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第七章
电路分析基础第七章_宋家友(2010)
cos(d t )
2 2
; d = 0
; 0=
1 LC
s 1, 2
R 1 R 2L LC 2L
2
4、当R=0时,即=0时,S1、S2 为一对共轭虚 根:称为无阻尼。则响应形式为
uc (t ) K cos(0t )
U0
第七章
• 显然,初始时刻,能量全部储于电容中,电感中没
有储能。这时,电路中的电流虽然为零,但电流的
变化率不为零。为什么?这是因为电感的电压必须 等于电容电压,即U0。根据uL=LdiL/dt,则意味着 diL/dt≠0。因此,电感中的电流开始增长,原来 存储于电容中的能量就开始发生转移。
• 随着电容放电、电流增长,能量逐渐转移到电感的
• 如果电阻较大,储能在初次转移时其大部分就可
能被电阻所消耗,因而不可能发生储能在电场与
磁场之间的往返转移现象,电流、电压终将衰减
为零,但不产生振荡。 下面对LC回路中振荡的变化方式作进一步分 析。 设LC回路如图所示,且设L=1H,C=1F, uC(0)=1V,iL(0)=0。 根据元件的VCR可得:
• 以后,电容又开始放电,只是电流方向与第一次
相反,重复上述过程。
• 到图(e)循环一个周期,回到初始状态。
• 由此可见,在由电容和电感两种不同储能元件构
成的电路中,随着储能在电场与磁场之间的往返
转移,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将不断地改变大小和
极性,形成周而复始的振荡。 • 这种由初始储能维持的振荡是一种等幅振荡。 • 如果电路中存在电阻,储能终将被电阻消耗殆尽, 振荡不可能是等幅的,且幅度将逐渐衰减而趋于 零。这种振荡称为阻尼振荡或衰减振荡。
解得到并联电路的解。
电路分析基础第七章2006级 PPT课件
i(t)
Us
R
C
t=0时, S1打开,S2闭合,
若S1,S2同时动作,则开关的动作就叫做“换路”。
换路后,电容通过R放电,Uc逐渐下降,一直到:Uc=0, i(t)=0.
我们把上述电路中Uc=US , ic=0 和 Uc=0, i(t)=0.的状态称为稳定
状态,简称稳态
两个稳态中间的过程(Uc下降的过程)称为过渡过程。因这个过 程很短,也称为瞬时状态,简称瞬态或暂态
2021/4/3
12
2)换路定则
a. 若电容电流为有限值,则换路后一瞬间的电容电压等于 换路前一瞬间的电容电压,表示为:Uc(0-)=Uc(0+) b. 若电感电压为有限值,则换路后一瞬间的电感电流等于 换路前一瞬间的电感电流, 表示为:iL(0-)=iL(0+).
2、R2 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3
Qemt
Pemt(m=A)
Qtemt
Psin(bt) Pcos(bt)
Q1sin(bt)+Q2cos(bt) Q1sin(bt)+Q2cos(bt)
以特解λp(t)带入原方程,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特解中的常数Q等。
2021/4/3
9
(4) λh(t)中常数K的确定
(t)h (t)p (t) K A tep (t)
根据初始条件
(t0)
代入上式可得:
(t0)KAe 0tp(t0)
由此可确定常数K,从而求得非齐次方程的解答。
2021/4/3
10
例7-1 求解微分方程
d 2 et
dt
解: (1 ) 对应的齐次方程为
d 2 0 dt 其解答为
h ( t ) Ke st 带入齐次方程得
电路分析基础第七章__二阶电路
第七章二阶电路重点要求:1. 理解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过渡过程的三种情况;2. 了解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击响应。
3.学习数学中的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性质及反变换的方法;4.掌握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电路的过渡过程的方法。
