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合集下载

《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

《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

《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那么关于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怎么去写呢,以下是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范文一《给教师的推荐》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

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译者根据我国的状况和需要,选取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取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推荐》。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先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推荐,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推荐,谈谈自我的感受: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可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9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9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9篇)品味名著后,书中那些紧张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那些带有传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永不磨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1】第一次听说《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在备考招教,学习外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时得知。

这名字一听就是教师应该细品的书籍,想着考上招教,第一个要读的就是它。

没错,现在的我,就陶醉于此。

刚开始,接触此书,看了前3节,第一感觉就是好深奥,好难读,好抽象,有种在看半文言文的意思。

因为它不仅仅需要去看,更多的是去品,去思考,去回味。

看到第4,5节,爱了,写得真好,真得很有信服力。

看完之后就觉得“确实如此”“是的是的”,它的理论思想很强,是那种站在教育制高点,给出的一条条教学建议。

值得思考回味!作为教育学典范之作,它当之无愧!然而,联系如今的教育形势,却未必能够大胆采纳。

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才是硬道理。

当然实践离不开理论!由此,我决定,仔细研读每一条教育建议。

切实与教学实际相关联,转变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毕竟,要想教得好,首先知道如何教,怎么教最好!《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2】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

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精选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精选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精选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1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推荐》,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完美的善良的。

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师忽视遗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我,证明给大家看,自我是多么的优秀。

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

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厌恶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厌恶这个老师。

为什么会厌恶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超多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用心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我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仅是知识的理解,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潜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就应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理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我就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用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就应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超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范文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范文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范文《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范文1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之后感触颇多,能够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此刻,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

透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务必要有高度的社会职责感。

歌德说:“你要欣赏自我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

”“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明白你的价值。

”履行职责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

一名教师,仅有尽到对学生的职责,才能是好教师。

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务必从“职责”两字做起。

对自我应尽的职责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职责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呢?《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范文2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推荐》。

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推荐》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

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教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就应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务必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一样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潜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提高,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我们平时常常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脑力劳动,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比方说学习自行车或者游泳,尽管别人把所有的原理都教给了我,但是当时我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但是一个偶尔的灵感和体会,就使我一下子学会了这些技能。

也许会说我是无师自通,但是我知道这都是通过自己的动脑和亲自实践才学会的。

我们的教学也常常会发生这些事情,明明给学生详细的解说、细致的分析,可是该让学生展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很失望,看着当时拼命点头的学生,现在都一个个低下了自信的头。

上台解说也是吱吱呜呜,断断续续的,这时候的我们才知道原来刚才费了好大功夫,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接下来就对着学生大发脾气,倒霉的还是学生。

所以太详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反而是吃力不讨好。

特别是概念性的知识点,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更差。

任何知识点如果不是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一味的传输是徒劳无意的。

比方说音乐中的连线作用,单单从概念上讲解,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可是当我举了几个例子,运用生动的事例,并给学生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能掌握的很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这样,通过理解和思考才能真正的掌握技能。

在我读书的时候,对于某个数学概念一直不能理解,对老师的一味讲解甚至觉得有很大的压力,我想这也是所有学生的心态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激发学生的脑力劳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近日,再度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重温经典,又一次和大师对话,接受来自灵魂的涤荡,几多感慨,颇有体会,先书写下来,不为成文,只为记录。

84年教育科学版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语言质朴。

读后,掩卷反思。

朴素的语言如黄钟大吕,撼人心魄。

为什么有落伍的学生?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心得了。

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一篇中说到,他在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以及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儿童在学习上有困难,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原因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

这里的早期教育和周围条件的衡量并非指家庭给儿童带来的物质条件水平,而是他的家庭是否给予他质疑、好奇、求知的机会。

这也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缺乏的往往是求知和钻研的精神的原因。

那么对待这样的儿童,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做出转变呢?以下是我针对“转变差生”这一主题拜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几点想法。

一、发现他们求知或擅长的领域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是适合走学好教科书这一条智力发展的道路的。

班里有位男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就从未得到过好的考试成绩,甚至连良好都排不上号,但是他看起来很努力。

每一次来订正作业,每一次上课回答问题,他都非常使劲地想要表现好,但并不能如意。

他因为一直得不到进步而充满了挫败感,甚至在家里流露出一些想要放弃的情绪。

我明白他是无法用求知和钻研的精神、方法来应对教科书上的学习,于是我不再强加给他其他学生的学习要求,只要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我就努力地夸奖他,对待他学习上的错误也是耐下心来讲解。

