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普通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毒
4普通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毒
![4普通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cb773531ad51f01dc281f1ff.png)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核酸(RNA), 少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根据核酸性质及 功能,可将植物病毒基因组分为下列5种类型:
2021/6/16
35
(1)正单链RNA(+ssRNA) 单链RNA具有侵 染性,可以直接翻译,起mRNA的作用。大部分 重要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70%, TMV,CMV(黄瓜花叶病毒),PVY(马铃薯 Y病毒 );多分体病毒。
2021/6/16
41
(三)其它组分
• 除蛋白和核酸外,植物病毒含有的最大量的其它 组分是水分。碳水化合物主要发现在植物弹状病 毒科病毒中,以糖蛋白或脂类的形式存在于病毒 的囊膜中。
• 某些病毒粒体含多胺,主要是精胺和亚精胺,它 们与核酸上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为稳定折叠的 核酸分子。
• 金属离子也是许多病毒必须的,主要有钙离子、
壳
2021/6/16
29
2021/6பைடு நூலகம்16
30
植物病毒有两种基本结构方式:螺旋对称型结构和等面体对称型 结构。
• 螺旋对称型结构:杆状病毒的结构,TMV为代表。蛋白亚基呈 螺旋状排列,镶嵌在 RNA螺旋链上,一个亚基和三个核苷酸 相结合。
• 等面体对称形结构:球形病毒的结构。壳基有规则地结合、 分布在二十个正三角形组成的面上;壳基经常由5、6、2、3 个蛋白亚基聚集而成,常被分别称为五邻体、六邻体、二聚 2体021和/6/1三6 聚体。这种结构使病毒消耗的能量最小,粒体最稳定31。
2021/6/16
32
2 植物病毒的蛋白种类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很小,编码的蛋白质种类也 很少,按照其功能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 蛋白。
• 结构蛋白:主要是衣壳蛋白(coat protein, 缩写为 CP)和囊膜蛋白。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60be7b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1.png)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理解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讨论法:探讨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观察和分析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常见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控制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掌握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对植物病害控制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实验法: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控制的成功案例。
教案四:植物病毒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植物病毒的形态特征。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教案五:植物细菌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细菌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细菌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普通植物病理学习题题解
![普通植物病理学习题题解](https://img.taocdn.com/s3/m/c7d157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70.png)
植物病原学第四章习题题解33.植物病毒的本质是什么?病毒(virus)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病毒的复制依赖于寄主的蛋白质合成系统,需要寄主提供原材料,靠脂蛋白双层膜定位在寄主细胞内的位点上。
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是: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2病毒是严格寄生性的一种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历材料和场所。
按它们寄主性的不同,病毒分为寄生植物的植物病毒(Plant virus)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以及寄生细胞的噬菌体等。
34.植物病毒是如何传播的?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在自然界生存发展必须在寄主间转移,植物病毒从一植株移或扩散到其它植物的过程称为传播(transmission),而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部的过程称为移动(movement)。
因此,传播是病毒住植物群体中的转移,而移动是病毒在个体中的位移。
根据自然传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两类。
介体传播(vector transmission)是指病毒依附在其它生物体上,借它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
包括动物介体和植物介体两类。
在病毒传递中没有其它它机体介入的传播方式称非介体传播,包括汁液接触传播、嫁接传播和花粉传播。
病毒随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传带而扩大分布的情况则是—种非介体传播。
病毒不同于真菌,在寄主体外的存活期一般比较短,也没有主动侵入寄主无伤组织的能力,因此只有被动的传播,不像真菌那样主动和有效。
