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长征)
长征历史知识点
长征历史知识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历尽艰难,突破重围,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长征历史知识点。
长征的过程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初中必背历史知识10长征
初中必背历史知识10
长征
1、长征的根本原因: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长征的主要路线:
江西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陕北吴起镇
3、长征的起止时间及地点: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江西瑞金----甘肃会宁
4、遵义会议:
a时间--1935年1月
b地点--贵州遵义
c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d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5、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前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损失惨重,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使长征取得了胜利。
6、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它是中共成立以来,第一次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党内分歧,确立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7、长征精神:
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历史长征知识点总结
历史长征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背景长征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1934年初至1935年10月,国民党军队在中央红军东征的行动中展开了围剿运动,迫使中央红军被迫转移。
1. 国共两党对抗国共两党在1927年南昌、秋收起义联合反对军阀政府,对国民党人士有所改观,可是不久之后,国民党展开了对共产党的清党运动和围剿,致使1927年湖南秋收起义失败后,共产党的红色根据地逐渐被剿灭,红军被迫转入游击战争状态。
2. 中央红军的起义根据党中央的决议,为了挽救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于1934年1月5日组织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东征。
二、长征的经过长征的过程曲折坎坷,虽然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最终展现出毅力和勇气。
1. 遭遇敌军围剿长征初期,中央红军行进至贵州地区后,遭到盛兵骑的围剿,红军战士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一再遭到敌军的打击。
2. 五征四渡六走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经过了五征四渡六走九十五冲,向西南方向挺进四万余里,穿越了云贵川藏大山,跨越了金沙江、大渡河、岷江、沱江等大河,克服了无数次的危险和困难。
3. 最终抵达终点在西北苏区开始,中央红军与西北红军会合,形成了规模强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终于于1935年10月20日,到达了延安,完成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三、长征的影响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取得方式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游击战争受敌人制约太大,红军必须建立大规模的正规军,进行持久战争,并转移到工农不分家,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路线。
2. 深化了红色政权的基础长征的胜利,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与政治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3.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的控制力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策略发生转变,红色政权基础更加稳固。
四、总结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顽强拼搏的象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意志和坚强决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红军长征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军事战略转移,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长征的历程、原因、经过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构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一、长征的背景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下,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在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二、长征的经过1. 出发与初期转移(1934年10月-12月)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约8万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西突围。
初期,红军面临着极端艰苦的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和艰难的行军。
2.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纠正了之前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1935年1月-5月)遵义会议后,红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四次渡过赤水河,成功迷惑了敌人,随后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4.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在大渡河进行了强渡,面对天险和敌人的阻击,红军展现了极高的勇气和决心。
特别是在泸定桥的战斗中,红军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5. 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6月-1936年7月)红军继续北上,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等艰苦卓绝的行军。
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匮乏的条件下,红军士兵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
6. 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跋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成功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1. 革命力量的保存长征成功地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单元过关夯实基础模块二中国近代史第4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课件
• 5.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这一时期内……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 象。”材料中“新气象”的出现,主要是因 为( C ) • A.平型关大捷 • B.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 C.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 D.百团大战的胜利
• 6.“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下列关于 “南京大屠杀”的各项史料中,最有力的证 据是( C ) • A.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 • B.当年受害者、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照片 • D.国际友人当时的记录与评论
李宗仁
1940
彭德怀
考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5年2考)
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945
8
15
民族解放 衰败
重新振兴
材料链接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 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 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 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 …… 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 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设问:根据材料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 的影响。
• 9.(2013,12)历史学家认为:“卢沟桥事件只 不过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而已。”这个 “更大图谋”指日本( ) • A.割占台湾 • B.侵占东北三省 • C.制造南京大屠杀 • D.灭亡中国 • 解析答案:本题考查抗日战争。1937年7月7 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妄想速战速决,灭亡中国。故选D。
中考历史中 国近代史重要知识点有哪些
