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公有制经济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二、重农抑商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

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

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

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有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案例

有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案例

有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案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现代经济体系中两种基本的经济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来分析这两种经济形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案例一:中国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公有制经济并行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种发展形式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存在,相互促进和制约,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公有制经济主要以国家所有制为主体,通过国有企业等形式进行经济活动。

中国的国有企业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引进外资、上市改制等,逐渐摆脱了“大而全”、“小而散”的局面,提高了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效益和创新,灵活度更高,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

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推动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可以说,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公有制经济在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非公有制经济则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如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等发展迅速。

案例二:苹果公司与中国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苹果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其经营模式涉及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式。

以中国为例,苹果公司与中国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有紧密的联系。

首先,苹果公司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紧密合作的合作伙伴是富士康,这是一家台湾的代工企业,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外资企业。

富士康承担了苹果产品的制造和组装任务,通过充分发挥中国庞大的劳动力优势和市场规模,将产品制造成本降低,同时也带来了就业机会。

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

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

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旨在建立公有制经济和社会公正。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实践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并介绍其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一、起源和初期发展社会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848年,这份宣言发布后,社会主义的思想开始在欧洲各地传播。

社会主义的初期发展主要集中在欧洲。

其中,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在1871年,巴黎公社由工人阶级掌握政权,试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尽管巴黎公社短暂存在,但它仍然是工人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启示。

二、俄国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1917年的俄国革命标志着社会主义进入新的篇章。

在这次革命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经济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也在其他国家传播开来,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纷纷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受到了批评和挑战。

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困难使社会主义制度受到内外部压力。

最终,苏联解体成为独立国家,社会主义阵营崩溃。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始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土地改革、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策,旨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无产阶级专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邓小平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引入市场经济元素,并放松了国有企业的控制。

中国逐渐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四、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除了苏联和中国,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也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有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案例

有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案例

有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案例摘要:一、引言二、公有制经济案例1.国有企业改革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非公有制经济案例1.私营企业发展2.外商投资企业贡献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互动1.混合所有制经济2.市场竞争与政策支持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结合案例,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行探讨。

二、公有制经济案例1.国有企业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抓大放小、公司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措施,国有企业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如今,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土地实现了从集体所有制向家庭承包制的转变。

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非公有制经济案例1.私营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私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些知名私营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已经成为国际知名企业。

2.外商投资企业贡献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这些企业在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为例,该项目不仅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互动1.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通过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相互投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市场竞争与政策支持在市场竞争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如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基本上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

在这一历程中,中国积累了一系列的基本经验。

首先,中国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建立。

随后,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逐渐探索并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所有制经济体系。

其次,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验在于坚持并改善了公有制经济。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同时,中国还实行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允许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家庭承包经济等,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中国注重发挥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比较优势,推动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使得各种所有制经济能够通过自主决策、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实现了互相联动、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互补发展的格局。

最后,中国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吸收并创造了符合国情的制度安排。

中国在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了国外的发展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措施。

这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实践,但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中国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案例

有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案例

有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案例
1. 公有制经济案例: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

在农村地区,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通过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经营土地。

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享受土地经营所得。

2. 非公有制经济案例:阿里巴巴集团。

阿里巴巴是一家中国的私营企业,由马云创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

阿里巴巴以私人财产所有和经营为基础,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提供多种服务,涉及电商、金融、物流等领域。

3. 公有制经济案例:古巴的国有企业。

在古巴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下,大部分生产资料都属于国家,国有企业是经济的主体。

国有企业在各个行业中拥有主导地位,例如石油、制药和冶金等。

4. 非公有制经济案例:美国的硅谷科技公司。

硅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的一个地理区域,集中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创业公司。