植物病毒的有效传播,近距离主要靠活体接触摩擦而传播,远距离则依靠寄主繁殖材料和传毒介体的传带。
35.怎样利用交互保护反应防治病毒病?在植物病毒学的研究中,人们早已发现病毒近缘株系间有“交互保护作用”。
当植物寄主接种弱毒株系后,再第二次接种同一种病毒的强毒株系,则寄主抵抗强毒株系,症状减轻,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植物病毒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毒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5546d8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e.png)
植物病毒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植物有可能遭受各种各样的病害,其中植物病毒是一类常见的病原体。
植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的核酸构成。
植物感染病毒后,会导致植物生长异常、叶片变色、凋谢甚至死亡。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科学领域,主要涉及植物病原体、致病机理、病害防治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植物病毒相关的名词解释:
1.植物病毒:一种可以感染植物并繁殖在其中的微生物,主要由核酸
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引起植物的病害状况。
2.病毒颗粒:植物病毒的基本单位,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具有一定
的形态和结构。
病毒颗粒能够在植物体内进行复制并传播,引发病害。
3.载体昆虫:一些昆虫可以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它们在吸食感
染植物的汁液时,会将病毒颗粒带入健康植物体内,促使病毒的传播。
4.植物宿主范围:不同的植物病毒对宿主植物有不同的适应范围,有
些病毒能够感染多种植物,而有些只能感染特定种类的植物。
5.免疫学抗病性:植物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植物病毒的感
染,免疫学抗病性是植物自身的一种防御机制。
综上所述,植物病毒是导致植物病害的重要病原体,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病毒的特性和致病机理,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章植物病毒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章植物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fb2292e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3.png)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章植物病毒第四章植物病毒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病毒的概念、形态结构与组分、复制与增殖、传播与移动、分类和命名、鉴定和类病毒,以及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的简介等。
主要教学方式与手段(含实验课):本章总8学时,其中理论课5学时,实验3学时。
理论课教学运用CAI、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验课教学以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为主,并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病毒粒体的形态结构,植物病毒的传播与移动及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
难点:植物病毒的介体和非介体传播方式,植物病毒的鉴定方法和植物病毒病害的鉴定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植物病毒?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的衣壳中,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二、主要特征1、微小2、结构简单:核酸+衣壳3、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原材料和场所。
三、主要类群按寄生寄主: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四、发展简史(植物病毒)1、症状描述eg:荷兰郁金香(16世纪):杂色欧洲马铃薯退化病(18世纪):越长越小2、传染性和滤过性1882年,德国Mayer烟草花叶病TMV(汁液可传染,排除了生理性问题,认为可能是细菌)1892年,Ivanowsk →细菌滤器→ 发病→ 毒素(不能增殖)1896年Beijerinck 琼脂扩散→ 不是细菌→病株→健株→侵染性活液(在植物中可增殖)1935年美 Stanley 提纯→ 蛋白质结晶↓1936年英Bawden 侵染源为核酸← 有核酸3、形态1939年 Kausche 拍下照片4、分子生物学(1)研究蛋白、核酸的组成、结构(2)研究复制(3)转基因研究1985(植物) 1986(植物病毒)五、危害性外部症状:变色花叶畸形常见减生作用(矮化)坏死烟草类eg:1、马铃薯退化病,减产50%2、麦类黄矮病:20~40年代流行3、番木瓜黄斑病毒病第二节植物病毒形态结构一、形态1、基本形态—粒体(Virion/particle)球状(多面体,CMV)直径20~35nm杆状截头、圆头线状2、单体病毒,仅有一种粒体联体病毒:两个核酸分别包在两个粒体内多粒体病毒:CMV二、结构 P129核酸(RNA或DNA)+衣壳(蛋白质或脂蛋白)三、组分(一)蛋白质1、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oat Protein)2、功能蛋白:复制酶运转蛋白(二)核酸基因组、遗传物质1、DNA ssDNA BBTVdsDNA CaMV2、RNA +ssRNA 70%以上﹣ssRNAdsRNA病毒核酸的比例:球形粒体的核酸,15%~45%长条形粒体核酸,5%~6%弹状病毒只占1%左右第三节植物病毒的复制病毒侵柒植物以后,在活细胞内增殖后代病毒需要两个步骤,一是病毒核酸的复制(replication),从亲代向子代病毒传送核酸性状的过程,即病毒的基因传递(Gene transmission);二是病毒核酸信息的表达(gene expression),即按照信息RNA的序列来合成病毒专化性蛋白的过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1732f5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c.png)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营养等)的影响,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结构损伤、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现象。
