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卵石是形成的》自然课教案设计
《卵石的形成》自然课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好奇心。
1.2 教学重点:卵石的定义及其与其它岩石的区别。
1.3 教学难点:卵石形成的过程及其自然条件。
1.4 教学准备:卵石样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卵石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卵石从哪里来?它们是如何形成的?1.5.2 新课导入:介绍卵石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卵石与其它岩石的区别。
1.5.3 卵石形成过程的讲解:利用视频、图片等资源,讲解卵石形成的过程,包括河床沉积、水流冲刷、颗粒筛选等环节。
1.5.4 互动环节:1.5.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卵石形成的关键自然条件。
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卵石的资料,了解卵石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及其形成环境。
第二章:卵石的分类与特征2.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卵石的分类方法,了解各类卵石的特征。
2.2 教学重点:卵石的分类方法及其特征。
2.3 教学难点:各类卵石特征的记忆与识别。
2.4 教学准备:各类卵石样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卵石有哪些分类方法?2.5.2 新课导入:介绍卵石的分类方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等分类。
2.5.3 卵石特征的讲解:展示各类卵石样本,讲解其特征,如圆形卵石、椭圆形卵石、扁平卵石等。
2.5.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对给定的卵石样本进行分类,并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及理由。
2.5.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各类卵石的特征。
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卵石,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第三章:卵石的形成环境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环境条件,认识不同环境下的卵石特点。
3.2 教学重点:卵石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其对卵石特点的影响。
3.3 教学难点:不同环境条件下卵石特点的记忆与识别。
《卵石是形成的》自然课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卵石的形成》学科领域:自然科学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水平: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卵石的形成过程;2. 卵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卵石形成过程中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2. 卵石与其它岩石的区别。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卵石样品及其形成过程的图片或视频;2. 岩石分类的相关资料;3. 教学课件或黑板。
学生准备:1. 收集有关卵石的图片或标本;2. 预习有关卵石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卵石图片或标本,分享卵石的特点;2. 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卵石的形成》。
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教师展示卵石形成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卵石形成的条件;2. 教师讲解卵石形成的过程,强调卵石与其它岩石的区别;3.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三、课堂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卵石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自然因素;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卵石的相关知识。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卵石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作用;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卵石的形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课堂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卵石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自然因素;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卵石形成过程的思维导图;2. 调查周边环境的卵石分布,了解卵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卵石的形成》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卵石的形成》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明确卵石是由原变性岩经过长时间的淋滤作用和搬运作用,形成了经过长时间打磨的石子。
2.能够分析卵石的性质和用途,认识到卵石在土建工程和园林景观中的广泛应用。
3.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卵石在水中的密度和浮沉原理。
4.发展学生的观察、探究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卵石在水中的密度和浮沉原理。
教学难点:1.学生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2.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自备实验材料:锥形量杯、盆、卵石、水;2.准备PPT课件;3.准备小组活动材料:工程图纸、卵石模型、胶水、手性网格纸和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呈现导入(5分钟)1.询问学生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2.通过投影仪播放卵石的形成过程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
二、探究过程(30分钟)1.卵石实验(1)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2)实验过程:a. 将卵石放入锥形量杯里,记录下它的体积;b. 慢慢地向锥形量杯里倒水,观察卵石在水中的变化;c. 记录水位,此时卵石的浸没量就是它的体积;d. 比较卵石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判断它能否浮在水面上。
(3)学生归纳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以及应用这个现象的场合。
(如:珠心莲水上荷叶等)2.卵石的用途(1)用工程图纸和卵石模型让学生了解卵石在土木工程中的使用;(2)分园林景观和建筑领域介绍卵石的应用;(3)学生分组,为自己班级设计一座小型的园林景观,并在其中运用卵石,制作模型并在班内讲解。
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出示题目:卵石一般有几种主要颜色?卵石的用途有哪些?2. 组织学生讨论,展开问答。
四、课堂延伸(10分钟)1. 教师邀请学生用彩笔和手性网格纸绘制卵石的形状。
2. 学生自发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作业和反思(5分钟)1. 小报:了解卵石的生产和应用情况。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教案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教案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教案篇1课型:逻辑推理课教学要求: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2、投影片(二张);3、卵石;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5、带盖玻璃瓶;6、盒子。
教学过程: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
今天,教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
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
能做到吗?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
(板书:卵石)4、卵石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十九。
(板书课题)二、卵石的分布情况。
1、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考究一下。
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
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卵石是形成的》自然课教案
《卵石的形成》自然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观察力。
1.2 教学重点卵石的形成过程。
卵石的物理特征。
1.3 教学难点卵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卵石与其他岩石的区别。
1.4 教学准备图片或实物展示卵石。
地球科学基础知识。
1.5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卵石的实物或图片。
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结果。
1.6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展示卵石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卵石的好奇心。
讲解卵石的形成过程:介绍卵石是由河流冲刷和磨蚀作用形成的。
观察和分析:学生分组观察卵石的实物或图片,记录其特征。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卵石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和物理特征。