好在这样下来,虽然学习上并没有多少提升,但他不再有放弃的念头了。

到了二年级,我关注到,他的体育成绩突显出来,于是我让他来担任体育委员一职,也仅仅希望他在班级队伍的管理上可以有所帮助。

而在我意料之外的是,当他成为体育委员之后,他的体育成绩开始有了突飞猛进,尤其是跳绳,在二年级就可以跳到180甚至200个。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27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1看了第一条我就特别的喜欢,同时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高度,也从此决定好好把这本书读完。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但是我们会经常忽略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应将学生看做具体的人来进行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具体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层教学,记得上周我们理科教研会上提到了分层教学,只要用心相信我们应该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除了分层教学,在教学上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当学生上课做小动作、玩玩具、说闲话……的时候(这里只是说轻度班的学生),我们经常抱怨:就算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在每节课或者每一秒钟都能认真听课,因为学生的障碍决定着他们注意持久度不会长久。

我们是否再深入地想一下:或许还有其它更主要的原因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是呀,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让他们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他们压根就没有多余的心思用在其它地方。

《给教师的推荐》精选读书心得范文5篇

《给教师的推荐》精选读书心得范文5篇

Any qualitative change in performance comes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quantitative change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给教师的推荐》精选读书心得范文5篇《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范文一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推荐》。

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推荐》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

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教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就应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务必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一样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潜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提高,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

它不仅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必须的教育技巧,掌握必须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刚刚参加工作,即得到学校青年教师工作坊老师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代表性作品《给教师的建议》,这是开启我教育生涯之门的一个最好的礼物。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四个关键词是思考、阅读、劳动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这几个词留给了我更多对教育事业的思考和启迪。

思考越积极,学习越轻松。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勤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的学习而不去思考,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意义而陷入迷茫,而一味空想,不去实实在在学习和钻研,终究是沙上建塔,也会一无所得。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获甚微。

对教师而言,思考同样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所在。

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反思课堂,这其中无不渗透着思考的印记,也只有做到将思考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使我们自身专业素养有显著的提高。

学习困难越多,越需要阅读。

课堂当中,我们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

之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可是如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络媒介获得知识和信息,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水平越来越高,随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逐渐增大,我们也当扪心自问自己的一桶水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当今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孩子们需要的已不止是一桶水,也不是陈旧腐臭的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活水。

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广泛去涉猎书本外更丰富的知识,发展智力,理清思路,开拓视野。

思维越发达,记忆越发达。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兴趣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及动手能力的提高。

劳动能唤起人们的创造力,脑力劳动的开发依赖于手脑结合,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参与劳动,让他们融入集体智慧和精神中,通过实践活动触动他们的思想,打动他们的心,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的去学习,探求,获取和掌握知识,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们的一种道德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8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8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8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我;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

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我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务必要努力的方向:一、读书,读好书有句话我一向十分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我先要有一桶水。

”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务必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教师就应要不断培养自我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资料深入地思考。

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我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好处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我读了这本名叫《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用我们的爱和经验写出的书,是我们幼儿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

我读了之后让我感到既亲切又实用,既感动又欣慰,既切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有较大的成就感,欣慰的是能为自己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让我深深领悟到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是怎样来当幼儿教师的.,使自己的所做所谓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使自己心中有了一个书中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让我从中书中找到了不断完善自己的金钥匙。

从小受妈妈的影响我喜欢上了幼儿教师这个行业,小时候就常常听妈妈说:“宁愿少打三斗粮,也不当着孩子王”,而我却偏偏喜欢上了幼儿教师这个行业,我有莫大的成功和无限的喜悦,其实,我们的职业"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

的确如此,我们每天的工作练就了我们不怕吃苦、勇于承当的良好品质。

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爱",我们要学会热爱,用无限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孩子,关心每一位家长。

"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去主动关心每一位幼儿,用我们广博而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幼儿,使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母亲般的温暖的同时也要和我们的学生成为好朋友,努力让每一位幼儿在快乐中得到感知、获得进步的同时,使每位孩子在幼儿也能享受到家的温暖,使每位孩子都能够喜欢上幼儿园。

使每位孩子享受到我们幼儿教师们伟大的“爱”,这种爱就是伟大的“师爱”!《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收获居然不小。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赞美,赏识。

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春夏秋冬悠然轮回,不知不觉中我们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热潮中已经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我还记得初次见到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

我喜欢在闲暇的时候捧着它,细细揣摩,仔细研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对照和反思。

我喜欢读文学方面的书,总觉得教育方面的书不外乎是高深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但自从见到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后,我就迷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激动、兴奋、震撼,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共鸣。

我想,如果我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能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那么我会少走多少弯路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人从这部书中读出了教师要读书,也有人从这本书读出了教师要快乐教育,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这本书拨动我心弦的还要数第75条建议——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他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来自何方,出身尊贵,也不管他的穿戴与长相千差万别,他都是怀着一颗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美好愿望来到学校的。

我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可能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影响。

