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正文示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代码:
学号: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
——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学院:文学院
专业:xxx专业
年级:xxxx级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教授)
完成时间:XXX年x月x日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
——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
XXX
摘要:陶渊明的一生,几次为官,但他最终坚定地选择躬耕田园并终老一生,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纵观他的生命历程,无时无刻不表现出这一强烈愿望。而这样的追求不仅源于他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是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陶渊明;自由精神;田园生活
Abstract: Tao Yuanming's life, several times is the official, but he chooses firmly finally tills the fields personally the countryside and spends one's last years the life, all these stem from him to the free-living pursue. Looks over his life course, constantly does not display this strong aspiration. But such pursue not only stems from his innermost feelings to the idyllic life affection, is also it the reasonable choice which makes under the specific historic condition.
Key words: Tao Yuanming;free spirit ;idyllic life
学者叶嘉莹说:“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人。如果说大地上都是蠕蠕而动的蛆虫的话,有一些人,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把自己也变成蛆虫;而另一些人则能够飞起来,保住自己的清白。不过这后一类人也有几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命清高,瞧不起别人的低下;另一种是,我既然能飞上去,那么我也要带领大家都飞上去”,她认为“陶渊明是飞起来的人,他没有自命不凡”,但他没能够带领大家一起飞,而只是“一个实现自己能力强而改造社会的勇气少的一位诗人”[1]40。顾农先生也认为,陶渊明“看透了社会和人生,知道许多事情都不是凭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于是委任运化,在无可奈何之中寻求心灵的平静和个性的自由。在奋斗无效的地方,合理的方法就是放弃奋斗,从而在形式上保持主体的独立。”[2] 的确,古往今来,能够带领大家一起飞的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属凤毛麟角,他们太伟大,离我们常人似乎总隔着一大段距离,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大诗人陶渊明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相比之下,这位能“独善其身”,与田夫野老有密切交往的诗人,离我们似乎近些。既然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注定要与平凡结缘,我想我们有必要学学陶渊明,做一个能“独善其身”的人。为此,本文通过梳理陶渊明由仕而隐的一生,初步探析了他人生追求后面的自由精神,希望通过这一
角度的学习,更好的体悟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一、人生行事中追求自由精神
陶渊明一生曾几次为官,但他最终选择辞官归隐。陶渊明第一次做官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也就是在他二十九岁那年,但这次出仕因他“不堪吏职”而“少日自解归”。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三十六岁时第二次出仕,第二年冬天,因为母亲孟氏去世,回乡丁忧,于是,他的第二次出仕宣告结束。陶渊明四十岁时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这是他第三次出仕。四十一岁时,他转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由于刘敬宣的辞职,他的第四次出仕也宣告结束。之后,陶渊明于当年八月出任彭泽令,十一月,他以奔程氏妹之丧为名“自免去职”。此后,陶渊明回归故里,终老一生。与五次出仕相对应,陶渊明曾五次归隐,只不过最后一次归隐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尽头。
陶渊明几次出仕,每一次的时间都不长。最后一次为官,甚至只做了八十几天。萧统的《陶渊明传》曾记载:“(陶渊明)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授去职,赋《归去来》。”[3]1几次做官,陶渊明一再声明自己的出仕只是为了解决“口腹”问题,《归去来兮辞》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所以当他身处官场时,发现那儿的生活并不符合自己内心的期待,于是就毅然离去。《感士不遇赋》序文说道:“自真风高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趋易进之心。”当时士大夫争名夺利,廉耻扫地,陶渊明不齿他们的做法,所以不屑与这些人为伍。另一方面,当他做官的时候,感觉相当痛苦,《归去来兮辞》写道:“既自与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当他头一回出佐军幕时就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可知他内心对为官深感痛苦,以至于他自己感到愧对飞鸟、游鱼。到晚年追述旧事时,他又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饮酒》其十九)。就常人的眼光来看,做官也不是什么对不住人的事,可“大文学家与我们不同的就在这一点。他的神经极锐敏,别人不感觉的痛苦,他会感觉;他的情绪极热烈,别人受痛苦搁得住,他却搁不住。渊明在官场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总算得著精神上解放了。所以他说:
‘觉今是而昨非’。”[3]9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他越来越感到仕途是一个牢笼,使他没有自由感。
正因为内心对自由生活无限神往,所以当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渊明只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3]1其实渊明并非不贤,只是做官违背了他内心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所以,“他在由‘兼济’转向‘独善’之路时,不象许多士大夫那样沮丧,而是有一种羁鸟出笼,池鱼投渊的解脱感。……他觉得自己混迹官场是‘误落尘网’,是受‘外物’所惑而丧失‘自我’;而现在,他终于重新找到了‘自我’,‘复得返自然’——这就是他所说的‘不委曲而累己’。”[4] 厌恶仕途生活的陶渊明最终选择归隐,这源于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而选择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生活,是他找到的能实现自己生活自由的方式。在陶渊明的心中,人世间分裂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一是官场,二是田园。在他看来,官场是“非自然”的所在,为功名利禄钻营奔走的人是“非自然”的人;而有着青山绿水的白云蓝天、长着稻麦蔬果林竹花草的田园,日出而作、日暮而归、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则是合乎“自然”的,于是,经历了仕宦之苦的陶渊明,带着对官场的厌恶回到了日夜思念和向往的田园。只因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正是痛苦的仕途生活的对立面,正好符合陶渊明内心对自由的追求,所以,他对田园生活的一切抱有一种亲切、热烈的情感。在对田园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发自内心的赞美中,饱含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努力追求。
二、自由自适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陶渊明听从内心的召唤,离开官场来到他为之欣喜的田园,开始了大半生的归隐生活。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而他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所表现出来的自在自适则成了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首先,陶渊明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鸟”的意象来展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表达其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如《归鸟》一诗:
翼翼归鸟,晨去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无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心返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