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语文七下兵车行教案 (2)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思想。
2. 《兵车行》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中的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兵车行》原文、注释、译文、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兵车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兵车行》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杜甫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2)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6.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课后找一找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与《兵车行》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
2.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与《兵车行》相关的影视作品,如《杜甫》、《大漠孤烟直》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
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教学目标:1. 了解《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2. 学习古诗《兵车行》的具体内容和结构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理解古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解读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古诗《兵车行》的具体内容;2. 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背景;3. 学会朗读和解读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深层次的意义;2. 运用音韵和语言特点来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并简要说明该诗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习古诗内容1. 学生阅读《兵车行》的原文,并结合课文讲解古诗的内容和结构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义和形式,然后向全班汇报。
三、诗歌朗诵1. 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兵车行》的朗诵,注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现场朗诵,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四、课文解读1. 老师对《兵车行》的意义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这首古诗;2. 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总结老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继续用心学习和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诗歌解读和朗诵能力。
六、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兵车行》的解读文章,表达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感悟和成长。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兵车行》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时代背景。
2.学习掌握一些较复杂的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诗歌的欣赏,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学、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享受文化之美。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兵车行》这首诗的情景描写和意境。
2.掌握较为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意义。
3.加强对堂上教学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描述的黄昏时的情景,把握住情感色彩、氛围反映的中心思想。
2.理解课文中较多的复杂语言结构和有含义的词汇。
四、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解答。
2.讲解法:通过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为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词汇。
3.阅读法:通过阅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的意思。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课题
a.呈现“兵车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题材及意境。
b.问学生是否看过这首诗,是否知道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教学主体
a.分析课文大意,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和情境描述,并展开讨论。
b.让学生了解复杂词汇的意义,如:“蓦然回首”,“留恋”,“黯淡的黄昏”,“潜血蔷薇”等。
c.讲解黄昏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同身受。
d.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中心思想,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教学反思
a.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学生的认知进行点评。
b.回顾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和不足之处,总结教学内容。
六、教学时长
每节课 45 分钟,分别进行三节课的教学。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兵车行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兵车行的历史背景介绍兵车行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是古代军队使用的一种运输工具,也是体现了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融合了军事、音乐、舞蹈等元素。
2.兵车行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兵车行的基本动作包括车轮、担车、互卧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合乎规范的动作,展现出兵车行的特色和韵味。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使用军旗、鼓舞等道具,增强表演的效果。
3.兵车行故事的解读和分析兵车行故事是兵车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兵车行故事,学生将了解兵车行的来历、发展历程、故事情节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学生将培养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和表演学生将根据兵车行故事的情节和要求,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表演。
每个小组将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排练和演绎,展示兵车行的魅力和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表演,学生将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兵车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兵车行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兵车行的韵味和特色。
3.教师讲解兵车行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4.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表演,每个小组根据故事情节和要求,进行排练和演绎。
5.学生在小组表演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让学生形成互相学习和进步的氛围。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包括学生对故事和动作的理解程度、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等。
2.通过学生的表演和小组评价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兵车行故事和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团队合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情况。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的内容、意象分析、表达技巧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兵车行》,提问:“兵车行”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课堂讲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山”、“荒漠”、“孤烟”等。
(3)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4. 小组讨论(15分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引导学生关注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鉴赏文章。
7.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雪山、荒漠、孤烟等表达技巧:夸张、比喻、象征等主题:关注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同情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以及作业中的文章质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3)能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兵车行》的艺术特色;(3)学会鉴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理解和平的可贵,珍视美好生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热爱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探讨诗人创作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的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律;(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兵车行》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2)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热爱传统文化。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课文,分析其他古典诗词的艺术特色;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3.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树立。
七、教学资源1. 《兵车行》原文及注释;2. 相关战争背景资料;3.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名称: 兵车行教案目标年级: 初中学科: 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兵车行的产生背景和作用。
2. 理解兵车行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3. 掌握兵车行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产生背景和作用。
2. 兵车行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兵车行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分工并设计兵车行。
教学准备:1.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制作好的兵车行模型或图纸。
教学过程:1. 导入 (10分钟)在黑板上写出“兵车行”,请学生猜测这个词的意思,并讨论关于古代战争中的交通工具。
2. 知识讲解 (20分钟)a. 讲解兵车行的产生背景和作用: 介绍古代战争中兵车行的重要性,以及兵车行对于迅速转移军队的作用。
