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制造2025计划解析(深度版)

中国制造2025计划解析(深度版)

中国制造2025计划解析(深度版)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中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使中国的制造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背景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

然而,中国的制造业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低端产品过剩、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

主要内容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通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2. 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 绿色制造: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倡导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环保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4. 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人才。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

5. 市场开放: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合作,推动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外资投资和技术引进。

影响与挑战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将对中国制造业产生积极影响,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然而,该计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解决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结论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中国政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

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制造等举措,中国制造业有望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提升整体竞争力。

然而,实施该计划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

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

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

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

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二、主要规划目标(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从定量指标看,确定了两个目标任务:一是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官方解读-《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发展

官方解读-《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发展

官方解读-《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发展《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发展【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8日】【来源:电子信息司】【字号:大中小】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这一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中国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

主要制约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并将“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发展”作为重点突破口,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带动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发展,以集成电路产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对中国制造的重要意义集成电路是工业的“粮食”,其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中国制造的重要技术和产业支撑。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加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进一步凸显,美国更将其视为未来20年从根本上改造制造业的四大技术领域之首。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既是信息技术产业乃至工业转型升级的内部动力,也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外部压力。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生产了16.3亿部手机、3.5亿台计算机、1.4亿台彩电,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均超过50%,但主要以整机制造为主。

由于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核心的价值链核心环节缺失,电子信息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仅为4.9%,低于工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还十分弱小,远不能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国防安全建设。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解读《中国制造2025》2015-05-21黄胜汇编本文内容汇编自网络上关于《中国制造2025》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全面地理解《中国制造2025》。

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1)《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内容和重点2)《中国制造2025》的六大核心解读3)《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CAD的期望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 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

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

工信部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步,将指导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中国制造2025:行业深度解析(详细版)

中国制造2025:行业深度解析(详细版)

中国制造2025:行业深度解析(详细版)引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旨在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本文档将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深度解析,分析其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以期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1. 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2. 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水平。

3. 提高制造业质量品牌: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形象。

4. 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制造,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提高制造业开放合作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布局和资源共享。

6. 提升制造业人才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1. 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高端船舶、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

2. 新材料产业:包括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领域。

3.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硬件等领域。

4. 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高端医疗设备、化学药品等领域。

5. 绿色环保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6. 高端消费品制造业:包括高端家电、高端纺织、高端食品等领域。

三、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措施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产学研合作。

2. 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广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

3. 提高质量品牌: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4.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5. 加大绿色制造力度: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加强环保监管。

6.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目标是将“中国制造”打造成创新驱动、品质升级、绿色发展、面向全球的高端制造,以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那么,《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呢?本文将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品质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人才培养等方面详细解读。

一、技术创新目标1.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突破,实现自主创新。

2.强化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中国制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加速技术转化和推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将先进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4.推进国际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加速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升级目标1.优化产业布局和组织结构:加速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和组织结构。

2.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加强供应链管理和优化:完善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效率,优化供应链结构。

4.增强产业链融合和协同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融合和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三、品质提升目标1.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优化设计、制造和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2.促进品牌建设和营销: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提升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加强质量监测和监管:加强质量监测和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智能制造目标1.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制造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2.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促进产业上下游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

心得体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

心得体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背景和意义(弘利教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

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

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五:准确把握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要求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五:准确把握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要求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五:准确把握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要求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加强制造业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推动中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和指标,包括制造业占国内经济的比重、人均GDP、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等方面,并针对各个产业制定了具体的推进措施和时间表,以确保实现这些目标。

但是,这些指标并不是刚性的要求,而是应根据国情和产业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总体要求,这些要求涉及到了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以下是对每个方面的解读:政府首先,政府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市场的作用,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扩大市场准入,促进竞争公平和创新性。

同时,政府需要推动实施“十三五”规划,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全球制造中心和全球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其次,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包括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支持、优化财税政策、扩大对外开放、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同时,政府还需要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建立全民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企业企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强管理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推进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国际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打造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

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推进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

