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文件备份与恢复管理规范

合集下载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规定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规定

23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保护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运行安全,规范数据备份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重要信息系统范围内,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数据的备份管理.第三条服务器端的数据备份由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共同实施,备份介质则由介质管理员负责保存.第四条客户端的数据备份由各网络用户自行实施,备份介质则由用户或介质管理员负责保存.第五条服务器端的数据备份包括对应用软件的数据备份和对用户数据的备份两部分,客户端的数据备份则主要是对用户数据的备份,包括用户的软件、文档、专业数据信息等.第六条服务器端的数据备份主要采用磁带备份和光盘备份两种方式,客户端的数据备份则可视数据和网络资源情况灵活选择,常用的方式包括活动硬盘备份和光盘备份.第七条服务器端的应用软件备份包括磁带备份和光盘备份两种方式,光盘备份主要针对软件的安装数据,磁带备份主要针对软件的运行数据;用户数据则主要采用磁带备份的方式.第八条服务器端的光盘备份在应用软件安装以前进行,备份以后的光盘由介质管理员进行存放.第九条服务器端的磁带备份必须根据相应的备份策略和实施方案在备份管理软件中定义,确定备份内容、备份时间、备份周期等,如每天执行一次完全备份,每三小时执行一次增量备份;备份以后的磁带由介质管理员存放.第十条为了便于对服务器端的系统软件进行应用与管理,机房中须备有与系统软件有关的应用手册和各种指南等资料,以供运行、维护人员查阅,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带出机房.第十一条所有的数据备份必须登记在“数据备份记录表”中,包括备份方式、原数据的存储路径、备份数据存储介质的密级标识、备份起止时间、备份者等见附表l数据备份记录表.第十二条应用软件的源程序除了在磁介质上备份以外,程序员可根据需要进行打印备份,以防应用程序发生意外、难以恢复.第十三条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应将项目的调研资料、各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图表、源程序、应用系统运行流程图等进行分类归档,以便查阅.第十四条当修改应用软件时,具体的功能修改、逻辑修改、程序变动等,都应有相应的文档记录,以备查阅.附表1:数据备份记录表单位:填表日期:年月日注:1.备份方式:磁带备份、光盘备份、软盘备份、活动硬盘备份等;1.备份目的:服务器应用软件备份、服务器用户数据备份、个人临时存档、单位存档、委机关存档等;2.原数据存储路径:填写备份数据的原存储路径以待查,如“com卷”、“d:\data”等;3.介质类型:磁带、光盘、软盘、活动硬盘等;4.该表由安全管理员或介质管理员留存,保密办负责抽查.。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规定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规定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规定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旨在指导和规范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工作,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应对各类数据风险和灾难事件。

一、概述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是指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并在发生数据丢失或系统崩溃等事件后,能够及时恢复数据至之前的状态。

备份与恢复工作对于维护运营稳定、保障业务连续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备份策略1. 定期备份: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业务需求,制定定期备份计划,确保系统数据备份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多维备份:采用多种备份方式,如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以满足不同业务场景和数据存储需求。

3. 分级备份: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将数据分为不同级别并采取相应的备份措施,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4. 冷备份:将备份数据存储在离线介质或远程备份设备中,以应对系统故障、病毒攻击等恢复所需。

三、备份内容1. 系统配置备份: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的相关配置信息,以便在系统崩溃时能够快速恢复系统运行环境。

2. 数据库备份: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和日志进行备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 应用程序备份:对核心业务应用程序进行备份,以便在系统灾难中能够恢复业务功能。

4. 文件备份:备份系统中的重要文件和日志,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进行数据还原和审计。

四、备份存储1. 存储介质选择:根据备份容量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如磁带库、硬盘阵列等。

2. 存储位置安全性: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安全可靠、防火防灾的存储设备或设施中,并采取相应的访问控制措施,以避免数据泄露和损坏的风险。

3. 存储周期管理:根据备份容量和存储资源的可用性,制定合理的备份存储周期,定期清理和归档旧备份数据。

五、备份验证和恢复测试1. 备份验证: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确保备份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因备份数据损坏或不完整导致恢复失败。

2. 恢复测试:定期进行备份恢复测试,验证备份与恢复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及时修正和改进。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规定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规定

XXXX有限公司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XXXX有限公司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行为,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08),结合XXXX有限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由信息化管理部门系统备份管理人员负责执行:(一)对主机系统进行备份、恢复;(二)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备份、恢复;(三)对应用系统进行备份、恢复;(四)对网络系统进行备份、恢复。

第二章备份管理第三条业务系统备份采取定期备份与动态备份相结合的原则。

定期备份按一定周期有计划进行;动态备份是指当操作系统、应用系统发生较大变动后,实时进行的备份。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数据定期进行备份,在系统变更或较大应用调整前进行一次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备份,并同时同步备份机上相关内容;对系统和应用的配置备份定期进行。

