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智慧
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智慧
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智慧中国古人的家训智慧对后人有什么重要影响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大家极为推崇的,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
那么,何谓家训?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
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
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在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美华认为,流传至今的家训都属名人家训,均为历代的杰出之作。
其核心就是紧紧围绕着治家教子、五育做人进行,其实质就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刻画,因此家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了关键促进作用,历代帝王将相对此都很注重。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可说是就是先人遗留下的为人处世宝典。
周公首开仕宦家训先河家训就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发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健全,与社会制度有著紧密的联系。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美华说道,先秦就是中国传统家训产生时期,构成了家、家门、家长、家道等概念。
家的本意就是人的居室,这里的人首先所指的就是夫妇,家就是夫妇共居的屋室。
家既指个人家庭也所指同姓亲属,齐名家门。
存有了家就存有了家长,家长环境治理家庭之道,称作家道。
家道初载于《极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意思就是父子兄弟夫妇各死守其位,各尽其责,就是治家之王道。
先秦家训大体上包括帝王家训、贵族家训和自由民家训。
王美华说,先秦家训是中国家训的“原点”,处于产生阶段,有些方面还没有展开,如对子女的教育等。
但周初王室家训,特别是周公训诫子侄一事在家训历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智慧
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智慧2005-1-31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14日梁小民阅读23次闲来无事,信手又翻起枕边那部《论语》,正好翻到《颜渊第十二》,里面记载了哀公与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兹将大意介绍如下:哀公问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里钱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能不能将老百姓的税从百分之二十减到百分之十呢”哀公说:“收百分之二十的税,国库里的钱都不够,如果减到百分之十,那不更惨了吗?” 有若再回答道:“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库里又怎么能有钱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够的钱,你又何必为国库里没有钱发愁呢”以前也读过这则对话,但也只是这则对话无非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对百姓施加仁政,实现轻徭薄役,坚持藏富于民,但这次突然有新发现:若从公共经济学看,这则对话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关于税收的理论:“拉弗曲线”。
所谓“拉弗曲线”,是由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活跃于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提出的一个关于税收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这一理论就以其名字命名。
、要理解这一理论,先从一般人的认识说起。
一般人认为,税率越高,对于相同数量的税基来说,能征收到的税收越多。
比如对100元的收入征税,100元是税基,如果税率是5%,那么国家可以从中收取5元税收;而如果将税率提高到10%,国家可以从中收取10元的税收,与原来相比,国库中多了5元钱。
前文对话录中的哀公就是持这种看法的人,因为从他的话语中看出,他显然认为当税率为百分之二十时,将比税率为百分之十时多收到钱。
“拉弗曲线”理论却认为,税率越高,不一定意味着税收会越多;相反,还将使可能征取的税收数量下降。
具体地说,他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对征税对象多赚到的收入提高税率,国家的确可以多征到税;但税率提高一旦突破某个限度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加之主动纳税的热情不高,相反,偷税漏税动机增强,由此导致税基下降,国家能征到的税反而下降;如果国家将税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时,企业将因为利润下降而出现投资积极性下降,甚至可能因为不堪重负而倒闭,税基进一步下降,从而国家可能征到的税也进一步下降。
中国古典经济学智慧
中国古典经济学智慧中国古典经济学智慧的源头管子》及其研究。
1管子解说上作者:张小木著2009.9没用0 有用02管子解说下作者:张小木著2009.9没用0 有用03《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作者:周俊敏著2003 年01 月第1 版本书对《管子》的经济发展、经济调控、经济运行等方面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全面揭示了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现代意义。
没用0 有用04管理宝典:《管子》与中国文化作者:袁闯著1998 年08 月第1 版没用0 有用05《管子》与现代管理作者:郝云著2001 年07 月第1 版《管子》的思想无疑为深切领会现代管理理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笔者试图通过对《管子》思想的阐述,并结合现代管理的方法,力争将二者耦合,以求对现代管理有所裨没用0 有用06管子直解作者:周瀚光2000 年06 月第1 版丛书据封套著录:《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它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管理学及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
本书选择《管子》中的二十九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整理研究,每篇都...没用0 有用07管子十日谈作者:王德敏1997 年05 月第1 版没用0 有用08管子:权变人生作者:程国政著1999.05没用0 有用09管子与齐文化作者:《管子学刊》编辑部编1990 年11 月第1 版本书共收入论文85篇,包括《&It;管子>在道家》,《管仲与孔子》,《齐文化交流管窥》等。
没用0 有用0管子作者:吴文涛1995 年10 月第1 版10没用0 有用011管子作者:(战国)管仲撰1997 年03 月第1 版没用0 有用012《管子》白话今译作者:滕新才1994 年12 月第1 版版权页译注者题:滕新才,滕涌没用0 有用013管子校释作者:管仲1996 年02 月第1 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资助出版没用0 有用014管子通释作者:支伟成编纂1924 年10 月第1 版据泰东图书馆1924 年版影印没用0 有用015《管子》经济篇文注译作者:中国人民大学1980 年04 月第1 版没用0 有用016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作者:巫宝三1989 年12 月第1 版没用0 有用017管子通解(上册)作者:赵守正撰1989 年08 月第1 版本书对《管子》全书作了通体而全面的解释,包括校勘、标点、注释和今译。
北方经济古代经济学的智慧
北方经济古代经济学的智慧古代北方经济学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北方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经济发展和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探讨古代北方经济学的智慧,从农业、商业、财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农业经济学的智慧古代北方农业经济学注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北方经济学家提倡土地合理利用,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灌溉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其次,北方经济学强调农业生产的社会性,提倡农民之间的合作与互助,通过耕作合作和农田轮作等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效益化。
而且,北方经济学崇尚农业以谷物为主导,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来保障粮食安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商业经济学的智慧古代北方商业经济学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规范。
