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听课记录表
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表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六、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曹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生:这是我的好朋友球,它长得圆头圆脑的,摸起来圆乎乎的,没有平平的地方,它爱滚来滚去的。我很喜欢玩球。
师:你真会观察,让它滚给大家看看(在实物投影上滚一滚),请同学们从你带来的物体中,拿出这位同学的好朋友球。我们的下一个好朋友是谁呢?
生:我的好朋友有点圆,又有点长,直直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的,要它站它就站,要它滚它就滚,它站着不会滚,只有躺着才会滚。
生:我发现球可以自由自在地滚,圆柱是直直地滚。(放实物投影上演示。)师:再提一个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呢?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但长方体是长长的,有些面大,有些面小,正方体是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大。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会听、会看、还会问,很了不起!下面有四幅图,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表(实用20篇)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表(实用20篇)首先,数学课上的老师教学方法独特,深入浅出。
我记得有一次,老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他拿起两根铅笔,示意它们是平行线,然后把一根削尖,使其变为斜线。
通过这个简单的动作,老师生动地演示了平行线的性质。
这让我们立刻明白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大大提高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其次,数学听课让我学会了思维的逻辑推理。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经常给我们一些推理题,要我们运用已知的条件进行逻辑推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观察、思考和推理,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练习,我逐渐养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不仅在数学上受益匪浅,在其他学科和生活中也同样受益。
再次,数学听课让我培养了一种严谨和细致的态度。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必须仔细观察条件,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推理,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即使在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中,稍有过失也会导致答案错误。
因此,数学课上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恒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解题,通过反复揣摩和思考,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环节。
这种态度不仅在解题过程中有益,更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数学听课帮助我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我曾经对一些数学知识的用途感到困惑,觉得它们很抽象而且与现实生活没有太大关系。
然而,在数学课上,老师往往会给我们一些例子,让我们看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老师教授了平均数的概念后,举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考试成绩的平均计算、工作日的平均工资等等。
通过这些例子,我逐渐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也更加积极地学习数学。
最后,数学听课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数学课上,老师往往会布置一些课后习题,要我们自己独立完成。
通过这样的练习,我学会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依赖老师的引导和提示。
此外,在一些难题上,我也学会了与同学们互帮互助、共同攻克难关。
我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相互补充知识,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听课记录(25篇)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3、学生讨论。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2、结合第一段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3、放录音创设情境。
4、质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评价内容
序号
评价标准
分数
评分
1
教学目标过程
18
17
2
教学过程方法
40
36
3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听课评议
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9时8分师:打开书本完成第一题,填写下表。生动手。(师补充板书:d=2r r=d/2)
生:半径是。。。直径是。。。
生2:直径是。。。半径是。。。
生3:
师:他们说得对不对?做对的同学请举手。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正方形,你能在正方形里画一不圆吗?在书里画。
生:动手9时12分
师:拿两本书,我们看一下,他们两个画的圆一样大吗?(太小了,可能看不清,可放在投影上。)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倒数一、课前谈话突破难点1.谈话——蕴含“两个”,突破“互为”师:老师也愿和六(1)班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那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老师的…(朋友)。
你们和老师互为朋友。
(指板书:互为)二、导入揭题,引导质疑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数学中的类似问题。
揭题——(板书:倒数的认识)师: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倒数?……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三、创设活动情景,理解概念——“倒数是什么”师:我们刚刚研究了分数乘法,老师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请看计算。
1.在分类中理解“是什么”①5/8×8/5 ②0.25×4③3/4+1/4④1.6-3/5 ⑤13/7×7/13⑥3/2×6/5×5/9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师: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学生汇报:乘积是1。
)[适当处板书:乘积是1]归纳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算式。
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预设:乘积是1。
