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论文——从中国钱币上解读中国书法艺术

合集下载

解析北宋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解析北宋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解析北宋钱币上的书法艺术摘要:北宋钱币书法艺术的发展集大家之所长,其中以唐朝对其的影响最为深远。

北宋钱币包括年号钱、对子钱、御书钱等多种形式,通过不同材料、意境、书写方式的变化,钱币展现出了不一样的艺术美和意趣美。

从对北宋时期钱币书法艺术的了解和分析中能够对当时的艺术发展形态和特征有所了解,并感受到其在现今书法艺术发展中所拥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北宋钱币;书法艺术;艺术美;意趣美我国书法艺术具有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的特点,且不同阶段的书法艺术各不相同。

北宋是我国书法艺术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是书法发展最为繁荣的阶段。

当时的书法艺术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通过对北宋钱币书法艺术的剖析,了解北宋书法的发展特点,并从中总结经验并借鉴,从而为现代书法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北宋钱币书法概述北宋之前,钱币上的书法以篆书、隶书为主,字体笔画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无任何亮点。

当时钱币上的书法只是起装饰的效果,并未考虑到书法所展现的艺术效果。

而进入两宋时期尤其是进入北宋后,钱币上的书法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除能够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外,也为现今的书法艺术带来了借鉴。

通过对北宋钱币书法艺术的研究可知,当时钱币上的书法以隶书为主,如太平通宝,之后随着时代的进步,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形式逐渐融入钱币中,以区分不同类型的钱币。

纵观整个北宋时期,钱币书法从原本单一的隶书逐渐发展到五种书体形态,足以说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对钱币书法发展的重视。

北宋时期钱币书法的变化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除保证基本的标识功能外,还增添了艺术性和观赏性特征,并将中国书法艺术内涵充分展现,如御书钱、对子钱。

二、北宋钱币书法艺术高度发展的原因(一)唐代改变了以重量为名称的钱文钱文结构如秦之“半两”、汉之“五铢”,均是采用篆体来书写的。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

中国古代钱币书法艺术浅谈

中国古代钱币书法艺术浅谈

中 国古代钱币书法艺术浅谈
田振 国
( 宁师专 内蒙古 集 乌兰察布市 0 20 ) 10 0
内容摘要 :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 书家辈出, 群星灿烂 , 形式多国书法艺术长河 中的绚丽的花朵 , 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效果。通过对我国古代各
在我国钱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 半两” 制作精美, 小篆书体 , 钱文规整 、 刚健挺 拔, 字分两侧 , 布局均衡。 公元前 18 汉武帝废止半两钱, 1 年, 令各郡 国铸行五铢钱, 史称“ 国五铢” 图 1 郡 国五 郡 ( 4 铢) 。五铢钱直径一般 25 . 厘米 , 轻重适 中, 美观实用 , 利于流通, 且正背两面均铸外郭 , 可起保 护钱文作用。从汉武帝元狩五年至唐初武德 四年行 开元通宝止 , 共流通了 79 3 年。西汉王朝

5 ・ 3
维普资讯
战国后期 , 、 、 齐 燕 秦等国都曾铸行圆钱。 隘 四化( 9形 圆孔方 , 图 ) 制作规整, 文字清晰。明化 ( 1) 图 0 字体形 圆。战国秦两 甾( 图 l) 1、 半两( 1)钱文粗放, 图 2, 笔划方折, 书意端庄 。战国后期逐渐形成的方孔圆钱 , 在我国钱币

形制的发展过程中, 反映了我国古代钱币由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演变的历史进程 , 方孔圆钱便 于携带 、 利于固定磨锉等优点 , 为秦汉至清末 , 历朝各代钱币形制奠定基础 , 也为钱币书法奠定 了基本的格局。我国古人受“ 天圆地方” 宇宙观的影响, 方孔象征地, 方孔至圆部分 ( 即肉) 象征 天, 圆方象征“ 天地” 。我国古人就在这小小“ 天地” 问书写人类最美好的文字与祝福。
个朝代 钱 币书 法认 识 , 了解各 历 史 时期钱 币的 书法 艺术 , 识 我 认

古钱币上的书法

古钱币上的书法

古钱币上的书法一、古钱币与书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古文化代表的文字。

一直绵延不断地流传着。

在生活的许多地方都充斥着书法文化。

比如古钱币上的书法文字。

古代钱币的使用最早开始于夏代,发展于东周时期,统一于秦朝。

前期用来进行货物交换的通常是天然贝,后期出现的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逐渐替代了早期的天然贝。

钱币的发展历经了4000多年,钱币上的文字也伴随着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的满足,开始不断追求精神文化。

收集古钱币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同时对于古钱币上文字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钱币上的文字被叫做钱文。

