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
实验三--食品中微生物菌落总数的测定
5、及时将已冷却到46℃的培养基倾入到平皿中,并转动
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6、37℃倒置培养2天
7、按照计数Biblioteka 则计数五、菌落计数方法 选取菌落数在30~300cfu之间,无蔓延生长的平板 计数 低于30的记录具体菌落数,大于300的可记录为多 不可计,每个稀释度采用2个平行的均数 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者不宜采用, 若片状小于平板一半时且余部均 匀分布,则以半个平板菌落数2 倍报告 无明显界限链状菌落每条单链视 为一个菌落
1、计数结果的表述
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在30~300CFU,则计算两平行平 板的均数,再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有连续两个稀释度符合计数要求则按下公式:
所有符合计数要求 的平板菌落数之和
菌落总数
例:10-2=232,244 10-3=33,35 N= (232+244+33+35) (2+2×0.1)×10-2 = 24727
灭菌生理盐水当中,充分振荡,混合均匀,制成
10-1稀释度样品
2、梯度稀释法依次稀释样品到10-4
菌落总数操作流程图
3、选择10-2、10-3、10-4三个稀释度的样品均液,用无菌 移液管分别吸取1mL到无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2个 平皿;同时,吸取1mL无菌生理盐水到1个平皿中作为
空白对照
4、熔化培养基
标准平皿活菌计数法(SPC法)是最常用的活菌计
数法
将微生物细胞充分稀释到单个分散,把这些单个分
散的细胞通过混菌法或涂布法使其均匀分布在平皿
培养基上,培养后长出的菌落肉眼可见,每个菌落
都由原液中单个细胞发育而来。
反映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
由于倾注平板法的局限,会有一部分细菌在该实验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一、无菌操作要求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1.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一、普通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观察油镜观察的原理和注意事项1.原理:油镜的透镜很小,光线通过玻片与油镜头之间的空气时,因介质密度不同,发生折射或全反射,使射入透镜的光线减少,物象显现不清.若在油镜与载玻片之间加入和玻璃折射率相近的香柏油,则使进入透镜的光线增多,视野亮度增强,使物象明亮清晰.2.注意事项: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头离开通光孔,在需观察部位的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然后慢慢转动油镜,在转换油镜时,从侧面水平注视镜头与玻片的距离,使镜头浸入油中而又不以压破载玻片为宜。
油镜使用完毕,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再用擦镜子蘸取少量二甲苯擦去镜头上的残留油迹,然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
二、革兰氏染色法原理:由于细胞壁对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肽聚糖层厚度和结构决定的。
操作过程:a.结晶紫使菌体上色。
b.碘和结晶紫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
c.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变小,加上G+菌细胞的细胞壁基本不含脂类,乙醇处理时,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
d.蕃红复染:G+呈现紫色,G-呈现红色1.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菌龄选择、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
最重要的是脱色环节2.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菌龄太老会出现什么问题?着色不均匀,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3.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乙醇脱色后复燃之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应分别是什么颜色?不可以,因为碘液与染料会结合成大分子,使得染料分子不能穿过细胞的细胞壁,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璃器皿的准备、常用仪器的使用及培养基的制备[实验目的]1、系统掌握玻璃器皿的准备方法及常用仪器的使用。
2、掌握一般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要求,熟悉一般培养基制备的过程。
[实验原理]一、玻璃器皿的无害处理:1、新购置的玻璃器皿因含有游离碱,一般在2%的盐酸溶液中浸泡数小时后再用清水洗净,也可在洗衣粉水中煮30-60min,取出用清水洗净。
2、常用玻璃器皿洗涤时可用鬃刷蘸取洗衣粉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带油污玻璃器皿先将倒空的玻璃器皿用10%的氢氧化钠浸泡半小时或放在5%的苏打液内煮两次,去掉油污,再用洗衣粉和热水刷洗。
4、带菌玻璃器皿经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后,趁热倒去内容物,再用洗衣粉水刷洗干净,以水在内壁均匀分布成一薄层而不出现水珠为油垢除尽的标准。
经以上处理的玻璃器皿,可满足一般实验用。
少数实验对玻璃器皿清洁度要求较高,除用上述方法外,还应先用2%的HCl溶液浸泡数10min,再用自来水冲洗,蒸馏水淋洗2-3次。
有的尚需超纯水淋洗然后烘干备用。
二、玻璃器皿的包扎:吸管、平皿、瓶口等的包扎。
