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再思考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其中数量关系运用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一直是教师们面临的挑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具有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更受青睐。
加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提高他们未来面对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通过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分析,案例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策略的优化以及课堂实施的困难与挑战,来深入了解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研究实践,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该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通过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可以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课学研究2020年第4期“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中不管是怎样的题目类型,都可以通过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便于学生进行解答。
因此,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发展数学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教学,需要学生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从生活中去寻找素材,编写成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将数量关系的意义现实化。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要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可以利用这题进行教学,“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篮球场是学生在体育课上常用到的场地,现在要让大家计算篮球场的周长,想必同学们都很乐于去思考。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篮球场是由两条长和两条宽围成的,想要计算篮球场的周长可以把四条边都加起来;也可以先算出两条长,两条宽各是多少,再把结果相加;还可以先算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2,通过三种方法都能算出篮球场的周长。
当学生们充分理解如何计算篮球场的周长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计算别的长方形物体的周长是否还可以这样算呢?哪种算法最简单?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声中归纳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二、实践训练,抽象数量关系学生对一个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反复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中凡是遇到根据情境进行列式计算的题目,都需要学生说明理由。
长此以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养成分析条件,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而不断积累对具体数量关系的感悟,当到达一定程度时,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学习也将从“量变到达质变”,此时教师应该顺应学生学习的思维发展,帮助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数量关系。
例如:在三四年级中出现的一些“行程问题”,我们知道求路程用到的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可这在教材中并未给出规范的数量关系式,又如,在后期的训练中,不仅要求路程,有些题目还要求速度或时间,此时如果没有数量关系式的帮助,仅凭对三个数量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解题会产生一定的难度。
浅谈“解决问题”中对数量关系教学的再思考
机 统 一
、
对 数 量 关 系 的剖 析— _ 数 学 化 的 必 由之 路
在 以 往 的 数 量 关 系 教 学 中 , 于 老 师 十 分 重 由
面 , 过 去 我 们 熟 悉 的 以 培 养 学 生 解 题 能 力 为 目 从
的_ “ 用 题 ” 学 到 新 课 程 以 发 展 学 生 综 合 数 的 应 教 学 能力 为核 心 的 “ 决 问题 ” 学 , 多老 师 面对 解 教 许
过 多 地 放 在 对 信 息 的 收 集 、 理 上 , 数 量 关 系 整 对 的 形 成 与 分 析 显 得 比 较 单 薄 , 致 教 学 从 “ 活 导 生
解 决 问 题 教 学 的 改 革 , 量 关 系 的 教 学 仍 是 重 要 数
环 节 , 将 承 载 着 学 生 的 认 知 “ 表 及 里 ” “ 浅 它 由 、 由
人 深 ”的 质 的 飞 跃 。 .
题 教 学 中 如 何 看 待 数 量 关 系 的 作 用 ? 传 统 数 量 关 系 教 学 的 优 势 如 何 在 当 前 的 教 学 中 发 挥 其 应 有
情 境 ” 接 走 向“ 用 ”忽 视 了 “ 量 关 系 形成 ” 直 应 , 数
其 教 学 目标 、 容 体 系 、 排 呈 现 方 式 的 巨 大 变 内 编
化感 到无 所 适 从 ; 一 方 面 , 于 没有 准确 把 握 另 由
这 个 重 要 的 数 学 建 模 的 过 程 。 这 样 的 教 学 , 必 势 削 弱 了 学 生 解 决 问 题 时 的 思 考 过 程 , 小 了 发 展 缩
学 生 的数 学 理解 的空 间 , 新 课程 对 “ 决 问题 ” 与 解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数学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而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孩子的数学修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如何将数量关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进行实践研究。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快速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直接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提高解题的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练习能力的提高。
数量关系的教学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数量关系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数量关系的基本概念及其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联系,并能够根据数量关系来描述实际问题。
2. 数量关系的探索:学生通过自由探索和学校授课,了解数量关系中的特定规律,发现各种现象事物之间的数量规律和联系,以及如何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数量关系的运用: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数量关系,能够将找出的规律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发掘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利用案例教学法教授数量关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体、生动的教学法,常常被用于教学中。
在教学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小明和小红两个人一起去集市买东西,进了五家店,小明买了两件衣服和三个水果,小红买了一件衣服和四个水果,那么他们总共买了多少个东西呢?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增强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练习,逐步让学生习惯使用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加减乘除等数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实际问题,如商店打折等等,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方式,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引言:数学是一门运用逻辑思维和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学科,而在小学阶段,数学解决问题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数量关系是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涉及到数量的增减、比较、累计等操作,对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数学运算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数量关系,成为了当前教育界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个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实践研究。
一、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1.1 数量关系对逻辑思维的培养数量关系是数学的一个基本属性,是数学意义上的“量”。