钱文分为顺读、旋读两种。

两种读法不同,顺读通常是自上而下、由左向右。

旋读通常是自上、右、下、左。

每个朝代的读法都稍有不同,比如宋代的读法有明显的时间划分,铁钱出现前,“通宝”为顺读,“元宝”为旋读。

之后“熙宁通宝”则改为“旋读”,此后“元丰通宝”、“崇宁通宝”、“元符通宝”、“元祐通宝”均为旋读。

书法是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经历了不断地演变。

在古钱币上也展现着书法艺术的魅力。

历朝历代的钱币,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历史、军事、民族、艺术等等,被誉为“社会化石”。

古钱币也是研究和探索书法奥秘的宝库。

想要了解和研究书法文化不仅仅可以通过青铜器、陶瓷等,也可以通过古钱币。

古钱币集形式美和内容美于一身。

如果只能注意到它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內容美,便忽略了它的艺术价值。

中国美学思想强调形式与内容统一,内在与外在统一。

文字作为记载事情的一种载体,文字在古钱币上的出现正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五朝兴衰事,尽缩钱币中”。

钱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呈现。

二、中国古币的发展最早的钱币是原始贝币,起源于距今3000年的商代。

它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一种货币,其最早发现与河南殷墟妇好墓。

这种类型的贝币的好处就是方便携带。

秦代金铸币,约始于西周至春秋,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带。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一)张观计汉字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由于其起源于象形,有一种天然的妙趣横生,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部类――书法艺术,并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钱币深深地印证着书法艺术的演进过程,是一部独特的书法艺术殿堂。

本文重点赏析篆书及其在钱币上的艺术表现。

一、篆书源流“篆书”是先秦文字的通称。

从远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开始刻画符号到出现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从目前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应当是甲骨文。

因刻于龟甲兽骨而得名,集中出土于河南殷墟,据考证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

“甲骨文”象形会意,印证了“书画同源”的真谛,“谓之字可,谓为画亦可”。

由于书写工具的特点,形成“甲骨文”特有的风格: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体现了商代文字已具有的书法意趣。

甲骨文之后,是铸造和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亦称“金文”的文字。

我们现在所称“青铜器”是由于时间的久远铜制品外表产生铜锈后的一般称谓,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称谓。

由于铜的冶炼的复杂和产量的稀少,以及铜制品的外形特殊质感,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早期金文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饬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

西周早期青铜伯矩盘铭文和大孟鼎铭、西周后期的毛公鼎铭(部分拓片)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书写凿刻在石鼓上文字,称之为“石鼓文”。

文字风格质朴,雄浑,富于变化。

秦《石鼓文》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也是中华文化滥觞时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氛围。

表现在文字书写上,也是形体各异,百花争艳。

人们一般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或“籀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便于国家的管理,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各不相同的大篆文字统一为“小篆”。

“小篆”的基本特征是:字型呈纵势长方,笔画匀称,线条圆润,结构整齐美观,讲究对称。

古钱币上的书法

古钱币上的书法

古钱币上的书法作者:李军君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4期一、古钱币与书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古文化代表的文字。

一直绵延不断地流传着。

在生活的许多地方都充斥着书法文化。

比如古钱币上的书法文字。

古代钱币的使用最早开始于夏代,发展于东周时期,统一于秦朝。

前期用来进行货物交换的通常是天然贝,后期出现的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逐渐替代了早期的天然贝。

钱币的发展历经了4000多年,钱币上的文字也伴随着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的满足,开始不断追求精神文化。

收集古钱币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同时对于古钱币上文字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钱币上的文字被叫做钱文。

钱文分为顺读、旋读两种。

两种读法不同,顺读通常是自上而下、由左向右。

旋读通常是自上、右、下、左。

每个朝代的读法都稍有不同,比如宋代的读法有明显的时间划分,铁钱出现前,“通宝”为顺读,“元宝”为旋读。

之后“熙宁通宝”则改为“旋读”,此后“元丰通宝”、“崇宁通宝”、“元符通宝”、“元祐通宝”均为旋读。

书法是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经历了不断地演变。

在古钱币上也展现着书法艺术的魅力。

历朝历代的钱币,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历史、军事、民族、艺术等等,被誉为“社会化石”。

古钱币也是研究和探索书法奥秘的宝库。

想要了解和研究书法文化不仅仅可以通过青铜器、陶瓷等,也可以通过古钱币。

古钱币集形式美和内容美于一身。

如果只能注意到它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內容美,便忽略了它的艺术价值。

中国美学思想强调形式与内容统一,内在与外在统一。

文字作为记载事情的一种载体,文字在古钱币上的出现正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五朝兴衰事,尽缩钱币中”。

钱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呈现。

二、中国古币的发展最早的钱币是原始贝币,起源于距今3000年的商代。

它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一种货币,其最早发现与河南殷墟妇好墓。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二)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二)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二)张观计一、隶书我国书法历史的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书体艺术演变,在篆书艺术昌盛的战国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书体――隶书。

