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的发展二
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皮亚杰通过系统的、长期的观察研究,推翻了游戏的本能练习的观点。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细分为6个阶段:反射练习期、初级循环反应、二级循环反应、二级图式协调、三级循环反应、思维的发生。
皮亚杰通过观察f发现,游戏产生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例如婴儿重复地吮吸手指就是一种循环反应,但这并不是游戏,而是一种适应活动。
当这种循环反应延续下去时就会变成游戏。
皮亚杰指出,从适应活动转向游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惟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孩子的表情。
当循环反应刚刚开始时,孩子的表情是严肃认真的,但他们一旦学会了这种动作,再继续这一动作时就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这时他们的表情是轻松愉快的,循环反应也就转变成嬉戏性行为。
这一转变就表明了游戏的发生。
他认为游戏的发生要以动作能力和心理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提出了关于游戏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游戏的发生、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皮亚杰不仅用认知发展的术语来解释幼儿的游戏,而且认为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决定幼儿在任何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游戏的发展是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
每种游戏在心理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代表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水平。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游戏的发展阶段与智力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儿童游戏的相应表现,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并归纳出每个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第三阶段:规则性游戏(7——11、12岁)。
在感知运动阶段,幼儿是用具体方式游戏的,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的物体来进行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第二单元
1.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 动性水平
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 水平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又被成为符号游戏,是2— 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象征即用 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游戏中出 现了象征物或替代物,儿童把一种东西当 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即“以物代物”、把 自己假装成另一个人即“以人代人”,是 象征的表现形式。他带有“好像”和“假 装”的特点。
3.结构游戏
一、 根据儿童发展进行的分类 (一)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
皮亚杰是按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 分类的首创者。他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 而变化的,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 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 、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等四类。
1.感觉运动游戏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为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 戏或实践性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 式,一般处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段。儿童 主要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与人交往的 ,他们的游戏最初是通过自己的身体作为游戏的 中心,逐渐地会摆弄与操作具体物体,并不断反 复练习已有动作,从简单的、重复的练习中,尝 试发现、探索新的动作,从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3.社会戏剧性游戏
这类游戏指儿童在活动中模仿成人生活的 一种游戏。他们装扮成奶奶、爸爸、妈妈 、医生、售货员等角色,把他们在实际生 活中所见所闻和所经历体验过得事件,概 括性地反映出来,如同演戏一样。
4.结构性游戏
这类游戏是通过双手操作进行的造型活动 ,通过想象和操作,能将一些无意义的 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例如搭积木、 插积塑、捏泥塑和橡皮泥、折纸、小制 作等,这是儿童的一种创造性表现,在 手脑并用中发展了儿童的动手能力、想 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分享
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和所使用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
一、3岁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及游戏预设(一)游戏的发展水平3岁前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在生命的最初三年,儿童从每天只能躺着到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游戏发生发展的条件之一。
此阶段儿童主要以感觉运动性游戏为主,如大运动类游戏、用手的游戏、感觉游戏等,伴有象征性游戏的芽,此阶段儿童喜欢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
子游戏是两岁前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在儿童游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童对同龄伙伴的意识的发生,儿童的伙伴游戏逐渐发生发展。
(二)游戏的预设3岁前是孩子接触社会的最初阶段,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至关重要,应经常对孩子说话、讲故事、唱歌。
给他们听柔和的音乐、玩色彩鲜艳的玩具,为他们创设一个安全、温馨、幸福、和谐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儿童大胆的探索行为,引导他们参与到游戏当中来,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变得自信、主动、大胆,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幼儿初期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及游戏预设(一)游戏的发展水平幼儿初期的儿童处于象征性游戏初期,此阶段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常常重复同一动作,而且游戏主题不稳定,常随外部条件和自己情绪的变化而改变。
受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较差,自我控制的水平较低.。
此阶段儿童所进行的角色游戏比较简单,角色的种类不多,大都是独自充当角色或平行充当同一角色。
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由独自游戏向联合游戏过渡。
他们不再喜欢独自玩耍,而是喜欢和同伴们一起玩。
在同其他儿童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想象和各种社会性交往能力都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儿童逐渐认识到自我的存在。
因此.在这个阶段更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接触的机会,将对他们的全面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游戏的预设幼儿初期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注意为儿童创设温馨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
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皮亚杰不仅用认知发展的术语来解释幼儿的游戏,而且认为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决定幼儿在任何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游戏的发展是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