轨道交通的创新红利

轨道交通的创新红利

轨道交通的创新红利作者:亦岩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7年第24期一家民营企业,是如何突破轨道交通关键核心技术并成功抢占市场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随着国内企业在牵引和控制技术上的突破,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轨道交通牵引系统进口替代正逐步推进,外资厂商份额逐年缩小。

江苏经纬轨道设备有限公司(下称江苏经纬)正是一个参与、推动这一进程的民族品牌。

江苏经纬成立于2010年4月,主营轨道交通牵引及控制设备,涵盖动车组、地铁车辆及有轨电车的牵引控制系统,建有轨道交通牵引及控制两个实验室。

2010年江苏经纬先与捷克斯柯达电气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联合中标苏州地铁车辆牵引系统,后又签订延伸线和支线列车牵引系统。

同时,公司也参与建设青岛等多地轻轨项目,投运后效果良好。

2014年3月,江苏经纬与斯柯达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斯柯达将其牵引控制核心技术全线转让江苏经纬。

斯柯达产品在捷克、俄罗斯等国已有广泛应用,是国际上的主流技术平台之一。

江苏经纬研发团队获得斯柯达全线核心技术转让后,立即派出30多人的技术团队赴斯柯达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技术培训学习,投入巨资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经过消化吸收,全面掌握了所获取核心技术。

轨道交通牵引与控制系统,是轨道交通列车的核心部件,技术壁垒最高,掌握技术的主要为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等外资企业,他们一般通过与国内的公司组成联合体进行投标,但因外商掌握核心技术而分取大部利润,国内公司仅获总包的微薄利润。

近年来,国内虽有中车集团突破牵引与控制技术,市场份额得到迅速提升,但民营企业由于研发投入过大,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且具备投标资质的寥若星辰。

江苏经纬抢夺时间窗口,跻身轨道交通领域,实现了突破性的技术创新。

今年9月,江苏经纬轨道通过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的自主化城轨牵引系统评审,意味着在轨道交通核心装备国产化方面,具备优良资质,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通过协会自主化评审,具有地铁和有轨电车项目运营业绩的民营企业。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那么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是怎样的呢,以下是pincai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李克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走遍世界,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但我们从最初实行“三来一补”开始,大量代工生产的还是消费品。

很多人出国买东西,回来一看,“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但只要去厂房看看,商品的品牌、制造的装备,绝大多数都是国外的。

这是我们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是以开放推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应对这种全球性的经济下行压力,发展中国家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也在推进“再工业化”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审时度势,积极从两方面进行全球布局:一方面,传统的“中国制造”、以代工生产的消费品仍在继续出口;另一方面,中国装备“走出去”异军突起,反过来带动了中国制造的全面升级。

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推进“中国制造”的不断升级。

要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努力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制造2025”的“要害”:“智能制造”一定要建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上李克强:“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要害”,就是“智能转型”。

工信部正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用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的水平。

这也与推进结构调整的两大“支点”相吻合。

第一个“支点”,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今天看来,传统发展的动能有所减弱,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所以我们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这与中国“智”造紧密相连。

解读《中国制造2025》.doc

解读《中国制造2025》.doc

解读《中国制造2025》-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发展中国家或许不会一步一步沿袭发达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化路线,而是会借助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

它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而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不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同时,实现高端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主要源于三大背景。

一是环境与资源的制约加剧,劳动力与原材料等成本日益上涨,使得我国面临巨大的压力。

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制造业领域的技术进步,随着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的强力政策,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始从我国迁出,也有部分跨国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目光转向工资低廉的东南亚地区,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传统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也饱受大众的质疑。

二是受德国“工业 4.0”战略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刺激,激发了我国从“工业大国”升级到“工业强国”的坚定决心。

三是受到现代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我国也亟待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因此,强化制造业应成为中国未来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点。

中国制造业现状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需要强大、独立、自主的制造业。

但是,谈及国内制造业(如智能手机、集成电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状况,各产业普遍面临市场庞大、缺少核心技术、产品低端、利润少、人才缺乏等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制造强国仍存在较大差距。

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目前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程度较低;在基础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

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

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引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旨在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本文档将全面解析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战略、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为深入了解这一战略提供详细参考。