b. 讲解兵车行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兵车行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解释车轮、车架和驾驶座等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讨论和思考 (15分钟)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兵车行在古代战争中如此重要?b. 兵车行的哪些特点使其成为战争中的利器?4. 设计与制作 (30分钟)a. 每个小组分工合作: 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设计一个他们自己的兵车行。
b. 给予指导和建议: 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建议,鼓励他们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出独特且实用的兵车行。
5. 展示与讨论 (15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兵车行,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可以讨论每个设计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兵车行发展和演变。
2. 组织学生模拟兵车行的使用场景,进行实践操作和演示。
评估方式:1. 参与度评估: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设计过程中的参与度。
2. 设计评估: 评估学生的设计是否符合兵车行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并能否满足应对战争需求。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兵车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兵车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能够感受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认识中国古代的军事。
教学准备:1.诗歌《兵车行》的文本。
2.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以呈现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教师出示一张马车行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古代交通工具和军车的想象。
2.教师播放一段描述马车行走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代马车的移动和军车的威武。
核心阅读环节:1.学生阅读诗歌《兵车行》的文本,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2.教师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于诗歌意象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阅读环节:1.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历史材料,了解唐代的军事发展和兵车的特点。
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素材,展示唐代军车的实物或模型。
3.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了解的历史背景,并进行互动讨论。
创作体验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创作,通过绘画或文字描述创作一幅描绘兵车行进场景的作品。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想象力。
展示交流环节:1.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评价同学们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课后作业:1.学生在家自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察周围的景物,写一首描绘兵车行进的诗歌。
2.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诗歌《兵车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古代兵车的特点和军事背景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创作和交流,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同时,通过作业的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了巩固和拓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诗意理解。
2. 《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历史背景的把握。
2.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兵车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兵车行》的背景资料、杜甫的生平介绍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教案内容请参考后续章节。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兵车行》的历史背景。
2. 朗读《兵车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读诗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1. 深入学习: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形象、意象等。
2.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其他杜甫的诗作,对比《兵车行》的艺术特点。
3. 小组讨论:讨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
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兵车行》有哪些了解?请大家分享。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兵车行》。
2. 学生谈感受:请大家谈谈在朗读过程中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第三环节:解读诗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兵车行》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杜甫《兵车行》两课时优秀教案
杜甫《兵车行》两课时优秀教案《兵车行》是杜甫新题乐府叙事诗的代表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兵车行》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兵车行》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提问: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
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3)分析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杜甫关心国家大事、同情百姓疾苦的高尚品质。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2.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兵车行》的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诗作,尤其是忧国忧民的诗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意象、手法等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杜甫的敬仰之情。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杜甫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杜甫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深层含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七、教学步骤:1. 杜甫生平介绍:讲解杜甫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理解其诗歌创作背景提供基础。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兵车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兵车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车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案名称: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背景和发展历程;2.掌握兵车行的基本规则和游戏操作;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策略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兵车行规则和游戏操作的教学;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兵车行的游戏策略思考;2.小组合作和协调。
教学准备:1.兵车行棋盘和棋子;2.规则和游戏指南。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介绍兵车行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并提问学生对此是否了解。
二、技术理论(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兵车行的棋盘和规则,并详细讲解游戏的基本规则和操作。
2.学生进行模拟局面操作练习,以确保学习兵车行的基本规则和操作。
三、分组活动(25分钟)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并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兵车行游戏材料。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队长,其他成员协助队长一起进行游戏。
3.每个小组根据规则进行对战,并评选出胜出的小组。
四、游戏分析(25分钟)1.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游戏分析,讨论每个小组的策略和操作是否合理。
2.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并一起总结游戏策略。
五、总结(10分钟)1.针对游戏分析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
2.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团队合作和策略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方式:讲授+分组活动教学手段:讲解、模拟操作、小组讨论、游戏分析、总结反思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兵车行的游戏规则和操作是否掌握;2.小组合作是否团结协作,策略思考能力是否提升。
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组织比赛,进行实际对战,提高游戏技能和策略思考能力;2.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兵车行棋盘和规则,进行自主创作。
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考;2.教师在分组活动中是否能够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3.学生在游戏分析和总结中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士兵的同情。
(2)理解和平的重要性,树立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形象和情感分析。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兵车行》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战争、士兵、死亡、悲伤情感:反思、同情、愤怒、渴望和平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兵车行》与其他战争主题的诗歌,如《杜甫·兵车行》。
第五单元兵车行 教案示例二 教案
第五单元兵车行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全唐诗》卷216_11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l·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2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1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导学新概念]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资料显示屏]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
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
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
(《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元稹)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519页) [教学设计ABC]设计A导语设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河大版语文七下《兵车行》word教案
