cm 就可以了。

但对于建筑师来讲,特别对于我对建筑的理解,我希望建筑能够达到mm 级的精确。

“齐不齐、一把泥”的状态和我所理解的要求建筑现场的横平竖直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这是我最大的困惑。

我在想,有一天如果我们能把建筑的基本状态——横平竖直——做得好的话,我们的建筑就会变得更好。

□王昀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WANG YunChief Architect, Atelier Fronti改进建筑60秒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栏目主持:叶扬我们仿效BBC 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 )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

“当代建筑师的新地域实践”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当代建筑师的新地域实践”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前任院 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叶文智进行最后发言。此外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
长孔 宇航 教 授分 别主 持 上下 两 场论 坛。 齐欣 ( 齐欣 建筑 设 计咨 询 有限 公司 总 建筑 师 ) : 《 缘 基因 》 地
1地缘 基 因
《 筑 与社 会 实践 》 建 生深 远 的影 响 。
和 建 筑的 问题
1 地域 与建 筑 师 制约 下 的 当代 建筑 师的 地 域表 达 地域 文 化营 造 中建 筑师 的 联责 与角 色 中部 地 区地 域 性设 计的 制 约与 机遇 2 地域 、本 土 、现代 、 地域 主 义设 计 与本 土设 计 地域 与 地方 、地 区 、传 统 、 乡土
中 心副 教 授 、方 体 空 间主 持 建筑 师王 昀 、 广州 瀚 华 建筑 设计 有 限 公司 董 事 长冼 剑 雄 、沈 阳 都市 建 筑设 计 有 限公 司 总建 筑 师 瘴慨 等 与会 嘉 宾也 对 议 题展 开 了激 烈 的讨 论 。2 1 年 4 1 日一 1 日, 嘉宾 们 前往 洪 江古 商 00 月 7 8 城 、凤 凰 古域 、 乾 州古 城 进 行学 术考 察 ,并 同步 进 行 了古 商城 发 展及 新 总结 与 思 考 ,相 信 它将 会对 湖 南 地 区的 新地 域 实 践与 古 城开 发 与保 护 产
2 1 年 4 午 . “ 00 月1 1 6- 当代 建筑 师 的新 地 域 实践 论坛 在 湖 南大 学 建 筑 学院 报 告厅 隆 重举 行 .近 三 十位 国 内建 筑 界 知名 人 士 参加 会 议 .本
次 论坛 议题 为
I建筑 师应 该 关注 社 会生 活与 政 治 2建筑 作 为社 会的 实 践 3建筑 作 为个 人奢 侈 的实 践 吴耀 东 ( 华 大学 建筑 学 院教 授 ) 清 《 年 来的 建筑 探 索》 十 1地域 性与 全 球化 是 一体 的 ,地 域性 没有 固 定答 案 2学建 筑要 搞清 楚前 人做 过什 么 ’为 什 么这样 做 ’他 们是 怎么 做的 ’ 3当代 建 筑 师 的立 场 : 我们 要 怎么 傲 建 筑’ 为 什 么这 样 做 我们 会 怎 么做 ’ 4要想 把建 筑 做好 , 很多 功夫 在 建筑 之外 5建 筑应 该 往前 看 , 不应 往 后看 .我 们应 该 以 当代 的 方 式解 决城 市

