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_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doc

合集下载

《〈诗经〉两首》课文分析

《〈诗经〉两首》课文分析

《〈诗经〉两首》课文分析1、《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结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

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

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

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

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

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

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

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诗经.关雎》的解读与赏析

《诗经.关雎》的解读与赏析

《诗经.关雎》的解读与赏析《诗经·关雎》的解读与赏析[摘要]:《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其文学史价值不可言喻。

本文探究《关雎》放在《诗经》首篇的原因,通过对《关雎》中意象作品内容、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艺术手法等的解读,对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诗经》《关雎》解读赏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诗歌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产生的地域主要是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

显然《诗经》的编排是有目的搜集整理而构成书的。

国风中的作品更多地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待人的真实感受,而《关雎》是十五国风中周南地带的篇章,那么为何《关雎》放在《诗经》首篇呢?我们来看几个关于对《关雎》评价的例子。

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

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表现的是一种中庸的思想,是中庸之德的体现。

当时社会追求中庸的行为思想,《诗经》里的作品主要用于典礼、讽刺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工具。

君主想要让中庸的思想教化人们,把这篇具有“中庸”之德的典范放在《诗经》首篇,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而汉儒的《毛诗序》中说道:“《关雎》,后妃之德也。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史记·外戚世家》曾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一,夫妇之际,人伦之大道也。

”《关雎》当中体现的是夫妇和鸣琴瑟和谐的现象,用来作为夫妇之间共同学习的标准,来振兴邦国,从而把它放在主要《诗经》的首篇,那么这种说法也存在一定的道理。

一、关雎鸟、淑女、君子、荇菜等意象的解读下面我们将对《关雎》中的意象等进行解读。

看看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在这些画面的意象关雎、淑女、君子、荇菜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

《诗经·周南·关雎》的主题解读

《诗经·周南·关雎》的主题解读

读·闻·观54《诗经•周南•关雎》的主题解读张 红摘要:《周南·关雎》是《诗经》三百篇的开篇之作,它在诗经中流传得最广泛,在历史上的释义最多,也备受人们争议的一个文学作品。

本文将通过多个视角来解读《诗经·周南·关雎》的主题。

关键词:《周南·关雎》;《诗经》;主题《诗经·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歌》的第一首诗,通常被认为是一首用来描写男女之间谈恋爱的情歌,主要描写的是一位男子为了追求一位女子,辗转难侧,夜不能寐,而且灵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追求和相思的情感。

全诗语言优美,而且运用多个叠词以及章节对称的方式增强了诗歌的韵美感。

但是这首诗歌经过广泛地流传之后,很多人有了一些其他的注解,包括“后妃之德”学说,讽刺学说,民间恋歌学说,求贤学说以及底层人士进入上层的自荐书等。

这些不同的解释其实都是基于不同的时代而言,根据当时的时代角度去分析这首诗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含义,或者是人们领会出不同的含义。

本文认为各个时代和各种解释综合起来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接下来将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希望能够对喜欢《关雎》的一些学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一、赞“后妃之德”《毛诗序》中说:“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也就是说“后妃之德”。

因为在古代很多人都知道这首诗,但是不知道这个主人公的姓名,更不知道他的性别,后来根据一些历史记载和推测,有人认为这个主人公是一位心思缜密而且胸襟宽广的女子,这个女子就是周康王夫人。

事情的起因是周康王有一天没有去上早朝,而根据古代的习俗我们知道,君王不上早朝便是由于身边妃子的失德,这让周康王夫人觉得很是惭愧,于是决定要在众多贤良淑德的女子当中再找一个人来辅佐周康王,以免再出现君王不上早朝的现象,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是一般的人所不能做到的,然而她做到了。

这首诗正是反映了她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的纠结与不安,然而她又不得不这样做,而且最后确实完成了。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是研究《诗经》学者关注最多的,但各个阶段对它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阶段也存在差异。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时期,随着儒术独尊而被尊称为《诗经》。

《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

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到现在,对它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现实性,使得历代“诗学”对《关雎》的解读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

《关雎》在历代的解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以对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解读来进行梳理探析。

关雎诗人:诗经朝代: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最早对诗歌下断语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它从“诗”的作用方面着手,显然带有十足的功利性。

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体现,主要用于诸侯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各种重要场合。

按照当时礼法规定,具体场合演奏相应的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诸侯朝聘时弦《诗》、歌《诗》的场景。