每种游戏在心理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代表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水平。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游戏的发展阶段与智力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儿童游戏的相应表现,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并归纳出每个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第三阶段:规则性游戏(7——11、12岁)。
在感知运动阶段,幼儿是用具体方式游戏的,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的物体来进行游戏。
练习性游戏是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典型游戏,这是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
练习性游戏是以不断地重复已习得的动作而取得“机能性快乐”,“动”即是快乐。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发展了表象能力,可以假扮不在眼前的事物,可以用语言而不是利用整个身体的动作进行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
表象和符号是这个阶段游戏的主要特征,以后发展成为有规则的游戏。
在具体运算阶段,游戏变得更能适应真实环境,游戏服从真实世界的规则和顺序。
因此,幼儿达到了能更好地使思维顺应世界的阶段。
皮亚杰游戏阶段论大致年龄认知阶段主要游戏类型0——2岁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2——7岁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7——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皮亚杰认为游戏对于认知的发展只是一种“机能练习”,即游戏是对新的刚刚出现的认知机能所进行的练习和巩固。
所以在他看来,虽然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游戏是被决定的,因为首先是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
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
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儿童参与游戏的方式不断演变,儿童游戏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本文将就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是近年来儿童游戏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
通过戴上VR头盔,孩子们可以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与游戏内的人物、场景进行互动。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供身临其境的游戏体验,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加多元的游戏方式。
二、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儿童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个有效的教育工具。
越来越多的游戏将娱乐元素与教育内容相结合,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授儿童各类知识。
例如,一些益智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一些角色扮演游戏则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三、多平台游戏的兴起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游戏主机的普及,儿童游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和电脑。
孩子们现在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玩游戏,随时随地享受游戏的乐趣。
多平台游戏的兴起也带来了跨平台的游戏体验,孩子们可以在手机上开始游戏,然后在电视或平板电脑上继续游戏,使游戏的连贯性更好。
四、亲子互动游戏的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关注亲子互动的重要性。
这些游戏通过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游戏,增强了亲子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亲子互动游戏可以培养家庭的凝聚力,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能够帮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与家人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五、健康游戏与防沉迷措施的强化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关注孩子们的健康问题。
游戏开发商和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游戏的内容审核,推出更多的健康游戏。
同时,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情况,也加强了游戏的防沉迷措施,限制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在线时间,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六、社交游戏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社交游戏成为了儿童游戏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社交游戏,孩子们可以与同龄人一起玩游戏,建立社交网络,分享游戏心得和成就。
儿童游戏的发展历程
儿童游戏的发展历程游戏在不断成长的儿童个体身上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
它既表现为游戏类型的渐次更替,又表现为游戏内容、结构形式的变化。
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儿童的发展要求游戏不断地深化;另一方面游戏的深化又促进了儿童身心发展。
(一)从认知角度来看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游戏是儿童发展状况的写照。
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立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可以展示出儿童游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演化过程。
1.感觉运动阶段游戏的发展儿童在出生后的前半年,首先得到发展的是一些感觉器官的机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这一时期的儿童感知觉系统已有较好的调节能力,感知觉活动越来越积极主动。
他们能够集中注意某一事物,可以用眼睛逐物,能侧耳倾听各种声音,对气味也有一定空间定向能力,味觉、触摸觉等感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此时作为游戏的标志信号—徽笑开始出现。
这种微笑与新生儿最初的内源性微笑(一种先天的面部反射活动)有着质的不同,它是由外界刺激引发并自得其乐的笑。
例如,当孩子看到颜色鲜艳并发出音乐的玩具时,会盯着它看、微笑,这可视作最初的游戏表现,即感觉游戏。
这种游戏大在约2-3个月开始发生,I岁以前出现最多。
感觉游戏随适宜刺激的出现而发生,一旦适宜刺激消失,这种游戏即停止。
感觉砰戏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儿童从这种游戏中得到的快感是生理性的,是感掌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机能性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
儿童半岁以后,手眼逐步协调,能够较准确地抓握物体,他们可以主动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持续或重复发生,出现了初步的有意识动作。
这时游戏由从前被动欣赏性的感觉游戏转变为主动的感觉运动性的游戏。
儿童不仅在感觉器官的运用上,也在运动器官的动作功能发挥上获得机能性快乐。
当儿童1岁以后,体力和动作不断发展,孩子对活动的需求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的孩子十分好动、淘气,常常手脚并用地到处爬。
他开始模仿成人的样子尝试自己用勺子、杯子等一些日常用品,进行一些日常生活练习的活动。
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
摇摇车
拨浪鼓
二、象征性游戏-最典型 (2-7岁)
二、象征性游戏-最典型(2-7岁)
是以一物假装另一物(以物代物)和扮演角色(以人代人)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游戏。
扫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木马
三、规则性游戏 (7-12岁)
三、规则性游戏(7-12岁)
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
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具体的 象征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
任务5 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游戏》
Preschool children's games
依据认知发展的划分
01 练习性游戏阶段 02 象征性游戏阶段 03 规则性游戏阶段
一、练习性游戏 (0-2岁)
一、练习性游戏(0-2岁)
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也叫作机能性游戏或感知运动类游戏。
三、规则性游戏(7-12岁)
交通安全棋
跳棋
讨论
01
依据认知发展阶段划分的游戏类型与皮亚杰的儿童思维的发展 规律有什么关系?
02
你玩过的哪些游戏属于练习性游戏、哪些是象征性游戏、哪些 是规则性游戏?