青年建筑师 王昀 。

青年建筑师 王昀 。

现代主义——餐厅
建筑简洁纯粹,没有多余的装饰,有着浓重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身影。将建筑做成白色,使其如同白 色的宣纸,作为背景以衬托湿t of courage on earth is to bear defeat without losing heart.
会所入口有一个三层高的大厅,大厅与室外以整面的玻璃幕墙相隔,室内与室外之间互为对象,对景与 互位关系是该建筑设计中的主旨。
4
总结
Conclusion
THANK YOU
理性:王昀在设计中体现了自己一贯坚持的设计理念—— 方便、舒适,他从自己的工作室建立之初就这么做着,至 今还在这么做着,以后也许还是这么做着。 纯粹:社会是讲究效率的,社会是越来越走向简洁的,建 筑也是,用简单的方式可以解决的就不需要故意做得那么 扭曲和复杂。
设计方法
每个人的需求也是不一样。 所以建筑空间不能做死,要 留有其他的可能性。建筑是 对生活场景或风景的展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做场景 的,而不只是做房子。
空间的最终表达
用几何学反过来可以解决空间 的问题。建筑师没有必要用很 个人化的表情把一个东西故意 做得那么扭曲和复杂。用最简 单的东西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这是人最后从现象走到抽象的 结果。
简历
1985年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5年 日本东京大学 研究生课程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9年 日本东京大学 博士课程毕业 (获得博士学位) 2001年至现在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著作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 《空间的界限》 《一座房子的哲学观》
获奖 经历
徘徊在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建筑师
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最重要是设计生活. 王昀的设计理念基于对生活 的便利,舒适的理解,拿他 自己的话说就是“细节最有 意思”。

北大考研-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昀 Yun WANG

北大考研-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昀 Yun WANG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昀Yun WANG王昀YunWANG时间:2010-11-1615:27:17来源:作者:YunWANG副教授,副院长王昀,男,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建筑师》、《华中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缤纷》杂志顾问。

一、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1985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1995年—获得东京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以论文《从传统聚落的平面构成中读解空间概念的研究》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回国,到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任教,并创立北京方体空间工作室至今2008年—任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2008年—任“日本大学生毕业设计赏”评委二、研究方向建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聚落空间研究与实践三、主要获奖与荣誉2004年参与设计的北京庐师山庄住宅区获首都规划建设作品展优秀设计2003年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规划国际设计竞赛三等奖2003年所设计的善美办公楼门厅增建项目收录到《A+U》杂志“百花齐放”中国专集1994年参加日本新建筑举办的第4回SXL建筑设计竞赛,获一等奖1993年参加由日本新建筑杂志举办的第24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获二等奖四、著作成就2010年8月—《空谈空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8月—《空间穿越》,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4月—《向世界聚落学习》,台湾積木文化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一座房子的哲学观》,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空间的界限》,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校译《聚落的教示100》,原广司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校译《聚落探访》,藤井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五、参与项目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0年—ChineseRegionalArchitectureinaPost-ExperimentalAge展览,德国2008年—西溪国家湿地艺术村离散式聚落,杭州(已建成)2006年~2007年—茵莱玻璃厂办公楼,北京(已建成)2004年—庐师山庄住宅A+B,北京(已建成)2004年—庐师山庄会所,北京(已建成)2004年—百子湾中学,北京(已建成)2004年—百子湾幼儿园,北京(已建成)2004年—石景山财政局培训中心,北京(已建成)2004年9月—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北京2004年6月—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8人展,北京2002年—60平米极小城市,北京(已建成)2002年—善美办公楼门厅改造,北京(已建成)相关新闻王昀YunWANG。

聚落研究与当代建筑设计联手

聚落研究与当代建筑设计联手
聚落研究与当代建筑设计联手
——青年建筑师王昀访谈
方振宁/策划·摄影
受访者:王 昀(方体空间)
采访者:方振宁(文化批评)
时间:2004.5.13
地点:北京朝阳区
方振宁:(以下简称方)你从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到北京大概两年多时间吧?按现在流 行的说法叫做“海归派”。你在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是关于聚落研究,在还在日本做过 住宅,也有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你的研究和你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的设计实践有没有 什么关联性?你是一位建筑师,同时也是学者,两者是怎么一种关系?我们特别想了解 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比如学校的设计有一个中庭,这个中庭就是源于对山西的一个聚落—窑洞—设计。我去 这个窑洞的时候是兄弟两家在地下挖的连通的窑洞,那个窑洞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窑 洞中间所有的家庭起居包括生活全在这里面,我是力图把窑洞的空间体验的东西在学校 里还原出来。
方:除了这些设计之外,你还对中国羌族的建筑进行过调查,还有最近你也带学生调查 北京郊外的古崖居,能不能谈调查过程?还有对这些建筑价值做一下评估?
王:我对羌族建筑的印象非常深刻,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既1997年左右去的。当时也是 在画报上看到这样的消息,就决定对这个地方进行调查。有几点给人得印象深刻,其中 一个就是中国过去的建筑中,空间很少有迷路式或者是迷宫式的构造,聚落构造是非常 直白的,我们普通的住宅也就是一明两暗,聚落也是这样的,街道广场非常清晰,构造 非常清晰。但是羌族是不清晰的,是迷路式的构造,这种在中国非常少见,这种构造有 方位的原因在里面,但是以空间形式表现出来以后,空间迷路式的构造给人体验的感觉 是深刻的。
王 昀:(以下简称王)我在东京留学有10年左右的时间,这10年,我主要精力是进行 聚落调查,聚落调查一方面是关注这些没有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建造 的建筑,同时也是希望从一个世界范围,对聚落整体做一个比较研究。另外,建筑设计 和建筑师的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和建筑师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感觉那个10年 走了各地很多聚落,这包括中国和世界的聚落,这些调查和研究对我后来的创作影响相 当大。