三、玻璃器皿的灭菌:分为两种,高压蒸汽灭菌法和干热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湿热灭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依据在一个密闭的高压蒸汽灭菌器中,水的沸点随水蒸汽压的增加而上升,加压是为了提高水蒸汽的温度。
把待灭菌物品放在灭菌器内,当灭菌器内压力为0.1MPa时,温度可达到121℃,一般维持20min,即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及其孢子。
一般的培养基、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实验服、传染性标本等均可用这种方法有效灭菌。
灭菌的温度及时间视灭菌物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而定。
干热灭菌法也叫热空气灭菌法。
实验室通常使用恒温控制的电热鼓风干燥箱作为干热灭菌器。
此法常用于空的玻璃器皿、金属器具和其他耐高温的物品(如陶瓷培养皿盖、石蜡油、碳酸钙)的灭菌。
其优点是灭菌器皿保持干燥。
但带有胶皮、塑料的物品、液体及固体培养基不能用此法。
食品微生物实验报告
食品微生物实验报告食品微生物实验报告第一部分: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食品微生物是指存在于食品中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酵母菌等。
它们可以对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微生物检测,了解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常见的食品样品,包括牛奶、酸奶、豆浆和果汁等。
这些样品代表了常见的液体食品。
2. 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从超市购买不同品牌的食品样品,确保样品的新鲜度和真实性。
(2) 样品处理:将每个样品倒入无菌容器中,用无菌棉签在样品表面划取一定的样品。
(3) 微生物培养:将样品涂抹在含有琼脂的培养基上,然后将培养基培养在恒温培养箱中,温度设定为37摄氏度,培养时间为24小时。
(4) 统计微生物数量:观察培养基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形态和颜色,进行分类统计。
第三部分:实验结果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以下结果:1. 牛奶样品微生物检测结果:牛奶样品中主要存在乳酸菌和酵母菌。
乳酸菌是一种有益菌,可以促进肠道健康。
酵母菌则可以发酵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对牛奶的酸化和发酵起到重要作用。
2. 酸奶样品微生物检测结果:酸奶样品中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和酵母菌。
这与牛奶样品的结果相似,说明酸奶是通过添加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发酵制作的。
3. 豆浆样品微生物检测结果:豆浆样品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其存在可能对豆浆的卫生质量产生潜在威胁。
4. 果汁样品微生物检测结果:果汁样品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
酵母菌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果汁中的天然糖分提供了发酵的条件,而霉菌则可能是由于果汁在采摘和加工过程中受到了霉菌的污染。
第四部分:实验讨论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微生物检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
这是由于不同食品的成分和生产过程不同所致。
食品微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食品微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名称:不同储存条件对酸奶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储存条件对酸奶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影响,为提高酸奶保质期和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方法:
步骤一:准备样品
选取市售的酸奶作为实验样品,用无菌器具将酸奶样品分装到无菌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装5ml酸奶。
共分装四组,分别为常温储存组、冷藏储存组、冷冻储存组和深冷冻储存组。
步骤二:培养微生物
将样品在37℃恒温恒湿条件下培养48小时,然后用台式培养皿将其转移到可培养的平板上。
在37℃恒温恒湿条件下再次培养48小时,然后进行微生物数量计数。
步骤三:计数微生物数量
采用显微镜法,计算在1ml酸奶中微生物的数量。
通过计算每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的平均值,结果用CFU/g表示。
实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储存条件下的样品微生物数量数据计算其均值和标准差,然后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储存条件下样品微生物数量的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常温储存条件下,酸奶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说明常温存放会加速酸奶变质;
(2)在冷藏储存条件下,酸奶微生物数量减少,酸奶质量会得到保障,适合长时间储存;
(3)在冷冻和深冷冻储存条件下,酸奶微生物数量均减少,其中深冷冻组酸奶微生物数量减少最显著,说明酸奶冷冻存放越低温,保存时间就越长,但低温对酸奶口感的影响也会增加。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1. 实验室介绍本实验室是专门进行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主要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程度、菌落计数和微生物鉴定等工作。
