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行测资料分析易错点之数据陷阱
三支一扶:行测资料分析易错点之数据陷阱
三支一扶:行测资料分析易错点之数据陷阱资料分析是行测考试中的拿分“神器”。
好多小伙伴通过练习能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剩下的10%中就包含着出题人设计的陷阱,成功识别陷阱,就能让成绩更进一步。
今天就跟着中公教育一起认识一下这些常见的数据陷阱吧。
一、平均数的单位平均数作为资料分析里的重要考点,几乎每年考试都有它的身影。
平均数的基本公式为一般情况下,确定谁是总量,谁是份数,直接计算并结合选项勾选正确答案即可。
看似简单的背后,却有着小陷阱——平均数的单位。
例题2017年,某省全省园林水果面积1987.30万亩,比上年增长4.8%。
其中,枣的挂果面积为262.74万亩,同比增长12.6%;2017年,该省全省园林水果产量1801.02万吨,增长5.1%。
其中,枣的产量为87.23万吨,同比增长5.0%问题①:2017年该省枣的单位面积产量约为( )斤/亩?A.332B.445C.664D.1075【中公解析】C。
题干所求单位面积产量即平均数。
转化成平均每亩多少斤枣的问法,可知面积作份数,产量作总量。
此时代入公式结合选项易选错成A。
那么思路没有问题,具体性错在哪里呢?题目所求为每亩多少斤,题干给出的单位是万亩和万吨,需要把吨换算成斤才是正确答案。
这是考试中经常考到的易错点,在平均数答题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单位是否需要换算。
二、倍数和翻番倍数在考试中常见,也是资料分析里容易得分的知识点。
多几倍和是几倍的问题,随着做题量的增长已经逐渐被大家克服,而翻番经常出现在综合判断题中的某个选项,遇到类似题目的情况不多,渐渐演变成了新的陷阱。
在求番数时,先求是几倍,再根据求出的倍数确定番数。
2019年全国个体户数为8261万户,其中城镇个体就业人员为11692万人。
1995年个体户数为2529万户,其中城镇个体就业人员为1560万人。
问题:2019年全国个体户数比1995年翻了三番多。
(判断正误)【中公解析】题干问的是翻番问题。
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如何巧妙避开那些陷阱
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如何巧妙避开那些陷阱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如何巧妙避开那些陷阱,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顺利应对考试!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如何巧妙避开那些陷阱资料分析在行测试卷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所以如果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找到答案十分必要。
但是命题人并不会轻易的让大家选出正确答案,通常都会设置小障碍小陷阱,那么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容易设置陷阱的地方,从而使得大家避免犯错。
陷阱一:时间时间是大家极易犯错的点,比如材料给的时间是2015年,而题目所求的指标是2014年,其实就是求基期值。
例1:2015年1-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359元,同比增长10.6%。
10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79亿元,同比11.0%。
问题:2014年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多少亿元?A.244359B.28279C.220939D.25477【解析】答案:D 。
2015年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79亿元,所求为2014年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即基期值,用28279除以(1+11%)得到25477。
其他的情况是材料中的图表是全年的数据,但问题中只求部分时间点的数据,同学不注意时间会将全年数据都带入列式中。
所以时间的小陷阱大家只要多留意题目本身就不会出错。
陷阱二:细节一、不能准确地判断所求指标1.增长量与增长率。
如: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增长对快的年份是?所求为增长最快年份,那么就是增长率最大的年份。
口诀就是快慢描述的是速度也就是增长率,多少表述的是增长量。
2.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点是百分数相减作差得到,实际上也是百分数,但在资料分析中要读作百分点。
例: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
行测资料分析技巧 你掉进易错陷阱里了
行测资料分析技巧你掉进易错陷阱里了公务员行测考试主要是考量大家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下面由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资料分析技巧:你掉进易错陷阱里了吗”,持续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资料分析这种题型复习过的同学都知道不难,但还是总是出错,正确率提升不上去,大局部原因都是因为掉入了资料分析的易错陷阱了,所以每次做完题后对错误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你发现了这些易错陷阱后,反而能利用它快速把题目正确答案选出来,这里通过例题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例1】20XX年,全国房总投资额为120264亿元,同比增长9.5%。