首先,北方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有关市场规则和经济法则的观点,比如“货平则运,运平则货”,强调供求平衡的重要性。
其次,北方经济学强调商业道德和信用建设,在商业交易中倡导诚信、守信的商业行为,并提倡公平竞争和遵守契约的原则。
此外,北方经济学还提出了商业风险管理的思想,强调商人应该具备预见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财政经济学的智慧古代北方财政经济学注重国家财政的稳定和财政收支的平衡。
首先,北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纳贡制度和税收制度,旨在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北方经济学关注财政公平和效率,提出了税收的公平原则和效用原则,倡导公平分配和合理征税。
此外,北方经济学还强调财政援助和赈灾救济,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紧急情况时,采取适当的财政措施来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总结起来,古代北方经济学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济思想和实践经验。
无论是农业、商业还是财政,都体现了北方人民对经济发展和治理的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
这些经济学的智慧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对我们当代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总结和发展古代北方经济学的智慧,为实现现代经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虽然没有像现代经济学那样系统和完善,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实践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
本文将从古代经济学思想、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经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经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强调实用性和务实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方面,对于如何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强调个体道德和伦理的同时,也注重经济活动对社会发展和和谐稳定的影响。
二、古代经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 农业生产农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中也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礼记·民义》中有“黎民以事田畴”之说,强调了农民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事管理、耕作技术、灌溉水利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为古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商品流通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还关注了商业交流的问题。
商业交流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墨子》中有关于货币的论述,论证了货币在交换中的作用。
《韩非子》中也提到了交换的概念,强调商人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这些都为古代商业交流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古代经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经济学思想虽然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没有发挥像现代经济学那样的直接和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古代学者们对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的思考,为古代中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务实性,关注于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古代经济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启示
古代经济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启示古代经济学思想是指古代哲学家、经济学家所创立的经济学学派和思想体系,他们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和理论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时代有所变迁,但古代经济学思想依然有许多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启示。
本文将从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发展、儒家经济思想、古印度经济学、古希腊经济哲学和伊斯兰经济思想这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劳动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奴隶制社会中,奴隶被当作劳动力用于生产和经济活动,这种劳动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而现代社会也离不开劳动力的贡献,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智慧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儒家经济思想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儒家经济思想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个体的道德素养和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古印度的经济学思想注重财富的分配和社会公正。
古印度哲学家认为,财富应当被公平地分配,不应该形成财富固化的现象。
这种观点也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通过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来实现财富的公正分配。
古希腊经济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市场经济的重视。
古希腊城邦时代,市场贸易发展繁荣,哲学家们开始关注经济运行机制。
他们提出了商品交换价值论,认为贸易的自由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也一直倡导市场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古希腊经济哲学思想提供了思考的脉络。
最后,伊斯兰经济思想强调利润的合理性和社会责任。
伊斯兰经济学家认为,商业活动应当符合伊斯兰教义,合理的利润是可接受的,但不应通过欺诈和压榨获得。
此外,伊斯兰经济学还提倡慈善捐赠和社会福利,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社会,古代经济学思想虽然诞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考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无论是劳动的推动作用、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财富的公正分配、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利润的合理性和社会责任,这些思想对我们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经济问题都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现象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现象中国古代经济学现象中国古代经济学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套关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经济学的思想和实践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都有独特的表现和特点。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和货币经济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经济学现象。
一、农业经济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农业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力。
农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古代农民大多数生产自给自足,仅剩余部分用于交换。