第四条业务系统管理人员或其授权人员应填写《系统备份数据清单》(详见附件1),并由业务系统主管审批签字,以确保业务系统的所有网络设备、操作系统的系统配置数据及核心业务数据定期进行备份,备份策略正确。

第五条数据备份策略的制定应综合系统性能、存储容量、数据量增长速度、业务需求、备份方式、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型号、有效期等因素。

备份策略的制定应考虑在特殊日、版本升级日增加备份。

第六条数据备份应采用性能可靠、不宜损坏的介质,如磁带、光盘等。

备份数据的物理介质应注明数据的来源、备份日期、恢复步骤等信息,并置于安全环境保管。

第七条数据备份时,要仔细检查备份作业或备份程序的执行结果,核实目标备份与源备份内容一致,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第八条数据备份时,应及时记录备份情况,包括备份作业,备份周期、时间、内容、数据保存期限,介质型号、介质容量、业务种类、转存情况、异地备份记录、相关变更记录等信息,并进行当日备份的问题记录。

第九条操作系统备份要求:(一)操作系统层的备份范围包括操作系统和系统运行所产生的登录和操作日志文件;(二)操作系统应每半年至少备份一次;(三)操作系统运行所产生的登录和操作日志文件应每月至少备份一次;(四)在操作系统安装系统补丁,进行系统升级,修改系统配置或其它可导致系统改变的情况发生前后必须进行操作系统备份;(五)操作系统层的备份由系统管理员负责实施;(六)所有操作系统层的备份完成后应至少保留三个月。

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办法

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办法

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办法《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办法》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XXX(以下简称“公司”)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工作,明确数据备份和恢复的职责与流程,保障公司数据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数据备份指为防止计算机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将全部或部分数据从计算机挂接的硬盘或磁盘阵列复制到其它存储介质的过程。

数据恢复指当数据存储设备物理损坏或由于人员误操作、操作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不可见、无法读取、丢失等情况,通过已有的数据备份将数据复原的过程。

第三条数据备份和恢复对象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用软件系统及其配置参数。

第四条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监控和管理、备份介质存放管理、数据恢复演练以及流程评估和维护等。

第五条公司公用服务器和部门服务器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工作由网络技术部和其他部门分工负责。

第二章数据备份第六条数据备份可分为全备份和增量备份。

全备份即对所有数据进行备份,增量备份分为全备份的增量和增量备份的增量两类。

第七条备份策略规划时应考虑全备份的容量,全备份的频率应与其备份容量成反比;同时应考虑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变化的频率,全备份的频率应与上述系统变化频率成正比。

第八条基础天文信息数据的备份。

基础天文信息在生产中产生的重要中央过程数据需进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由数据生产部门负责操作,网络技术部提供技术支持;经过项目评审验收后的最终成果需进行全备份,数据生产部门填写《数据备份申请表》,网络技术部负责操作。

第九条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备份。

服务器操作系统配置发生较大更改时,应对其进行一次全备份。

第十条应用软件系统的备份。

应用软件系统配置发生变化前后,应各进行一次全备份,备份介质数据记录应保留至下一次全备份。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备份应采用在线备份和离线备份结合的策略,主要由网络技术部人员完成。

第十一条备份需选择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时间进行。

第三章数据规复第十二条每年对数据恢复流程进行评估,进行一次恢复演练,并根据演练结果对流程进行优化。

信息安全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办法

信息安全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办法

信息安全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办法1.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使得在计算机系统失效或数据丢失时,能依靠备份尽快地恢复系统和数据,保护关键应用和数据的安全,保证数据不丢失,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于信息系统涉及到的网络设备、网络线路、加密设备、计算机设备、应用系统、数据库、维护人员,采取备份措施,确保在需要时有备用资源可供调配和恢复。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中涉及到的设备主要指运行在信息技术部主机房中的网络设备、加密设备及计算机设备。

第四条信息系统备份手段根据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及恢复时间要求分为实时热备份和冷备份等。