据《仪礼》记载,《清庙》用于周王朝的宫廷宗庙祭祀,《关雎》用于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诗经》是几经礼化整合传承礼义的载体。

孔子不但以《诗经》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从多方面评价《诗经》。

《论语・阳货》篇从《诗经》的功用角度,以“兴”、“观”、“群”、“怨”说明“事君”、“事父”四种方式,《泰伯》篇则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经》推崇到至上的地位。

《礼记・仲尼燕居》所载孔子对其论断与《论语》文异而义同。

诗经《关雎》赏析:表达了爱情与道德的愿景

诗经《关雎》赏析:表达了爱情与道德的愿景

诗经《关雎》赏析:表达了爱情与道德的愿景《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这是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

全诗情文并茂,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以下是对《关雎》的赏析:一、作品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去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2、注释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样子。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求取。

之:指荇菜。

寤寐(wù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寐,入睡。

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

《诗经 关雎》分析

《诗经 关雎》分析

《诗经关雎》分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首,而《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创作年代大约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除去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外,共收诗三百零五首。

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而在这三百零五篇诗歌中《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

下面着重从剖析文本涵义、探讨诗歌主旨以及反观其中所折射的周文化等方面,对《关雎》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文本涵义的依据《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大多认为它是一首情歌,其中关雎与河州象征着东方人始终缥缈朦胧的情感意境,君子以求淑女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定调,非常含蓄。

但细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能发现更为深刻的文化意蕴,以下主要是从现存的文本对《关雎》作了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也略谈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见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曰:“关关,和声也。

雎鸠,王雎也。

鸟挚而有别。

水中可居者曰洲。

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

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

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对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的作用只是,有的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意象,的用意向来颇有争议为了起兴,引申出后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却认为雎鸠成双成对,相和鸣叫是实在的物象,它的存在触发了君子内在求偶的情愫。

淑女外在仪态的幽雅娴静,内在性情的美好善良正是君子之佳偶,两人的结合可以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以此作为风化天下的楷模。

通过阅读《毛诗正义》,我个人偏向于后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皇室之道于天下之理的表率作用,其用意非一般的爱情诗所能企及,耐人寻味,值得琢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传曰:“寤,觉。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阅读欣赏。

关雎原文欣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原文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关雎原文赏析:《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关雎历代解读

关雎历代解读

关雎历代解读《关雎历代解读,真的太有趣啦!》哎呀,你们知道《关雎》不?这可是一首老有名的诗啦!从古至今,好多好多的人都在解读它呢。

咱先来说说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们是咋看《关雎》的。

就像孔子,他老人家觉得《关雎》那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啥意思呢?就是说这诗让人感到快乐但不过分,让人有点小忧伤但也不至于太伤心。

这评价,是不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快乐和忧伤还能这么恰到好处?再看看汉代的那些学者们,他们觉得《关雎》是在赞美后妃之德。

哎呀,我就奇了怪啦,为啥一首爱情诗就成了赞美后妃的啦?到了唐代,诗人的想法又不一样啦!他们觉得《关雎》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就好像是春天里绽放的花朵,美丽又迷人。

然后到了宋代,那些学者们又有新说法啦!他们更注重从道理和伦理的角度去解读。

这是不是有点太严肃啦?那现代的学者们又是咋想的呢?有人说《关雎》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不是很正常嘛,谁不想要美好的爱情呢?还有人说这诗展现了古代的婚姻习俗。

我就想问啦,为啥一首诗能有这么多不同的解读?这就好比看一朵花,有人看到了它的颜色,有人闻到了它的香气,还有人想到了它背后的故事。

我跟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过这事儿。

我问:“你们觉得《关雎》到底想说啥呀?”小明眨眨眼说:“我觉得就是在讲爱情呗,多浪漫啊!”小红却摇摇头说:“我觉得没那么简单,肯定还有更深的意思。

”小刚在一旁大声说:“管他那么多呢,读着美不就行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

我觉得呀,《关雎》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宝贝。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同的解读都让这首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它就像一颗永远闪耀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所以,对于《关雎》的历代解读,不正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奇妙体现吗?我们应该继续探索,继续感受它的魅力!。

最新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最新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从春秋乃至更古2老的时代流传至今,是中华文化中分量最重的瑰宝之一,古来文人从启蒙开始3便都要接触研习《诗经》,从而在文人心中有着重大意义。

而《关雎》则是这部4诗歌总集的第一篇,可以说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

作为《诗经》的首篇诗歌,5历代学者对此诗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认为此诗歌颂6“后妃之德”。

