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动人口

合集下载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危险因素分析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危险因素分析

私营业主 , 特别是 制造加工人 员的 比例远远高于其 他职 业类 型 ,0 9年为 37 8 人 , 20 2 .6万 占全社会各行业从 业人 员总数 1 6 .2万人 的 3 . % …。而 与制造业 相关 的 4 4 0 08 化学剂 、 染料 、 煤炭 和燃料产品等是 大气 中颗粒物的主要 来源 。空气中细颗粒物( 直径 <11 和超细颗粒物 ( 0 m)  ̄ 直 径 < . p 对人体 健康最 为有 害。由于严重 的空气污 25 , m) 染, 致使从 事相关 行业 的外来 务工人 员呼吸道疾 病发病 率很高 , 如慢性呼 吸道疾病 , 包括 肺气肿 和慢性气 管炎 ,
噬以及调节炎 症 因子合 成 的生 物学功能 , 引起各种 急 能 慢性炎症 , 在许 多炎症性疾 病 的发病 中起 重要作 用。为 进一步提高结 核性胸腔积液诊断 , 通过 A A检测及 与巨 D 噬细胞炎症蛋 白 一l 联合检测 发现 , 合检测灵敏度 和 联 特异度分别为 7 . %和 10 0 , 71 0 .% 阳性 预测值 、 阴性预测
别 比为 15 9 3 . …。流动人 口数 占全市总人 口 l 7 .7万 37 6 人的 2 . %。截止 2 0 31 0 9年 , 比例 已提高至 2 . %。2 1 82 00
年, 随着第 4 届世博会在 上海成 功 的举 行 , 多的外来 1 更
20 0 9年上海市废气排放总量为 1 0 079亿标 m , 其中 工业 排 放 量 为 1 5 0 0 9亿 标 m I , ] 占排 放 总 量 的 约 t
流动人 口涌人上海。外来 流动人 口作为城市里一个 长期 存在 的群体 , 也是一个 长期被忽视 的弱势群体 , 其生活状
况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 。这一群体也是整个社会大

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

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

1997年第2期(总第101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 No.2,1997(Tot.No.101) 3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331010)资助。

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3宁越敏 摘要 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现象。

本文在评述了人口流动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成因和特征。

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看,两个原因导致流动人口产生,一是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庞大的外来劳动力市场,二是城乡差异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巨大推力。

因此,需要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次上制定合理措施,有序地疏导农村人口流动。

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作者 宁越敏,男,1954年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上海 200062)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实行改革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现象。

中国的人口流动具有社会和空间双重转换的特征,即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其结果使沿海城市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

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出地和人口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业已产生重要影响,并将继续产生影响。

一、人口流动的理论评述在人口流动的理论研究中,刘易斯最早提出农村人口转移的模型〔1〕。

刘易斯认为,不发达经济的特征是二元结构,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才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也只有工业部门的发展才能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拉尼斯和费接受了二元结构的观点,但他们认为刘易斯没有看到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事实上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先决条件〔2〕。

一般把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称之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麦茜认为,如果把上述理论延伸,那么人口区际流动就是由劳动力供需的空间差异所引起的。

相对资本而言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地区工资水平较低,而具有资本禀赋的地区工资水平较高,由此导致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流向高收入地区〔3〕。

上海推进流动人口 计生区域“一盘棋”工作

上海推进流动人口 计生区域“一盘棋”工作
流动 人 1延 伸 ,逐 步 实现计 生基 本公 共 服务 均等化 。 : 3 干 部 廉洁 从 政若 干 准 则》 ( 称 《 政准 则 》 .开 启计 划 生育 简 廉 )
四是 立 足 信 息 共享 实 现 流动 人 口服 务 管理 网络 化 。 市 工 作新 篇章 。
人 1计生 委 建立 了人 口与计 划 生育综 合 管理信 息 系统 加强 了 3 与相 关部 门 的信 息 共享 , 依托 国 家人 口计 生委 P DS信息 系统 A I
要 求 ,认 真分 析 本单 位本 部 门党 员领导 干部 在廉 洁从 政方 面存 在 的突 出 问题 和 薄 弱环节 开 展 自查 自纠 .对苗 头性 问题 早发
其 尔乡不 断完善 流 动人 口计 生管理 服 务 网络 建立 乡 、村 两级 现 、 提 醒 纠正 , 早 早 以实 际行 动推 动 《 政准 则》 的贯 彻 落实 。 廉 联动机 制 .实行 动 态管理 .使 流动 人 口计 生工 作走 上 了规 范化
服 务 ,集 中宣 传 和座谈 会等 多 种形 式开展 系列 宣传 活动 ,广 泛 勤 政 高 效 ,解 决办 事 效 率 不 高 问题 带 头 求 真务 实 ,克服 形 宣 传 了 《 动 人 1计 划 生 育 工 作 条例 》 等 知 识 .制 作 宣 传 栏 式 主 义 和 报喜 不报 忧 现 象 带头 艰 苦 奋 斗 、勤 俭 节 约 ,制 止 流 3
作 制 度 .组织 指 导各 区 ( )与流入 上 海人 口较 多的 地 区开展 县
得 力 其 尔 乡 的这 些 举 措 取 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得 到 了人 民 群众 特 别是妇 女 、儿童 的欢 迎 和支 持 。 ( 内蒙古 阿荣 旗人 口计 生局 郝 雅丽 崔 金萍 )

上海流动人口现状和管理建议

上海流动人口现状和管理建议

绪论当前,国正在经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发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

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口的大量、无序流动使得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能力呈不断弱化趋势。

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当给社会安定发展造成了很大隐患,因此转变流动人口管理的传统观念、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

一、上海流动人口现状1、流动人口的规模变动特征根据2005 年全国1%(上海3%)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流动人口达到581 万人,其中留居上海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达到438 万,占实有流动人口总量的75.39%。