同一平台的系统应尽量使用同样的备份手段,便于管理和使用。

信息技术部负责信息系统的备份与恢复管理,并制定数据备份计划,对数据备份的时间、内容、级别、人员、保管期限、异地存取和销毁手续等进行明确规定。

第五条信息技术部应根据各系统的重要程度、恢复要求及有关规定要求制定系统配置、操作系统、各应用系统及数据库和数据文件的备份周期和保存期限。

第六条对于重要系统和数据的备份周期及备份保存期限应遵循以下原则:(一) 至少要保留一份全系统备份。

(二) 每日运行中发生变更的文件,都应进行备份。

(三) 生产系统程序库要定期做备份,每月至少做一次。

(四) 生产系统有变更时,须对变更前后的程序库进行备份。

(五) 批加工若有对主文件的更新操作,则应进行批加工前备份。

(六) 每天批加工结束后都要对数据文件进行批后备份,对核心数据须进行第二备份。

(七) 对批加工生成的报表也要有相应的备份手段,并按规定的保留期限进行保留。

(八) 用于制作给用户数据盘的文件应有备份。

(九) 各重要业务系统的月末、半年末、年末以及计息日等特殊日的数据备份须永久保留。

(十) 定期将生产系统的数据进行删减压缩,并将删减的数据备份上磁带,永久保留。

(十一) 以上未明确保存期限的各项备份的保存至少应保存一周。

2.设备备份第七条信息系统电源设备应尽量保证有两套电源来源。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一、引言数据备份与恢复是现代信息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在乎外故障、灾难或者人为错误导致的数据丢失情况下能够及时恢复,制定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流程,确保数据备份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恢复过程的高效性和可靠性,最大程度地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适合范围本制度适合于所有涉及数据备份与恢复的部门和人员。

四、责任与义务1. 数据备份责任人:负责制定数据备份计划,安排备份任务,并监督备份的执行情况。

2. 数据恢复责任人:负责制定数据恢复计划,安排恢复任务,并监督恢复的执行情况。

3. 系统管理员:负责维护备份与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备份设备的管理和故障处理。

4. 数据所有者:负责提供需要备份的数据,并配合备份与恢复工作的进行。

五、数据备份流程1. 确定备份频率: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变化频率,确定备份的频率,可以是每天、每周或者每月。

2. 制定备份计划:根据备份频率,制定备份计划,明确备份的目标数据、备份时间和备份方式。

3. 执行备份任务:由数据备份责任人按照备份计划执行备份任务,确保备份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检查备份结果:数据备份责任人需定期检查备份结果,确保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5. 存储备份数据:备份数据需存储在安全可靠的介质中,同时要做好备份数据的分类和标识。

六、数据恢复流程1. 制定恢复计划:根据备份数据的存储情况和恢复需求,制定恢复计划,明确恢复的目标数据和恢复方式。

2. 执行恢复任务:由数据恢复责任人按照恢复计划执行恢复任务,确保恢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检查恢复结果:数据恢复责任人需定期检查恢复结果,确保恢复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4. 测试恢复数据:恢复数据后,进行必要的测试,验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可用性。

5. 更新备份数据:根据恢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新备份数据和备份计划。

信息备份管理规定

信息备份管理规定

信息备份管理规定一、总则为了保障公司信息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可用性,规范信息备份的管理流程,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内所有涉及信息处理和存储的部门和人员。

二、备份的范围和频率(一)备份范围1、公司的业务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客户信息、销售数据、财务数据等。

2、系统配置文件、应用程序及相关的许可证信息。

3、重要的文档、邮件及其他与业务相关的电子文件。

(二)备份频率1、关键业务数据应每天进行全量备份,并每小时进行增量备份。

2、系统配置文件和应用程序在每次进行重大配置更改或升级前进行备份。

3、非关键业务数据每周进行一次全量备份。

三、备份方式(一)本地备份1、对于重要但不便于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可采用本地存储设备(如移动硬盘、磁带机等)进行备份。

2、本地备份设备应妥善保管,存放在安全、干燥且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二)网络备份1、利用公司内部的网络存储设备或云服务进行备份。

2、确保网络备份的传输过程加密,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四、备份介质的管理(一)介质选择1、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容量需求,选择合适的备份介质,如磁带、硬盘、光盘等。

2、备份介质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长期保存数据。

(二)介质标识1、对每一个备份介质进行清晰的标识,包括备份的内容、日期、版本等信息。

2、标识应采用不易褪色和损坏的方式,确保可清晰识别。

(三)介质存储1、备份介质应存放在专门的存储设施中,如防火柜、防潮箱等。

2、存储设施应具备访问控制措施,只有授权人员能够接触到备份介质。

(四)介质轮换1、定期对备份介质进行轮换,以防止介质老化或损坏导致数据丢失。

2、轮换下来的介质应妥善保存,按照规定的保存期限进行保管。

五、备份数据的验证和恢复测试(一)数据验证1、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2、验证可通过读取备份数据、进行数据对比等方式进行。

(二)恢复测试1、定期进行恢复测试,模拟数据丢失的场景,验证备份数据能否成功恢复。

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

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

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学院信息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系统运行的风险,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院各部门,用于规范信息系统的备份和恢复管理。

第三章职责第三条XXXX信息系统运维部门负责信息系统的备份和恢复管理。

第四条网络管理员1、每周对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运行产生的日志文件进行备份。

2、当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配置信息发生变更时,及时对该设备的配置信息进行备份。