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认为诗中“君子”指代周文王,“淑女”7借喻太姒,中心是褒扬“后妃之德”。

《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乐8得淑女,以配君子”。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9风化之始也。

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2)认为此诗就是一10首单纯的男女恋歌。

“是一个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

”(程俊英《诗经译11注》)。

“一曲单纯的爱情颂歌,以最为朴素明净的民歌语言,最为热烈真挚的相12思情怀讲述着中国上古时代的爱情传说。

”(3)《关雎》是一首婚歌。

如清代学13者方玉润在论《桃夭》说:“盖此(指《桃夭》)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14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

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15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诗经原始》)1617虽然各个时代的不同学者们各持己见,但《关雎》之中丰富的文化内蕴是受18到代代文人学者所公认的。

不论解读如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每一个19时代的人们细细品读。

即使是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对于当代来说都有20着重要意义。

2122接下来,我就试着就《关雎》的几点文化内涵,浅谈一下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232425一、发乎于情,止乎于理。

有记载的最早对《关雎》一诗进行阐述的是孔子,他写道:乐而不淫哀而不26伤。

意思是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27伤。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28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29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诗经《关雎》的文化含义与传统价值探析

诗经《关雎》的文化含义与传统价值探析

诗经《关雎》的文化含义与传统价值探析1. 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关雎》被认为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的诗歌作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关雎》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与传统价值。

2. 历史背景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雎》的历史背景。

《关雎》出自《诗经·周南》,约成书于公元前6至5世纪,是西周早期的作品。

它描述了一个女子对失去爱人、心灵彷徨的悲伤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礼乐制度和婚姻观念等社会现象。

3. 文化含义分析3.1 恋情之美《关雎》以细腻动人的文字描绘了女子思念爱人、回忆过往美好时光的情感,展现出恋爱中无尽的温柔与情意。

这种恋爱观念强调了爱情中对他人倾注真挚感情并追求长久美满的价值。

3.2 社会伦理观念《关雎》中所描述的失去爱人后的心灵折磨可以理解为对社会伦理观念的思考。

它提示读者要珍惜眼前的幸福,铭记亲情和友情,避免因一时冲动或其他原因而后悔莫及。

3.3 独立自主意识女子在《关雎》中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但并没有选择一味追随和依赖。

这体现了她们具备独立自主意识,强调自身价值与尊严的精神。

这种意识也对后世女性角色模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4. 传统价值评析《关雎》作为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承载着多重传统价值:4.1 回归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关雎》深入解读和鉴赏,在当代社会可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并借此重新认识和继承其中所包含的智慧与美德。

4.2 婚姻伦理观念《关雎》以婚姻为背景,对婚姻伦理观念进行了反思。

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维护婚姻关系,在感情中体现责任与忠诚,并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4.3 礼乐制度的反思作为《诗经》之一,《关雎》在描述女子悲伤情感的同时也暗示了对礼乐制度的思考。

这种反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当坚持合理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而不是盲从和机械奉行。

5. 结论通过对《关雎》文化含义与传统价值的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所表达的恋情之美、社会伦理观念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等方面的内涵。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是研究《诗经》学者关注最多的,但各个阶段对它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阶段也存在差异。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时期,随着儒术独尊而被尊称为《诗经》。

《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

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到现在,对它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现实性,使得历代“诗学”对《关雎》的解读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

《关雎》在历代的解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以对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解读来进行梳理探析。

诗人:诗经朝代: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最早对诗歌下断语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它从“诗”的作用方面着手,显然带有十足的功利性。

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体现,主要用于诸侯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各种重要场合。

按照当时礼法规定,具体场合演奏相应的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诸侯朝聘时弦《诗》、歌《诗》的场景。

据《仪礼》记载,《清庙》用于周王朝的宫廷宗庙祭祀,《关雎》用于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诗经》是几经礼化整合传承礼义的载体。

孔子不但以《诗经》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从多方面评价《诗经》。

《论语?阳货》篇从《诗经》的功用角度,以“兴”、“观”、“群”、“怨”说明“事君”、“事父”四种方式,《泰伯》篇则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经》推崇到至上的地位。

《礼记?仲尼燕居》所载孔子对其论断与《论语》文异而义同。

这些美誉既着眼于个人内在的修身养性,也放眼于事父、事君的宗法制下“齐家”和“治国”,更反映出当时诗、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遍及宗法制度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三原文与解析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三原文与解析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三原文与解析《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的一篇诗歌作品,叙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本文将对《关雎》的原文进行解析,并对其中的意境、情感和主题进行分析。

