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学派_百度百科

合集下载

布拉格学派 介绍

布拉格学派 介绍

布拉格学派是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建人是布拉格查理大学教授V.马泰休斯。

一般认为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泰休斯(Vilem Mathesius)、特鲁别茨科伊(Trubetzkoy)和雅柯布(Roman Jacobson)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在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和F. de索绪尔的影响下形成的。

他们同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看法有同有异。

相同之处是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及分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不同之处是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

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布拉格学派认为句子能从语法角度分析也能从功能角度分析用主位和述位来分析句子。

主位指已知信息或在给定语境是明确的话语起点前信息,述位指说话者陈述的有关或涉及话语起点内容。

布拉格学派的理论有:音位理论、句法功能、语言功能、系统和共时研究。

音位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布拉格学派的突出贡献在于音位学。

而这一学派有关音位学的理论在其代表人物之一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这一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该书的主要内容如下:1、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特鲁别茨柯依把统一的语音学划分为两门科学即语音学和音位学:语音学即是关于言语的声音的学科;音位学,即关于语言的声音的科学。

语音学只应该研究语音物理性质和心理性质,音位学则只应该研究功能方面,把音位学看成是对语音功能的研究,这样也就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来,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

2、明确了音位的定义特鲁别茨柯依从语音对立和特征出发,认为音位是某种语言中最小的具有辨义对立特征的语音单位。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位的三个特征:A具有区别性;B是最小的语音单位;C只能通过区别性特征来确定。

3、提出了划分音位的原则一,如果两个音不能相互替换或者相互替换之后就会改变词的意义或者把词歪曲到不能辨认的程度,那么它们就是不同音位的体现。

布拉格学派名词解释

布拉格学派名词解释

布拉格学派名词解释布拉格学派是20世纪初在捷克布拉格兴起的一股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朗茨·布伯、爱德华·胡塞尔、路德维克·维特根斯坦等。

该学派的主要思想是对现象学和语言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进行批判性反思。

布拉格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现象学。

他们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剖析,可以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和内在联系。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语言哲学。

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是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限制因素。

他们对语言的构造和运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强调语言的含义是通过使用和上下文相关的。

他们主张要通过对语言的剖析和分析,揭示语言的内在结构和含义,以达到对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布拉格学派还对认识论和逻辑学提出了批判性的反思。

他们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方法过于简化和片面,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主张要将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以更全面和综合的方式来认识和解释现实世界。

布拉格学派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观念在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虽然他们的学派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理论体系,但他们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总之,布拉格学派是20世纪初在捷克兴起的一股哲学思潮,他们对现象学和语言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

他们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哲学思潮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活动中心是布拉格语言学会。

(一)形成与发展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于1926年10月。

创建人是布拉格查理大学教授V.马泰休斯。

主要成员除捷克学者 B.哈弗拉内克、B.特伦卡、J.瓦赫克、V.斯卡利奇卡、J.穆卡若夫斯基、A.V.伊萨钦科等人外,还有当时侨居国外的俄国语言学家H.C.特鲁别茨科伊(在维也纳)、R.雅柯布逊(在捷克)和S.O.卡尔采夫斯基(在日内瓦)。

1929年,学会向第一次国际斯拉夫学者代表大会(在布拉格召开)提交一份《提纲》,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原则;1930年,他们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音系学代表会议上又详述了自己对语言(尤其是对语音结构)的观点。

此后语言学界遂以"布拉格学派"称之。

学会自1929~1939年出版了 8卷《布拉格语言学会学报》,发表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著作,此外,自1935年起还创办了期刊《词与语文》。

1939年 3月德军占领捷克后,学会成员流散,活动中断,至1948年方恢复,其组织存在至1952年。

后来,特伦卡、瓦赫克等人以及一些年轻的捷克学者继承布拉格学派的传统,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以现代语文学部功能语言学小组的形式从事研究工作。

布拉格学派的鼎盛时期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

当时学会同各国语言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进行过许多学术交流活动。

有些语言学家虽非学会成员,但因观点不同程度地接近布拉格学派,也对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奥地利的K.比勒、法国的A.马丁内和E.班维尼斯特、波兰的J.库里沃维奇、挪威的A.萨默费特、荷兰的A.W.德·格罗特等。