“误解”、“误读”是跨界最吸引人的地方 对话王昀

“误解”、“误读”是跨界最吸引人的地方 对话王昀

“误解”、“误读”是跨界最吸引人的地方对话王昀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对于建筑师而言,何谓“界”?按照专业的理解,所谓界就是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交接所形成的线(或范围)。

对于建筑师而言,我理解的界就是建筑师的专业领域和从专业角度对于建筑的理解。

不过这个界不是一个线,而是个区域。

【总页数】2页(P26-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写出历史最深刻、最吸引人的地方"——推荐卜键的史学新著《国之大臣——
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 [J], 张岂之
2.对话策展人:学术转化为艺术——《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独家解读 [J], 潘桑柔;李军
3.对话策展人:学术转化为艺术—《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
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独家解读 [J], 潘桑柔;李军;
4.到最艰险的地方“捕捉新闻”——记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电台记者王喜民 [J], 何典
5.是别人误读,还是自己迷了路──与胡义成“对话”的对话 [J], 姜若宁;王兆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昀:创造60平米的白色城市

王昀:创造60平米的白色城市

王昀创造60平米的白色城市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王昀,在京西圆明园附近的北大教师住宅区中的一个60平方米的普通单元房里,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白色构造体。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王昀,在北大教师住宅区的一个60平方米的单元房里,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白色构造体。

纯粹的几何元素具有无限可能性“认识建筑应当首先认识欧几里德几何学,” 在王昀看来,当造型或空间被抽象化到极限时,人们所看到的,实际上是一堆纯粹的几何元素。

存在于头脑中所谓的记忆中的风景,实际上是一个抽象化和概念化的东西。

这如同数学中的X、Y、Z,X+Y=Z,这里的X、Y、Z本身已经没有了固定的、实体的含义,然而它们却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追求这种无限可能性便是王昀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目的。

生活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建筑的语言到底能够简化到什么程度?是王昀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60平方米的生活场所里,长方体,方体营构了空间。

家具,厨房、卫生间等所有基础设施,都隐藏在白色墙体之内。

楼梯、书架、书桌、灯……空间中的一切都是单纯的几何形体,纯粹的形体纯净了空间,让生活成了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

家里不堆积过多的物质,也是对空间的极度尊重。

王昀压缩又压缩他们的储物空间,问其原由,“在日本留学多年,回国时带回几十个箱子,那是我们在日本生活的所用,一年之后,我们很惊讶为什么只打开一只箱子就能生活得很好,这说明很多东西都是多余的。

”简化实际是一种包容的姿态,并不意味着放弃生活的舒适,它只是让你的思维更加清醒,生活更加有序。

探索“城市“的尺度60平方米的家同时又是一个极小的城市,王昀用他对城市的理解构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城市。

