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四课时)
沈从文《边城》教案(通用8篇)
沈从文《边城》教案(通用8篇)沈从文《边城》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沈从文《边城》教案(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沈从文《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2.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3.领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边城》的文学价值。
2.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边城》全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以翠翠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性格特点,如纯真、善良、坚韧等。
分析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4.分析故事情节讲述《边城》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5.分析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如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
探讨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二课时1.分析人性美以翠翠、傩送、爷爷等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探讨《边城》中的人性美。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爱、理解、宽容等美好品质。
2.分析爱情美引导学生理解爱情中的无奈和悲欢离合。
3.分析自然美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探讨自然美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第三课时1.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拓展延伸以《边城》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特点。
推荐阅读其他沈从文的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3.作业布置深入阅读《边城》,分析其中一个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沈从文《边城》教案沈从文《边城》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沈从文的写作课
沈从文的写作课一、简介沈从文,中国现代作家,被誉为“皖湖骚客”和“中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众多读者。
沈从文的写作课,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创作心路的机会,也是探索他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技巧的窗口。
二、沈从文的创作秘笈2.1 用心感知生活沈从文在他的写作课中强调,作家应该用心感知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有真切地体验和感受,作者才能将更多真实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他建议学生们多观察、多倾听、多思考,尽可能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2.2 刻画人物形象在沈从文的写作课上,他对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他认为,要塑造真实、鲜活的人物,需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动机。
2.3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沈从文被誉为“修辞大师”,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他鼓励学生们多学习各种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三、沈从文的写作技巧3.1 观察与记录沈从文认为,作家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记录能力。
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物行为,都需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
通过观察和记录,作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从而为作品提供充分的素材和灵感。
3.2 用心倾听沈从文说:“用心倾听世界,用心倾听内心。
”他鼓励学生们多倾听身边的声音,包括自然的声音、人物的语言和心灵的声音。
这样才能更好地捕捉和表达生活中的细微变化,让作品更加饱满生动。
3.3 追求真实感受沈从文强调,作家要有真实的感受和情感,要深入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作品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3.4 精心构架情节沈从文认为,情节是作品的骨架,是引导读者进入故事世界的桥梁。
他鼓励学生们在构思情节时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读者能够沉浸在故事之中,感受到情节的张力和冲击力。
沈从文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边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边城》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审美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湘西边城的民俗风情,体会人性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边城》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 把握沈从文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1.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心理变化。
2. 感受湘西边城的民俗风情,体会人性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边城》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二、故事梗概及人物形象分析1. 讲述《边城》的故事梗概。
2.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傩送、天保、船夫等形象特点。
三、阅读讨论1. 学生阅读《边城》相关章节,分享阅读心得。
2. 讨论以下问题:(1)翠翠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
(2)傩送、天保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沈从文在作品中如何表现人性美?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边城》中人性美的体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沈从文在《边城》中如何表现人性美?二、讨论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沈从文在《边城》中如何运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性美?(2)沈从文在《边城》中如何运用人物心理描写来表现人性美?(3)沈从文在《边城》中如何运用民俗风情来表现人性美?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边城》中人性美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1. 阅读沈从文的另一部作品,如《长河》等,感受作者的人性观。
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边城》中人性美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边城》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人性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沈从文教案
沈从文教案教案:沈从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一篇沈从文的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描写细腻、富有诗意而闻名。
本节课所选取的作品《边城》是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小丫头的成长历程,展现了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了解沈从文以及他的作品,《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感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通过阅读沈从文的作品,使学生对家乡有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沈从文的照片,向学生介绍沈从文的基本情况,并简要介绍他的作品特点。
呈现(10分钟)给学生播放一段描述小丫头的成长历程的音频,并请学生仔细听。
然后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音频中的内容。
讲解(15分钟)通过解读文中的重要段落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
并与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小丫头为什么选择离开家乡等。
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请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发言。
