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遥感导论考研笔记
(完整版)遥感导论重点
![(完整版)遥感导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655bb2565ce0508763213bb.png)
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定义: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三、遥感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上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u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u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u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a、主动遥感:不依靠太阳,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b、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4、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四、遥感的特点(简答)1、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观测为地面探测提供了最佳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不受地物阻隔的影响。
遥感平台的范围越大,视角越大,可以同步观测的地面信息就越多。
2、时效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对于天气预报、火灾和水灾等灾情检测,以及军事行动等具有重要作用。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能够反映许多自然人文信息,能较大程度排除人为干扰。
4、经济性:经济效益高、用途十分广泛5、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已被利用的电磁波谱段,对许多地物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
遥感导论重点
![遥感导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1b88047561252d380eb6e7b.png)
遥感导论第一章1.遥感的概念: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系统的基本构成: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3.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第二章1.电磁波: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就是电磁波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2.辐射通量φ: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3.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黑体辐射规律:1)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2)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3)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4.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5.常见的大气散射及其特点1〉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对可见光的影响很大2〉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比较明显,潮湿天气对米氏散射影响较大3〉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6.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7.地球辐射的特点第三章1.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和地面平台2.简述气象卫星发展阶段、特点及作用发展阶段:1〉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第一代气象卫星2〉1970—1977发展了第二代气象卫星3〉1978以后气象卫星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特点:1〉轨道(低轨和高轨)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应用:1〉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2〉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3〉资源环境其他领域3.简述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及像点位移规律透视规律:1〉地面物体是一个点,在中心投影上仍然是一个点。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ba2347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9.png)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1、遥感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地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底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组成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传感器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的数据类型:按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数据;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数据。
7、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进行递增/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8、遥感机理: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地物的目的。
9、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瑞利散射(d<<λ)、米氏散射(d≈λ)、非选择性散射(d>>λ)。
10、自然辐射源是被动遥感的辐射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辐射。
11、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电磁辐射的总称。
12、地球辐射是被动遥感中传递地物信息的载体。
13、人工辐射源是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
14、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15、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6、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100%。
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17、地物反射类型根据地表目标物体表面性质的不同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的反射三种类型。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cfce3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7.png)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遥感导论复习资料遥感导论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重要课程,它主要讲述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遥感导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感知和记录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来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利用传感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通过信号的特征参数来识别和解译地物特征。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辐射传输、辐射能量与地物相互作用、传感器接收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辐射传输是指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
大气中的气体、云、颗粒物等会对电磁波进行散射、吸收和透射,从而影响遥感数据的获取和解译。
了解辐射传输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遥感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辐射能量与地物相互作用是指电磁波与地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不同的地物对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吸收和发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和分析。
通过学习这一原理,我们可以了解遥感技术在不同地物识别和分类中的应用。
传感器接收和数据处理是指遥感数据的获取和解译过程。
遥感传感器可以通过不同的波段和分辨率来接收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图像增强、特征提取、分类和变化检测等步骤,这些步骤可以帮助我们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物信息。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等。