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推理,这样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数量关系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作用是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数量关系涉及到了数的加减乘除、比较大小等操作,这些操作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加强数量关系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设置情境化问题,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思维2.1 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化问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2.2 营造互动式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互动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们参与到数量关系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量关系和运用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量关系思维。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摘要: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它为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形成一种有数学价值的问题解决模式。
在新课程下如何才能很自然的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是困扰许多一线教师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如何看待数量关系并发挥数量关系教学的真正功能就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关系小学数学一、生活化的问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必要与兴趣创设合适的情境,在“问题解决”中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
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将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在解决过程中体验数量关系。
如:在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我们创设了“分餐”情景:同学们,每天中午我们都在学校吃饭,想知道咱们六年级的学生每天需多少千克大米?学校每天中午一共需要360kg大米,其中的1/3分给五六年级的学生,六年级分得的大米是五六年级大米总数的2/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经历“收集有效信息”→“整理分析”→“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的过程,体验数量关系从而帮助自己有效的解决问题。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积极主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还有助于学生分析和掌握数量关系。
运用生活化的情景,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将实际情景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数量关系等能力。
二、培养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意识,使解决问题变得更容易意识支配行动,当解决问题时,孩子们有了读完题马上找数量关系的意识时,解决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如何培养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意识?老师们可以尝试用如下两种方法:1、给出各种信息组合问题情境,培养建立数量关系的意识。
在练习课中设计了如下的题目:①苹果树有120棵②每棵苹果树每年可产苹果50kg③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5/6④每棵桃树的每年可产桃40kg⑤梨树有多少棵?⑥桃树的年产量是苹果树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选择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解答。
2024年浅谈“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策略
2024年浅谈“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尤其是数量关系问题的解决。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因此,在教学这类问题时,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个情境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教授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装修房子的情境,让学生在计算房间面积和所需涂料量的过程中,理解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直观演示,帮助理解对于数量关系问题,直观演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或者实物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量关系。
例如,在教授比例和百分比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饼图来展示比例和百分比的关系,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引导探究,自主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例如,在解决一些复杂的数量关系问题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提示和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注重实践,应用拓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授完一种数量关系的解决方法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五、及时反馈,巩固提升最后,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以便他们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对应用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思考
意 图 ,在 全 面 贯 彻课 标 精 神 的 前 提 下 , 根 据 教 材 的
基 本 精 神 和 编 写 意 图 , 结 合 实 际 情 况 创 造 性 使 用 教
材 。 另 一 方 面 ,编 者 要 多 听 听 一 线 教 师 的 实 践 感 悟
和 心 里 话 , 多 吸 纳 一 线 教 师 对 教 材 建 设 的 意 见 ,用
域 ,而 是 将 其 融 入 数 的 运 算 等 教 学 内 容 之 中 ,成 为 解 决 相 应 实 际 问 题 的 有 机 组 成 部分 。 新 教材 中的 应 用 问
题 有 的 可 以 直 接 应 用 四 则 运 算 意 义 解 决 ,有 的 不 能 。
不 能 直 接 应 用 四则 运 算 意 义 解 决 的 简 单 实 际 问 题 也 是
村 ; 既 要 关 注 教 师 的 教 ,又 要 关 注 学 生 的 学 。 教 材 建 设 要 在 寻 求 可 行 性 的前 提 下 探 出路 子 来 , 动 态 推
确 的 解 题 思 路 、 发 展 思 维 能 力 方 面 ,在 培 养 学 生 解 决 简 单 实 际 问 题 的 能 力 方 面 发 挥 了 显 著 的 作 用 ,这 些都是小学数学教育界公认 的。 课 改 提 出 , 应 用 问 题 教 学 要 引 导 学 生 联 系 生 活 实 际 ,从 运 算 意 义 出 发 , 思 考 情 境 中 的 问 题 与 运 算
验 方 面 的 功 能 放 大 了 。 如 果 立 足 于 儿 童 认 知 的 视 角 看 待 学 生 的 学 习 ,再 来 对 照 原 先 的 美 好 设 想 与 追 求 ,
三 、思考与应对
应 用 问题 教 学改 革是 新 课 改 的重 要 内容 之一 。 随 着 课 改 的 推 进 ,应 用 问题 教 学 改 革 越 来 越 引 起 人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
2020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得到了重视,学生能力教学也成为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以数量关系为主要考察内容的题目时很难抓住要点,得不到正确和有效的解决,针对这一情况本次研究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教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使得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目的,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小学生而言,数学解题过程中对思维和理解能力的要求使得他们的解题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考验,尤其是针对数学题目构建数量关系更是考验学生的数学基本功底,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必须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来构建数量关系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主要是指学生遇到某一个数学问题时所能想到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如何高效的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过程中构建数量关系展开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明确题目要求,构建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解题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解题技巧的渗透教学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面对一道具体的题目,小学生第一步必须仔细读题进行审题,从而找出题目中潜在的数量关系,解题能力的关键也就是小学生解题习惯和解题思路的正确与否。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也要广泛挑选不一样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构建数量关系,在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实现数量关系的正确构建。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兴趣是否被激发出来,教师也要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构建数量关系。
教师可以挑选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经典例题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像题目“小明陪妈妈去超市买水果,苹果每斤6元共花了18元,香蕉每斤3元花了15元,那么请问小明妈妈买苹果和香蕉各多少斤?一共花了多少钱?”。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摘要】数、格式等信息。