《关雎》的原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关关雎鸠”揭示了故事的背景。

雎鸠是一种常见的水鸟,而“关”则意味着困扰或者束缚,暗示了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和困惑。

这也预示了该诗探讨的主题是爱情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接下来,诗中出现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突出了女主角的美丽和君子对她的倾慕。

紧接着,诗中出现了“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描写。

这一景象揭示了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两人之间心情的摇摆不定。

再往下,诗中又出现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的句子,表达了男主角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他失去所爱之人时的沉迷和思念。

最后一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

这句表达了男主角对于爱情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他夜晚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无法摆脱情感的困扰。

这种描绘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爱情的纷繁复杂和人们内心的矛盾。

通过对《关雎》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揭示了爱情的艰难和复杂性。

男主角为了所爱的女子而辗转反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男性追求爱情的执着和坚持。

这首诗以其简洁、直接的语言风格和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表达出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的思考和诘问。

以上就是对《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的原文和解析的一番讲解。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能够品味到这首古老的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主题。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情的复杂与纷繁始终是人们心灵深处永恒的课题。

《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鉴赏

《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鉴赏

《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鉴赏《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之作,被列为《诗经》中的风格。

它以其深刻的社会意蕴和丰富的审美内涵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对于《关雎》的审美鉴赏,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

一、情感表达的审美《关雎》一诗通过对男女之间感情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情感色彩,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诗中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爱情的痴迷和渴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句中的“关关雎鸠”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展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这些情感的描写,诗歌将读者带入一个温馨、浪漫的情感世界,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共情。

二、意象的审美《关雎》通过丰富的意象描写,将读者引入诗歌所刻画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一句中的“河之洲”让人想象到河边的美景,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

同时,诗中还有“阳之奇”的描写,使人们对大自然的奇妙和壮美产生想象。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这一段描写了循环的季节变换,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变化,同时也传递出一种人生无常的哲理。

三、音乐的审美《关雎》的语言音韵优美,韵律优雅,充满了音乐的节奏感。

通过音乐般的语言节奏,使诗歌更加动听。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的叠字和押韵手法,“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中的音乐般的律动,以及整首诗中的规律的韵律结构,都使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歌时,产生音乐般的美感。

四、社会意蕴的审美《关雎》的背后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爱情观念和婚恋观念,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制度的一种追求和理念。

诗中女子对男子的追求和渴望,以及对婚姻的向往,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通过审美《关雎》,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这首诗的美感,还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心灵的所思所感。

总之,《诗经关雎》是一首富有多重审美特点的诗歌作品。

从情感表达、意象描写、音乐节奏以及社会意蕴等多个方面来审美《关雎》所展现的美感,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审美经验,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内涵。

诗经关雎篇章注释分析

诗经关雎篇章注释分析

诗经关雎篇章注释分析《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目。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与追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的开头,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雎鸠是一种象征爱情的鸟,它们的相互和鸣,暗示着爱情的和谐与美满。

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直接点明了主题,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伴侣。

这里的“窈窕”不仅形容女子的外貌美丽,更强调其品德的美好。

“君子”则是指有品德、有修养的男子。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几句描绘了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的情景。

荇菜参差不齐,随着水流左右摇摆,而君子对淑女的追求也是日夜不停。

“寤寐求之”形象地表现了君子内心的渴望和执着。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尽管君子努力追求,但未能如愿,于是他日夜思念,内心忧愁不已,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求而不得的痛苦,被刻画得十分细腻。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在这里,君子想象着如果能与淑女在一起,他将用琴瑟之音来与她亲近,表达自己的爱意。

“琴瑟友之”展示了一种温和、高雅的求爱方式。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最后这几句,君子进一步想象着用钟鼓之声来使淑女快乐,表现出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从整体上看,《关雎》这首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以雎鸠鸟的和鸣引出男女之间的爱情,使诗歌具有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

这种起兴不仅为诗歌营造了氛围,也为后面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基础。

其次,诗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

从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思念,到求而不得的痛苦,再到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一步步深入地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情感。

再者,它所描绘的爱情是含蓄而美好的。

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并非直白热烈,而是充满了尊重和期待,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爱情观念中的含蓄之美。

此外,这首诗在韵律上也颇具特色。

《诗经 关雎》分析

《诗经 关雎》分析

《诗经关雎》分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首,而《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创作年代大约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除去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外,共收诗三百零五首。