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重要知识点有哪些一、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1840 年鸦片战争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重要的历史事件1、鸦片战争(1840 1842 年)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影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 年)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太平天国运动(1851 1864 年)背景:清朝腐败统治,外国侵略,自然灾害。
经过: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4、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90 年代)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主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甲午中日战争(1894 1895 年)原因: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戊戌变法(1898 年)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主要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文化教育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部编版初中历史2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遵义
★ 遵义会议 内容
纠正……, 肯定……, 取消……。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 挽救… 成为…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合作探究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中国共产党 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
诞生
(1935年) (1949年)
(1921年)
14年 转 14年
出现了很多错 误,如大革命 的失败、第五 次反“围剿”
•
3.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 演“皇 帝的新 衣”闹 剧。这 些批评 牵强附 会、肆 意升华 ,外延 无限扩 张,乃 至另起 炉灶, 使批评 成为原 创式的 畅想, 早已失 去了与 原作品 的联系 。
•
4.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 为代替 写作。 较之个 体性的 埋头创 作,不 少诗人 似乎更 喜欢混 个脸熟 ,在这 样的背 景和语 境下, 诗歌批 评基本 沦为诗 人间的 交际和 应酬。 哪怕是 纷纷攘 攘的流 派或主 义之争 ,也往 往是你 方唱罢 我登场 ,名目 噱头不 少,却 未见得 与文学 和读者 有何关 系。
Hale Waihona Puke 自主学习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P81-84页。 2、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前 预习填空题。
合作探究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时间
第
一 1930年
至 四 次
至1933 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敌我
10万 20万
4万 3万
毛泽东 避敌主力 (前三次) 诱敌深入
30万 3万 周恩来 集中优势
•
1.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 批评如 同灯光 ,指引 着作品 从暗处 走向前 台。近 些年的 诗歌批 评中, 不乏这 样的经 典或中 肯之作 。
长征中考知识点总结
长征中考知识点总结
一、长征的背景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性质
- 国民党政府和中共担负的历史任务
-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 中共党的长征之前的情况
二、长征途中的经历
- 红军长征开始与胜利结束的时间
- 红军长征的四渡赤水
- 周恩来会见红军的时间
- 中央红军长征中的转战路线
- 中央红军经过的台儿庄、四渡赤水等地
三、长征中的突出事件
-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
-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长征衣
- 中央红军突破敌军第五次“围剿”时的突出事件
- 中央红军突破敌军第四次“围剿”时的突出事件
四、长征的影响
- 长征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巨大意义
- 长征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长征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 长征对现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
长征中考知识点总结是对这段历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希望以上总结对您有所帮助。
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
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
1. 先秦时期。
- 原始社会。
-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
- 夏商周。
-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巩固统治。
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 春秋战国。
- 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包括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家(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法家(韩非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等学派各抒己见。
2. 秦汉时期。
- 秦朝。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 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 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秦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赋税,严酷的刑法等)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 汉朝。
- 西汉初期,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
- 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 丝绸之路开通,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三国鼎立。
-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中国近代现代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中国近代现代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1.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从东北到南方的福建,到处都有抗日的旗帜。
各界爱国人士愤怒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无法继续进行。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又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然而以蒋介石害怕共产党革命甚于害怕日本侵华,不难看出,这是其为维护反动统治,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抗日民主运动。
“安内”是真,“攘外”在当时是掩人耳目而已。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思考: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而没能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四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虽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但周恩来、朱德抵制错误指令,采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取得反“围剿”胜利。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
然而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
红军长征初期由于继续执行王明“左”倾错误损失惨重。
2.遵义会议1会议召开的背景:大多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并从实践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
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
2会议的内容。
会议议题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
3会议的意义。
第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也就从指导思想、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其次,长征途中红军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军事行动,从而确立了其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红军长征
课堂小结: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 1934.10~1936.10
开始:1934.10长征初期失利突破四道封锁线
赤
水 遵 19义35贵 .1.
渡乌江 占遵义
湖
江
突破四道西封锁线
南
中央革命根福据地
沙 江
贵阳
州
1934.10 瑞金 建
巧渡金沙江
广西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七
过岷桥水磅逶千不律
·
后 山 横 拍 礴 迤 山 怕远
尽 开 颜 。
千 里 雪 ,
铁 索 寒 。
云 崖 暖 ,
走 泥 丸 。
腾 细 浪 ,
贵阳
州
遵义会议
江
渡乌江
湖
占遵义
江
突破四道西封锁线
南
中央革命根福据地
1934.10 瑞金 建
巧渡金沙江
广西
图说历甘 史
肃
吴起镇
黄 陕
西
过草地
腊子口
西
草地
翻雪山 大
毛尔盖
飞康 夺
渡 雪山 四 川四渡赤水
泸 泸定桥
长
定
河
安顺场
桥
彝
赤
族
通过大凉山区 金
水 遵 19义35贵 .1.