3、负责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的恢复工作。

第五条系统管理员1、负责每日对操作系统日志的存储,每周对存储的日志进行备份。

2、负责操作系统及重要数据文件的备份。

3、负责操作系统的恢复工作。

第六条数据库管理员1、负责每日数据库日志的存储工作,每周对保存日志进行备份。

2、负责每周对重要的数据文件进行备份工作。

3、数据库变更操作的发生前后必须备份完整的数据库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程序文件。

第七条应用系统管理员1、负责每日对应用日志进行保存,每周对保存日志进行备份。

2、负责每两个月协调应用系统支撑单位完成对应用系统软件的备份工作。

第八条介质管理员1、负责备份介质的存放、使用、维护和销毁的管理。

2、负责备份介质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将发现的安全问题通知其他的管理员。

第四章识别备份信息第九条信息系统备份包括网络设备层备份、操作系统层备份、数据库层备份和应用系统层备份。

第十条网络设备层备份的范围包括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的配置信息和运行所产生的日志文件。

备份完成后均应执行备份介质异地存放,并至少保留1年。

第十一条操作系统层备份的范围包括操作系统和系统运行所产生的登录和操作日志文件。

备份完成后均应执行备份介质异地存放,并应至少保留两年。

第十二条数据库层备份的范围包括数据库的日志文件、数据文件和系统程序文件。

备份后应执行备份介质异地存放。

第十三条在安装数据库补丁、应用系统补丁、数据库升级或其他导致数据库改变的操作发生前后必须备份完整的数据库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程序文件,备份后应执行备份介质异地存放。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制度1. 背景信息系统是每个组织中至关重要的资源之一,并且数据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备份管理制度。

2. 目标本制度的目标是确保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可以在发生故障、灾难或其他意外情况下快速恢复和恢复正常运行。

3. 数据备份策略- 定期备份: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变化频率,制定定期备份计划。

常见的备份频率包括每日、每周或每月备份。

- 完整备份:每次备份应包括全部系统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 多重备份:数据备份应存储在多个位置和介质上,以防止单点故障。

- 离线备份:备份数据应存储在离线介质中,例如磁带、光盘或云存储服务,以避免损坏或丢失。

4. 数据备份实施- 选择备份工具:根据组织的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当的备份工具或软件来实施数据备份。

- 备份计划编制:制定备份计划,明确备份的时间、频率、存储位置和备份介质。

- 数据备份操作:确保备份操作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并记录备份的结果和日志。

- 数据恢复测试: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测试,以验证备份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 备份策略评估:定期评估备份策略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5. 数据备份安全- 数据加密:备份数据应进行加密处理,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 存储安全:备份介质应存储在安全的场所,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损坏或丢失。

- 访问控制:对备份数据的访问应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权限管理,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操作备份数据。

6. 数据备份监管- 监管责任:指定专人负责数据备份的监管和管理,并确保备份策略的执行。

- 监测与报告:定期监测备份操作,并生成备份报告,记录备份的情况和问题。

- 风险评估:基于备份数据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对备份策略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

7. 数据备份恢复- 数据恢复计划:制定数据恢复计划,明确数据恢复的步骤和流程。

- 响应与恢复:在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数据恢复,并尽量减少暂停时间和数据损失。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恢复管理规范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恢复管理规范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恢复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制度所指的数据主要是指经XXXXXX信息主管部门认定需要进行备份的以计算机系统可读取的电子数据格式存在的应用数据和系统(运行)数据。

备份数据则是指已经备份的上述数据。

备份数据的级别与其所属系统的最高级别一致。

当备份数据的保密性十分重要的前提下,备份数据应通过加密方法进行有效保护。

第二条本制度所指的备份介质是指用于存放备份数据的存储载体,包括磁带、磁盘、光盘等。

第三条XXXXXX负责数据备份工作的相关部门是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运行维护部承担如下数据备份工作的职责:(一)数据备份工作的职责包括:1.向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提出其主管业务相关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需求;2、定期向信息管理部门提出针对备份数据存储环境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测试需求,并接收、审核信息管理部门提交的测试结果;3、接收、审核信息管理部门提交的针对备份数据、备份介质和备份介质存储环境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测试结果。

(二)信息管理部门是指负责数据备份实施工作的部门,是数据备份系统的主管部门。

其对数据备份工作的职责包括:1.负责根据数据备份策略的制定原则和业务主管部门针对其主管业务相关数据提出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需求,制定数据备份需求;2、接收、分析并实施业务主管部门提交的数据备份需求;3、接收、分析并实施业务主管部门提交的针对备份数据、备份介质和备份介质存储环境和库房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测试需求;4、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对备份介质的可用性和和备份介质存储环境的保密性进行测试;5、提出数据备份系统的预算,负责数据备份系统的总体规划、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6、负责备份介质的保管、使用、借用、移交、销毁、交接和管理等工作;7、本地异地备份介质存储环境和库房的日常运作和管理。