一、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个主要目标:1. 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制造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以上,制造业利润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3. 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二、战略中国制造2025实施“三步走”战略:1. 第一步(2016-2020年):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 第二步(2021-2025年):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3. 第三步(2026-2035年):制造业创新能力世界领先,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三、重点领域中国制造2025聚焦十大重点领域: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智能硬件、5G等。

2.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

3. 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制造:航空器、卫星、高端装备等。

4. 新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

5. 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生物技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6.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

7. 电力装备:高效节能变压器、智能电网设备等。

8. 农业机械装备: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农业设备等。

9. 环保和节能装备:大气治理设备、水处理设备等。

10. 新能源与节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四、政策措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下政策措施:1. 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心得体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

心得体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背景和意义(弘利教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

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

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最新解读:“中国制造2025”

最新解读:“中国制造2025”
的思 维 方 式 。
苗圩说 , 要把互联 网引导到工业企 业、 工业行业 中去。
§ 支撑 ・ 后续政 策有望陆续 出台八 , 、
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 , 推出中国制造重点领域升级 方向 出, 国家将设立4 O 0 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 财税 、
绿皮书目录指引, 动态调 整、 滚动推 进。 坚持市场 主导、 改革
随 着 制 造 技 术 的进 步 和 现 代 化 管 理 理 念 的 普及 , 制 造
工信部 部长苗 圩表 示。“ 互联 网+” 与工业相 结合 的工 业 互联 网是 顺应 新一轮 工业革命 和产业变革 的重点发展领 域, 也是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到的 “ 互联 网+” 最早实现的行业 之一。工业互联 网有非常大的发展潜 力, 在现实 中有很 多企 业 已开始应 用互联 网技术 来提 高企业 的整体竞争能力。 据估 算, 在未来2 O 年 中, 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 万亿美 元左右 的GDP 增 量。 苗圩还强调 ,“ 互联网+” 具有很大 的发 展 空间。目前 互联 网应用多半是在营 销环节和售后服务、 采 购环 节, 如B 2 C和B 2 B: 今后将在 制造环节 带来颠覆性 的创
根据2 0 1 4 年9 月发布的 《重大环保技术 装备与产品产业
化工程 实施 方案》 环保装备制造业年 均增 速将保持 在2 0 %以 上,  ̄ J 2 0 1 6 年实现环保装备工业生产总值7 0 0 0  ̄ Z , 元。 所以说 , 环保 装备制造业高增长大 门已然开启, 工程机械企 业走向绿 色环保实乃大势所趋。 2 0 1 5 年1 月, 首个促进 新业 态创 新发 展的国务院文件出 台, 国家已设 立4 0 0 亿元 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新兴 业态带来了技术创新、 产业融合、 产业链整合、 区域分工及企

“中国制造2025”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制造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制造转型升级

2016年 增刊1667冷加工“中国制造2025”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制造转型升级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湖南 412001) 李呈祥 王波随着全球交通轨道装备的快速发展,现代化轨道交通装备已在各大城市全面推广应用,特别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及城轨车辆等已成为国内外客运的主力军。

为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需求,在场劳动力成本不断飙升,自动化生产线技术不断成熟、质量稳定可靠、生产效率高及成本日趋下降等特点,各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单元创新驱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焊接及精密数控加工装备转型升级越来越广泛。

1. 轨道交通装备车辆的发展城轨车辆车体制造目前多为全焊接整体承载结构,主要采用的材料有铝合金和不锈钢两种。

20世纪早期车体制造材料基本上全部为碳钢,但由于碳钢制造的车体自身较重、防腐性差、运行噪声大及外观不美观等诸多因素,目前已基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城轨车辆车体结构一般由底架、顶盖、侧墙及端墙四大部件组成,拖车则多司机室部分。

铝合金车体外壳均采用大型中空挤压型材,并采用先进的i gm 焊接机器人组焊而成,如图1所示。

不锈钢车体多为板梁结构,均采用先进的电阻焊设备组焊而成,如图2所示。

2. 先进焊接与加工技术的应用(1)焊接机器人在铝合金车体上的应用 铝合金车体部件大多由中空挤压型材拼焊而成,长直焊缝的结构形式较多,非常适合采用自动化焊接,在铝合金车体生产制造中广泛应用。