依据社会性发展的划分
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 游戏的旁观者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一、独自游戏 (0-2岁)
一、独自游戏(0-2岁)
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 即使有同伴在场也专注于自己的 活动,不注意同伴做什么,没有 接近其他同伴的意图。
二、平行游戏 (2-3岁)
二、平行游戏(2-3岁)
儿童在游戏中仍然自己玩,但能够意识到同伴的存在, 会模仿周围伙伴的游戏动作或者拿一样的游戏玩。
三、联合游戏 (3-4岁)
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 二
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二)一、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是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他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
1.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2.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1)练习性游戏(又称实践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0~2岁,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时期的游戏形式。
游戏的目的是要取得一种机能性的快乐,满足生理上的要求,其形式为重复偶然习得的动作图式。
游戏的愉悦来自儿童控制自身和环境的感觉,当这种控制能力被反复证实后,儿童便沉溺于发展着的能力和自信的情感中。
(2)象征性游戏:2~7岁,发生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时期的游戏形式。
反映了符号(初步的语言和表象)功能的产生和发展,也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同化性倾向。
象征性游戏是作为表现价值而存在的。
(3)规则游戏:7~12岁,发生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后的游戏形式,延续到成年。
规则游戏是继续在表现着对现实的同化倾向,规则导致娱乐活动的集体形式。
皮亚杰独特的研究方式对儿童游戏的研究具有新的意义,但其游戏理论过于强调认知作用和智力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认为游戏是宣泄受压抑的原始冲动的最好途径,因为游戏远离了现实,是一个完全受控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完全植根于他的人格构成说。
他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受唯乐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超我受理想原则的支配。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完全受本我支配,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和超我才一起得到发展。
个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形成自我。
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唯乐原则”的驱使(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强迫重复现象))。
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2
(2)游戏促进了儿童的同伴交往
分享意识
四、游戏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 影响的行为
表演游戏可以提高日后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可
能性 游戏中提供的榜样能引起儿童的共享行为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儿童游戏为“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趋势”
马斯洛 罗伊德:“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
的令人兴奋的、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
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特殊的过程。”
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1.语言发展 语言被作为游戏的对象 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作用 2.语言促进游戏 游戏活动中掌握语言最快 儿童之间的语言交往最初是围绕游戏进行的 语言运用的复杂程度与儿童的游戏水平、年龄及家庭经济 地位有关 3.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①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②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③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的机 会。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交往
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二、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
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三、游戏与同伴关系
四、游戏与亲社会行为
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自我意识”——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认识,即自己 对自己的认识(知、情、意) 游戏:自我中心——社会化
第四节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一、游戏与基本动作的发展 二、游戏与运动能力的发展
三、游戏与儿童身体生长发育
Page 20
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及指导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及指导一、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一)3岁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3岁前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此阶段儿童主要以感觉运动性游戏为主.如大运动类游戏、用手的游戏、感觉游戏等。
伴有象征性游戏的萌芽,此阶段儿童喜欢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