三.布拉格学派

三.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是由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理论发展出来的,主要包括三个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

下面我们先介绍布拉格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1926年,特鲁别茨柯依(H.C.Tpy euko ,1890—1938)、马德修斯(V.Mathesius,1832—1945)、雅可布逊(R.Jakobson,1896—1982,20至30年代侨居布拉格,后移居美国,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在布拉格成立布拉格语言学会(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1928年,第一次语言学家国际会议在海牙召开,他们在会议上十分活跃,提出了好几篇音位学论文,被称为“布拉格音位学派”。

1929年的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他们提出了布拉格学派的论纲,1929—1939年,他们出版了《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de Prague)。

1935—1953年,出版季刊《词与文》(SaS),刊物的副标题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机关刊物。

1953年布拉格语言学会在组织上解体后,《词与文》变成了捷克科学院的刊物,至今仍在出版。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理论,既受到索绪尔很大的影响,也受到波兰著名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J.Baudoin de Courtenay,1845—1929)的影响。

博杜恩早在1870年就明确地提出语言和言语区分的问题。

1876年己提出应区分语言的静态和动态的思想,这些,都与索绪尔的理论有共同之处。

博杜恩的最大贡献在音位学方面。

在1881年,他就指出,必须明确地区分音素和音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

音素是一种纯语音现象,而音位则是词的某一部分语音性质的总和。

他提出必须区分两门不同的语音学学科:人类语音学和心理语音学。

人类语音学从生理—声学观点研究人类语言所有的语音,即音素。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 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

音位对立
索绪尔已经告诉我们:语言是一个系统, 而关于这一点,用音位对立来说明再好 不过了。 布拉格学派初期主要从事音位学的研究, 而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就是特鲁别茨柯依 的《音位学原理》(1939)。
特鲁别茨柯依认为:语音属于言语,而 音位属于语言,语音的功能首先是区别 本身带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音位有三个特点:1,它能区分意义;2, 不能再分成具有区分功能的更小的语言 段;3,只能用区别特征来确定。
12对音响特征
1 元音性/非元音性 2.辅音性/非辅音性 3.聚集性/分散性 4.紧张性/松弛性 5.浊音性/清音性 6.鼻音性/口音性
7.非延续性/延续性 8.刺耳性/圆润性 9.急煞性/非急煞性 10.低沉性/尖峭性 11.抑扬性/非抑扬性 12.扬升性/非扬升性
[m]
+辅音 +响音 +持续 -刺耳 +浊 +鼻音 +双唇
功能语言观
布拉格学派最主要的观点还是功能语言 观。功能语言观把语言看成是完成语言 社团赋予其基本职责的工具,其中最重 要的就是交际工具。
功能语言观
语言是不是一个绝对统一、封闭的系统, 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完全平衡的系统, 由许多互相依存的次系统构成,这些次 系统常常被称为语言平面,如音位平面、 词素音位平面、词汇平面和句法平面等。 一个次系统的变化可能会引起一个或两 个次系统上的变化。
3.研究的材料只限于书面材料,而忽略 了口语语料,因此对语言的观察不够全 面; 4.观察语言时,只从读者的角度去看问 题,从来不从说话人或写作者的角度去 考虑问题;
布拉格学派的观点
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在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 时语言研究的重要地位; 2.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万万 个毫不相干的孤立现象的汇合; 3.要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因 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 要;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_OK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_OK