其中,东部地区投资额占比53.5%,西部地区投资额占比21.6%,中部地区投资额占比20.9%,东北地区投资额占比4.0%。
问题:20XX年,东部地区房投资额比中部地区多多少倍?A.2.56B.2.33C.1.56D.1.42【答案】C。
根据“东部地区投资额占比53.5%,中部地区投资额占比20.9%”,可得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多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但很多同学会看错问题“多几倍”,而求成了“是几倍”,导致误选A项。
这就提醒大家在做倍数的题目时看清“多几倍”或“是几倍”再去求解。
如果有细心的同学也能发现出题人正是想在这里设置陷阱,所以设置了A项,如果看出“A项-1=C项”的情况下,又知道所求为“多几倍”的前提下,可直接大胆选C项。
区分:多几倍=是几倍-1【例2】问题:XX年上半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产品中同比增长最快的产品,其6月份的产量比增长最慢的产品:A.多20.83万吨B.少20.83万吨C.多881.54万吨D.少881.54万吨【答案】B。
由图2可知,XX年上半年同比增长率最低的产品为十种有色金属(-1.4%),增长率最高的产品为化学纤维(13.5%)。
由图1可知,XX年6月份,十种有色金属的产量为36.64万吨,化学纤维的产量为15.81万吨。
那么所求为15.81-36.64=-20.83万吨。
行测数量关系题型常见陷阱
行测数量关系题型常见陷阱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数量关系一直是让众多考生头疼的模块。
不仅题目难度较大,而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陷阱,稍不留意就会导致错误。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行测数量关系题型中常见的陷阱。
一、单位陷阱单位不一致是数量关系中常见的陷阱之一。
有些题目在题干中给出的数据单位与所求问题的单位不同,如果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出错。
例如,题目中给出的速度是千米/小时,而时间是分钟,在计算路程时就需要先将时间单位统一换算成小时,否则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再比如,在涉及到面积、体积的计算时,单位的换算更是至关重要。
二、时间陷阱时间问题也是容易设陷阱的地方。
比如,一件工作甲单独完成需要3 天,乙单独完成需要 4 天,问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这里的“3 天”和“4 天”并不是指准确的 72 小时和 96 小时,而是指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是 1/3 和 1/4,计算两人合作的时间应该是 1÷(1/3 + 1/4)。
还有一些题目会故意模糊时间概念,比如“从上午 8 点到第二天上午 8 点”,这期间的时间不是 24 小时,而是 32 小时。
三、百分比陷阱在涉及百分比的题目中,要特别注意基数的变化。
例如,某商品先降价 20%,然后又涨价 20%,此时商品的价格与原价相比是降低了。
因为降价是在原价的基础上,而涨价是在降价后的价格基础上,两次的基数不同。
另外,对于“增长率”和“减少率”的理解也容易出错。
比如,说增长率为 20%,那实际增长的数量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 20%;而说减少率为 20%,则实际减少的数量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 20%。
四、行程问题陷阱行程问题中,常见的陷阱包括“相向而行”与“同向而行”的混淆、“平均速度”的计算错误等。
例如,甲、乙两人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相遇,求相遇时间。
如果把相向而行看成同向而行,那么计算出的结果就会完全错误。
关于平均速度,很多人会误以为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其实平均速度应该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行测资料分析中单位陷阱
行测资料分析中单位陷阱公务员行测考试主要是考量大家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下面由出guo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资料分析中的单位陷阱”,持续关注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不管是国考还是省考亦或是一些事业单位的考试,资料分析的考察一直是重中之重,而在资料分析的题目出题过程中,出题老师有时会在数据的单位方面设置一些陷阱,而我们如果没有辨识出来的话,就很有可能会使得我们的计算出现错误。
今天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道例题。
例1.20XX年中国棉花生产继续较快增长,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为3352.3千公顷,增长4.9%;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1818.3千克/公顷。
问题:20XX年全国棉花总产量约为多少万吨?总结:通过这道题目我们能够发现在资料分析的计算中如果不关注单位的变化,很有可能会使得最终的结果有误。
接下来我们再把刚刚这道题目的条件变化一下进行方法的稳固练习。