(二)幼儿初期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幼儿初期的儿童处于象征性游戏初期,此阶段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常常重复同一动作,而且游戏主题不稳定,常随外部条件和自己情绪的变化而改变。
(三)幼儿中期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幼儿中期是儿童象征游戏的高峰期.儿童游戏内容逐渐扩展,同时游戏的水平也提高了。
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游戏兴趣明显增加。
(四)幼儿晚期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幼儿晚期的儿童处于象征游戏的高水平阶段,儿童已摆脱了实物直观相似性的束缚,语言描述和动作表象起主导作用,可以用语言、动作替代实物进行游戏。
二、幼儿园各类游戏活动的指导(一)角色游戏的指导1.小班角色游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其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其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
满足其平行游戏的需要:以平行游戏法指导游戏,也可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加入游戏,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
2.中班角色游戏教师应根据儿童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鼓励儿童玩多种主题或相同主题的游戏:注意观察儿童游戏的情节及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通过游戏讲评引导儿童分享游戏经验,以丰富游戏主题和内容;指导儿童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及规范,促进儿童与同伴交往,使儿童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问题。
3.大班角色游戏教师应根据儿童游戏的特点.引导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材料和场地,多用语言指导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观察儿童游戏的种种意图,给儿童提供开展游戏的练习机会和必要帮助:允许并鼓励儿童在游戏中进行创造,通过讲评让儿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
第五章 儿童游戏的个体发展
(二)社会性亲子游戏
1.以亲情为纽带的逗乐 2.以物为中介的嬉戏
(三)婴儿游戏的意义
1.积累了丰富的感觉印象,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2.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有助于社会性的发展 3.联结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装扮动作的发生(1岁—2岁
(一)游戏能力的进步
1.独立行走使孩子的活动范围扩大 2.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使孩子的双手参与实物的 操弄 3.积极尝试活动使孩子经历很多困难和错误
1.大量户外运动性游戏 2.大量户内桌面游戏
(二)结构游戏的浓厚游戏主题的扩大 3.游戏的情节复杂 4.玩伴的合作性加强 5.象征性游戏的时间变长 (四)规则性游戏的萌芽
第五章 儿童游戏的个体发展
第一节、游戏的萌芽(0岁—1岁)
根据游戏与生理本能的区别,最初出现的“真正”的 游戏标志,必须是出现有意图的、视力所能控制的对人对 物的喜爱形式 第一年出现的游戏形式是感觉机能性游戏和社会性亲 子游戏。
(一)机能性游戏
1.不随意的感觉性游戏 2.随意的感觉运动性游戏 3.摆弄实物的游戏
(二)“装扮”的最初迹象
1.行为的模仿是“装扮”产生的条件 2.装扮行为的意义
第三节、象征功能的出现(2岁—3岁)
(一)象征功能的发生基础
1.游戏的感觉运动形式继续加强 2.游戏的感觉运动形式开始内化
(二)象征功能的最初表现
1.开始使用替代物 2.出现角色的先兆
第四节、游戏的高峰(3岁—6岁)
(一)动作技能的完善
幼儿游戏的发展规律与教育提示
【专业发展】幼儿游戏的发展规律与教育提示(一)0岁~2岁练习性游戏为主练习性游戏(也称感知运动游戏、机能性游戏)是幼儿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这种游戏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所组成。
具体表现为幼儿反复重复某一动作。
例如不停地摇晃玩具;把玩具推到桌子的一头,又把它拉回来,长时间地不断重复等等。
练习性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表现:这一时期,幼儿身心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世界在他们眼中都是新鲜而陌生的,他们需要利用一切机会去探索周围世界中的每一件新事物、去体验刚学会的每一个新动作,在探索和体验中认识世界、发展自我。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是感知和动作,于是就表现出了“动即快乐”的游戏原则。
游戏过程中,幼儿喜欢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练习。
他们喜欢用手摆弄玩具,也常常把玩具放在嘴里通过吸吮来游戏。
除了动作性的练习游戏以外,孩子还常常不断地问“为什么”,有时甚至是明知故问。
实际上,他可能对问题的答案并不感兴趣,而只是对问题本身的形式感兴趣。
教育提示1、为孩子选择适当的玩具。
在选择玩具时既要注重其教育价值,又要注意安全性。
能发声的、色彩鲜艳的玩具(尤其是彩色的球形玩具)、会动的玩具及塑胶类动物玩具等很受1岁前孩子的欢迎。
1岁之后,随着幼儿运动能力的增强,可以给他们准备一些拖拉玩具,这种玩具能够增强孩子走路的兴趣。
另外,应该给孩子多准备一些质地不同的玩具(如木质玩具、塑料玩具、绒布玩具等),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材料的特征,认识周围世界的丰富性。
无论哪一种玩具的选择,都应该注意其安全性。
玩具不能太硬、太重,玩具的表面要光滑,以免孩子弄伤自己,玩具的体积不能太小,以免孩子误吞。
另外,要保证玩具材料无毒、卫生。
2、留心发掘游戏机会。
练习性游戏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是能给孩子适量的感官刺激、让他们运动的活动都很受孩子欢迎。
藏猫猫、蹦蹦跳跳爬楼梯、玩水、玩沙等都是孩子喜欢的游戏。
细心的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发掘游戏材料和内容,与孩子一起游戏。
儿童教育心理学3:儿童游戏的发展二
这种交往主要是在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一角色游戏中进行的, 是学前儿童典型的同伴交往形式。
非情境一活动性交往(6-7岁)
这种交往是在规则游戏活动过程中进行的。
2.伙伴游戏的特点
从3岁开始,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逐渐提高。 4岁是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发展的转折点。 4岁时,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嬉 戏水平都有相对较大的发展。
为儿童在家中和集体环境中开展社会性游戏提供支持。 促进学前儿童与同伴之间的游戏,鼓励儿童自己发起的
交往关系。 在发展亲社会技能方面给儿童指导,帮助他们在团体中