第二章:卵石的形成原因和条件2.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培养学生对地质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重点卵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地质作用对卵石形成的影响。
2.3 教学难点理解地质作用对卵石形成的作用。
分析不同条件对卵石形成的影响。
2.4 教学准备相关地质作用的图片或视频。
地球科学基础知识。
2.5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地质作用的图片或视频。
小组讨论和分享分析结果。
2.6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卵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讲解地质作用:介绍河流冲刷和磨蚀作用对卵石形成的影响。
观察和分析:学生分组观察地质作用的图片或视频,记录其特征。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分析结果,讨论不同条件对卵石形成的影响。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卵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第三章:卵石的物理特征3.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的物理特征。
培养学生对卵石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2 教学重点卵石的物理特征。
观察和描述卵石的特征。
3.3 教学难点理解卵石特征的形成原因。
准确描述卵石的特征。
3.4 教学准备卵石样本或图片。
地球科学基础知识。
3.5 教学方法观察和描述卵石的特征。
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结果。
关于《卵石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卵石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地理学科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卵石的形成过程。
2. 卵石的特点。
难点:1. 卵石形成过程中各环节的理解。
2. 卵石与河流、地质演变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展示、实地考察等手段,增强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卵石图片,引发学生对卵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卵石的形成过程:介绍卵石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环节。
3. 卵石的特点:分析卵石的形状、大小、质地等特点,并与其他石头进行对比。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卵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课时:1. 卵石与河流:探讨卵石在河流中的运动、沉积和作用,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卵石分布、河流地貌等现象。
3. 河流治理:结合卵石的特点,讨论河流治理中如何利用卵石达到固岸、防洪等目的。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卵石形成过程的示意图,标注各环节。
3. 收集生活中卵石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卵石特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进行。
3. 评价学生对河流治理中卵石作用的认识,通过实地考察报告、小论文等方式进行。
4. 综合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自然科学精神,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河流治理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卵石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卵石艺术品制作,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卵石的形成》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卵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卵石形成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提高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掌握卵石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卵石的形成过程,卵石的特点。
2.难点:理解卵石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不同类型的卵石样本,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卵石,了解其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卵石样本,引导学生关注卵石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卵石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机制。
重点讲解卵石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身边卵石的特点,与课件中的卵石形成对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卵石形成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卵石的特点?学生结合讨论结果进行回答。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卵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关于《卵石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关于《卵石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2. 学科领域:地理科学3. 年级水平:初中一年级4. 教学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2. 难点:对卵石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卵石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你们知道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介绍卵石的形成过程,包括河流冲刷、滚动、磨砺等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卵石的特点,如形状、大小、表面等;讲解卵石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作用。
3.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卵石样本进行观察、分析;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并填写讨论记录表;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强调重点知识;5. 板书设计:卵石的形成过程河流冲刷→滚动→磨砺物理、化学作用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日记,评价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自然《卵石是形成的》教案
自然《卵石是如何形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2.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卵石的形成过程;2. 卵石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卵石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2. 卵石的特点及其识别。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卵石样品;3.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4. 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卵石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卵石的外观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1. 介绍卵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地质作用;2. 利用PPT展示卵石形成过程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卵石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3. 学习卵石的特点:1. 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卵石样品,分析卵石的外观特点;2. 利用显微镜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卵石的内部结构;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5. 作业布置:1. 让学生收集不同种类的卵石,观察并描述其特点;六、教学拓展1. 卵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介绍卵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河流中的卵石对水流的影响,卵石滩的形成等。
2. 卵石的应用:介绍卵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园林景观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卵石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小组竞赛:设置有关卵石的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八、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幼儿园小班卵石是形成的自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知道卵石是由河床上的砂粒经过长时间的滚动、摩擦而形成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比较等方法,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探究卵石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二、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知道卵石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卵石是由河床上的砂粒经过长时间的滚动、摩擦而形成的。