谢谢!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在将分析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探讨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讨论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策略;在将总结实践研究的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的重要性和应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实践案例、教学策略、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
在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它涉及到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比较大小、建立方程等内容。
通过数量关系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出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
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数量关系的转化和推理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数量关系的引导和训练不够充分,导致学生难以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也可以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量关系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量关系相关知识,为将来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引言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阶段。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数量关系不仅是数学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运用数量关系,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基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从问题意识、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实践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是首要任务。
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学生需要具有正确的问题意识,才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一道题目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图形和描述来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这需要老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兴趣和认识。
2. 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老师应该及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逐渐领会问题与数量关系的关联,形成对数量关系的基本理解。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数量关系来思考和探索,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和思维模式。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针对数量关系的教学,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量关系的运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型或图形来理解数量关系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随着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视,教师们越来越注重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其中,数量关系运用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许多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
本文主要探讨数量关系运用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陈述由于小学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完全发展,他们对于数量大小、数量关系等概念的理解往往模糊不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概念讲解简单讲解数量大小、数量关系等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问题中涉及到的数量概念,以便于后续解决问题。
2、数量关系的解释3、问题解决方法的指导介绍常见的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如列方程、作图法等,并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解决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实践研究1、教学设计针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和数量关系运用的难点,本次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概念,并能够灵活应用拟合问题。
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引导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导入首先,通过一道有趣的问题进行导入,例如:某班有78名学生,他们分为三个队伍参加比赛,其中一队比其他两队多1人,那么每队有多少名学生?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
介绍问题中的概念,如数量大小、数量关系、比例等,重点讲解“余数”的概念及其在计算中的应用。
(3)实例分析介绍一些数量关系的实例,如买水果、坐公交等,通过实例讲解数量关系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量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4)师生互动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作图、列方程等,从中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数量关系计算上存在的困惑和难点。
并让学生通过互相询问、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5)总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同时,也介绍一些数量关系的深入学习内容和拓展性问题,以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后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浅谈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农村支教29浅谈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王春平加强小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数量关系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对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内容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剖和分析,使学生能够从学习内容中提炼和概括规律和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增强,从而达成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数量关系指的是在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分析和提炼出来的,反映出这些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式来进行表达的关系。
毋庸置疑,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在应用题的解决上,数量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应用题型较少,那么数量关系是否仍然在解决问题上存在作用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了教学工作的新目标,要求教师不再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初步学会以数学的角度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灵活调动自身所学应用于实际,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可以看出当前“解决问题”这一概念更加广泛,但依然围绕增强学生数学敏感度,加深学生数学理解,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这几方面的内容来展开教学,因此解决问题的思维本质仍然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鉴于此,文章就对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一、数量关系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思维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对相关问题和理论进行深度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身主动性,完成将数学问题转换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程标准》把“应用题”换成了“解决问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领域之中。
课改以来,不少教师都不约而同的遇到了同样的尴尬:“解决问题时学生找不着思路,乱猜乱碰”,“综合列式学生困难大”,“班级里好的学生真好,差的真差,两极分化严重”……新课改带来的困惑:数量关系要不要?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相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