他认为,家居和城市之间的分别仅是尺度问题,城市里的广场、街道、旅馆……正是家里客厅、过道、卧室、餐厅……社会化地放大,城市空间布局与生活机能密不可分。

空间序列的可能,空间迷路的变化,开敞与封闭结合的效果……王昀在极小的尺度中探索着城市建造的各种可能。

晚上在城市中的广场上看一部露天电影,或到图书馆看看资料翻翻书,早上从旅馆出来进入街道,穿过广场在餐厅享用早餐,再提着包进到升降梯,然后融入到大尺度的城市街道中,这个家便是一座城市的复合体。

一种中国的现代主义——王昀访谈

一种中国的现代主义——王昀访谈

一种中国的现代主义——王昀访谈
李宁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十一长假中一个略带雨意的午后,王昀先生如约而至,在上岛咖啡接受了我的采访。

先生谈吐的儒雅和耐心以及我们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这个傲凉的季节充满了暖意……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李宁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工作室,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
【相关文献】
1.王昀访谈录 [J],
2.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后现代主义知名学者迈克尔·彼德斯教授访谈录 [J], 王梓;刘翔
3.Avaya布局中国市场——访Avaya中国公司总裁王昀 [J], 文竹
4.企业通信的3G机遇——访Avaya中国公司总经理王昀 [J], 孙杰贤
5.超乎所见的光明之道访谈嘉宾: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裁王昀 [J], 杜娟; 于志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0平米极小城市

60平米极小城市

60平米极小城市
王昀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04(000)008
【摘要】这是一个给家进行空间改造的项目。

原有的平面是一个普通的三室一厅,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设计者将其作为一个投射意识空间的封闭场所,即通过几保学的手段,将四维状态呈数量状态的意识空间投射到三维的封闭空间之中。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王昀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38.2
【相关文献】
1.非光滑泛函的局部C1((Ω))-极小对W1,p(x)(Ω)-极小 [J], 代国伟
2.强极小内射模和强极小平坦模 [J], 张友;张秋雨
3.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亟待保护——55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面临野外灭绝的危
险专家呼吁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 [J],
4.结合DOEC极小化策略的SAT求解极小碰集方法 [J], 王荣全;欧阳丹彤;王艺源;刘思光;张立明
5.极小碰集求解中候选解极小性判定方法 [J], 刘思光;欧阳丹彤;张立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纯和复杂同构--王昀的庐师山庄A+B住宅

单纯和复杂同构--王昀的庐师山庄A+B住宅

单纯和复杂同构--王昀的庐师山庄A+B住宅
方振宁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中国式"和"中国性"这两个概念,"中国式"即所谓住宅的中国样式,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式"已经荡然无存;而"中国性"则仍然存在,因为它是一种居住和生活方式的意向,文章分析了建筑师王昀设计的庐师山庄A+B住宅,认为设计中表现的"单纯和复杂同构",实际是建筑师向我们呈现的一个戏剧性的场景,而这便是作者认为的中国意向住宅.
【总页数】6页(P102-107)
【作者】方振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
【相关文献】
1.一个设计师的单纯与复杂——访“大胤设计团队”创意总监余味 [J], 许晓东;汪艳;
2.庐师山庄King's Villa——“第四代别墅”的东魂西技 [J], 无
3.住宅与居住区优秀规划设计方案——庐师山庄 [J], 吉树起;王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访谈:中国建筑媒体与我

小访谈:中国建筑媒体与我

小访谈:中国建筑媒体与我佚名【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8页(P92-99)【正文语种】中文本文作者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昀(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我曾就读的北京三十六中学原位于西单北口,在路口同侧记得曾有一个科技书店。

1980年初偶然在书店看到了一本《建筑师》杂志,记得封面是绿色的,右上角画有天坛的速写。

翻开杂志,里面有画和很多有趣的文章。

建筑师“不那么数理化”,把我蒙进了这个专业。

进入大学后,1980年底创刊的《世界建筑》杂志是当时我们唯一能够了解外部建筑世界的窗口,也是我们那个时代学建筑的学生争相阅读和购买的杂志。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人生最初的几篇拙文,均发表在创刊于1983年的《新建筑》杂志上。

作为刚刚走出校门且与建筑界无任何机缘的年轻人能够有这样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特别地需要感谢当时创刊《新建筑》杂志的陶德坚主编所给予的宽容。