四、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准备一些卵石和砂粒,用于展示和实验。
2. 环境准备:找一个宽敞的场地,让幼儿能够自由观察和触摸卵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幼儿观察周围的地面,找一找有没有卵石。
引导幼儿对卵石产生兴趣。
3. 讲解卵石的形成过程: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片,向幼儿讲解卵石是由河床上的砂粒经过长时间的滚动、摩擦而形成的。
4. 实验体验:让幼儿亲手触摸砂粒和卵石,比较它们的质地和触感。
引导幼儿感受砂粒经过长时间的滚动、摩擦后变成卵石的过程。
5. 总结:引导幼儿总结卵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让他们明白卵石是由砂粒演变而来的。
6. 活动延伸:可以让幼儿回家后,找一找身边的卵石,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特征,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探究欲望。
六、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卵石的外观特征,让幼儿了解卵石的特点。
2. 触摸法:让幼儿亲手触摸卵石,感受卵石的质地和触感。
3. 比较法:通过比较砂粒和卵石,让幼儿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
七、教学步骤:1. 准备活动: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卵石,让他们自由观察和触摸。
3. 讲解卵石的形成过程: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片,向幼儿讲解卵石是由河床上的砂粒经过长时间的滚动、摩擦而形成的。
4. 实验体验:让幼儿亲手触摸砂粒和卵石,比较它们的质地和触感。
5. 总结:引导幼儿总结卵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卵石的认识和理解。
2. 询问幼儿对卵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关于《卵石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 难点:卵石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准备卵石样本,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 准备PPT课件,展示卵石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卵石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2. 新课导入:介绍卵石的定义及其形成过程。
讲解卵石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卵石形成案例,让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过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讨论卵石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5. 总结与反思:对卵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卵石特点的认识。
6.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提供相关拓展资料,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
9.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以及对卵石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掌握情况。
3.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卵石知识的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长期记忆和应用能力。
《卵石是形成的》自然课教案
《卵石的形成》自然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卵石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卵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卵石样品等。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通过展示卵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卵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1.5.2 讲解:讲解卵石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卵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5.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卵石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1.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卵石的形成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1.6 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卵石的图片或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下一节课分享。
第二章:卵石的形成原因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知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卵石形成的原因,包括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卵石形成的原因。
2.4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卵石样品等。
2.5 教学步骤:2.5.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卵石形成的原因。
2.5.2 讲解:讲解卵石形成的原因,包括物理作用(如水流冲刷、冰川作用等)和化学作用(如溶解、沉淀等)。
2.5.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卵石形成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具体了解和分析卵石形成的原因。
2.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卵石形成的原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6 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卵石,记录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下一节课分享。
第三章:卵石的形成过程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卵石形成的具体过程,包括物质的侵蚀、运输和沉积。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卵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课《卵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课《卵石的形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卵石的形成》是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环境中发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地球的构造和地形地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学生在观察和实验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卵石的形成过程,了解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环境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卵石的形成过程,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
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章的内容,让学生说说地球的构造和地形地貌。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对卵石形成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卵石的形成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卵石形成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对卵石形成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卵石,还有哪些地质现象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学生举例说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科学 卵石的形成 教案3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卵石光滑圆润,岩石碎块棱角分明,有大有小……)(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
(板书卵石)(三)谈话: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的形成)二、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
)2.推测: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考察: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
(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
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
(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
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2)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关于《卵石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关于《卵石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地球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掌握河流地貌中卵石的形成原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2)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河流地貌中卵石的分布特点;(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河流地貌中卵石的分布特点。