为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人员的安全,制定了以下实验室操作规程。
2. 实验前准备2.1 实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应穿戴实验服,并佩戴帽子、口罩和手套,尽量减少污染源的产生。
2.2 实验前需要检查实验室的消毒情况,确保操作台、试验器具和其他设备的清洁度满足实验要求。
2.3 实验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实验器具,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以防止外源性微生物的污染。
3. 样品处理3.1 样品采集:在进行实验前,实验人员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选取符合要求的食品样品进行采集。
采集时需要注意避免外界环境污染,并尽快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
3.2 样品预处理: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对样品进行以下处理:去除外表污物、切碎或研磨等。
3.3 样品稀释:根据实验要求,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以保证实验所需的微生物数量在可计数范围内。
4. 细菌培养与计数4.1 培养基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配制培养基的浓度和pH值。
4.2 细菌分离: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
根据实验要求,将适量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中,并进行相应的温度和时间培养。
4.3 细菌计数:通过落菌计数法或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
根据实验要求,在培养基上进行菌落计数,并记录结果。
5. 微生物鉴定5.1 细菌鉴定:根据细菌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细菌的初步鉴定。
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以及进行相关的生理和生化试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5.2 真菌鉴定:根据真菌的产孢器、菌丝和孢子形态等特征,进行真菌的初步鉴定。
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和微观形态,以及进行相关的生理和生化试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5.3 结果验证:对鉴定结果进行复核和验证。
通过对鉴定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和对照,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检验实验报告
微生物检验实验报告微生物检验实验报告一、引言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水源、环境等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样本的微生物检验,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存在情况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分析不同样本中的微生物存在情况;3. 了解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本,如食品、水源、空气等;2. 样本处理:将样本分别进行过滤、培养和培养基涂布等处理;3. 培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并进行培养;4. 观察和记录: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并记录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集了来自不同环境的样本,并进行了微生物检验。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结果和讨论:1. 食品样本我们采集了市场上的鸡肉样本,并进行了微生物检验。
结果显示,鸡肉样本中存在大量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这表明鸡肉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因此,在食用鸡肉时,应注意烹饪充分,以杀死潜在的致病菌。
2. 水源样本我们采集了自来水和河水样本,并进行了微生物检验。
结果显示,自来水样本中微生物数量较少,符合卫生标准。
而河水样本中存在大量的肠道致病菌和其他细菌,这表明河水受到了污染。
因此,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直接饮用河水,以防止疾病传播。
3. 空气样本我们采集了室内和室外空气样本,并进行了微生物检验。
结果显示,室内空气中存在较多的真菌,可能与室内潮湿环境有关。
而室外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少,符合正常范围。
因此,我们在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潮湿环境,以减少真菌滋生。
五、结论通过本次微生物检验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食品样本中存在潜在的致病菌,食用前应进行充分烹饪;2. 河水样本受到了污染,应避免直接饮用;3. 室内空气中存在较多的真菌,应保持良好的通风。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实验结果。
食品安全与卫生中的微生物检测实验报告
食品安全与卫生中的微生物检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以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二、实验原理1. 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可以引起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等危害健康的问题。