例2.20XX年中国棉花生产继续较快增长,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为3352.3千公顷,增长4.9%;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121.3千克/亩。
问题:20XX年全国棉花总产量约为多少万吨?通过上面的两道例题,相信各位同学对于我们资料分析题目中的陷阱有了一些了解。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在平时多一些积累,比方公顷和亩的换算,亿和万的换算,吨和千克的换算等等。
所以在后期大家练习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我们的单位变化,只有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完美的避开陷阱,拿到分数。
祝各位同学都能够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识破出题老师的陷阱,最终拿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分数。
行测资料分析中如何能够尽快选出正确答案,除了大量做题提升计算能力之外,也需要采用一定的求解方法。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尾数法的常见应用。
尾数法,就是利用多位数字中的末一位或者末几位来确定答案的方法,多用于加减法精算。
方法看似简单,但是也有些细节需要注意:1.小数位对齐。
2.加减混合运算时,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例1. 324.3+434.16+558.72+221.78=( ) A.1627.06B.1538.96C.1641.56D.1552.76【答案】B。
2019吉安三支一扶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的3个陷阱和对策
2019吉安三支一扶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的3个陷阱和对策考生在做主旨观点题的时容易遇到的主要问题有3个:①读题慢;②主旨把握不准;③选项徘徊不定。
这些会导致做题的准确率不高。
但是,片段阅读的主旨观点题技巧性非常强,不需要过长的时间就可以提高这一题型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指点。
首先,大家要确定正确的做题步骤:①看问法,识别主旨观点题;②分析材料,找主旨句或者自己总结文段重点内容;③看选项,找与总结的内容一致的选项。
对于“主旨观点题”题型的陷阱,第一个陷阱,太过纠结所谓“意图题”和“概括题”的区别。
很多考生认为,题目问“意在说明”,就会想着向前推一步,那么,到底需不需要推断呢?正确思路:实际上二者并无本质区别,选择最为符合文段描述、符合作者原意的即可。
第二个陷阱,文字太长,没有耐心读完或者读不懂。
此时建议用勾画法、跳读法和精读法这三种方法并用的策略。
勾画法:勾画表达作者观点或者重点强调的句子及段落层次。
惯用的勾画标记:重点层次用“∣∥”符号,重点句用“___”符号,重点词用“О”符号,次要内容用“()”符号;跳读法,人名、地名、时间和举例可以略读;精读法,精读勾画的关键句或以句为单位,逐句分析文段。
第三个陷阱,选项之间意思接近,出现犹豫徘徊。
建议考生:①不含主题词的选项,不选;②选项论述的不是文段的重点,只是材料的次要部分,不选;③推断过度的选项,不选。
【例】网络语言,尤其是当下流行的一些新潮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是汉语文化的精华还是糟粕,得让其在不断的冲突中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而为了保护汉语,保证其固有的纯洁性而一味地摒弃打压某些带有消极影响的网络语言,甚至制定相关规定性条文条款来限制网络语言的发展,有时非但不能抑制,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网络语言的发展不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B.汉语的传承离不开网络语言的不断创新C.网络语言的生命力需要依靠时间来检验D.新生的网络语言可能影响汉语的纯洁性【题目解析】答案:A。
公务员如何应对资料分析题中的数据误导
公务员如何应对资料分析题中的数据误导数据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的骨干力量,经常需要处理和分析各种数据。
然而,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数据误导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公务员如何应对资料分析题中的数据误导,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应对策略。
一、认识数据误导的形式在应对数据误导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误导的形式有所了解。
数据误导可以分为统计偏差、样本选择偏差、相关性误导和图表误导等几种形式。
1. 统计偏差:统计偏差是指由于数据采集或处理方法的问题导致的结果错误。
例如,样本抽取的方式不合理、统计工具使用错误等。
2. 样本选择偏差:样本选择偏差是指样本在被选取时存在某种不正常的规律或特殊性,从而导致统计结论的偏差。
例如,只选取特定地区或群体的数据。
3. 相关性误导:相关性误导是指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时,错误地推断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相关不代表因果,因此在数据分析中需要慎重对待相关性。
4. 图表误导:图表误导是指将图表设计成有意误导读者的形式,例如,改变坐标轴的刻度、省略关键信息等。