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而在这三百零五篇诗歌中《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

下面着重从剖析文本涵义、探讨诗歌主旨以及反观其中所折射的周文化等方面,对《关雎》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文本涵义的依据《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大多认为它是一首情歌,其中关雎与河州象征着东方人始终缥缈朦胧的情感意境,君子以求淑女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定调,非常含蓄。

但细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能发现更为深刻的文化意蕴,以下主要是从现存的文本对《关雎》作了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也略谈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见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曰:“关关,和声也。

雎鸠,王雎也。

鸟挚而有别。

水中可居者曰洲。

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

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

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对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用意向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意象,它的作用只是为了起兴,引申出后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却认为雎鸠成双成对,相和鸣叫是实在的物象,它的存在触发了君子内在求偶的情愫。

淑女外在仪态的幽雅娴静,内在性情的美好善良正是君子之佳偶,两人的结合可以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以此作为风化天下的楷模。

通过阅读《毛诗正义》,我个人偏向于后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皇室之道于天下之理的表率作用,其用意非一般的爱情诗所能企及,耐人寻味,值得琢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传曰:“寤,觉。

《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鉴赏.docx

《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鉴赏.docx

《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鉴赏《关雎》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的首篇,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位置、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等,历来为人称道。

一、从美的本质的角度人都有爱的本能欲望,选择和确定爱的对象,并把自己爱的感情全部倾注到对象中去,这时就产生了爱情。

爱,就是精神之美。

而美,就在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产生。

《关雎》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美好风光。

这个“自然”,已不是天然的“自然”,而处处都打上了人文的印记,是“人化了的自然”。

正是这种人化了的自然,才显得是那样优美,是那样充满情感,充满寓意,才让人产生无限丰富的美好联想。

而诗中的那个男子,也正是面对这一切,才意识到自己爱情的到来。

同时,在美好的环境下点染出了人物即“君子”和“淑女”。

而这两个人物,既是自然景物的一部分,也从自然景物中超然脱开。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诗中“君子”的求偶,已不是低级的动物性媾合。

“君子”把自己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淑女”身上,也只有“淑女”才能真正配得上“君子”,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生命价值。

爱是精神之美,爱是自由的结合,但爱又是社会道德的体现。

在《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热恋,把自由的情感合乎道德理性地投射出来,“淑女”成为他作为文明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着自然与社会人伦的完美和谐。

透过《关雎》,人们不仅可以从自然美中直观自身,也从人情美、人伦美中完成细腻而深刻的审美感受过程。

也许正因为此,《关雎》才成为一曲千古永新的永恒恋歌。

二、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在审美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有人欣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有人偏爱在瑟瑟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还有人则喜欢与冬季为伴的白梅。

《关雎》诗一开篇,就具有明显的自然意识和季节观念。

在美好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草萌动,水鸟相鸣相欢,让人在感受春天气息的同时,不由得产生一种人的生命春天的联想,由水鸟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人。

《诗经关雎》的解读

《诗经关雎》的解读

《诗经关雎》的解读透过《毛诗序》,提出了《关雎》并非仅仅是爱情诗篇的思路,进一步印证圣人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伟大过人之处。

《诗经》是孔子编纂的诗歌总集,在305首诗中,我们仅给学员选了篇首《关雎》,在一遍遍给学生讲解产生于两千年前的这首诗歌的过程中,我发现儒家先圣孔子对于《关雎》的理解,绝不是止于对爱情的歌颂,孔子经过筛选,将其置于《诗经》篇首,孔子是何用意呢?司马迁的《史记》里说:《周易》以《乾》《坤》两卦为基石,即《易》基乾坤,象征着天地有序、卑高设位,奠定了宇宙与人世间秩序的基础;而《诗经》以《关雎》开头,即《诗》始《关雎》,也表明了《关雎》在整部《诗经》中的首位。

《关雎》究竟是怎样一首诗,貌似情诗的《关雎》为何被置于《诗经》的篇首呢?难道一首历来被人们当作爱情诗吟咏的诗在古人的眼中竟能和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相提并论吗?对所有入选《诗经》的诗篇,孔子有一个总体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经》三百零五篇,表达的思想情感没有任何邪思杂欲。

至于《关雎》,孔子对它更是赞不绝口,称赞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衷的赞美溢于言表。

为何今天的多数人仅把它作为爱情诗解读呢?而在孔子看来《关雎》为何享有如此殊荣呢?《诗经》在古代曾有齐、鲁、韩、毛四家的传授。

各家对诗经主旨的阐发讲解,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是从《毛诗序》注解来的,其余三家已经遗失而仅见于其他古籍。

