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轶事典故

合集下载

陶渊明的轶事趣闻

陶渊明的轶事趣闻

陶渊明的轶事趣闻关于陶渊明的轶事趣闻陶渊明与王知县的故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

不多久,当地的一个姓王的知县走马上任,他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知道陶渊明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还是假,于是就想试试他的学识如何。

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陶渊明笑着说:“请大人出上联吧!”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陶渊明的下联也是话中有话,他的意思表面是说荷苞,实际是说自己,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

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又出上联, 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

这一联除了说陶渊明刚才的口气太大之外,用字上还有非常巧妙之处,因为“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这样是非常难对的。

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

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

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

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

陶渊明的故事(精选5篇)

陶渊明的故事(精选5篇)

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的故事(精选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故事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故事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写起故事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渊明的故事篇1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

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

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

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

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

(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市委的书记,老爹也是市委的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

)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

(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

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渊明的故事篇2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

陶渊明的典故

陶渊明的典故

陶渊明的故事和典故:
1.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来自《晋书陶潜传》,讲述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
当县令。

某年冬天,郡太守派督邮前来视察,督邮虽是一个小官,但一向看不起陶渊明这样的下级官员,于是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叫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

不料县吏告诉他:“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于是交出官印,回乡下老家去了。

2.葛巾漉酒:这个故事发生在陶渊明正在酿酒的时候。

某日,郡将前来探望陶渊明。

适值
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历史名人陶渊明的五个故事

历史名人陶渊明的五个故事

历史名人陶渊明的五个故事历史名人陶渊明的五个故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陶渊明的五个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名人陶渊明的五个故事1、陶潜得酒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为何重阳节要登高,另说,这与古时农人的“小秋收”风俗有关。

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此时,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纷上山采撷,称为“小秋收”。

相沿历久,与重阳登临强身风俗合流,产生重阳登高的习惯。

重阳是秋菊绽放、清新宜人的节日,诗、酒、菊历来是重阳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

重阳的传说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2、陶渊明与菊花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

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

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

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

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

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

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

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

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

诗人陶渊明的小故事

诗人陶渊明的小故事

诗人陶渊明的小故事诗人陶渊明的小故事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那么写他的故事有哪些?陶渊明弹无弦琴人们都知道陶渊明生平有两大雅好,喝酒、读书,而且都有其个性鲜明的特点,喝酒则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

这在其自传体名文《五柳先生传》中,有着诗意盎然的描摹。

其实,陶渊明还有一好,而且好得特痴迷、特怪异,那就是弹琴。

这在其诗文中也多有记述,只不过人们没大注意罢了。

一生最爱琴,弹的却是无弦琴早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已有一种说法,说他的诗“篇篇有酒”。

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陶渊明人诗如一,人既好酒,诗也多写酒而已。

套用这说法,说陶渊明的诗文篇篇有琴,当也不为太过。

陶渊明在诗文中自述,他是“少学琴书”,学琴学得很早,学得忘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从此与琴不弃不离,读书、弹琴、饮酒,三位一体,构成陶渊明生命独特的存在方式。

为能一心一意“卧起弄琴书”,竟不惜绝交息游,不惜辞官归隐,困穷终生。

陋室之中,只要“有琴有书”,有“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能够边读边弹边饮,在陶渊明的感觉里,“斯晨斯夕”便是“黄唐莫逮”,这个清晨,这个黄昏,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即便世俗无比艳羡的古帝黄帝、唐尧之时,也无法比拟。

这样投入,这样执著,若按常理,陶渊明所用之琴,定然名贵无比了。

却又不然。

据南朝和唐初几部史书,以及时人有关记述,陶渊明用的只是一架没有任何装饰,很简陋的“素琴”,而且“弦徽不具”,没有弦,没有指示音阶的标识,说白了就是一个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对这样一个木板木箱,陶渊明却珍爱有加,视为宝琴,琴不离身,身不离琴,凡饮酒,必“抚弄以寄其意”,弹着弹着,就完全沉醉在酒香琴韵中了。

一人在家中如此这般自弹自饮也还罢了,偏偏陶渊明又重友情,己有所好,定要与朋友共享。

每当朋友相聚,他就携琴赴会,别人弹琴,他也抚弄着那张怪异的无弦琴相和。

陶侃和陶渊明

陶侃和陶渊明

陶侃和陶渊明陶侃和陶渊明说起陶侃,很多人都不会知道;但说到陶渊明,却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

可是,在东晋,陶侃实在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陶渊明被推荐去做官,往往还要借助于陶侃的名气。

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

是江东的一流人物,官至大司马,被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朝廷的中枢,朝野有名。

在平定王敦、苏峻的两次叛乱中,战功赫赫,为国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其实,在我们做的文言文练习中,经常会看到陶侃的有关事迹。

下面是几则陶侃的轶事。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

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

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从上述事迹可以看出,陶潜的这位曾祖为官之清廉,为人之勤勉,执政之清明,处事之细致。