成为成功游戏的成员。 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示范社会技能和适当的游戏行为 为社会游戏的开展提供道具和游戏材料 为特定的游戏主题提供道具 给社会性表演游戏提供建议或者角色示范 为那些在游戏中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提供干预和指导
1.身体运动游戏的发展
3-4岁
变换脚步攀爬 用脚尖走路,单脚站立 会骑自行车
4-5岁
双脚跳跃、单脚跳跃和快跑 踢球
5-6岁
跳绳、健美操、走平衡木。 伙伴之间的追逐打闹游戏。 荡秋千 能游泳
2.玩物游戏的发展
3岁幼儿有一定的建构意图但目的性不明确,往 往是先做后想,不能按一定目的坚持下去。
积极地参与游戏。
朗格罗伊斯和唐斯报告,当男孩选择传统的男孩玩具 (如玩具士兵、牛仔、加油站和汽车)时,并没有 引起在一起游戏的伙伴的注意,但是,却得到了在 场的父亲的强烈的鼓励与奖赏,母亲知识表现出些 许温和的赞许。当男孩选择传统的的女孩玩具时, 会得到母亲的鼓励,但是,父亲和伙伴会表现出明 显的不支持态度,尤其是伙伴会取笑他,干涉他的 游戏,并鼓励他重新选择玩具。当女孩选择与性别 相适宜的玩具时,父母和同伴都表示鼓励。当女孩 选择男孩玩具时,所有人都是不赞同的态度
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
此阶段,是一种有着共同需要、共同计划、共 同协商完成的游戏行为。游戏中有共同的目的; 活动有组织;有合作和分工;既有领头的,也 有随从的。
此阶段,反映了幼儿 具有了明显的集体和
规则意识;体现了幼
儿社会性的日益成熟。
作业:
学习本课程网站上提供的各类资源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
依据认知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3)规则游戏阶段(7~12岁) 此阶段,儿童对规则的认知和理解水平逐步得 到提高,控制自己行为来遵守规则的能力也逐 步得以增长。
规则游戏的最显著的特点即是对规则的遵守和 两人以上的竞赛。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棋 牌类;运动类竞赛等。
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3)联合游戏阶段( 4岁左右)
这时期他们能留意在场其他幼儿的活动,彼此 之间有了交谈,会互借玩具,也会加入对方的 游戏中去。
和同伴一起游戏时,交谈能涉及共同的活动, 但游戏缺乏共同的游戏目标;没有组织者,也 没有分工;每个幼儿都会根据自己的愿望来做 游戏。
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
依据认知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依据认知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游戏划分为: (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这是游戏发展的第一阶段和最初形式,又叫感 觉运动游戏阶段。
此阶段游戏只是孩子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 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从爬行到独立行走, 基本上都是通过感官与外部世界互动。如奔跑、 攀爬、滑滑梯、敲打和摆弄物体等。
依据认知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幼儿游戏主要有象征性游戏和结构 性游戏两种形式。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 式。
儿童游戏的发展历程
儿童游戏的发展历程游戏在不断成长的儿童个体身上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
它既表现为游戏类型的渐次更替,又表现为游戏内容、结构形式的变化。
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儿童的发展要求游戏不断地深化;另一方面游戏的深化又促进了儿童身心发展。
(一)从认知角度来看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游戏是儿童发展状况的写照。
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立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可以展示出儿童游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演化过程。
1.感觉运动阶段游戏的发展儿童在出生后的前半年,首先得到发展的是一些感觉器官的机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这一时期的儿童感知觉系统已有较好的调节能力,感知觉活动越来越积极主动。
他们能够集中注意某一事物,可以用眼睛逐物,能侧耳倾听各种声音,对气味也有一定空间定向能力,味觉、触摸觉等感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此时作为游戏的标志信号—徽笑开始出现。
这种微笑与新生儿最初的内源性微笑(一种先天的面部反射活动)有着质的不同,它是由外界刺激引发并自得其乐的笑。
例如,当孩子看到颜色鲜艳并发出音乐的玩具时,会盯着它看、微笑,这可视作最初的游戏表现,即感觉游戏。
这种游戏大在约2-3个月开始发生,I岁以前出现最多。
感觉游戏随适宜刺激的出现而发生,一旦适宜刺激消失,这种游戏即停止。
感觉砰戏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儿童从这种游戏中得到的快感是生理性的,是感掌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机能性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
儿童半岁以后,手眼逐步协调,能够较准确地抓握物体,他们可以主动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持续或重复发生,出现了初步的有意识动作。
这时游戏由从前被动欣赏性的感觉游戏转变为主动的感觉运动性的游戏。
儿童不仅在感觉器官的运用上,也在运动器官的动作功能发挥上获得机能性快乐。
当儿童1岁以后,体力和动作不断发展,孩子对活动的需求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的孩子十分好动、淘气,常常手脚并用地到处爬。
他开始模仿成人的样子尝试自己用勺子、杯子等一些日常用品,进行一些日常生活练习的活动。
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学前儿童期是儿童从幼儿园入学前到入学后的这段时间,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游戏则是学前儿童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和运动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根据儿童的兴趣、发展需求和游戏的性质,学前儿童游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意象游戏:这种游戏是通过儿童的想象力进行的。
比如角色扮演游戏,儿童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和语言,培养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识。
2.动作游戏:这种游戏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身体运动进行的,如跳跃、奔跑、滑行等。