因此,及时检测并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是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的重要步骤。
2. 常用微生物检测方法:a. 培养法:通过将食品样品培养在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利用微生物生长的特性来检测和计数微生物。
例如,采用总大肠菌群检测食品中的细菌污染程度。
b.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特定抗体与食品中的微生物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测定光信号的强度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c. PCR(聚合酶链反应)法:利用特定引物和酶来扩增食品样品中微生物的基因片段,从而检测微生物的存在与数量。
三、实验步骤1. 样品的制备:选取一定数量的待测试食品样品,进行表面消毒,以减少外界的微生物污染。
2. 对待测样品进行样品预处理: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选择相应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如液体悬浮液培养法、表面刷拭法等。
3. 进行微生物检测:a. 培养法:将经过样品预处理的食品样品分别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置于适宜温度下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点,培养一定时间后通过菌落计数或荧光染色法来确定微生物的数量。
b. ELISA法:根据所需检测的微生物种类选择相应的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中的方法进行操作,并利用ELISA仪器检测信号强度。
c. PCR法:根据所需检测的微生物种类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
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微生物的存在与数量。
4. 结果分析与评估:根据实验结果,对不同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分析,并评估其食品安全和卫生状况。
四、实验结果经过微生物检测,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样品A:采用培养法检测,菌落计数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数量超标。
2. 样品B:采用ELISA法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微生物污染度较低。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鞭毛染色法原理
细菌鞭毛直径为10-12nm,超过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 能力。所以染色时,不仅要使鞭毛染色,还要使一部分 染料堆积在鞭毛上,加粗鞭毛的直径以便能观察。
染色成功的关键: 一、必须使用新鲜培养、活动活泼的菌体进行染色; 二、是使用绝对无油的干净玻片,以便菌液流过玻片时 能保持自然形态。细菌的运动性,可通过悬滴法制片观 察。注意区分布朗运动和细菌本身的运动。
【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实验材料
1. 菌种: ◆ 啤酒酵母、面包酵母、裂殖酵母、 热带假丝酵母。
◆ 白色链霉菌、红色链霉菌
2. 0.1%美蓝染液,载玻片,盖玻片
二、酵母菌
1、酵母菌落形态及菌苔特征的观察
观察菌落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形状、边
缘整齐度、大小、颜色等,并用接种环挑菌,
注意与培养基结合是否紧密。取斜面培养的啤
目录
实验1 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2 细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3 酵母菌、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4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5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实验6 微生物的分离与接种 实验7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8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系生化反应试验 实验9 罐头食品的商业无菌检验 实验10 几种水产品中的无菌检验 实验11 水产品中腐败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实验12 红树林环境中抗菌微生物的筛选 实验13 果酒的制备实验 实验14 乳酸菌分离纯化以及酸奶的研制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简介:
本实验课程主要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 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本科生,以专业基础课程《食 品微生物学》为理论基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的相关 微生物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共有学时数34学时, 教学内容内容包括: “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等的 形态观察”、“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等。实验教学 包括设计型、技能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可提高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如何系统的进行检验工作和质量控制