这种书体相传是由狱吏程邈为方便快捷书写,将大篆、小篆笔画简化所创,因徒隶首创使用,故称“隶书”。

隶书的最大特点是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并呈扁方,这是汉字向左右拓展空间迈出的革命性一步,同时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出现波、磔(读音zhe),用笔出现提按轻重的变化,为汉字向楷书迈进奠定了基础。

“隶书”的代表作是蔡邕、蔡琰的《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

传为蔡邕所书。

碑石共46个,太学旧址在今洛阳市,碑立太学门前。

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

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据说现已集存8000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

从中或可一窥“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轨迹。

东汉熹平石经拓片我们通常将隶书与汉代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汉隶”,就象我们将小篆与秦代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秦篆”一样。

但从钱币实物上的书体看,汉代的钱币早期的铜币,无论是荚钱、八铢钱、五分钱、四铢钱,还是后期的五铢钱,并没有出现隶书,而是继续使用“篆书”,这让我们看出,汉代在钱币文化传承上仍然遵循着“汉承秦制”的规则。

这个“规则”一直延续至两晋时代才打破。

因为两晋时代,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时代,不仅诞生了后人景仰的“书圣”王羲之和一大批书法家,而且开创了书法“尚韵”的时代。

纯欣赏的态度、强调审美的表现、对主体的尊重、对艺术技巧的理性把握,成为这一时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

正是这种历史的进步,影响到钱文的应用。

根据钱币实物呈现,钱币上最早出现“隶书”的是《汉兴》小钱。

十六国时期-汉竖读、横读“汉兴”钱币图片东晋末期的十六时期,盘踞成都的李寿(起义军首领李特的侄子)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公元338—343年)并铸“汉兴”小钱,是我国钱币史上最早之年号钱(以年号注钱文),开创年号钱之先河,是中国古代钱币从重量记名到年号记名的转折点。

书法艺术在中国古钱硬币中的运用

书法艺术在中国古钱硬币中的运用
口皆 碑 的 艺术 精 品 。
l8 年 8 , 91 月 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生 1O 0 周年 , 中国人 民银行发行 了一枚 无面值鲁迅 纪 念银币 , 正面铭题由中 国文联副主席吴作 人教授书写 , 背面诗句为 “ 横眉冷对千夫指 、 首甘 俯 为孺子牛 ”是按鲁迅先生亲笔所镌 , 万枚纪念 币在香 港销售 时 , 中外人士一抢而空。用同 , 2 被 样款式制造的铜质纪念币在国内销售 , 也远远不 能满足群众的要求。 可见 . 把书法艺术与钱 币 制造相结合 . 国内国外都很受欢迎 , 在 既可发扬我国古老 的传统艺术 . 又可促进 国内外的文化 交流 。 I 者单位 : 1 乍 山东省济宁市档案 局 ・
维普资讯
簿

段德 兴
车再斌
王继 荣
中 国的货 币文化 至少 有三、 四千 年历 史, 在世界货 币史 上 , 以注重文字 而独树 它 幌。中国钱 币 上的文 字或纪值 、 或纪重 、 或纪铸地、 或纪千支 , 自成汉李寿始 , 又开创 以本朝年号作 为钱文。这些文 字不少都 出 自于当时的能工巧匠或书法名家之手 , 它们 不仅忠实地反 映了文字的时代特色, 而且具 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 是我 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遗产之 一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 我国使用的青铜铸 币, 如刀、 环 、 布、 蚁四大体 系中已有大 量文 字出现 . 者一 字 。 者六 字 . 少 多 有用阴文 。 也 有用阳文 的, 多采用方笔 , 体现了金文 的风 韵。战 国时 期 ( 元 前 45 公 7— 公元 前 2 1 2 年) 齐国铸行的 “ 即墨之法化” “ 背 大行 刀币 ( 图一)文字严谨古朴 。 , 刚健有力 , 又苛求平 衡对 称 , 琉密 均匀 , 篆法 凝重沉 雄 反映 了 二、 三千年前的文字书写已注意到章法和布 局, 开始讲究字体的形态美。 公元一世纪新 朝王莽制作的 钱币极为 精致 , 他铸行的 大布黄千 、货布 ”图二) ( , 可与机制币媲美 , 其篆体文字末尾 或尖如悬 针, 或圆如垂露 , 用笔 上具有多 样 变化 的 在 美感。这种形象化的 用笔方法 , 映了中国 罕见 , 称 稀 世珍 宝。宋 哲 宗 元 佑 年 间 反 堪 的书法艺术来源于现实的形体美。 (06 18一 l9) 司马光、 轼都 用篆、 03 , 苏 行两 北周的布 泉、 行大 布、 五 永通万 国以玉 种书体写过元佑通宝对文钱。

