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师素养提升说题解题与学科技能训练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教师素养提升说题解题与学科技能训练题(一)

一、判断题(每小题0.5分,共12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仅表现在课程目标部分。()

3.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课价值上虽然具有多元性,但主导价值是促进学生良

好品德形成。()

4.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标准”是按照学科体系的知识点呈现的。()5.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教学的素材或直接来源,是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

的对象,又分为可预设和不可预设的。()

6.《品德与社会》每册教材单元的开关有一个主题和提示语,目的是对本

单元的学习内容给予提示与思考。()

7.教材只是范例,所以可用可不用。()

8.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

9.品德与社会课程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教学,也不能脱离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抽象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0.新教材呈现方式的特点是文字量减少,插图(照片)增加而显得版面活

泼,可看性强。()

11.课程和教材的编制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回归儿童生

活。()

12.教学目标所把握的是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

13.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

14. 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的对象是教师,因此教学目标阐述时要指出教师应

该做什么,或者通过该课教给学生什么。()

15.只要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一定能找到适用

于一切教学活动的最优教学策略。()

16. .学习方式不存在着差异性,也无优劣之分。()

17. 落实三维目标,意味着不需要“双基”、否定“双基”。()

18. 无论从学科本身而言,抑或是从学习过程而言,过程、方法在一个人学

习和成长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19.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种

类型,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

20.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它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21. 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教”给学生。()

22.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23.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基础之上的。()

24.师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和学生同时进入学习者的角色,切忌让学生围着自己转。()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26.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有()()、()、()。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儿童()

27.品德与生活课程引导和帮助学习达到的四个方面的目标是:()、()、()、()。

28.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促进学生()和()的综合课程。()是课程的核心。

29.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

()、()三方面的目标。

30.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

价,主要包括:()、()、()。

31.因为课文内容都体现着教材目标。所以要把课本作为()、()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

3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

()性。

33.“内容标准”实际上就是课程目标的()化和()化。

34.课堂的生活化,意味着课堂具有与儿童其他方面的生活的“( )性”。 35.从课程的类型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性。

36.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学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

(),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以()为目的,以()为宗旨。

37.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38.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只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弊端,本次课改确立了“()”的核心理念。

39.()、()、(),是一条促进小学生情感

态度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有效途径。

40.《品德与社会》是将品德、行为规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地理环境等教育有机融合。

41.()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方式,三维目标

的落实都是在学生的()下完成的。

42.“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目标是基础和载体,“( )

目标是核心和灵魂,“()”目标是纽带和推进器。

43.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 ) 、( )和()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44.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和()的总和。

4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46.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习惯。

47.自主学习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

48.()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

研究主题。

49.探究性学习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50.引导学生学会()、()、()、(),这样的学习才是探究性的学习。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5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

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

52.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型综合课程、

D.生活课程

5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

能出发。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是()。

A.教育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B.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C.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D.教育的综合性和人文性

54.教材中的图和文字只起示范和()的作用,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

A.导读

B.开阔思路

C.激发兴趣

D.提醒

55.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 )的联系。

A.课外活动

B.社会发展变化

C.学校要求

D.家长要求

56.课程资源必须具有( )性,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A.知识

B.趣味

C.教育

D.活动

57.课程资源的开发最终是要开发出以( )为本的课程资源。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学校

58.()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鉴别者、开发者和利用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