•说语言结构中存在欠缺并不意味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就站不住脚了。
它完全符合语言是一个动态结构的观点。语言不是一个静态结构,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 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 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由于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 能,它又被称为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9
4、布拉格学派的影响
• 语言学界公认:布拉格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学 派。
第五章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第一节 结构、功能语言观 第二节 音位对立 第三节 历时音位学 第四节 区别性特征 第五节 句子功能展示成分 第六节 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理论
1
背景知识介绍
继索绪尔之后,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1)布拉格学派 2)哥本哈根学派 3)美国结构主义
三个学派同时出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侧重研究 了不同的领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语言系统的开放性
•关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雅克布逊说,语言的开放性就意味着语言 不是一个完全平衡的系统,就是说有一定的结构欠缺(structural defi ciencies)。
•一些美国语言学家,如霍克特和肯尼思·派克,也注意到这种现象。 他们称之为“模糊之处”(fuzzy points)。布拉格派的学者又叫它 “外围成分”(peripheral elements),与“中心成分”(central ele ments)相对立。
二、索绪尔语言理论
(一)语言和言语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存在于大脑里相对完整的抽象语言符号。言语是人在特定 环境中具体运用和表现。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 稳定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 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布拉格学派的教育

布拉格学派的教育

布拉格学派的教育
布拉格学派是20世纪初在捷克成立的一种心理学学派,他们
的教育理念也非常特别。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个性表达和自主思考能力,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者培养高分数的学生。

布拉格学派的教育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来学习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体验教育”这一概念,认为学生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有意识地去寻找新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辅助者,帮助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

此外,布拉格学派也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来设计,例如游戏、戏剧、音乐、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他们认为,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满足感。

总的来说,布拉格学派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亲身体验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和个性表达。

欧洲功能主义学派

欧洲功能主义学派

欧洲功能主义学派-布拉格学派欧洲功能主义学派1.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26年,V.马泰休斯(1882-1946)领导召开了该学会的第一次会议。

布拉格学派实践了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即共时语言学研究。

它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语言。

布拉格学派一度成为影响语言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源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布拉格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Bolinger, 1968)。

1、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特点布拉格学派最明显的特点是结构-功能语言观。

对语言的看法: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用于交际、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因而从一开始就把功能纳入研究范围并作为研究重点,开创了功能语言学的先河。

研究方法:反对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和分割主义,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他们的基本观点:①在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

对语言的共时研究由于可以得到全面的、可控制的语言材料以供参考而被充分强调,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理论藩篱被树立起来将之同历时语言研究相分离。

②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

指出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如果以孤立的观点去加以研究,都不会得到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要作出正确的评价,就必须明确该成分与同一语言中相共存的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语言成分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他们彼此功能上的对比或对立。

③要研究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

十分注意分析口语和书面语间的关系,来决定各自的具体功能。

④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重点与其语言观紧密相关的是,该学派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成果突出的领域是语音学和音位学(phonology)。

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建立的音位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该学派最突出的贡献。

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
Prague School
美丽的布拉格
主要内容
1.产生背景 形成与发展
2.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简介
Product A
3.理论研究 Product B 4.主要成就、意义及缺陷
Product C Product A
综述
布拉格学派(亦称功能结构主义)是欧 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流派之一,是 Product A “现代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之后最 有影响力的西方语言学流派。 Product B 正如美国语言学者鲍林杰所说:“欧洲 Product A 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产 Product C 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1926年创建布拉格语言学会,终身任该学会会长。马
泰休斯主张应用共时和功能观点研究语言,并采用静 态分析比较的方法,即将某一种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功 能表达手段进行对比,以充分揭示该语言的特征,这 就是他的“语言特征学”理论。 在句子研究方面,他有“实际切分”理论,认为在语 言交际中通常是把已知信息作为表达的出发点,进而 再传递新的信息。因此,在一定上下文中,句子都可 切分为叙述出发点 (即主题 )和叙述核心 (即述题)。著 有《捷克语与普通语言学》论文集等。
在他去世后,《音位学原理》相继用德文 出版(《Grundzugeder phonologie》,1938 年7月在《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上出第一版, 1958年在哥廷根出第二版),1949年,康基诺 (G.Contimeau)把它译成法文(《Principes de phonologie》,Paris,1949),1960年, 霍洛道维奇把它译成俄文(1960)。
美国语言学家,原
籍俄罗斯,犹太人 后裔。1896年10月11 日生于莫斯科,1982 年 7月18日卒于美国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 奇。

讲稿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

讲稿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

讲稿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讲稿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布拉格学派,是20世纪中叶成立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重要哲学学派,它主要研究语言、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其中文学理论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是构建现实的主要手段,而文学则是语言的最高形态,它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和真相。

