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答案精编版完整版
(精校版)2020年全国卷Ⅱ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2023高考语文新高考2卷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23高考语文新高考2卷真题及答案(完整版)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1、文学类——考点内容(1)句子意思及其表现力(作用+效果)(2)人物(3)情节(小说)的结构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抑扬、线索(明暗)、铺垫、悬念、误会、巧合、过渡、照应等(4)语言特点(注意修辞的应用及效果)(5)环境的作用(景物情景描写)(6)写作意图(主题)社会意义(小说的核心)2、实用类考点内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意思)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结构③分析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④评介文本观点和倾向及社会价值⑤思考与判断文本特色(结构、手法、语言)⑥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发掘深层含义(有理有据)⑦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⑧探讨写作背景和意图高考必考语文知识点梳理1、上乘:一般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选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
2、大亨:指社会上有权势地位的人。
3、斗胆:形容胆量很大。
4、双簧:本是一种曲艺演出形式。
现在,人们常把生活中一方出面,一方在背后操纵的活动叫做演双簧或唱双簧。
5、吃香:原意为凭借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现在一般指受人欢迎的意思。
6、舌耕:人们把教书称为“舌耕”。
7、沙龙:原指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后指一种在欣赏美术品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现在更多的是指这样的集会。
8、抬杠:两人互相狡辩,互相驳斥,南方称作“讲扳理”,北方叫做“抬杠”。
9、说项:表示替别人讲好话,替别人说情。
“说项”也叫“逢人说项”。
10、映雪:表示勤学苦读。
11、点卯: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现在常用来指到时上班应付差事。
12、借光: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13、捉刀:指请人代笔作文,也可指代人做事。
14、狼烟:原本是古代军队报警时燃放的,后便成了“烽火”的同义语,“敌兵”的代名词。
15、圈阅:“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16、悬壶:比喻行医卖药,后称那些医药名家为“悬壶济世”。
17、黑马:喻指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
2024年新高考全国II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高考试卷语文二卷答案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1. 【小题1】(5分)文章主要讲述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辅助诊断、智能药物研发等,以及它对人类医疗事业带来的变革。
答案: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辅助诊断、智能药物研发等方面,它为人类医疗事业带来了变革。
2. 【小题2】(5分)文章通过对比人工智能与传统医疗方式,突出了人工智能的优势。
答案:文章通过对比人工智能与传统医疗方式,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效率、准确性等方面的优势。
3. 【小题3】(5分)文章提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安全、伦理问题等。
答案: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面临数据安全、伦理问题等挑战。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4. 【小题1】(6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中“闲愁”一词,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无奈和忧伤。
B. 词中“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描绘了词人孤独的景象。
C. 词中“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 词中“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描绘了美丽的夜景。
答案:C5. 【小题2】(6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B. 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
C. 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D.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
答案:C6. 【小题3】(6分)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①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太阳的照射。
②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1分)7. 【小题1】(5分)默写下列句子。
①(重点字: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②(重点字:征)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答案: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高考二卷试卷语文答案及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岁月蹉跎(cuō tuó)B. 毛遂自荐(xuàn)C. 比翼双飞(bǐ yì shuāng fēi)D. 谦逊有礼(qiān xùn yǒu lǐ)答案:D解析:A项“蹉跎”应读作cuō tuó;B项“毛遂自荐”应读作máo suì zì jiàn;C项“比翼双飞”应读作bǐ yì shuāng fēi。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 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赞誉。
C.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队虽然输了,但我们的精神并没有输。
D. 他对于这个问题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但还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答案:A解析:B项中“由于他的勤奋努力”成分残缺,应改为“由于他的勤奋努力,才取得了很高的成就”;C项中“虽然输了,但我们的精神并没有输”搭配不当,应改为“虽然输了,但我们的精神并没有被打败”;D项中“他对于这个问题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句式杂糅,应改为“他考虑了很长时间这个问题”。
3.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座山,仿佛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躺在那里。
B. 他的眼神,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指人心。
C. 这篇文章,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我的心田。
D. 她的笑声,像春风拂过原野,让人心旷神怡。
答案:C解析:C项中“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我的心田”使用了比喻,但比喻不恰当,因为小溪流过心田并不能直接表达文章对人的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各种知识唾手可得。
然而,很多人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陷入了“信息焦虑”的泥潭。
他们为了追求碎片化的知识,放弃了系统的学习,导致知识结构不完整,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通常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
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本内容)(1)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正确选项B. 错误选项C. 正确选项D. 错误选项答案:A(2)文本中提到的“XX现象”具体指的是什么?答案:根据文本内容,XX现象指的是...(3)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作者在文中主要提出的观点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本内容)(1)下列关于XX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正确描述B. 错误描述C. 正确描述D. 错误描述答案:B(2)根据文本,XX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案:根据文本,XX的主要作用是...(3)文本中提到的XX与YY之间有何联系?答案:文本中提到的XX与YY之间的联系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本内容)(1)下列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正确分析B. 错误分析C. 正确分析D. 错误分析答案:B(2)文中的“XX”一词,其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文中的“XX”一词象征的是...(3)作者通过XX事件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思想?答案:作者通过XX事件表达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正确解释B. 错误解释C. 正确解释D. 错误解释答案:B2.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XX特点的一组是:A. 正确选项B. 错误选项C. 正确选项D. 错误选项答案:A3. 文中“XX”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文中“XX”一词的含义是...4. 作者通过XX事件,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或情感?答案:作者通过XX事件,表达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正确赏析B. 错误赏析C. 正确赏析D. 错误赏析答案:B2. 诗歌中“XX”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诗歌中“XX”一词表达了诗人...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纯答案版)