而流动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户籍人口增长的平和缓慢使得流动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的比例始终在上升,从最初的7.75%一直上升到2005 年的24.65%1。

也就是说,2005 年四个上海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从增长速度上看,1988-1993 年是流动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5 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7.36%,1993-1997 年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1.39%,1997-2000 年又是一个流动人口的增长高峰时期,年均增长率恢复到21.10%,而2000 年以后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2000-2003 年年均增长9.65%,2003-2005 年年均增长8.22%。

但是,从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变化来看,2000 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平均每年净增长40 万人左右。

2、上海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1)、上海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提高。

截至2005 年仍有超过20%的人仅接受过小学以下的教育,但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已经从1993 年的10.33%上升到2005 年的26.61%,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从1.85%上升到9.81%。

2)、上海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各区县间的差别比较明显。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2014年)Collection of Data from 2014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inChina王培安主编Chief Editor Wang Pei’an编委会主编:王培安编委会成员:王谦贺丹刘鸿雁胡强强黄燕妮庄亚儿姜玉王志理齐嘉楠韩枫张刚赵雪晴前言2014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样本点分布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59个县级单位,涉及3776个街道(乡镇),8993个居委会(村委会)。

个人调查对象为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市(区、县)户口且2014年5月时年龄为15-59周岁的流动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除外)。

各省级样本量分为14000人、12000人、10000人、8000人、7000人、6000人、5000人和4000人八个等级。

实际调查流动人口201000人,有效样本200937人,涉及流动人口家庭成员667122人,其中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575288人。

监测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就业与居住、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婚育情况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以及社区人口基本状况、社区管理与服务等。

调查的主要结果不仅对全国和各省有代表性,对城市群和重点城市也有较好代表性。

为使监测数据更好地为科学决策和相关研究服务,我们对上述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整理,编辑了《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2014年)》。

对书中的不足和不妥之处,恳请使用者指正。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5月ForewordIn May 2014,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NHFPC) conducted a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throughout China. The sample points were distributed in 1,459 county-level units in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involving 3,776 sub-districts and towns (townships) and 8,993 neighbourhood (villagers' committees). Interviewees were the migrant population who had lived in the inflow places for more than a month, did not hav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that city (district or county), and were at the age of 15-59 by May 2014. Those whose current residen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lace of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the same city were not included. Sample sizes of the provinc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ight grades of 14,000 persons, 12,000 persons, 10,000 persons, 8,000 persons, 7,000 persons, 6,000 persons, 5,000 persons and 4,000 person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plan, 201,000 persons were to be interviewed, but 200,937 persons were actually interviewed, involving 667,122 family members, of which, 575,288 family members were in the inflow places. Contents under monitoring include basic inform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and family; employment and housing; basic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service; conditions about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an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basic condition of community population;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and so on. Results of the survey have well represented not only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provinces, but also urban groups and key cities.To better serv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related researches with these data, we hav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above data and edited the Collection of Data from 2014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in China. Comments are earnestly welcomed from the readers about anything inadequate or improper in the collection.Department of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for Migrant Population,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May 2015调查和数据汇总情况简介和说明一、调查内容。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上海市统计局 2011-09-23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05.74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

而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五普”增加591.96万人,增长193.6%(见图1)。

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

一、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从人口分布看,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5个区共容纳外来常住人口575.97万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其中仅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就有202.43 万,占22.5%。

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

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

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1)。

表1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区县分布与比重区县人口数(万人)比重(%)全市897.70100中心区173.3019.3黄浦区13.25 1.5卢湾区 5.400.6徐汇区27.95 3.1长宁区17.54 2.0静安区 5.720.6普陀区36.30 4.0闸北区20.00 2.2虹口区19.61 2.2杨浦区27.53 3.1近郊区482.2353.7闵行区120.3713.4宝山区76.618.5嘉定区82.829.2浦东新区202.4322.6(包括原南汇区)远郊区242.1727.0金山区20.11 2.2松江区93.7410.5青浦区60.50 6.7奉贤区52.72 5.9崇明县15.10 1.7二、外来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性别比下降明显1、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

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

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

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摘要:1.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基本情况2.上海市出生人口的统计数据3.上海市出生人口的结构特点4.上海市儿童保健和人口政策的重视5.上海市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正文:一、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基本情况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庞大。

据统计,至2015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 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33.62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 万人。

二、上海市出生人口的统计数据根据上海市出生人口统计表,2020 年,上海常住人口为16.6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 万。

上海流动人口出生率为2.6 万,其中嫁到上海的外来人口0.96 万。

根据历年数据,2000 年上海出生人口为9.18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6.95 万人;2001 年上海出生人口为8.1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5.76 万人。

2022 年,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迎来了一支生力军,根据广郡通城市大数据平台户籍出生人口达到了10.8 万人。

三、上海市出生人口的结构特点上海市出生人口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上海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其中包括嫁到上海的外来人口;其次,上海市出生人口中,流动人口出生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前来就业和生活;最后,上海市户籍人口出生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和生育观念的变化有关。

四、上海市儿童保健和人口政策的重视上海市一直重视儿童保健和人口政策。

在儿童保健方面,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建立了完善的儿童保健体系,为儿童提供了优质的保健服务。

在人口政策方面,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

五、上海市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上海市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发展潜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现状