在《毛诗序》里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关雎》赞颂的是后妃的贤淑之德,这种美德足以施于政教、传布天下。

按照《毛诗序》的解释,《关雎》是一首不折不扣的美育诗,这个观点比较贴切地把握了教育家孔子的编纂意图。

因此,我们才能理解孔子将《关雎》置于《诗经》之首的原因,《乾》《坤》置于《周易》之首而定天下秩序,《关雎》置于《诗经》之首是为了“风天下”,就是教化天下,是为天下人服务的。

《关雎》主旨流变

《关雎》主旨流变

作为《诗经》首章,《关雎》在今天不仅被我们用来比拟美好的爱情,在古代更是倍受青睐。

汉人的解读确定了《关雎》诠释的范围与方向,同时也给《关雎》主旨笼盖上了永远挥之不去的经学迷雾。

在《孔子诗论》中,“《关雎》以色喻于礼”的话,把《关雎》主旨与儒家“礼”的思想紧密相连,《关雎》就被戴上了高耸的礼乐之帽。

《毛诗大序》则开篇明义:“《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指明“风”的建始之义,也评价《关雎》紧扣《风》的主旨,还着重指出此篇主旨是赞美后妃的功德。

《毛诗小序》解释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给诗歌蒙上了政治、礼教的面纱,明显地体现出汉代以政治教化附会诗义的特色。

由汉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对《关雎》之义的解释依旧徘徊在“后妃之德”的范围之内,就连深得《诗经》之义的朱熹也指出:“《关雎》,后妃之德也,孔子之叙书也,举其所为作书之故,其赞易也,发其可以推易之端,未尝详言之也。

”朱熹对《诗经》的解读已经突破了经学思想,但对《关雎》之义的解释依旧在儒家礼教思想之内。

近现代学者阐释《关雎》之义,也无不受前人的影响,大多株守前说,虽然有了新见,但也是局限在阶级学说之内。

高亨的《诗经今注》中对《关雎》的主旨用一句话概括道:“这首诗歌唱一个贵族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最后和她结婚了。

”陈子展的《诗经直解》在总结历代学人对《关雎》的分析之后,写道:“此诗或出自风谣,而未必为歌咏一般男女恋爱之诗也。

当视为才子佳人风怀作品之权舆。

”由此可见,从解读《诗经》开始,历代学者就把《关雎》之义列入对后妃之德的赞美、后妃祭祀的细节的再现、生活阶层较高之人的爱恋之情等等范围之内。

他们的弊端是把诗列入至高的礼的范围之内,完全忽视了诗的情感性。

《关雎》脱身经学束缚,回归文学本身是在五四运动之后。

鲁迅曾经在《且介亭杂文》中评价道:“……然而《诗经》是经,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因为他究竟是有文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是研究《诗经》学者关注最多的,但各个阶段对它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阶段也存在差异。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时期,随着儒术独尊而被尊称为《诗经》。

《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

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到现在,对它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现实性,使得历代“诗学”对《关雎》的解读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

《关雎》在历代的解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以对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解读来进行梳理探析。

诗人 : 诗经朝代 : 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最早对诗歌下断语的是《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它从“诗”的作用方面着手,显然带有十足的功利性。

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体现,主要用于诸侯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各种重要场合。

按照当时礼法规定,具体场合演奏相应的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诸侯朝聘时弦《诗》、歌《诗》的场景。

据《仪礼》记载,《清庙》用于周王朝的宫廷宗庙祭祀,《关雎》用于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诗经》是几经礼化整合传承礼义的载体。

孔子不但以《诗经》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从多方面评价《诗经》。

《论语 ?阳货》篇从《诗经》的功用角度,以“兴”、“观”、“群”、“怨”说明“事君”、“事父”四种方式,《泰伯》篇则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把《诗经》推崇到至上的地位。

《礼记 ? 仲尼燕居》所载孔子对其论断与《论语》文异而义同。

这些美誉既着眼于个人内在的修身养性,也放眼于事父、事君的宗法制下“齐家”和“治国”,更反映出当时诗、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遍及宗法制度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是研究评价《诗经》的各家都不能避开的,而且常把《关雎》作为整部《诗经》的纲领来研究。