2.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病状:(1)变色:- 黄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失去绿色,变为黄色。
- 红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红色。
- 褐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褐色。
- 紫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紫色。
(2)坏死:- 病斑:植物组织局部死亡,形成明显的坏死区域。
- 枝枯:枝条或整株植物死亡。
(3)腐烂:- 软腐:植物组织软化和腐烂,常见于果实和块茎。
- 湿腐:植物组织因水分过多而腐烂。
(4)萎蔫:- 因病原生物侵害或水分供应不足导致的植物组织失去膨压,表现为叶片下垂、枯萎。
(5)畸形:- 肿瘤:植物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状结构。
- 丛生:植物生长点异常分裂,导致植株矮小、分枝增多。
- 矮化:植物生长受阻,植株矮小。
2. 病征:(1)霉状物:- 菌丝体: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细丝状结构。
- 孢子:病原真菌产生的繁殖体,形态多样。
(2)粉状物:- 孢子堆: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粉末状结构。
(3)颗粒状物:- 菌脓:病原细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粘稠颗粒状物质。
(4)絮状物:- 菌丝体和孢子的集合体,常见于某些真菌病害。
3. 症状的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病原生物的侵染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了解症状的变化有助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及划分方法1. 按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软腐病、青枯病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简介 ppt课件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简介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0b57e0a216147916112822.png)
非介 体传
播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介体 传播
昆虫介体
(同翅目:蚜虫、叶婵、飞 虱等)
1、非持久性病毒 依附于口针,随同唾液进入 寄主植物体内,无循回期,传毒时间短。 2、半持久性病毒 介体体内无循回期,不能在 虫体内增殖,介体脱皮后不传毒。 3、持久性病毒 经过一定循回期,在虫体内增 殖,一次传毒后终身传毒,有的还可经卵传毒 给下一代 。
构成
球状、杆状及线状病毒表 面由一定数目的蛋白质亚
基构成。 CP(protein coat)蛋
白质衣壳。
二、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功能
核酸
1、正单链RNA(+ssRNA)具有侵 染性,可以直接翻译,起到mRNA作 用。 2 、 负 单 链 RNA ( -ssRNA ) 不 具 侵 染性,必须先转录成互补链,才可能 翻译蛋白。植物弹状病毒 3、双链RNA(dsRNA)其中一条链 有mRNA的作用。植物呼肠病毒 4、单链DNA(ssDNA)复制时单链 DNA 先 合 成 双 链 DNA , 再 常 规 转 录 生成mRNA。联体病毒,双生病毒 5、双链DNA(dsDNA)与高等动、 植物的相同,为互补的双链DNA。 花椰菜花叶病毒属、杆状DNA病毒属
所有全株感染的植物病毒在凡是 可以进行任何方式嫁接的寄主植 物之间都能有效的通过带病嫁接 材料传给感病的亲和性植株。 防治:无病毒接穗和砧木。
汁液 传播
种子 传播
非介体 传播
嫁接 传播
菟丝子 传播
包括:种子和种用无性繁殖材料 豆科、葫芦科、菊科最为普遍 种传病毒是农作物病害的重要初 侵染源,大多为检疫对象。
传毒性质和嫁接传毒相同。 可以将自身所带病毒传给寄主植 株,而且可以通过桥梁作用蒋一 株植物的病毒传给另一个寄主。 在亲缘关系大得植株间,可以传 毒。
植物病理学)5植物病毒知识介绍
![植物病理学)5植物病毒知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e81a96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b.png)
病毒会影响植物内部营养物质 的合成和分布,导致果实营养 成分含量降低或比例失调。
病毒侵染还会影响植物的香气 和口感等品质性状,降低农产 品的品质和商业价值。
03
植物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症状观察
总结词
通过观察植物的异常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
详细描述
植物感染病毒后,通常会出现变色、畸形、坏死等症状,如 叶片黄化、花斑、皱缩等。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 断植物是否感染病毒。
植物病毒的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分类
植物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 毒两类。
根据传播方式分类
植物病毒可分为虫传病毒、土传病毒 和气传病毒等。
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
虫传
气传
通过昆虫(如蚜虫、粉虱等)传播, 昆虫在感染植物上吸取汁液时将病毒 带入,再传播给其他健康植物。
通过空气中的病毒颗粒传播,主要通 过花粉、风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植物病毒生态学研究还涉及到病毒与其他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 昆虫介体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对病毒存活和传播的影响等。这些研 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的生态学特征,为防治植物病毒病提供更多策略。