这些游戏对于儿童的运动发展和身体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探索游戏:这种游戏是让儿童去观察、探究和思考。
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事物的属性和关系。
比如制作简单的实验,观察植物生长等。
4.角色游戏:这种游戏是通过模仿和创造来进行的。
儿童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仿和演绎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5.智力游戏:这种游戏是通过解决问题、思考和分析来进行的。
比如拼图、堆积、拼字等。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需要遵循儿童心理和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个阶段:1.感知游戏阶段(2-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来感知和认知世界。
他们喜欢玩简单的感知游戏,如摸摸游戏、感官认知游戏等。
这个阶段的游戏更注重儿童对物体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感知。
2.动作游戏阶段(3-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运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他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身体活动,如跳绳、踢球等。
他们也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戏,通过游戏来增强社交能力。
3.规则游戏阶段(4-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注重游戏规则的遵守。
他们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进行规则游戏,如捉迷藏、扔沙包等。
这个阶段的游戏更加注重儿童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章 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三)联合游戏 联合游戏是儿童和同伴一起进行的游戏,在游戏中儿童会进 行讨论,常常发生借还玩具的行为,但还没有建立起集体共同的 游戏目标,也没有集体组织游戏的进行,每个儿童仍是以自己的 兴趣和愿望为中心。 (四)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是儿童和同伴集体进行的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 游戏目标为中心,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 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是一种富有集体性的协调统一的游戏。
第一节 儿童游戏的分类
二、按照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进行分类
按照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发展程度进 行分类
柏顿(Parten,1932) (一)单独游戏 单独游戏是儿童独自一人进行的游戏,在游戏中儿童专心、 独立地玩玩具,使用的玩具与其他儿童不同,也很少注意或关心 其他儿童的游戏。 (二)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是儿童和同伴进行的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玩 具、运用相同或相似玩法的游戏,儿童之间的相互交往时有发生, 彼此和谐相处,但在游戏中没有合作行为。
(三)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体或 游戏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一种游戏 形式。 □结构游戏最直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数学认 知发展 □结构游戏与象征游戏一样具有象征功能,是一种独 特的象征活动
(四)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是两个以 上的儿童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而进行的、具 有竞赛性质的一种游戏形式。 □儿童在规则游戏中以社会成员的身分遵守社会准则, 打下遵守规则和道德的基础 □规则游戏在成人生活中演化成体育游戏、纸牌游戏 等伴随人的一生
1、2岁儿童游戏内容反映儿童周围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和现象,缺少明确主题 2、3岁儿童游戏出现较明确主题,主题反映的社会现象 逐步扩大 3、4岁儿童游戏内容由反映日常生活为主过渡到反映社 会生活为主,儿童能够逐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构 思 4、5岁儿童游戏的主题更具有社会意义,并增加了较难 的智力活动
幼儿园大班儿童游戏全面发展案例
幼儿园大班儿童游戏全面发展案例幼儿园大班儿童游戏全面发展案例引言:游戏在幼儿早期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幼儿期是儿童的黄金成长阶段,通过适当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通过一个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游戏全面发展案例,来探讨如何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智能发展。
一、身体发展:1.西游记:幼儿园大班儿童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通过模仿《西游记》中角色的动作和姿势,锻炼他们的大肌肉群和小肌肉协调能力。
他们可以跳跃仿猴子,模仿悟空的腾云驾雾的动作,提高他们的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
2.动物同学录:为了引发儿童对不同动物的兴趣,幼儿园大班教师可以组织动物运动会。
孩子们可以扮演不同的动物,如跳跃的兔子、奔跑的猎豹,从而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二、心理发展:1.团队拼图:通过团队合作解决拼图,幼儿园大班儿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这种游戏能帮助幼儿以更有趣的方式学会合作和分享,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想象世界:教师可以创建一个虚拟的游戏角色扮演环境,鼓励幼儿园大班儿童运用想象力,在游戏中制定规则和角色,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个游戏,儿童能够体验到各种情境,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智力发展:1.动手制作:通过让幼儿园大班儿童参与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拼图等,可以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创造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这些活动激发儿童的大脑发展,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2.数字游戏:在幼儿园大班中,可以通过数字游戏来提高儿童的数学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字迷宫游戏,要求孩子们通过数字的顺序来解决谜题,锻炼他们的数数能力和推理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游戏活动对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身体活动,儿童能够锻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通过心理活动,他们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智力活动,他们能够提高观察能力、数学意识和创造力。