□王凯(同济大学副教授):从媒体看见历史,从历史看见今天我从博士论文研究开始接触中国的早期公共媒体和专业期刊中的建筑文献,最初的目标是想要从媒体中看见历史。

几年间在图书馆的故纸堆里面翻捡,从传教士的报刊到各种地方小报,从专业的杂志到大学的校刊,看得越多越发现,历史的面目或者逐渐丰富,但却从未简单清晰过——媒体中各色文章中充满了冲突、差异乃至有目的的宣传和虚构——这样看见的,不但有历史的真实,更有历史的书写过程:作为历史文献的公众媒体中呈现的与其说是历史事实,毋宁说其呈现的恰恰是“呈现”本身。

由此,媒体文章背后的时代、个人、群体的地位的争夺和权力运作,以及在这些推动之下的社会观念的演变最终成了后来出版的《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一书所讨论的主题。

而自从做了这些研究之后,再看今天的建筑媒体,角度和感受就都有所不同了。

□支文军(同济大学教授,《时代建筑》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我身兼数职——教师、建筑师、编辑和出版人,但建筑媒体人是我最恰当、真切和重要的身份。

住宅原理论文建筑大师王昀庐师山庄

住宅原理论文建筑大师王昀庐师山庄

西山下的现代聚落——王昀住宅作品分析论文摘要:这篇文章从环境和场地设计分析、功能与空间设计、建筑技术设计、造型设计四个方面结合建筑师王昀的思想理念与观点,加上自身对建筑的理解对王昀设计的庐师山庄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分析和理解,充分理解大师王昀的建筑理念,学习庐师山庄作为住宅建筑典范的精髓。

(This article analysis Lushi Villa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and place design analysis, function and space desig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sign, modelling design four aspects combing of the WangYun’s architect idea and view,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on the building of WangYun’s design, Lushi villa detailed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fully understand the master WangYun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learning by Lushi villa model architecture as the residence of the essence.)关键字:聚落(settlement ),空间体验(experience space),方体(box),人本(care for people),少就是多(less is more)项目概况:庐师山庄占地60938平方米,建筑面积32625平方米,住宅主要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

共52户(五栋双拼共10户,九栋联排共42户)。

位于北京城郊五环至六环之间。

庐师山庄别墅住宅区是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王昀的作品,是他在日本留学回国后的第一个住宅区项目,也是他主持的“方体空间工作室”成立不久后的作品之一。

现代主义的_方盒子_

现代主义的_方盒子_

65城市建筑|UA访谈|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UA INTERVIEW■ 李 宁 ■ Li Ning现代主义的“方盒子”Box of the ModernismBox of the Modernism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工作室(北京 100044)收稿日期:2007-11-07方体空间工作室是青年建筑师王昀于2002年在北京成立的建筑事务所,其鲜明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特别是卢师山庄西山别墅项目更是使王昀成为行业内外瞩目的焦点。

本文试图以表达方体空间作品特点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阐述建筑师王昀的部分设计工作。

根据对王昀先生的访谈,他对于方体空间的解释是“有方体,也有空间”,而工作室的思考以及实践活动的出发点都是对于当下中国建筑环境的反思与批判。

白 / 方体方体是王昀先生对于后现代主义以及结构主义风潮过后的反思。

特别是通过长期的欧洲建筑考察,他认识到真正打动他的不是那些文化的符号或者形式,而是空间。

因此,形式这个不可回避的建筑学问题在他这里回到了原点——柏拉图几何学,或者说只有方体。

而对于白色,他认为是七彩光线混在一起的生成物。

从形式的意义上讲,笔者认为,这样选择使得审美这种感性的问题几乎失效,因为简单的六面体受严格的几何学控制。

我们甚至可以极端地认为,形式是由理性来控制的。

这使我想到了意大利建筑师朱塞普 特拉尼未完成的但丁纪念堂,整个石材建筑都是由精确的正方形和黄金分割矩形所控制,从而体现出强烈的纪念性。

对于王昀先生而言,纪念性不是需要强调的重点,因此他巧妙地利用白色涂料粉刷以及构成主义式的开洞使建筑体量体现出轻薄和漂浮感,以此消解意识形态式的沉重,并且散发出强烈的极少主义气息。