第二章数据备份策略的制定原则第四条二级和三级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策略的制定原则如下:(一)每日对变更的业务数据进行备份,备份介质存放在本地库房,保存期限最少为一个月。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5篇)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5篇)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为加强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管理,避免信息数据丢失,根据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本办法适用于司内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数据的备份与管理。

二、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由信息中心管理,负责全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

三、提高数据备份的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做好本地数据冷备份,减少人的操作与干预,或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避免误操作。

四、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具体包括:数据备份系统,服务器全部数据及相关服务器数据的备份工作,各工作站上的数据库及其它数据文件。

五、信息数据的备份包括定期备份和临时备份两种。

定期备份指按照规定的日期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临时备份指在特殊情况(如软件升级、设备更换、感染病毒等)下,临时对信息数据进行备份。

六、信息数据根据系统情况和备份内容,可以采取以下备份方式:(一)完全备份:对备份的内容进行整体备份。

(二)增量备份:仅对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备份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三)差分备份:仅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完全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四)按需备份:仅备份应用系统需要的部分数据。

七、为保证所备份的内容可再现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备份内容应包括网络系统的所有关键数据。

具体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和应用数据。

八、数据备份可选择硬盘、光盘、U盘等存储介质,要确保备份数据的可恢复性。

存储介质应存放在无磁性、辐射性的安全环境。

九、数据备份时必须建立备份文件档案及档案库,详细记录备份数据的信息。

数据备份的文卷应专人专地保管,所有备份要有明确的标识,具体包括:运行环境、备份人。

十、备份数据的保存时间根据我司信息系统的数据重要程度和有效利用周期以及具体使用情况确定。

根据各种数据的重要程度及其容量,确定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和保留周期。

我司重大或关键性数据,应定期完整、真实、准确地转储到不可更改的介质上,并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无相关规定的至少保存____年。

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规范

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规范

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统一全集团范围内重要系统的数据备份及管理工作,明确各系统数据备份及恢复的角色和职责,确保备份介质的安全和按时、顺利恢复系统和数据,并确保有关责任人员熟练掌握系统和数据的备份、归档和恢复流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备份和恢复管理的范围包括:确定关键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方针及原则;系统、应用等软件及业务、配置等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备份介质的存放、归档管理;系统及数据恢复演练;备份和恢复流程的评估和维护;归档数据的查询;备份和恢复所需存储、磁带库等硬件工具/设备的监控和管理。

不包括:硬件、网络的备份和恢复(属于业务连续性管理);业务系统的在线数据冗余(属于业务可用性管理)。

第三条关键系统定义: ERP、研发、SCM、CRM、财务、HR和其他多个单位通用的业务系统;MIP、邮件、公共网站等IT基础应用系统;单个单位使用的核心业务系统。

第四条集团数据备份和恢复工作由集团备份管理员负责组织、协调,并按照既定计划和策略督促相关人员执行。

第二章数据备份、归档和恢复原则第五条备份和恢复时间、性能应符合各系统服务级别的规定,各系统服务级别由系统所在单位与系统主要使用部门商议。

第六条应考虑主机系统(操作系统、工具软件、数据库系统软件、应用等)变化的频率,全备份的频率应与业务系统变化频率成正比.第七条当主机系统发生较大更改时,应马上对主机系统进行一次全备份。

第八条应考虑全备份的容量,全备份的频率应与其备份容量成反比。

第九条系统全备份方式适用于使用小型机设备的系统,使用PC服务器的系统建议采用克隆系统应急盘方式。

第十条对应用软件等程序文件:当系统配置数据发生变动时,应马上备份,备份介质保留至下一次系统全备份。

当生产环境中的应用软件将发生变动时,应对变动前的应用软件进行备份。

该种情况下的备份一般情况下由各系统管理员自行准备资源完成。

第十一条对Oracle等数据库进行在线备份的系统,原则上要求周日为0级备份(冷备份)。

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

XXXXX单位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XXXXX单位信息安全,加强和规范对XXXXX单位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根据国家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和技术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XXXXX单位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的执行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所指XXXXX单位信息系统备份包括但不限于关键系统、关键数据、关键设备和电源的备份,如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闸,服务器等由工程部管理的设备。

第四条系统服务器端设备、应用系统和关键数据由XXXXX单位工程部负责,系统联网终端用户工作信息由用户自行备份。

若备份操作需制作存储介质,按存储介质有关安全规定执行。

第二章系统和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第五条 XXXXX单位工程部负责信息系统服务器端备份与恢复相关工作,根据年度计划,按照审定的备份与恢复策略进行异机系统备份。