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
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
样品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
采样方案分为二级和三级采样方案。
二级采样方案设有n、c和m值,三级采样方案设有n 、c、m和M值。
n:同一批次产品应采集的样品件数;c:最大可允许超出m值的样品数;m:微生物指标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M:微生物指标的最高安全限量值。
注1:按照二级采样方案设定的指标,在n 个样品中,允许有≤c 个样品其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大于m 值。
注2:按照三级采样方案设定的指标,在n个样品中,允许全部样品中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小于或者等于m值;允许有≤c个样品其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在m值和M值之间;不允许有样品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大于M值。
例如:n=5,c=2,m=100 CFU/g,M=1 000 CFU/g。
含义是从一批产品中采集5个样品,若5个样品的检验结果均小于或者等于m值(≤100 CFU/g) ,则这种情况是允许的;若≤2个样品的结果(X)位于m值和M值之间(100 CFU/g<X≤1 000CFU/g),则这种情况也是允许的;若有3个及以上样品的检验结果位于m 值和M值之间,则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若有任一样品的检验结果大于M值(>1 000CFU/g),则这种情况也是不允许的。
按相应产品标准中的规定执行。
由工业化批量生产加工的食品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或者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样品的采集由餐饮单位或者家庭烹调加工的食品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或者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样品的采集按GB14938中卫生学检验的要求,以满足食源性疾病或者食品安全事件病因判定和病原确证的要求。
采样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采样工具和容器应无菌、干燥、防漏,形状及大小适宜。
食品微生物实验报告
食品微生物实验篇一:霉菌的培养与形态学观察:实验一真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实验目的:〔1〕了解培养基的配置原理和方法,掌握别离培养微生物的有关准备工作。
〔2〕掌握高压灭菌方法及原理实验原理:〔1〕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代谢的混合养料。
从营养角度分析:营养:碳源、氮源、能源、生长素、水分和无机盐等;适宜的酸碱度(pH值)和一定缓冲能力;一定的氧化复原电位;适宜的渗透压。
琼脂是从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的胶体物质,是应用最广的凝固剂。
加琼脂制成的培养基在98~100℃下融化,于45℃以下凝固,不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但屡次反复融化,其凝固性降低。
〔2〕湿热灭菌原理-高压蒸汽灭菌在密闭的蒸锅内,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压力不断上升,使水的沸点不断提高,从而锅内温度也随之增加。
在0.1MPa的压力下,锅内温度达121℃。
在此蒸汽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及其高度耐热的芽孢。
实验材料与方法配制培养基所需器材实验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
实验器材:500ml三角烧瓶、蓝盖瓶、5ml刻度吸管、培养基、天平、砝码、称量纸、药勺、500ml、100ml量筒、牛皮纸、硫酸纸、橡皮筋、铁丝筐、平皿、剪刀等。
培养基等集中放讲台前高压桶内,送到洗刷室统一高压灭菌条件及考前须知高压灭菌条件:121.3℃,15min。
含糖培养基113℃,15min。
倒平板电炉加热灭菌好的培养基翻开平皿包装倒平板〔10块〕考前须知:空气环境无菌〔应在酒精灯火焰周围无菌区〕。
a.在酒精灯火焰处,倾斜翻开瓶口。
b.瓶口要过火焰。
c.左手掀开平皿小口。
d.倾注满皿底再多一点,约10ml〔7cm直径平皿〕。
e.推放一边要轻缓,不能晃起琼脂挂壁,易在培养过程中污染杂菌。
f.完全凝固再翻转平板放塑料筐内,4℃备用。
分析与讨论〔1〕如何证明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把灭菌后的培养基按灭菌锅内的不同位置,每处抽取数管(瓶),标上记号,置25℃~30℃培养一周左右进行检查。
食品微生物实验
5)口腔
实验方法
打开无菌平板培养基的皿盖,使口对着平板培养
基的表面,以咳嗽或刺激鼻腔打喷嚏方式接种;也可
用长的无菌棉签从口腔或咽喉等处取菌样,然后在平
板表面作划线分离,再盖上皿盖,经培养后观察平板
上的菌落或菌苔。
培养
将以上各种检测平板倒置于28℃温箱中培养,至
下周实验时观察并计数各平板上的菌落数。若有时间,
紫外线灭菌法: 一般30W灯管,9m3空间,距地面2m每次打开紫外线 照射0.5h,就使室内空气灭菌。若照射紫外线时先喷 洒石炭酸等化学消毒剂,可增强灭菌效果。紫外线虽 有较强的杀菌力,但穿透力弱,即使一薄层玻璃或水 层就能将大部分紫外线滤除,因此只适用于空气及表 面杀菌。
化学药剂消毒灭菌: 微生物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杀菌剂有升汞、甲醛、高 锰酸钾、酒精、碘酒、龙胆紫、石炭酸、漂白粉、新 洁尔灭、煤酚皂溶液,它们有的是杀菌剂,有的是抑 菌剂。
在平板的表面(根霉点一点,曲霉、酵母可 点3-4点)。 2) 平板接斜面:一般是将经平板分散培养得到 的单菌落接种到斜面,以便作鉴定或扩大培 养、保存之用。
实验方法
平板划线
三点接种
实验方法
挑孢子: 将灭过菌的接种针在菌种管斜面上端冷却并湿润后,再
用针尖挑少量孢子。当移出接种针前,须将针柄在管口轻轻 碰几下,以抖落未粘牢的孢子。然后移出接种针,塞上棉塞, 将菌种管插回试管。 点接:
实验方法
培养基的制备过程 配方及配量---称取药品----加热溶解----调 节pH ----过滤----分装----加棉塞----包扎---
-灭菌----搁斜面----贮存
1. 称量 按照培养基配方与配量分别称取各药品。
取少量的水于烧杯中,将各培养基成分(琼脂 除外)逐一加入水中待溶。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选修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开设的实验,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微生物发酵食品加工,如甜酒酿的酿制,酸乳的制作、豆腐乳的制作、面包的制作等;二是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包括常规检验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检验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检验等。
第一篇微生物食品加工实验一甜酒酿的制作一、目的1、通过甜酒酿的制作了解酿酒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甜酒酿的制作技术。
二、原理以糯米(或大米)经甜酒药发酵制成的甜酒酿,是我国的传统发酵食品。
我国酿酒工业中的小曲酒和黄酒生产中的淋饭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甜酒酿发展而来的。
甜酒酿是将糯米经过蒸煮糊化,利用酒药中的根霉和米曲霉等微生物将原料中糊化后的的淀粉糖化,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然后酒药中的酵母菌利用糖化产物生长繁殖,并通过酵解途径将糖转化成酒精,从而赋予甜酒酿特有的香气、风味和丰富的营养。
随着发酵时间延长,甜酒酿中的糖分逐渐转化成酒精,因而糖度下降,酒度提高,故适时结束发酵是保持甜酒酿口味的关键。
三、材料1、材料:糯米、酒药2、仪器和器具:手提高压灭菌锅,不锈钢丝碗,滤布,烧杯,不锈钢锅。
四、流程原料选择→洗米蒸饭→淋水降温→落缸搭窝→接种→保温发酵→后熟→质量评估五、方法1、洗米蒸饭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4h,捞起放于置有滤布的钢丝碗中,于高压锅内蒸熟(约,9min),使饭“熟而不糊”。
2、淋水降温用清洁冷水淋洗蒸熟的糯米饭,使其降温至35℃左右,同时使饭粒松散。
3、落缸搭窝将酒药均匀拌入饭内,并在洗干净的烧杯内洒少许酒药,然后将饭松散放入烧杯内,搭成凹形圆窝,面上洒少许酒药粉。
盖上培养皿盖。
4、保温发酵于30℃进行发酵,待发酵2天后,当窝内甜液达饭堆2/3高度时,进行搅拌,再发酵1天左右即可。
六、结果1、发酵期间每天观察、记录发酵现象。
2、对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写出品尝体会。
七、思考1、制作甜酒酿的关键操作是什么2、发酵期间为什么要进行搅拌实验二酸乳的制作一、目的1、掌握酸乳制作原理2、学会酸乳的制作方法二、概述酸奶因具有清新爽口的味觉而倍受欢迎 , 又由于酸乳中会有乳酸菌的菌体及代谢产物,它对肠道内的致病菌有一定的丑掣作用,故对人体的肠道消化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
实验一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检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
2、掌握样品稀释处理的方法和菌落总数计数的方法3、掌握国标法测定菌落总数的方法和技能4、熟练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三、试剂和仪器(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规格名称数量用途1、500ml广口瓶1个稀释样品2、500ml三角瓶1个配制生理盐水3、250ml三角瓶2个配制营养琼脂4、18×180mm试管3支稀释样品5、1ml移液管 5 支6、直径为90mm平皿 10套倒营养平板7、250ml量筒1支8、玻璃珠:直径约5mm(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剪刀1把不锈钢药匙1把称量纸:适量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开瓶器(三)应制备的培养基培养基总量所用容器1、0。
85%NaCl生理盐水 1瓶 300ml/瓶 500ml三角瓶2、平板计数琼脂(PCA)培养基: 2瓶 100ml/瓶 250ml三角瓶四、实验内容(一)、基本操作过程:样品称量→→样品稀释→→倾注平皿→→培养48小时→→计数报告。
(二)、样品的稀释(样品的处理)样品:袋装乳粉外包装消毒→→无菌称样品25g→→加无菌生理盐水→→加盖振荡摇均匀1、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袋口,用无菌剪刀开封取样.称取检样25g,放入装有适量玻璃珠的灭菌广口瓶子中,然后用225mL温热的灭菌生理盐水徐徐加入(先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将乳粉调成糊状,再全部加入,以免奶粉结团),采用振摇法(用力快速振摇50次,振幅不小于40cm)振摇均匀,即为1:10的稀释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检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
2、掌握样品稀释处理的方法和菌落总数计数的方法3、掌握国标法测定菌落总数的方法和技能4、熟练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三、试剂和仪器(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规格名称数量用途1、500ml广口瓶1个稀释样品2、500ml三角瓶1个配制生理盐水3、250ml三角瓶2个配制营养琼脂4、18×180mm试管3支稀释样品5、1ml移液管 5 支6、直径为90mm平皿10套倒营养平板7、250ml量筒1支8、玻璃珠:直径约5mm(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剪刀1把不锈钢药匙1把称量纸:适量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开瓶器(三)应制备的培养基培养基总量所用容器1、0.85%NaCl生理盐水1瓶300ml/瓶500ml三角瓶2、平板计数琼脂(PCA)培养基:2瓶100ml/瓶250ml三角瓶四、实验内容(一)、基本操作过程:样品称量→→样品稀释→→倾注平皿→→培养48小时→→计数报告。