中国钱币论文

中国钱币论文

中国钱币论⽂中国钱币论⽂“独怕点写钱⽂”——⼩议北宋钱⽂关键词:北宋钱币书法发展原因瘦⾦体内容提要:钱⽂书法魅⼒⽆穷,流派纷呈,可谓是⼀部书法简史。

本⽂没有就其历史泛泛⽽谈,⽽是聚焦⼀点,通过解析北宋时期钱⽂⾼度发展的原因、书体齐全的铸币以及书法艺术的典型等,多⽅位展⽰钱⽂⽆与伦⽐的魅⼒。

引⾔有⼈说书法简议中国古钱币⽂化艺术之美“独怕点写钱⽂”,官炉铸钱钱⽂⾮名家莫书。

①纵观我国历代钱币书法,最值得称道的是北宋。

这⼀时期年号钱开始盛⾏,铸币数量巨⼤,品种版别繁多,书体不仅限于篆、⾪,⽽且还有⾏、草、楷书,不少钱⽂为名家所书,更有的是出⾃皇帝的御笔。

因此,北宋的货币⽂字空前活跃,堪称琳琅满⽬,美不胜收,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书法艺术⼤展⽰,充分体现了实⽤性与艺术性的⾼度统⼀。

正⽂⼀、北宋钱币书法艺术⾼度发展的原因北宋钱币书法艺术之所以获得⾼度发展绝⾮偶然,⽽是有其深厚的⽂化积淀与特定的历史环境。

(⼀)唐代经济⽂化的繁荣,为宋代钱⽂⾛向书法艺术的⾼峰做了历史铺垫。

②1、唐代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名称的钱⽂结构,且钱⽂皆⽤篆体书写。

唐初,⾼祖李渊废隋五铢,开铸新钱,更名为“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之钱⽂乃欧阳询制词并书,其书写的⾪书钱⽂布局严整,笔⼒外柔⽽内刚,质朴端庄,开⼀代书风。

2、初唐已开始出现正式的年号钱,为北宋年号钱的盛⾏打下了牢固根基。

唐代乃⾄五代⼗国虽然是以“开元通宝”为主要货币,但间或亦出现过于“通宝”、“元宝”等宝⽂之前冠以皇帝年号的钱币。

如⾼宗的“乾封泉宝”,肃宗的“乾元重宝”,代宗的“⼤历通宝”等,⾄于五代⼗国期间所铸的年号钱,更是屡见不鲜。

3、唐朝书法家辈出,书写“开元通宝”钱⽂的欧阳询即是唐初的四⼤著名书法家之⼀。

后有草书⼤师张旭与怀素,楷书⼤家颜真卿、柳公权,还有⼩篆名家李冰阳等。

这些书法名家之佳品给北宋多种钱⽂的书写以新的启迪与借鉴。

(⼆)北宋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钱⽂书法艺术的辉煌。

中国钱币与书法艺术

中国钱币与书法艺术

中国钱币与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古代钱币与甲骨、竹简、木牍、碑刻、绘画一样,保存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历史,也展示着中国书法的巨大魅力。

将中国的历代钱币罗列起来,就是一座恢宏的、古老而又现实的书法艺术殿堂。

(一)、汉字的起源及书体的递嬗中国文化是从写字开始的。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使用比较广泛的文字系统。

从远古时期人们开始刻符、结绳记事到出现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显然属于神话,与历史事实不符。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汉字系统,因刻于龟甲兽骨而得名,集中出土于河南殷墟,据考证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

"甲骨文"象形会意,印证了"书画同源"的真谛,"谓之字可,谓为画亦可"。

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体现了商代文字已具有的书法意趣。

"金文"指铸造和刻凿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产生于殷商,兴盛于西周,由于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早期金文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饬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

"石鼓文"传为周秦石刻文字,自唐初发现以来为书坛所称道。

据考证为秦献公时期刻在10个鼓形石上的文字,以四言诗的形式记叙秦朝君王的渔猎情况。

"石鼓文"是后人研究小篆来源的典型材料。

李斯"小篆":秦始皇时代的标准字体。

秦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各不相同的大篆文字统一为"小篆"。

李斯的书法代表作有《泰山刻石》,唐人张怀瑾评价"画如铁石,字如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小篆"字型呈纵势长方,笔画匀称,线条圆润,结构整齐美观,讲究对称。

我国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美

我国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美

我国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美打开文本图片集西方国家的钱币多以纪念性的人或物的图案为主,而中国的古钱币一直是以文字作为主要装饰,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审美价值,这一现象前后持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清代末年才宣告结束。