第六条应严格管理和妥善保管数据备份介质,保管地点应有防火、防热、防潮、防尘、防磁、防盗设施,不再使用的备份数据存储介质应按有关规定销毁。

第七条应严格控制数据的备份、恢复、转出、转入权限。

严禁未经授权将数据备份转给无关人员或单位;严禁未经授权进行数据恢复或转入操作,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第八条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数据破坏等情况,由工程部针对系统和数据受损情况进行备份数据恢复:(一)全盘恢复一般应在服务器发生意外灾难导致数据全部丢失、系统崩溃或是有计划的系统升级、系统重组等情况下实施;(二)个别文件恢复一般用于恢复受损的个别文件,或者在全盘恢复之后追加增量备份的恢复,以得到最新的备份。

第九条每月检查一次保存的备份数据能否正常使用,需刻录光盘的数据应经过检验,确保数据备份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三章备份与恢复策略第十条制定文档化的明确的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

第十一条制定能够确保备份与恢复策略正确实施的规章制度。

第十二条每年测试备份和恢复策略,以保证其有效性。

第十三条根据信息系统资产价值以及系统故障对业务正常开展造成的影响进行相应需求分析,确定系统恢复目标,如关键业务功能、恢复的优先顺序、恢复的时间范围等。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规定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规定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规定1. 概述数据备份与恢复是任何企业或组织保护和管理其重要数据的关键过程。

本规定旨在确保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保障业务连续性和信息安全。

2. 责任与义务2.1 数据备份责任所有部门和员工都有责任确保其数据得到适当的备份。

各部门负责确定其数据备份策略,并确保其备份操作按时进行。

2.2 数据恢复责任所有部门都有责任确保其数据能够及时恢复。

各部门负责将其备份数据安全妥善地存储,并在需要时按照流程进行恢复。

3. 数据备份策略3.1 定期备份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变化频率,各部门需制定适宜的备份频率。

对于经常变更的数据,建议进行日常备份;对于较为稳定的数据,可以设置每周或每月备份。

3.2 多重备份为了避免单点故障引发数据丢失,建议进行多重备份。

至少应保留两份备份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物理介质或远程位置。

3.3 数据备份存储备份数据的存储也是保证数据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各部门应确保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的环境中,包括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

4. 数据恢复流程4.1 恢复测试为了验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每个部门都应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测试。

测试结果应记录并进行评估,以保证在实际灾难事件中能够有效恢复数据。

4.2 灾难恢复在发生灾难性事件导致数据丢失时,各部门应立即启动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数据恢复的优先级、恢复时间目标和所需资源。

5. 保密与权限控制备份数据的安全性也需要得到重视。

各部门应确保备份数据仅授权人员可访问,并加密存储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6. 监管与评估为了保证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规定的有效性,应设立监管机构或委派专人负责监督和评估。

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的审查,并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结语: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管理规定是确保企业或组织信息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的重要保障措施。

各部门和员工应认真履行相应责任,并遵守规定中的各项指引,以保障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数据丢失或者受损,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对企业的信息安全和业务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备份的重要性1.1 数据丢失的风险- 企业数据丢失的原因:硬件故障、人为错误、病毒攻击等。

- 数据丢失的后果:业务中断、客户信任度下降、财务损失等。

1.2 数据备份的目的与作用- 目的:保护企业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 作用:数据备份可用于恢复数据、保证业务连续性、满足合规要求等。

1.3 数据备份的策略- 定期备份:根据数据变化频率,制定定期备份计划。

- 多重备份:采用多种备份介质和存储位置,提高备份的可靠性。

- 分级备份: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制定不同级别的备份策略。

二、数据备份管理制度2.1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制度的重要性:规范备份流程、确保备份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 制度的内容:备份策略、备份流程、备份设备管理、备份数据存储等。

2.2 备份流程的规范- 确定备份时间和频率: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变化情况,设定备份时间和频率。

- 确保备份的完整性:备份过程中避免中断和错误,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

- 备份数据的存储: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和存储位置,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3 备份设备管理- 设备的选择与维护:选择可靠的备份设备,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

- 设备的监控与管理:建立设备监控机制,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

- 设备的保密与安全:对备份设备进行密钥管理和物理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

三、数据恢复的流程与策略3.1 恢复流程的规范- 恢复计划的制定:根据备份数据的特点和业务需求,制定恢复计划。

- 恢复流程的优化:简化恢复流程,提高恢复效率,减少业务中断时间。

- 恢复结果的验证:恢复后对数据进行验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备份和恢复管理制度

备份和恢复管理制度

备份和恢复管理制度1. 背景与目的为了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规范备份和恢复流程,确保系统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订立本备份和恢复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全公司的信息系统,旨在规范备份和恢复的相关操作,有效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最大程度地保护企业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2. 定义与缩写•备份:将数据或系统配置信息复制到一个备份位置,以便在数据丢失、系统瓦解或灾难恢复时,能够重新恢复到某个已知初始状态。