1§7-1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二阶电路:由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电路。
典型的二阶电路是RLC串联电路。
求全响应方法:1.经典法(时域分析法)全响应= 稳态分量(强制分量) + 暂态分量(自由分量)2.拉普拉斯变换法(频域分析法)2响应曲线:U 0u C , u L , i 0ωtiu Cu L§7-1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20p ααω=−±−一. 问题的提出经典法解动态电路过渡过程存在的问题:对较复杂的电路,联立求解微分方程特别是定积分常数比较困难。
若激励不是直流或正弦交流时,特解不容易求得。
二. 拉氏变换法用积分变换的原理简化求解电路过渡过程时域电路解微分方程时域响应f(t)取拉斯变换复频域电路解代数方程复频域响应F(s)取拉斯反变换7.2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应用拉氏变换法进行电路分析称为电路的一种复频域分析方法,也叫运算法!是数学中的一种积分变换.优点:对复杂电路﹑无稳态情况﹑换路时出现强迫跃变等用拉氏变换法较经典法方便。
三.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设函数f(t)在0≤t ≤∞时有定义,则积分称为原函数f(t)的拉普拉斯变换(象函数)。
()dte tf s F st∫∞−−=0)(式中s=σ+ j ω----复频率。
单位:熟悉的变换:相量法⎩⎨⎧=∫∞+∞−)s (21)(ds e F j t f stj c j c π反变换正变换ZH1.象函数F (s)存在的条件:∞<∫∞−−dt et f st0)(说明:电路分析中的函数都能满足上述条件。
2. 在电路中积分的下限定义为“0-”, 更有实际意义(将奇异函数也包括在内)。
[][]⎩⎨⎧==−)( )()( )( S F t f t f S F 1简写正变换反变换在电路分析中通常直接查表得到。
第七章电路分析基础PPT课件
U1( j)
-
线性 网络
I2 ( j)
+
U2 ( j)
-
返回 上页 下页
I1( j)
+
U1( j)
-
线性 网络
I2 ( j)
+
U2 ( j)
-
激励是电压源
H
(
j
)
I2 ( j) U1( j)
转移 导纳
H
(
j
)
U 2 U1
( (
j) j)
转移 电压比
激励是电流源
H
(
j
)
U2 ( j) I1( j)
arctan( X )
R
R
R
Z ( ) |Z( )| XL( )
( )
X( ) /2
R
O
0 XC( ) O
–/2
相频特性
0
Z(j)频响曲线
返回 上页 下页
Z(j)频响曲线表明阻抗特性可分三个区域描述:
容性区
ω0 X ( j) 0 (j) 0
R Z ( j)
lim Z ( j) ∞
0L U
R
返回 上页 下页
(4) 谐振时的功率
P=UIcos=UI=RI02=U2/R
电源向电路输送电阻消耗的功率,电阻功率达最大。
Q UI sin QL QC 0
QL
0
LI
2 0
,
QC
1
0C
I2 0
0
LI
2 0
注意 电 源 不 向 电 路 输 送
H
( j)
I2 ( j) I1( j)
转移 阻抗
电路分析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7章
上 页 下 页
利用相量图得到相电压和线电压之间的关系:
UCN
30
o
UCA
上 页 下 页
B
C
(1) 瞬时值表达式
A + uA – X
uA ( t ) 2U cos t
C
B + uB –
Y u
+ uC –
Z uA uB
uB ( t ) 2U cos( t 120)
uC (t ) 2U cos( t 120)
A、B、C
X、Y、Z uC
三端称为始端
三端称为末端
(2) 波形图
O
t
上 页
下 页
uA ( t ) 2U cos t uB ( t ) 2U cos( t 120 )
o
UC
120°
uC ( t ) 2U cos( t 120o )
(3)相量表示 120°
UA
120°
U A U0 U B U 120
I c I ca I bc 3 I ca 30
+ +
IA
U BC I bc Z
U CA I ca Z
IB
结论 △联接对称电路
(1) 线电流等于相电流 的 3倍, 即I l 3 I p .