其中,环境监测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体质量、土地利用变化等环境指标,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农业是另一个重要的遥感应用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湿度、气象变化等因素,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城市规划是遥感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城市的地形、土地利用、建筑物分布等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概论重点笔记
![遥感概论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8976038d15abe23482f4df2.png)
遥感概论阐释RS特点及其应用也许性第一节●遥感:碧空慧眼应用:遥感天地,看相识气●遥感分类:1、探测对象:宇宙遥感(所有波段)地球遥感(除γ、x射线、无线电波)2、平台:航天遥感、航空遥感(飞机气球)、地面遥感3、获取数据形式:成像方式遥感,非成像方式遥感4、传感器工作方式:被动遥感,积极遥感5、探测电磁波:可见光(白天)、红外(夜晚)、微波(雨雪天)、紫外6、遥感应用●遥感特性:时空特性,广;波段特性,多;时相特性,长;资料收集特性,便;经济特性,钱●电磁波四个特性:反射、吸取、透射、发射●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代60年代70—80年代90年代世界:初级阶段1839-1937 发展阶段1937-1960奔腾阶段1960-1980 实用阶段1990----第二节●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接受及解决、遥感图像判读和应用●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运载工具1、地面遥感:<100m 三脚架、遥感车、遥感塔、遥感轮船特点1)可测光谱信息2)配合航空航天遥感3)不能反映环境综合性2、航空遥感:<12km 飞机、气球特点1)信息辨别率高2)不受地面条件控制3)收集资料以便4)用于局部资料分析3、航天遥感:>150km 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空间轨道站、航天飞机特点:1)对地球进行宏观综合迅速动态观测2)开展资源环境监测3)辨别率比较低(大多数是民用)4)五大优越性(广、多、长、便、钱)●传感器:遥感系统核心某些1、照相方式传感器----无损波长0.3---1.3微米2、扫描方式传感器-------有损波段比较宽重要是光电转换3、雷达(水NO)全天候全天时0.8----30cm●遥感信息接受及解决:遥感信息只要是指由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所获取胶片和磁带1)直接回收方式:航摄结束后回收保密性强,时效性差2)视频传播:接受地物电磁波光电转换无线电给接受站保密性差,时效性好3)实时传播:及时给接受站4)非实时传播:回到地面给接受站Ps:辐射校正:恢复自身光谱特性,提高辨别精度几何校正:满足遥感制图和多波段套合(飞机颠簸)遥感地面实验场提高应用精度吉林长春●遥感图像判读和应用:图像判读分类:目视判读(定性)、计算机分类(定量)计算机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模糊分类、神经元网络分类、模式辨认●总结:从地面到高空,从室内到室外多层次、多视野、多角度立体交叉作业系统。
遥感导论版复习资料(2014版0107)
![遥感导论版复习资料(2014版0107)](https://img.taocdn.com/s3/m/0985b41d6c175f0e7cd13711.png)
遥感的定义: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器:又称为传感器,是接收、记录目标电磁波特性的仪器。
常见的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
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电磁波性质:1、是横波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3、满足f*λ=c E=h*f h为普朗克常数。
=6.626*10-34j/s 4、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吸收的假想辐射体称为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公式:其中8书本上是2(1)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2)维恩位移定律:λmax*T=b b=2.898*0.001m*K(2)两个例题:P23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I=1.360*1000W/m2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气体分子或悬浮微粒等)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
三种情况: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米氏散射(相当时)、无选择性散射(大得多时)。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亮度温度:衡量地物辐射的主要指标,指当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该物体的亮度温度。
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1、垂直摄影2、倾斜摄影3、垂直摄影的几何特征: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中心投影透视规律a相片的投影b相片的比例尺c像点位移: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正比,与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波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图像的成像方式。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7dbb53a0116c175e0e4880.png)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第一章遥感概述§1-1 遥感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一、遥感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2、狭义遥感:即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测控技术。
遥测:对目标的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册测量的技术。
分接触和非接触测量。
遥控:远距离控制目标的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二、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探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2.时效性:获取信息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3.数据综合性先进性: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4.经济性: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
5.局限性:利用的电磁波段有限。
§1-2 遥感过程及系统一、遥感过程的实现光谱特性:一切物体固有的对电磁波反射、透射、吸收的能力。
由于环境不同,物体的反射、辐射电磁波是不同的。
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应用遥感是一个接收、传送、处理和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过程。
二、遥感的技术系统依据遥感过程遥感系统分为: 1.信息源2.信息的获取和接收传感器遥感平台地面站:是为了接收和记录遥感平台传送来得图像胶片或数字磁带数据而建立的。
由地面数据接收和记录系统(TRRS)和图像数据处理系统(IDPS)两部分组成。
3.信息的处理 4.信息的应用- 1 -§1-3 遥感的类型遥感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照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4.按信息获取方式分:5.按照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6.按应用领域分:较多§1-4 遥感的发展简史一、遥感发展概况(一)遥感的萌芽及其初期发展时期(二)现代遥感发展时期从以下四个阶段了解遥感发展过程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二、我国遥感发展概况及其特点三、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图象和数据;遥感应用不断深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新动向;复习题1.试述遥感的探测系统及其实现过程。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考试重点(精)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考试重点(精)](https://img.taocdn.com/s3/m/bcf3ffe3c5da50e2534d7fa6.png)
※遥感的涵义:在一定距离的空间,不与目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目标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言之,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广义遥感是指以现代工具为技术手段,对目标进行遥远感知的整个过程。
※狭义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目标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接收、传输、处理和分析,从而识别目标物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传感器或者遥感器: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
