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

合集下载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

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科.网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1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五、学业质量——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五、学业质量——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

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

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水平
质量描述
1 1—1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简单分析其中两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能够辨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理事象的地理特点,简单分析其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2根据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能够简单辨析日常生活区域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

(区域认知)
1—3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进行初步观察,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能够收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22—1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
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
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能够简单分
析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释人口分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产业区位等的时空变化过程,结合某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解读03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解读

解读03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2003实验稿:“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休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基本思想和方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和能力。

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二、课程目标——要点精简、维度变化2003实验稿: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1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0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0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前 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2.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3.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5.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6.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7.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

8.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9.选修课程包括 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10.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

11.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

12.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设3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

13.必修课程地理1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4.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运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5.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16.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

17.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

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8.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

19.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选课指南--高中2017级课程方案和教学指导意见

选课指南--高中2017级课程方案和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韩际清
山东省数学教研员
普通高中外语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陈元宝
山东省英语教研员
普通高中政治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周家亮
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王怀兴
山东省历史教研员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姜建春
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
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王宪收
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
高级、特级教师
本科
高级教师
本科
/
本科
特级教师
本科
特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特级 教师 正高级、特级教师
本科
本科
本科
山东省教研室副主任
硕士
特级教师
本科
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
特级教师
本科
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艺术 教育工作者“国培计划(2013)网 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美术 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技教育专业 委员会副理事长,曾获国家教学成 果二等奖、省一等奖,主持国家社
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孔令鹏
山东省教科院高中化学教研员
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王运贵
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
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李东
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
普通高中体育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黄巍
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普通高中美术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肖钢
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指导意见解读
孙波
高级教师
本科
高级教师
本科
中学高级教师
本科
主要内容描述 课程主要介绍了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学 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解读和新高考方案实 施准备现状及实施建议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山东省 从2017级学生开始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 点,学生发展指导成为重要的配套内容, 主要介绍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实施办法、以及相应信息系统的使用情 况 —— 视频主要是高中语文新旧课标的比较阅读 和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 导意见的解读,同时还对新普通高中课程 2017年秋,山东将进入高考招生制度综合 改革,为积极稳妥地推动落实本次高考招 生制度综合改革实验,依据教育部新修订 应教育部教材局要求,我省于2017年牵 头,协调北京、天津和海南三省(市), 邀请国家高中英语课标组专家共同研制了 解读《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包 括课程实施方案、主体内容、实施建议等 。 山东省2017级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 见》解读,介绍了全国新高考方案及新一 轮课程改革启动的情况;山东省课程改革 介绍了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课 程实施指导意见,包括:高中地理课程变 化及说明、必修课程变化及说明、选修Ⅰ 分析新课程和高考综合改革新变化,明确 高中物理教学形势,针对2017级教学工作 提出建议 本学科对2017级高一学生进行三年一贯整 体设计,对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考试范 围与实施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确保学校 视频主要是高中生物学新旧课标的比较和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生物学科教学指导 意见的解读,同时还对新普通高中课程方 视频主要是高中音乐新旧课标的比较和山 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 见的解读,同时还对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本课程主要分析《指导意见》的研制背景 、过程、定位和实施依据,融入的高中体 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因素,以及进行学 本学科对2017级高一学生进行三年一贯整 体设计,对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考试范 围与实施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确保学校 本学科对2017级高一学生进行三年一贯整 体设计,对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考试范 围与实施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确保学校 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高考方 案和旧版本教材的“三新一旧”的现状, 本课程旨在更好地推进课程、教学与新高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9 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9 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 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第二批试点省市(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等诸方面要求,结合试点省市现行教材及教学等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上篇:必修课程一、概述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共计4 学分,72课时。

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学内容,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一)地理1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1 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 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1 地理1 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2.教学方式建议(1)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如在地貌、大气、水循环、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学习中,应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 “常见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开展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避灾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在“地貌”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识别家乡的常见地貌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党的⼗九⼤明确提出:“要全⾯贯彻党的教育⽅针,落实⽴德树⼈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逐渐深⼊,2003实验版⾼中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现代教学的需要。

虽然实验版课标指导了⼗余年来普通⾼中课程改⾰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是,⾯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活的深刻变化,⾯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盾的转化,⾯对提⾼全体国民素质和⼈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对我国⾼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本次修订深⼊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中课程改⾰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的优秀成果,努⼒将普通⾼中课程⽅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件,构建具有中国特⾊的普通⾼中课程体系。

