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 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第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匡超人的生平介绍,主要成就及影响,以及其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匡超人的生平事迹,掌握其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2. 学习匡超人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对匡超人一生事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匡超人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重点:匡超人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家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贡献,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新课内容:(1)介绍匡超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科技领域的贡献。
(2)详细讲解匡超人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3)学习匡超人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科技创新成果,体会科学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匡超人相关的科学史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匡超人科学精神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内容:(1)匡超人简介(2)主要成就(3)科学精神内涵与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匡超人的事迹,谈谈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匡超人的资料,深入了解其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
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但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深化。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二单元《明清小说》中的《匡超人》。
2. 详细内容:小说的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匡超人》的故事情节,了解明清小说的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梳理,明清小说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引发学生对“超人”概念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情节梳理:(1)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3. 人物形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人物形象的特点,并进行课堂分享。
4. 主题思想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1)选取一道关于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的典型例题。
(2)教师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6. 随堂练习:(1)设计一道关于《匡超人》情节、人物、主题的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匡超人》2. 板书内容:(1)情节梳理:起承转合(2)人物形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3)主题思想:小说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匡超人》的故事情节。
(2)分析《匡超人》中的人物形象,并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针对不足之处,思考改进方法。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明清小说,了解其特点。
(2)组织一次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匡超人精品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精品教案
匡超人精品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课标版教材第七章第三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
2. 能够运用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求解。
难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 知识讲解:(1)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强调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2)讲解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介绍公式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
(3)讲解配方法,通过示例演示配方法的应用。
(4)讲解因式分解法,介绍常见的因式分解方法,并举例说明。
3. 例题讲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别运用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进行讲解,并强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 定义: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二次项系数不为03. 解法:(1)公式法:ax^2+bx+c=0(2)配方法:x^2+(b/2a)x+b^2/4a^2(b^2/4a^2)=0(3)因式分解法:ax^2+bx+c=(px+q)(rx+s)4.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公式法求解方程:2x^25x+3=0(2)运用配方法求解方程:x^2+4x5=0(3)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方程:3x^212x9=02. 答案:(1)x1=3/2,x2=1(2)x1=1,x2=5(3)x1=3,x2=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理解不深,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材说明:《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
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学生说明: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教学理念: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与步骤:学习准备: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第四章“人物描写与情节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展现匡超人的性格;通过匡超人的故事,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2. 分析和评价作者在人物描写方面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匡超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展现匡超人的性格。
教学重点: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匡超人》阅读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说中匡超人的一段典型描写,引发学生对匡超人形象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a. 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b. 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展现匡超人的性格。
3. 实践情景引入:a.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b. 课堂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匡超人的理解和感受。
4. 例题讲解:a. 分析小说中匡超人的一段描写,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匡超人的性格。
b. 解答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小说中另一个角色的形象特点。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人物分析。
七、板书设计1. 《匡超人》人物描写与情节分析2. 内容:a. 匡超人的形象特点b. 作者描写技巧c. 小说主题思想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小说中另一个角色的形象特点,结合具体细节描写。
b.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a. 学生分析其他角色的形象特点,教师进行点评。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
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学生说明: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教学理念: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与步骤:学习准备: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主要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三章《匡超人的成长》2. 详细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了匡超人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成长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匡超人的成长过程,理解其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正能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成长过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励志成长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人或事给你带来了正能量?2. 阅读引导: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了解匡超人的成长过程。
3. 讲解分析:(1)童年时期:讲解匡超人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分析其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2)少年时期:讲述匡超人结识恩师,接受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3)青年时期:分析匡超人参加科举考试,勇敢追求理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远大抱负。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匡超人成长过程的阅读理解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对匡超人的认识,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内容:(1)童年: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向上(2)少年:知识改变命运(3)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勇往直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真实、生动地展现自己的成长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匡超人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匡超人》的学案
《匡超人》的学案学习目标: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3、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