(二)、样品的稀释(样品的处理)样品:袋装乳粉外包装消毒→→无菌称样品25g→→加无菌生理盐水→→加盖振荡摇均匀1、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袋口,用无菌剪刀开封取样。
称取检样25g,放入装有适量玻璃珠的灭菌广口瓶子中,然后用225mL温热的灭菌生理盐水徐徐加入(先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将乳粉调成糊状,再全部加入,以免奶粉结团),采用振摇法(用力快速振摇50次,振幅不小于40cm)振摇均匀,即为1:10的稀释液。
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灭菌均质器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处理1min,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制成1∶100稀释液。
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作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另一支1ml灭菌吸管。
4、根据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稀释液1ml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皿。
5、用1ml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试验,做2个平皿。
注意:①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瓶口或试管口外部,也不得触及管内稀释液。
②吸管插入检样液内取样稀释时,插入深度要达2.5cm以上,调整时应使管尖与容器内壁紧贴。
③进行稀释时,应使吸管内的液体沿管壁小心流加入,以免增加检液。
④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一支1ml灭菌吸管。
(三)、倒平板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6℃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放置于46℃水浴保温)倾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
◆注意:①培养基不能触及平皿口边沿,加入培养基后可正反两个方向旋转,但不可用力过度,以免溅起触及上盖。
②检样从开始稀释到倾注最后一个平皿,所用时间不宜超过20min。
(四)、培养待琼胶凝固后,翻转平皿,置36±1℃温箱内培养48h后取出,立即计算平皿内菌落数目,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每克(每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注意:(1)琼脂凝固后,就立即将平板放入培养箱内进行培养,以免细菌蔓延生长。
(2)如果把不能立即计数,要将平板放入0~4℃冰箱中,但不能超过24 h。
●不同产品菌落总数测定的培养时间:肉、乳、蛋及制品:37℃培养48h水产品:30℃培养48h:清凉饮料、调味品、糕点、果脯、酒类等:37℃培养24h五、结果报告1、平皿菌落数的选择(1)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
每一个稀释度应采用两个平皿,大于300的可记为多不可计。
(2)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则可以计算半个平板后乘以2,以代表一个平板的菌落数。
(3)当平板上有链状菌落生长时,如呈链状生长的菌落之间无任何明显界限,则应作为一个菌落计,如存在有几条不同来源的链,则每条链均应按一个菌落计算,不要把链上生长的每一个菌落分开计数。
2、菌落总数的计算(1)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g(mL)中菌落总数结果。
(2)若有两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时,按如下公式计算:N=∑C/(n1+0.1n2)d…………(1 )式中:N ―样品中菌落数;∑C ―平板(含适宜范围菌落数的平板)菌落数之和;nl ―第一个适宜稀释度平板数;n2 ―第二个适宜稀释度平板数;d ―稀释因子(第一稀释度)。
(3)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300,则取最高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4)若所有稀释度平板菌落数均<30,则以最低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计算。
(5)若所有稀释度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应按<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
(6)若所有稀释度均不在30~300之间,有的>300,有的又<30,则应以最接近300或3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3、报告方法(1)菌落数在1~100时,按四舍五入报告两位有效数字。
(2)菌落数≥100时,第三位数字按四舍五入计算,取前面两位有效数字,为了缩短数字后面的零数,也可以10的指数表示。
(3)若所有平板上为蔓延菌落而无法计数,则报告菌落蔓延。
(4)若空白对照上有菌落生长,则此次检测结果无效。
(5)称重取样以CFU/g 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FU/mL 为单位报告。
计数下表中的数值:实验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测定霉菌和酵母菌的方法和技能2、熟练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大类,通常是单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腊肠形或杆状。
霉菌也是真菌,能够形成疏松的绒毛状的菌丝体的真菌称为霉菌。