把两千年来的钱币排列起来,钱文各体兼备,篆、隶、楷、行、草体应有尽有,或书于名家、或出于帝王,许多钱币上的文字堪称是书法艺术精品,无疑是一部生动的书法艺术演变发展史。

我国钱币以造型、书法独步寰宇,为西方钱币所未有。

认识中国的文化历史不仅是在文化典籍、青铜器、陶瓷中。

同时也在古钱币中,并由此而产生了收藏、鉴赏、把玩钱币的“钱币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以秦币同天下之币”,把取意“天圆地方”、形态象征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方孔圆钱”做为统一流通货币。

秦始皇铸行的秦半两“方孔圆钱”的“半两”钱文,由著名书法家、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体式修长,遒劲有力,并由此开了书法大家书写钱文的先河。

小篆是源自于大篆的一种新的字体,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劲健有力。

小篆也成为秦的官方文字,结束了由来已久的古文字时代,实现了“书同文”的理想。

其“方孔圆钱”的钱体形态也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流用长达两千多年之久。

汉代王莽时期的钱文“铁线篆”“悬针篆”开始刻意追求书法艺术美,钱文由小篆向隶书过渡王莽推翻汉朝后,惧怕人们联想到刘氏汉朝的刘字,废除了币文中带有与“金”、“刀”有关的钱币,在钱名上避用“钱”字而借用“泉”字代之,货布、货泉便是王莽第四次币制改革之产物。

货布、货泉,在钱文风格上创造出端庄优美的“铁线篆”,其中尤以货布钱为甚,凡竖画下端纤长,出锋处如针之倒悬者谓之“悬针”,不出锋如露珠之垂下欲滴者谓之”垂露”,一改前期丰满笃实的特点,被后人誉称为“悬针篆”,亦名“悬针垂露”。

钱文书体逐渐由小篆向隶书过渡,是文字修饰美的一种尝试,是书法艺术上刻意追求美的一种表现。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显示钱币在人们生活中的尊贵地位,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了沿用近千年的秦之“半两”、汉之“五株”的“株两”货币制,并且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欧阳询书写钱文,开始铸造“开元通宝”钱。

浅谈中国古钱币的艺术魅力

浅谈中国古钱币的艺术魅力

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2010/3浅谈中国古钱币的艺术魅力TEXT/张若滢中国古钱币艺术作为东方钱币文化的代表,演绎了一部中华书法艺术的编年史,其造型的变化发展,也展示出了各个时代的历史风貌与审美情趣,是研究我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货币的产生与远古人类的审美活动密不可分我国最早的货币——海贝,在取得实物货币地位的前与后,它都作为珍贵的装饰品而显示出独特的价值,而这种装饰性是由其漂亮的外表和原始生殖崇拜的象征性所引发的。

从大量的考古发掘可知,那些背部打磨穿孔的“宝贝”和“虎斑贝”不仅具有独特的光泽,而且具有浑圆饱满的外形及曲线的形式美、中线的对称,这使其成为了当时社会上具有较大认同的装饰品。

青铜铸币的出现是在殷商晚期,商代是我国“青铜时代”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铜作为一种可铸造的贵重金属材料,很容易进入流通领域,成为交换的等价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天然贝供不应求,逐渐出现了骨贝、玉贝、陶贝等贝的仿制品,铜仿贝也随之问世了。

“殷墟晚商小墓中曾出土过少量无文铜贝,1971年山西省保德县晚商墓中与车马器同时出土有无文铜贝109枚。

”“山西侯马上马村13号墓发现了包金铜贝。

”与车马器同出,说明该铜贝很有可能是殉葬马的饰件,而东周时期包金铜贝,从价值尺度上看,称其为货币则为时尚早,它只可能是小型青铜饰件的一种。

由此推断,金属铸币雏形的产生更是与当时的审美有较大关系。

由此可见,我国货币的产生与铸币的起源都是与古人的审美活动密切相关的,对天然贝的打磨穿孔以及青铜铸造铜贝是我国货币造型艺术之源。

古钱币的造型差异反映出不同地区独特的文明特征先秦时期,周礼制和政治统治的崩溃迅速改变了中原政治和文化的格局,同文学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一样,作为青铜艺术一部分的铸币艺术也有了百花齐放的特点。

由于各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的不同,铸币形制各有千秋,主要为布币,刀币,圆形钱及楚国铜贝、金币等。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一)汉字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由于其起源于象形,有一种天然的妙趣横生,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部类――书法艺术,并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钱币深深地印证着书法艺术的演进过程,是一部独特的书法艺术殿堂。

本文重点赏析篆书及其在钱币上的艺术表现。

一、篆书源流“篆书”是先秦文字的通称。

从远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开始刻画符号到出现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从目前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应当是甲骨文。

