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无言之美”是指艺术作品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美。
题目点名了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附丽:附着,依附。
铢zhū两悉称chèn: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颦pín:皱眉。
意蕴yùn: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lǒng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寂寥liáo:寂静空旷,冷落萧条。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栩xǔ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niān来:随手拿来。
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
二、主题概述作者通过从美术、文学、音乐、雕塑这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说明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道理。
告诉人们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并学会运用无言之美。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
第二部分(第4—12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方面论证“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第13段):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四、思考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若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5课《无言之美》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
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
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
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 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数万言都
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 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
5.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 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三种艺术入手,运用举 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 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 之美。
二、深入思考,体会无言之美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 “无言之美”的感受。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 论中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 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 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 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 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 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第15课《无言之美》
朱光潜
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教育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 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1.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 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 “无言”的话题。 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 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 和意之间的关系。
即“言不尽意”。言所以达意,然而意是 决不是意可以言答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 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 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穷的。 以言答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 近似。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无言之美课文主要内容
无言之美课文主要内容“无言之美”课文是一篇短篇散文,是时下最受欢迎的语文课文之一,作者南怀瑾是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同时也是《无言之美》一文的作者。
文章开头提到了一首古诗,有关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指出“言语有限,无言胜有言”,比喻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南怀瑾的看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其它任何事物,不是强加的,而是自发的”。
它表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人类在心中有一种自然意识,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被强加的。
最后,文章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总结了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文章从更深层次上提出了“无言之美”的主题“无言之美”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强调人的情感是基于自然的,这也是“无言之美”的核心。
文章重点讨论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南怀瑾指出人的言语只能有限地表达自然所及之美,而“无言之美”是指表达不出其美的样子本身就是十分美好的,不做任何修饰便可以直接感知自然之美。
他以自然的范例形象表现为:“阳春三月,山上花开时,接近这种群芳竞艳之处,无言也有其美”。
文章提出“无言之美”的主题后,联系到人对于自然的崇拜,指出在传统中国,“自然是人类最高的崇拜对象”。
南怀瑾指出,无言也有固定格局,也有其艺术形式,他以“无言之乐”与“无言之画”来解释“无言之美”。
这两种形式,乐器演奏与绘画,都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来描绘自然之美,可以把它们看作对自然的本能的崇拜。
此外,文章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像毛笔艺术一样,自然也有它的美感、它的价值与力量,而人只是该价值的追求者和实现者,而不是改变它的实施者。
面对自然的价值,人们能够释放美丽崇拜的情绪,从心底体验自然的美,并用无言之美表现出来。
最后,文章提出用“无言之美”来提高审美修养,爱护大自然,创造美好的文明氛围,这正是“无言之美”最重要的内涵,也正是南怀瑾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与文化氛围。
总之,“无言之美”是一篇短篇散文,作者强调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以及无言之美的内涵,并从审美的角度着重提出了对于无言之美的要求与理解,这是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与热爱。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5《无言之美》课件(24张PPT)
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琵琶行》与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花瓶歌》为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字词积累
铢两悉称(zhū chè)n 心旷神怡( yí ) 轻描淡写( miáo ) 栩栩如生( xǔ ) 目不忍睹( dǔ ) 信手拈来( niān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
15 无言之美
1
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近似,论证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达言的”观点。
新课导入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琵琶行》与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花瓶歌》为例, 第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总结上文,归纳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 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13段)
新知讲解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分析“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 其近似。”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了以言达意的效果,只能得其 近似,论证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达言的”观点。 2.第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以白居易的 《琵琶行》与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花瓶歌》为例,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音乐也讲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 3.对比论证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 画之美有力证明了无言之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美学角度论述了“无言之美”的内涵,提倡人们要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阐述“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但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可能还较为肤浅。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掌握“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无言之美”的魅力,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提高生活质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掌握“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无言之美”。
5.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并分享心得。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体现:……•发现:观察、体验、欣赏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19张PPT)
所以许多诗人以为“爱情”两个字本身就太滥太寻常太乏味,不能拿来写照男女间神圣深挚的情绪。
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这首短诗描写爱情上无言之美的势力,可谓透辟已极了。
意蕴(yù n)
缥缈(piāomiǎo)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
15 无言之美
朱光潜
(一)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一)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其实何只爱情?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言语可以传达,一经言语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
悲笳(jiā) 寥寥(liǎoliao) 心旷神怡(yí)
如:广告设计、美容美发造型、楼房装饰、科技展品风格、门面门楣招牌等
这首短诗描写爱情上无言之美的势力,可谓透辟已极了。
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3 理解艺术中“无言之美”
2、我们学习本文有什么意义?