从善美办公楼增建(2002)到卢师山庄A+B 住宅(2003)再到百子湾幼儿园和中学(2003),这几个设计都体现出了比例美学对于全局的控制。

而唯一例外的则是石景山财政局办公楼(2003),这是王昀先生最新的建成作品,建筑因为表现了材料(黄色洞石)的真实性而散发出几何学与石材所共同作用下的强烈纪念性,使得这座办公楼体现出政府建筑的庄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师王昀——现代建筑的空间•王昀-中国建筑师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1995年取得东京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以论文《从传统聚落的平面构成中读解空间概念的研究》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参加由日本新建筑杂志举办的第24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获二等奖;1994年参加日本新建筑举办的第4回SXL建筑设计竞赛,获一等奖主要建筑作品:60平米极小城市,善美写字楼门厅增建,庐师山庄会所,庐师山庄住宅A+B,石景山财政局办公楼,百子湾幼儿园、中学校等。

徘徊在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之间——建筑师王昀访谈提到传统聚落,人们首先会想到山水之间的民居、村落。

它给人一种自由、丰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说到现代建筑,人们首先会想到“少就是多”,“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宣言。

随之想到的是光滑的白墙、大片的玻璃以及冰冷的、反自然的机器美学。

通常在人们心目中,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是相差甚远的两种类型。

然而在建筑师王昀眼中,它们却神奇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早年的求学岁月里,王昀跟随老师学习古建。

留学日本期间,他专门从事聚落研究。

在多年世界聚落的探访调研旅途中,他又深深地被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所打动。

自此,这两种差别甚大的建筑类型便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在王昀脑海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建筑理解。

回国以后,王昀一边在北大进行研究和教学,一边积极地投身建筑实践。

从自宅室内改造到新近建成的庐师山庄会所及住宅,他延续着一贯的建筑思考,探索着当前语境下中国现代建筑的可能。

本访谈可算是对王昀从早年建筑学习到今日创作的一个回顾性整理。

这样做一方面希望能梳理、介绍他建筑创作的背景和脉络;另一方面也希望由他个人的探索反思中国当代的建筑状况。

根据主题,编者将访谈的内容分成几部分,以便阅读,此外,在适当的地方编者还增加了一些批注,这些批注有的是对文中精彩部分的强调,有的是背景资料或相关的引申,其目的在于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建筑教育·个人兴趣问: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年龄和早年的求学经历?建筑师王昀:我1981年入学,1985年毕业。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

问:好像恢复高考以后,从1978年到1981、82年,那几届的学生都比较优秀?建筑师王昀:对!因为81、82年的时候,建筑学是什么也不是特别清楚。

我小时候,四、五年级的时候,跟一个老师学画画,原来打算考个美院。

后来我父亲觉得搞艺术的没法吃饭。

当时,我舅舅在哈建工做教授。

他说:“我们学校有个建筑系。

那些人又画画,又学文学。

那个专业挺不错的。

”当时西单有个书店叫科技书店。

我们中学原来就在那儿,三十六中。

有一天放学走进去发现有个《建筑师》杂志,正好是第2期,我记得非常清楚。

封皮印的是天坛一角的一个速写,绿颜色的。

觉的挺有意思,翻一翻,里面有单德启或是楼庆西老师画的速写记不大清楚了)。

文章也不枯燥,都有点半文学的感觉。

当时想这个专业挺好的,就这样考到建筑系了。

但进来以后发现和以前想的不太一样。

所以说我们这些人糊里糊涂地进了建筑系。

入学以后才知道北京市设计院非常缺人。

因为那个时候,像清华等“老八校”是面向全国分配的,设计院这样的单位已经十几年没有新人进来了,很缺设计人才。

所以它和我们学校订了个合同,说给学校一共10万块钱,用于学生的学习和调查。

然后这批学生毕业后要全部分给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不过当时校方对建筑系的学生有些不理解,感觉我们的思想怪怪的。