因刻于龟甲兽骨而得名,集中出土于河南殷墟,据考证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

“甲骨文”象形会意,印证了“书画同源”的真谛,“谓之字可,谓为画亦可”。

由于书写工具的特点,形成“甲骨文”特有的风格: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体现了商代文字已具有的书法意趣。

甲骨文之后,是铸造和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亦称“金文”的文字。

我们现在所称“青铜器”是由于时间的久远铜制品外表产生铜锈后的一般称谓,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称谓。

由于铜的冶炼的复杂和产量的稀少,以及铜制品的外形特殊质感,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早期金文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饬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

西周早期青铜伯矩盘铭文和大孟鼎铭、西周后期的毛公鼎铭(部分拓片)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书写凿刻在石鼓上文字,称之为“石鼓文”。

文字风格质朴,雄浑,富于变化。

秦《石鼓文》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也是中华文化滥觞时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氛围。

表现在文字书写上,也是形体各异,百花争艳。

人们一般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或“籀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便于国家的管理,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各不相同的大篆文字统一为“小篆”。

“小篆”的基本特征是:字型呈纵势长方,笔画匀称,线条圆润,结构整齐美观,讲究对称。

浅谈古币与中国书法

浅谈古币与中国书法

作者: 沈友斌
作者机构: 北京市大唐首邑建筑集团书画院,102600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91-9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书法 古币 货币体系 古钱币 近现代 甲骨文 书法家 钱币史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在货币体系中出现了石贝、贝币、铁贝、铜币、银币、金币、纸币等。

中外近现代的银币纸币,上边往往铸印元首的造像,而我国古钱币上多铸有甲骨文、大篆、中篆、小篆、金文、真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法。

钱币上书法文字的作用,主要是记地、记重、记年、记干支、记年号,同时也集我国历代书法之大观。

历代的不少帝王,对钱币上的书法都十分重视,许多钱币上的文字,往往由皇帝御笔亲书,或由著名的书法家撰写。

由此可见,我国的钱币史,也是研究书法的最好依据。

收藏和鉴赏钱币,。

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作者:谢正禄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04期我国的古钱币,能清楚而全面地反映甲骨文、大篆、中篆、小篆、金文、真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法,真是集我国历代书法之大观。

因为历代的帝王,对钱币上的书法都十分讲究,许多钱币上的文字,都是由皇帝卸笔亲书,或由著名书法家撰写。

因此,我国的钱币史,也是研究书法的最好依据。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文字的书法美也是建立在以象形为基础、逐步变化出来的线条形体结构上的。

线条自如,纵横合度,曲直得体,布局美观,疏密协调,横直转折,安排紧凑,皆为书法艺术之精华。

我国古钱文的书法美,是用文字铸记地、记重、记年、记干支、记年号。

主要用真、行、篆、隶、楷书文体。

篆、隶、楷书主要表现为静态美,但篆书笔画回环曲折,隶、楷书的磔、折、钩、挑,又有一种动态的美感。

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布币和刀币,它的产生,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原始空首布币,出现于春秋战国的初期,即公元前8世纪左右。

钱币仿制于青铜铲形农具“镈”,故又称铲布,这与殷商时期,农具镈曾充当过交换的财产有关。

以后又逐渐变成交换的等价物,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金属铸币形式的“原始布”,一般通长16 .4厘米,足宽9 .5厘米,面文有一字或四字,有的是数字,有的是天干、地支,面文与甲骨文相似。

钱文是用尖利工具在钱币上锲刻的,所以笔划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以弧线和曲张,每一刀冲下未作修饰,故线条显得自然、挺拔、流畅。