这些科技公司大多是由个人或私人资本投资创办,形成了以创新、科技和市场竞争为核心的非公有制经济体系。

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主要表现为只是把纯公有制经济才 看作是公有制经济,没有把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成分也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畴。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由于 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几乎不存在什么混合经济,因而上述认识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但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是我们党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和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一方面,我们对于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另一 方面,我们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创造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允许搞股份制和 股份合作制,这绝不是搞私有化。股份制将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二,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十五”大已经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宪法》中也提到“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却没有明确“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 这就使得很多私营企业、个人不完全相信国家政策,出现了企业短期行为和转移资本的现象。
谢谢观看
基本概念
所谓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确立主要依靠公有制经济自身 在竞争中的优势。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指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基本内涵
相关书籍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应当把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公有制是就所有制的性质而言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和劳动 群众集体占有,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进行界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财产的具体组织形 式和经营方式,即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能否找到好的公有制实 现形式,关系到公有制优越性的发挥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经济制度

中国的经济制度

中国的经济制度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经济制度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的经济制度发展历程,并对其特点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1. 历史背景1.1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封建制度曾主导着国家的经济组织和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制度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和农民作为劳动力为特征。

这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经济的发展。

1.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采取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

在这个时期,国家通过国家计划统一分配资源和指导经济发展。

大规模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成为主导,私有制经济逐渐被限制。

计划经济维持了几十年,为国家实施工业化和农村改革创造了条件。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私人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外商投资。

国家也开始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和城市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这个时期的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 特点和优势2.1 中央政府的强大干预力度相比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制度有着更强大的中央政府干预力度。

国家对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进行控制和监管,以确保国家利益的实现。

这种干预力度使得政府能够迅速采取措施来应对经济波动和危机。

2.2 双重经济体制的存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中存在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双重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社会主义的公有经济,同时也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

这种双重体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2.3 高度适应性和灵活性中国的经济制度具有高度适应性和灵活性。

国家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

例如,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措施,有效缓解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3. 未来发展展望3.1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竞争和创新。

国有经济的前世今生与何去何从

国有经济的前世今生与何去何从

80年代的投石问路 VS 90年代的疾风骤雨
在这一时期,此前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中爆发。一时间,国企遭遇出售、破产, 员工则因“下岗”哀鸿遍野。 1996年:在“抓大”方面,国家确定了对1000户重点企业分类指导的方案。在
“放小”方面,各地采取了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
出售等多种形式,把一大批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放小”被简单地认为是“一卖了之”和“全面退
多样化。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至此,国有企业股份制度改革才真正迈开了步伐。从1980年厉以宁第 一次提出股份制,到1997年“十五大”上股份制才得到承认,用了整 整18年。
改革成果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 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
二是旧中国外资在华企业的转让、管制与征用,其中也包括前 苏联管理企业的移交等,也直接转化为国营企业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局部执政期间在解放区、根据地创办的 一批公营工商企业,更成为正牌的国营企业
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 “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 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突出问题:企业分配向个人倾斜,包盈不包亏, 助长了企业的盲目扩张,重生产、轻投资、拼设备等短期行为也显 现。同时,企业承包制按一户一率,企业不能公平竞争的弊端也日 益暴露出来。
故事继续 : 1985年7月26日,全国的报纸都刊登新华社的长篇通讯,《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
益的好厂长马胜利》。马胜利很快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历程以及基本经验
本文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制度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和基本经验。

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公有制是经济制度的主体。

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是指国家所有的经济组织和企业,集体经济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城市合作社。

在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福利待遇。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中国也允许和支持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个体经济是指个人或家庭经营的小规模经济活动,私营经济是指私人投资兴办的企业,外资经济是指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和经营活动。

这些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三、基本经验
中国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首先,中国强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其次,中国积极支持其他所有制经
济的发展,鼓励民间投资和外资企业的进入,以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增长。

最后,中国注重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管,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制度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是复杂的,其中的基本经验是重要的。

初中古代史经济制度总结

初中古代史经济制度总结

初中古代史经济制度总结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制度。

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在古代社会中,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市场经济制度。

