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新时期中短篇小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年代末期 文革结束,经历极左年代灾难的人们对沿袭多年的信 仰、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破旧”却未能“立 新”,许多人的生存迷失了确定的依托和方向。 其中"现代主义文学"甚至"后现代主义文学"关于"怀 疑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哲学观念及"神秘"、 "荒诞"、"黑色幽默"等美学风格恰恰契合的一些"文化人" 的彷徨心态。 另一方面,改革中变幻的生活使人们对世界和艺术有 了许多新的认识和体验,以往传统的文学模式、表现手法 使许多人感到了表达上的局限,因而开始倾心于现代派中 的"意识流"、"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新的表现方 法。
1989年之后 先锋派形式方面的探索势头明显减弱,作家们开 始倾心于叙述"历史颓败的故事",而且大多把目 光投放在二、三十年代"中国古代的最后岁月"中。 当然,他们仍然以对主题的独特演绎而区别于传 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他们把小说的背景放在 过去的年代,然而时代的社会特征对于他们似乎 毫无意义,一个相对遥远的时间背景只不过便于 他们更随心所欲地演示所要表达的"现代主义式" 人生态度和认知。有些理论家便将他们创作的小 说划入到"新历史主义"的范畴中去。 代表作:苏童的《妻妾成群》、叶兆言的《枣树 的故事》、格非的《敌人》等,其中余华的《古 典爱情》最具代表性。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
思考题: 1.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哪些文学思潮? 2.“寻根小说”对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与冲击?
反思文学 如果说伤痕文学是对疼痛的本能反应的话,那么 反思文学就是对疼痛原因的追问。 追根溯源,“十七年”的历史事实开始进入作家 们思考的视线之内。这样,在1979年初,许多作 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对建国后干群关系的思 考,如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的 《记忆》、刘真的《黑旗》等。这些作品中往往 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心理独白,带有浓厚的思辩色 彩。类似的作品在1979年下半年已经大量涌现, 从而形成了新时期第二个文学思潮:“反思文 学”。 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 2.婚恋主题的开掘 3.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
《班主任》刘心武 发表于 1977年11月份的《人民文学》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 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 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 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 拉开了人们回顾苦 难的序幕。 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 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 年的纯洁心灵。
伤痕文学形成的标志 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在《文汇报》上的短篇小 说。 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 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 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 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到 了这时,人们才真正理解到,他们确实经历了一 场人为的灾难,他们以往忍受的一切是应该而且 可以打倒、唾弃的,于是他们压抑许久的愤懑便 立时喷涌而出,当这种愤懑大量地以文学的形式 表现出来的时候,便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 潮:"伤痕文学"思潮。
第十一讲:新时期的中短篇小说
1.小说产生的背景p78 2.新时期文学思潮: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 新历史主义小说
伤痕文学 ——文革结束后国内形成的第一个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 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 《伤痕》:一个叫王晓华的女青年,在“文 革”中和被打成“反革命”的母亲决裂,离家出走, 多年来对母亲心存怨恨。八年后,重病的母亲获得 平反,渴望见女儿一面。而当在农村插队的王晓华 终于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 (揭示“左”倾思潮对青少年的毒害与创伤。)
寻根文学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 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 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社会背景: 首先,是由于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 刻制约,并力图把握它。 其次,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 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 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第三,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为代表的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许多年轻 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 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 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 陆文夫《美食家》 “寻根小说”对当代小说发展的影响与冲击。p81
2.婚恋主题的开掘 确立爱情的位置,呼吁婚姻选择的自由,是 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第一类作品或针对影响“爱情”正常发展的 外部阻力进行描写,或将爱情放在讴歌“善”或 抨击“恶”的道德层面上进行描写。 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另一类作品则对"爱情"本身进行了反复的诘 问与思考,而且进行这种深层思考的大多是女性 作家的创作如《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张洁著的 《爱,是不能忘记的》
背景: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 因而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 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许多 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 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代表作: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 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 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 家》等。
ຫໍສະໝຸດ Baidu
背景: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 繁杂艰难,因而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 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 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 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代表作: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其中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反响最大
先锋文学 背景:如果说,文化寻根派的作家们仍保留着一 份政治、人文理想的话,那么此处我们所要提到 的作家们则公开宣称了文学的“非功利性”,并 刻意追求主观内省式的“唯美主义”的“纯文 学”。他们的作品中有时也刻意渲染“丑”,但 这里的美与丑的描写却不再具有传统批判现实主 义的力度,不再承担疗救社会、指导人生的责任。 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中国,在“五四”时期 已有过先例,其结果导致了新文学在中国的全面 确立。 全面确立过程: 七十年代末期 八十年代初开始 1989年之后
八十年代初开始 有一大批作家公开表明对“现代主义”的追求并付诸实践, 虽然由于概念的模糊使将反叛“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 义”与前者混淆起来,但这种努力产生的创作实绩却是不 容否认的。另外,在意识形态和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中国 环境中,“现代主义”原有的西方形态当然发生了很大的 变形,因而有些人称之为“伪现代派”,并试图以此来否 定“现代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价值--其实是真是伪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存在是否给中国的文学表现带来了某 种新的、有益的东西。由于这一新的群体在创作上并不完 全契合西方现代派,因而,在我们的教材中以评论界另一 提法名之:“先锋派”。 现代派代表人物及著作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先锋派人物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 苏童、扎西达娃
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 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1980,1) 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人”的基 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 的权力,可以说,《人到中年》是一篇典型的人 道主义的宣言。 与以后的"新写实小说"不同的是,这里谌容 关注的"人"有其特定的社会位置,即主人公代表 了整个中年知识分子阶层。作者的创作目的,是 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指出他们的 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 这样便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 识,从而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性,成为社会 问题小说中的一篇出色作品。
改革文学 背景: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 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 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 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 “改革文学”。 开篇之作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 任记》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划分:“农村题材”、 "城市题材"
3.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 在对人的各种社会属性进行思考的同时,经 历了对个人权力、力量甚至生命极端无视的"文革 "的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在对个体"人"的生命力量的 肯定和赞颂上,因此塑造出一批被称为"硬汉子" 的人物形象,如《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 《北方的河》中沉默、冷峻的"他"、《新星》中 的李向南、《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 在他们的作品中,"人"在面对自然、社会、 历史时保持着自觉的、能动的思考,并与所处的 逆境做着顽强的抗争。在这样的主人公身上,体 现着闪光的生命力量和英雄主义精神;阅读这类 作品,往往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动和 精神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