2. 难点:(1)卵石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卵石形成过程的实验,增强直观感受;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卵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知道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2. 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1)介绍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卵石形成过程;(3)引导学生总结卵石形成的关键因素。
3. 分析河流地貌中卵石的分布:(1)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卵石分布情况;(2)分析卵石在河流地貌中的作用;(3)让学生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卵石的分布特点。
4. 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1)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图片;(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教案:卵石的形成
教案:卵石的形成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
1.3 教学准备准备卵石样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1.4 教学内容介绍卵石的定义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卵石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卵石的形成原理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物理和化学原理。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法进行教学。
2.3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资料。
2.4 教学内容讲解卵石形成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卵石形成的过程。
第三章:卵石的形成环境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地质环境。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地考察法进行教学。
3.3 教学准备准备地质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资料。
3.4 教学内容讲解卵石形成的地质环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卵石形成的环境。
第四章:卵石的形成过程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动画演示法进行教学。
4.3 教学准备准备动画演示资料。
4.4 教学内容讲解卵石的形成过程,播放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卵石的分类和应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分类和应用。
5.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物展示法进行教学。
5.3 教学准备准备不同类型的卵石样本和应用实例。
5.4 教学内容讲解卵石的分类和应用,展示不同类型的卵石样本和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卵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章:卵石的地质年代学6.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地质年代学特征,培养学生对地质年代的认知。
6.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年代学分析法进行教学。
6.3 教学准备准备地质年代学资料和年代学分析工具。
6.4 教学内容讲解卵石的地质年代学特征,运用年代学分析法对卵石进行年代学分析。
第七章:卵石的形成与气候变化7.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7.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气候数据分析法进行教学。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课《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课《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卵石的形成》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卵石是由河床上的碎石经过长时间的水流冲刷和滚动形成的,并对卵石的形状、质地和大小有一定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但在观察和描述卵石的特点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能够观察和描述卵石的形状、质地和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难点:观察和描述卵石的形状、质地和大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卵石的形成过程。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卵石的形状、质地和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卵石形成过程的理解。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一些卵石标本,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卵石,了解其形状、质地和大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卵石标本,引导学生关注卵石的形状、质地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卵石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卵石是由河床上的碎石经过长时间的水流冲刷和滚动形成的。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手触摸和观察卵石,描述其形状、质地和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观察和描述错误。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卵石,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卵石的形状是圆的?水流冲刷和滚动对卵石有什么作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卵石的形成》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卵石的形成》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领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现象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卵石的形成过程1.化学作用2.物理作用3.生物作用2. 卵石的应用领域1.建筑领域2.墙面装饰3.园林景观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5分钟)1.老师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氛围。
2.引导学生回想教材中的先前知识部分,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25分钟)1.老师以浅显的语言讲解卵石的形成过程。
2.老师通过图片、动图等辅助素材,加深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印象。
3.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练习环节(25分钟)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模拟出卵石的形成过程。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卵石应用在生活中的优点。
3.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4. 总结环节(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汇总和总结。
2.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和认识,并积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卵石的形成过程。
2.卵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理解。
2.学生对卵石应用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准备1.PPT课件。
2.化学、物理、生物等相关教学素材。
3.学生练习纸。
六、教学评估1. 测验1.实地考察:学生现场观察并描述卵石的形成特征。
2.问题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卵石形成过程相关的问题。
2. 观察1.学生实际操作卵石的模拟制作过程。
2.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表现。
3. 问卷1.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反思。
2.学生提出对教师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建议及意见。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讲解、实践操作和讨论分享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领悟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领域。
《卵石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卵石的形成》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相关知识。
2. 探究卵石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导学内容:
1. 什么是卵石?