孔子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关雎》虽有快乐之音而不过分,虽有悲哀之情而不凄伤。

“不淫”、“不伤”都处于温柔敦厚的中正平和的程度。

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也有对《关雎》中君子从“好色”到“礼”的转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这正好注解了孔子对《诗经》进行“思无邪”的概括,即《诗经》虽然有许多关于爱情的诗篇和“变风”、“变雅”等下层人民的呼吁,但最终这些都处理好了儒家所倡导的“情”与“礼仪”之间的关系,属于最后都归于中庸平和的情思。

据此,《关雎》可理解为:雎鸠和鸣的河边,君子对“窈窕淑女”一见钟情而对其进行热烈追求,但因淑女的拒绝而求之不得,遭到碰壁的君子因为思慕淑女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一是对心仪的淑女充满思念之情,二是反思自己的追求行为,于是再次追求“淑女”时,则以钟鼓琴瑟之乐取悦于她。

因为钟鼓琴瑟本身就是礼的象征,用琴瑟钟鼓友、乐于她,正是对淑女以礼相待之意。

因而君子从好色到“反纳于礼”的过程,正是礼的发现与运用过程,故而对“《关雎》之改,其思益也”的评价,就是对君子反思回归并依礼而行的赞赏。

可见,在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从诗歌的功用角度出发,以礼乐文化整合下的礼教来解释《诗经》是当时的基本特征。

二汉代“经学”对《关雎》的意识渗透随着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渗透,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及“大一统”思想契合了汉武帝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雄心,使之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学从一家之说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经典也被尊奉为知识与思想渊薮的“经”,经学也变成士人进禄致仕、经世致用的不二法门而随之称霸天下,造成了汉代整个社会奉儒治经蔚然成风。

因而也出现了众家解诗的繁荣局面,产生了“诗经学”或叫“诗经阐释学”,最著名的有鲁、齐、韩、毛“四家诗” ; 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的属于今文诗学,又被称作“三家诗”在西汉十分盛行。

并设置“经学”博士,但三家诗大都已经亡佚,清人王先谦对三家诗曾进行过辑佚。

而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属于古文诗学,即学者所谓的“毛诗”。

《关雎》被置于《诗经》之始,历来是“诗学”重视的对象,汉代众家解《诗经》都对《关雎》反复推敲,从四家诗都将《关雎》作为关注的焦点来诠释中可见一斑。

鲁、齐、韩三家诗大致相同,都把《关雎》视为讽世刺时之作。

鲁诗“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 ; 齐诗“昔应门失守,《关雎》刺世” ; 韩诗“《关雎》,刺时也”。

“三家诗”都把《关雎》中普通的男女爱情之作上升到了人君与后妃关系的诗作,把《关雎》附会成刺诗,讽刺康王沉迷女色,贻误朝政。

期盼诗中的男女之情终归于礼,借古鉴今讽谏君主谨戒好色淫逸,要求后妃具有“淑女”的贞淑贤静,从而达到旺家兴国。

今文三家诗之所以把《关雎》的主旨归于讽谏君主后妃的刺诗,这与汉代的社会现实和今文经学家的政治诉求有关。

人类由野蛮蒙昧进入到文明有序的时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与伦理观念日益加强,从反思和总结中认识到强化稳定的男女关系的重要性,所以男女夫妇之礼被放到了“万世之始”的重要地位。

在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伦理关系中。

《周易 ?序卦》把“夫妇”之礼放在首位,并且指出夫妇之道亦需久恒。

对于国家来说,帝王的婚姻匹配更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兴衰。

汉初刘邦死后,吕后专权专横,几乎颠覆了汉家社稷。

后来窦太后、王太后又连续干预朝政,汉武帝宠爱后妃也多次不同程度地影响政治。

比起《关雎》中所赞淑女的贤惠贞淑,她们相差甚远。

当时士人们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把具有社会代表性话语的《关雎》说成刺诗,反映了西汉经学家劝诫帝王正确对待“人伦之始”的大婚,不要过分贪图美色而忽视了贤德,要匹配爱慕有贤才之女,而保天下的长治久安。

根据“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的理论,帝王应该先治理好后宫,再由内到外、由己及人、由近到远,最终实现天下大治。

“毛诗”较“三家诗” 晚出,主要在民间传播,“毛诗”学派要涉足政坛,其理论必须要有政治上的优势,所以没有步前三家后尘于讽刺进谏,而立足于赞美“后妃之德”强调“上以风化天下”,从帝王统治角度出发把《关雎》阐释为“经夫妇”、“厚人伦”移风易俗进行教化的工具,这样就迎合了帝王统治天下的心理。