2.举例感悟“怎么做”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与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不同的算式吗?归纳总结: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乘积是1)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如5/8×8/5=1,我们就可以说5/8和8/5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说?如我们表述朋友的关系。
5/8倒数是8/5,8/5倒数是5/8。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②0.25×4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⑤13/7×7/133.在思辨中深入理解师:能说3/4和1/4互为倒数吗?为什么?师:能说3/2、6/5和5/9互为倒数吗?为什么?四、运用概念,探究方法——“怎样求倒数”过渡:大家对倒数理解的很不错,那么我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投影,出示例2)1.求下面各数的倒数3/5 26 7/2 0.6 1 0.25 0学生尝试。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一)
听课记录时间 日 第 节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是什么?二次函数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问题2 如何用描点法画一个函数图象呢? 【教学说明】 ①略;②列表、描点、连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 画二次函数y=ax 2(a >0)的图象. 画二次函数y=ax 2的图象.探究2 y=ax 2(a >0)图象的性质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x 2,212y x =,y=2x 2的图象. y=ax 2(a >0)图象的性质 1.图象开口向上.2.对称轴是y 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函数有最低点.3.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简称右升;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简称左降.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 已知函数24(2)k k y k x+-=+是关于x 的二次函数.(1)求k 的值.(2)k 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最低点是什么?在此前提下,当x 在哪个范围内取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二次函数y=ax 2(a >0)图象的画法及其性质.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听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国际数学大会(ICM --2002)的会标图徽,并简要介绍其设计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勾股定理的兴趣。
可以首次提出勾股定理。
二、做一做通过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来发现勾股定理。
(1)、让学生尽量准确地作出三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cm 和4cm ,6cm 和8cm ,5cm 和12cm ,并根据测量结果,完成下列表格:abc2a 2b +2c3 4 6 8 512三、议一议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图象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 和b ,斜边为 c ,那么222c b a=+。
六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听课记录表
数学听课记录教者班别六( 2)记录者题目比的认识时间第 12周第1节课教学内容:比的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一)实例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 A 比较像?生:图 B 和图 D 与图 A 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 C 和图 E 为什么与图 A 不像呢?生:图 C 变矮变胖了,图 E 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 B 和图 D 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出示课本探究活动的图)师:为了更好的弄清这些图片为什么像又为什么不像?老师把这些图片的长方形画在方格纸上。
师:长方形的大小与谁有关?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
师:对,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使得这些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
师:这张图中的方格每一格的长是 1 厘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 66 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
(出示幻灯片)1.数一数 , 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 并填在书上 .2..算一算 ,(1)分别算出 A 、B、D 三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几倍 ? (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长方形 D 的长是 A 的长的几倍 ? D 的宽又是 A 的宽几倍 ?(3)长方形 B 的长是 A 的长的几分之几 ?B 的宽又是 A 的宽几分之几 ? 3. 议一议 , 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学生计算、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指导。
初中听课记录表模板范文
初中听课记录表模板范文一、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年月日]听课教师:[你的名字]授课教师:[授课老师名字]学科:[学科名称,如数学]授课年级:[初X]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记录。
# (一)导入(开头5 10分钟)1. 导入方式。
授课老师一走进教室,就拿着一个神秘的小盒子,笑着问同学们:“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纷纷举手猜测,有猜是小宠物的,有猜是魔法道具的,课堂气氛超级活跃。
老师等大家猜得差不多了,才慢慢打开盒子,拿出一个三棱柱模型,然后引出今天的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这个导入方式真的很有趣,就像魔术师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2. 学生反应。
同学们都特别兴奋,眼睛紧紧盯着那个小盒子,举手特别积极,感觉每个人都想参与到这个猜谜游戏中来。
当看到三棱柱模型的时候,大家都发出“哦”的一声,那种恍然大悟又充满好奇的表情特别可爱。
# (二)知识讲解(10 30分钟)1. 讲解内容。
(1)老师先拿着三棱柱模型,给同学们介绍了立体图形的概念,说立体图形就是在三维空间里有长、宽、高的图形,不像咱们之前学的平面图形只有长和宽。
然后用手比划着三棱柱的各个面、棱和顶点,边指边说:“同学们看啊,这个三棱柱有三个侧面,都是长方形,还有两个底面,是三角形,这一条条的边就是棱,棱和棱相交的地方就是顶点。
”讲得特别详细,感觉就像把一个复杂的东西拆成了一个个小零件给同学们看。