二、应对数据误导的策略1. 深入了解数据来源: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必须对数据来源有充分的了解。
了解数据收集的方法、样本的选取方式以及数据处理的过程,以便判断数据是否可靠和准确。
2. 多方比对数据:在面对数据时,应尽可能多地查找相关资料,比对不同来源的数据,避免只看一方面的数据而得出片面结论。
3. 重视样本选择的合理性:当分析数据时,应关注样本的选择方式。
若样本选择存在明显偏差,应注意其可能导致的分析结果误差。
4. 独立思考分析结果: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数据间的相关性,更要进行独立思考,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和因果关系,以避免因相关性误导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5. 学会解读图表:图表是数据可视化的重要形式,但也容易被利用来误导读者。
因此,要学会仔细阅读图表,注意坐标轴的刻度是否合理,是否有关键信息被省略等。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常见四大错误》
资料分析常见四大错误
很多考生认为,行测资料分析部分最大的问题就是感觉题目能够读懂,式子也能够列出来,但容易出错。
下面,我人为考生总结了容易出错的四大情况,希望大家在备考时引起注意。
易错情况一:时间看错
如材料给出的是上半年的数据,而题干问的是第一季度的数据,很多考生容易直接代入材料的数据,这样算出来的答案肯定就是错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上半年的数据减去第二季度的数据。
避免时间点看错的方法:读材料时就暗示自己记住材料写的时间,看题目的时候重点看题干时间。
易错情况二:数据算漏
数据算漏通常表现在对题干的统计项目不仔细,比如题干问到了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四个国家的GDP综合,但是考生只看到了前面的3个国家,或者题干要求算出A比B 多多少倍,而考生在计算出A÷B之后,忘了减1等等。
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在读题干的时候最好就把要求统计的项目在题干中列出来。
易错情况三:概念混淆
概念混淆是指对常考概念的公式不熟悉,比如材料给出的是2014年的数据,题目求的是2013年的比重,这个时候就是在求基期的比重。
如题目求的是2014年平均价格的增速,那么就是在求平均数的增长率,这两个概念的公式是不一样的。
对于像概念记不清就很容易混淆的问题,建议考生把公式记熟,在记的时候可以配合题目进行推导,如果能够把每题涉及到的公式都推导出来,那么对应考点的列式就能够很快熟悉了。
易错情况四:小数点出错
往往是在乘除法混合运算或估算的时候,忽略小数点以及0导致的,当选项出现了10倍或者100倍关系的时候,就容易出错。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对数据进行估算时,四舍五入后面的都化作0,不要直接忽略。
行测资料分析陷阱盘点此“增加”非增长
行测资料分析陷阱盘点此“增加”非增长今天为大家提供行测资料分析陷阱盘点:此“增加”非增长,希望大家能仔细阅读题目,弄懂出题人的意图,争取把这类题目作对!增长这个词相信备考的考生们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是公考资料分析里面最常见的一个考点,增长量,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已经滚瓜烂熟,甚至其他诸如比重、平均数、倍数等考点也有结合增长的考察,人口增长,人均GDP增长,比重的变化等,基本可以一下子就判断出增长的考察。
然而资料分析中还有这样一个词“增加值”虽然这里面包含了增加这个词,但是它可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增长量的意思,这个陷阱大家千万别跳呀!增加值是指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说白了它其实和我们平常的统计指标诸如玉米产量、钢铁进口量、人口数量等统计指标是一个性质的。
那么资料分析中还有哪些陷阱需要特别注意呢?带你一起来一一揭秘!资粮分析中可能涉及到的时间类型有时间段,时间点、或者给出多个时间点等,当这些类型的时间给出较多时,常常会给考生造成迷惑,无从寻找数据。
例如:年初截至xx年6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359亿元,同比增长10.6%。
6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79亿元,同比增长11%。
问题:xx年6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多少亿元?在这个材料中就出现了时间段和时间点,我们要找的是时间点,即6月的基期值,很多考生可能看到第一句话中的6月就直接找243359和10.6%这些数据计算了,但是需要注意年初截至6月是一段时间,数据是不对的。
而应该用后面的28279和11%进行计算。
这里我们不对计算做过多赘述。
汉字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语有时有多层含义,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有时有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含义,虽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是考生们单靠自己的理解做题,而是要读懂出题人的意图。
例如增长,增长量的一些常见的表达形式:增长额,增加量,增长最多、最少。
也就是如开头我们所讲的,“增加值”不是增长量。
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辅导:三种单位表述陷阱