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现状
L g l y t m dS c t e a S se An o i y e
{占 I 缸金 } I
29( ) 0.下 01
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现状
吴晓 燕
摘 要 上海 市流 动人 口子 女初 中后教 育 总体 呈现 “ 双增” 特点 , 即适龄 流动人 口子女数 量 逐渐 增加 , 中后 教 育的 需求 意 初 愿 日 增强。 益 流动人 口子女在 完 成 义务教 育的基 础 上 , 续在城 市接 受 初 中后 教 育的 问题 , 继 逐渐 浮 出水 面 , 引起 了社会 各 界
一Leabharlann 、留下 来 。 可 见 , 动 人 口对 子 女 的 期 望 并 不 比城 市 人 低 , 多人 把 子 女 接 流 许 受 良好 教 育 作 为 今 后 出人 头 地 的 有 效 途 径 。 流 动 人 口子 女 完 成 初 中 教 育 后 , 部 分 人 回 原 籍 继 续 接 受 高 中 阶 段 教 育 , 有很 大 一部 分 人 一 也 由于 已经 成为 城 市 的 “ 二代 移 民” 在 本 市接 受 初 叶 后教 育 的 需求 和 愿 。 1 望逐渐增强 。 二 、 动 人 口子 女 接 受 初 中 后 教 育 的 主要 渠 道 流 由于 户 籍制 度 雨I 高 考制 度 的 限 制 , 中 目前 流 动 人 口子 女 尚 不 能与 户籍学 生一 样享有继续在沪 接受初中后教育 的平等 权利。“ 三校教 育 ” 有 完 全 向流 动 人 口子 女 敞 开 , 通 高 中 教 育 更 是一 道 难 以逾 越 没 普 的门槛 。 回户籍所在地接受初 中后教育, 须 这一规定将大 量流动人 口 子 女 拦 截 在 了流 入 地 初 中 后 教 育 的 大 门 之 外 。 管 20 尽 0 8年 上海 市 中 招报名条件有所 调整, 即增加 了父母一方原属上海市常住户 口的本市 应届初中毕业 生、 地级市及以上政府驻沪办事机构有关工作人员予女 ( 须为上海 市应届初 中毕业生) 以参加上海 中考, 可 但对于绝大多数流 动 人 口予 女 而 言 , 格 的 条 件 限 制 使 这 一 规 定 仅 仅 成 为 了一 纸 空文 严 日 f, 沪流 动 人 口子 女初 中 毕业 后 主 要有 三 种选 择 : 一 , 学 j在 { 『 第 辍 后 开 始 打 工 赚 钱 , 种 现 象 较 为 普 遍 : 二 , 家 务 农 , 种 情况 数量 此 筇 回 此 较少 ; 三 , 第 回户 籍 所 在 地 继 续 就 读 。 共 青 团上 海 市 委 、 海市 社 区 据 上 青 少 年 事 务所 的一 项 调 查 显 示 , 中毕 业 后滞 留在 上海 的流 动 人 口子 初 女 约 有 一 半 的人 跟 随 父 母 在沪 经商 、 工 , 帮 少量 进 入 成 人 中专 、 校 或 技 其 他 中等 学 校 就 读 。 时 , 仃 为 数 不 少 的 流 动 人 口子 女 游 荡在 城 市 同 也 之 中 , 于 就 业 就 学 的两 难 境 地 。 处 三 、 动 人 口子 女 在 沪 接 受 初 中 后 教 育 的 障 碍 性 因 素分 析 流

上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研究

上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研究

上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研究摘要:关于上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在前期研究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选取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层面11个指标构建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专家打分,科学评价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在借鉴国外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一、问题提出本次研究对象是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即通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反应我国教育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特定的发展环境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政策在设计、制定、实施中存在一系列复杂问题,并对这些教育政策进行评估,提出优化策略。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发达地区教育所遇到的共同问题,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大难点,早在“九五”期间就是国家教委重点研究的五个教育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总数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持续增长并趋势放缓。

国家正逐年完善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保证随迁子女异地学习得到相应的保障以及公平的待遇,使教育體制得到良好的秩序。

二、文献综述关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现已成为教育热点问题,其相关内容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中对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分析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价做了一定的帮助。

从教育政策评估的本体认识来看,以孙绵涛将教育政策评估的一个界定为认识基础,其主体是政策评估,以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政策从制定、执行一直到实施效果的一系列进程中其他相关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而袁振国是以价值准则为基石,对教育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价值判断。

孙忠民(2022)是在对人力资源、政策经费、政策的执行、流入地办学规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保障系统不健、资源分配不均衡、综合性构建短缺、实施主体模糊、监视和控制不到位全等因素的干扰,研究发现目前随迁子女的教育保护政策的实施出现了错位、变形的情境。

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城市人口吸引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

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城市人口吸引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

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城市人口吸引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一、2019年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2019年全国各大城市人口数据排名中,沿海地区与其他省会城市人口数量都增长比较快,在当地常住人口数据排名中。

重庆以3000万人口数量排名第一。

北京上海人口数量为2000多万,广州深圳成都1000万,除却北上广深的人口数量较多之外,天津、武汉、苏州、西安、郑州、杭州、长沙、青岛、南京、济南等省会城市人口数量也比较多,均在1000万以上。

另外,宁波、无锡、东莞、佛山、合肥、常州、嘉兴、厦门、珠海等城市人口数量也在百万以上。

二、2019年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流动人口是指一个地区的非常住人口。

包括寄居人口、暂住人口、旅客登记人口和在途人口。

在建筑和运输部门做临时工的外地民工,进城经商、办企业、就学或从事各种第三产业劳动的外地人口,探亲访友人员,来自外地参加各种会议、展览、购货、旅游的人员,都构成了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的构成、数量受城镇性质、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制约。

各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革命与历史纪念性城镇,风景名胜旅游区,生产规模较大的名优土特产区,流动人口就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发布,国家放宽了对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镇就业生活的限制,促进了农村人口的乡城转移,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至1990年的2135万人,年均增长约7%。

第二个阶段是1990~2010年,流动人口规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1990年的2135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22143万人,年均增长约12%。

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以来至今,这段时期相对缓和,2010~2015年的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均增长约2%。

新形势下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思路

新形势下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思路

新形势下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思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

这些外来人口为上海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给城市管理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管理外来流动人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第一步是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外来人口的融入。

政府可以制定针对外来人口的就业、居住、教育等政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福利,使他们在上海生活得更加稳定和舒适。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外来人口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外来人口生活质量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对上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因此,我们需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

