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黄山学院教学进度计划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1 学期)
院(系)文学院主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10 教学班文化产业管理学生人数49
课程编号:150216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讲教师:吕尚枝职称:助教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编: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始授课前一周内由主讲教师填写完成,一式三份交所在院系审核后,教务处、院系和主讲教师本人各留存一份;教师留存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在执行情况栏签字确认。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系)负责人(签字):填表日期:年月日
黄山学院教学进度计划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1 学期)
院(系)文学院主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11 教学班文化产业管理学生人数46
课程编号:150216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讲教师:吕尚枝职称:助教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编: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始授课前一周内由主讲教师填写完成,一式三份交所在院系审核后,教务处、院系和主讲教师本人各留存一份;教师留存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在执行情况栏签字确认。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系)负责人(签字):填表日期:年月日。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规划手册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规划手册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规划手册第一章:非遗文化概述 (2)1.1 非遗文化定义 (2)1.2 非遗文化价值 (3)1.3 我国非遗文化分布 (3)第二章: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4)2.1 传承人群现状 (4)2.2 传承方式现状 (4)2.3 传承困境与挑战 (4)第三章:非遗文化保护策略 (5)3.1 法律法规保护 (5)3.2 政策扶持 (5)3.3 社会参与 (6)第四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策划 (6)4.1 项目定位 (6)4.2 项目目标 (7)4.3 项目内容 (7)第五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实施 (7)5.1 项目组织与管理 (7)5.2 项目实施步骤 (8)5.2.1 调研与申报 (8)5.2.2 筹备与启动 (8)5.2.3 实施与监督 (8)5.2.4 成果展示与推广 (8)5.3 项目质量控制 (8)5.3.1 人员素质 (8)5.3.2 技术手段 (8)5.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8)5.3.4 监督与评估 (9)第六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推广 (9)6.1 媒体宣传 (9)6.1.1 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宣传渠道 (9)6.1.2 制定针对性的宣传方案 (9)6.1.3 创新宣传形式 (9)6.1.4 加强与媒体的协作 (9)6.2 教育普及 (9)6.2.1 将非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 (9)6.2.2 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活动 (9)6.2.3 培养专业人才 (10)6.2.4 创设实践平台 (10)6.3 国际交流 (10)6.3.1 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10)6.3.2 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10)6.3.3 举办国际非遗文化展览 (10)6.3.4 推动非遗文化产品走出去 (10)第七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评估 (10)7.1 评估指标体系 (10)7.2 评估方法 (11)7.3 评估结果运用 (11)第八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资金管理 (12)8.1 资金筹集 (12)8.1.1 筹资原则 (12)8.1.2 筹资渠道 (12)8.1.3 筹资策略 (12)8.2 资金使用 (12)8.2.1 使用原则 (12)8.2.2 使用范围 (12)8.2.3 使用流程 (13)8.3 资金监管 (13)8.3.1 监管机制 (13)8.3.2 监管内容 (13)8.3.3 监管措施 (13)第九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人才培养 (13)9.1 人才培养机制 (13)9.1.1 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13)9.1.2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14)9.1.3 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14)9.2 人才培训 (14)9.2.1 建立培训体系 (14)9.2.2 实施分类培训 (14)9.2.3 创新培训方式 (14)9.3 人才激励 (14)9.3.1 建立激励机制 (14)9.3.2 完善职称评定体系 (14)9.3.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4)第十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可持续发展 (15)10.1 项目成果转化 (15)10.2 项目品牌建设 (15)10.3 项目长期发展规划 (15)第一章:非遗文化概述1.1 非遗文化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群体创造的,代代相传的,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及创新路径摸索手册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及创新路径摸索手册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及创新路径摸索手册第一章:非遗文化概述 (3)1.1 非遗文化定义及分类 (3)1.1.1 非遗文化定义 (3)1.1.2 非遗文化分类 (3)1.1.3 非遗文化价值 (3)1.1.4 非遗文化意义 (4)第二章:非遗文化保护现状分析 (4)第三章:非遗文化传承机制摸索 (5)第四章:非遗文化创新路径研究 (6)1.1.5 非遗文化的内涵挖掘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契合 (7)1.1.6 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7)1.1.7 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互动 (7)1.1.8 非遗文化与其他艺术的融合 (7)1.1.9 非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7)1.1.10 非遗文化与产业的融合 (7)1.1.11 非遗文化与社会力量的融合 (8)第五章: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 (8)1.1.12 数字化采集 (8)1.1.13 数字化存储 (8)1.1.14 数字化展示 (8)1.1.15 数字化传播 (8)1.1.16 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 (9)1.1.17 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案例 (9)第六章:非遗文化教育传承 (9)第七章: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10)1.1.18 非遗文化产业现状 (10)1.1.19 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1)1.1.20 非遗电商模式 (11)1.1.21 非遗旅游模式 (11)1.1.22 非遗教育模式 (11)1.1.23 非遗文创产品模式 (11)1.1.24 非遗产业园区模式 (12)第八章:非遗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12)1.1.25 交流规模不断扩大 (12)1.1.26 交流平台日益丰富 (12)1.1.27 交流形式多样化 (12)1.1.28 间合作 (12)1.1.29 民间合作 (13)1.1.30 学术合作 (13)1.1.31 人才培养与合作 (13)第九章:非遗文化政策法规与制度创新 (13)1.1.33 法律法规 (13)1.1.34 政策文件 (14)1.1.35 地方性法规 (14)1.1.36 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 (14)1.1.37 非遗传承人制度 (14)1.1.38 非遗专项资金制度 (14)1.1.39 非遗教育普及制度 (14)1.1.40 非遗交流与合作制度 (14)第十章:非遗文化品牌建设 (15)1.1.41 非遗文化品牌定位 (15)1.1 文化内涵挖掘:在非遗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提炼出独特的文化元素,为品牌定位提供有力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评估的主要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评估的主要因素
特定时代的艺术特征。 任何非遗都是历史上产生 的,都带有特定时代的文 化基因。因此,通过非遗,
我们可以轻松了解到各个
时代的历史信息。非遗也 由此具有了重要的历史认 识价值。
但前提是不能改。 改了就不再具有历史认识价值了。 所以, 非遗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而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这与一座老房子一旦评上文物就不能再随意改动, 是一个道理…………
又原汁原味保存下来,所以,可以帮助我
们印证历史。
《钻木取火辨》
古代典籍关于“钻木取火” 《礼记》和《论语》《礼含文
嘉》、《关尹子》、《尸子》、《白虎通》、《绎史》、《路史》的 记载颇多 。1980年第三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 《钻木取火辨》,作者认为 “钻木不能取火”,“钻木取火”是人们 头脑里臆想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历史事实,......作者曾做过多次实验,如用 双手搓转木棒、用绳索拉木棍转、用电钻快速钻木。两木互相摩擦等 等不同的钻木方法,结果是“都没有钻取出火来”。甚至,连个火星也没
1.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南方之美 炎热 以瘦为美 西 施
北方之美 寒冷 以胖为美 杨玉环
2.人文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教 有神像 雕塑壁画
伊斯兰教 无神像 几何图案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反过来影响其文化今后的 走向。 靛蓝——蓝印花布 青花瓷
胶卷——柯达 富士 乐凯
2/22/2018
三、艺术价值 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 同地域间审美生成规律与演变规律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价值。 艺术价值不一定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共有,但绝大多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技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 书法艺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等都 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书籍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第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征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记录- 田野调查方法与技巧- 文献、档案和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跨学科方法- 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下的研究方法- 艺术学、音乐学、戏剧学等学科视角下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与中国的相关政策- 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实践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传承模式第七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现代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与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第四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展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览和节庆活动等场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第九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和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开发第五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十章:国际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保护的机制与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与项目-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的项目与经验分享第十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可持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融合第六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与当代创新第十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创新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第十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策略- 跨代传承与新生代参与的实践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保护的策略结语: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挑战,本书旨在提供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方法与技巧,并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范文