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沈从文作品中内容的深层含义,如作品中对家乡的思考、回忆和思考独立自由等。
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评论沈从文的作品《边城》,并引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四、板书设计重要段落+人物形象=情节+主题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使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解读《边城》这篇作品,使学生增加了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对一个人的意义以及在家乡与独立自由之间的取舍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理解能力需要提高,需要更多的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沈从文《萧萧》教案
沈从文《萧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萧萧》的背景和文学价值;(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等;(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深入理解作品;(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悯情怀;(2)认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多元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萧萧》的背景、特点和文学价值;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萧萧、小叔、祖父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3. 情节梳理: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其内在逻辑和主题思想;4. 写作手法: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暗示、讽刺等;5. 作品鉴赏: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探讨其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写作手法;(2)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见地的鉴赏意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萧萧》,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作品内容;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等;5. 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作品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作品鉴赏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4. 综合素养:考察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
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这是一部文字优美、故事优美的中篇小说。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教学目的:通过作品学习,认识沈从文的《边城》理想及其独特的艺术追求,体会他捍卫文学理想的执着性和坚韧性。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重点:《边城》的人物体系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沈从文《边城》理想的完满性与虚幻性。
教学内容:一、作家简介(一)创作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苗族。
原名沈岳焕,出行于一个颇有名望的行伍世家。
6岁入私塾,常逃学。
1917年以预备兵名义入伍,五年多在湘、川、黔三省边境和沅水流域辗转流徙。
受尽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也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不枯竭的源泉。
1922年夏,五四运动波及湘西,沈受其影响赴京,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从此开始写作。
192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
30年代进入创作丰收期,30年代后期成为“京派”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独特,旨在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平共处生命精神,及在时代大潮挤压下的扭曲变形。
其湘西小说创作被称为诗化小说(乡土诗情小说),而其表现都市的作品则是讽刺体小说,一生结集80余部,代表集《八骏图》、《边城》,长篇有《长河》。
解放后,终止创作,进行古代服饰研究。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青少年时代的沈从文,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动乱与杀人越货的情景,不满湘西黑暗、罪恶的统治,从小就产生了人性、人道主义思想,并且产生了到大城市找寻理想的想法。
《边城》4课时
明确:P20。祖父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祖父有抱怨,因为在祖父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所以翠翠有点嗔怪:祖父你没说全。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翠翠自然不稀罕,她心里想的是傩送,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三、布置作业(练习册P21 T1-4)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二、教学过程:
分析小说中的人性美.
(一)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祖父;祖父与过渡人;祖父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3、第五部分写到祖父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祖父: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小结: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下面我们分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
语文《边城》课教案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走进《边城》,感受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品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2. 把握《边城》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教学内容1. 沈从文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边城》的故事梗概和背景。
3.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
4. 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1896-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2.2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从文自传》等。
他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细腻著称,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小说背景及故事梗概3.1 湘西边城的风土人情湘西边城位于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封闭、落后、贫穷的地区。
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沈从文在小说中描绘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2 故事梗概《边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湘西边城的故事。
主人公翠翠是个美丽、善良、聪明的女孩,与爷爷相依为命。
她爱上了船夫傩送,但傩送的哥哥天宝是个浪荡子,他爱上了翠翠的堂姐翠华。
翠华则喜欢上了知识分子白克。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翠翠翠翠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美丽、善良、聪明、坚韧。
她热爱生活,对爱情充满憧憬。
在小说中,翠翠成为了美好人性的象征。
4.2 傩送傩送是翠翠的爱人,他是个勤劳、善良、有担当的船夫。
他为了爱情,勇敢地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困境。
第四课 边城
第四课边城教学目标1、捕捉文章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
2、抓住重点段落,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祖孙亲情。
3、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1、重点:品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反复诵读,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湘西的风景画面,请到湘西旅游过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见闻。
简介沈从文的生平,着重介绍沈从文从湘西这块土地上获得的滋养。