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叙事学、诗歌学和戏剧学。

其中,叙事学主要关注叙事文学,提出了“情节”和“叙述者”的概念,认为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架,是组织叙述的基础,而叙述者则是情节在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手段,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诗歌学则主要关注诗歌的语言特征,认为诗歌是一种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特殊语言形式,它使用了具有象征和隐喻性质的语言,以达到诗歌独特的审美效果。

戏剧学则主要关注戏剧作品的结构与表现形式,强调戏剧作品的演出和行为要素对于意义的构建和传达的重要性。

叙事学方面,布拉格学派提出了“情节”的概念,认为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架。

布拉格学派认为,情节是由事件和情节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可以是时间、空间、人物、动作等。

情节的功能是组织叙述,使文学作品呈现出完整的故事。

而情节的主要作用则是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内涵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叙述者则是情节在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手段,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布拉格学派认为,叙述者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对于叙事格局和意义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不仅仅是一个叙事者,更是一个主题的阐释者、价值观的传达者,是将事件和情节联系起来的纽带。

在诗歌学方面,布拉格学派主要关注诗歌的语言特征。

他们认为,诗歌是一种具有象征和隐喻性质的语言形式,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经过精心的构思和运用的,它可以通过语言的美感和音乐性来触发读者的情感反应,使读者对于诗歌作品的意义和内涵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布拉格学派主张,诗歌的语言需要具有一种独特的充实感,该语言可以进行意义扩张、形式伸展,并产生意义的差异和关联。

语言学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学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三大流派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索绪尔的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索绪尔之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以下就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基本学术观点及其贡献分别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二、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

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对索绪尔的思想既有吸收和继承,也有发展和创新。

他们用索绪尔的理论阐述音位的概念,用结构主义的观点解释语言成分等等,标志着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第一次被全面地应用于实际的语言分析之中。

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在音位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

其代表人物—特鲁别茨柯伊的<<音位学原理>>中所总结的音位理论,是欧美语言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特鲁别茨柯伊的音位学,就不可能有今日美国的音位学,犹如没有欧几里德几何,就不会有今日的现代几何一样。

”布拉格学派(亦称功能结构主义)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流派之一,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西方语言学流派。

正如美国语言学者鲍林杰所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从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理论研究、主要成就等四个方面对布拉格学派作简要的评述。

一、产生背景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衰微整体上讲,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历史的方法比非历史的方法影响更加广泛。

裴德森在其名著《19世纪的语言学》中甚至没有论及洪堡特。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方法的局限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首先,历史方法过多注意语言个别语音和个别词形的原始形式,对这些个别语音和个别词形与其他语音和词形的相互关系考察不够。

由于这种方法的关注点在于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语言的整体结构性和系统性往往被忽略了。

其次,语言的历史材料离我们越是久远越是残缺不全,而根据一些残缺不全的材料虚构原始语言形式往往会使问题简单化,并带有较多的主观随意性。

在语言学史上,一种方法的提出和发展往往是基于对已有的方法的批判性的继承的。

1911年,马泰修斯在布拉格发表了《论语言现象的潜势》的著名演讲,索绪尔在日内瓦讲授共时语言学,博阿斯撰写序言的《美洲印第安手册》在美国出版。

这表明共时研究的思想已经在同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地区产生的。

什么是布拉格学派

什么是布拉格学派

什么是布拉格学派
(1)理论渊源:1926年雅各布森与马捷齐乌斯共同创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

一方面肯定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单纯谈论共时性,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2)主要特征:
①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

艺术的自主功能和交际功能是对立而统一的,这为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

通过对音位类比的研究来区分词语和语法的意义,从而达到对语言体系结构乃至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

③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

他们认为,揭示语言本质的最佳研究途径是对语言体系作共时性分析,强调共时性分析不可能否认历史进程对语言体系的影响,要正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就必须深入探讨历史的语言环境。

④认为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原因,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

这些观点预示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

(3)评价:
①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是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桥梁,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
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

捷克结构主义为后来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发展开拓了前景。

③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

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的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的。