首先,奴隶制是古代社会最原始的生产方式之一、在奴隶制下,奴隶是财产,被主人完全控制和支配,必须为主人劳动并没有私有财产。

奴隶制发展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中世纪初期,影响范围广泛。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都采用奴隶制。

奴隶制社会中经济制度主要包括生产、分配和交换。

奴隶们在水利、建筑、运输、农业、手工业等领域从事劳动,由主人支配,获得的劳动果实由主人支配。

奴隶们无权所有私有财产,也无法通过交换获得财富,只能依赖主人的分配和赏赐生活。

其次,封建制是中世纪社会的主要经济制度。

封建制在欧洲持续了近千年,直至近代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

封建制度下,社会被封建领主分割为领地,领主拥有生产资料,农民则在领主的地头耕种、劳动。

领主支配生产和分配,农民以不同形式为领主劳动,并支付固定比例的产出作为封建地租。

封建制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生产组织、物品分配和贸易等环节。

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关系既包括主仆关系,也包括封建农地的私有制,这是封建制度的核心之一最后,市场经济制度是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桥梁。

市场经济体系广泛应用于中世纪宗教和商业革命时期的欧洲。

市场经济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生产者通过生产商品获取经济利益,通过商品交换流通财富。

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市场自由对物质生产和交换有着推动作用。

市场经济制度在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市场经济制度。

每种经济制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在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奴隶制是古代社会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封建制是中世纪社会的主要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则是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桥梁。

从宏观上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从宏观上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描述:社会主义改革对市场体制的选择,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简称公有制市场经济)开始建立。

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次革命。

迄今为止,历史上只存在过私有制的或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市场经济无疑属于新型的市场经济。

市场体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生产行为对于消费需要的服从。

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资源配置就成为不能自然解决却又不得不予以解决的难题。

它客观上把人们的生产目的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为什么而生产,即对生产目的社会内容方面或价值方面的判断,这是从生产者角度,即从主体角度所做的判断。

通常说来,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则是为了取得剩余价值。

二是生产什么,即对生产目的的自然形式方面或使用价值方面的判断,这是从产品角度,即从客体角度所做的判断。

无论人们出于何种生产动机,在形式上都必须建立和需要的一致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私有制所导致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生产无法同需要相一致。

在周期性发作的经济危机中,一方面是堆积如山却卖不出去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挨饿受冻的广大劳动者。

他们设想,一旦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可按照人们的需要去有计划地安排生产。

列宁进一步认为:“各个生产部门的一切计划都应当严密地协调一致,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我们迫切需要的统一的经济计划。

”斯大林则明确断言:计划经济就是“指令性的计划”。

他们都认定,通过单一计划方式,就能解决社会主义生产中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

实践表明:指令性计划体制虽能克服生产手呼专状态所造成的弊端,却滋生出生产哗孕府状态所带来的弊端。

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不仅有很大一部分产品被毁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能力被闲置。

这种事实一度成为指令性计划体制存在的理由,因为它可以避免上述浪费。

但是,人们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生产门类不断增加,行业分工日趋精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的致变因素逐步增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的公有制经济建设(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解决战争和内乱后的经济困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合作化和国家对工业的大规模投资,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1978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策,试图通过集体集约化的经济方式快速发展经济。

然而,这些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误和经济困难,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至今):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逐步开放市场经济,引入了私有制和外资,鼓励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国家总体实力大幅提升。

基本经验包括:1. 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结合: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保证了国家的独立性和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允许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结合发展,使经济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

2. 积极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来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

但同时,国家对市场经济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保障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3. 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中国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将这些优势与各种所有制形式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积极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以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等方面,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组成_

中国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组成_

中国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组成_奴隶制经济是奴隶主阶级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包括奴隶),强制奴隶为其劳动并最大限度占有生活资料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二、封建社会(1840年以前):小农经济(虽然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还未形成独立的经济成分)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耕织结合的封闭型经济。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使当时的中国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四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

1.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仍继续存在并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和后来北洋军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准备了市场条件。