文化遗产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范文

文化遗产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化遗产学概说第一节什么是文化遗产学一、定义文化遗产学是一门研究文化遗产的界定、分类、价值评估与传承和保护方法的学问。

三、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和视文化遗产学的视角文化遗产学旨在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什么是文化遗产?☐2、为什么保护文化遗产?☐3、怎么保护文化遗产?传统学科并没有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判断文化遗产的标准与判断尺度,更没有人从理论的高度为我们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的依据和支持以及相应的行动准则。

而这一切,随着文化遗产学的问世,它会全面而系统地为我们提供一个答案或是一种说法。

当然这门学科还处在初创阶段,还不能回答我们所有的问题。

除具有独特视角外,文化遗产学还十分强调学理的可操作性。

文化遗产学的视野与历史学关注历史、建筑学关注建筑、环境学关注环境问题一样,文化遗产学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视野。

这个视野,就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保存或传承至今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的一切文化遗产。

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什么是文化遗产一、概念的提出及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在西方语言中,英语及意大利语“遗产”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指“父母留下的财产”。

这一内涵从它产生之日起,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都没有太大改变。

但到了20世纪下半叶,“遗产”一词的内涵在“父母留下的财产”、“祖先留下的财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祖先留给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产”或“国家的文化财产”这样一些全新概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CICI)和国际博物馆办事处(OIM)就已经考虑到通过国际合作来拯救“人类共同遗产”。

1965年美国白宫会议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首先提出了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共同保护“世界杰出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址”。

1970年美国又首度将这一理念写入当时的一部重要法案——《国家环境政策法》中。

1972年美国颁布《人类环境宣言》和同时发表《人类环境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应尽快缔结《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的建议。

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规定(3篇)

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俗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反映民族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由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构成。

第三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四)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第四条国家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采取措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对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制度,按照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保护单位。

第六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七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八条国家对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实行重点保护。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损毁、擅自迁移、拆除或者非法转让、买卖下列物质文化遗产:(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物质文化遗产;(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物质文化遗产;(三)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物质文化遗产;(四)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物质文化遗产;(五)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条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一)制定保护规划;(二)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包括修缮、加固、修复、重建等;(四)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文化遗产的安全;(五)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三:(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

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

【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二、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美术学学术型硕士四、先修课程:无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1、使用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

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三:(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

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

【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二、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美术学学术型硕士四、先修课程:无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1、使用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

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中华⼈民共和国⾮物质⽂化遗产保护法中华⼈民共和国⾮物质⽂化遗产保护法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加强⾮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制定了中华⼈民共和国⾮物质⽂化遗产保护法,下⾯是办法的详细内容,欢迎⼤家阅读。

中华⼈民共和国⾮物质⽂化遗产保护法 ⽬录 第⼀章总则 第⼆章⾮物质⽂化遗产的调查 第三章⾮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名录 第四章⾮物质⽂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章总则 第⼀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加强⾮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制定本法。

第⼆条本法所称⾮物质⽂化遗产,是指各族⼈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 (⼀)传统⼝头⽂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 (⼆)传统美术、书法、⾳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物质⽂化遗产。

属于⾮物质⽂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物的,适⽤《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国家对⾮物质⽂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具有历史、⽂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四条保护⾮物质⽂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使⽤⾮物质⽂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

禁⽌以歪曲、贬损等⽅式使⽤⾮物质⽂化遗产。

第六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纳⼊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

第七条国务院⽂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作;县级以上地⽅政府⽂化主管部门负责本⾏政区域内⾮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作。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农村地区人民创造、传承并代表其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确保农村非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传承性。

第二章职责与保护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非遗的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文化行政部门做好农村非遗保护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为农村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咨询意见。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农村非遗调查,建立农村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农村非遗项目应当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护。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扶持和奖励,支持其开展传承活动。

第十条鼓励农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传习所、传习基地,开展传承培训活动。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农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三章传承与利用第十二条农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保存、保护与其所传承的非遗项目相关的实物、资料;(三)参与农村非遗调查、记录和传播工作;(四)按照规定向文化行政部门报告传承活动情况。

第十三条鼓励农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农村非遗与现代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发挥农村非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事物的功能决定事物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审美资源、科学资源、伦理资源、教育资源、经济资源,并相应地具有认识历史、传承文化、进行审美体验、增加科学知识、培养和谐观念、扩大教育范围、创造经济收益等功能,这些多种多样的功能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它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与体系性1、丰富性:作为活态历史、文化活化石和多种学科研究的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多方面重要价值,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多样、动态、系统的,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价值体系,其中主要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认同价值、科学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再生价值、纪念价值、收藏价值等。

这些价值既不是完全等值的,也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有深层与表层、历时与共时之分,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与重要时代价值之分。

2、体系性:把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是因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没有这些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是该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它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科学的而非迷信愚昧的;审美价值是价值取向,它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美好的并且能给人美感的,而不能是丑陋残忍血腥的;和谐价值是价值目标,它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通过促进群体价值认同而带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达到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教育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手段,它既认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同时又通过讲授、学习使其传承下去并得以宣扬传播;经济价值则在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潜在经济因素的同时又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人自我延续、自我生存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存续、发展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发布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文字号:主席令第42号发布日期: 2011.02.25实施日期: 2011.06.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法律法规类别:文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第一章概述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指在民间流传并具有一定特色
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口头传统、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手工艺等方面。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中国政府
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二章非遗文化的传承
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口相传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方式
进行。

家庭、学校、社会等都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场所,在这些场
所非遗文化得以转化和发展。