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

弗斯理论
马林诺夫斯基:语言看成是“社会过程”,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 弗斯 , 系 并非仅仅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和信号。 索绪尔:认为语言包括系统(组合性排列)和结构(聚合性单位)



• 语言的看法:语言既有先天成分和后天成分。 • 语言研究对象:实际中使用的语言 • 语言研究目的:把语言的有意义的成分分析出来,以便建立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之 间的对应关系。 • 语言研究方法:首先决定语言活动的组成部分,说明它们在各个层次上的关系,以及 相互关系,最后指出这些成分与所在环境中的热闹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 弗斯的语言理论的特点:把语言研究与社会研究结合起来,从社会角度去观察语言 • 弗斯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方面的语境理论和音位学中的韵律分析
弗斯的韵律分析
A. 韵律分析:1948年在伦敦语文学会上宣读的《语音和韵律组成》一文中 提出的。随着语音学和音位学的发展,只描写语音的生理和 物理特征,只区分语音的音位特征,还是不够的。 研究对象:音调、重音、连音等现象,还研究腭化、鼻化和圆唇化等现象
B.
C. 特点 C1. 韵律分析区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呈现聚合关系的单位是系统性单 位,呈现组合关系的单位是结构性单位。音位描写实际上只讨论了音 位学上的聚合关系,没有指出组合关系,然而一个音节或短语中的音位 所共有的特征归到组合关系中去,就形成了韵律成分。 C2. 提出“多系统”概念来反对“单系统”概念 D. 音位变体属于单系统 Ski 用单系统分析法:两个辅音一个元音排列起来 用多系统分析法:C1C6C6 /s/+/p,t,k,l,w,y/ /i:/属于另一个六个元音系统
S代表实际性刺激,r代表言语的替换性行为,s代表替换性刺激,R代表外在 的实际反应

布拉格学派介绍

布拉格学派介绍

布拉格学派介绍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尤瑟夫·乌斯佩恩斯基(Josef Vachek)、维勒姆·马尔泽尔(Vilém Mathesius)、尤利乌斯·奥普谢尔(Julius Pokorny)和尤利乌斯·宁切尔(Julius Nyč)、尤利乌斯·奥普谢尔(Julius Pokorny)等等。

这些学者们对语言进行研究时,主要关注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意义。

布拉格学派的重要思想之一是结构主义。

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完整的系统,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语言的结构。

布拉格学派的学者着重研究语言层次结构,例如音素、音节、词汇、句子等等。

他们认为通过研究这些层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运作方式。

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功能主义。

布拉格学派的学者们认为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是为了实现交流的功能。

他们研究语言时,不仅仅关注语言的形式,还关注语言的意义和交际功能。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关于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意义的表达方式。

此外,布拉格学派也对语言之外的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方法和观点不仅适用于语言学,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例如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

布拉格学派的学者们提出了一种综合的方法论,认为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综合考虑其内在结构和外部功能,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思路。

然而,布拉格学派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布拉格学派过度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了语言的使用和意义。

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并不完全由语言本身决定,还与社会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对布拉格学派的修正和发展,在其基础上加入了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观点。