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广泛强烈的艺术对比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二)、真切传神的细节描写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
《儒林外史》还有不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如严监生因为心痛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费油,以至临死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
又如范进去寻汤知县打秋风,他因为守孝,连象牙筷也不肯用,但吃饭时,却在燕窝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
鲁迅先生说:“这分明是事实,而且是很广泛的事实,但我们皆谓之讽刺。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匡超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
2、掌握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精读文章,立足文本,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
2、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
2、认识作者塑造匡超人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
一、导入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在同学们心目中,深受儒家影响的儒士是什么形象呢?(学生回答)同学们说了自己心目中的儒士形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篇补充材料,来看看文中的人物是否符合同学们心目中的儒士标准。
二、给学生5分钟时间,阅读补充材料,思考文中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善良、勤劳、孝顺、谦恭有礼三、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匡超人》节选自《儒林外史》,匡超人身为儒林中人,又是怎样一个人呢?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自主阅读思考,在文中找出最能突显匡超人性格的描写,勾画出来并作旁批。
5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匡超人的人物形象,作好记录并挑选中心发言人。
从分析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与选文中的“他”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是,要告诉大家的是,选文中的这个“他”就是匡超人,这个原本淳朴善良、讲孝道、重情义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四、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1分钟思考并作记录:匡超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结合之前的背景介绍思考)5分钟小组讨论,综合观点。
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本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的第四章内容,详细探讨匡超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匡超人的家庭背景、受教育过程、思想觉醒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位清官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匡超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2. 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匡超人思想观念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品质,激发他们关注社会、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匡超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道德抉择。
重点: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匡超人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他的成长过程。
a. 家庭背景b. 受教育过程c. 思想觉醒d. 成为清官3. 例题讲解:分析匡超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强调他的道德品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匡超人成长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四个阶段:家庭背景、受教育过程、思想觉醒、成为清官3. 性格特点:勇敢、坚持、正直、进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匡超人成长的影响,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匡超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分析社会背景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人物,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为自己的成长助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道德抉择。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20230524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202305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对匡超人的生平事迹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他对于道德、修养、学识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匡超人的生平事迹,理解其为人处世的哲学。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匡超人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匡超人的人生哲学,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重点: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型,匡超人的生平事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新课内容展示:详细讲解课文,分析匡超人的生平事迹、为人处世的哲学。
3.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匡超人的生平事迹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内容:a. 匡超人简介b. 生平事迹c. 为人处世的哲学d. 课文重要词汇、句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匡超人的生平事迹,谈谈你对为人处世的看法。
b. 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c. 关心他人,善于与人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匡超人的生平事迹及其人生哲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匡超人的故事,深入了解其为人处世之道,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提升人生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匡超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匡超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课文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学习重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学习难点】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习时间】1课时【学法导航】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学习过程】一、作品及作者1.介绍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八(初二)年级下册的语文书。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7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
姓名,年级:时间:7 《儒林外史》—-匡超人◎课文导读“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篇语,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权势,为了财富,儒林学子废寝忘食地读书,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个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
《匡超人》一文中,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名逐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文痞的现象,充分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思路梳理匡超人错误![国学知识诵读区]◎背名句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论语》中孔子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强调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读经典经典: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翻译: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
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
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赏析:从词语关系看,国和家的关系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一课,主要内容涵盖了小说的第一至第五节。
通过阅读,了解匡超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不同阶段的生活境遇和思想变化。
同时,分析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形象的特点,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匡超人》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生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3.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匡超人》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匡超人》的第一至第五节,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文本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或情节,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故事情节概要2. 人物形象分析3. 社会问题揭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小说《匡超人》的内容,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作业答案:匡超人性格特点:聪明、机智、勇敢、善良。
形成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和关爱,以及自身经历的成长历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并对这些难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新步步高.】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解析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一、作者名片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在他手里斥卖殆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二、内容链接《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