其中焊接机器人主要分为龙门式、悬挂式及悬臂式等结构形式。

操作采用示教编程与激光全自动跟踪方式进行焊接,主要用于底架、顶盖、车体、地板及侧墙等部件的焊接。

焊接机器人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焊接柔性好、过程稳定、焊缝质量可靠、成形美观、效率高及劳动强度大幅降低等,同时可实现在线随时修改各工艺参数。

首先,底架、顶盖、地板、侧墙的自动化焊接。

底架组焊主要由端部结构、底架边梁、地板及端梁四部分组成,其产品结构如图3所示。

如底架地板与边梁为搭接的长直焊缝,为保证焊接质量,图1 铝合金车体结构示意图2 不锈钢车体结构示意2016年 增刊1 668冷加工降低员工劳动强度,常采用igm 焊接机器人全程激光跟踪进行焊接。

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方向与建议

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方向与建议

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方向与建议作者:司志强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7年第2期■ 文/ 司志强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当前时期,新工业革命正在发展蔓延,我国大力推动制造业发展,并在《中国制造2025》中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列为10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铁路投资持续高位运行,轨道交通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加速发展。

随着科技创新速度加快以及对智能化、节能环保的要求提高,我国轨道交通产业正朝着应用制式多样化、智能制造深入推进、无人驾驶技术逐步成熟和新型材料扩大应用等方向发展。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笔者提出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推广智能制造、发展绿色轨道交通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等4点建议。

一、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背景与形势1. 新工业革命正在发展蔓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对制造业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和发展蔓延。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显著,技术融合进程持续推进,新应用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发展成熟并在工业生产企业中推广应用,企业将在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具备收集、传输及处理数据的能力,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极大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对于传统制造业将是一次颠覆式的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同样难以置身事外。

为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提升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德国和美国先后分别提出了“工业 4.0”战略和“工业互联网”概念。

随后,我国于2015年提出并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以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竞争与挑战。

《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提出了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 铁路投资持续高位运行根据国家在铁路规划方面的信息显示,我国未来3 ~5年铁路建设投资依然维持在高位。

相较于“十二五”期间铁路累计投资3.47万亿元,“十三五”期间铁路投资在此基础上仍有所增加。

《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

《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

《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经历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配套完整、设备先进、规模经营的集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和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包括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动车组、铁道客车、铁道货车、城轨车辆、机车车辆关键部件、信号设备、牵引供电设备、轨道工程机械设备等10个专业制造系统,特别是近十年来在“高速”、“重载”、“便捷”、“环保”技术路线推进下,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创新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

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仍然年轻,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以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紧紧抓住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的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升级。

一、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造成客货运力不足、道路交通拥堵、排放及噪声污染、公交便捷及安全等问题愈发被人们关注。

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新型轨道交通作为未来公共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发展模式也由传统模式向互联互通、可持续、多模式运输发展转化。

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孕育新一轮全方位的变革。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作为高端制造的代表,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信息化服务。

在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下,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将迈进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走上制造强国之路。

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中国制造2025”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根本任务是善用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和大宗运输载体的巨大发展空间,以绿色智能技术为主线,以多样性产品为载体,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实现技术引领、产业辐射。

中国制造2025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发展

中国制造2025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发展

中国制造2025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发展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制造》
【年(卷),期】2016(000)033
【摘要】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经历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配套完整、设备先进、规模经营的集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和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包括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动车组、铁道客车、铁道货车、城轨车辆、机车车辆关键部件、信号设备、牵引供电设备、
【总页数】1页(P5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39.5
【相关文献】
1.2016 Medtec医疗设计与技术展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顺势前行--借力“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 [J],
2.国家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J], 再协
3.全力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 ;
4.辽宁: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J],
5.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金融支持工业增效升级的措施壮大实体经济基础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经历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配套完整、设备先进、规模经营的集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和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包括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动车组、铁道客车、铁道货车、城轨车辆、机车车辆关键部件、信号设备、牵引供电设备、轨道工程机械设备等10个专业制造系统,特别是近十年来在“高速”、“重载”、“便捷”、“环保”技术路线推进下,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创新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