二、初读课文,了解小说主要内容通读课文,根据注释,说说小说节选部分(第一、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第一次研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老师1、通过圈划,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以翠翠为主)的语句,说说文章描绘了湘西怎样的生活场景,翠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抓住第一章第6段作者对翠翠形象的集中描写和其他段落中对翠翠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
)2、我们可以感受到小说节选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1、圈划关键语句,自己反复诵读、品味,适时做出批注,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翠翠的形象特征。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个别同学读、齐读)部分段落,感受小说营造的氛围,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
3、同桌之间交流研读的心得,然后课堂交流,相互补充。
四、第二次研读课文,鉴赏小说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自由选择关键语句,反复诵读,说说小说中描写的部分对表达情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1、全体学生反复阅读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思考小说中情与景的关系。
2、个别学生课堂交流,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情感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五、教师点拨,体会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品味文中看似白描实乃富于韵味的叙述、描写的语言,思考:小说的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请举例说明。
学生在文中找出富有韵味的语句,尝试鉴赏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沈从文《边城》(上课使用版)(共48张)全面 使用
思路二: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 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 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 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 《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 心灵。
淳朴的民风——人情美
这里洋溢着人情美。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 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都不相同,但纯朴、纯真、 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他们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充 分体现了边城人纯朴的民风。
这里,古朴、淳厚、善良、透明,这里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 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
沈从文(1902—1988),原 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 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 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的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 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 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 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沈从文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 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摇橹人的歌声、年节时的笑声、嫁 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
3、爷爷喝酒的细节。
——世外桃源
古老的风俗习惯——风俗美
如边城的端午节时画“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官员、士兵和 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等。 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真是其乐融融。这样的 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另外有迎婚送 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 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 无什么变化”。还有月下对歌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真是淳朴、 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高四册第4课边城
高四册第4课边城
边城教学目的: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时数:一教时备注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2)、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
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
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
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
点?又有何作用?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
(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
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1)、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2)、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3)、“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4)、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1,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三、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四、板书设计
翠翠:美丽多情、天真可爱
爷爷:安于清贫、忠于职守
五、后记。
(完整)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的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读《边城》如此,读沈从文的其他优秀作品也如此。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
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一、导语设计1。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部小说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便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2。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边城》课时优秀教案
《边城》课时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人性美、人情美过程与方法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教学重难点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教学过程一课前反馈二、导语设计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思考: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围绕端午节展开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看龙舟赛,巧遇傩送的情景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天保的情景第6节:主要写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2、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结构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采用顺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叙述手法四、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1、问:小说题为“边城”,边城与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明确:地处“两省接壤处”——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可见这里生活环境安定、太平“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由于地理上的边远偏僻、与世隔绝,外界的改朝换代、革命战争等都影响不到这里的人们,他们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受外界影响小,这里的传统风俗保留完好2、由此可见,文题“边城”究竟有些什么含义呢?