(2) 线电流相位滞后对应 相电流30o。
(1) 负载上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等,且对称。 (2) 线电流与相电流也是对称的。线电流大小是相 电流的 3 倍,相位落后相应相电流30°。
电路分析基础第五版第7章
t1
uC (t1 ) duC (t)
dt tt1
U0e
1
U
0e
t1
在放电过程中,电容不断放出能量为电阻所 消耗;最后,原来储存在电容的电场能量全部为 电阻吸收而转换成热能。
时间常数愈小,放电过程愈快;反之,则愈慢。
二、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t0 iL(0)I0 初始条件
d 2 d u C 2 (tt)R L dd C ( u t)tL 1u C C (t)L 1u C s(t)
当求出uC(t)后,可应用元件的伏安关系求出电路中 其它元件的响应
i(t) C duC(t) dt
uR(t)R(it)RC dd C u(tt) uL(t)Ldd(it)tLC d2d uC 2t(t)
Req60 80 /210 0
R eC q 1 0 0 .0 0 2 1 6 0 2 s
i(0 ) 12 /10 0 1 0 .2 A u 0 (0 ) ( 1 .2 /2 ) 6 0 3V 6
故 i(t)1 .2 e 0 .5 160 tA t0
i(t) i(0 )e 1e 530 mA t 0
50 3
100
u (t)L dd i t2.5e130 tV 0 t0
§7-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零状态响应:动态电路仅由外施激励引起的响应。
一、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在t=0时开关打开,电流
+ iC
iR
源与RC电路接通,引起 uC变化,产生响应。
§7-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零输入响应:动态电路在没 有外施激励时,由动态元件的 初始储能引起的响应。
一、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电路分析基础 第七章
根据截至频率的定义,由式(7-14)得
H ( j)
1
1
1 (RC)2 2
RC 1
c
1 RC
显然,在RC高通电路中,频率 c 的高频输入信号更容易通过,
而频率 c 的低频输入信号受到抑制,其通频带的频率范围为 c 。
由上述分析可知,同一电路以不同变量作为输出,可得到不同的网络 函数和频率特性,实现的功能也不同。例如,如图7-4所示的RC电路以电 容电压为输出,具有低通滤波的特性;如图7-6所示的RC电路以电阻电压 为输出,具有高通滤波的特性。
7.2.3 RC选频电路
如图7-8所示为RC振荡器中选
频电路的相量模型,图中 U1 为输入 相量,U 2 为输出相量。
R∥ 1
H ( j) U 2
jC
1
U1
R 1 R∥ 1
jC
jC
3
j
RC
1 RC
图7-8 RC串并联选频电路
H ( j)
1
9
RC
1 RC
2
() arctan 1 (RC 1 )
【解】 (1)电路的谐振频率为
f0
≈ 2
1 LC
2
1 0.127 103 200 1012
Hz 106
Hz
(2)谐振时的阻抗为
Z
R0
≈
L RC
0.127 103 10 2001012
63.5
k
(3)电路的品质因数为
Q 1 R
L1 C 10
0.127 103 200 1012
≈ 80
( (4)电容器上的电流为 IC QI0 80 0.2 mA 16 mA
此,这种电路又称为超前滞后电路。
电路分析基础 邱关源 第七章
下 页
= RC
时间常数 的大小反映了电路过渡过程时间的长短 uc 大→过渡过程时间长 U0 大 小→过渡过程时间短 物理含义 C 大(R一定) 电压初值一定: 0
小
t
W=Cu2/2
储能大
R 大( C一定)
i=u/R
放电电流小
放电时间长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t
0
2
3
5
U0 U0 e -1
称为一阶RL电路时间常数
时间常数 的大小反映了电路过渡过程时间的长短
大→过渡过程时间长
物理含义
小→过渡过程时间短
电流初值一定: 放电慢, 大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L大 W=Li2/2 起始能量大 R小 P=Ri2 放电时消耗功率小
③能量关系
i
R +
电感不断释放能量被电阻吸收, 直到全部消耗完毕。
新的稳定状态
?