《毛诗》广泛吸收了前人诗学的研究成果,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学术和政治意义的完善,最终集《诗经》学礼化之大成,在西汉末期被立为学官。

东汉以后《毛诗》逐渐风化天下,而其余三家诗日渐衰退,以至后来大多亡佚。

我们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就是毛亨所传“毛诗”。

《毛诗》每首诗都有序,其余各诗序都比较简短,只有《关雎》的序比较长,洋洋洒洒蔚然成篇,被称为《诗大序》,即学者专称的《毛诗序》。

毛氏开宗明义地把《关雎》的喻义美赞为“后妃之德”,也对《诗经》进行了纲领性理论概括,把它看作弘扬王道之音,进而风化天下的工具。

《毛诗》没有把《关雎》解释为“刺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风雅正变”理论。

《诗大序》认为西周初期的《周南》、《召南》代表了“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王道声音,而把西周后期政治衰乱中比较有讽刺意味的作品称作“变风”、“变雅”,认为“变风”、“变雅”创作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王道衰,礼义废”,这样才造成了天子失政,诸侯失纲,大夫僭越,民不聊生,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

继而也就有了讽世刺时的“变风”、“变雅”。

《关雎》则是《周南》首篇,是礼义典范的王畿之音、“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表率,所以毛氏不能将《周南》中的第一篇《关雎》作为刺诗,而从帝王治国由内而外注重后妃之德、风化天下出发,用《关雎》为“后妃之德”垂范:忧虑君子进谏贤德之人,而不能过分沉溺于美色,爱怜窈窕贞顺的女子而注重其贤淑之才,且还要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朱熹及后代对《关雎》的新解对《关雎》解读自东汉以后变化不大,直到宋朝理学时期又有新解,理学大师朱熹就与《毛诗》的解释有很大差异。

朱熹晚年本着“尽去《小序》,尽涤旧说” 的目的做《诗集传》。

但他并未“旧说”尽去,而是对其进行了许多扬弃。

在《关雎》喻义问题上仍沿用“后妃之德”之说。

朱熹在解读上确实有自己的一番见地,他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把《关雎》最终落在了“配君子而成内治”上,而古代中国历史上固有的圣人情结,使朱熹把《关雎》中的君子与淑女附会于文王与大姒“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周之文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 。

在他们看来历史上圣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对世人起着垂范性的教化作用,认为《关雎》是教后人,以文王和大姒的婚姻为典范。

朱熹又从《关雎》推到《周南》进行解释:认为《周南》中《关雎》、《桃夭》、《兔 ?》、《??》、《葛覃》五首诗皆言后妃之德,《关雎》只是其中的个体代表,是借言后妃之德而阐明文王因为身修而达到的国治之效。

由此又把修身、齐家推广到治国、平天下,彰显了其由内而外的治家治国之道。

朱熹把君子与后妃落实到文王与大姒,本意可能并不为附会历史,但是把历世高山仰止的文王夫妇树立为齐家的典范来让后来者效仿,一方面为此诗提供了历史例证,契合了世人的圣人垂范情结 ; 另一方面也以文王的文治武功来证明“修身齐家”做好后能使国治天下归。

《关雎》作为《诗经》首篇的也被后代大师们所关注。

随着“诗学”的发展,清代学者不再固守汉儒解读《诗经》的路径。

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此诗只是当时诗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而君子和淑女都不是对某人的特指,更不见得要附会至文王夫妇。

崔述的《读风偶识》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解释《关雎》也都不再拘泥于“后妃之德”,尤其方玉润觉得“用之乡人”、“用之邦国”皆相宜。

显然已经透过经学解读的藩篱向外拓展,开始倾向于从诗歌审美方面关照《关雎》。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以古史辨派开创的现代“诗学”已经跳出经学解读的重围,开始真正从文学审美角度审视《关雎》。

现代“诗学”基本都把《关雎》看成是有关恋爱婚姻的诗歌,但具体观点之间也存在差异。

闻一多和胡适认为《关雎》是展现初民男女爱情的恋歌,而郑振铎先生则解释为描述婚姻的结婚乐曲。

综上所述,我们从历代学者对《关雎》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历史上各个时段的文学作品及一些对先人优秀作品的解读都不是空穴来风,各家都会把自己的作品或对前人作品的演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因为主流意识形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当时的具有统治地位的政治倾向,拥有话语权。

学术话语一旦与主流意识相结合,那么它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与后盾,从而成为权力话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