3.洋务企业:洋务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用机器生产,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这一时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他瓦解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重大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即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产生和壮大,推动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者)。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跟空想社会主义不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新社会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究竟采取什么具体形式或必然具有什么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除了公有制外是否还存在其他所有制形式,这些问 题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不同的规定和解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 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一种经济制度
目录
01 简介
03 中国经济制度
02 历史演变与发展
基本信息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联合劳动者共同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公有制形式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以及股份合作制等, 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消灭了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 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劳动者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个人消费品在公有制成员 之间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前景,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资料的全社会所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要地位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空想 社会主义在描绘未来理想社会制度时,一般都主张“财产公有”。他们所说的“财产公有”,一般又把它理解为 既包括生产资料,又包括个人生活资料,因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只是一般地谈到公有制,很不彻底,在许 多人那里,还保留着资产阶级的或小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要求。
在他们看来,以一种集体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所有制。所谓社会所有制,就是由整个社 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并由整个社会来管理生产和组织分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所有制有不同的形式。 由社会本身直接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管理一切生产部门和组织产品的分配,这是社会所有制的最高形式。

公有制的名词解释

公有制的名词解释

公有制的名词解释公有制是一种经济制度,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形式。

在公有制中,国家或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国家或社会机构对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I. 公有制的起源公有制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城市中的土地和资源归城市全体成员所有,由市议会或政府机构集中管理。

这种公有制体现了社会共同利益和公平分配的原则。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公有制开始在现代社会中发展。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国家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将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

这种形式的公有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资源的公平分配,旨在消除私人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并促进社会公正。

II. 公有制的特点公有制具有以下特点:1. 公平分配:公有制通过国家或社会机构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确保所有人在经济领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避免私人垄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平等。

2. 社会公正:公有制强调社会共同利益和社会公正。

资源和财富的分配不再由个人或私人资本决定,而是基于社会需求和社会权益的原则进行调配,以满足社会的整体利益。

3. 国家干预:公有制的实施需要国家或社会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监管,以保障公有制的运行和维护社会稳定。

国家在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确保公有制的顺利进行。

4. 经济效率:公有制强调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

公有制的经济组织和生产形式在追求社会公平的同时,也注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III. 公有制的发展与变革公有制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历史过程。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公有制也在不断调整和变革。

在20世纪后半叶,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改革,逐渐引入了私人资本和市场机制,推动了经济的活力和创新。

这种混合所有制的经济模式旨在兼顾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在探索新的公有制模式,如社会化所有制和合作制。

历史红色经济制度

历史红色经济制度

历史红色经济制度
"历史红色经济制度"通常指的是中国在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实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以下是相关时期的一些特点:
公有制经济:实施全面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实行全面的公有制,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

计划经济:实行中央计划经济,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对经济进行计划和管理,包括生产、投资、分配等。

农业集体化:推行农业合作化和农村集体所有制,通过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国有企业:大规模国有化工程,对工业部门进行全面的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体系,强调国家对关键产业的控制。

社会主义商业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商业体制,对商业进行国有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公有制在商业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的红色经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和发展目标。

然而,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中国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机制和经济的多元化。

这一过程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公有制经济我们一般认为只有原始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实行公有制,其实,历史上以国家或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有许多。

重读这些史实,对正确认识国企改革、发展民营企业等新问题会有一定的启发。

奴隶社会算是私有制社会,但也有公有制的成分,确切地说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我国西周和春秋前期的工商业就掌握在官府手里,各项工艺品,都由官吏管辖的奴隶从事生产。

所谓“处工就官府”、“工商食官”正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这种工商业是官办的,就是公有制。

井田制就更一大二公了,从后来商鞅变法提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看,井田制当然属公有制。

随着铁制农具、牛耕得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使“蓬蒿藜荻”之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野,逐渐得到垦辟,成为“庐田庑舍”。

由于奴隶没有这种积极性——“民不肯尽力”,井田处于瘫痪状态,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弄得“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