THANKS
感谢观看
土传
通过土壤中的真菌或细菌传播,病毒 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通过根部接触 感染。
02
植物病毒的危害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病毒会破坏植物的细胞结构,导致植物生长受阻,表现为生长缓慢、矮化、叶 片变形等症状。
病毒侵染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 生长过程。
病毒还会影响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导致植物营养不足,生长不良。
利用微生物的寄生和竞争作用 来降低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含量
植物病毒学
![植物病毒学](https://img.taocdn.com/s3/m/82b3163d31126edb6f1a10cf.png)
病毒学一,名词解释1.局部症状:当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仅在被侵染的叶片上出现症状,而植物的其他部位不表现症状。
2.系统症状:当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症状从被侵染的叶片扩散到其它新长出的叶片到致整个植株。
3.内含体:有些植物病毒,侵染植物后的某一阶段会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产生一些由病毒构成或病毒与植物蛋白,线粒体或核糖体等共同构成的微小异常结构称为内含体。
4.鉴别寄主: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特种植物。
5.单分体基因组:大多数正义RNA病毒基因组是一条单链RNA分子,称为单分体基因组。
含这类基因组的病毒称为单分体病毒。
如TMV、PVX 、PVY。
6.多分体基因组:有些正义RNA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里。
这种分段的基因组被称为多分体基因组。
含多分体基因组的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
7.卫星RNA:在某些多分体病毒内发现了小分子量的RNA与病毒RNA没有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就是卫星RNA。
8.获毒饲育期:指无毒昆虫开始取食至获得传毒能力所需时间。
9.接毒饲育期:指带毒昆虫在健康幼苗引起发病的取食时间。
10.潜育期:指昆虫从获得病毒起到能传播给植物所需时间。
11.非持久性:昆虫获毒后立刻就能传毒,但很快即会失去传毒能力。
12.半持久性:昆虫在获毒后不能马上传毒,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毒,这段时间叫做“循回期”。
13.持久性:昆虫获毒后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传毒,但此类昆虫一旦传毒后,终生保持传毒能力,病毒可以在昆虫体内繁殖,因此这类昆虫体内的病毒浓度不会降低,甚至其后代亦可传毒。
14.类病毒:是指侵染植物的能进行自我复制的没有包壳的低分子量环状单链RNA分子,一般由246--401个核苷酸组成,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小的植物病原菌。
15.诊断:是对植物表样做初步检查与判断确定植物发生的病害是不是病毒病。
16.鉴定:是在诊断的基础上,对病毒的理化特性及其蛋白与核酸组分进行研究,进一步确定病毒的归属。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34dfdfb9f3f90f76c61b3b.png)
2002一、名词解释(5×3=15分)真菌的营养体病原生物内含体营养体亲和性垂直抗病性二、问答题(4×10=40分)1.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的办法。
2. 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3.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4.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三、写出下列拉丁学名的中文含义,并编制它们的分类检索表。
(15分)Uncinula Phyllactinia Pseudoperonospora Plasmopara Peronospora Puccinia Uromyces Fusarium Exserohilum Macrophoma四、选择填空(10分)1.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2. 蠕传病毒属的传播介体为()。
A. 叶蝉B.飞虱C. 蚜虫D 线虫3. 烟草花叶病毒常简称()A. TMVB. CMVC. PVYD.SBMV4.()病害通过喷菌现象可进行简易鉴别。
A. 真菌B.病毒C. 线虫D.细菌5. 下列()属于真菌的营养体。
A. 菌核B. 假根C. 双核菌丝D. 菌索6.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两种亲缘关系相距较远的寄主,这种现象称()。
A. 专化型B. 专性寄生C. 单主寄生D. 转主寄生7. 下列担子菌中属于裸果型的是()。
A. 锈菌B. 木耳C. 黑粉菌D. 香菇8. 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是()。
A. 弱性寄生物B. 专性寄生物C. 腐生物D. 活体寄生物9.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产生对寄主有害的代谢产物而致病,一种瘤肿症状可能是由于病原物分泌()所致。
A. 酶B. 生长调节物质C. 植保素D. 毒素10. 发病部位出现的霉状物是()。
植物病毒是什么意思
![植物病毒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62d9482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e.png)
植物病毒是什么意思
植物病毒是一种影响植物健康的微生物,它们具有很小的体积和简单的结构,但却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明显的影响。
植物病毒通过植物的体内液体或受损的组织传播,导致植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症,包括叶片变黄、变形、萎缩,果实畸形等。
植物病毒主要是通过昆虫或其他植物有害生物传播到健康植物上的。
一旦植物受到感染,病毒会在植物的细胞内复制,破坏其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