(2)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不同的立体图形,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然后分别讲解它们的特征。
在讲正方体的时候,老师说:“正方体就像一个规规矩矩的小方块,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每个面都一样大,12条棱也都一样长。
”还让同学们自己数一数正方体模型的面、棱和顶点,加深印象。
2. 讲解方法。
(1)采用实物演示和黑板画图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同学们既能看到真实的立体图形,又能通过黑板上的简单图形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结构。
九年级数学听课记录10篇
九年级数学听课记录10篇听课记录一: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掌握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 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 教师通过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图象(二次函数的特殊情况,如y = ax²+bx + c当y = 0时)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展示几个简单的二次函数表达式,如y=x²,y = - 2x²+3x等。
- 提问学生根据表达式猜测图象的形状。
2. 探究二次函数y = x²的图象(12分钟)- 教师让学生列表,选取x的值(如- 3,-2,-1,0,1,2,3),计算对应的y值。
- 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
- 教师提问:从图象上看,图象的开口方向如何?对称轴是什么?顶点坐标是多少?学生观察后回答: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轴(x = 0),顶点坐标是(0,0)。
3. 探究二次函数y=-x²的图象(10分钟)- 同样让学生列表、描点、连线,绘制y = -x²的图象。
- 对比y = x²和y=-x²的图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开口方向(y = x²开口向上,y=-x²开口向下)、对称轴(都是y轴)、顶点坐标(都是(0,0))与二次函数系数a的关系。
得出当a>0时,开口向上;当a < 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为x =-(b)/(2a)(这里b = 0),顶点坐标为(0,c)(这里c = 0)。
4. 课堂练习(10分钟)- 给出几个二次函数,如y = 3x²,y=-(1)/(2)x²,让学生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二次函数的图象形状是抛物线,a的正负决定开口方向,对称轴公式x =-(b)/(2a),顶点坐标公式(-(b)/(2a),(4ac - b²)/(4a))(简单提及,本节课主要是特殊情况b = 0时的探究)。
数学教研活动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我校资深数学教师王老师主讲,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把握;2. 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3. 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动内容1. 王老师主讲课程:《分数的加减法》2. 听课教师:全体数学教师3. 活动流程:(1)王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2)听课教师进行点评;(3)王老师进行总结发言;(4)教研组长进行总结发言。
四、活动过程1. 王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本次教研活动,王老师以《分数的加减法》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以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1)导入:王老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王老师详细讲解了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巩固练习:王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王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数加减法运算的注意事项。
2. 听课教师进行点评在王老师课堂教学展示结束后,听课教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1)张老师:王老师的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手段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时,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李老师:王老师的课堂组织有序,教学目标明确。
在讲解过程中,王老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刘老师: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浓厚。
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 王老师进行总结发言王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总结,并对听课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
王老师表示,在今后的教学中,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倒数一、课前谈话突破难点1.谈话——蕴含“两个”,突破“互为”师:老师也愿和六(1)班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那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老师的…(朋友)。
你们和老师互为朋友。
(指板书:互为)二、导入揭题,引导质疑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数学中的类似问题。
揭题——(板书:倒数的认识)师: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倒数?……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三、创设活动情景,理解概念——“倒数是什么”师:我们刚刚研究了分数乘法,老师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请看计算。
1.在分类中理解“是什么”①5/8×8/5 ②0.25×4③3/4+1/4④1.6-3/5 ⑤13/7×7/13⑥3/2×6/5×5/9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师: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学生汇报:乘积是1。
)[适当处板书:乘积是1]归纳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算式。
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预设:乘积是1。
2.举例感悟“怎么做”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与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不同的算式吗?归纳总结: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乘积是1)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如5/8×8/5=1,我们就可以说5/8和8/5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说?如我们表述朋友的关系。