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要加大对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他们在上海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同时,还要加强医疗服务,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外来人口的健康权益。

三、加强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社区是外来人口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管理外来人口的重要基础。

我们需要加强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创造一个和谐、安全、有序的社区环境。

可以通过加强社区警务力量,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加强社区治安防控,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同时,还可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活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在新形势下,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外来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外来人口的全程管理和监控。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各部门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

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外来人口的流动趋势和特点进行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

中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

中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前50,2011年)注:按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排名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数据2:1750 1360万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2 北京市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8区3 粤1 广州市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

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

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数据2:广州市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4 天津市960 570 8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

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5 鄂1 武汉市960 570 120 1100(07非农业人口610万,武汉市市区人口660万07中心建成区面积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服务人口2020年为47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90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服务人口2010年为795万人)中心6区+洪山大部+东西湖6 苏1 南京市700 525 160 720(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规划都市圈的总面积约2753平方公里,都市圈总人口2010年为500万左右)中心7区+栖霞大部+浦口4街道+江宁3街数据2:南京市700 560 170 1200(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规划都市圈的总面积约2753平方公里,都市圈总人口2010年为500万左右)中心7区+栖霞大部+浦口10街道+江宁3街7 辽1 沈阳市610 460 85 550(04城区面积248.4平方公里,人口492.3万07城镇人口506万06中心建成区面积310平方公里,规划中心城区2010年实际居住人口4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9万人,农业人口1万人,暂住一年以上流动人口32万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710万人,非农业人口550万人,流动人口100万人,城市规划区要达到1220平方公里,建成区增加到450平方公里)中心5区+东陵区街道8 川1 成都市620 450 135 598(07中心城区面积598平方公里。

上海的环境问题总结概括

上海的环境问题总结概括

上海的环境问题总结概括1、老市区人口密度过高,城市空间狭小上海中心城10个区,土地面积仅280、45km2,人口却为704、03万,人口密度25104人/km2,特别是其中老市区部分,l49km2的土地面积竟集聚了639万人口,人口密度高达42900人/km2、这个数字不仅在国内居于首位,而且在世界大城市中也较少见。

如巴黎的人口密度为l9450人/km2、纽约仅9109人/km2,除现有城市人口以外,上海还拥有全国最多的流动人口。

目前每天有100-200万,2000年时,保守的估计也在300-400万人之间。

大量的流动人口滞留在市区,尤其是中心区,使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车流量拥挤,每人占有的城市空间有限。

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市政设施不足由于社会历史原因,上海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老市区道路面积小,人车混杂,交通极端拥挤,全市有机动车辆19万辆,非机动车辆400万辆(主要是白行车)、外省市进人上海的车辆也高达2万辆/月,而全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仅1、6m2。

不仅大大低于国外大城市的水平,如东京为10m2/人,纽约为28m2/人、伦教为26m2/人,而且是我国特大城市中最低的。

上海市区人均绿地面积仅0、9m2、人均居住面积也低于全国水平,而市区的人口密度却遥遥领先。

3、老城区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处理能力不足据几年来的统计资料分析、上海的经济发展,每增加1亿元的工业产值、约相应增加排放工业废水0、68Mt,废气20km2,工业废潭2800t、上海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00亿元,并以5%的速渡增长,这意味着每年要增加20亿元以上的产值、由此可见,上海经济的振兴与浦东开发对环保的压力是很大的,不考虑环保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上海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2Mt/日,废气排放总量990、72Mm2/日,其中二氧化硫0、39Mt/年,烟尘0、23Mt/年,工业粉尘产生量0、93Mt/年,三废污染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上海市的环境质量。

上海市流动人口的公共设施使用特征研究——以虹锦社区为例

上海市流动人口的公共设施使用特征研究——以虹锦社区为例

口的集 聚在 为城 市发展 做 出卓越 贡献 的同时 , 对城 市 的 日常运 营形成 了空前 的考 验 : 方面城 也 一 市在住 房 、 通 、 础设施 、 共设施 的供应 方 面压力剧 增 ; 交 基 公 另一方 面流 动人 口特有 的生活方 式又 决定 了城市 不能 以普通 市 民的标准 来解决 这一 系列 问题 。面对 这 样一 个 不 断膨 胀 、 变化 的特殊 群体 , 如何 提高城 市服 务水平 、 适应 流动人 口集 聚等一 系列 问题都 有待 研究 和解 答 。 我 国学者对 流动 人 口的研究 已有相 当丰 富 的积 累 。从 2 纪 8 O世 0年代 的农 村剩余 劳动 力转
图 1 虹 锦 社 区位 置
进入 2 1世纪 以来 , 流动人 口管 理政策 从严格 控 制 为 主 向管理 和 服务 并 重转 变 , 台 了大量 出
维 护流动 人 口合 法权 益 的政 策措施 , 居住证 制度 、 来从 业 人员 综 合保 险 暂行 办 法等 , 如 外 出现 了
收稿 1期 :0 0— 8— 7 5 2 1 0 0 t
对 中心城区典型流动人 口聚居地的实地调研 , 探索流动人 口使用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 , 寻找
与 本地居 民的差异 , 总结其 演变规 律 , 并 以加 深对 流动 人 口消 费生 活 方式 的理解 , 为城 市 规 划应
对 流动人 口的高速 集聚提 供参 考 。 本文 以问卷调 查和个 案访 谈相 结合 , 以设施 使用 频 率 和 年消 费 额 为 主要 指 标对 调 查 数据 并
移 问题 , 9 到 O年代 以 来 对 流 动 人 口的属 性 特 征 研 究 ( 丁金 宏 等 ,0 5 张 庆 五 ,9 1 宁越 敏 , 20 ; 19 ;

上海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

上海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

上海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1. 引言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逐渐成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