虽然植物病毒本身不是直接致命的,但会削弱植物的免疫系统,导致其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害的侵袭。
为了防治植物病毒病害,农业领域对病毒病害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常见的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植物病毒病害的发生情况,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控制病原体传播,以及培育抗病品种。
此外,还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病毒病害的防治,但要注意使用安全、遵守使用标准。
总的来说,植物病毒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危害的微生物,了解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方法对维护植物健康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有效减少植物病毒病害的发生,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14762be580216fc710afd4e.png)
非介 体传 播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昆虫介体
(同翅目:蚜虫、叶婵、飞 虱等)
1、非持久性病毒 依附于口针,随同唾液进入 寄主植物体内,无循回期,传毒时间短。 2、半持久性病毒 介体体内无循回期,不能在 虫体内增殖,介体脱皮后不传毒。 3、持久性病毒 经过一定循回期,在虫体内增 殖,一次传毒后终身传毒,有的还可经卵传毒 给下一代 。
2 、 负 单 链 RNA ( -ssRNA ) 不 具 侵 染性,必须先转录成互补链,才可能 翻译蛋白。植物弹状病毒
3、双链RNA(dsRNA)其中一条链 有mRNA的作用。植物呼肠病毒
4、单链DNA(ssDNA)复制时单链 DNA先合成双链DNA,再常规转录 生成mRNA。联体病毒,双生病毒
5、双链DNA(dsDNA)与高等动、 植物的相同,为互补的双链DNA。 花椰菜花叶病毒属、杆状DNA病毒属
使病株的汁液通过机械造成的微 伤进入健株体内使它发病,又称 为机械传播。
所有全株感染的植物病毒在凡是 可以进行任何方式嫁接的寄主植 物之间都能有效的通过带病嫁接 材料传给感病的亲和性植株。 防治:无病毒接穗和砧木。
二、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转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毒在植物叶肉细胞间的移动 胞间转运
经胞间连丝的转运最为普遍 速度缓慢,平均每天不超过1 mm
长距离转运
分生组织很少含有病毒
病毒分布
种传病毒少数
生长旺盛的分生组织,生产上用
于无毒苗培育(也需要反复测定,
在用于繁殖无性系)
病毒相互
第四章-植物病毒
![第四章-植物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8a5a694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4.png)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核酸(RNA),少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根据核酸性质及功能,可将植物病毒基因组分为下列5种类型:
(1)正单链RNA(+ssRNA) 单链RNA具有侵染性,可以直接翻译蛋白,起mRNA的作用。大部分重要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占70%以上,如TMV,CMV,PVY;多 分体病毒等。 (2)负单链RNA(-ssRNA)
病毒粒体中的单链RNA不具侵染性,必需先转录成互补链,才能翻译 蛋白。植物弹状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如小麦丛矮病毒。
(3)双链RNA(dsRNA)
其中一条链具有mRNA的作用。负链转录出正链才能作为mRNA翻译蛋白。 植物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水稻矮缩病毒。
第十八页,共78页。
(4)单链DNA(ssDNA)
的(依赖寄主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系统);③非细胞生物(分子寄生物)。
根据病毒的寄主类型,习惯上将病毒划归为下列几大类群:
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plant virus);
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毒(animal virus); 医学病毒(人类病毒);
真菌病毒;
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细菌病毒 bacteriophage)。
小麦黄矮病
第五页,共78页。
三、病毒在生物中的地位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界
细胞生物
动物界
真核生物
植物界
生
菌物界
物
原生生物界
分子生物 病毒界?
真病毒
亚病毒
类病毒 拟病毒
朊病毒
第六页,共78页。
四、植物病毒学发展简史
1、病毒的发现
◆ 公元10世纪(北宋),人工免疫预防天花(中国)。
(植物病理学)5植物病毒
![(植物病理学)5植物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c3f727f8bd64783e08122b23.png)
2021/1/13
植物病理学
3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一)病毒的特征
病毒是一种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具有侵染 活性的细胞内寄生物。
个体微小:是迄今为止,人们在超微世界里所认 识的最小生物之一。它常引起寄主的病害,是一种 病原生物。
结构简单: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它既具 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化学大分子物质的特性。
8
三、植物病毒的组分
❖ 植物病毒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核酸在 内部,外部由蛋白质包被,称为外壳。合称 为核蛋白或核衣壳。有的病毒粒体中还含有 少量的糖蛋白或脂类、水分等。
❖ 类病毒则没有蛋白质外壳,仅为RNA的分子。
2021/1/13
植物病理学