2. 卵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3. 卵石在地质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导学步骤:
一、导入环节
1. 请同砚们观察周围有没有卵石,描述卵石的外观特征。
2. 引入卵石的观点,让学生猜测卵石是如何形成的。
二、进修过程
1. 介绍卵石的定义:指经过长时间水流冲刷、磨砺而变得圆滑、光滑的石头。
2. 讲解卵石的形成过程:起首是石头被水流冲刷,然后在河床或海床上滚动、磨擦,最终形成圆滑的卵石。
3. 分析卵石在地质学中的作用:卵石可以反映地质历史、气候变迁等信息,是地质学家钻研地球演化的重要工具。
三、拓展应用
1. 让学生观察卵石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尝试推测卵石的形成环境。
2.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卵石,并用手感受卵石的光滑度,加深对卵石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
1. 要求学生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并思考卵石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珍爱卵石这种自然珍宝,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
五、课后作业
1.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卵石的知识。
2. 写一篇小结,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地质学中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地质学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增进他们对自然科学的进修兴趣。
《卵石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卵石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入1. 请同砚们观察一下手中的卵石,你们知道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2. 今天我们将进修《卵石的形成》,通过进修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
二、目标1. 了解卵石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卵石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卵石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
三、导入知识1. 什么是卵石?卵石是指在河流、海洋或湖泊等水体中,经过长时间的磨擦和冲刷形成的具有圆滑形状的石头。
2. 卵石的特点有哪些?卵石通常呈圆滑的形状,表面光滑,颜色多样,质地坚硬。
四、进修过程1. 卵石的形成过程卵石的形成主要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水流冲刷和磨擦,最初是由于岩石经过风化和侵蚀形成的碎石,随着水流的冲刷,碎石不息被磨擦,逐渐变成了圆滑的卵石。
2. 卵石形成的原因卵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流的冲刷和磨擦作用,使得碎石不息受到磨擦,逐渐变成圆滑的形状。
同时,水流还会将卵石带到不同的地方,形成各种美丽的景观。
五、拓展应用1. 请同砚们结合所学知识,诠释为什么海滩上常能看到大量的卵石?2.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卵石在地质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可以举例说明。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卵石的定义、特点,以及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卵石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反映地质变迁的历史,还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希望同砚们能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作业1. 请同砚们整理一份关于卵石的形成过程的笔记。
2. 请同砚们在家中找到一些卵石,并观察其特点,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卵石的形成》为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面形态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
通过度析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理解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
在这课的教学中,知道高山上的岩石因为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卵石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这个课旨在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从而发现、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推想、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
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和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理解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理解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使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推理水平和想像水平。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持续变化的。
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使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两块岩石。
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看看有什么发现?(卵石光滑圆润,岩石棱角分明)2、出示图片,我们把这种表面光滑圆润的石头叫卵石。
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生:我想知道卵石的构造?生:我想知道卵石有什么用处?生:我想知道卵石为什么是圆溜溜的?生:我想知道卵石最初是从哪儿来的?生:我想知道卵石将来会变成什么?生:我想知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卵石的形成)二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1、谈话:我们在哪里能找到卵石?2、推测: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卵石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汇报)3、谈话:卵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沿着河流去考察考察。
(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师讲解:这是河流上游的环境,这是河道中游的环境,这是河道下游的环境。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
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
(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2)河流上游两岸山上的岩石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交流。
(二).理解岩石的风化。
师:刚才我们经过考察发现,这上游的岩石个儿大,棱角分明。
中游岩石个儿中等,光滑圆润,有很多卵石。
下游岩石个儿细小,有的变成粒粒细沙。
上游两岸山上的岩石裂缝纵横交错,支离破碎。
1、根据我们观察到的事实,请你猜一猜,卵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2、学生猜想。
3、演示实验: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师:高山上原本那么坚硬的岩石是什么原因使它出现裂缝的?请同学们仔细想想:岩石终日暴露在大自然中,白天时,太阳出来了,气温怎样?到了夜晚气温呢,夏天,烈日炎炎,气温更?冬天,天寒地冻,气温更?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请同学们推想岩石本身会出现什么现象?4、小组讨论。
5、实验验证。
师:同学们认为岩石是因为热胀冷缩的现象产生了裂缝,那么我们这个推想到底对不对呢?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好,在实验桌上有一些材料,请你们利用这些材料,你想怎么做,自己设计一个实验。
实验材料相对自然界中的什么。
小组讨论一下。
汇报:用镊子夹住岩石在酒精灯上烧,烧热后,放入冷水中,看看岩石有什么变化。
酒精灯给岩石加热,夏天;冷水是冬天。
师讲解:准确使用酒精灯,用火的外焰加热,用灯帽盖灭火焰。
岩石要多烧一会,一定要注意安全。
组长分工,开始。
6、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
(岩石受热膨胀,放于冷水中出现裂痕,掉了一小块。