参考答案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2.C3.B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D7.C8.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高考二卷试卷语文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古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A项中“故”表示“所以”,B项中“而”表示转折,C项中“之”表示“的”,D项中“以”表示“因为”。
根据句意,D项正确。
2.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用法的理解。
A项中“焕然一新”表示“变得全新”,B项中“翩翩起舞”表示“轻快地跳舞”,C项中“狼藉不堪”表示“非常凌乱”,D项中“浩如烟海”表示“非常丰富”。
根据句意,C项正确。
3.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A项《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B项《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作品,C项《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作品,D项《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作品。
根据题意,A项正确。
4.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A项中“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项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项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项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根据题意,B项正确。
5.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A项断句错误,应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项断句错误,应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C项断句正确,D项断句错误,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根据题意,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6. 答案:(1)A(2)C(3)B(4)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A项正确;C项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项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D项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根据题意,C项正确。
7. 答案:(1)托物言志(2)松树具有坚强、正直、挺拔、不畏严寒等品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新高考II卷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II卷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1.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文章中提到的“时间的重量”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5分)(2)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请列举至少三个例子。
(5分)(3)文章最后一段中提到的“时间的河流”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结合全文进行阐述。
(5分)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20分)(1)文章中“岁月静好”一词是如何被运用的?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分)(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与“岁月静好”相对立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如何与主题相互映照的?(5分)(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岁月静好”这一主题的理解。
(10分)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10分)(1)请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特点。
(3分)(2)诗中“独上高楼”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3)结合诗的意境,谈谈你对“望尽天涯路”的理解。
(4分)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20分)(1)请解释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
(5分)(2)文中提到的“君子”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5分)(3)文章最后一段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表述,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个人理解进行阐述。
(1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 根据题目所给的材料,完成下面的成语填空题。
(5分)(1)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_________,精神矍铄。
(2)在这次比赛中,他_________,一举夺得冠军。
(3)她_________,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
2. 根据题目所给的材料,完成下面的改错任务。
(5分)(1)请找出文中的语病,并给出修改意见。
(2)请指出文中的错别字,并进行更正。
3. 根据题目所给的材料,完成下面的写作任务。
(10分)(1)请以“时间的重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
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精选3篇)

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精选3篇)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篇1一、现代文阅读1.暂无。
2.暂无。
3.D4.①杨宪益主张“临摹”式翻译,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追求。
②霍克思主张大多时候忠于原著,但出于译本艺术性考量,可以进行文字的删减。
5.①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6.C7.D8.①结构上:“到橘子林去”是全文的线索,小岫要去橘子林引出父女二人在路上的所见所感。
②感情上:“到橘子林去”的路上,“我”和小岫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最终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
9.【示例】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
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
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二、古代诗文阅读10.C 11.B 12.D13.(1)邓禹说:“吴汉可以。
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
”(2)吴汉回来,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14.①刚毅: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作战不幸落水后,拉着马尾脱险。
②木讷: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之事。
15.B【解析】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
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
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
【试题情境】本题以诗句内容、表达方式、人称代词等相关信息为微情境,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试题属于基础性考查。
16.【示例】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语文高考真题全国卷Ⅱ,含详细及解析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存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开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消耗的本钱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管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2022年(语文)新高考全国Ⅱ卷 真题及答案解析

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强加因果。材料一是说“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由“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可概括为: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