而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作为维护流动人员权益、保障城市管理秩序的重要保障措施,其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上海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展开深入讨论,剖析其重要性、具体内容以及对流动人员和城市管理的意义。

2.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的重要性流动人员,是指在一个城市内没有落户,没有稳定住所,经常来往或者暂住的人员。

他们的到来使得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得以增加,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带来了诸多挑战。

而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正是为了规范、便利和保障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

这项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得各类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化、高效化,还可以让流动人员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各项城市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城市社会环境。

3. 上海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的具体内容上海市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有着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针对流动人员的唯一识别信息明和档案管理要求,要求各类社会服务单位,必须严格审核和收集流动人员的有效唯一识别信息明材料,并且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记录流动人员的个人信息和相关事项。

对于流动人员的基本权益保障,规定要求各类服务单位,在提供就业、医疗、教育等各项服务时,不得因为流动人员的户口信息问题而歧视其享有的权益,必须平等对待,保证他们能够依法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则是对于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监督和保障要求,上海市规定成立了专门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监督机构,并且要求各类服务单位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定期接受监督检查。

4.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对城市管理的意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流动人员权益的保障,更体现在对城市管理秩序的规范和提升。

这项标准的实施,将会使得城市各项社会服务更加完善、高效,加大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平和透明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秩序的稳定。

上海基本概况

上海基本概况

上海市概况简称:沪区号:021邮编:200000面积:东西宽100公里,南北长120多公里,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其中外环线以内主城区面积610平方公里。

境内的崇明岛面积1041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岛。

人口:常住人口约1674多万,流动人口约200万。

位置: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

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向东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与美国的西海岸隔海相望,南临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邻,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世界第三大港和中国最大的港口。

区划:全市共辖18个区(黄浦、卢湾、徐汇、杨浦、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浦东新区、宝山、嘉定、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南汇)。

1个郊县(崇明)。

市花:白玉兰上海经济概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以建设“四个中心”为目标,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房,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是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自主性增长音速不断增长。

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3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625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增幅达到6年来最高水平;比1990年增长3.3倍,平均每年增长11.9%。

社会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曾和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按户籍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3年首次突破2000美元,1997年跃上3000美元台阶,2000年再上4000美元新台阶,2003年已超过5000美元,达到5642美元,继续居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各省级地区之首。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上海经济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03年,上海完成财政收入2828.87亿。

比上年增长28.5%。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89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

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

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

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最新版】目录1.上海市出生人口统计概述2.2020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3.上海市流动人口出生率4.上海市历年出生人口统计5.2022 年上海市户籍出生人口6.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7.上海市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变化趋势正文一、上海市出生人口统计概述上海市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人口出生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0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 16.6 万人,户籍人口为 6.2 万人。

同时,上海流动人口出生率为 2.6 万人,其中嫁到上海的外来人口为 0.96 万人。

二、2020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2020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 16.6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 6.2 万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的户籍人口占比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三、上海市流动人口出生率上海市流动人口出生率为 2.6 万人,这一数据反映了上海市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同时,这也为上海市的人口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四、上海市历年出生人口统计根据统计数据,2000 年上海市出生人口为 9.18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 6.95 万人。

此后,上海市的出生人口逐年递增,到 2020 年达到16.6 万人。

五、2022 年上海市户籍出生人口2022 年,上海市户籍出生人口达到了 10.8 万人。

这一数据再次彰显了上海市在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显著成就。

六、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

2015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 7.52%,死亡率为 5.07%,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5%。

七、上海市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变化趋势从上海市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统计数据来看,出生人口基本停滞,而死亡人口则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流动人口管理先进事迹材料

流动人口管理先进事迹材料

流动人口管理先进事迹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在各国各地都涌现出大量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管理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而有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成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先进事迹和经验。

一、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上海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的流动人口管理成为了全国各地关注的焦点。

上海市通过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库,深化户籍改革,推行服务一体化等措施,有效解决了流动人口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上海市还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引导流动人口依法依规生活和工作。

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流动人口的融入和城市建设的进步。

二、德国流动人口管理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也面临着大量的移民和流动人口。

面对这一挑战,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建立了多语种的移民服务中心,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提供法律援助等措施,为流动人口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德国政府还加强了对移民的监管和管理,鼓励合法移民,打击非法移民和雇佣非法劳工的行为,保障了本国劳工的权益。

三、新加坡流动人口管理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所以,新加坡每年都会迎来大量的外来移民和流动人口。

为了管理这些人口,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多元化的手段,例如加强对移民的监管,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建立多语种的服务机构等。

新加坡政府还注重对移民的培训和教育,鼓励他们融入当地社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这些措施使得新加坡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包容性的国家之一。

四、中国河南省流动人口管理河南省作为中国人口大省之一,也面临着大量的人口流动和移民。

为了更好地管理流动人口,河南省政府通过建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推行人口流动登记制度等措施,有效促进了流动人口的融入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河南省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流动人口就业、住房、医疗等政策,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上海流动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