沙 江
贵阳
州
遵义会议
江
渡乌江
红军长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 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 原因是哪年召开的什么19会35议年、?遵义会议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红军长征
1、历史意义:
(1)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2)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现实意义
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会前: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致使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 危险。 会上: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 政治局常委。 影响: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 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会后:红军胜利完成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开 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次反围剿
国民党兵力 红军兵力 策 略
50万
8万
“左”倾错误主张,进攻中的冒 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 却中的逃跑主义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被迫放弃根 据地,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结
果
思考: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最根 本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 敌强我弱
主观: “左”倾冒险主义错 误
巧渡金沙江
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中央红军最早渡过金沙江的部队是红军干部 团。1935年5月3晚上,在刘伯承率领下赶到皎平 渡口,乘一条木船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中央红军最早抢渡泸定桥的部队是红一军团 第二师第四团第二连。22名突击队员于1935年5 月29日胜利占领泸定桥。
夹金山
娄山关 扎西
遵义
四渡赤水图
(云南专版)2018届中考历史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速查 模块2 中国近代史 第3讲 新民主主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考试要求时代特征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和平建国的新机遇。
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了新的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政权,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时空坐标重难点突破1.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 (1)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2)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4)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中考考点动态中考典例【例1】(2017云南中考第8题)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它是中国( )【考查五四运动】A.近代史的开端B.近代化的起步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解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C。
【答案】C【例2】(2017云南中考第9题)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追根溯源,与建军节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考查南昌起义】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解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南昌起义,是知识点的再认再现,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故选A。
长征的知识点总结
长征的知识点总结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著名战役。
由于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迫害和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进行了决定性的战略转移,最终抵达了陕北的延安。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长征的知识点总结:一、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起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5年遭到国民党追剿的危机。
当时,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国工农红军展开围追堵截,并且红军在长期的战斗中损失严重。
为了避免红军全部溃灭,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决定进行长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二、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路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出发阶段: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漫长的长征之旅。
2. 湘江战役: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了重创,但是最终成功突围,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
3. 贵州战役:红军在贵州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尽管受到了重重困难和损失,但仍然坚持前进。
4. 川滇边境:红军穿越了川滇边境,向西南方向前进。
5. 金沙江·大渡河:1935年5月,红军经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壮举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向西北方向进军。
6. 入川与甘南:1935年6月,红军进入四川,然后向北转入甘肃,最终抵达了陕北的延安。
三、长征的成果长征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破国民党的围剿: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围困,成功脱离了危险的包围圈。
2. 开创新的根据地:长征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延安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这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3. 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长征是一次极为艰苦的战役,但也锻炼了红军的战斗意志和作战能力,使之更加成熟和强大。
四、长征的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声望。
长征知识点归纳
长征知识点归纳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
在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红军在国内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20余个省份和千山万水,最终到达陕北。
长征不仅是一次艰难的战役,更是一次思想和组织的革命。
本文将从步骤思维的角度,逐个归纳长征中的知识点。
1.起因和背景长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34年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使得红军损失惨重。
为了挽救危局,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选择了长征这一艰苦而危险的行动。
长征的背景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斗争和组织调整。
2.行军路线和策略长征的行军路线长达数万公里,经历了多次转折和挑战。
红军首先穿越湘江,进入广西。
然后经过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最终抵达陕北。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行军策略,如分兵相援、迂回行进等,以躲避敌人的追捕和围剿。
3.领导核心和组织体系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领导红军进行战斗和行军。
红军在长征中建立了一套灵活的组织体系,包括军事委员会、红军总政治部、红军总后勤部等。
这些组织保证了红军的战斗力和战斗力。
4.革命意义和影响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胜利转折点。
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威望,吸引了更多的人民加入革命队伍。
长征也是中国红军战略和军事理论的重要实践和发展。
红军在长征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作战风格和战术思想,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历史评价和纪念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被视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国政府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表彰长征的英雄和精神。
此外,长征也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评价和纪念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行动,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革命运动有着重要意义。
长征中的知识点包括起因和背景、行军路线和策略、领导核心和组织体系、革命意义和影响、历史评价和纪念等。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点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点长征作为英雄史诗,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大家知道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点一军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1个:江西(赣)、福建(闽)、广东(粤)、湖南(湘)、广西(桂)、贵州省(贵或黔)、云南省(云或滇)、陕西省(陕或秦)、四川省(川或蜀)、西康、甘肃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
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员会。
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行政区划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湖北、甘肃、宁夏、陕西。
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两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翻过的山有18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夹金山、邛崃(qiónɡ lái) 山,以及六盘山等。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中考历史(第04期)黄金知识点系列08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红军长征的原因: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二、红军长征的过程:1.开始:1934.10,党中央、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向湘西前进。
2.渡过湘江: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
3. 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4.转折(遵义会议):(1)时间:1935 年1 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四渡赤水河: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6. 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后,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7.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8. 过大雪山、草地,进入甘肃9. 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0.结束: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三、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四、长征精神的内涵: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诚、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知识拓展】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飞夺泸定桥【图解】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重要战役),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长征)
十二、长征
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背景:
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②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
3.内容:
①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③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4.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
1.时间:1934年10月出发,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红军长征结束。
2.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