9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二、植物病毒基因组信息的表达 三、植物病毒的增殖
• 嫁接是园艺上非常普通也非常重要的技术,是证 明疑难病原物侵染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嫁接可以 传播任何种类的病毒、植物菌原体和类病毒病害。
2021/1/13
植物病理学
28
脱毒材料的获得
• 病毒在植株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是 因为病毒的扩展始终受到寄主组织的抵抗。 一般来讲,植物生长旺盛的分生组织如茎 尖、根尖等很少含有病毒。据此,通过分 生组织的培养可以获得无毒植株。
2021/1/13
植物病理学
14
三、植物病毒的增殖
植物病毒作为一种分子寄生物,没有细胞 结构、像真菌那样具有复杂的繁殖器官,也不 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生长,而是分别合成核酸 和蛋白组分,再组装成子代粒体。这种特殊的 繁殖方式称为复制增殖(multiplication)。
2021/1/13
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第四章第一节)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第四章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d70a3b7484868762cbaed575.png)
(一)核酸: 植物病毒的核酸具有遗传基因。植物病毒
核酸的遗传信息是通过外壳蛋白质来传递的, 它是靠病毒复制阶段所需酶蛋白的氨基酸排列 决定的。
在感染了RNA病毒的细胞内是通过信使核 糖核酸(mRNA)和寄主现成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 外壳。
(二)核酸类型
1、正单链RNA[(+ssRNA):将携带有信使核糖核 酸功能的RNA链称为正链,可写作(+ss)RNA。 由于这种(+)RNA具有侵染性,所以又称为侵染 型(+)RNA,例如TMV就属于(+)RNA型。
(四)卫星RNA
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小分子量的RNA它与 病毒RNA没有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 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 星 RNA(satelliteRNA , sRNA) , 其 依 赖 的 病 毒 称为辅助病毒。卫星RNA与辅助病毒包被在同 一衣壳内,并能抑制辅助病毒的复制,降低其 浓度并改变其致病力,利用sRNA与病毒的关系, 可进行生物防治及基因工程抗病毒育种研究。
2 、 负 单 链 RNA[(-ssRNA) : RNA 虽 然 携 带 遗 传 信 息,但是这种RNA进入寄主细胞后不能直接作 为mRNA,需要通过转录酶将此RNA转录成mRNA 后才能进一步复制出正链核糖核酸,因此这类 RNA属于负链核糖核酸。
由于这种(—)RNA不具有侵染性,所以又称为 非侵染型(—)RNA。实际上负链就是正链的互 补链,例如植物弹状病毒就属于(—)RNA型。
3、双链RNA(dsRNA):核酸互补的双链RNA,其中 的负链RNA转录出正链,才能作为mRNA翻译蛋白。 呼肠孤病毒科为此种核酸类型。
4、单链DNA(ssDNA):DNA不能直接作为RNA起作 用。
植物病毒名词解释
![植物病毒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8cac30ff78a6529647d5333.png)
病毒: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症状:植物受病毒危害后在侵染组织的细胞内发生病理学变化,逐渐在植物的外部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内部症状:受病毒侵染的寄主植物主要通过植物病理解剖学的方法可以检查出来。
外部症状:在植物外表上肉眼可见的症状。
内含体:病毒侵染寄主植物细胞后,在寄主体内产生的一种健全细胞中所不具有的微小异常结构。
局部症状:当病毒接种植物叶片后,病毒沿侵染点周围产生斑点。
系统症状: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能够在整个植株中运输并产生危害。
隐症现象:少数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并不表现症状或现症后某一阶段无外部症状。
正单链RNA:单链RNA可以直接翻译蛋白,起mRNA的作用负单链RNA:RNA必须先转录成互补链,才能翻译蛋白单体基因组:整个基因组存在于单一粒体的核酸分子中分段基因组:病毒基因组的节段分别存在两个以上的核酸分子中单体分段基因组:一个病毒粒体内同时存在整个基因组的所有节段双分体现象:病毒基因组的各个节段分配在两个病毒粒体中;三:三;多:多干扰:在同一植株上或同一细胞中,侵染了两种以上或两个主席的病毒后,由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影响了另一方的病毒增殖和寄主症状协生作用:如果同一植株上混合侵染了两种异种病毒,一种病毒对另一种病毒起到了促进增殖和显症的作用交互保护作用:在同一植株上先后侵染同种病毒内的两个不同的株系时,一个株系对另一株系的作用。
诱导抗病性:在植物上接种病毒后仅出现局部病斑症状,但是在其病斑周围的细胞组织中,诱导出对某种病毒的抗病现象介体传播:将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传播及侵染。
非介体传播:植物病毒从寄主体上,由于伤残或分泌到体外,与另一寄主通过微伤的接触而感染,在病毒传递过程中无其他有机体介入的传播方式。
获毒饲育期:无毒昆虫从来时取食到获得传毒能力所需的时间。
接毒饲育期:接毒昆虫在健康幼苗引起发病的取食时间。
潜育期:昆虫从获得病毒起到能够传播给植物所需的时间。
普通植物病理学_ 植物病毒_42 植物病毒的侵染与传播_
![普通植物病理学_ 植物病毒_42 植物病毒的侵染与传播_](https://img.taocdn.com/s3/m/863140f343323968001c928f.png)
植物病毒的侵染与传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植物病毒的侵染与传播植物病毒的侵染与扩展病毒的传播
植物病毒的侵染与扩展
侵入方式与途径:
真菌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伤口原核生物自然孔口、伤口、介体病毒微伤、介体
病毒的侵染与扩展
局部性侵染侵入寄主细胞;
通过胞间连丝向健康细胞移动。
病毒的侵染与扩展
系统性侵染
系统侵染的病毒在植物组织中分布不均匀。
分生组织很少含有病毒。
仅少数病毒可进入种胚。
病毒随同化物质输送的主导方向运转。
植物病毒的传播
多与活体有关
初侵染来源
植物体多年生病株及其它寄主植物,如杂草无性繁殖材料(苗木、接穗等)及种子
生物介体昆虫、土壤中的真菌和线虫等
病株残体有一些比较稳定的病毒,如TMV 特点完全被动;不离活体。
200种蚜虫传160多种病毒!!