前一个稳定状态
过渡状态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换路
电路结构、状态发生变化 支路接入或断开 电路参数变化
过渡过程产生的原因 电路内部含有储能元件 L、C,电路在换路时 能量发生变化,而能量的储存和释放都需要一定的 时间来完成。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 动态电路的方程
例 RC电路
应用KVL和电容的VCR得:
注意 初始条件为 t = 0+时u ,i 及其各阶导数
的值。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图示为电容放电电路,电容原先带有电压Uo,求
开关闭合后电容电压随时间的变化。 (t=0) + C uC i - 解 R 特征根方程: 通解: 代入初始条件得:
电路分析基础-7正弦稳态功率的计算-精选文档
上 页
下 页
7.2.2 无功功率 Q (reactive power)
Q UIsin φ
def
单位:var (乏)。
P UI cos 单位:W
单位:var Q UI si n
S UI 单位:VA
Q P tan
S P Q
2 2
S
P
Q
功率三角形
上 页 下 页
7.2.4-6 R、L、C元件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i + u i + u i + u C L R
2 2 P UI cos UI cos 0 UI I RU / R
X
P UI cos U I R
U R
I G
P UI cos φ UI G
U
+
U
I G
G
IB
_
B
I B
I
Q UI sin φ UI B
为 的有功分量 称 I I G 为 的无功分量 称 I I
B
上 页
下 页
例
+
U _
三表法测线圈参数。 已知 f =50Hz,且测得U=50V, I=1A,P=30W。 I * A * W 方法一 解 R V S UI 50 1 50 V A Z LΒιβλιοθήκη 吸收无功为正 吸收无功为负
2 2 2 2
S P Q IR X I Z
2 2
简明电路分析基础 第七章
以上方法可以处理所有一阶电路。
编辑ppt
10
73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电路在没有外界输入的情况下,只由电路中动 态元件初始储能作用而产生的响应为零输入响应。
一、RC 电路的零输入响 (输入为零) 应 图(a)所示电路,开关原来在1端,电容电压已
经达到U0,在t=0时开关由1端转换到2端,如图(b)
编辑ppt
15
二、RL 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如图a),求 iL(t) , uL(t) , t ≥ 0。
解:1. 定性分析 ① t< 0 ——储磁场能
② t = 0 ——换路
③ t≥0 ——衰减到零
编辑ppt
16
列出KCL方程,得到微分方程
iRd itLiL0
通解为
Rt
iL(t) Ke L
其解为:
t
u 编C 辑(pptt )U 0eRC (t01)2
最后得到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为:
t
t
uC(t)U0eRCuC(0)eRC (t0)
iR(t)iC(t)CddutCU R0eRt CiC(0)eRt C (t0)
uC(t)
uC (0+)
RC
u C (0 ) iC(t) R
电流可以跃变
0
第七章 一阶电路
本章主要内容:
1、 RC、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 RC、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3、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暂态与稳态 ; 4、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5、阶跃函数和阶跃响应;子区间分析法。
编辑ppt
1
引言
一、什么叫一阶电路? 1)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其变量的电路。 2)只含一个动态元件(C、L)的电路。
求: uC(t);iC(t), t 0 1. 定性分析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张永瑞答案第7章
U 2 0
0.02S
11
第7 章
二端口网络
I2 y22 U2
U1 0
50 j100 (0.02 j 0.01)S 50 j100
I1 y12 U2
U1 0
j100 I2 50 j100 U2
U1 0
0.02S
因y12=y21, 故判定该网络为互易网络。
22
第7 章 解得
二端口网络
(1 ) R2 I1 I f R2 R f R f R2 I1 I2 R2 R f R1 R2 R1 R f (1 ) R2 R f U1 I1 R2 R f
23
第7 章 解得
9
第7 章
二端口网络
7.3 求题7.3图所示的二端口网络的y参数, 并说明它们
是否是互易网络。
题7.3图
10
第7 章
二端口网络