由“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可概括为: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C.“杨宪益译本”“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得到意合性等特点”错误,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是说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是杨宪益译本的特点。选项张冠李戴。
D.“增强译作 思想深度”错误,由材料二“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和材料三“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可知,霍克思译本追求艺术性和探求两种异质文化观念,没有谈及思想深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新高考II卷的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涵盖了阅读、写作、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等多个部分。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试题及答案内容: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文章内容略...1. 文章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案: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度不高,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
2. 作者提出哪些措施来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答案:作者提出了加强教育引导、创新传播方式、鼓励社会参与等措施来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3. 文章中提到的“文化自信”是如何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答案: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以及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路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标题:《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材料内容略...4. 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哪些?答案: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黑客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
5. 材料中提到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答案:材料中提到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个人安全意识、使用安全软件等。
6. 如何理解“信息安全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石”?答案:信息安全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石,因为只有保障了信息的安全,才能维护网络环境的稳定,促进互联网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内容略...答案:略...(二)文言文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9题。
文言文内容略...7. 文中提到的“君子”具有哪些品质?答案:略...8. 文章通过什么方式来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答案:略...9. 文章中提到的“礼”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略...三、写作(一)材料作文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3年全国高考 II 卷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 II 卷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84分。
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题型:简答题|分值: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卷子及答案

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卷子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文章内容:(此处省略,假设为一篇关于时间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散文)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2. 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阐述时间的价值?(6分)3. 文章中提到的“时间的礼物”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4. 作者对现代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持怎样的看法?(6分)5. 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时间的理解。
(10分)答案: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并合理利用时间。
2. 作者通过描述不同人物的时间利用方式,如勤奋工作、陪伴家人、追求梦想等,来阐述时间的价值。
3. “时间的礼物”指的是时间给予我们的机遇和可能性,以及通过合理利用时间所带来的成就和满足感。
4. 作者认为现代人往往忽视时间的价值,忙于琐碎事务,缺乏对时间的深刻理解和珍惜。
5. 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规划和利用时间,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0题。
古诗文标题:《登高》古诗文内容:(此处省略,假设为杜甫的《登高》)6. 请解释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一词。
(4分)7.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6分)8. 诗中“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分)9. 这首诗的韵律特点是什么?(4分)10. 根据诗的内容,谈谈你对“登高”这一行为的理解。
(2分)答案:6. “落木”指的是秋天落叶纷飞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
7. 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8.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赋予长江以生命力,增强了诗句的气势。
9. 这首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韵律,节奏鲜明,给人以强烈的音乐感。
10. “登高”不仅是身体上的上升,更是精神上的超越,象征着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1. 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精华版)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A。
2.A。
3.B4.①霍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②杨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
5.①能够起到如实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③可以引发国外读者关注,并得到其认可,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6.C7.A8.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全文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③更有利于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9.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重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
”这是孩童的语言和独有的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
二、古代诗文阅读10.C11.B12.D13.(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他这个人勇猛而有智谋,各位将领中少有能赶得上的。
(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14.刚毅之处:作战勇猛,连克强敌;败而不馁,激扬士气。
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
15.B16.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17.(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3)【示例一】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示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惟悴【示例三】忆昔游京华自言生羽翼三、语言文字运用18.①引人入胜②循循善诱③热火朝天19.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I I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答案精编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2分)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了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了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