霉菌和酵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
霉菌和酵母也可造成中腐败变质。
由于它们生长缓慢和竞争能力不强,故常常在不适于细菌生长的食品中出现,这些食品是pH低、湿度低、含盐和含糖高的食品、低温贮藏的食品,含有抗菌素的食品等。
由于霉菌和酵母能抵抗热、冷冻,以及抗菌素和辐照等贮藏及保藏技术,它们能转换某些不利于细菌的物质,而促进致病细菌的生长;有些霉菌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霉菌毒素。
霉菌和酵母往往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
例如,酵母在新鲜的和加工的食品中繁殖,可使食品发生难闻的异味,它还可以使液体发生混浊,产生气泡,形成薄膜,改变颜色及散发不正常的气味等。
因此霉菌和酵母也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菌,并以霉菌和酵母计数来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
目前已有若干个国家制订了某些食品的霉菌和酵母限量标准。
我国已制订了一些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限量标准。
三、试剂和仪器(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规格名称数量用途1、500ml广口瓶1个稀释样品2、500ml三角瓶1个配制生理盐水3、250ml三角瓶2个配制营养琼脂4、18×180mm试管3支稀释样品5、1ml移液管5支6、10ml移液管1支6、直径为90mm平皿10套倒平板7、250ml量筒1支8、玻璃珠:直径约5mm 适量(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剪刀1把不锈钢药匙1把称量纸:适量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三)应制备的培养基培养基总量所用容器1.灭菌蒸馏水:1瓶300ml/瓶500ml三角瓶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2瓶120ml/瓶250ml三角瓶四、实验内容(一)、基本操作过程:样品称量→→样品的稀释→→倾注平皿→→培养5天→→计数报告。
(二)、样品的稀释(样品的处理)样品:糖果用灭菌镊子夹取包装纸,称取数块共25g,加入预温至45℃的灭菌水225mL,待溶化后检验。
1、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袋口,以无菌操作开封取样。
称取检样25g,放入装有适量玻璃珠的灭菌广口瓶子中。
然后加入225mL的灭菌水,采用振摇法(用力快速振摇50次,振幅不小于40cm)振摇30 min,振摇均匀,即为1:10的稀释液。
2、用10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注入无菌试管内,另用带橡皮乳头的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50次,使霉菌孢子充分散开。
3、用1ml灭菌吸管,吸取上述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水的试管内,换一支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5次,制成1∶100稀释液。
4、另取1ml灭菌吸管,吸取上述1∶10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水的试管内,按上项操作顺序作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另一支1ml灭菌吸管。
5、根据对检样污染的情况估计,选择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皿。
6、用1ml无菌水作空白对照试验,做2个平皿。
注意:①加入检样液时,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瓶口或试管口外部,也不得触及管内稀释液,并将吸管内的液体沿管壁小心流加入,以免增加检液。
②吸管插入检样液内取样稀释时,插入深度要达2.5cm以上,调整时应使管尖与容器内紧贴。
③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另一支1ml灭菌吸管。
(三)、倒平板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及时将凉至46℃的培养基(可放置于46℃水浴保温)倾注入平皿约15ml,并正反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
注意:①培养基不能触及平皿口边沿,加入培养基后可正反两个方向旋转,但不可用力过度,以免溅起触及上盖。
②检样从开始稀释到倾注最后一个平皿,所用时间不宜过长。
(四)、培养: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25~28℃温箱内培养5天,从第3天开始观察后取出,共观察培养5天。
五、菌落计数及报告:选取菌落数在10 CFU~150 CFU 的平板,根据菌落形态分别计数霉菌和酵母数。
霉菌蔓延生长覆盖整个平板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
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1)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计算。
2)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150CFU,则对稀释度最高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他平板可记录为多不可计,结果按平均菌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计算。
3)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数均小于10CFU,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4)若所有稀释度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 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如为原液,则以小于1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