•恢复:在数据或系统显现丢失、损坏或不行用情况下,通过备份数据进行恢复,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数据备份:将企业紧要数据复制到备份设备或备份存储中,以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系统备份:将企业信息系统及其相关配置复制到备份设备或备份存储中,以确保系统能够在故障发生时快速恢复正常。

3. 备份策略•增量备份:每日对系统数据和配置进行增量备份,确保及时备份数据的安全性。

•定期全量备份:每周对系统数据进行全量备份,以便能够应对长期数据恢复的需求。

•分级备份:将数据依照紧要性进行分类备份,确保优先备份紧要数据,优化备份过程效率。

•多地备份:将备份数据分别存储在本地和云端两个地方,以应对不同类型风险。

4. 备份操作规范•严格执行备份计划:依照备份策略规定的时间和规模进行备份操作,确保备份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存储介质管理:选择合适的备份存储介质,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数据加密: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记录备份日志:每次备份操作都应记录备份时间、备份数据的范围和备份结果等信息,以备后续查阅和监控。

5. 备份恢复策略•灾难恢复:针对系统整体故障或灾难事件,订立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包含备份数据的恢复流程、恢复时间目标等要素,确保系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数据恢复:针对单个文件或数据库的故障,订立数据恢复策略,包含备份数据的选择、恢复流程和恢复时间目标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数据丢失和恢复时间。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规定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规定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规定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23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保护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运行安全,规范数据备份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重要信息系统范围内,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数据的备份管理。

第三条服务器端的数据备份由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共同实施,备份介质则由介质管理员负责保存。

第四条客户端的数据备份由各网络用户自行实施,备份介质则由用户或介质管理员负责保存。

第五条服务器端的数据备份包括对应用软件的数据备份和对用户数据的备份两部分,客户端的数据备份则主要是对用户数据的备份,包括用户的软件、文档、专业数据信息等。

第六条服务器端的数据备份主要采用磁带备份和光盘备份两种方式,客户端的数据备份则可视数据和网络资源情况灵活选择,常用的方式包括活动硬盘备份和光盘备份。

第七条服务器端的应用软件备份包括磁带备份和光盘备份两种方式,光盘备份主要针对软件的安装数据,磁带备份主要针对软件的运行数据;用户数据则主要采用磁带备份的方式。

第八条服务器端的光盘备份在应用软件安装以前进行,备份以后的光盘由介质管理员进行存放。

第九条服务器端的磁带备份必须根据相应的备份策略和实施方案(在备份管理软件中定义),确定备份内容、备份时间、备份周期等,如每天执行一次完全备份,每三小时执行一次增量备份;备份以后的磁带由介质管理员存放。

第十条为了便于对服务器端的系统软件进行应用与管理,机房中须备有与系统软件有关的应用手册和各种指南等资料,以供运行、维护人员查阅,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带出机房。

第十一条所有的数据备份必须登记在“数据备份记录表”中,包括备份方式、原数据的存储路径、备份数据存储介质的密级标识、备份起止时间、备份者等(见附表l《数据备份记录表》)。

第十二条应用软件的源程序除了在磁介质上备份以外,程序员可根据需要进行打印备份,以防应用程序发生意外、难以恢复。

系统备份恢复管理规范方案

系统备份恢复管理规范方案

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规1、目的为确保公司数据与程序的安全,保障业务的连续性,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

2、适用围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程序与数据文件。

3、术语和定义无4、职责与权限4.1系统工程师:负责制定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策略及数据恢复演练计划、执行备份\恢复作业、监控备份日志、维护备份设备,与系统业务负责人确定系统恢复期间业务处理方法。

4.2系统业务负责人:审批数据恢复申请。

4.3信息管理部经理:审批数据恢复演练与数据恢复申请。

5、容及流程5.1系统工程师依据业务连续性需要,制定数据备份策略、数据恢复演练计划。

备份策略应包含以下容:备份容、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备份文件命名规、备份文件存放位置、备份日志存放位置等。