课堂上那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在鼓足勇气后举起怯怯的小手,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可他一言不发,同学们哄堂大笑。

老师严厉的说想好了再回答。

从此他再也不敢举手。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课改的课堂上,那个男孩在老师的亲切的鼓励下,勇敢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老师和同学都为他祝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李春锋推荐《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认真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

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实在又那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了解,就好像是自身曾经碰到过的许很多多的问题。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较大,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

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

而要更重视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1《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

读完对自己影响很大。

一、正确看待儿童成绩“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二、了解儿童的个性需要“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三、教师充分备课(一)用一生去备课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备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精选全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这几天,我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

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

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

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

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

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中小学教师读《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

中小学教师读《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

中小学教师读《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中小学教师读《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心得-1关注全体学生“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苏霍姆林斯基语)”很多时候在琢磨“后进生”这个词语,细细想来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用词的准确在于含蓄地给了差生一个称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不安和羞愧。

且不说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能,就每一个学生而言,他是一个生命,是生命就就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我们非得给他们画上一条线,再打上一个印,末了还起个好听的名字。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

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成绩,就是分数。

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年唯考试和成绩论,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

“语文数学考高分就必须能做一名好厨子”“语文数学不好就肯定妨碍他成为出色的修理工”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他同班数学好的,有几个写出了《围城》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

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就应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

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

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

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务必有特色。

“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

”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人一个发展的空间。

尽管这是一份梦想,但我依然坚持。

中小学教师读《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心得-2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语)”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最新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最新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最新5篇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

下面给您带来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1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被惊艳了。

书中没有过多理论性知识的灌输,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实用性很强。

读完常常有种“这个问题总算找到原因了”,“这办法真好,我怎么没想到呢”的感觉。

作为新教师的我,教学中时常有一种力不从心、知识匮乏的感觉,想要使课堂更加精彩,想要像老教师那样对课堂的把控游刃有余,想要自带气场让学生信服。

一开始,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备课上,反复看教材,生怕上课漏讲、错讲,但却获得不了满意的效果。

一直很苦恼,也对自己的方法产生过怀疑。

当我看到书中“终生备课”这几个字时,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悄然而至。

作为老师,不要着急输出,而要不断输入。

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教师这个角色,就是这样冰山只露一角,要想教好孩子,我们得有庞大而充沛的知识储备,得有深入而精细的思考研究,得首先成为一个广阔渊博的人。

这些都从何而来呢?作者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教科书、读学术著作、读相关书籍,让书籍这潺潺小溪注入我们思想的大海,使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我们知识海洋里的沧海一粟。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理解就会十分的透彻,以至于在课堂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我们的注意的中心的,就不再是所学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

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知识中,使知识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变成他们自己的观点,成为他们的信念。

在讲述教材时就不是在宣讲真理,而是在跟青少年们娓娓谈心。

回忆起自己最初的教学过程:总是被事先写好的教案、做好的课件牵着走,上课的时候,一直在想着下一段该讲目的了,再下面该讲意义了,这里可不能讲错了,不能被学生取笑。

给教师的推荐的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推荐的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推荐的读书心得给教师的推荐的读书心得1最近,我阅读了安妮特的作品《给教师的101条推荐》,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收获,也给了我很多在教学上的建议,原先在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里面记录了101个有关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发生意外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都在说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和老师的教育方法。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

如果我处于类似的情况,我会像故事里的老师一样对待这样的学生吗?当事故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越界时,我该怎么办?我会像故事里的老师那样微笑处理、灵活的面对、还是会大发雷霆、压制住学生个性的'光芒呢?我不知道,但我会慢慢地让自己成为孩子们最可爱的朋友。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说:“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

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

”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开小差,跟不上进度。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

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

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等等。

做到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们——教师,做的就是怎么去引导他们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教师就是他们的人生导师,指引着他们前进,而不是阻碍他们。

给教师的推荐的读书心得2《爱的教育》是通过埃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

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恩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三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教师的推荐》,感触很深。

最终明白当一个教师是多么不容易,异常是当一个好教师尤其不容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

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译者根据我国的状况和需要,选取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取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推荐》。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先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推荐,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推荐,谈谈自我的感受: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可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

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

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终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

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教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

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

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可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

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此刻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我也变成学生一样。

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并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可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梦想境界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历史教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最终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就应安排好自我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用心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我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并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构成兴趣。

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推荐》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也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推荐》。

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推荐》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

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教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就应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务必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一样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潜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提高,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

它不仅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必须的教育技巧,掌握必须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可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

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

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

要透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

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

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

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

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

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

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

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

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

“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资料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可是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最终赶上一般学生。

在六年级,教师最终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

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

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我“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

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仅从下方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仅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推荐……原先,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

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能够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样会是一个好教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