2、《无言之美》论述的主题---问题,从几个方面论述?
从美术、摄影的选择,文学作品的意 蕴美,音乐中的无声之美,
雕刻中的含蓄之美等角度进行论述。
意蕴(yùn)
缥缈(piāomiǎo)
铢( zhū)两悉称(chèn)
譬如(pì) 涕(tī)下 颦( pín) 暖暖(nuǎn)
悲笳(jiā)
寥寥(liǎoliao) 心旷神怡(yí)
1、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
英国诗人布莱克(Blake)有一首诗叫做《爱情之秘》 (Love’s Secret)里面说:
(一)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爱情是水远不可以告诉的,
因为她像微风一样,
不做声不做气的吹着。
(二)我曾经把我的爱情告诉而又告诉,
我把一切都披肝沥胆地告诉爱人了,
打着寒颤,耸头发地告诉,
然而她终于离我去了!
无言之美课文原文
无言之美课文原文
《无言之美》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原文如下:
从前,有一位画家,他精通各种绘画技法,但是他最擅长的是画花。
他的画作,不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且生动传神,仿佛花儿在风中摇曳。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种无言之美的花,这种花不仅美丽,而且能够用香气传递信息,但是没有人能够画出这种花的形象。
画家很感兴趣,于是他开始寻找这种花。
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却始终没有找到这种花。
他开始感到沮丧,甚至想放弃。
但是,他想到了一句话:“人生苦短,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情。
”于是,他决定继续寻找。
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山谷里,他找到了这种无言之美的花。
他仔细观察,记录下了花的形态、颜色、气味和感觉。
回到家后,他开始画这种花,但是每次画完,他总觉得不够好,总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感觉。
经过多次尝试,画家决定放弃用画笔来表达这种花的美丽,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
他开始研究香气的成分,通过不同的味道来表达花的美丽。
最终,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香画。
香画的味道,不仅能够传达花的美丽,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画家的心灵。
这种无言之美的花,终于在画家的手中得以呈现。
总之,《无言之美》告诉我们,美不仅存在于物质的形态中,还存在于感性的体验中。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美的时候,美就会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15无言之美》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15 无言之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5 无言之美》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无言之美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无言之美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分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他们在欣赏无言之美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对无言之美的概念理解不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和方法不够成熟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艺术作品,深入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无言之美的独特魅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无言之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无言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艺术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组艺术作品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无言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阐述无言之美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无言之美在作品中的体现。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欣赏角度。
6.总结提升:总结无言之美的特点和审美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我国古代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无言之美”。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作者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并倡导人们去发现、去感受这种美。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对古代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有对艺术价值的思考,对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古代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一些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审美特点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课文中的“无言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理解“无言之美”的含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掌握“无言之美”的含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审美特点进行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直观展示课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入本课的主题“无言之美”。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体会“无言之美”的含义。
统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15、无言之美(定)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
回来”。
——
《边城》
部编九下语文
这是由提出 的中国古代文学 理论中的一种美
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小于范围听 不到,大于范围也听不到。宇宙 的形状无法用人的所见所闻去描 述,因为这样大的形象就是无形。
学观念,意在推 崇自然的、而非 人为的美。
朱光潜(1897 年-1986年),字 孟实,安徽省桐城 县人。现当代著名 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教育家、翻译 家。
)
笼统( ) 蛾眉( )寂寥(
)
谚语( )
铢两悉称(
) 心旷神怡(
)
轻描淡写(
)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意蕴(yùn ) 附丽(fù ) 姑且( gū ) 笼统(lǒng) 蛾眉( é )寂寥( liáo ) 谚语(yàn )
铢两悉称(zhū chè)n 心旷神怡( yí ) 轻描淡写 miáo ) 栩栩如生( xǔ ) 目不忍睹( dǔ ) 信手拈来( niān )
后出塞 杜甫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 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
无声之美
《希腊花瓶歌》
听得见的声调固 然幽美, 听不见的声调尤 其幽美。...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含蓄之美
金
菩
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哪一个更“ 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 通过对比,说明了尽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 映实物,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 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这就通过类 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美 ”。
部编九下语文15《无言之美》朗读+知识点
15 无言之美课文朗读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
但是要明瞭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
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true to nature):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似我们所想说的话。
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铣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
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
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
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阂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
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
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
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
2020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无言之美”是指艺术作品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美。
题目点名了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附丽:附着,依附。
铢zhū两悉称chèn: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颦pín:皱眉。
意蕴yùn: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lǒng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寂寥liáo:寂静空旷,冷落萧条。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栩xǔ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niān来:随手拿来。
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
二、主题概述作者通过从美术、文学、音乐、雕塑这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说明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道理。
告诉人们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并学会运用无言之美。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
第二部分(第4—12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方面论证“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第13段):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四、思考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若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36张PPT)
“美”于何处
图画 文学 音乐 雕刻
从“言及部分”的图画美中显示“无言之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 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
“美”于何处
关于“无言之美”作者最终得出了一个怎样的“公例”?