下⾯为2017版⾼中课程标准与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的⽐较:从上述思维导图中能够清晰的看出,2017版⾼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关注学⽣的素养提升、关注学⽣的个性指导。

新版课标较之前版本的改变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分别是凝练了学科核⼼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科核⼼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以此为指导,针对课程性质、会责任感。

总之,我们要突出学⽣为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学习能⼒、⽅法。

在核⼼素养这⼀要求下,⼴⼤地理教师都要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改⾰,真正改变培养学⽣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终⾝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

⼆、学业质量分析作为本次课程⽅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亮点,⾼中地理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素养达到的等级⽔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是学⽣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素养及其表现⽔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学科%网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

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1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也关注人类在这个环境中的活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对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础支持。

一、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础支持。

二、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水、地球的气候、地球的资源、地球的环境、人口与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理环境,认识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理解人口与城市的发展规律,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三、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评价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笔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课外作业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程实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地理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应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应积极参与学习,家长应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努力,共同促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2003实验版高中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虽然实验版课标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下面为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与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的比较:从上述思维导图中能够清晰的看出,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指导。

新版课标较之前版本的改变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以此为指导,针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作出了细致地调整。

下面从三大方面帮助总之,我们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

在核心素养这一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都要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业质量分析作为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一大亮点,高中地理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

解读06 学业质量——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解读

解读06 学业质量——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解读

学业质量标准一、学业质量标准整体解读1.新增学业质量标准的背景在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机制中,无论是高考还是学业水平测试,都要命题,命题的时候如何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水平和层次,这一直是教育界的难题。

如果给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供了一个参照,无疑能够极大提高命题的科学性。

为了给试题命制一个比较科学、权威的参考,课程标准需要细化,时代呼唤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的“增加”是2017年课程标准的亮点,也是重点。

2.地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特点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地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以本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对学生学习的程度作了一个水平划分,从水平1到水平4,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最后学习结果的程度,把它划成3—4个层次。

其中,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在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4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

学业质量水平1和水平3可作为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评价的依据。

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学习分层评价体系构建好了之后,在教学过程当中,因为有层次了,有水平划分了,老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这个学生的教育教学基础是在什么层次上,就按照他这样的程度去培养,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学业质量标准分层解读解读水平1①对于给定地理事象,能够辨识、简单分析,侧重于地理事物的静态分析。

②分为三个层次,可作为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评价的依据。

解读水平2①更加强调人地协调观,对于给定的地理事象,能够自主辨识、独立思考、简单分析,能够结合时空变化进行动态分析。

②分为三个层次,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

高中地理_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带性]学案〖上节回顾〗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自然带的形成:2.地理环境水平分异规律分异类型成因自然带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变化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北半球高纬度地区1.认识垂直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和分布特征。

2.熟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新授〗一、概念以乞力马扎罗山图示为例,理解“垂直地带性”、“基带”和“垂直带谱”一组概念二、形成基础请学生思考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由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三、规律以乞力马扎罗山为例共同研究规律一: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规律二: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从该地向高纬地区的自然带更替规律类似。

规律三: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山地的相对海拔高度和纬度位置,纬度越低,相对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小结:〖实战演练〗1.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2.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热量和水分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3.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问题探究〗通过自然带模式图观察同一自然带在不同纬度上分布的差异,得出规律四:在不同纬度的山体上,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通过题目思考得出规律五:同一自然带,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低。

〖小组活动〗1、准备教具:资料袋(6座山地简介,地图资料、自然带字卡)、6座山体模型、双面胶2、活动要求:小组抽取题目,研究山体信息,选择合适山体模型,小组合作完成自然带谱,用时5分钟3、展示时间:每组2人配合,一人展示自然带谱,介绍山体基本信息:位置、走向、海拔,说明自然带谱的特点。

〖扩展〗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就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较低。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是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对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进行全面解读,帮助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首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明确了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该标准强调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描述、解释和分析的能力,具备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具备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具备地理技术和工具的使用能力,具备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的培养等能力。

这些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其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对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定。

该标准明确了地理课程的主干内容和拓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水圈、地球的生物圈、地球的人口与资源、地球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地理知识,拓展地理视野,提高地理思维。

再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对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要求。