明确:“边城”包括两层含义:(1)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客观上与世隔绝(2)文化上的边缘城市(与主流城市相对),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而作者之所以以“边城”作为小说的标题,则更侧重于后者沈从文先生这样解释他的“边城”,他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可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五、赏析品味边城的风情美1、问:“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仨节日里,人们是怎么热闹的呢?(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明确:(1)课文第三节“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这是实写端午节的热闹端午赛龙舟,家家闭门锁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2)第五节第二段“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这是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可见有月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女会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3)第五节第二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这是回忆这两年过年的热闹过年时军民们一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花,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2、除了这些热闹,小说还写了什么热闹吗?明确:(4)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5)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敲锣打鼓吹唢呐,还送给老船夫一个小_时的热闹3、你是怎么看待沈从文笔下的这些热闹的?明确:这些热闹体现的是湘西边城特有的原始淳朴和乐的风俗风情美,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4、品读课文最后一段——青山绿水白塔,还有蓝天白云小结:这是一幅和谐、恬美的画面,湛蓝的天空,时不时几朵白云悠悠飘过,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青山绿水间,“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也是他的世外桃源,他的精神家园六、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1、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明确: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哑声儿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心情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语言描写,说明爷爷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心想给她找个好人家,让她幸福(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明确: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心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_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语言描写,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爱虽然不着一个“爱”字,但这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来的爱却比任何感情都来得真切,来得深沉(3)从哪些语句看出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明确: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心理描写,“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心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那个事情”指自己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个事情让翠翠感到甜美,可见翠翠已经模糊的爱上了傩送,因而沉醉于朦胧的爱情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课本20面)——“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次去是因为难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语言描写透露心声,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翠翠先前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里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忽然停住了发问”,可见她一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她是身在祖父身边,心在傩送那里哎,女大不中留啊!3、归纳人物形象(1)从翠翠对傩送朦胧的爱,我们可以看出翠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而又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找3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本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看看傩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诨名“岳云”——英俊潇洒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淳朴善良,古道热肠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幽默风趣七、拓展深化,探讨主题问: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现当代散文 第4课 沈从文
沈 从 文 与 鲁 迅
《湘行散记》最初的动笔,受到鲁迅《朝花 夕拾》等会以故乡的散文和小说影响,他们 所写的都是贫穷而衰弱的故土。
但沈从文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说:“千 万不要冷嘲。”
沈从文和鲁迅对“砍头”的态度。
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 却不用悲观,社会还在变化中,骤然而来的 风雨,说不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 残,弄得无影无踪,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 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 存在,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
抒 情 气 质
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 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 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 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 着!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
语 言 的 学 习
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也只能说正逐 渐在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 做作,日趋接近自然。
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 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语言太曲,什么我都欢喜看看。
先 声 夺 人 的 故 乡
这座小城走出了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等 文化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生平。
2、掌握沈从文创作概况、思想内涵和总体艺术特点。
3、把握“湘西系列”、“都市人生”()等作品的内涵、艺术特色。
【重点】解读《边城》、《八骏图》。
【难点】把握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所有作家之中,有一位作家非常独特,他只有高小的文化却在大学中任教席,并名列中国现代大作家之中;他远离政治,一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毫无踪迹却在海外评价颇高,两度获“诺贝尔”提名;他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自杀(后获救);他受总理委托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用十五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中国服饰文化》一书……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我们在高中时学过他的——《边城》(学生答),请哪个同学说一说他的情况?(学生自由发言)二、生平与创作简介:沈从文(1902·12·28—1988·5·10),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懋琳、璇若、若琳等,苗族,湖南凤凰人。
当过士兵,在川、湘、鄂、黔交界地带沅水流域一带的土著部队转战多年,当过上士司书。
没有经历过正统的封建伦理文化的熏陶,也没有得到五四时代精神的充分洗礼。
1922年,在军队中流浪了近6年,经历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的沈从文只身到了北京,受过高小教育的他因为没有文凭进不了大学,在生活的逼迫下,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标点符号不太熟悉”的他开始了艰难的文学创作历程。