心 人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泪 蹙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所举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恨 卷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痕 蛾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谁 珠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湿 眉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 帘 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 细看:条条筋肉根根毛孔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
铢两悉称: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目不忍睹: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瞬息万变: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
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一
由题生思
无 言 何为“无言”
之
点
击
美
“美”于何处
二
精读释疑
何为“无言”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 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没有
说出
诗人 江 “
心绪 上 曲
, 数终
一种 峰 人
凄凉 惜别 的神
青不 。见 ”,
情自
然流
露于
言外
言不
尽意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 (含答案)
丁香花(杨明)阅读字数:约1 300字建议用时:18分钟分值:18分考查题型:第4题作者简介:杨明,原名慎言,笔名占子、静之,江苏如皋人。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越扑越旺的烈火》《江海奔腾》等,短篇小说《好老太》《多好的家长》等,五幕剧剧本《枯井沉冤》(合作)等。
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
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
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樨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
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
陈涌泉先生说,这个上联出得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再对个四点五点六点什么的就不新鲜了。
刘墉不慌不忙地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呵呵,这个百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的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④我十八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
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地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
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
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
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PPT课件
论证方法
举
例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论
夜。’”;陶渊明的《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证
《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钱起
《省试湘灵鼓瑟》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陈子
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怨情》读等书等作,用
用翔实的资料来论证“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 ,说 理透彻,以理服人。
论证思路
2.言和意的关系和区别
言能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以言 达意,只能得其近似,不能完全相等。因为言是固 定的,有迹象的;意是变化的,无行踪的读。书言作是用散 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由“言不尽意”论证了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全达意。
论证思路
3.论证文学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玩味:细心体会其中意味。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逸,安闲;致, 情趣。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 活泼生动的样子。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由“言不尽意”论证了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全达意。
论证思路
3.论证文学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美术作品 理想化、美感浓 文学作品 言不必尽意 音乐作品 无声胜有声 雕塑作品 重在含而不露
举例论证 “无言之美”
论证思路
4.归纳总结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 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 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 无言之美 说课稿
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15 无言之美一、说教材《无言之美》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单元课文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美。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学习这些文章,要了解作者观点,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二、说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三、说学情初三的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阅读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情感体验也在不断的加深,对抽象的事理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积极利用阅读期待,让学生看到文题后,去猜想文章可能出现的内容,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说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教学重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处理方法:多种方式朗读。
五、说教法学法1.利用朗读、品味,感受语言的精美及其哲理,并运用摘记批注的形式积累语言。
运用归类组合的方式,由点到面,梳理文脉。
2.利用阅读,借鉴文章的说理技巧,理解作者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一)走进文本,了解作者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文题解读
“无言之美”是指艺术作品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美。
题目点名了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附丽:附着,依附。
铢zhū两悉称chèn: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颦pín:皱眉。
意蕴yùn: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lǒng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寂寥liáo:寂静空旷,冷落萧条。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栩xǔ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niān来:随手拿来。
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
二、主题概述
作者通过从美术、文学、音乐、雕塑这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说明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道理。
告诉人们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并学会运用无言之美。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
第二部分(第4—12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方面论证“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第13段):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
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四、思考探究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若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5.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答案示例: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举的例子,诗歌本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
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