解 (1)由题7.3图(a)网络, 应用y参数定义式得
I1 y11 U1 I2 y21 U1
U 2 0
1 0.02S 50 I1 U1
U 2 0
30
第7 章
二端口网络
7.8 题7.8图所示的二端口网络, 虚线所围部分为理
想运算放大器的一种等效电路, 它相当于一个理想受控电 压源, 其中, μ为放大倍数。 试求该网络的a参数矩阵。
31
第7 章
二端口网络
题7.8图
32
第7 章
二端口网络
解 参看题7.8图, 视输出端口开路, 则
I2 0 , 有
5
第7 章
二端口网络
题解7.1图
6
电路分析基础课件第7章
三相四线制
在星形连接中,从中性点引出的导线与三根相线一起供 电给负载,称为三相四线制。
ABCD
三角形连接(△连接)
将三个绕组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无中性点。
三相三线制
在三角形连接中,只有三根相线供电给负载,称为三相 三线制。
对称三相电路分析
1 2
对称条件
三个相电压大小相等、频率相同、相位互差120°; 三个相电流大小相等、频率相同、相位互差120°。
06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分析
非正弦周期信号分解
傅里叶级数展开
将非正弦周期信号分解为直流分量、基波和各次谐波的叠 加。
频谱分析
通过频谱图表示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率成分和幅度大小。
谐波失真
由于电路中的非线性元件,导致输出信号中出现新的频率 成分。
有效值、平均值与功率
有效值
描述非正弦周期信号在电阻上产生的平均功率与直流信号产生的 功率相等时所对应的直流电压或电流值。
电路的计算。
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基本概念、 电路元件的相量模型以及电路定
律的相量形式。
学习目标
01
了解正弦稳态电路的基本 概念,理解正弦量的三要 素和相位差的概念。
02
03
04
掌握电路元件(电阻、 电感、电容)的电压电 流关系及其相量模型。
熟练掌握KCL、KVL的相 量形式以及正弦稳态电 路的分析方法。
平均值
非正弦周期信号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对于交流信号通常为零。
功率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瞬时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等于电压有效 值与电流有效值的乘积。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计算
阻抗计算
针对非正弦周期信号,计算电路中的复阻抗,包括电阻、电感和电容的影响。
电路分析基础第7章
1 如图7-4(a)所示,i1与u1、i2与u2参考方向关联,两个电 感线圈L1、L2磁通相助,所产生的磁通是相互增强的,那么, 两电流同时流入(或流出)的端钮a和c就是同名端,用标记“·” 或“*”表示。当电感线圈L2的绕制方向发生变化时,要使 两线圈的磁通相助,则电压、电流方向应如图7-4(b)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同名端的定义为自感电压与互感电压极 性相同的端钮。因此,可将图7-4所示的耦合电感线圈用图
图7-1 互感线圈示意图
我们定义Ψ21与i1的比值为L1对L2的互感系数,用M21 表示,定义Ψ12与i2的比值为L2对L1的互感系数,用M12表示, 即
M 21
21
i1
N 2 21
i1
(7-1)
M 12
Φ12 i2
N112
i2
(7-2)
互感系数简称为互感,其单位与自感的单位相同,都是亨利 (H),可以证明M21=M12,因此,我们用M表示M21和M12,M
对于电感L2,有
u2
d2
dt
L2
di2 dt
M
di1 dt
u'2 u"2
(7-5a) (7-5b)
式(7-5)中第一项是由自感产生的自感电压,第二项是由 耦合产生的互感电压。即两耦合线圈的自磁通与互磁通相助 时,线圈电压等于自感电压u′与互感电压u″
同理,当两耦合线圈的自磁通与互磁通方向相反时,即 在L1中,自磁通Φ11与互磁通Φ12方向相反,则称为磁通相消; 在L2中,自磁通Φ22与互磁通Φ21方向相反,磁通也相消,如 图7-3所示。
设有相邻放置的两个电感线圈L1、L2,如图7-1所示, 匝数分别为N1和N2,通过的交变电流分别为i1和i2。i1在线圈 L1中产生的自磁通为Φ11,则线圈L1的自磁通链Ψ11=N1Φ11, 同时Φ11的一部分通过线圈L2,称为互磁通Φ21,则线圈L1与 线圈L2的互磁通链Ψ21=N2Φ21。同理有i2在线圈L2中产生的自 磁通为Φ22,自磁通链Ψ22=N2Φ22,与线圈L1的互磁通为Φ12, 互磁通链Ψ12=N1Φ12
电路分析基础第7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7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1) 试问可变电容C应调至何值。 (2) 若接收信号在LC回路中感应出的电压Us=5 μV,电
容器两端获得的电压为多大?