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得农民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并为社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产资料。
另一个农业经济的重要现象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例如,在汉代,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唐宋时期,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使得中国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商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商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商业活动的繁荣。
在古代中国,商业活动主要是通过集市和商人之间的交易来实现的。
集市是商业交易的重要场所,各地的集市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商人和买卖双方。
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购买和销售商品,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网络。
另一个商业经济的重要现象是商业资本的积累。
商业资本的积累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古代中国商人通过商业活动获得了一定的利润,他们将利润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的积累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
三、货币经济货币经济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中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货币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货币的使用。
古代中国使用的货币主要有铜钱、银子和黄金等。
货币的使用使得交换变得更加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商业发展。
另一个货币经济的重要现象是货币发行和管理。
在古代中国,货币发行和管理是由政府来负责的。
我看中国古代经济智慧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专业:经济学学号:20111030119 姓名:杨志勇班级16班序号:78号1我看中国古代经济智慧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几千年的文明能够传承至今,与其经济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相互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们知道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不少的文明,但是这些文明只是昙花一现,总是匆匆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比如玛雅文明和楼兰古国文明,有人分析这两个文明的消失是因为其生活环境的恶化,而环境之所以恶化又是因为这两个文明的人们破坏了生态的平衡。
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最终招来大自然的报复。
中国的文明从出现后就没有中断过,正如上文所说,这与其经济思想密切相关,是古时候的正确的经济思想为古中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一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这里从春秋时期的老子的经济思想说起。
老子是中国道家的创始人,其主要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
其经济思想是“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1”的小国寡民的思想。
其含义是指:人民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条件,知足常乐,不再有别的追求和想法,国与国之间没有往来,人民自给自足。
老子的这一经济思想似乎有些消极,其实不然,这种安于现状的知足常乐思想正有利于当时的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当时的社会是相符合的。
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更多时候要满足自己及国家的物质需求只能向大自然所取,而老子的这一思想正好有利于抑制人们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从而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老子的“(人)之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正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当时的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末期,其生产只能实现自我需求的需要,自然没有剩余的产品可供交换,也没有交换的必要(因为能自给自足)和条件(交通不便)。
此外,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直接表明经济应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经济学
中国古代经济学中国古代经济学是指对古代中国经济活动的研究和思考,包括经济制度、农业、商业、工业、货币等方面。
中国古代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口,农业生产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基石。
在经济制度方面,古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如封建土地制度和奴隶制度等。
土地制度的变迁对于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土地制度的变迁对资源的配置和劳动力的分配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中国古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经验。
《尚书·禹贡》中有关禹治水的记载,也可以看作是古代农业经济学的成果之一。
这些经验在古代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后世农业生产提供了借鉴。
古代的商业活动也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商业活动主要以农产品的交易为主。
在商业活动中,运输和交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古代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的交通线路,促进了各地商品的流通。
此外,货币在古代的商业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货币形式,如贝壳、铜钱等。
货币的出现和发展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更方便、更灵活的交换手段。
在工业方面,古代中国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中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工艺品和手工业的发展,如陶瓷、纺织、铁器等。
这些工业生产的发展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工业生产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还为国家的财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中国古代经济学的研究中,货币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起步较早,货币商品经济也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货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此外,古代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还包括一些关于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的内容。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为了调节国家的经济运行,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
这些政策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经济学是对古代中国经济活动的研究和思考。
文言文中的古代经济思想
文言文中的古代经济思想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在文言文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阐述。
这些文言文经典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经济制度和商业实践,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经济智慧和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本文将以《管子》、《孟子》、《史记》三部经典文言文作品为例,分析古代经济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所著的一部重要政治经济学著作。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经济思想,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探索。