儿童游戏2
游戏理论
精力过剩说
早期游戏理论
• 理论基础是泛性论,使其游戏思想未能 跳出生物学的框架。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思想
• 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 皮亚杰
• 游戏是认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思维 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 习和巩固。 • 儿童之所以游戏不是本能,而是因为儿童难以 适应周围现实世界,需要达到必要的智力上的 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 • 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不同的游戏类型。
贡献
• 是人类第一次试图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 面对游戏作出理论解释的尝试。对当代 游戏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有助于改变轻视游戏的传统观念,肯定 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 扩大了游戏的研究视角。将游戏与哲学、 生物学、艺术和人性等联系起来。
局限性
• 具有片面性。受进化论的影响,从人的 本能、欲望和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释和分 析游戏,缺乏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 对游戏其他方面的分析。 • 各种思想之间存在矛盾,只能解释儿童 的部分游戏。 • 理论注重思辨,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
贡献
• 为游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历史唯物主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对游戏问题进行 思考。 • 强调了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了游戏和教育的 结合。 • 赋予了游戏重要的认知价值。 • 肯定了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 • 使人们看到游戏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局限性
• 过于强调教师作用的游戏。其认为成人 和教育在儿童游戏中起决定作用。而较 为忽视的是游戏作为儿童天性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则协调阶段(11-12岁)
规则的汇集和系统化阶段 对规则本身发生兴趣 对规则能够达成一致的认识
2)规则意识的发展 “动即快乐”阶段
无规则意识 对仪式化的动作感兴趣 不断重复和模仿
规则“神圣不可侵犯”阶段
5-6岁
跳绳、健美操、走平衡木。 伙伴之间的追逐打闹游戏。 荡秋千 能游泳
2.玩物游戏的发展
3岁幼儿有一定的建构意图但目的性不明确,往 往是先做后想,不能按一定目的坚持下去。
3岁以后的幼儿经过多次练习,建构的计划性、 目的性逐渐增强。
4-5岁幼儿的建构活动不仅具有模仿的因素, 而且表现出创造性。
学前儿童游戏与身心发展研究
三、幼儿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影响2—6岁幼儿发展 的重要的或“主导的”因素,学前期是 典型的游戏期。
(一)象征游戏 (二)语言游戏 (三)身体运动游戏和玩物游戏的发展 (四)伙伴游戏 (五)成人的作用
(一)象征性游戏1.角色扮演的出现和发展
1)象征性游戏的结构 动作的去情景化 以物代物(大约在2岁左右) 角色扮演
非情境一活动性交往(6-7岁)
这种交往是在规则游戏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出现依恋、友谊。
2.伙伴游戏的特点
从3岁开始,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逐渐提高。 4岁是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发展的转折点。 4岁时,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嬉
戏水平都有相对较大的发展。
(五)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代表着游戏发展的高级阶段。 1、规则游戏的特点 具有某种规则
角色扮演标志着幼儿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包括对他人的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 识、适当的角色行为的认同
3)角色扮演的类型和主题
机能性角色:
模仿角色的典型动作(转动方向盘、护士扎针)
互补性角色
角色关系(幼儿担任医生-娃娃当病人)
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这种角色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僵尸、熊大、灰太狼)
开始注意到游戏的规则 模仿别人的规则行动 接受游戏的规则,不能改变
“可变的”规则阶段
意识到规则来源与讨论和协商,是社会同意 的结果
“外在的”规则转变为自主的规则
去自我中心
(六)成人的作用
从直接的参与者逐渐转向间接的支持者和帮 助者。 鼓励幼儿进行伙伴交往和适宜的游戏行为, 引导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干预幼儿的攻 击性行为并为之提供适宜的示范。 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适宜的玩具和游戏材 料。 提供有益于促进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开 放性游戏材料 注意玩具和游戏材料的发展适宜性(包 括年龄适宜性和个体发展适宜性)和文 化适宜性。
社会性取向强,喜欢角色扮演与想象
幻想-假装倾向 幻想-假装倾向强的儿童表现出:
高层次的想象力 积极的情绪 较强的坚持性 较强的社会性互动能力 高水平的合作。
偏好型式者和偏好想象者 偏好型式者
对周围的实物世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探究游戏材料的性质,把游戏材料构塑成某种型
式或结构 按照某种关系对它们进行分类排序。
儿童游戏的个体差异
1. 个人差异 2. 性别差异
1.个别差异(1)游戏风格的差异
实物取向和社会性取向
对周围的物质世界感兴趣,他们的游戏往往表现为独自摆 弄物体的活动。
社会性取向的幼儿对周围人的世界(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和人的活动)更感兴趣,他们的游戏往往表现为角色扮 演与想象。
Jennings:与幼儿的认知能力之间有一定关系