植物病毒的传播 昆虫传播 介体传播 ◆蚜虫、叶蝉为主,其他如飞虱、粉虱、木虱、介壳虫、甲虫等。
叶蝉:水稻矮缩病毒RDV可经卵传40代。
植物病毒的传播
昆虫传播
介体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
植物病毒有两种基本结构方式:螺旋对称型结构和等面体对称型 结构。 • 螺旋对称型结构:杆状病毒的结构,TMV为代表。蛋白亚基呈 螺旋状排列,镶嵌在 RNA螺旋链上,一个亚基和三个核苷酸 相结合。 • 等面体对称形结构:球形病毒的结构。壳基有规则地结合、 分布在二十个正三角形组成的面上;壳基经常由5、6、2、3 个蛋白亚基聚集而成,常被分别称为五邻体、六邻体、二聚 体和三聚体。这种结构使病毒消耗的能量最小,粒体最稳定。
单链DNA病毒
另一种特殊类型
双链DNA病毒
双链RNA病毒
正单链RNA病毒
负单链RNA病毒
(二)植物病毒核酸的表达 • 由于真核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合成机构仅仅识别病 毒+RNA上的第一个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同一核酸链上其它基因的表达则要 借助病毒的特殊翻译策略。 • 现在发现十ssRNA病毒基因组在真核生物蛋白合成 系统中有五种翻译策略: 1.亚基因组RNAs策略: 2.多聚蛋白策略 3.多体基因组策略 4.通读蛋白(read—through)策略 5.核糖体移码(transframe)策略
• 性质。这项观察提示了存在一种比
• 以前所知的任何一种都小的病原,
• 他认为该病是由产生毒素的细菌
• 引起的。
•
•
•
1898年,荷兰科学家贝叶林克 (Beijerinck)重复了伊万诺夫的实验, 他从患花叶病的烟草叶中挤出汁液,并使之 通过细菌滤器。表明滤液仍有侵染性。贝杰林克相 信他的滤器阻挡住了细菌。将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 的表面时,发现侵染性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当的速度 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因此认为这种 侵染性物质要比通常的细菌小。贝杰林克用“病毒 (Virus)”来命名这种史无前例的小病原体。不难看出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
第四章
植物病毒
一、概况 二、定义 三、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和成分 四、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五、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六、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七、 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 八、病毒病害的诊断 九、植物类病毒
病毒发现的历史 Ivnowsky (1892): TMV
Beijerinck (1898): ‘ filterable virus’
2 植物病毒的蛋白种类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很小,编码的蛋白质种类也 很少,按照其功能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 蛋白。 • 结构蛋白:主要是衣壳蛋白(coat protein, 缩写为 CP)和囊膜蛋白。 • 非结构蛋白:病毒核酸编码的非结构必需的 蛋白,包括病毒复制需要的酶,传播、运动 需要的功能蛋白等。
----郁金香碎色病。
染病郁金香01碎色
染病郁金香02
二、昆虫病毒
防治农林害虫的优势: 专一性高 扩散性强 毒力大 后效长 环保功能
对人类的不利作用:经济昆虫(蜂、蚕)病毒病
斜纹夜蛾病毒杀虫剂及甜菜夜蛾病毒 杀虫剂: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 观察植物病毒的形态则需要放大数万倍的电子 显微镜。度量病毒大小的尺度为纳米(nm)。
(2)负单链RNA(-ssRNA) 病毒粒体中的单链RNA不具侵染性,必需先转 录成互补链,才能翻译蛋白。植物弹状病毒的基因 组属这一类型。如小麦丛矮病。
(3)双链RNA(dsRNA)
其中一条链具有mRNA的作用。负链变正链才 能作为mRNA。植物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 型。 水稻矮缩病。
(4)单链DNA(ssDNA) 联体病毒科(Geminiviridae)病毒含有这种类 型基因组,复制时单链 DNA 先合成双链 DNA ,再 以常规途径转录生成mRNA。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病毒在活细胞内增殖需要进行: 核酸的复制和核酸信息的表达。
一、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 大部分植物病毒的核酸复制仍然是由 RNA复制 RNA。
二、植物病毒基因组信息的表达
病毒基因组信息的表达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基因组转录mRNA具有多种形式 mRNA翻译蛋白有多种策略。
(一)病毒核酸的转录 • +ssRNA病毒的核酸可以直接作为 mRNA使用,称 为单义RNA。 • —ssRNA病毒,病毒负链核酸需先转录为正链核酸 (mRNA)。转录过程中所必须的复制酶是由病毒进 入时随病毒粒体带进去的。所以这些病毒的精提 纯核酸不能完成复制的过程。 • dsRNA病毒,核酸链的部分可以作为mRNA使用;另 外的部分则需要转录一次才能使用。这种类型的 核酸 称为双义RNA(ambisense RNA)。 • DNA病毒(ssDNA病毒和dsDAN病毒)需要寄主的转录 酶转录 mRNA。
Loeffler(1898)口蹄疫病毒 Towort(1915)噬菌体
病毒的发现
1886年,德国农业化学家 迈尔在荷兰 的接种试验 (烟草花叶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1892年,俄罗斯 伊万诺夫斯基 烟草花叶病感病因子(细菌滤器滤过性)
•
•
1892年从事烟草病工作的年青