先秦的刀币,出现于春秋战国中期,也正是农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时期。

当时的诸侯需要加工精制的器物,因而促进了工艺技术的发展。

最为典型的刀币有齐国的“齐法化”、“齐返邦长法化”,燕国的“尖首刀”“明字刀”,赵国的“甘丹”“王化”字的圆首刀币等。

周代的文字笔画繁多,称为大篆体;春秋战国时期.文体笔画有所减少,称为中篆体。

到了秦国,宰相李斯统一了六国文字,对大、中篆字体进一步减化,称为小篆。

中国古币上的书法艺术及其时代内核探窥

中国古币上的书法艺术及其时代内核探窥

的特点在于竖笔的下端出现了锋芒,犹如悬挂着的针尖 起笔尖,住笔锋。而北周钱币中采用的“玉箸”篆体,则端
一般,是以南朝宋王愔在《文字志》中形容 :“悬针,小篆 庄均匀,形体如筋,被视为六朝钱币之冠,对后世钱币影
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
响颇深。
悬针篆突出表现在第二次币改的大布黄千和第四次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
书法艺术
中国古币上的
书法艺术及其时代内核探窥
文 / 李雯星
“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 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鲁褒在其《钱神论》中 对钱币的表述,阐释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以来,大众与钱 币的关系。钱币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频繁摸到、想到的物 件之一,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频繁,才使人们忽略了钱币 对自己影响的潜移默化,及其暗含的艺术价值。
致细微,只有书体纤细、出锋挺拔的悬针篆能够铸在其 《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
上。这其实也是钱文上的书体从应用走向艺术的一种尝 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翔
试。
灵动之势。书法造诣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
到了南北朝时期,古币钱文上的字体又出现了多样 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得考证,但能看到的是,此后的小篆确实清新古雅得多。
所谓大篆,是一种先秦文体,根据《汉书·艺文志》《说 首先是线条粗细相等,笔势绵长而颇具张力,字体结构又
文解字》等书籍记载,大篆即“籀文”。在西周时期,周宣 透露着秩序和谐的美感 [2]。
王曾命史官编写《史籀篇》,是教儿童读书写字的文章。这
这种字体风格与当时的文化背景不无联系。春秋战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1大篆(中国书法史上,秦统一前的文字都统称为大篆,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贝币和圜钱上的文字均属于大篆。

这一时期、文字没有统一性,同一文字在各地有不同的写法。

正因为如此,当时铸钱工匠造范时比较随意,并不刻意追求文字工整,钱文雄浑而质朴)2小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即以原秦国文字为基础,创立小纂,统一文字。

秦半两钱文即采用小篆字体,钱面上,“半两”二字笔划壮硕、结体凝重。

既浑厚端庄,又不失飘逸之气。

钱文布局严整,方圆有度,文字骨气风韵。

)3悬针篆(两汉之间、新莽时期的钱币铸造精良,世所公认。

其中,钱文书法亦为新莽增色许多。

新莽铸币商的钱文书体称为“悬针篆”,文字结体舒展,上密下疏,字形狭长,住笔处非常尖锐,宛如钢针倒悬一般,故有是名。

悬针篆普遍呈现于新莽钱币上,尤以“大布黄千”和“货布”最为显著)4隶楷之间(东汉时,隶书为通用书体。

但东汉后期,隶书用笔已略带方正,波笔收缩或消失,开始向楷书转化,这枚汉兴钱是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铸造,“汉兴”两字既像楷书,又有隶书之意体现出书体由隶入楷的趋势。

“汉兴”钱铸造的时期正是书圣王羲之生活的年代)5韭叶篆(南朝刘宋时期,经济衰落,币制混乱,劣质小钱充斥市场。

为在狭小的钱面上书写钱文,当时出现了“韭叶篆”这种书体。

韭叶篆书体笔画曲屈,起笔尖,住笔锐,字形狭长,宛如风中飘逸的韭叶,故有此名)6.玉箸篆(魏晋南北朝时期,铸币数量少,质量低劣,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低谷。

但是,其中也有例外,北周铸行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种铜钱,钱文隽美,制造精良,称为“北周三品”。

“北周三品”钱文采用玉箸篆书体,文字丰满圆润,端庄匀称,笔划如筋似骨,竖笔如柱。

)7.隶书(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2010 学年第XX 学期
上海大学
本科生课程(选修)论文论文题目:从中国钱币上解读中国书法艺术
课程名称:
姓名:
学号:
20010年X月X日
从中国钱币上解读中国书法艺术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留给了我们后人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钱币的国家,钱币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

其中的书法艺术可算是一绝,中国钱币,尤其是古钱币,是我们巨大的书法艺术宝库,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通过研究中国古钱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

【关键词】:中国,古钱币,书法
钱币,被古人戏称为孔方兄,无翼而飞,无足而走①,天天跟人们见面,人们没有一天离得开它。

因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不亚于任何一门其他艺术。

我国不同时期的古钱币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洗礼和沉淀,已是琳琅满目、千姿百态。

由于朝代更替、地区差异和材质上的差别,再加上品种众多、形状各异,创造了许许多多世界之最。

光就材质来看,就有金、银、铜、铁、锡、铅、铝、锌、镍、木、玉、石、陶、竹等多种,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的。

早在夏商时期,以贝壳为材质的钱币就已经出现了,那是的钱币还比较简陋,也没有很规范的文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钱币上已经出现了规范的文字。

由于受当时文字书体的影响,钱币上的文字主要是以金文为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篆,书体古朴苍劲。

到了战国中期,圆钱开始铸造发行,到战国末期,方孔圆钱已经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它的结构形态象征着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天圆地方。

但这时钱体文字依然以大篆为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推“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开始整合统一天下货币。

钱币上的小篆钱文由当时的承相李斯根据古书籍上的大篆字体所创,篆体粗犷豪放、朴拙自然。

秦朝文字一直被使用到汉代才出现改变,钱文书体逐渐由小篆向隶书过渡。

时间主要集中在新莽时期②,经过四次币制改革,书体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天凤元年③,朝廷废除大、小钱,铸造发行货布、货泉,在铸币风格上改变前期丰满笃实的特点,创造出端庄秀美的“铁线篆”。