尽管布拉格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存在一些争议,但其贡献仍然不可忽视。

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和哲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
2.音位的定义及划分音位的原则。 3.分析了语音特征
(二)句法功能
马泰休斯认为有必要把句子的实际切分和形式切分区别开来。形式切分是一种传统语法上的切分,而实义切分则是一种功能交际切分。马氏又指出,句子的形式切分的基本要素是语法主语和语法谓语,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表达的出发点和表达的核心,即主位和述位。前者是说话人要叙述的对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已知的或不言而喻的信息;后者说明前者做什么或怎么样,表示新的信息。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捷克的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依、雅可布逊、卡尔采夫斯基、哈兰尼柯等。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马丁内虽然是法兰西学派的后期重要人物,但他们的观点与布拉格学派基本一致,也曾积极参加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活动,因此,也被看做布拉格学派的重要人物。
二、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
在布拉格学派形成的诸多观点中,有三点至为重要。
第一,对语言的共时研究由于可以得到全面的、可控制的语言材料以供参考而被充分强调,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理论藩篱被树立起来将之同历时语言研究相分离。
第二,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指出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如果以孤立的观点去加以研究,都不会得到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要作出正确的评价,就必须明确该成分与同一语言中相共存的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索绪尔理论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可看成现代语言学的标志之一,对后世影响巨大。狭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专指美国的描写主义语言学,广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则包括了分支的语言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他们共同偏重于语言的结构和分类。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了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布拉格学派,又称功能语言学派,创建于1926年,最初以语言学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学术讨论,后来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公认的语言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德军占领捷克后,学会成员流散,活动中断,至1948年方恢复,其组织存在至1952年。后来,特伦卡、瓦赫克等人以及一些年轻的捷克学者继承布拉格学派的传统,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以现代语文学部功能语言学小组的形式从事研究工作。
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的鼎盛时期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当时学会同各国语言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进行过许多学术交流活动。有些语言学家虽非学会成员,但因观点不同程度地接近布拉格学派,也对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奥地利的K.比勒、法国的A.马丁内和E.班维尼斯特、波兰的J.库里沃维奇、挪威的A.萨默费特、荷兰的A.W.德·格罗特等。
/p/的区别特征是双唇爆破(同/t/、/k/对立)、声带不振动(同/b/对立)、软腭封住鼻腔通路(同/m/对立),但送气特征不是区别性的,因为没有同/p/对立的不送气音。从音系的角度看,音位就是区别特征的总和。20世纪50年代初,已经移居美国的雅柯布逊又同别的学者合作,通过声学实验,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套理论。
特鲁别茨科伊在书中还提出了“中和”的概念,即辨义性对立在一定的语音位置上可能不再对立,从而丧失其辨义功能。例如在德语和俄语中,词末只能出现清音/p/、/t/、/k/等,不能出现浊音/b/、/d/、/g/等,因而清音浊音不再对立,换言之,二者在词末位置上彼此泻土恕S秩缬⒂镏?p/、/t/、/k/与/b/、/d/、/g/的对立,在/s/后也彼此中和了,因为没有spark—*sbark,still—*sdill,skate—*sgate的对立(/s/后的/p/、/t/、/k/是不送气的清音)。
标记
实际切分
主要贡献
布拉格学派的缺陷形成与发展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与哥本哈根学派的分歧
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区别
音位理论 音系学
标记
实际切分
主要贡献
布拉格学派的缺陷
形成与发展
捷克语:Pra&#382;sk&yacute; lingvistick&yacute; krou&#382;ek(布拉格语言学小组),后 Pra&#382;ská
一般认为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伊和雅柯布逊,但是也有人把马丁内包括进去。
基本观点
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在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和F.
de索绪尔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同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看法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及分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不同之处是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布拉格学派认为句子能从语法角度分析也能从功能角度分析用主位和述位来分析句子。主位指已知信息或在给定语境是明确的话语起点前信息述位指说话者陈述的有关或涉及话语起点内容。
主要贡献