1924年以后,陆续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后出版《蜜柑》等小说集。
所描写的湘西淳朴乡风民俗和奇异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28年,沈从文已经成为当时著名的作家了。
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
1929年在上海公学教书。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逐渐走向成熟,完成了他从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到观照现实人生的转变,成为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径沅陵时,写了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他以自己的创作视角,关注乡村、民族的生命与人性、传统文化,在城乡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思想上的自由主义立场的价值取向。
在30、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赢得了“文体作家”的称誉。
沈从文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吃饭”,有见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通,通过文学用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来创造一个人与人相通的世界。
以文学“治疗人性”,“相信文学能够修正这个社会制度的错误,能够修正人的生活观念的错误”。
“为了使原先那个社会重新安排”。
创作受到契诃夫、屠格涅夫的影响。
“人性丧失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品德的理想追求”是他创作的动力源和思想内核。
一直坚信和实践着“文学新宗教”的观念。
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间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沈从文的创作远离时代的喧嚣,独树一帜,田园牧歌的抒情风格和对现实的逃离为革命和左翼文人不容。
最初被称为“文丐”,左翼称之为“无思想,无灵魂的作家”,五十年代认为他是“一个反动作家”“一直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80年代后对沈从文进行了重新评价,有人称他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一个仅仅次于鲁迅的大家”。
解放后停止文学创作,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他以作家的身份被邀请参加第三次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
1980年赴美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中的多产作家之一,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在湘西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农民、士兵、水手、渔民、猎户、船工、木工、官吏、乡绅、商人、娼妓、巫师、刽子手等大凡湘西所有,他都悉收笔底。
另一个视角是对都市丑恶人性的无情批判和嘲讽。
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沈从文创作靠的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而非学养和知识。
作品集主要有:《鸭子》(小说戏剧合集、1926年),《蜜柑》(短篇小说集、1927)《入伍后》(小说戏剧合集、1928年),《好管闲事的人》(短篇小说集、1928年),《老实人》(短篇小说集、1928年),《阿丽思中国游记》(童话、1928年),《篁君日记》(中篇小说、1928年),《山鬼》(短篇小说集、1928年),《雨后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28年),《长夏》(短篇小说、1928年),《阿丽思中国游记》(第2 卷、童话、1928年),《不死日记》(短篇小说集、1928年)、《呆官日记》(中篇小说、1929年),《男子须知》(短篇小说集、1929年),《十日夜间》(小说、戏剧合集),《神巫之爱》(中篇小说、1029年),《旅店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30年),《凤子》(短篇小说集、1930年),《一个天才的通信》(中篇小说集、1930年),《沈从文甲集》(短篇小说集、1930年),《旧梦》(长篇小说、1930年),《石子船》(短篇小说集、1932年),《沈从文子集》(短篇小说集、1931年),《龙朱》(短篇小说集、1931年),《一个女剧员的生活》(长篇小说、1931年),《虎雏》(短篇小说集、1932年),《记胡也频》(散文、1932年),《泥途》(中篇小说集、1932年),《都市一妇人》(短篇小说集、1932年),《慷慨的王子》(短篇小说、1933年)、《阿黑小史》(中篇小说、1933年),《月下小景》(短篇小说集、1933年),《一个母亲》(短篇小说、1933年),《沫沫集》(评论集、1934年),《游目集》(短篇小说集、1934年),《如葳集》(短篇小说集、1934年),《从文自传》(1934年),《记丁玲》(散文、1934年),《边城》(中篇小说、1934年),《八骏图》(短篇小说集、1935年),《从文小说集》(1936年),《湘行散记》(散文、1936年),《从文小说习作选》(上下册、1936年),《月下小景外八篇》(短篇小说集、1936年),《新与旧》(短篇小说集、1936年),《废邮存底》(书信体论文集、1937年),《一个妇人的日记》(短篇小说、1938年),《记丁玲》(续集、散文、1939年),《湘西》(散文、1939年),《昆明冬景》(论文、散文合集、1939年),《主妇集》(短篇小说集、1939年),《绅士的太太》(短篇小说、1940),《如葳》(短篇小说集、1941年),《烛虚》(散文评论集、1941年)三、创作概况(一)、创作分期情况1、创作前期:1924年—1927年,主要写到北京后的碰壁、遭遇,受到的冷眼,主要是对生活的回忆,重在叙述人生经历。
喜悦的、甜蜜的和厌恶的、憎恨的两种感情倾向都有。
2、创作中期:1927年—1931年。
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文学创作自觉期的转折期。
题材范围广,个人经历,乡村、都市都写。
《柏子》、《萧萧》、《烟斗》、《绅士的太太》等3、成熟期:1931年—1947年。
视野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
《边城》、《长河》等代表作问世。
(二)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
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
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三)小说主要特点1、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思索。
理想中的人性:《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现实中的人性:《柏子》、《萧萧》、《边城》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在《柏子》、《萧萧》、《丈夫》、《贵生》、《会明》、《灯》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他所要表现的是湘西山民的纯朴善良和蛮悍粗野,关注的不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完整与丰满,而是“今古相同,不分彼此”,变与不变中的山民对于生活的“忠实庄严”,普通人坚韧顽强的求生努力,写的是下层民众世代相传的命运与人生形式。
在作者看来,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笔端既洋溢着热情,又不时传达出淡淡的悲凉与惆怅。
湘西人的生命是自在的,然而更高层次的生命应该是自觉的演进的,湘西人生命的简单与世代相因是民族命运的悲剧。
2、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迷失——对城市人性的丑陋描绘和讽刺两相对照中人的生存状态:城市系列小说《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
沈从文不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暴露上流社会的腐朽、庸俗与自私,而是从人性道德的角度切入都市人生,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上流社会的种种病态,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
写出了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解体的忧虑,从另一个方面探索民族文化的建设理想。
3、小说的诗意追求和散文化表达:田园牧歌的氛围和小说的抒情性特征“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惆怅和淡淡的忧郁情怀。
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与深刻的情感内涵的结合,小说的叙述呈现鲜明的散文化倾向。
《边城》的叙述方式是沈从文叙事的代表作品。
4、小说悲剧意识的呈现和悲剧文体的创造:抒情外表下的情感型心灵化的悲剧。
在抒情的叙述中,逐渐累积悲剧的情绪,在一种情绪中传达对生命和人生的悲剧性认识。
达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将读者的情感和情绪慢慢的融入到作者的叙述中去,在不经意间将读者的思想统摄到作者的生命体认中,感染和打动读者。
四、作业:阅读《边城》和《八骏图》。
板书:沈从文创作分期:1、创作前期(1924—1927)主要写到北京后的碰壁、遭遇,受到的冷眼(对生活的回忆)2、创作中期(1927—1931)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文学创作自觉期的转折期。
题材范围广,个人经历,乡村、都市都写(《柏子》、《萧萧》、《烟斗》、《绅士的太太》)3、成熟期(1931—1947)视野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边城》、《长河》)第三、四课时一、新课导入:上次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沈从文其人其文,知悉他作品的两大主题及其代表作,下面我们请个同学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