书体直笔出锋、纤长挺拔、法度严谨,加上铸工精湛,更显钱文清晰俊秀、舒展雅致。

其中尤其以货布钱最精致。

凡竖画下端纤长,出锋处如针之倒悬者谓之悬针,不出锋如露珠之垂下欲滴者谓之垂露,被后人誉称为“悬针篆”。

“悬针篆”的出现,标志着书体由应用走向艺术的升华。

这种书体的出现是人为文字修饰美的一种尝试,也是在书法艺术上刻意追求美的一种表现。

国家的动荡并不能阻止文化艺术不断发生新的变革。

在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以后到三国这六十年间断断续续的纷争中,书法艺术也并不寂寞。

钱币上的书体势态出现了纵横自然、变化多姿的面貌,如刘骏的“孝建四铢”,用婀娜多姿的“韭叶篆”,流畅秀美,别具一格。

之后,小篆五铢继续流通于处在割据状态的五代十国之中,一直到南北朝末期北齐宣帝高洋立国后,社会文化较为昌明,书法艺术在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元574年当时的政府铸造发行五行大布钱,篆体驻笔如柞,圆足有力,其形如筋,自古有玉箸之美誉,被称为“玉箸篆”。

对后来的钱文影响很大,备受人们的推崇和欣赏。

①鲁褒《钱神论》“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

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②公元9~23年
③公元14年
斗转星移,隋五铢一直沿用到了唐代。

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唐高祖武德四年,朝廷废除了沿用近千年的“铢两”制货币,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欧阳询书写钱文,铸造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的出现开创了中国货币“宝”钱制之先河,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又一大进步。

开元通宝钱书体笔画端庄凝重、清秀俊雅、险劲圆润、势如削玉,是书法史上最值得称道的佳作之一。

加之铜精工良,轮廓深峻,两者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唐朝博大开放的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在宋代达到了钱文书法发展的巅峰。

宋代许多皇帝亲自题写钱文,史称“御书体”,并且还以在同种钱币上撰写不同书体的钱文著称,被称为“对品钱”。

其中,宋太宗赵灵在“淳化”、“至道”年间铸造的淳化、至道元宝,有真、行、草三种书体,被称为“御书钱”之鼻祖,开创了钱币书法艺术的新纪元。

他多才多艺,尤其对书法的研究造诣颇深,备受时人推祟。

他的钱文真书犹富隶意,浑然稳重,行书流畅俊逸,一气呵成,草书带有章草笔意,更显神采飞扬。

又如宋徽宗,虽然在治理国家上虽他不够称职,但在书法艺术方面却有着很高的造诣,崇宁、大观、宣和、政和通宝等钱文是他亲手书写的。

他继承和发展了唐人薛樱瘦硬的书风,草书学习黄庭坚,揉合众家之长,独创了自成一体的“瘦金书”。

其笔势顿挫有节,“用笔纤瘦、结体疏通”,又添“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之风。

观赏他的书写的钱文,犹如曼舞轻歌,使人有一种清新优美之感,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有“屈铁断金”的美誉。

它与王莽的货布、金章宗的“泰和重宝”一并被誉为世币三绝。

“泰和重宝”为金朝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所书,文字饱满凝重,深受大家的喜爱。

此时钱文书法走入了低谷,长期以来已呈现出呆滞生涩的匠气。

明朝在钱币书法上也没什么建树。

到了清朝钱文虽然出现了工秀多彩的局面,并且钱币上的文字是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出现了一面是汉字,另一面为满文的新形式,但是和之前的钱文相比还是没法同日而语的。

到了现代,由于新的书写工具以及计算机的出现,会写毛笔字的人已经不多见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大不如前,更别提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了。

参考文献:
1.赵炳焕.绚烂的中国钱币书法艺术[J].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1)
2.霍建瀛.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J].地图,2008(06)
3.田振国.中国古代钱币书法艺术浅谈[J].集宁师专学报,2006(03)
4.熊启亮.中国钱币的书法艺术[J].西安金融,1996(12)
5.逯林科.中国古钱币锻金铸魂的书法艺术[J].东方艺术,2005(10)
6.汪锡鹏.钱币书法春秋[J].中国城市金融,2007(05)
7.刘玉兰.古钱币上的书法美[J].金融信息参考,1996(03)
8.林平.简议中国古钱币文化艺术之美[J].安徽钱币,2006,(04)
9.欣士敏.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J].福建金融,2002,(01)
10.韩士奇.钱币上的书艺[J].东方艺术,2001,(02)
11.欣士敏.中国古代钱币的美学观[J].福建金融,2002,(08)
12.张红兵.钱币的书法艺术[J].华夏长寿,1997,(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