此外,非遗文化也可以借助现代技
术手段加以传承。

第三章非遗文化的保护
非遗文化的保护包括保护其传承者、保护其传统技艺和保护文
化场所。

在传承者方面,要做好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拔、培训和
评价工作。

在技艺方面,要积极保护传统技艺,防止其逐渐消失。

在场所方面,要经常检查特定的场所或遗址,及时发现问题,做好修复和保护。

第四章非遗文化的价值
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艺术价值。

非遗文化从传统形式到现代表达均有其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

保护非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

第五章结论
非遗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重视和保护。

在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群众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传承人的培训,保护文化遗产和提高人民文化素养,使非遗文化遗产保持独特的文化特色,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72周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向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性等,都能有所了解;同时,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另一方面,课程还将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等。

通过学习,将帮助学生更好的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管员这一岗位方向。

2、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人才培养木目标。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及旅游等相关问题;(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化等;(4)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5)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6)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7)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自主策划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加强行政监管和社会参与
建立完善的行政监管体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 加强社会参与,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基金,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保护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促进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的保护与发展
加强传承人的 培训和培养, 提高其知识产
经济价值:非物 质文化遗产具有 经济价值,如传 统工艺、传统医 药等,可以转化 为经济资源,促 进地方经济发展。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产权保护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问题:国内外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产权保护方面都存 在一些问题,如保 护力度不够、保护 范围有限、保护意 识不强等。
建议:加强国内外 合作,共同推进非 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产权保护工作,提 高保护力度和保护 范围,加强保护意 识教育等。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保护意识。
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能力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 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国内外保护现状
国内现状:我国已 建立较为完善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产权保护体系,但 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保护力度不够、 保护范围有限等。

中国的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的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的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保护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中国的民间艺术特点中国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戏曲、民歌、舞蹈、传统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展示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

例如,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它融合了唱、念、做、打、舞、表等多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春节的龙舞和舞狮等。

第二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衰退和消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保护方法。

其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如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中心。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度。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文化冲击以及老一代传统艺人缺乏传承人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首先,加强多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鼓励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培养更多的传统艺人。

此外,借助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的文化产品。

结论:中国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保护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对于维护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信心起着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教学大纲

201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普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分:2总学时:32理论授课学时:16实验实训学时:16参考教材: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先修课程: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策划与创意学考核方式:考查。

平时成绩由作业1、作业2、出勤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文化策划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授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要求通过学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价值和保护方法以及开发与传承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田野实践的基础方法,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保护历史回顾学时数:4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以及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以及分类系中各子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日本、韩国、美国和联合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的贡献和措施掌握: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3.本章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4.本章教学难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以及分类系中各子项之间的逻辑关系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回顾(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的几个阶段(二)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影响其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学时数:4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第一章:概述传统文化,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可以传承并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而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步伐,许多非遗文化已经失传或者濒临消失。

因此,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章:非遗文化的定义及内涵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经过历史传承、久经沉淀,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意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间艺术、民俗、传统医药、手工艺等等。

第三章:非遗文化保护的必要性1. 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文化,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

2. 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

非遗文化记录下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与文化。

保护非遗文化,有助于让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3. 保护民族多样性和区域文化特色。

世界各地的非遗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显示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保护非遗文化,有利于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第四章:非遗文化保护的方法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认识。

通过广泛的媒体宣传,提高民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在学校推广非遗文化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

2. 制定非遗文化保护相关政策。

根据不同的非遗文化特点,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非遗文化得到妥善保护。

3. 加大投入,提高保护力度。

不断加大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提高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4. 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

设立非遗文化学院等教育机构,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的非遗文化传承培训,培育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和爱好者。