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辅导:三种单位表述陷阱资料分析解题中常见的陷阱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在单位上做文章,在此,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了三种在单位上做文章的情况,供考生参考。
一.材料单位与选项单位不一致陷阱设置:1、材料中的单位与选项中的单位不一致;2、选项中设置了忽视单位不统一直接计算项混淆视听。
示例:材料中给出的单位是千米,选项中的单位是米,选项中设置了以千米为单位计算所得的数据作为干扰项。
例题1:一家企业对2000-2004年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正次品数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图:2000-2004年五年中,该企业生产的此种产品总共大约有多少正品?A.425.5件B.426件C.72700件D.425500件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D。
从图中可知,2000-2004年五年该企业生产的此种产品正品总数为78.7+77.6+91.2+88.5+89.5=425.5千件=425500件。
公务员行测秒杀【通用国考省考】,只看选项,知晓答案!免费领取行测技巧和申论技巧试读版!陷阱分析:该题是典型的单位混用的题目。
图中出现的数据单位是千件,但四个选项中的单位均是件,在计算之后应该把单位变成件,否则会出错。
如果不进行单位转换,会误选A项。
例题2:浙江行测真题2005年,四个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的总和约为()。
A. 1350亿元B. 135021亿元C. 1784亿元D. 178435亿元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
100405+5595+12379+16642=135021百万元≈1350亿元,选A。
陷阱分析:典型的单位表述陷阱,材料单位是百万元,如果直接当成是亿元的话,就会误选B项.二.材料中两种单位混用陷阱设置1、材料中同一事物使用了两种单位;示例:材料中关于耕地面积,同时出现了公顷和亩两种单位。
2、在涉及两种单位事物的相关题目中,或者是在题干中给出了计算涉及的是具体哪一个单位,或者是在选项中给出,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选项中的单位是否一致。
行测数量关系题型常见陷阱
行测数量关系题型常见陷阱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数量关系一直是让众多考生又爱又恨的部分。
爱它,是因为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往往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拉开与其他考生的差距;恨它,则是因为其中隐藏着诸多陷阱,稍不留意就会出错。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行测数量关系题型中常见的陷阱。
一、单位陷阱单位不一致是数量关系中常见的陷阱之一。
在一些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单位可能不同,如果不注意统一单位就进行计算,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答案。
例如,有一道题目中提到“甲的速度是 5 千米/小时,乙的速度是1500 米/分钟”,在计算两人速度之和时,就需要先将单位统一,否则直接相加就会出错。
还有一些涉及面积、体积、重量等的题目,也经常会在单位上设置陷阱。
二、时间陷阱时间相关的陷阱也不少见。
比如,有些题目会给出工作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工作时间可能是单独一个人的工作时间,也可能是几个人合作的工作时间,或者是不同阶段的工作时间。
另外,在计算利息、增长率等问题时,时间的计算也可能存在陷阱。
比如年利率和月利率的转换,如果不注意就会出错。
三、行程问题中的陷阱在行程问题中,速度的变化、路程的分段以及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的计算等都容易出现陷阱。
比如,一辆车先以一定速度行驶一段路程,然后提速继续行驶,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时,就不能简单地将两段速度相加除以 2,而要根据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计算。
还有一些题目中,可能会故意模糊出发和到达的时间点,让考生在计算时间差时出错。
四、比例问题中的陷阱比例问题也是容易出现陷阱的地方。
在一些题目中,给出的比例关系可能不是最终的实际比例,需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转化。
例如,“甲、乙的数量比是3:4,乙、丙的数量比是5:6”,在计算甲、乙、丙的数量比时,不能直接将两个比例相乘,而要通过找中间量乙的最小公倍数进行统一。
五、利润问题中的陷阱利润问题中的成本、售价、利润、利润率等概念容易让人混淆,从而掉入陷阱。
比如,一件商品先提价一定比例,然后再降价相同比例,最终价格与原价不一定相同,因为提价和降价的基础不同。
2022年资料分析中的3个常见陷阱-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解题技巧
资料分析中的3个常见陷阱-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解题技巧许多小伙伴在做完资料分析题目后总有这样一种状态:认为题目比较简洁,结果却没达到预期,究其缘由,并非概念公式把握不准,也不是计算有误,而是掉进了命题人细心设计的陷阱里。