图7.3-6 例7.3-3用图
第7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3.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图7.3-1(b)所示的RLC串联谐振电路中,U s 为激励相量, 电流 为响I 应相量,则由式(7.1-1)可得网络函数为
第7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策动点阻抗 策动点导纳
H
(
j
)
U1 Is
(7.1-2)
H
(
j)
I1 U s
(7.1-3)
同样,转移函数也可分为四种: 转移电压比、转移电
流比、转移阻抗和转移导纳。其定义分别为式(7.1-4)~式
(7.1-7),对应电路如图7.1-2(a)~(d)所示。
转移电压比
H
(
j
)
U 2 U s
第7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由式(7.3-1)可知,串联电路发生谐振时,有
X 0L10C0
即
0L
1
0C
(7.3-3)
第7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由此求得
0
1
LC
f0
2π
1 LC
(7.3-4)
第7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2.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特点 (1) 由式(7.3-1)可得谐振时电路阻抗为
Z0Rj(0L10C)R
2πT0LRI0I202
谐振时电路中的电磁场总能量 2π谐振时一周期内电路中损耗的能量
(7.3-15)
第7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电路品质因数
QRLρ rCrL 1rC1 11
(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第7章二阶电路分析
作用
阻尼比决定了二阶电路的响应 速度和振荡幅度,对电路的稳 定性有很大影响。
分类
根据阻尼比的大小,可以分为 欠阻尼、临界阻尼和过阻尼三
种情况。
自然频率
定义
自然频率是二阶电路在没有外部激励时自由振荡的频率,表示为ωn, 它等于电路的总电感与总质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
自然频率的计算公式为ωn = sqrt(K/m),其中K是弹簧常数,m是电 路的总质量。
赫尔维茨判据
赫尔维茨判据也是一种基于系统 极点的判据,通过计算系统函数 的零点和极点来判断系统的稳定 性。
乃奎斯特判据
乃奎斯特判据是一种基于频率域 分析的判据,通过分析系统的频 率响应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分析方法
时域分析法
时域分析法是一种直接分析法,通过求解电路的微分方程来分析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 性。
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 础 第7章 二阶电路分 析
目 录
• 二阶电路的概述 • 二阶电路的响应分析 • 二阶电路的稳定性分析 • 二阶电路的阻尼比和自然频率 • 二阶电路的实例分析
01
二阶电路的概述
二阶电路的定义
二阶电路
由两个或更多电容元件或电感元 件组成的电路,其中每个元件有 两个端子。
定义中的关键点
频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是一种间接分析法,通过将电路方程转化为频率域下的传递函数来分析系统 的稳定性。
04
二阶电路的阻尼比和自 然频率
阻尼比
定义
阻尼比是衡量二阶电路中阻尼作 用的参数,表示为ζ,它等于阻 尼电阻与电路总电阻的比值。
计算公式
阻尼比的计算公式为ζ = R/2L, 其中R是阻尼电阻,L是电路的总 电感。
二阶电路必须包含两个电容元件 或电感元件,且每个元件有两个 端子。
《电路分析基础 》课件第7章
.
H3
(
j
)
U 2 Is
(7.1-4)
若以I2为响应相量,则N
H4 ( j)
I2 Is
(7.1-5)
7.1.2
纯阻网络的网络函数是与频率无关的,这类网络的频率特 性是不需要研究的。研究含有动态元件的网络频率特性才是有 意义的。
一般情况下,含动态元件电路的网络函数H(jω)是频率的
复函数,将它写为指数表示形式,有
图 7.2-3 例7.2-1使用电路
例 7.2-1 如图7.2-3所示由电阻、电容构成的一阶低通网
络,其输出端接负载电阻RL。试分析其频率特性(绘出幅频特 性、相频特性), 并求出截止角频率。
解 以U.1作输入相量,U. 2作输出相量,则网络函数为
H ( j)
UU12
RL
1
jC
RL
1
jC
R
RL
H ( j)def | H ( j) | 1 1 j c
(7.2-17)
式中,|H(j∞)|=|H(jω)|ω=∞, 它是与网络的结构和元件参数
有关的常数。