而材中应用题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强调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题。
在当前“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关注情境的创设,关注信息的收集,而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甚至认为数量关系的训练是机械训练,与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理念相违背,应该抛弃。
充斥课堂教学的是学生一味地根据情境讲故事,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只是停留在具体情境,缺乏在大量情境基础上的归纳提炼和概括抽象。
因而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题能力较差,数学思考的发展没有深度。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是否还应强调数量关系?传统使用题教学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还管用吗?实际上,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把创设情境、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模型并重,不要因为教学改革而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学生如果没有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的厚实基础,那么,他们对于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等的后续研究也将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解决问题》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解决问题》的课后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解决问题》的课后教学反思1在新课学习时,我利用教材的主题题给出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首先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并且整理信息,要求学生会正确、有序地看图。
要让学生知道看图的一般方法:先整体地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的其他信息,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地,仔细地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
然后再理一理: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哪些条件对这个问题有用,哪些条件对那问题有用。
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它是解决多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转折点。
虽然只比低年级多了一步计算,但在思考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步计算只要思考怎么列式就可以了,只用一个数量关系。
而两步计算要用两个不同的数量关系,要列两个算式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先分析和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个环节中我力求突出思路的提炼和反思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说出“怎么想的”更通过追问让学生反思“怎样想到这样想的”,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信息解决问题,也就是这一过程中实现“从信息到问题”与“从问题到信息”两种解题策略的沟通,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有六条船,每条船上坐4人,这些人后来去玩只能坐3人的碰碰车,问需要多少辆碰碰车?”课堂上有学生利用拆分的数学思想解决的:每条船上去掉一个人,每条船上还有3个人,这样相当于要6辆碰碰车,再把拿出来的6个人可以坐2辆碰碰车,2加6等于8,需要8辆,于是解决了问题。
这种方法其实只有部分学生能想到的,除了要表扬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最优化解决问题、我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数量关系教学的思考
求 的信息 , 保学 生从例 题策 略 的角度 确 去解 决 问题 。同时 , 可 以有 意识 地把 还 例题 所使 用 的数 量关 系融 人教学 中 , 以 此为基础 , 教学解决 问题 的策 略。
有形成策 略, 需要 教 师 帮 助梳 理 和提 升 。只有 上升 到解决 问题策 略 的层 面 , 方 能促进 学生 的思维 发展 , 认识 到策 略 的价值 。因此 , 师必须让 学生经历 、 教 体
新 课 程 下 “ 决 问 题 的 策 略 " 解 与
数 量 关 系 教 学 的 思 考
口 江 苏省淮安 市洪泽县 东双 沟小学 侍 江
【 关键词 】 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系 ,
数量
活经验 , 从表示整体 与部分 的关 系 , 拓展 到两 个数 量之 间 的关 系 , 稍后 分数加 在 减 的问题 中, 材只 涉及部 分与 整体 的 教
策略 就是 解决 问题 的计 谋 与数 略 ,
以想 到 比较量 与对 应分 率与单 位 “ ” 1之 间的差 , 就很 正常 了 。如 果教 师一 味 也 强求 学生 用算 式方 法来解 答 , 堂教学 课 就会 走 人误 区 , 即使 学生能 够掌 握算 式 方法 , 恐怕也 只是简单 的模仿 , 使课堂 回 归到 “ 先分类 , 再强行记忆解法 ” 的老路。 二、关 注信息呈现 形式 。 感悟 “ 决 解 问题 ” 的价值 , 体现 数量关 系是形成 策略 的基础 在“ 解决 问题 ” 的教学 中 , 息呈 现 信 的方 式很重要 , 过于简单 , 则不能 吸引学 生, 学生 的学 习动机 淡薄 ; 息过难 , 信 学
激发学生 对问题进一步探究 的兴趣 。教
如, 六年级上册 《 替换 的策 略》教师 , 可以设 计多次对 比、 变式训练 、 思分析 反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一、以旧引新,以旧促新。
首先,我复习了简单的图画问题,学生根据图意用加法计算。
第一题是根据生活经历理解图意继而用加法计算。
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为下一步学习有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问题做好了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帮助理解。
然后,教学用加法解决图画问题。
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
再比拟与复习中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区别,从而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号”,明确“大括号”表示的意思。
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层理解,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好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局部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
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此时,学生对这题已根本理解,我又设计了让学生用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小兔子来画一画图的意思,让大家看明白的环节。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数字等形式很好的表达了图的意思,使学生对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深度的理解。
本环节教学,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用笔画一画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承受。
三、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才能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
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才能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才能,动手写和画的才能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
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设计了同桌讨论要提醒同学解答时注意什么和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开场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在认识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课件,直播时有意放慢步骤,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目的也是想照顾思维水平中等的孩子。
先从复习正反比例入手,使学生分清正反比例关系,使巩固了旧知,又为本节新授做了充足准备。
在教学新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啤酒的总瓶数和箱子个数的这两种量,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学生列出自己的算术方法,老师给以肯定。
“你还会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知道啤酒总瓶数÷箱数=每箱啤酒的瓶数,每箱啤酒的瓶数是一定的,所以啤酒总瓶数和箱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啤酒总瓶数和箱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导学生用比例解答。
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这节课既重视用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中信息,讨论题中量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判断是什么比例,固定不变的是哪一个,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学生传过来的问题回答比较积极,学生的学习互动交流也比较好。