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探讨资料分析中有哪些常见的陷阱,让大家在答题中有意识的引起留意,从而避开掉入出题人设置的陷阱之中。
陷阱一:时间范围例1(2022年广东89)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2022年至2022年,每年比上年增加的人口数量始终递减易错点分析题目给出2022-2022年,材料问的是2022-2022年,简单将2022年考虑在内,而2022年人口同比增量大于2022年,则会判定A项表述错误;解析直接将图中人口数据相减可得:2022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为132129-131448=681万人;2022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为132802-132129=673万人;2022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为33450-132802=648万人;2022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为134091-133450=641万人;可以看出,每年比上年增加的人口数量始终递减。
A项正确。
陷阱二:概念陷阱例2(2022年93题)2022—202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次增长率最高的是()年。
A. 2022B. 2022C. 2022D. 2022易错点分析将题干里的“人次”看成“人数”从而定位到表格中的第四行计算,选择答案C。
解析定位表格最终一行可得2022-202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次的详细值,则各项增速约为:陷阱三:单位设置2022年,广东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77公里,比1978年增长1.6倍;大路通车里程19.5万公里,增长2.7倍;民用航线里程185.1万公里,增长88.1倍;管道输油(气)里程6448.01公里,增长82.7倍;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4.08亿吨,增长49.5倍。
改革开放之初尚无的高速大路在2022年实现通车里程5049公里,首次突破5000大关,2022年进一步提高到5524公里。
资料分析常见陷阱
资料分析常见陷阱1、题干要求陷阱题干要求陷阱是指有意把题干中对事物的一部分所做的判断扩大到全体。
这类题目故意放大某部分的篇幅企图抓住考生的眼球,往错误的方向上指引。
【应对措施】考生在面对这种陷阱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范围,选项如果超出题干的要求范围,即使符合原文条件,也不是正确的答案。
想说的是,题目中的陷阱多种多样,上述的这些只是其中的几个,虽然看起来好像防不胜防,但是冷静清醒的头脑是躲过一切陷阱的妙招。
2、间隔年份陷阱在含有年份数据的资料中,经常会考察诸如平均增长额和年平均增长额之类的题目,这时需要确定从起始年份到末尾年份的间隔。
【应对措施】如从2001年到2008年间隔了2008-2001=7个月份,但从2001年到2008年一共有2008-2001+1=8年,这两个数值不要弄混。
3、单位陷阱在资料分析中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单位混用的情况,如千米与里,米与尺,公顷与亩;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不常用的单位,如百万元等,但在题干或选项中使用的却是另一个单位,如亿元等。
【应对措施】在题目中出现单位时,考生要谨记对单位之间进行换算,避免出现计算正确了但是答案却选择错误这种局面。
4、时间陷阱这类题目往往给出与原文相近的时间,日期,并在选项中给出与原文的数据以混淆视听,扰乱考生视线。
【应对措施】时间陷阱是资料分析中最常见的陷阱之一。
考生遇到这种题目时应本着逆向思维的原理,答案直接显示在题干中的情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判断是否真实可信,不可抱着捡了现成便宜的心理,草草作答。
例题:材料:“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市、区)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人均1586元,扣除价格影响因素,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题目:2004年上半年半年农民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影响因素,实际增长()A. 12.5%B. 13.1%C.14.1%D.10.09%【陷阱剖析】时间陷阱。
行测之资料分析
第一章资料分析常见“陷阱”陷阱,顾名思义,就是陷害你的坑,就是让你做不对的那些点,在行测的其他部分都存在“陷阱”,那在资料分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这些陷阱隐藏在题干的表述中,选项的表述中,设置是某些比较相似的表述中,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必然会得到南辕北辙的答案,而出题人正是抓住这点,在选项设置的时候,也会给出错误的选项,这样,本来很简单的试题,由于不懂陷阱,而得到错误的答案,悔恨不已。
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熟悉这些常见的陷阱,提前预防。
第一节时间表述陷阱时间,是资料分析必不可少的因素,你看那篇资料分析会少了时间的出现呢?所以出题人,就会在这上面大做文章,企图为难考生,不过,我们通过大量的试题研究发现,这部分的陷阱,其实也是有规律的,具体怎么说呢?看下面的讲解吧。