上海流动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

上海流动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戴军;白光润【摘要】上海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了周边及内地众多的人口源源不断流入上海,流动人口问题已成为上海经济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上海的流动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要条件,然而现行的管理措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城市生态场势与现行户籍制度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对不同教育程度、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员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并尝试从观念、管理制度(留居证制度)、居住、劳务市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对上海流动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3(032)002【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流动人口;经济发展;应对措施【作者】戴军;白光润【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20 引言流动人口是相对于常住人口而言的,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了一个一定的行政辖区边界,在某一地区滞留一定时间,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以人户分离为标准. 上海强大的经济实力、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了周边及内地众多的人口源源不断流入上海,流动人口问题已成为上海经济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依据市公安局的暂住人口统计和历次上海流动人口调查推算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到2002年流动人口规模变化如图1. 可以看出,上海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张始于80年代,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图 1 1955~2000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化图1 上海流动人口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作用1.1 人口流动是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上海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客观上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浦东的开发使上海的经济迅速腾飞,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城市. 现阶段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有34547元(2000年),居全国第一位,而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78元(2000年),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还远达不到这一数字. 上海职工的收入远远高出全国大多数农民和其他城市居民的收入. 客观上存在的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造成人们的心理预期不同,大量人口流向预期值高的上海. 除此以外,上海基础教育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居全国一流,形成了较好的文化氛围. 服务设施完备,交通发达,信息灵通,生活环境较好. 这些都形成了较强大的“拉力”,吸引着其他地区的人口源源不断的流入上海.1.2 流动人口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上海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而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使用外来劳动力势在必行. 上海从1993年起人口自然增长率已持续出现负增长,正在步入严重老龄化城市行列,后备劳动力资源日益匮乏. 调查显示,在上海的流入人口中,20-34岁的青年占了一半以上,这是缓解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补充,缓和了城市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 并且,大量的具有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技术水平的高级人才的进入,给上海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上海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现阶段上海某些行业和工种劳动力结构性缺员状况严重,本地居民大都不愿意从事“苦、脏、累、险、差”的工作,大量的流动人口适时填补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些空缺职业,弥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缺口.大量的流动人口繁荣了城市第三产业,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显著的作用,活跃了市场,扩大了市场容量,方便了市民. 大批外地流动人口来沪经商,为上海人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弥补了国有渠道供给的不足.上海大量的流动人口激发了社会竞争,提高了城市经济的效率,给本地人口增加了就业的竞争压力. 在城市各行业产生激励作用,增强城市人的危机意识,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流动人口刺激了城市的供给与需求,繁荣了城市经济,提高总产出. 流动人口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采用了城市的消费模式,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城市经济.当然,在肯定外来流动人口给上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也给上海的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劳动生产等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负面效应. 如,给城市社会综合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流动人口中犯罪现象较严重,给城市社会治安带来一系列问题等等. 但不管怎样,如果缺少了这几百万的流动人口,将给上海的经济建设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2 城市生态场势与现行户籍制度关系分析2.1 城市生态场势与人口分析城市存在着区域生态场势. 场是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势是描述场的一种量. 场的存在是由环境系统的非均衡所决定的,它导致了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城市中,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教育文化水平、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在各行业各层面上的分布不均衡,形成了高低不同层面的区域生态场势,构建出不同发展空间. 人的生态价(生态价是人自身所拥有的得以维持其生态位的能力)应与区域所提供的生态势相均衡,这样人口(人才)才处于稳定状态,城市才可以充分发展[1].在城市生态场势最核心、最高级场势空间上的是城市产业中核心的部分,即需要高水平的文化知识、高级管理水平和高新技术的行业,这些岗位工作环境好、经济收入高,由具有高生态价的高级管理、技术人员来填充. 高科技领头羊不断带动城市经济向前发展.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永不停止,人的生态价的提高追赶不上科技的进步,在最核心、最高级的场势空间上总是出现生态位空缺,因而城市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永远不会饱和. 城市本身因受人口自身素质、教育等原因所限,无法提供与高级生态场势层面需求量相均衡的大量的高生态价人才. 城市对这部分人的需求需要不断地从外部吸纳.城市生态势从最核心的部分到外围部分、从最高级层面到最低级层面依次递减,形成不同的发展空间,不同空间中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科学素养、技能水平的要求也依次递减. 最低级生态场势空间上的是城市产业中外围的不需要太多技能、工作条件艰苦的岗位,由低生态价的人员来填充. 由于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原有居民的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在不断提高,导致城市居民的生态价不断总体提升,不断向白领管理阶层和熟练的技术蓝领阶层过渡抬升,大量简单、工作条件艰苦的岗位不断腾空,需由外来人员去从事.可见,城市生态场势中高级层面和低级层面,即核心和外围是两个不断生长的空间,所以城市对具有高生态价和低生态价的两部分人是永远需要的,必须有外来人口不断地、经常地填充于这两个空间,城市才能高速发展.2.2 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外来人口很难获得当地户口,进来者只能以打工的方式暂时留居,得不与城市本身居民同等的待遇,外来人口中的优秀者无法长期留下来. 而另一方面,某些已得到城市户口的流动人口,当他们自身素质已无法适应城市工作的需要、他们自身生态价与城市所提供的生态势已不相符时,仍然不愿离开城市. 因为若户口迁出城市,则以后轻易无法再迁入. 也就是说现行的户籍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屏障,拦住了大量具有与城市生态势相适合的生态价的人员. 在这种制度下,外来人口轻易进不来、留不下,好不容易留下的又不愿再出去. 这一制度阻碍了城市生态场势中高低两端场势的扩充、发展.因此要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但又不能完全放开,应设有一定的“门槛”,只吸纳那些具有与城市生态势要求相均衡的生态价的人. 设定的“门槛”不能绝对化、单一化,这是由以下几点因素决定的:首先,人的生态价不一样,不能盲目地以一条标准衡量;其次,因为城市中存在着不同的场势,不同场势对于填充于其中的人员的生态价要求不同,岗位本身存在着差异;再次,城市本身在不断往前发展,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生态场势不同,对人的生态价的要求也在不断地调整. 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在对现行的已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时,要因时、因地、因岗、因人制宜,对外来人口有差别对待.合理的人口管理制度应起到过滤作用. 城市高级场势层面上需要的高生态价的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而低生态价的劳动力想进入城市外围环节行业,需经过这一“过滤网”,素质较差者将被这一门槛拦住,只有那些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者才可以进入城市. 已进入城市者,若自身已无法适应城市工作的需要,需被淘汰出去. 待其经过学习充电,自身的生态价提高到相应高度时,可再次进入城市. 这样城市才可以充分吸纳到与自身的生态势相吻合的具有不同生态价的人员.3 正确处理流动人口问题的几点建议目前上海采取的强制性地对单位使用外来人员进行数量限制和工种限制的做法,以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一方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来人口大规模地流向上海,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又限制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技能素养的人来沪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利于上海城市化进程.