布拉格学派发展了索绪尔和博杜恩·德·库尔德内的理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系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音系学中的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拉格学派的实际切分的理论已得到公认的发展,为话语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分析比较法对类型语言学和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他们的定量分析法又为数理语言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机器翻译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1976年,法国成立了以马丁内为首的国际功能语言学协会,旨在发展布拉格学派的基本思想。
与哥本哈根学派的分歧
布拉格学派同意把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区分开来,但不赞成把两者割裂。由于语言永远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这种运动又触及语音、词汇和语法各方面,所以共时研究不能绝对地排除演化的概念(如有的成分已经陈旧、正在消亡,有的则产生不久,尚在发展);另一方面,历时研究也不能完全抛开系统和功能等概念。布拉格学派反对哥本哈根学派那种将语言视为封闭性符号系统,脱离符号的实体去研究纯粹的关系等做法,因为语言既然是在一定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那么研究这个系统时就不能不考虑它同社会现实(文化、文学、艺术等等)的联系,不能抛开实体去研究语言结构中的纯关系。在方法上,布拉格学派认为无须再用历史比较法去研究谱系关系和构拟母语,而应采用共时的分析比较法去研究各种语言(包括非亲属语言)的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他们针对语系的概念,提出“语盟”的概念,认为有些语言虽不一定有谱系关系,但在地理上相毗邻,在音系和语法结构上有近似特征,如巴尔干诸语言,就可以算是语盟。他们还主张在语言研究中把传统的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统计方法)结合起来,以便得出一些贯通性的结论,例如考虑什么是能产型,什么是非能产型等。
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区别
布拉格学派区别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之处是:他们主要研究已有悠久文化的欧洲语言,从功能观点出发广泛探讨标准语、语言修养、修辞学、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问题。他们重视语义标准,主张采用对立论,而不接受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分布论和直接成分分析法。
为了强调自己的特点,布拉格学派曾明确表示应该把自己称为功能语言学派。
&#353;kola(布拉格学派),英语: Prague school。 布拉格学派也称结构功能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活动中心是布拉格语言学会。
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于1926年10月。创建人是布拉格查理大学教授V.马泰休斯。主要成员除捷克学者B.哈弗拉内克、B.特伦卡、J.瓦赫克、V.斯卡利奇卡、J.穆卡若夫斯基、A.V.伊萨钦科等人外,还有当时侨居国外的俄国语言学家H.C.特鲁别茨科伊(在维也纳)、R.雅柯布逊(在捷克)和S.O.卡尔采夫斯基(在日内瓦)。
音位理论
音系学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系研究著称,代表作是特鲁别茨科伊的《音系学原理》(1939)。他认为音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以对立关系为原则来研究语音单位的各种功能,主要是辨义功能。凡能区别两个词的意义的语音对立叫作辨义性对立,如英语pig
(猪)和 big(大)中的/p/和/b/。使得一个音位同其他音位构成辨义性对立的特征称为区别特征,如英语
布拉格学派的缺陷
布拉格学派的薄弱环节是语法学(尤其是词法学)。他们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结构语法学体系。此外,他们的有些概念,如正负对立原则、区别特征、中和论等等,能否绝对化,并推广到语言的所有层次中去,idu
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活动中心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于1926年10月。创建人是布拉格查理大学教授V.马泰休斯。
目录
形成与发展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与哥本哈根学派的分歧
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区别
音位理论音系学
1929年,学会向第一次国际斯拉夫学者代表大会(在布拉格召开)提交一份《提纲》,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原则;1930年,他们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音系学代表会议上又详述了自己对语言(尤其是对语音结构)的观点。此后语言学界遂以"布拉格学派"称之。学会自1929~1939年出版了
8卷《布拉格语言学会学报》,发表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著作,此外,自1935年起还创办了期刊《词与语文》(Slovo a slovesnost)。 1939年
标记
《音系学原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对立关系分为许多类型,其中最重要、后来用得最广的是正负对立。在这种对立的双方中,一方有某一区别特征,另一方没有,成为有无对立,如浊音对非浊音、鼻化音对非鼻化音、唇化音对非唇化音等等。具有特征的一方称为有标记项,而对方则称为无标记项。一般规律是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高于有标记项。后来,这些音系学概念和方法又被布拉格学派推广,用到语法和语义领域中去。例如,在词法学中,有标记项表示有某一特征,无标记项则既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无──没有信号。如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
birds是有标记项,单数形式bird则是无标记项,动词过去式worked是有标记项,现在式work则是无标记项。在语义研究中也作了类似的分析,如英语bitch(母狗)是有标记项,只表示雌性,dog(狗)则是无标记项,既可表示雄性,又可表示雌性。
实际切分
在句子的功能分析方面,马泰休斯于1939年正式发表了关于实际切分的理论。与成分分析不同,实际切分的理论是根据话语在具体上下文或语境中的交际目的(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把句子分为两部分:主题是叙述的出发点,述题是叙述的核心。前者是说话人要叙述的对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已知的或不言而喻的信息;后者说明前者做什么或怎么样,表示新的信息。实际切分的表达手段因语言而异,不过一般地说,首先是词序,其次是语调(包括逻辑重音)以及某些强调句式或者虚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