规则一般是事先制定的
具有竞争性 具有文化的传承性特点
2、规则游戏的分类 以对游戏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为依据
互补性规则游戏 平行性规则游戏
以对游戏动作的归类为依据
瞄准游戏、赛跑游戏……
3、规则游戏的发展和年龄特点
个体发展进程
从非竞争性到竞争性 从与成人的合作游戏到与伙伴的合作游戏 早期的亲子游戏为伙伴规则游戏奠展
2岁以后由于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 因此婴儿的动作游戏非常明显地发展为身 体运动游戏。
同时,玩物游戏也向目的性、计划性较强 的结构性游戏发展。
1.身体运动游戏的发展
3-4岁
变换脚步攀爬 用脚尖走路,单脚站立 会骑自行车
4-5岁
双脚跳跃、单脚跳跃和快跑 踢球
注意在游戏中观察和了解不同性格和发展特点的幼儿 的游戏情况,进行适宜的个别化指导。
各种类型的游戏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在看待和 指导幼儿的游戏时,成人应去除固有的性别定势,为 男女孩提供均等的机会去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 使他们身心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
儿童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轶事纪录法 时间取样法记录 ABC 数据收集法
3.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的成熟形式 象征性游戏发展的最高水平
加维:构成社会性游戏能力的发展基础的三种能力: 区分游戏和非游戏行为的能力 把游戏中的规则抽象出来的能力 确定游戏主题并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能力
斯米兰斯基: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的六要素
角色扮演游戏的结构因素四个:
想象的角色扮演 想象的以物代物 有关动作与情景的想象 角色扮演的坚持性
(二)语言游戏
语言是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交往的重要媒 介,游戏为幼儿语言的运用与发展捍供 了一个真实、自然的情境。
1.语言作为游戏的对象
3岁半左右
幼儿的社会性游戏中可以出现各种结构和形态复 杂的语言
以对语言的嬉戏性运用为特征的自发性的韵律游 戏和单字游戏、幻想和无意义的玩弄词语的游戏 以及交谈(猜谜语、说笑话、念儿歌)。
语言游戏是一种语言练习
只有在幼儿对语言本身感兴趣 幼儿了解自己具有操纵语言的能力,对语言具有
控制感时才能进行语言游戏
2.语言作为游戏的工具
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亦称之为游戏性语 言)。 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表现为幼儿一 边玩一边自言自语。
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必备的结构因素和特点:
社会性交往 言语交流
社会性角色游戏不仅仅是想象和假装,更重 要的是它标志着幼儿的
意志行为(目的性、计划性和坚持性等)
和社会性交往技能(包括协商、争论、组织、 合作等)的发展水平。
促进社会性角色游戏的建议
为儿童在家中和集体环境中开展社会性游戏提供支持。 促进学前儿童与同伴之间的游戏,鼓励儿童自己发起的
个人导演式游戏
间接地模仿(既用娃娃扮演哭泣的婴儿,又扮演妈妈)
角色扮演的主题发展规律:由近及远 由熟悉到新异
(医生、父母、警察、老师……童话、神话、卡通、电子游戏)
2.“以物代物”的发展
2岁以后,“以物代物”行为也有新的发展。 表现在幼儿对于“物”的逼真性的依赖降低,
他们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玩具就可以作出想象 的行为,甚至用语言来塑造想象的情境。
2)角色扮演的发生和发展
模仿性的角色行为(2、3岁)
使用物体的动作 幼儿开始扮演角色时更多关注的是“物”而不是
“人”。(假装开车) 没有角色扮演的意识 记忆和联想多于想象
扮演意识 3岁末4岁初 出现真正的角色扮演行为
角色引导着幼儿的行为和意识:选择物品、 计划和组织自己的行为。
一人扮演多种角色 角色转换有顺序性逻辑性
交往关系。 在发展亲社会技能方面给儿童指导,帮助他们在团体中
成为成功游戏的成员。 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示范社会技能和适当的游戏行为 为社会游戏的开展提供道具和游戏材料 为特定的游戏主题提供道具 给社会性表演游戏提供建议或者角色示范 为那些在游戏中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提供干预和指导
,帮助他们运用更为恰当的社会性行为。
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包括讲故事、看图书、参观访 问、谈话等)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开展游 戏奠定经验基础。
为幼儿开展合作的和协商性的角色扮演游戏创造条件 和机会,建议或示范适宜的角色行为。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美工活动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建构 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
向幼儿介绍和提供规则简单的规则游戏以便他们以后 能够自己独立游戏。
成人促进儿童语言游戏发展中的作用
轮流讲话,对儿童的陈述句、疑问句做出回 应,促进会话
集体环境中的成人要跟每个幼儿一对一地交 谈,扩展儿童所说的话。让幼儿有机会听到 自己的想法被重复。
成人描述儿童正在做的事情,介绍新词汇、 新句子。
用会话帮助幼儿理解新概念,就科学或其他 活动进行提问,引出新问题和新对话。
当女孩选择与性别相适宜的玩具时,父母和同 伴都表示鼓励。当女孩选择男孩玩具时,所有 人都是不赞同的态度
视频:儿童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游戏行为的性别风格
男孩:活动量大、跳跳等追逐打闹游戏,运动量大 女孩:运动量较小,安静的,坐着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
女孩:以家庭生活为定向,养育行为,更多言语交往 男孩:超越日常生活主题,冒险主题,使用汽车和枪,
偏好想象者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感兴趣、敏感、情感性强 游戏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情景性较强。
2.性别差异
对玩具的性别认同倾向
18-24个月,幼儿就在选择玩具上,表现出这种 反映社会期望的性别认同倾向。美国、欧洲、亚 洲表现出普遍的跨文化现象。
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与胎儿期所受性激素影响有关) 更主要地来自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来自于成人
实物取向幼儿:实物的使用能力、组织和分类能力强 社会性取向幼儿:丰富的社会性知识,社会交往能力较强
场独立性和场依赖性(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强的儿童
注意力和知觉不容易迷失;注意周围环境的物理特性 形成了一种注重分析的认知方式 喜欢摆弄实物和探究
场依赖性的儿童
比较注意社会生活中的情境,因而形成了注重整体的 认知方式。
(四)伙伴游戏
1.游戏与幼儿的伙伴交往 前苏联心理学家利西娜研究了2-7岁幼儿交往活动的发展, 她把幼儿的交往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