可行的解决办法只有转变观念、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3.1 转变观念,积极创造亲和氛围在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差别巨大,城市居民有着强烈的优越感.而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居民的优越感更为强烈,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原职是农民的流动人口)较为歧视.加之流动人口在都市中的就业使得上海就业竞争加剧,从普通市民到行政部门管理者普遍认为流动人口抢了市民的饭碗,从心理上产生排斥感.这妨碍了流动人口与上海居民的交流,甚至易引发恶性冲突.并且,由于许多流动人口素质较差,犯罪违规现象严重,这又增添了上海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恐惧感.于是上海居民对流动人口更加排斥. 这样易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流动人口进入上海的过程,同时也是上海获取巨大的人才、人力资源,以及凝聚、吸附其身上的社会财富的过程.正如上海的崛起是以广大内地相当部分的财力、物力向上海的汇聚为条件一样,上海的现阶段发展也同样以汇聚、吸纳内地的人力与人才为前提,从而与资本的原始积累相配合,造成了内地所无可企及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强化了上海国内经济的霸主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发展与繁荣是与广大内地的巨大贡献、与庞大的流动人口的贡献分不开的.上海的政府管理者和城市居民必须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以海纳百川的心态正确应对流动人口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舆论手段,在全社会营造起一个亲和的氛围.可通过媒体(报纸、电视、广告牌、宣传画等)和其它宣传教育手段宣传流动人口对上海的积极贡献,阐述上海市民在生活休闲工作等各方面对流动人口的依赖,倡导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的和睦相处,弱化上海市民对流动人口的排斥感.同时,也要对流动人口宣传上海市民热情好客,并强调上海人民热烈欢迎遵纪守法的流动人口,也可制作学说上海话的培训节目和介绍上海风土人情的节目播出,一方面可使流动人口感受到上海的可亲友善,另一方面也可使流动人口尽快熟悉上海,融入上海.和睦友好的氛围有利于社会的团结与稳定.3.2 实施正确的管理制度上海发展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科技、经贸、教育、医疗等各类高级人才,同时也需要成千上万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普通劳动者.上海市管理机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应本着“对有能力者政策放活,对无能力者设槛”的原则.可对不同教育程度、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实行留居证管理制度,加大上海吸纳优秀人才和劳务人员的力度,增强城市活力.留居证是持有者在上海居住工作的证明,可用于办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个人相关事宜.上面载有持有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签发日期、有效日期、身份证编号、国籍(地区)、居住地变动情况等内容.可将留居证分为A,B,C,D四类,不同类别的持有者享受不同的待遇.3.2.1 D类留居证的申领发放标准D类留居证为临时留居证,是流动人口在上海临时居住的凭证.凡在上海居住一段时间以上(可暂定为3个月),不管其是否从事经济活动,都要在住所附近的有关管理机关登记申领D类留居证,以便公安机关进行有效管理.3.2.2 C类留居证的申领发放标准C类留居证的持有者只能在上海短期居住,最长期限为一年,可从事经济活动,不享受上海市居民可享受的任何优惠待遇.对于在上海居住或从事经济活动达一段时间以上(可暂定为3个月)的流动人口,则必须申领 C类留居证.由政府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发放C类留居证.政府还应严格规定,只有持有C类以上等级留居证的人员才可以在上海从事经济活动,无C类以上等级留居证者,任何单位不得接收,个人也不得申领工商营业执照.基层政府可定期对流动人口进行一定的专业技能、行业规则、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可换发新证,考核不合格者,不与发放C类留居证,不得再继续从事经济活动,直到其自身知识技能水平提高,达到有关要求.3.2.3 B类留居证的申领发放标准B类留居证持有者,可以长期在上海居住,但在工作、办理有关个人事务、子女就学等方面有一定限制,如可规定没有住房公积金补贴,不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子女可在上海就学、但不可参加上海市的高考等.对拥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流动人口:拥有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或专科学历但所学专业为上海紧缺专业或有一定科研成果,只要其在上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固定的住所,经考核合格后可发给B类留居证. 在上海有一定金额的投资,但投资金额达不到A类标准的,也可发给B类留居证.3.2.4 A类留居证的申领发放标准A类留居证相当于上海市户口,持有A类留居证的人员可享受与上海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在就业工资待遇、购房、购车等方面的要求与上海市民一样,可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和公积金贷款等.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拿到A类留居证,其子女便可以在上海就学,就学条件与市民一样.对申请来沪创业和工作的境外人才、入外籍和取得境外永久(长期)居留权的留学人员以及申请来沪创业、投资、工作的外省市人才,拥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投资达到一定标准、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研制出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拥有副高以上职称、拥有上海市经济发展急需专业相当等级以上证书,对这些人上海市应该无条件引进,发给A类留居证.3.2.5 留居证换发标准B类留居证的持有者,工作一定年限,在相应的工作部门做出一定贡献,或者私营企业主的资产扩张到相当程度,对解决上海居民就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经有关部门考核后可换发A类留居证.对于持有C类留居证的流动人口中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熟练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遵纪守法,无任何不良记录,在上海居住工作一定年限以上,有固定的单位和住所,经单位、居住地街道委员会或社区委员会推荐,经有关部门考核后,可换发B类留居证.持有此类留居证者,若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研制出重大科研成果或对该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经有关部门考核后可以换发A类留居证.对愿意在上海郊区、郊县从事农业生产,并懂得相应的农业科学知识的外来流动人口,以及第三产业中就职于固定的公司企业中,或经营个体、私营经济实体,表现突出的也可按照以上规定进行管理.总之,对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技能水平、不同投资金额的流动人口发放不同类别留居证,并且达到一定条件后可换发更高类别的留居证,这样可以设置门槛拦住低技能、低素质的流动人口,而为高级人才的引进清除了较多的障碍,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同时也留住了上海各行业急需的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素质较高的初级劳动力.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更多的流动人口为争取更好的优惠待遇而加倍努力,加速经济的发展.3.3 优化流动人口居住环境目前上海的流动人口,除一小部分有稳定高收入的人外,大部分的流动人口的收入较低且不稳定,他们基本上居住在租借的破旧房屋或自行搭建的临时性房屋(棚户)中,居住条件“脏、乱、差”,不仅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还易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政府可引导房产开发商在城郊结合部集中、规模开发消费对象为流动人口的简易、低价实用住房. 房型可以小间和大开间为主,家庭户的流动人口可租借单个的小房间;大开间可采用集体宿舍式布置模式,出租床位.这样不仅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大大得到改善,又减轻了流动人口的经济负担,房地产商也可从中获益.并且,流动人口集中居住,为有关部门的规范管理提供可能. 3.4 开发劳务市场,开辟成才渠道目前流入上海的流动人口就业,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从事体力劳动的流动人口,他们对职业的寻找,常靠亲友、老乡介绍,或立于街头巷尾消极等待雇主.虽然有诸如保姆市场之类的劳务市场,但多规模不大、也不很正规.通过非正规渠道找到职业的流动人口,不仅雇主所给薪水通常较低,而且有的连最基本的健康、人身安全保障都没有.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建立综合性、专门性的流动人口劳务市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和用工单位才可以进入劳务市场,方便流动人口和用工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建立综合性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和发布有关信息,降低流动人口就业的盲目性,降低流动成本.此外,流动人口也强烈希望能学到相关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但城市中或无相关的培训班、或收费较高,流动人口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建议建立收费低廉、实用性强的流动人口就业技能培训网络,定期或不定期在流动人口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流动人口迅速掌握从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4 结语流动人口问题是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目前上海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人气旺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庞大的流动人口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上海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拆除围墙,开门迎客,同时也要积极应对,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参考文献:[1] 白光润,朱海森.中国大陆人口移动机制与调控对策[J].人文地理,1999,3.[2] 李清明.关于上海流动人口的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3] 陆炳炎.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 华东师范大学软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上海流动人口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 中国统计年鉴[C].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6] 张鹤年.外来人口上海冲击波[J].社会科学报.2002,5.。