※遥感系统: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探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航宇遥感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 0.38卩可见光遥感(0.38—0.76卩m 红外遥感(0.76—1000卩m微波遥感(1mm —10m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个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前者是由探测器主动向目标发射一定能量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的反射或散射信号。
后者是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探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视域广;时效性-定时、定位观测;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信息丰富,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遥感,能提供超出人的视觉以外的地面信息;经济性-效率高、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局限性-波段有限,技术有限。
※电磁波及其特性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叫做电磁波探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的波长或者频率,递增或者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频率高到低:Y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4d6c7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c.png)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
.绪论1、【名】遥感(remote sensing)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6、遥感发展简史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J N Niepce (1826, France)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Intrepidballoon, 18621906, KitesPigeons, 1903.(2)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2014遥感导论考研笔记
![2014遥感导论考研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bda978f242336c1eb95ea4.png)
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v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v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也是一门科学。
2、遥感系统的组成部分: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目标物电磁波特性,既是遥感的信息源,也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信息的获取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平台、遥感器等协同完成。
3)信息的传输与接收空间数据传输与接收是空间信息获取和空间数据应用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4)信息的处理首先地面站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如信息的恢复、辐射校正、几何纠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地面站和用户再根据需要进行精校正处理和专题信息的处理和分类。
5)遥感信息的应用遥感获取信息的目的就是应用。
3、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µm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µm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µm之间;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1)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的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2)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1)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和海洋遥感等。
(2)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题少精炼 命中率高)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题少精炼 命中率高)](https://img.taocdn.com/s3/m/191d123c0b4c2e3f57276308.png)
一.名词解释:★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电磁波: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3.绝对黑体: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性吸收。
★4.大气窗口:电磁波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5.反射率(ρ):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 P 0)×100%。
6.反射波谱: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7.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8.相关掩膜处理方法:指对于几何位置完全配准的原片,利用感光条件和摄影处理的差别,制成不同密度,不同反差的正片或负片,通过它们的各种不同叠加方案改变原有影像的显示效果,达到信息增强目的的方法。
9.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10.数字图象增强: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增加颜色提高图像质量和突出所需信息,利于做进一步的分析或判读。
11.多种信息源的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12.目视解译:它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13.遥感影像地图: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
★14. 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根据制图原理,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地图编辑加工技术,实现遥感影像制图和成果表现的技术方法。
★15.正像素和混合像素:一个像素内只包含一种地物;像素内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物。
★16.监督分类:是根据已知试验样本提出的特征参数建立判读函数,对各待分类点进行分类的方法。
★17. 非监督分类:是事先并不知道待分类点的特征,而是仅根据各待分点特征参数的统计特征,建立决策规则并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遥感导论重点梳理
![遥感导论重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584791f4431b90d6c85c7a8.png)
1.成像光谱技术: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2.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的特点: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的图像是由多达数百个波段的非常窄的连续的光谱波段组成,光谱波段覆盖了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区域全部光谱带。
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或推扫式,可以收集200或200以上波段的数据。
使得图像中的每一像元均得到连续的反射率曲线,而不像其他一般传统的成像光谱仪在波段之间存在间隔。
3.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4.微波遥感的特点:(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可见光遥感只能在白天工作,红外光遥感不能穿透云层;(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如极易区分水和冰,而红外光遥感则不行;(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可用来探测隐藏在林下的地形、地质构造、军事目标,以及埋藏于地下的工程、矿藏、地下水等;(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微波对海水特别敏感,其波长适合于海面动态情况的观测;(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其原因是波长较长,衍射现象显著的缘故。
5.主动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并接收其后向散射信号来实现对地观测遥感方式。
主要传感器是雷达,还有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6.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7.侧视雷达能使图像具有立体感,侧视雷达的距离分辨率(垂直方向)与俯角有关,俯角越大,距离分辨力低;其方位分辨率有波瓣有关,为使其方向性精确,应增大其主瓣功率和减少波瓣β角。
8.要提高真实孔径测试雷达的方位分辨率,一是采用脉冲压缩技术,以缩短发射波长;二是用合成孔径天线代替真实孔径天线以缩短天线孔径。
9.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是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6734f28e2bd960590c677a1.png)