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仍然年轻,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以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紧紧抓住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的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升级。

一、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造成客货运力不足、道路交通拥堵、排放及噪声污染、公交便捷及安全等问题愈发被人们关注。

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新型轨道交通作为未来公共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发展模式也由传统模式向互联互通、可持续、多模式运输发展转化。

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
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孕育新一轮全方位的变革。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作为高端制造的代表,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信息化服务。

在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下,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将迈进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走上制造强国之路。

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中国制造2025”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根本任务是善用轨道交通作为
公共交通和大宗运输载体的巨大发展空间,以绿色智能技术为主线,以多样性产品为载体,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实现技术引领、产业辐射。

到2025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主要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境外业务占比达到40%,服务业务占比超过20%,主导国际标准修订,建成全球领先的现代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

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按照“推动原始创新、引领绿色智能、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国际空间”的发展思路,以构建具有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为指引,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中国制造为主线,推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未来十年的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重点是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平台,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重点研制安全可靠、先进成熟、节能环保的绿色智能谱系化产品,拓展“制造+服务”商业模式,开展全球化经
营,建立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

1.实施创新驱动
研制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等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标准型产品,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化、谱系化、智能化和绿色节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

开发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高效节能技术,实现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的工程应用;研究车辆车体轻量化、高性能转向架、数字液压列车制动系统等技术,实现向低消耗、高性能、高可靠产品升级;研究基于以太网的网络控制、无线传输、故障灾害预警监测等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轨道交通敏捷运维保障系统。

2.推进智能转型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实现轨道交通装备绿色智能化。

使装备产品向安全保障、装备轻量、保质保寿和节能环保等技术方向发展。

借助大数据系统和云服务技术,促进研究设计、生产制造、检测检验、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轨道交通整车及核心部件企业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

3.强化产业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基地。

基于轨道交通装备“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目标,重点研究开发碳化硅新型高效变流器等核心基础器件。

以安全可靠性、经济可承受性为主旨,重点开发高品质结构材料和工艺材料。

以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为目标,重点开发先进、
绿色的锻压工艺、焊接工艺等特种加工工艺。

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础研究和绿色智能装备研制,提升轨道交通加工、检测装备国产化、自主化水平。

4.发展制造服务业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目前主要还是以加工、生产、装配及组装为主,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产品制造与增值服务相融合的产业形态,即服务型制造。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应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拓展在设计研发、试验验证、系统集成、认证咨询、运营调控、维修保养、工程承包等产业链前后端的增值服务业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通过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服务业务,提升在世界轨道交通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加速“走出去”,提升全球竞争力
轨道交通装备产品作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代表,得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李克强在考察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时说:中国装备走出去,你们的机车车辆是代表作。

近几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根据德国
SCI Verkehr铁路工业信息咨询公司统计,2010年全球市场容量为1310亿欧元,2014年达1620亿欧元,预计到2018年市场容量将突破190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4%。

不难看出,轨道交通装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我国政府正强有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动相关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区域辐射中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国家,并延伸至东欧、北非,这些区域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有迫切的需求。

作为绿色环保、大运量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先锋,“一带一路”沿线及辐
射区域形成庞大的轨道交通市场需求。

海外市场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蓝海,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要抓住国家重点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契机,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构建“产品+服务+技术+投资”全方位国际化经营能力。

五、创新发展模式,争做“中国制造2025”的排头兵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产业变革都会催生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

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在已有技术基础上容纳新的信息,用商业模式创新来创造新业态、新模式。

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个领域之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率先开创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大力推进制造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二是促进科学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三是整合、组建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集团,构建中国轨道交通协同出海的“联合舰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中国力量。

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速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将有力推动中国高端装备业的产业升级,大力带动信息产业、电子工业、材料工业等相关产业链整体实力提升,有力推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