要说那几批学生好像怎么怎么样,实际上是因为10年没有培养学生的原因,所以显得比较珍贵。

问:您现在还在北大教书。

您觉现在的建筑学教育中有什么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建筑师王昀:我觉得学校里面教的更应该是方法而不是知识。

我觉很多时候并不存在什么真理,你的知识是个人的,也很可能是错误的。

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去发现。

要“看到”而不只是“看”。

我希望他们“看到”自己的知识。

另外,我觉得现在学校里面的研究太宏观。

相反,许多具体的“小问题”没有人关注。

比如什么样的高度适合人怎么使用;什么样的距离会产生什么感受等等。

这方面日本人做得很好。

这些“小问题”数量很多、很基础。

它们在建筑学里非常有意义。

建筑之外对音乐的理问:您在日本参加的一些竞赛和其他一些文章中都讨论了音乐。

您是否专门学习过音乐?又怎么理解音乐和建筑间的关系?建筑师王昀:对音乐的研究,实际上是我留学去了日本以后的事。

那时,我在想:人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种艺术形式呢?他会需要、喜欢诗歌、绘画、文学、音乐、舞蹈等很多。

我们现在是把这些东西分开,按门类去研究的,这实际上和人是无关的。

可反过来,你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是人的产物时,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和人相关,都是人的“某一个部分”。

所以我想音乐、小说等之间有个共同的逻辑,就是从人自身出发的。

那我想建筑也是人造的东西,因此它们是可以在一条线上贯通的。

文学是看不到的,它是通过文字的流淌在你脑子里展现一个场景。

而绘画、雕塑和建筑是用眼睛能够看到的。

可音乐很奇怪,它有两方面——看到的和听到的。

我想音乐家看乐谱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在。

然后他去把这个曲子弹出来。

这样,他看到的乐谱平面和弹奏出来的“空间”之间就有一个呼应。

我认为这非常像建筑。

我认为这非常像建筑。

设计师有一个想法,但他不能自己去盖房子,而需要先画出图,然后由别人去诠释,把房子盖出来,有一个空间和它对应。

那怎么读解这个图,不同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这时,设计师就成为音乐创作者。

作曲者把他头脑中的音乐整体构想投射到一个二维的纸面上,而演奏者从这个纸上去重新读解和诠释。

所以乐谱在产生过程中的逻辑及其和人体的联系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比如一张五线谱中,不同音符之间的距离是我感兴趣的。

这个距离与人在建筑里面的行走和时间是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建筑不是一个两维的东西。

乐谱不是音乐,就像图纸不是建筑。

可是,你可以从中(指两维的乐谱和图纸)获得新的选择。

我相信同样一张图纸,你让英国人去做;让法国人去做;让中国去做;让日本人去做,做出建筑的结果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这就像不同的乐师诠释同一乐谱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因为乐谱上所标的东西是有限的,它只是给你提供一种可能性。

这就和建筑师提供的一张图纸似的。

聚落研究是怎样产生兴趣的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您对聚落研究产生了兴趣?建筑师王昀:这里面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因为上学的时候没有太多东西好看。

国外的看不到,国内的就只有跟着老师看园林、民居等,加上个人的因素,慢慢便对聚落产生了兴趣。

还有一点。

我觉得聚落和现代建筑是挺不同的东西,是两个方向。

从这两个方向出发,会得到两种不同的启发,这对于我理解、设计建筑很有帮助。

(注:从两个相差甚远的事物出发,进行比较性研究没准是种有趣的方法。

)问:您刚才提到聚落。

但是在您给自己家的装修和庐师山庄整个小区做总体规划里面,我注意到有些和聚落挺矛盾、挺冲突的东西。

比如说,在聚落里的微差和多样性,以及共同幻想是许多个体的。

但在当代,虽然我们希望建筑师最好不要一个人做很大一片,但实际上这种状况又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因为这个社会制度要求建筑师必须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你必须替许多住户或者今后的业主去做这个主。