上海社区流动人口登记通知

上海社区流动人口登记通知

上海社区流动人口登记通知
近日,上海市有序开放社会面人员流动,我市“外防输入”压力增大,为进一步做好上海市来(返)南人员排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市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自觉主动报备
上海市来(返)南人员,须提前2天通过“南充市返乡人员报备二维码”或向本人住地社区(村)如实申报登记旅居史等相关情况。

二、严格落地查验
即日起,所有上海市来(返)南人员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严格查验健康码和行程卡。

三、实行闭环管控
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高速公路出口等交通卡口设置上海市来(返)南车辆、人员出港出站专用通道,对上海市来(返)南人员闭环转运至集中隔离点隔离。

四、实行提级管理
即日起,对有上海市旅居史来(返)南人员实施7天集中隔离和7天居家健康监测,集中隔离期间,第1、3、5、7天进行核酸检测,其中解除集中隔离时采取双采双检,并满足人、物、环境三样本同时核酸检测阴
性。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第1、3、7天进行核酸检测。

五、强化场所管控
餐饮酒店、大型商超、文化娱乐以及民宿、网约房等场所,严格落实健康码、场所码、行程卡、报备二维码“四码”联查,发现行程卡有上海市旅居史人员,立即向属地社区(村)报告,并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六、加强个人防护
上海市来(返)南人员自觉加强个人防护,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不滞留、不扎堆、不聚集,配合做好测温、亮码、扫码、登记、集中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

七、严格责任追究
拒绝接受检验检疫、居家健康监测、集中隔离或者治疗,隐瞒疫区行程和密切接触史,拒不向社区(村)报备,或者阻碍疫情防控公务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8~2003年部分年份上海市 外来流动人口增长情况表
年份 人数 1988 1993 1997 2000 2003
பைடு நூலகம்
106
251
237
387
499
2.年龄、性别
• 2003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中,年龄在 20~39岁之间的占63.93%,几乎是流动人口总 数的三分之二。而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如果 以女性为100,男性比例为134,但男女在不同 年龄段中的比例不一样。在0~14岁组之间, 男女比例接近,但在15~29岁组之间,女性的 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此后各年龄段基本都是男 性比例高于女性。这与他们在上海从事的职业 类型差别有直接的关系,并且很多女性在结婚 后就在家生子和照顾家庭,出外打工的少了。
上海流动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外来流动人 口逐年增加,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和 市场繁荣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 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有关市政建设和 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管理问题。
一、数量
• 1988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为106万人,到90年 代前期已经翻了一番,1993年达到251万人。 2003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和统计局进行的全 市19个区县332040个样本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 发现,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数已经增长到499 万人。2003年底全市登记的居住半年以上的常 住流动人口412.6万人(其中男性254.8万人,女 性157.8万人),占市常住人口总量1745万人的 28.6%。
3.文化程度
• 上海外来流动人口中,2000年和2003年2次调 查结果都表明初中文化程度占5成以上,其次 是小学和高中,3项合计达到90%以上;具有大 专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比例在缓慢增加。由于 文化水平较低,很多外来人口只能从事较低技 能要求的工作,与上海本地人口形成了互补关 系。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上海不但需要大量 具有较低技能和文化程度的一般劳动者,也需 要引进大量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技能的外来劳动 力。
2000年、2003年上海外来人口 文化构成表
年 份 文盲 半文 盲 小学 初中 高 中 大专 及以 上
20 00
5.3
24.6
55.2
11 .2
3.7
20 03
3.8
22.1
58.8
11 .3
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