图 7.2-8 某晶体管放大器的等效电路
例 7.2-3 图7.2-8为某晶体管放大器的低频等效电路。 图中,
. Ui
为放大器的输入信号
如果用分贝为单位表示网络的幅频特性,
| H(j) | def 20lg | H(j) | dB
(7.2-6)
也就是说,对|H(jω)|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20,就得到 了网络函数幅值的分贝数。 当ω=ωc时,
20lg | H(jc ) | 20lg0.707 3dB
所以又称ωc为3分贝角频率。在这一角频率上,输出电压与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i ( 0 ) ω 0 C
K2 φ = − Arctg K1
的表达式可知, 都为等幅振荡响应. 从Uc(t)和i(t)的表达式可知 Uc(t)和i(t)都为等幅振荡响应 和 的表达式可知 和 都为等幅振荡响应 由于R=0,能量不能被消耗 只能反复由电场能转换为磁场能 能量不能被消耗,只能反复由电场能转换为磁场能 由于 能量不能被消耗 只能反复由电场能转换为磁场能, 再由磁场能转换为电场能,这种电路称为 自由振荡电路。 这种电路称为LC自由振荡电路 再由磁场能转换为电场能 这种电路称为 自由振荡电路。
14
U c ( t ) = U 0 (1 + α t ) e
−α t
I 0 −α t + te C
i ( t ) = I 0 (1 − α t ) e − α t − α 2
说明: 说明: Uc(t)和i(t)的波形仍为非振荡情况 和 的波形仍为非振荡情况
R 2 1 L 3、 、 ( ) 〈 ,即R〈2 (电阻较小 )时,称为欠阻尼情况 2 L LC C
称为过阻尼情况 称为过阻尼情况 过阻尼
此时S 为不相等的负实根。 此时 1,S2为不相等的负实根。令:S1= -α1, S2= - α2 则:
U c ( t ) = K1e
− α1t
+ K 2e
−α 2t
利用初始条件: 利用初始条件:
U c ( 0 ) = K 1 + K 2 =U dU c dt
t=0
满足元件的VCR。 。 满足元件的
(t )
dt
上述两式表明: 上述两式表明:
u c (t ) = cos t iL (t ) = sin t
因此, 回路中的等幅振荡是按正弦方式随时间变化的 回路中的等幅振荡是按正弦方式随时间变化的。 因此,LC回路中的等幅振荡是按正弦方式随时间变化的。
7
3、 LC电路中的储能 、 电路中的储能 根据电容和电感的储能公式,可得 回路的储能为 回路的储能为: 根据电容和电感的储能公式,可得LC回路的储能为:
(e) + U0 -
C
4
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在由电容和电感两种不同的储能元件构 成的电路中,随着储能在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往返转移, 成的电路中,随着储能在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往返转移, 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将不断地改变大小和极性, 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将不断地改变大小和极性,形成振 荡。这种电路中不含电阻由初始储能维持的振荡是一种 等幅振荡。 等幅振荡。 如果电路中含有电阻, 如果电路中含有电阻,在能量转移过程中要被电 阻消耗,振荡将不可能是等幅的, 阻消耗,振荡将不可能是等幅的,幅度会逐渐衰减而 趋于零。这种振荡称为阻尼振荡 阻尼振荡。 趋于零。这种振荡称为阻尼振荡。 如果电路电阻较大, 如果电路电阻较大,在能量初次转移过程中大部 分能量就被电阻消耗,将不可能产生振荡。 分能量就被电阻消耗,将不可能产生振荡。
d 2U LC dt 2 U
c
c
+ RC
dU dt
c
+ U
c
= 0
(0 ) = U
0
dU dt
c t=0
=
i(t ) C
t=0
=
I0 C
dU c dt di ( t ) d 2U c U L (t ) = L = LC dt dt 2 i(t ) = C
9
特征方程为: 特征方程为:LCS2+RCS+1=0 特征根为: 特征根为:
− RC ± ( RC)2 − 4 LC R R 2 1 S1,2 = =− ± ( ) − LC 2LC 2L 2L
2 = −α ± α 2 − ω0
其中: 其中:
R ;ω 0 = α= 2L
1 。ω0称为电路的谐振角频率 LC
10
1、当 、
R 2 1 L ( )〉 , 即R〉 2 时, C 2 L LC
此时, 为一对共轭复数, 此时,S1,S2为一对共轭复数,即 其中: 其中:
S1, 2 = −α ± jω d
R α= 2L
ωd =
1 R 2 2 2 − ( ) = ω0 − α LC 2Lω =1 LC16
U c (t ) = e −αt ( K 1 cos ω d t + K 2 sin ω d t )
R 2 1 L ) = ,即 R = 2 时,称为临界阻尼情况 2、当 、 ( 2L LC C