其实这之间是有冲突的。

建筑师王昀:你说的这个特别得对。

因为我认为建筑师这个职业其实挺重要的。

在过去的聚落当中,你是自己给自己盖房子。

我也可以请一个工匠,那我必须喜欢这个工匠,我给他讲我们家是个什么什么样的,然后他来给我做。

那整个这个聚落形成了之后,由于是在共同幻想的作用下,它是一个完整的村落。

那对一个建筑师来说,你现在在做一个东西的时候,就变成了你一个人的幻想投射到这个现实的世界当中。

我从来不认为建筑就是建筑,我认为建筑是设计师意识的一个显现物。

问:很有趣,您前面提到人的共同幻想。

在自己家中,您既是设计者,也是使用者,这是很明确的。

但对于一个大的小区,会有很多个业主和甲方。

就像有的村落,山这边的和山那边的可能就不一样。

那您在设计的时候,怎么样去处理和协调您个人的幻想和今后很多未知业主的幻想之间的关系?建筑师王昀:我们的社会,前一阶段的情况是,你连房子都没有,首先要做的是大面积地把房子建起来,大家先有房子住,可以解决最低的生活的一个问题。

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谈共同幻想)的。

那现在好了。

你会发现开发商在选择幻想。

他去选设计师,这在中国是蛮有意思的。

开发商先有幻想,这个楼盘要吸引那些人来。

然后去请一个设计师来,这个设计师和我之间一定要有沟通,最终盖成一个什么样的楼盘。

我认为中国现在的幻想在经济上是一致的,但是还没有到精神上有共同幻想的地步。

比如某个小区每平米房价3500元,你会发现住在里面人的精神幻想并非是一致的,但物质幻想基本是一致的,只能达到这一步。

这压抑了人精神上的追求,是建立在物质条件下不得已的社会分区。

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建筑是一样的,但每家进去都是不一样的。

他家是古典的;另一家是简约的;每家只能在自己房间里面造一个幻想,不可能对城市造成影响。

个人的幻想是被压缩在格子里面了。

所以我认为一个设计师能做的事,就是为这些人提供一个可能性,而不是把事情做完。

但我个人认为,今后的社会会走向一个抛开物质,追求精神上的共同幻想的方向。

物质达到一定丰富程度以后,人是会追求精神的。

(注:建筑师先创造出“虚拟”的精神幻想,未来的业主再去选择。

建筑师是“暴力的”,但业主也是有选择的。

与传统聚落相比,共同幻想产生的机制在现代都市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果说都市中的各种楼盘、社区就是新兴的共同幻想聚落,那其内部维系既不是传统的宗族,也不是计划经济时的单位。

这时的共同幻想则似乎更为重要了。

因为它已不仅是社会结构的表达,更是其形成的原因。

)问:和以前村落相比,现在的城中村好像是没有秩序的。

它没有宗庙祠堂。

是否这就是您说的只有共同的物质幻想,而没有共同精神幻想?建筑师王昀:其实就是没有秩序。

它没有一个社会结构,去城中村中的人是各方面的都有可能。

这种结构挺有意思的。

结构太强就是铁板一块,没有了它就是彻底自由主义了,就全散了。

有时候我觉得城中村也挺有意思的。

有一学期,我带一些学生去做城市研究。

一个学生在马路边儿上拍了张照片,这儿出来也就是一米吧,到那儿的长度有两米多,就盖个小房子,然后墙上有大街上捡的破铁皮和破布。

这些材料挂在上面真不漂亮,可这是现实,可你又觉得酷酷的,有一种感觉。

实际上你会发现,这就是人的智慧,我对这点特别感兴趣,就是人在处于极限的时候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

你会发现很多迸发点。

这也就是为什么聚落里面特别有意思的原因之一。

因为在里面,人很多东西买不到,你必须要做,要和自然斗争,要解决问题。

并不是这个东西要美、要漂亮。

什么是艺术?我认为艺术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漂亮。

漂亮只是一个结果,艺术所呈现的结果可能是漂亮,但我从来不认为漂亮的东西就是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