在东晋这个崇尚清谈,士人们以放浪形骸为荣的社会风气中,陶侃是何等的卓然独立!他曾气愤地责怪那些终日优游,不负责任的士大夫:“整天披头散发,只知道酗酒肉食,简直就跟畜生一样。

”可以说,陶侃是陶渊明心中的偶像。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早年的诗歌中,也常常表达自己要仿效祖辈,建功立业,安邦治国的心愿。

陶渊明有如此显赫的家世,在魏晋门阀制度非常森严的情况下,应该有很多机会进入仕途。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陶渊明的一支在陶侃的子孙中衰落得很快,但只要提及自己是陶侃的子孙,哪一个不会尊敬呢?陶渊明的三次出仕,都以打起铺盖回家为结局,并且到最后他宁可做老农,也不愿意吃俸禄,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这里面一定是由其他原因的。

陶渊明轶事三则

陶渊明轶事三则

陶淵明軼事三則
 (一)
 江州刺史王弘想认识陶渊明,陶渊明却认为没有和他结识的必要。

 王弘没办法,只好求渊明的老朋友庞遇之周旋。

庞氏探知渊明要去庐山,便準备酒食,在半途栗里的地方等待他。

庞氏见渊明果然来了,便从容请他下奕共饮,渊明欣然就饮。

不久,王弘俟机而至,渊明正喝得酒酣耳热,也就对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结织渊明。

 (二)
 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见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饿了好几天了。

 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
 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临去时馈以梁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

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济竟云文明之世,以乱为治,其人格可知,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三)
 东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建造白莲社。

慧远德学极高,为时人所景仰,当建白莲社时,谢灵运想参加,并愿出资建造,但为慧远法师所拒。

可是慧远却主动邀请渊明入社,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

」慧远破例。

陶渊明典故

陶渊明典故

陶渊明典故
陶渊明的轶事典故
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

郡将前来探望。

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

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

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
好。

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

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

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关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关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关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关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导语: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历史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陶渊明的小故事

陶渊明的小故事

陶渊明的小故事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被誉为“田园诗人”。

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咏史抒怀为主,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除了他的诗歌作品外,陶渊明的一些小故事也广为流传,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故事一:陶渊明与鹿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常常与自然界的动物们相伴。

有一次,他在山林中遇到一只受伤的小鹿,它的腿被猎人的箭射中,痛苦地躺在地上。

陶渊明看到后,心生怜悯,便走上前去,轻轻地将箭从小鹿的腿上拔出。

小鹿感受到了陶渊明的善意,它用温柔的眼神望着陶渊明,然后慢慢地站了起来,向陶渊明示意道谢,最后轻盈地跑进了山林。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陶渊明对待动物充满了爱心和善意。

他不仅仅是一个田园诗人,更是一个保护自然、关爱动物的人。

他的行为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环境。

故事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陶渊明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他曾多次辞官隐居,过上了田园生活。

他在山林中修建了一座茅屋,种植了各种蔬菜和果树,养了一些家禽和牲畜。

他每天早起劳作,晚上静坐观天,与自然为伴。

他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宁静和满足。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告诉我们,人们不一定要追求权力和财富,简单的生活也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

他的田园生活让他更加接近自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学会享受生活中的简单和宁静。

故事三: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陶渊明以其田园诗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感动。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告诉我们,文学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通过诗歌,他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结语陶渊明的小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他的爱心和善意让我们明白了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他的隐居生活告诉我们简单生活的价值;他的诗歌创作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力量。

陶渊明有趣历史小故事

陶渊明有趣历史小故事

陶渊明有趣历史小故事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以写田园生活和寄托理想的哲理诗最为著名,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将为您分享陶渊明的一个有趣历史小故事。

故事开始于陶渊明年轻时曾在政府任职,担任了几年的长史。

然而,陶渊明对官场生活并不满意,他渴望远离喧嚣,回归自然。

于是,他辞去了官职,隐居到山村中,过起了田园生活。

陶渊明整日里生活简朴,耕种田地,与山林为伍,和谐共处。

他的农田变得丰衣足食,田园生活重回世人的视野中。

但是,陶渊明并不满足于仅仅享受农田给他带来的丰收,他希望能够与周围的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农耕经验,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陶渊明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分享他的农耕经验,即写下了《归田赋》这篇著名的文章。

《归田赋》以文学的形式,描绘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耕种经验,既有实用益处,又有哲理启示。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陶渊明对农耕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还通过优美的词句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使读者陶醉其中,仿佛身临其境。

《归田赋》中,陶渊明对于耕种技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如何选址、耕地准备、播种技巧等等。

他还提出了许多农耕的理念,例如平衡生态、保持水土资源的利用等。

这些观点在当时并不普遍,但却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更科学的农耕方式。

陶渊明以他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厚的农学知识,成为了田园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念,更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将这些理念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文学与农学的结合,使得陶渊明的观点得以深入人心,影响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他所倡导的农耕方式,在历史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他的观点和理想被许多人所认同,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归田赋》这篇文章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世文学家所推崇和学习。