此时, 为两相等的负实根。 此时,S1, S2为两相等的负实根。 S1=S2= -α 故:
U c (t ) = ( K 1 + K 2t )e −αt
代入初始条件: 代入初始条件:
K1 = U c (0) = U 0 i ( 0) I0 K 2 = αU c (0) + = αU 0 + C C
或
U c (t ) = Ke −αt cos( ω d t + φ )
利用初始条件: 利用初始条件:可求出 K1, K2, 或 K,φ
K1 = U c ( 0 ) = U 0 I0 K2 = [αU 0 + ] c ωd 1
K =
K 12 + K 22
K2 φ = − Arctg K1
的表达式可以看出: 的波形是衰减振荡, 从Uc(t)的表达式可以看出: Uc(t)的波形是衰减振荡, 的表达式可以看出 的波形是衰减振荡 波形图如图 相似。 波形图如图7-6P253, i(t)和Uc(t)相似。 和 相似
C
(a) I
C
(b)
U0 +
C
(c)
3
(d)当电容电压达到 的瞬间,电容通过电感 当电容电压达到U0的瞬间 当电容电压达到 的瞬间, 又开始放电,只是放电电流与上一次放电电流 又开始放电, 方向相反。随放电电流的增加, 方向相反。随放电电流的增加,能量逐渐又转 移到电感的磁场中,电流又达到最大值。 移到电感的磁场中,电流又达到最大值。
(d)
C
I
(e)当电感电流达到最大值的瞬间,电容在该电 当电感电流达到最大值的瞬间, 当电感电流达到最大值的瞬间 流的作用下又被充电, 流的作用下又被充电,当电感电流下降到零的 瞬间,能量又全部转入到电容之中,电容电压 瞬间,能量又全部转入到电容之中, 又达到U0,电路状态又和初始时刻相同, 又达到 ,电路状态又和初始时刻相同,这意 味着上述过程将不断地重复进行。 味着上述过程将不断地重复进行。
17
时的特殊情况: 当R=0时的特殊情况 时的特殊情况
1 1 此时, S1 = S 2 = ± j , α = 0, ωd = ω0 = LC LC U c (t ) = ( K 1 cos ω 0 t + K 2 sin ω 0 t ) = K cos( ω 0 t + φ ) dU c i (t ) = C ( 形式与 U c (t ) 相同 ) dt K = K12 + K 22 利用初始条件可求出: 利用初始条件可求出 K 1 = U c ( 0 )
5
2、 LC电路中振荡的方式 电路中振荡的方式 右图中, 右图中,L=1H 、C=1F,uc(0)=1V、iL(0)=0。 + , 、 。 根据元件的VCR可得: 可得: 根据元件的 可得 du c = − iL dt
Uc -
iL
C
di L = uc dt
上述两个联立的一阶微分方程表明: 上述两个联立的一阶微分方程表明:电压的存在要求有电流的 变化, 因此电压、 变化,电流的存在要求有电压的变化 。因此电压、电流都必须处 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之中。 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之中。 结合初始条件: 结合初始条件:uc(0)=1V、iL(0)=0。 、 。 可以猜想到: 可以猜想到:
2
§7-1
LC电路中的正弦振荡 电路中的正弦振荡
+ U0 -
1、 LC电路中能量的振荡 、 电路中能量的振荡 设:电容的初始电压为U0,电感的初始电流为零。 电容的初始电压为 ,电感的初始电流为零。 (a)在初始时刻,能量全部储于电容中,电感中没有 在初始时刻,能量全部储于电容中, 在初始时刻 储能,电路的电流为零 由于U0的存在 的存在, 储能,电路的电流为零。由于 的存在,电容通过 电感放电,电路的电流开始增加, 电感放电,电路的电流开始增加,能量逐渐转移到 电感的磁场中。 电感的磁场中。 (b)当电容电压下降到零的瞬间,电感电压为零, 当电容电压下降到零的瞬间,电感电压为零, 当电容电压下降到零的瞬间 即di/dt=0,电路中的电流不在增加,达到最大值 , ,电路中的电流不在增加,达到最大值I, 此时储能全部转入到电感。 此时储能全部转入到电感。 (c)由于电感电流不能跃变,此时电路的电流开始逐 由于电感电流不能跃变, 由于电感电流不能跃变 渐减小,电容在该电流的作用下又被充电,只是电 渐减小,电容在该电流的作用下又被充电, 压的极性不同。当电感电流下降到零的瞬间, 压的极性不同。当电感电流下降到零的瞬间,能量 又全部转入到电容之中。电容电压又达到U0, 又全部转入到电容之中。电容电压又达到 ,但极 性与(a)相反 相反。 性与 相反。
0
I0 = − K 1α 1 − K 2α 2 = C
K K
1
2
I0 α 2U 0 = + α2 − α1 (α 2 − α 1 ) C − α 1U 0 I0 = − (α 2 − α 1 ) C α2 − α1
代入 U c ( t ) = K1e −α1t + K 2 e −α 2t 即可求出 Uc(t) 和 i(t)。 。
w (t ) = 1 1 (sin 2 t + cos 2 t ) = J 2 2
1 1 Li 2 ( 0 ) + Cu 2 2
2
w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