遥感导论知识点小结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2.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
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
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3)红外线(IR):0.76-1000 μm。
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
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
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地物的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度系数):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照率(Albedo):以太阳光作为入射光的反射率,即自然物体的反射率;反射率曲线:物体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为光谱反射率曲线,它的形状反映了地物的波谱特征。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6dc4e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f.png)
遥感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根本概念〔广义与狭义〕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
狭义遥感:仅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将目标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解释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补充层面:因此,又可以说: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为根底,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提醒地球外表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遥测、遥控的区别遥感区别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
遥测指对被测物体*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展远距离测量技术。
遥控指远距离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技术。
完成空间遥感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技术和遥控技术。
例如,卫星遥感必须测定卫星运行参数\控制卫星运行姿态等。
3遥感系统组成遥感系统包括: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大组成局部。
4.遥感类型的划分〔1〕按遥感平台分,包括:A、地面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平台、船载平台、手提平台等。
B、航空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一般高度小于80千米。
C、航天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一般高度大于80千米。
D、航宇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星际飞船上,主要用于对地月系统以外目标进展探测。
〔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包括:A、紫外遥感→指利用0.05-0.38微米间紫外辐射波段进展探测。
B、可见光遥感→指利用0.38-0.76微米间可见光辐射波段进展探测。
C、红外遥感→指利用0.76-1000微米间红外辐射波段进展探测。
D、微波遥感→指利用1毫米-10米间微波辐射进展探测。
E、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被分成假设干狭窄波段进展遥感探测。
〔3〕按工作方式分,包括:A、主动遥感→指利用遥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地物后向散射信号进展探测。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60473c814791711cc7917f1.png)
1.名词解释基本概念(30分)遥感的定义作为一门综合技术,遥感是指不直接接触对象,从远处通过传感器探测和接受目标物体的信息(电磁波),经过对信息(遥感影响)的处理和分析,从而识别地物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技术。
P3信息源: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遥感探测的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P15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磁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是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满足公式p16;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不需要媒介质也能传播;与物体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并遵从同一规律】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该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真空状态下:光速c=频率×波长)】p19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
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辐射。
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绝对黑体、太阳黑体的定义p19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P24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可以认为太阳常数是在大气顶端接受的太阳能量)太阳光谱:太阳的光谱通常指光球产生的光谱,光球发射的能量大部分集中于可见光波段。
(是连续光谱且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基本一致)P29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散射。
(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电磁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者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波长越小,散射越强)三种情况:1.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氧分子等引起,特别是对于可见光而言,瑞利散射非常明显)(主要可见光近红外)2.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遥感导论_章节重点
![遥感导论_章节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1fd11cfad6195f312ba6ef.png)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三、简述遥感(技术)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信息的提取方法、数据挖掘技术、思维方式等有等改善)四、论述遥感应用的主要方面:(1)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2)在环境测评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3)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4)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5)在其他方面的应用:<1>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2>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3>在军事上的应用五、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主动式传感器:主动遥感被动式传感器:被动遥感成像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方式:非成像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等。
按应用领域分大的研究领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具体应用领域: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等。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电磁波:光波、热辐射、微波、无限电波等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这些波叫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3、大气窗口:通常把透过大气而较少被吸收、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称为大气窗口。
4、地物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5、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关系绘成的曲线(横轴为波长,纵轴为反射率)。
2014中科院843遥感概论
![2014中科院843遥感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711e8dd4d8d15abe234e84.png)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遥感概论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
天空光斯波定律后向散射系数辐照度
叶面积指数红边假彩色合成图像
二、简答题
1.新雪和融冻雪的反射光谱曲线差异
2.遥感影像的表现参数,简述其含义
3.简述大气散射的类型,以及特点
4.