5/8倒数是8/5,8/5倒数是5/8。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②0.25×4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⑤13/7×7/133.在思辨中深入理解师:能说3/4和1/4互为倒数吗?为什么?师:能说3/2、6/5和5/9互为倒数吗?为什么?四、运用概念,探究方法——“怎样求倒数”过渡:大家对倒数理解的很不错,那么我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投影,出示例2)1.求下面各数的倒数3/5 26 7/2 0.6 1 0.25 0学生尝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通用7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通用7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通用7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 科目:数学年级:五年级授课者:课题:方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学生:秤、电子秤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二、介绍天平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
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一〕等式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学生:20+30=50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复读。
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明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局部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老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老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
(完整)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
二、从生活中引入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二、在生活中学习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
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板书:1克)(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千克)(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
这儿有标有不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表。
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每包重量数量100克袋200克袋500克袋800克袋总重量克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4、小结: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数学听课记录表
整理人:孙志强、王蕊、姜星彤
2017年3月31日
本文档可编辑,内容仅供参考,需要结合您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调整。
编辑技巧分享:
ctrl+z是office软件撤回的操作,但是一般计算机默认只可以撤几步就不能撤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word选项-高级,来设置可取消操作数即可编辑文档时如果想要快速插入时间可以按shift+alt+d ,时间显示的方式以天为单位,比如2018/3/22,按着shift+alt+t ,时间显示以当天分钟为单位:08 : 31 o
本文档可编辑,内容仅供参考,需要结合您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调整。
编辑技巧分享:
ctrl+z是office软件撤回的操作,但是一般计算机默认只可以撤几步就不能撤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word选项-高级,来设置可取消操作数即可编辑文档时如果想要快速插入时间可以按shift+alt+d ,时间显示的方式以天为单位,比如2018/3/22,按着shift+alt+t ,时间显示以当天分钟为单位:
08 : 31。
一年级听课记录表40篇
一年级听课记录表40篇1. 课程名称:数学上课日期:2021年9月1日上课内容:数字0-9的认识上课笔记:老师介绍了数字0-9的形状和读法,我们要认真记住每个数字的写法和读法。
2. 课程名称:语文上课日期:2021年9月2日上课内容:认识拼音上课笔记:老师教我们认识了拼音的基本发音规则,我们要多读多写,掌握好每个拼音的发音。
3. 课程名称:英语上课日期:2021年9月3日上课内容:认识字母A-Z上课笔记:老师教我们认识了字母A-Z的形状和读法,我们要多听多读多写,熟练掌握字母的顺序和发音。
4. 课程名称:科学上课日期:2021年9月4日上课内容:认识四季上课笔记:老师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我们要观察身边的事物,了解四季的不同特征。
5. 课程名称:音乐上课日期:2021年9月5日上课内容:认识音符上课笔记:老师教我们认识了音符的形状和音高,我们要按照音符的指示,唱出正确的音调。
6. 课程名称:体育上课日期:2021年9月6日上课内容:跑步训练上课笔记: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跑步训练,我们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提高体能水平。
7. 课程名称:美术上课日期:2021年9月7日上课内容:画画基础上课笔记:老师教我们学习了画画的基本技巧,如用线条勾勒形状和运用色彩表现物体,我们要多练习,提高绘画能力。
8. 课程名称:品德与生活上课日期:2021年9月8日上课内容:友善待人上课笔记:老师讲解了友善待人的重要性,我们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做一个友善的人。
9. 课程名称:自然上课日期:2021年9月9日上课内容:认识动物上课笔记:老师介绍了一些常见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10. 课程名称:健康与安全上课日期:2021年9月10日上课内容:交通安全上课笔记:老师讲解了交通安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保证自己的安全。
11. 课程名称:数学上课日期:2021年9月11日上课内容:认识加法上课笔记:老师教我们认识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我们要多做加法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4年级上学期数学听课记录
4年级上学期数学听课记录4年级上学期数学听课记录听课时间:10月23日教师:王xx听课内容: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发现问题: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练一练: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听课时间:9月23日听课班级:四年级教师:王xx听课内容:角的度量(第25-27页)教学过程: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1、动手操作活动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四、作业:练一练2、3任课教师:xxx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一、复习整数的加减法二、讲授小数的加减法例1.李伯伯这个月水费24.83元,天然气费用51.6元,他家这个月应付水气费多少元?(1)、抽生列算式(2)、抽生列竖式(教师讲解加法的规则)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3)、抽一个学生估算一下要多少元?25+50=75(元)做活动:写出几个比10晓得小数(2位或1位),抽出较大或较小得数的同学,计算他们的和(4)、小结、小数与整数的加法是一样的,只是小数点要对齐。