一、时间表述混淆什么叫时间表述混淆呢?其实就是在试题的题干里面,强加入了自己的认识,不看题干,将时间默认为某一年,然后计算,如果遇到一个比较仁慈的命题者,没有把这一年的数据,放到选项中,你返回来检查的时候,发现问题所在,然后重新计算,浪费的只是时间而已,最终的结果还是正确的,那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比较“变态”一点的命题者呢?就把这一年的数据放到选项中,那你算了半天,发现有这个答案,兴奋的做出选择,那你这会浪费的就是“试题”,所以说一定要认真读懂题干。
二、时间间隔问题时间间隔,听着很专业,什么是时间间隔问题?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2006~2010年到底间隔了多少年,如果我要计算2006~2010年的年均增长量的时候,到底是除以4,还是除以5呢?这个问题,混淆了大家很久,在这就给大家说清楚。
1、计算年均增长量的时候当我们计算某一指标的年均增长量的时候,在这要注意,有两个分歧点,关键是看试题中给出了什么信息。
(1)如果试题中给出了2006、2007、2008、2009、2010年的值,那年均增长量=(2010年具体值-2006年具体值)/(2010-2006)即可;(2)如果试题中多给了2005年值,那如果要计算2006~2010年的年均增长量的时间,我们就要采用(2010年具体值-2005年具体值)/(2010-2005)才行。
2020云南三支一扶考试内容-行测:倍数陷阱知多少?
2020云南三支一扶考试内容-行测:倍数陷阱知多
少?
【导语】呈贡中公教育为考生们汇总了云南三支一扶考试行测的相关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今天呈贡中公教育老师为大家介绍的是:2020三支一扶考试内容-行测:倍数陷阱知多少?
例1:2017年我国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206454亿元,同比增长15.4;中部地区投资124112亿元,同比增长17.6%;西部地区投资76584亿元,同比增长19.4%。
问题:2017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西部增长了多少倍?
A.1.7
B.2.7
C.1.4
D.2.4
【考点】多几倍
【易错点】误选B。
没看清楚问题是“增长几倍”,忘了在“是几倍”基础上减1。
例2:截止2018年12月底,山东省塑料薄膜累计产量为98.62万吨,农业薄膜产量为54万吨。
2010年同期山东省塑料薄膜累计产量为49.32万吨,农业薄膜产量为34万吨。
问题:2018年12月底山东省塑料薄膜累计产量比2010年同期翻了一番。
(判断正误)
【考点】番数
【中公解析】答案:错误。
98.62÷49.32<2,小于2就是小于2的一次方,所以不到一番。
【易错点】1.计算错误,有同学粗略计算容易认为98.62超过49.32的2倍;
2.倍数值误认为番数值,对番数概念不清。
例3:2010年林业增加值71.3亿元,同比增长12.3亿元;牧业增加值691.1亿元,同比增长17.1亿元。
问题:2009年牧业增加值是林业的多少倍?
A.9.7
B.11.4
C.0.09
D.1.4
【考点】基期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支一扶行测资料分析易错点之数据陷阱数据陷阱在行测中是一个经常容易让考生掉入的陷阱,一旦陷入其中,就会对考生的答题造成很大的困扰。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对于数据陷阱
的分析和防范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从数据的真实性、数据的可比性以及
数据的时间性三个方面来分析数据陷阱。
其次,数据的可比性也是一个常见的数据陷阱。
在行测中,经常会出
现一些仅仅提供了部分数据,却没有给出完整的数据范围或者对比对象的
情况。
例如,一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地区的平均工资数据,但是没有提供其
他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样就无法进行直接的比较。
考生在遇到这种情
况时应该警惕这个问题存在的数据陷阱,可以通过查看其他相关资料,进
行数据对比和估算,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
最后,数据的时间性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数据陷阱。
在行测中,有时
会出现一些过时的数据,但是却被作为分析的依据。
例如,一些问题提供
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一些产品的销售额在过去一年持续增长,但是实际上,考生在分析时应该注意到这个数据已经过时,而且目前市场情况可能
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分析数据时,考生应该关注数据的时间性,及时更
新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权衡。
综上所述,数据陷阱在行测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是通过对数据的
真实性、可比性和时间性进行分析,考生可以更好地避免这些陷阱。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对于数据陷阱的分析和防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这种
观察和辨别能力,考生才能在行测中取得好的成绩。
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对
待数据分析,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