5. 挖掘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

将非遗文化有机融入商业领域,发挥其经济价值,以此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第五章:非遗文化保护的现状目前,中国非遗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正在不断健全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丰富多彩、形态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极富精神传承价
值。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保留和体现了民族特
有的心理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民族精
神的载体和遗存。例如大公无私、舍生取义、 尊老爱幼等。
总之,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真实记
录了某一民族、地域的人文、自然和社会发 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 价值,对滋养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极为 重要。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无形 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与许多自然资源 一样是一区不复返的、不可再生的。
LOREM IPSUM DOLOR
例如:民族传统医学药学。
少林功夫与武当武术
人们一提中国功夫,必称少林。少林功夫成为
中华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
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紧那罗王 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的武术为表现 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 系。天下功夫出少林。只要说到少林寺,几乎
气到力达”,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
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 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 相结合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
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价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中,除了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这些历时性价值外,还有科学
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这些共时性的基本价值。 共时性基本价值,则是说在某一历史时期,在某一 特定空间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发现它们必定 具有真的价值、善的价值、美的价值这三种基本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
族身后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中
保存、流传下来的,是认识一个民族、
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方地域的鲜活
的方式和手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无论是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其产生的 特定历史条件,总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 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可以了解 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 结构和生活方式、人鱼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到的习俗和思想禁忌。例如《牡丹亭》。
就历史价值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
的、口传的、质朴的、活态的存在形式,可
以弥补官方正史之类史志典籍的不足、遗漏, 可以揭破其忌讳,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
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文化资源,鲜活 生动地记录了不同民族、种族的聪明才智的 结晶和天才创造的成果,是认识这些民族、
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 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 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 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 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
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
(四)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
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 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
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
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 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 · 梁载言的《十
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领,
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玛纳斯》这部史诗 叙述了他一家八代,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异族 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 争的故事。史诗共分八部,以玛纳斯的名字为全诗 的总名称,其余各部又都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 如《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 《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与别克巴
岁的江格尔,手握黄花戟,身跨枣红马,四岁时就出征,七岁时开始 建功立业,宝木巴地方的臣民把他推举为圣主江格尔可汗。但蟒古斯
敌人不甘失败,经常伺机侵犯宝木巴国。江格尔率领他的十二位"雄师
"、三十五名虎将和八千个勇士,荡平了蟒古斯,保卫了宝木巴,扬名 四十四国。以他非凡的才能,建立了一个"没有冬天和严寒,四季如春 阳光灿烂;没有痛苦和死亡,人人永葆青春时光;没有潦倒和贫穷只有富 足和繁荣;没有孤儿和鳏寡,只有兴旺和发达;没有动乱和恐慌,只有幸 福和安康;珍禽异兽布满山头,牛羊马驼撒满草原;和风轻吹,细雨润田 "这样一个理想的乐园和社会。
值中的一种。
LOREM IPSUM DOLOR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含有相当程度的科 学因素和成分,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为进
行科学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与物质文化
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多的、更 鲜明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和只是属 性。
LOREM IPSUM DOLOR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 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 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LOREM IPSUM DOLOR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
一般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种价
值:一种是保存价值,一种是保护价值。
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同时具有保存价值。
如果进行比较的话,保护价值要明显高
于保存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是非物质文化遗
产对人类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它存在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中。 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代表性定义中,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有多种价值。
第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宣布人 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谈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时,也特别提到 价值问题。 第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敲掉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具有的特殊价值。
文化遗产是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整个
历史而言的。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价值及其丰富性、体系性,相应的就需
要超脱具体学科的限制,进行立体的、综 合的、全面的认识。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
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 的四个神话传说。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 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四个 传说全部是爱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人们对真挚感情的认可。四大民间传说为: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特定民族的文 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维系民族血脉的元 素反过来又塑造并延续了该民族一脉相承的 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形成民族特有的精神
传承。
民族精神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又有地域特
色。民族精神植根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发展历
程之中,是民族自身代代相传和创造的结晶, 是集历史性、时代性、地域性与一身的文化 综合体。
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留和反映,传承这
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后人获取科技资
料、掌握科技信息的基本途径之一。
LOREM IPSUM DOLOR

例如:风水之说。
LOREM IPSUM DOLOR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还指某些非
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
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例如,民族 传统医学药学、民族传统历法以及其他民俗、 民间禁忌等。在此仅以民族传统医学药学为例 进行说明。
种群文化史的活化石,是巨大的文化财富,
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 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 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 规划、建设。
一方面,每个民族、种族的文都有其独特 的创造性和迥异于其他民族的特有价值,都 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立生成的体系, 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独特文化传统。另一方 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丰富和发展。
湖北省十堰市的赵剑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6 名代表 性传承人名单。
LOREM IPSUM DOLOR

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 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 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 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
学”、“同冢”的故事。晚唐 · 张读的
《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
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 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
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
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
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
步定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与体系性
作为活态历史、文化活化石和多种学科研究
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多方面重要价
值,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多样、动态、 系统的,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价值体系, 其中主要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审美价值等。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多样的价值构 成了一个立体、丰富、动态的价值体系, 不能仅仅以某一学科来概括,因为非物质
LOREM IPSUM DOLOR
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
套路共有 708 套,其中拳术和器械 552 套,另
外还有72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 功等各类功法 156套。现在流传下来的少林功 夫套路有 200 余套,其中拳术 100 余套,器械 80余套,对练等其他功法数十余套路。
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个"宗 "( 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 ) 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 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 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