例2.大田村出售小麦49.5吨,黄角村出售小麦32.48吨,求大田村比黄角村多出手小麦多少斤?(1)抽一名学生列算式:49.5—32.48=?(2)列竖式:49.5-32.48---------------17.02三、小结:教师讲规则(略)四、布置作业略评点: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听课记录表
听课人员
听课人职务
听课人所属单位
听课人联系方式
姓名:张三
授课教师
职称:副教授
授课科目:数学
授课称
课程名称:语文
授课教师:张老 师
授课时间:周三 上午9:00-10:30
授课地点:第一 教学楼301教室
课程名称:XXX
课程时长
授课老师:XXX
听课时间:XXXX年XX月XX 日
教师听课记录表
XXX, 副标题
汇报人:XXX
听课基本信息
课程信息
教师授课评价
课程设计评价
听课建议和意 见
听课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听课时间
结束时间:上午XX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开始时间:上午XX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听课时长:XX分钟
教室编号
听课地点
具体地点
听课时间
座位安排
听课人姓名
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
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明确, 符合课程标准 和学生实际需
求
教学内容充实, 重点难点突出, 能够有效地传
授知识
教学方法得当, 能够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
课堂氛围良好, 师生互动积极, 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是否符 合课程标准和学生 实际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实验 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堂互动:教师注重课堂互动,通 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听课记录表
数学听课记录教者班别一(2)记录者题目认识图形时间第12周第1节课教学内容:认识图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相关的物体和图形。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提供活动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不同点几何图形。
教法:演示法、观察法。
学法:小组探讨。
教具准备: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景导课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看到底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谁来揭开它?大家喜欢它吗?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的到来。
二、分类感悟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机器人很高兴!下面老师想请你们把桌面上的这些做机器人的玩具分分类。
1、学生小组活动。
2、汇报分类结果。
师:哪个组来告诉大家,你们组把玩具分成了几类,怎样分的生1:我们组按颜色分,分成了五类。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2:我们组分成了两类,会滚的一类,不会滚的一类。
师:有同学可能没听明白,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
师:你们组很有办法,还有哪个组来汇报一下?生3:我们组把长得像的放在一类,分成了四类。
师:你们说得很棒!也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
现在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长得像的放在一起,它们是好朋友,分成四类。
三、玩耍体验师:下面我们分别认真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好朋友长得是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赶快行动吧!学生小组活动。
每小组的学生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摸摸、看看、玩玩、说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数学
授课教师
班级
九(1)
节次
第 2 节
课题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听课教师
时间
2011年 9月 6 日
教
学
过
程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复习引入
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会记起:
1 审题 2 设未知数 3 列方程 4 解方程 5 答
二 探究新知
探究:传播问题
(设计说明:传播问题虽然学生常见,但它的数量关系却比较抽象,所以从歌谣入手,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
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
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意见或建议:
1 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 有效利用教学辅助手段;
3 师生互动欠佳,学习氛围虽然活跃,但有些后进。
听课人:
教 师 听 课 记 录
√
使用普通话教学,课件和板书使用汉字规范。
√
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
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深入浅出,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
遵守制度,按时到课,出勤率高。
√
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理论能够联系实际。
√
听课精力集中,积极思考,学习气氛良好。
√
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
√
遵守课堂纪律,课堂秩序良好。
1)创设情境:有一首歌中唱道:“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今天我们首先探究的就是传播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分析方法——填空法
2)解决问题:列方程1+x+x(1+x)=121,解得x1=10, x2=-12,即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3)再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4)小结: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新认识
教
学
评
价
评 价 指 标
评定等级
评 价 指 标
评定等级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课前准备充分,有关教学资料的准备符合要求和规范。
√
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和联想,给学生以创新的启迪。
√
教学基本功扎实,讲课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富有感染力。
√
能有效调控课堂秩序,调动学生学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