不足之处:因线上教学关系没有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不回答问题的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在以后的线上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方面继续努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列方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图式列方程并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这一章节内容中包含用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也包含用方程解复杂问题。
成功之处: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正确找到等量关系的问题。
数量关系教案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量关系教案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最常见的学科,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的学习中,数量关系无疑是重中之重。
掌握好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比较快捷地去寻找问题的规律和本质,不仅提高了解题的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应用数字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数量关系在教学中的策略,并提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数量关系的特点数量关系包括比例、份额、百分数、分数、倍数等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概念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学习数量关系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确定目标。
学生需要明确自己要达成的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目标也有所不同,可以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来制定。
2.正确把握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本质和规律。
在学习数量关系时,要深入理解一些相关概念,例如比例、百分数、分数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和数学关系。
3.发现事物之间的大量规律。
学生需要树立大胆推测、灵活转换思维方式,去发现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4.建立概念模型。
在学习数量关系时,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概念和模型,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数量关系问题。
二、教学策略1.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数量感和数量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对数量感的敏锐度和掌握数量的思维方式。
2.注重方法的分享和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享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注重案例和练习题的分析讲解。
在教学中,讲解案例和练习题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和练习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例8”。
这个例题要求学生通过看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将抽象的数学信息具体化,进而探讨如何解决含有“归一问题”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以“妈妈买碗”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1”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几个”最后的结果。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在课件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个别差生开始不理解,到后来的练习也能基本完成。
本节课的例题和“想一想”同属于归一问题,但略有不同,第一个是正归一,后一个是反归一,我在处理这两题时,采用了对比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发现不同,进而减少了正反归一问题的混淆。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根据场景编题”的环节,给出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补充提问题,巩固了学生的新知,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编题,在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的同时能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这节课后,通过自我反思教学过程,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1、课堂讲的偏多,没有放手给学生,担心学生画示意图课堂上耗时过多,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在讲例题时,少数同学进行“分析与解答”活动,没能照顾学困生的学习体验。
2、分析题目时重复。
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多次让学生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
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
总着急想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
今后改进的措施: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再思考[内容摘要] 本文从当前“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热议的话题着手,理性地分析了传统应用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当前新课改对解决问题教学的价值取向,对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数量关系的剖析、数量关系的提炼与概括以及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这三个环节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数学教学从最近对不少一线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与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两者关系的认识不清是他们深感困惑的问题。
一方面,从过去我们熟悉的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为目的的“应用题”教学到新课程以发展学生综合数学能力为核心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许多教师面对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编排呈现方式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不少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缺乏全局意识,导致了教学的“脱节”、学生解题能力的下降。
而作为曾经是“应用题”教学核心的“数量关系” 教学,自课改开始就备受关注,“解决问题要不要突出‘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看待数量关系的作用?”“传统数量关系教学的优势如何在当前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以下思考:一、对数量关系的剖析——数学化的必由之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
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而让学生具有数学化的能力便是“解决问题”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1 重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两次转化。
《小学数学教育》(2009.3) 刊登了北京师范大学周玉仁教授关于“解决问题”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其中第一个观点就足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审视当前的教学。
文中指出,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完成了两次认识上的转化,第一个转化是指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经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全面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
这两个转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过于重视第二次转化而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而课改后的教学又将关注的重心过多地放在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上,对数量关系的形成与分析显得比较单薄,导致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应用” ,忽视了“数量关系形成”这个重要的数学建模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势必会削弱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缩小学生的数学理解的空间,这与新课程要求“解决问题”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
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新课程中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改革,数量关系的教学仍是重要环节,它承载着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的质的飞跃。
2 重视数量关系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的有机统一。
在以往的数量关系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牢固掌握,就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辨认题型以及解决问题的操练,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形成熟练的解题技巧。