七十年代在农村有社员锄地只锄地头的现象,生产队长和社员的矛盾也很紧张,生产队里的牲口到春天就缺草少料,这些现象类似于“民不尽力”的井田。

当然,如果真是众人拾柴火焰旺,社员都象英雄小姐妹一样热爱集体,生产队长都像史来贺一样关心社员,也就不需要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了。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途径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瘐积,场工未毕”(庄稼烂在田里无人收割,堆在场头没有碾打完毕)的“公田不治”的景象。

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于是出现了大量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

大跃进时就出现庄稼烂在地里的现象,因为收回来的和不收回来的都一样吃公社食堂的大锅饭。

现在国有资产流失的企业的老总们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当然,这并非有意贬低奴隶社会公有制的作用,因为,这种制度的选择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集体的大规模的奴力劳动,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金字塔、空中花园、罗马大剧场等等都是奴隶劳动的硕果。

应该说明的是,两种所有制的选择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同时受各种社会力量的主观认识的影响,哪种所有制方式有生命力,哪种所有制方式更能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社会就会选择那种所有制。

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也是这样。

西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收税而已,特别是文帝时,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于是富商大贾、豪强地主“专山泽之饶”〔《盐铁论·禁耕》〕,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

汉武帝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工商部门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物。

汉武帝死后第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一年,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曾议罢盐铁官营事,和桑弘羊等进行了争论。

这次会议由桓宽作记录,整理成书,就是现存的《盐铁论》。

会议的结果,取消了酒的专卖和关内铁官,对汉武帝的官营政策作了限制和修改。

这可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第一次争论。

东汉时期,除了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的个体经济之外,还有大量的国家所有制经济。

封建国家不仅掌握着大量土地及山林川泽,并且还直接经营许多生产事业。

特别是手工业方面的经营,更多的集中在封建国家手里。

东汉政府的很多部门,都直接经营生产事业,以供皇帝和整个贵族官僚集团穷奢极欲的生活享受。

在东汉的政府机构中,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仆所掌管的全部税收收入外,它所管理的主要生产事业,是屯田。

东汉时期的屯田,以军屯为主,在沿边地区,还有募民屯田及放免刑徒屯田。

屯田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运输的繁劳,就地解决军粮。

大司农所属的平准署和导官署,还分别进行各种丝麻纺织品的染色加工及粮食加工。

西汉时,盐铁生产也由大司农直接经管,东汉时改由郡国经营管理。

少府实际上是皇帝的大管家,他除了管理山林川泽的各种税收归皇帝私用外,还直接组织整个皇室需要的生活用品和各类奢侈品的生产。

同时,少府所属的御府署,负责织造高级丝织品,及制作各种服装,尚方署主造各种奢侈品等,其规模都相当庞大。

将作大匠直接主持宫室、都邑、陵墓等土木工程的营造。

太仆则主造各种兵器器械,并管理各处牧苑,以供军事及皇室需用的马匹。

如上这些都属公有制经济。

类似于现在脱离政府部门以前的政府附属企业,其收入用于弥补经费的不足。

秦汉时期封建国家尚保留大量国有土地,由大司农和少府管理,是皇室和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东汉政府为解决农民破产流亡问题,经常地采用“假民公田”的办法。

所谓假民公田,就是把国有的荒地和怨囿以及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

接受假田的人,在头三五年可以享受免除耕税的待遇,国家甚至可以向假借公田的农民贷给种子、食粮、和耕具,但是过了几年以后,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假税”,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

《后汉书·和帝记》注:"假,犹租赁。

"假民公田就是把国有田地租赁给农民耕种。

也算是一种承包形式。

东汉政府利用假民公田的办法安置流民,是颇有成效的。

明初的田地有两大类:官田和民田。

官田就是国有的,是不允许买卖的。

民田属于官僚、地主和小自更农所有,允许买卖。

官田包括宋元以来原额官田,战后籍没张士诚等敌对政治集团的土地,开国后抄没官民罪犯的土地,以及战乱中的抛弃荒地,江河湖海新增的沙田、湖田等等。

这些官田,除佃给农民耕种收租外,有的作百官职田以代俸禄,有的作边臣的养廉田,有的作卫所军的牧马草地,有的作御马监种植饲料的苜蓿地,有的作府县学田和弓兵、辅兵、祗侯等的职役补给田,有的赐予诸王、公主和公侯功臣作庄田,还有的授给军士或让民商占有作屯田的。