5.直方图拉伸处理的方法
三、论述题
1.与常规遥感相比,高光谱与的主要特点
2.请结合实例论述遥感应用的一般步骤
3.地学相关性分析的必要性
科目名称:遥感概论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v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v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也是一门科学。
2、遥感系统的组成部分: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目标物电磁波特性,既是遥感的信息源,也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信息的获取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平台、遥感器等协同完成。
3)信息的传输与接收空间数据传输与接收是空间信息获取和空间数据应用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4)信息的处理首先地面站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如信息的恢复、辐射校正、几何纠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地面站和用户再根据需要进行精校正处理和专题信息的处理和分类。
5)遥感信息的应用遥感获取信息的目的就是应用。
3、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µm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µm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µm之间;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1)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的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2)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1)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和海洋遥感等。
(2)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
4、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5、航天遥感阶段概述(1957-)P8-10 遥感平台方面:传感器方面:1)波谱分辨率提高:单一波段多波段高光谱; 2)光学成像技术数字成像技术14、植物的光谱曲线从植物典型的波谱曲线来看,控制植物反射率的主要因素有植物叶子的颜色、叶子的细胞构造和植物的水分等。
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不同种类、灌溉、施肥、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都对植物的光谱特征发生影响,使其光谱曲线的形态发生变化。
土壤的光谱曲线土壤光谱曲线与土壤本身的颜色、质地的粗细、有机质和含水量等因素影响。
水体的光谱曲线清水在可见光范围:水体的反射率总体是比较低。
不超过10%,一般为4~5%,并随波长的增加而不断减低,到了0.6um处大约为2~3%。
过了0.75um,水体几何成全吸收体。
在近红外波段清澈的水:为全吸收体,色调深,与地物有明显的界线,可以区分水陆界线;热红外晚间成像水体呈浅色调;根据热红外传感器的温度定标,可在热红外影像上反演出水体的温度。
所以夜间的热红外影像可用于寻找泉水,特别是温泉。
水体在微波1mm~30cm范围内的发射率较低,约为0.4%。
平坦的水面,后向散射很弱,因此侧视雷达影像上。
水体呈黑色。
雷达影像是确定洪水淹没范围的有效手段。
岩石的光谱曲线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与矿物成分、颜色、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的大小、表面的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
常见地物的光谱曲线比较常见地物的光谱曲线比较15、电磁波谱中: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0.3-2.5um)是地表反射的主要波段,多数传感器使用这一区间,其他地物光谱的测试有三方面的作用:1)传感器波段选择、验证、评价的证据;2)建立地面、航空和航天遥感数据的关系3)将地物光谱数据直接与地物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应用模型。
16、地物反射波普测量理论:课本P41-44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气象卫星的特点:1)气象卫星耳朵轨道分为两种即低轨和高轨。
低轨就是近极低太阳同步轨道简称极地轨道。
高轨就是指地球同步轨道。
2)短周期重复观测。
3)成像面积达,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2、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领域:1)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2)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3)资源环境其他领域。
3、陆地卫星运行特点:近极地、近圆形的轨道(长短半轴只差13公里);轨道高度为700~900 km,中等高度;可重复轨道。
重复周期为16天(4.5.7号)、18天(1.2.3号卫星)轨道与太阳同步(光照角都是37.5°)。
4、摄影相片的几何特征:1)相片的投影:属于中心投影;常用大比例尺地形图属于垂直投影或近垂直投影。
2)相片的比例尺: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的实际距离之比。
3)像点位移: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由于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5、垂直投影相片的几何特征: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直线在3°以内。
取得的像片称为水平像片或垂直像片。
航空摄影测量和制图大都是这种像片。
垂直摄影影像是通过互相平行的光线投影到与光线垂直的平面上,因此像片或地图的比例尺处处一致,而与投影距离无关;摄影像片是地面物体的中心投影像,物体通过物镜中心投射到承影面上,形成透视影像。
满足透镜成像原理。
6、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1)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