总结一下,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田园生活和农耕经验,创作了著名的《归田赋》这篇文章,分享了他的农业知识和哲理思考。

陶渊明的生平趣事

陶渊明的生平趣事

陶渊明的生平趣事陶渊明刚度过不惑之年,在家中闲适着。

后来在好朋友的劝说,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官职。

在任三个月后,朝阳派人下来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检查公务,受使命前来的人是督邮刘云。

督邮刘云为人凶神恶煞,专门趁公务之职捞取油水、收刮民间的油脂油膏。

检查公务结束后,他收获的贿赂不下千金。

而且,如果当地的百姓、县令不给他献上“礼物”,他就以此为由栽赃陷害。

因此,督邮刘云在彭泽县臭名远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陶渊明不愿意忍受督邮刘云的压迫和欺诈,就不去见他,自己推却了官职回归家乡。

此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众流传。

郡将前来看望陶渊明时,陶渊明正在酿酒。

正好就煮熟了,陶渊明随意将头上戴的葛布取下来漉酒,漉完之后又戴回脑袋上,弄得头发满是酒星子。

陶渊明也不在意,随后接待了郡将。

陶渊明与人家交往,不分贵贱。

只要是来拜访他的,他都会以酒待客。

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会说》“我已经醉了,想睡觉休息一下,你可以离去了”陶渊明的趣事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高傲的人格气节。

他不甘与贪污受贿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满诱惑、黑暗的官场与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陶渊明写挽歌》是一本小说,作者是陈翔鹤。

作品主要通过对陶渊明晚年时期上庐山见到东林寺法会场景后引发的感悟,以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生死的思考的描写,着重描写了陶渊明对于挽歌的创作冲动。

小说的整体内容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层次一是这样的:晚年时期的一日清晨,在床上辗转了一夜的陶渊明在起来后,想起了昨天在东林寺看到法事现场后深感不快而提早回家的事情。

层次二是这样的:秋天令人不禁瑟缩的寒凉天气,使躺在房子过道的胡床上的陶渊明想起了阮籍的《咏怀诗》,然后他跟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上庐山了。

之后陶渊明听说亲家的人将他的诗稿拿去抄写,并且还将此作为传家宝保存下来,对此,他内心感到非常愉快欣慰;但是同时他又对那些来攀关系的刺史王弘、檀道济等人相当厌烦。

陶渊明轶事三则

陶渊明轶事三则

陶淵明軼事三則
(一)
江州刺史王弘想認識陶淵明,陶淵明卻認為沒有和他結識的必要。

王弘沒辦法,只好求淵明的老朋友龐遇之周旋。

龐氏探知淵明要去廬山,便準備酒食,在半途栗里的地方等待他。

龐氏見淵明果然來了,便從容請他下奕共飲,淵明欣然就飲。

不久,王弘俟機而至,淵明正喝得酒酣耳熱,也就對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結織淵明。

(二)
陶淵明結識的朋友不分貴賤,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齒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往見他,這時,陶淵明正好已偃臥床上餓了好幾天了。

道濟對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仕。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
陶淵明回答道「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

」道濟臨去時饋以梁肉,陶淵明一手把它揮落地下。

東晉政治混亂,且文帝廢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濟竟云文明之世,以亂為治,其人格可知,淵明因此對他贈送的東西揮而去之。

(三)
東晉時,慧遠法師在廬山建造白蓮社。

慧遠德學極高,為時
人所景仰,當建白蓮社時,謝靈運想參加,並願出資建造,但為慧遠法師所拒。

可是慧遠卻主動邀請淵明入社,淵明說:「貴社禁酒,如允飲酒,則入社。

」慧遠破例許之。

淵明敬謝,仍不入社,但常與慧遠往來。

相傳某日前訪慧遠,甫及寺外,聞鐘聲,不覺顰容,遽命還駕。

宋人張商英有詩說:「虎溪回首去,陶令趣何深。

」又傳慧遠送客,從不過虎溪,一日與淵明及道士陸修靜邊走邊談,不覺過虎溪數百步,虎輒驟吼,三人相與大笑而去。

後來有所謂「三笑圖」,就是慧遠送淵明、陸修靜過虎溪的故事。

後人亦在此地建有一亭,叫三笑亭。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引导语:陶渊明大家都知道是田园山水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赠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一说宜丰人)。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考证陶为奚族人,但其证据略显薄弱)。

(《宋书》隐逸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

关于陶渊明生平的典故

关于陶渊明生平的典故

陶渊明生平的典故关于陶渊明生平的典故陶渊明的生平都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1、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2、作品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

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

《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3、《桃花源记》的背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轶事典故
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

郡将前来探望。

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

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

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

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

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

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

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