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问题情境正好与应用题体系的某个题型完全匹配的现象,也正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新课程才将“解决问题”渗透于数学教学始终,并降低了对信息素材的加工程度,还原数学问题的生活原貌,力求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新情境中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发展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因此,传统应用题教学留下“熟悉类型――识别类型――套用解题方法”的基本模式,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类似这样机械的数量关系教学并不可取。
很多研究表明,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解决问题时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将情境中的问胚与运算意义相联系。
因而。
我们必须将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从“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形成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述上作过多精致的表述,而应该提供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数量关系。
这种明显带有个体“数学思考”成分的数学活动是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理应被广大教师所重视。
因此,数量关系的教学不能厚此薄彼,重“运用”轻“形成” 。
而应将它们有机地统一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二、对数量关系的提炼与概括一一结构化迁移的重要环节1 注重基本数量关系的原始积累。
新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就是将“数与运算”融入生活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意义,掌握算法。
同时,又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内化。
因此,四则运算的意义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数量关系最为基本的模型。
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
引导学生将情境中的问题与运算意义相联系,充分经历思考与体验的过程。
例如,同样是教学加法,一年级教材通过多种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知:一上教材40 页“3 个男生和2 个女生在浇花,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 一一两部分合并(静态),“ 3个人在浇花,又来了2个人,现在有多少人?” 一一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动态);二上教材26 页的“红花片有11 个,绿花片比红花片多3个,绿花片有几个?” 一一在“比较”情境中求较大的量等。
只有以各种方式不断拓展对运算本质的理解,才能逐步完善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建构。
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
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如:部分量+部分量=总量、较小量+相差量=较大量等,这种原始的积累,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注重常见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数量关系除了有按加、减、乘、除意义的基本数量关系,也有密切结合某些实际素材的常见数量关系。
如“单价X数量=总价”、“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
这些数量关系的得出,都必须经过一个梳理和归纳的过程。
而运用数学语言来提炼数量关系是此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面对一个问题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构建“原生态”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转换思维视角,从而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进而通过对这一数量关系模型的变式运用,实现数量关系结构化迁移。
例如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做一个长6 厘米、宽 5 厘米、高4 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学生在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基础上独立探索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量关系: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所以只要先求3 组相对的面的面积,再相加。
即长x宽x 2+宽x高x 2+长x高x 2;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可以转换思考角度,将长方体的6 个面分为相同的2组,先可以求出每组相对的面中的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乘上2。
由此产生了新的数量关系。
即(长x宽+宽x 高+长x高)x 2。
两种数量关系的形成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
像这样,让学生经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新课程并没有舍弃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把握数量关系。
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当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适合于解决常规问题,有些适合于解决一些特殊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感悟、体验不断形成具有个性的解题策略,鼓励学生创新,但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对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掌握。
1 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需熟练运用。
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传统应用题教学中仍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分析法、综合法、作图法等等,这些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十分有帮助。
并且,这些基本的方法有别于针对解决某类典型题的单项技能技巧,具有广泛的基础性、迁移性和普适性,是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仍要重视让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及“分析思维”对一些常规问题进行比较完整的“说理训练” ,即结合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说出解题思路,通过这种“出声的思维”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强化思维成果,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由于上述两种思维模型都是对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把握,为学生指明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因此,学生解决问题就有了最基本的方法。
2 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应与解决问题策略相互渗透。
现实情况的纷繁复杂有时也为学生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设置了不小的障碍,有些问题结构还很特殊。
因此,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上述两种基本方法轻易找到其隐含的数量关系。
除了最基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之外,学生还很有必要具备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为了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教材也在第二学段每册均开辟“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一独立单元。
通过教材循序渐进的介绍,一些如列表整理、枚举、还原、假设、转化等基本的解题策略也为师生们熟知和应用。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以数量关系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个性不一的解题策略的运用,而应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机结合,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弄清现实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选择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表达式或图形简洁、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算,求出问题的解,最后,把数学模型中得到的解返回到问题中去,检验是否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数学化的手段 f 如画图、列表、转化等),分析、梳理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构建基本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数量关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更应该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际,将教材的变化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体现在教学中,从而逐步实现教学改革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