数据恢复演练计划应包含以下容:演练时间、恢复作业执行人、恢复数据、预计恢复作业时间等。

5.2系统工程师依据备份周期,在备份作业执行完成后,查看备份日志。

依照备份作业的完成情况,填写《备份记录表》。

5.3发现数据备份作业发生异常时,系统工程师应立即分析原因,将异常记录在《备份记录表》中。

系统工程师应排除异常,重新执行备份作业。

系统工程师根据异常的严重性,提交备份作业改善计划。

5.4当业务系统发生故障需要执行数据恢复作业时,由系统工程师确定是否进行数据恢复作业。

需要进行数据恢复时,由系统工程师填写《备份恢复作业审批表》,申请数据恢复作业。

5.5系统业务负责人与信息管理部经理批准数据恢复作业后,系统工程师按数据恢复计划严格执行。

系统工程师在完成数据恢复后,对数据恢复作业的过程进行记录。

5.6系统工程师依据备份恢复演练计划,按照要求实行备份恢复演练,填写《备份恢复演练审批表》,报信息管理部经理批准后,开展备份恢复演练。

备份恢复演练每季度举行1次,每年不少于4次。

5.7程序备份与恢复操作及备份演练由系统管理工程师参照上述数据备份与恢复操作规进行,系统管理工程师按照备份策略中定义的备份周期或程序发生变化时备份程序。

数据备份与恢复规章制度细则

数据备份与恢复规章制度细则

数据备份与恢复规章制度细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备份与恢复在各个行业和组织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数据是组织的宝贵资产,一旦丢失或损坏,将对组织的运营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备份与恢复规章制度对于保护数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章制度的制定首先,组织需要成立专门的数据备份与恢复团队,由专业人员负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该团队应由技术人员、风险管理人员和法务人员组成,确保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考虑到组织的需求和现实情况,灵活适用于不同行业和组织的数据备份与恢复。

二、数据备份政策数据备份政策是数据备份与恢复规章制度的核心。

组织应制定明确的数据备份政策,包括备份周期、备份介质、备份存储地点和备份恢复测试等内容。

备份周期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实时性确定,关键数据可采用每日备份,非关键数据可采用每周备份。

备份介质可以选择云存储、磁带、硬盘等,根据数据的体量和备份策略选择合适的介质。

备份存储地点可以选择云端存储、远程备份中心或内部备份服务器等,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备份恢复测试是验证备份数据可恢复性的关键步骤,组织应定期进行测试,确保备份数据的有效性。

三、数据恢复流程组织应建立数据恢复流程,规范数据恢复的各个环节。

流程包括备份数据的选择和导入、数据恢复的验证和测试以及恢复结果的记录和整理等,确保数据恢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数据恢复过程中,组织应设定权限控制,避免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敏感数据,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四、数据备份与恢复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数据备份与恢复工作涉及大量的敏感数据,组织应加强保密性和安全性的管理。

首先,制定数据保密政策和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备份数据的保密性。

其次,建立权限管理机制,对备份与恢复系统的管理员和操作人员进行认证和授权,并记录操作日志,追溯数据操作的记录。

同时,加强数据存储设备的物理安全措施,防止外部恶意攻击和不当操作导致的数据泄露和损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系统文件备份与恢复管理规范
(ISO9001:2015)
1、目的
为确保公司数据与程序的安全,保障业务的连续性,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范。

2、适用范围
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程序与数据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职责与权限
4.1 系统工程师:负责制定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策略及数据恢复演练计划、执行备份\恢复作业、监控备份日志、维护备份设备,与系统业务负责人确定系统恢复期间业务处理方法。

4.2 系统业务负责人:审批数据恢复申请。

4.3 信息管理部经理:审批数据恢复演练与数据恢复申请。

5、内容及流程
5.1 系统工程师依据业务连续性需要,制定数据备份策略、数据恢复演练计划。

备份策略应包含以下内容:备份内容、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备份文件命名规范、备份文件存放位置、备份日志存放位置等。

数据恢复演练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演练时间、恢复作业执行人、恢复数据、预计恢复作业时间等。

5.2 系统工程师依据备份周期,在备份作业执行完成后,查看备份日志。

依照备份作业的完成情况,填写《备份记录表》。

5.3 发现数据备份作业发生异常时,系统工程师应立即分析原因,将异常记录在《备份记录表》中。

系统工程师应排除异常,重新执行备份作业。

系统工程师根据异常的严重性,提交备份作业改善计划。

5.4 当业务系统发生故障需要执行数据恢复作业时,由系统工程师确定是否进行数据恢复作业。

需要进行数据恢复时,由系统工程师填写《备份恢复作业审批表》,申请数据恢复作业。

5.5 系统业务负责人与信息管理部经理批准数据恢复作业后,系统工程师按数据恢复计划严格执行。

系统工程师在完成数据恢复后,对数据恢复作业的过程进行记录。

5.6 系统工程师依据备份恢复演练计划,按照要求实行备份恢复演练,填写《备份恢复演练审批表》,报信息管理部经理批准后,开展备份恢复演练。

备份恢复演练每季度举行1次,每年不少于4次。

5.7 程序备份与恢复操作及备份演练由系统管理工程师参照上述数据备份与恢复操作规范进行,系统管理工程师按照备份策略中定义的备份周期或程序发生变化时备份程序。

5.8 外包信息系统的备份与恢复参照本规范执行。

6、流程图
6.1 流程图一备份异常处理流程
查看备份日志
系统工程师
是否出现异常
系统工程师
异常分析
系统工程师排除异常
系统工程师
重新执行备份作业
系统工程师
备份是否正常
系统工程师
结束
Y
Y
N
N 备份记录表
6.2 流程图二 备份恢复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