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
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
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
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
后来知县被审,他惟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杭州。
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导读提纲:1、课前阅读《儒林外史》15-18回(参考材料1),全面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经历;2、读出自己的感受;3、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匡超人的蜕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突然《匡超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以范进、周进等典型的儒林怪事引入正文的学习)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参看《立体课堂》及相关的材料)三、疏通文意(对照课下注解,交流不理解的词句)四、谈出阅读小说后的初步感受(内容、形式不拘)五、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作者对笔下的匡超人及其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和抨击吗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
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善良纯净,讲孝道、重情义。
匡超人高中教案
匡超人高中教案教案标题:匡超人高中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匡超人的艺术风格和技巧;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和观察力;4. 促进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的思考和反思。
教学重点:1. 理解匡超人的艺术风格和技巧;2. 分析和解读匡超人的艺术作品;3. 运用匡超人的艺术元素和技巧进行创作;4. 发展学生的艺术表达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 计算机和投影仪;2. 匡超人的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3. 画笔、颜料和画布等绘画材料;4. 学生准备素描本或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1. 展示一些匡超人的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学生对匡超人的作品的第一印象,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
核心内容:1. 分析匡超人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包括使用的色彩、线条、构图、主题等要素;2. 解读匡超人的艺术作品,学习其中的人文、社会、政治等寓意;3. 引导学生在素描本或画布上尝试使用匡超人的艺术元素和技巧进行绘画创作;4. 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讨论。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使用匡超人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创作一幅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作品;2.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一个以匡超人风格为基础的艺术装置或动画作品;3.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理解。
评价与反馈: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2.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个别评价和群体评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经验;3. 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艺术表达和观察力。
教学资源:1. 匡超人的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2. 绘画材料:画笔、颜料、画布等;3. 计算机和投影仪。
教案小结:通过本次匡超人高中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和学习匡超人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通过分析和解读匡超人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艺术表达和观察力。
高中语文 7《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匡超人》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内容及主题、结构、主要艺术成就。
2、精读《匡超人》一文,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3、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电影片段,大家思考:这个片段是根据哪篇小说改编的?对,是《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个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儒林外史》中的文章《匡超人》,重温伟大作品,体会伟大之处。
教学环节二:说说你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高中语文(匡超人)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教案
导读提纲:1、课前阅读《儒林外史》15-18回(参考材料1),全面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经历;2、读出自己的感受;3、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匡超人的蜕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突然?《匡超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以X进、周进等典型的儒林怪事引入正文的学习)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参看《立体课堂》及相关的材料)三、疏通文意(对照课下注解,交流不理解的词句)四、谈出阅读小说后的初步感受(内容、形式不拘)五、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作者对笔下的匡超人及其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和抨击吗?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
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善良纯净,讲孝道、重情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匡超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课文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学习重点】
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学习难点】
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学习时间】1课时
【学法导航】
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学习过程】
一、作品及作者
1.介绍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
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八(初二)年级下册
的语文书。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用来纪念他的“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2.了解《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
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
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3、小说第15-18回里的匡超人形象。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
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
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
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
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
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
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
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
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
——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
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
”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
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
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
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二、解读文本
1、注音:
肄()业廪()生衣衾()装奁()诰()命权厝()装殓()泥淖()冠冕()直裰()戛
()然而止
2、梳理情节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最主要的是什么事?
3、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人物性格
对待家人的态度执意送夫人下乡
隐瞒婚史,再结夫妻
置办丧事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怕承担赏罚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4、结合课文谈谈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三、延伸探究
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
参考答案:
二、解读文本:
2、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3、明确:小说共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原本淳朴善良的青年士子精神生命毁灭的悲剧,告诉读者,在封建的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
生活其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
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同时告诉人们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
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对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讽刺。
只匡超人一个便已穷极文士情态,尽展儒林的痛与丑。
三、(示例):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
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
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
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
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
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
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黄书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