该标准强调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教学手段的科技化和现代化。

这些要求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对地理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进行了规定。

该标准要求地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和丰富的地理教学经验,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和教育情怀,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这些要求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地理教学服务。

解读52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解读

解读52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解读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一、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的基础总体来看,2017年版的选择性必修1的特点是:2017年版2003年实验版变化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变化1:强调了结合实例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变化1: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改成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更加准确。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变化:删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强调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及与人类的关系。

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变化:阐述更加详细,实际没有变化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变化:新增了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变化:不算新增的内容,之前是在水循环里讲,现在单独提出来了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变化:字面上增加了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实际上2003实验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人类活动的影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9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9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第二批试点省市(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等诸方面要求,结合试点省市现行教材及教学等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上篇:必修课程一、概述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共计4学分,72课时。

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学内容,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一)地理1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1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1 地理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2.教学方式建议(1)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如在地貌、大气、水循环、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学习中,应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常见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开展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避灾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在“地貌”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识别家乡的常见地貌等。

(3)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利用地理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和相关模型,帮助学生在无法实地接触的条件下去认识真实的地理事物。

例如:在“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太阳系构成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观察模型形成对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直观认识。

(4)将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如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霜冻、飞机高空飞行的一般高度等现象。

3.考试、评价建议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合理描述和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说明某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说明某些常见自然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安全防范措施(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例如:在野外考察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测量等,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观察、测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对学生制定的野外考察方案、实地考察过程及撰写的考察报告等,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地理2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2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2 地理2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2.教学方式建议(1)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把所学的相关原理和规律与具体的地域相结合,发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解释形成这些特点的特殊原因,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区域认知水平和辩证思维品质。

(2)提倡案例学习的方法。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发展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概括相关原理和规律,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3)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形成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并尝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

(4)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供必要的、充分的资料,在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特点的形成原因和提出合理措施的过程中,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

3.考试、评价建议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具备收集和处理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说明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解释不同区域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初步形成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发展相关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鼓励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

还可以使用学习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变化进行过程性评价。

下篇:选修课程一、概述选修课程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

选修Ⅰ包括3个模块,选修Ⅰ-1自然地理基础、选修Ⅰ-2区域发展、选修Ⅰ-3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注:新课标中的选修Ⅰ-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模块,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因此试点省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中的一个模块代替)。

选修Ⅰ的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共计6学分,108课时。

选修Ⅰ是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的内容。

计划将地理等级性考试成绩用于报考高等学校的学生,需要修齐选修Ⅰ的3个模块。

其他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

选修Ⅱ包括6个模块,即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学习成绩有可能作为高校自主招生参考用。

选修Ⅱ中的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各试点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中未在选修Ⅰ-3学习的模块,作为此选修内容。

二、具体内容(一)选修Ⅰ-1 自然地理基础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选修I-1自然地理基础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3 自然地理基础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2.教学方式建议(1)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

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初步形成系统、全面、动态地分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提倡采用“任务驱动”等方法教学。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学生的体验,设计任务。

如在“地球运动”的任务学习中,首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发现观察中的问题和困惑,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

第二,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所设置的具体任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在“天气系统”的任务学习中,学生首先在天气图中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再学习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最后结合所学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天气图作为工具,结合天气系统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体现了由学习基本知识到迁移应用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关注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问题,强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现象和认识地理环境的能力。

3.考试、评价建议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结合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球运动等知识,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说明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能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的意义(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成因地制宜基本地理思想(区域认知)。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连续观测并记录竹竿、旗杆等正午的影长,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可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

(二)选修Ⅰ-2 区域发展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选修I-2区域发展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三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4 区域发展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2.教学方式建议(1)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点和发展方向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及其发展的多样性。

提供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若干途径的素材,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区域发展问题。

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区域数据及来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对分析社会经济和人地协调问题的支撑作用。

利用区域调查资料,引导学生确立从区域部分与整体,以及区域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区域的思维方式。

(2)采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图表、数据及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探究区域地理条件、地理特点和发展方向,分析不同区域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的异同等。

(3)建议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案例选取的典型性。

选择的案例需要包括典型的地理事件、典型的地理问题解决方法,能够体现特定的地理原理,便于学生学习时理解地理原理,归纳方法,迁移应用。

第二,案例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多样。

强调图表、数据、文字与音视频等结合的形式,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突出获取图文信息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有条理、有规范的文字和语言的表达,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