的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 (Ivanovski)发现感受花叶病的叶汁,即使经 过细菌滤器的过滤也仍具有传染的
• 杆状病毒多为20~80nm×100~250nm,两端 平齐;杆状病毒粒体刚直; • 线状病毒多为 11~13nm×750nm,个别可以 达到2000nm以上,粒体有不同程度的弯曲。
二、植物病毒的结构
• 完整的病毒粒体是由一或 多个核酸分子(DNA或 RNA) 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衣壳 里构成的。
•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的是
•
•
郁金香碎色病,因为至今荷兰
阿姆斯特丹的Rijks博物馆还保存着 一张1619年荷兰画师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 画。当时一个得病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来成吨的 这种嗜好达到了可称做“郁金香热”的高潮。
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在1634-1637年的荷兰,
使我们知道在十七世纪就存在一种植物病毒病
▲引起人类疾病(天花、爱滋病、非典型肺炎、肝 炎、流感、小儿麻痺等)。 ▲引起畜禽疾病(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牛瘟、 鸡瘟、鸭瘟)。 ▲引起植物病害(大麦黄矮病毒病、椰子死亡类病 毒)。
非典型肺炎”元凶冠状病
一、艾滋病毒
AIDS:获得性免疫缺失综合病症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形态:圆球形 (二)侵染特点:逆转录病毒。 (三)传播方式:血液及分泌物经由粘膜表面或皮肤破损处进入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核酸( RNA ), 少数为脱氧核糖核酸( DNA )。根据核酸性质及 功能,可将植物病毒基因组分为下列5种类型:
(1)正单链RNA(+ssRNA) 单链RNA具有侵
染性,可以直接翻译,起 mRNA 的作用。大部 分重要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70%, TMV,CMV(黄瓜花叶病毒),PVY(马铃薯 Y病毒 );多分体病毒。
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 斯坦莱 烟草花叶病毒结晶
按它们寄主的不同,病毒分为:
寄生植物的植物病毒(PIant virus)、 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Animal virus) 医学病毒(人类病毒); 真菌病毒 寄生细菌的噬菌体(细菌病毒bacteriophage)。 等。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
HIV
疯牛病
艾滋病毒
T淋巴细胞中的爱滋病毒
植物病毒
被病毒感染的植物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方面:
▲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或元件。 ▲有害生物控制(害虫、真菌及杂草生防)。 ▲环境保护(利用藻类病毒消除水面藻类污染)。 ▲花卉增色(金心黄杨、金边瑞香、杂色郁金香) 1576,荷兰人Charles de Lieclase描述郁金香杂色花。 “郁金香热”。一株郁金香(球根):数头牛、猪、 绵羊;几顿谷物;上千磅奶酪;一个磨坊。 。
4 卫星RNA
• 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小分子量的RNA,其 与病毒RNA没有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 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星 RNA(satellite RNA,sRNA),其依赖的病毒称 为辅助病毒。 • 卫星 RNA与辅助病毒包被在同一衣壳内,并能够 抑制辅助病毒的复制,降低其浓度并改变其致病 力,利用 sRNA与病毒的关系,可进行生物防治 及基因工程育种研究。
单体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分布于一条核酸链上。 分段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分布于多条核酸链上。 单分体病毒:一个病毒粒体中包含有全套基因组。 多(双、三)分体病毒:分段基因组分别包装于不 同的病毒粒体中。
3、病毒的多分体现象
单分体病毒 整个遗传信息存在于一条核酸链上、包被在一种粒体中的病 毒,如常见的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马铃薯 X病 毒属(Potxvirus)和马铃薯 Y病毒属(Potyvirus). 双分体病毒 遗传信息为双组分基因组包被在两种粒体里的病毒,如烟草 脆裂病毒属(Tobravirus)和蠕传病毒属(Nepovirus). 三分体病毒 核酸包被在三种粒体中的病毒。如黄瓜花叶病毒属 (Cucumovirus)和苜蓿花叶病毒(AMV),它们均有四条核 酸链,但被包装在三种或四种粒体中。 基因组分离和多分体病毒的产生对植物病毒的遗传及进化 有重要的作用。
+ssRNA病毒基因组五种翻译策略:
1.亚基因组RNAs策略:由基因组3’末端转录产 生一到多个亚基因组(sub genomic)RNA,从 各个亚基因组5’端的开放阅读框架翻译出功能性 蛋白,如烟草花叶病毒属。 2.多聚蛋白策略:基因组核酸具有编码多个蛋白 的能力,但是其翻译仅从单一开放阅读框架进 行,产生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s)在病毒编码 的蛋白酶作用下,分解为多个最终的基因翻译 产物,如马铃薯Y病毒属。
(5)双链DNA(dsDNA)
核酸类型与高等动、植物的相同,为互补的双 链 DNA,花椰菜花叶病毒属( Caulimovirus)、杆 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具有这种类型基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