从用途上看是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或是补充。

明朝手工业官营的也很多,洪武年间有官窑二十座,宣德时发展到五十八座。

洪武年间,全国官营铁矿有十三所。

官营铁矿除炼生铁外,还炼熟铁和钢,主要用于工部制造军器。

官营矿冶的发展不及民营,因为它的生产完全依其他官营手工业部门对生铁原料的需要而定,产量极不稳定。

可以说属于计划经济。

清朝洋务运动时的工厂也有许多如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即是公有制的。

虽然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机构存在种种弊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许多国家里的国有经济占了一定的比重。

法国的企业国有化开始较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接受了德国交还的阿尔萨斯——洛林铁矿,还成立了国家氮化物工业公司和阿尔萨斯公营碳酸钾矿业公司。

一九三六年,当时的社会党勃鲁姆政府曾颁布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九三六年改组了法兰西银行,一九三七年铁路国有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又将军火工业收归国有。

法国大规模的国有化是在战后。

战争结束后,法国政府立即对战时与德国法西斯密切合作的企业,一律予以没收,使之成为国有企业,主要有雷诺汽车公司、电影工业、国营报业企业公司和法国染料公司等。

这类似于没收官僚资本。

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七日,正式颁布了大规模国有化法令。

对煤炭、电力和运输三个基础工业部门实行了国有化,这些部门的国家企业包括法国煤矿公司、法国电力公司、法国煤气公司、法国航空公司、法国大西洋航空公司等。

在金融领域,法兰西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以及三十四家保险公司都实行了国有化。

据统计,到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法国政府在工商业中占有股权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公司已达到一百零三家。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克莱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工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国有化的办法,来缓和国内矛盾,解决日益加深的危机。

工党上台以后,宣布他们要开始进行“新的试验——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

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起,工党政府先后把英格兰银行、民用航空、煤矿工业、铁路、电力、煤气以及某些钢铁工业等收归国有。

象西德这样一个战败国,能够在战后几年内恢复经济,逐渐有变为西方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其原因之一。

“社会市场经济”是路德维希·艾哈德(一八九七至一九七七年)首先提出来的。

“社会市场经济”即适应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

该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基础,要坚持自由竞争,但不能对市场经济放任自流,国家要给予适当的调节。

国家的任务是保护市场经济,使他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为它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下,西德的国有经济在战后发展极快。

到一九六七年,国家共控制了五千家工业企业。

政府直接控制了煤炭生产的百分之九十八,电力的百分之八十,铝的百分之七十二,小汽车和造船的百分之五十。

此外还控制了几乎全部铁路、邮电、航空、电讯、国内交通和港口等部门。

国有经济对西德经济的发展期了促进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如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经济,在其国内是与私有制经济平起平坐的,谈不上优越性,而且随时有可能通过各种形式变为私有经济。

同样是公有制经济,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公有制的表现大有不同。

关键就在一个字上,即“公”字的内涵不同,不同人代表“公”,不同人行使“公”的权利,便有不同的结果。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家国一家,再“公”的经济,也是国王或皇帝的私人经济。

同样私有制经济也是一样,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如“圈地运动”时的私有制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至少有野蛮与文明的不同,民国时期的私有制经济和现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民营经济更有质的不同,因为,制约这些经济发展的人和制度都不同了。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由公共占有,还是有私人占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乃至人们所负的历史使命不同,根据实践的需要,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就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而言,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问题。

只要能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先进的,就是应该坚持的,不管它是否符合即成的理论。

王国侠2001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