兵车行主备人:陈玉良复备人:王其英课时编号: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①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教学难点:理解杜诗的叙事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甫七岁,始作诗文。
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
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
二十三年,举进士落第,游齐赵。
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适等同游宋、齐鲁间。
五载至长安。
十载,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
安史乱起,陷于贼中。
至德二载,脱身赴凤翔,为右拾遗。
因上书救人,触怒肃宗,放还省亲。
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互有唱和。
后被严武聘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携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飘泊于岳阳、潭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
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
杜甫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及朝廷政治的腐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名篇。
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之前,为创作高峰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成为典范之作。
韩愈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评讲:(一)诗歌背景: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作者背景、历史背景等;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3. 欣赏法:品味诗文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兵车行》,提问:“兵车行”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 讲解分析:(1)讲解诗文内容,分析意象和情感;(2)解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结合诗句,讲解古代战争礼仪和兵役制度,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
七、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安史之乱,分析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诗歌结构:讲解诗文的布局、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象:分析诗中的战争场景、士兵形象和战马形象。
八、教学活动1. 学生朗读:组织学生分组朗读,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主备人:陈玉良复备人:王其英课时编号: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①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教学难点:理解杜诗的叙事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甫七岁,始作诗文。
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
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
二十三年,举进士落第,游齐赵。
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适等同游宋、齐鲁间。
五载至长安。
十载,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
安史乱起,陷于贼中。
至德二载,脱身赴凤翔,为右拾遗。
因上书救人,触怒肃宗,放还省亲。
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互有唱和。
后被严武聘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携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飘泊于岳阳、潭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
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
杜甫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及朝廷政治的腐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名篇。
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之前,为创作高峰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成为典范之作。
韩愈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评讲:(一)诗歌背景: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
”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二)解题:“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朗读训练(运有各种方法)(四)整体把握1.1-3行,诗人杜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有哪些?2.4-7行,你对征夫们有命运有何感受?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3.8-10行,这几句在内容上与控诉“武皇开边意未已”有何联系?4.11-13行,这三行的内容与上文联系是怎样的?5.14-15行,你怎样理解这几句所寄寓的情感?6.16-17行,这样的结尾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有何作用?(五)赏析诗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释“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耶(爷)”“干gān(冲)”“走(跑)”“妻子”(妻子和儿女)。
2.这幅送别图的构成有哪些要素?A声音;B动作;C景物。
“车辚辚”“马萧萧”“哭声”;“尘埃不见咸阳桥”景物描写;“牵衣顿足拦道哭”是动作。
绘声绘形。
3.运用了哪些手法?A夸张“哭声直上干云霄”。
4.它们共同突出构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仓促、混乱、嘈杂、悲惨。
妻离子散、生死离别、混乱动荡表明行军之急、场面之惨。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 释“点行”“裹头”“或”“意”“但”2.道旁行者是谁?行人是谁?作者,征夫3.诗人为什么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借用“行人”自己的控诉,使战争之苦更加真实。
“但云”二字又写出了“行人”欲言又止、满腔怨恨却又不敢申诉的畏惧心理。
4.“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与“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表意是一样的,但效果有何不同?上句是从年龄来写的,具体。
下句是从头发来写的,生动。
5.揭示“行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源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1.释“荆杞”“山东”“汉家”“况复”。
2.“千村万落生荆杞”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为什么会这样?一幅田园荒芜的景象。
根源是男子都被抓去打仗了,没有壮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田园荒芜。
根源仍是武皇开边和抓丁。
3.这几句在内容上与上文有何联系?是对战争的深入控诉,由征夫的痛苦推及农业的衰败和田园的荒芜,是战争灾难的深化和拓展。
战争使得经济凋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
扩大了诗的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1.释“长者”“役夫”“县官”“休”。
2.“役夫”不敢申恨,为什么?3.“役夫”还是申恨了,表明什么?满腹怨恨,但苦于抓夫高压,不敢申恨。
但是怨恨太深,痛苦太深,不吐不快。
说明役夫所遭受的苦难到了极点,也说明战争造成的苦难到了极点。
4.在内容上与上文哪些诗句照应?“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与上文的“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相呼应。
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与上文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呼应。
由前文的“但云”到控诉,表明了“行人”的悲愤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也忍不住了,也说明战争带来的痛苦已让人无法承受。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如何理解这四句话的情感。
现在确实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
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难免战死埋荒草。
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时愤激之语,而是为社会现实所逼。
生个女儿,就算出嫁了,好歹还可以嫁给近邻,有个照应。
生个儿子呢,只能被征去打战,即便活着,也让家人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更何况凶多吉少。
在这里,生儿生女“好”与“不好”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即是否能活下来。
这种异样的心态,进一步点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看到吗,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没人收掩。
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悲惨的场面、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
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有去无回的事实相联系,使这首诗从更为高远的角度,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延三、课堂小结:1.这是一首讽世伤时的七言歌行,它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
2.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3.寓情于叙事描写,水乳交融。
车声隆隆,战马嘶鸣。
诗歌一开头就仿佛使我们回到了那连年征战的岁月。
一队队身着戎装的穷苦百姓,被官吏们驱赶着奔赴前线。
“行人”的父母妻儿,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为亲人送别。
无数的车队人群扬起的滚滚尘埃,遮天蔽日,连咸阳桥都淹没了。
“爷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
“牵衣顿足拦道哭”,千万人的哭声震撼大地直冲云霄,这景象多么凄惨啊!诗人用铺叙渲染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些平实的叙事描写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无限同情,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思想感情。
4.句型灵活,平仄相间。
诗人将情节的推进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起来,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参差错落,整齐中富于变化,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5.语言直白,通俗易懂。
通篇采用通俗口语,如“爷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反是生女好”、“古来白骨无人收”、“租税从何出”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再加上诗人采用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读起来铿锵和谐,悦耳动听。
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
”此言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杜诗善用民歌,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1.诗人为什么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借用“行人”自己的控诉,使战争之苦更加真实。
“但云”二字又写出了“行人”欲言又止、满腔怨恨却又不敢申诉的畏惧心理。
2.揭示“行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源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五、板书设计:寓情于叙事描写,水乳交融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