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遥感平台的高度)的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的高度H和焦距f有关。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像仅比例尺有所放大。
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图3.13a)像点ao,bo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在中心投影像片上(见图3.13b),ao,bo的比例关系有显著的变化,各点的相对位置和形状不再保持原来的样子,地面上AO=BO而像片上的ao>bo。
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起伏变化大,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
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越大(见图3.14)产生投影误差。
这种误差为有一定的规律。
7、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由于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8、如图所示:a0a或b0b即为位移量δ(或称投影误差)。
a0a=δ根据摄影比例尺得:1/m=a0a/ A0 A0′=δ/ A0 A0′δ=A0 A0′/m (3.2)又因ΔAA0′A0≈ΔSao 设 oa=r,os=f,AA0=hA0′A0/ AA0=oa/ os=A0′A0/ h=r/f A0′A0=r h /f(3.3)将式(3.3)代入(3.2)得δ=r h/ mf又因mf=H 所以δ=r h/ H (3.4)由式(3.4)可以看出:v 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正比;v 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 v 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
9、光/机扫描成像:光学/机械扫描成像系统:一般在扫描仪的前方安装可转动的光学镜头,并依靠机械传动装置使镜头摆动,形成对地面目标的逐点逐行扫描。
光机扫描的几何特征取决因素:瞬时视场角(IFOV):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接收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总视场(FOV):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叫总视场角,也叫总扫描角。
扫描带对应的地面宽度L, L=2H0tanΦ式中H为遥感平台高度,2Φ为总的视场角。
航空遥感中总的视场角取70°~120°。
10、固体自扫描成像优点:与框幅式摄影机相似,某一瞬间获得一幅完整影像,一个中心投影。
在某一瞬间得到的是一条线影像,一幅影像是由若干条线影像拼接而成,因此又称为推帚式扫描成像。
成像方式在几何关系上同缝隙式摄影机情况相同。
11、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成像光谱仪把可见光、红外波谱分割成几十个到几百个波段,每个波段都可以取得目标图像,取样点的波谱特征随波段数越多越接近于连续波谱曲线。
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达到“谱像合一”。
具有代表性的面阵推帚型机载成像光谱仪是加拿大的CASI系统,中国研制的成像光谱仪PHI。
12、微波遥感的特点:v 1.能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
v 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v 3.对冰,雪,森林,土壤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v 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的意义。
v 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13、微波遥感的方式:1)主动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并接受其后向散射信号来实现对地物观测遥感方式。
主要传感器是雷达,此外还有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
2)被动微波遥感: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发射的微波,而达到探测目的的遥感方式。
14、遥感的图形特征:空间分辨率:指遥感图像上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通常用像素大小、像解率或瞬时视场来表示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越小,分辨率愈高。
.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差。
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的辐射量化级时间分辨率:是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分辨率,也叫重访周期。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1、颜色视觉的相关概念亮度对比:是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记作:C=|L对象-L背景|∕ L 背景颜色对比:在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叫做颜色对比。
明度:是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
与电磁波辐射亮度的概念不同,明度受视觉感受性和经验性的影响。
一般来说,物体的反射率越高,明度就越高。
对光源而言,亮度越大,明度越高。
色调: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可见光谱段的不同波长刺激人眼产生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彩色的感觉。
饱和度:是彩色纯洁的程度。
即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v TM3 (0.63~0.69 um )与MSS5(0.6~0.7 um )属橙红光波段。
对水体有一定的透射能力(约2米),可反映水中泥沙含量、水下地貌和泥沙流。
为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健康的植物影像色调较深,病虫害植物,伪装的枯树等则呈浅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