说明岩石因为热胀冷缩就会出现裂缝。
)师:是什么引起岩石热胀冷缩?师小结:岩石的热胀冷缩现象实际上是气温变化引起的,气温变化让岩石受到破坏,天长日久,岩石表面就产生了裂缝。
(出示课件)7、出示课件: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师:岩石有了裂缝,还会遇到各种天气的变化。
(课件展示)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
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这对岩石会产生什么影响?小组讨论。
(水结冰体积变大,会胀裂岩石)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有时看到水结冰把玻璃瓶、自来水管胀裂的情况。
正如同学们所说,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冰体积变大后,会把岩石胀裂。
板书:水结成冰师:平时我们看到山上这种现象:(课件展示)小树在岩石缝隙中生长,小树会对岩石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汇报交流。
师小结:当小树在岩石生长过程中,小树持续长大,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石的裂缝就会被胀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产生崩塌。
板书:树根长大5、综合理解风化作用: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我们把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在重力和其他外力(如狂风、山洪)作用下,滚落到河道里。
谈话:滚落到河道上游的岩石,怎么会变成下游光溜溜的卵石呢?是谁在发生作用?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一、复习引入新知:1、山上河流的岩石是什么原因滚落到到何道中的?2、提问:上游的岩石又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二、理解搬运过程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是谁在发生作用?2、学生猜想。
生:是河水把石头的棱角冲掉了。
师:河水就像搬运工一样,把岩石从上游搬到了中游,搬到下游。
河水的这个作用就叫搬运作用。
(板书:搬运作用)3、岩石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又会怎样呢?小组讨论。
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岩石在河水搬运的过程中,产生摩擦,相互碰撞,把棱角抹掉了。
师:这个推想到底对不对呢?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师:好,那就请大家自己设计一个实验,你想设计怎样的一个实验,实验中需要那些材料,为什么要这样设计?(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
(有棱角的石头,水,石头碰撞)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先把碎砖块放在装有水的瓶中摇晃。
看看砖块的棱角有无变化。
师:好,同学们做实验时,请先拿出一个砖块放在一旁,作比较。
把其它的放进水中,然后同学们轮流摇晃。
并观察瓶里砖块的运动情况。
一定要注意安全。
之后,再看看瓶里的砖块有什么变化。
开始。
小组讨论:1、你发现小砖块有什么变化?2、小砖块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实验说明看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
(板书:冲击、摩擦、碰撞、磨圆)师:通过刚才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这就成了卵石。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第十课卵石的形成。
问:那么谁来说说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汇报。
4.填一填: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滚落到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
在河水的长距离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溜溜的卵石。
(课件显示这段话)三.拓展使用,自行解决问题1、师小结: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不停地实行,所以,地球表面总是变化着。
同学们设想一下,在遥远的将来,今天的高山,今天的卵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的原因。
3、我们还见过那些因为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板书设计:卵石的形成气温水植物冲击摩擦碰撞搬运风化作用磨圆作用教学反思:在这课的教学中,知道高山上的岩石因为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卵石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这个课旨在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从而发现、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推想、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
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和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让学生向科学家一样观察大自然,去探究,去思考,去推理,充分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寻求事物的答案。
具体设计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四个探究题:探究一:河道中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河道中卵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探究二:河道上游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呢?探究三:流水会对岩石产生怎样的作用?探究四:是什么原因使岩石变得越来越小,光滑圆溜的呢?在探究一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一看桌上的石头,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弄明白了卵石光滑圆溜的特点。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些什么?再引发学生思考:你在哪里见过它,据此,让学生推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教师采用截选的河道录像资料片带领学生做模拟实地考察。
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大山的雄伟,当然也就观察到了河道上、中、下游各处岩石的变化特点。
当学生通过大屏幕看到河的上、中、下游两岸地形特点,大大小小的岩石由棱角各异到变圆润最后变沙石的现状,自然激起其产生一连串的问题。
这为学生探究实验,找寻原因创设了探究气氛。
在探究二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经验推测:河道上游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呢?再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在学生不能科学解释其原因时通过播放课件,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奥妙。
同时播放一些生长在岩石缝隙里的树木,一些满是裂缝的岩石,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碎石的形成原因。
在探究四的教学中:在课中,通过一句“是什么原因使岩石变得越来越小,光滑圆溜的呢?”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到另一个情景之中,学生也自觉地进入探究的主体角色,放开手脚去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做“水冲沙子、石块”、“磨圆作用”的模拟实验)再由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岩石被搬运被磨圆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而且经历了长距离的地理位置变化。
这样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大胆想象,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综合这四个探究题的结果,就很清楚的知道了卵石形成的原因。
为了更好的使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设计两个探讨题目:(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细沙,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怎样形成的?(2)今天的高山、卵石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这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然界的运动是永不停止的,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