例如,《管子·权修》一篇中提到:“君欲国强,非财无之,主民由乎以财。
”这句话表达了经济发展与国家实力息息相关的观点,强调了财富积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管子》还对商业活动、市场竞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探讨了财富创造和分配的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是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孟子的名著,也展示了丰富的经济思想。
《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无贫富,士无贵贱。
”这句话表明孟子主张平等分配财富,反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对经济发展具有警示和倡导的作用。
同时,《孟子》中还有许多关于经商、劳动和奢侈等方面的论述,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评价。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有大量关于古代经济思想的记载。
其中描写了商鞅变法时期的经济改革和政策措施,对当时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评述。
《史记》中还记载了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商业状况、货币制度、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古代经济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史记》的文言文记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活动。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古代经济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无论是《管子》中对财富积累和市场竞争的论述,还是《孟子》中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倡导,亦或是《史记》中对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记录,都对我们深入理解古代经济思想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经济学
中国古代经济学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
古代中国经济学主要围绕着农业、商业和财政等方面展开研究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经济观念和理论。
以下是中国古代经济学的一些主要特点和代表性思想:
⚫农业为基础:中国古代经济学将农业视为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地位在经济学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传统农业观念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并倡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非性善商:古代中国经济观念中存在一定的商业贬低倾向。
商业活动被认为是低劣的职业,与农业相比较为次要。
然而,商业活动仍然得以发展,并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家财政与政治:古代中国经济学强调国家财政的重要性。
财政管理和税收政策被视为国家经济的关键因素,并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
财政政策与农业和商业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道德与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学将经济活动与社会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儒家思想对经济观念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注重道德规范、诚信和家庭责任等价值观念。
⚫家族经济与经济组织:古代中国经济中,家族经济和家族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族企业和家族经营模式是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
⚫经济理论著作:在中国古代经济学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经济理论著作,如《孟子》中的“有商不淫”、《管子》中的经济管理思想等。
这些著作对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较低,与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异。
然而,它仍然对中国传统经济文化和经济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研究和探讨。
中外经济智慧
中外经济智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细水长流发展积累前人大量的智慧。
政治上既有“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亦有“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自然,经济生活方面也出现诸多后世敬仰的商人,他们的经济智慧至今仍发光发亮。
范蠡,又称陶朱公,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世人称其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范蠡的博学多才促使他三次经商暴富,又三散家财,后人敬称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其经商理念多为后世所用。
范蠡自是那个帮助勾践复国的范蠡,政治才能过人,经济智慧也不差,范蠡选择交通便利的陶地开始经商,灵活运用市场规律,懂得依时贩卖不同时令、节气的货物,指出谷贱伤民、谷贵伤末,同时注重薄利多销,运用价格控制供给。
范蠡独创"平粜",在丰收的季节大量收购粮食并储藏起来,在歉收的季节把储备的粮食以一定价格卖出去,这样能起到平定物价的作用。
范蠡的经商才能,世人称道,他能够“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同时“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计然曾经说过,“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范蠡遵从了这个规律,他的“薄利多销,无敢居贵”更是为他带来滚滚财源。
范蠡的理念至今仍为中国人所尊崇,先后催生了各大商帮,对近现代影响也极为深刻,霍英东,李嘉诚,荣氏兄弟等也以其作为精髓。
中国古代经济智慧多以经验累积为主,而西方的经济智慧则运用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来推导一条又一条的理论学说,其中西方以亚当·斯密为最具代表,他的国富论至今誉满全球,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理论等,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带来更多的价值,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同时指出,不管工厂老板是否抑低工资,工人的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这最低工资是工人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如果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
换言之,国家富有,资本就会增加,而且会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古代历史故事 经济学原理
古代历史故事经济学原理一、引言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在社会中如何进行资源分配、利用和交换。
尽管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起源于近代,但其实许多古代历史事件和经济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原理。
本文将通过一些古代历史故事,解析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二、古代历史故事中的经济学原理货币的起源与价值:在许多古代文明中,最早的货币是贵金属如金、银等。
例如,古希腊时期,人们使用银币作为交易媒介。
货币的起源和价值与其稀缺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有关。
货币的稀缺性使其具有价值储存功能,同时,货币的使用价值使其成为交换其他商品的媒介。
市场的形成与运作:古代集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为了确保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一个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框架来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
例如,古罗马的法律规定了买卖契约的形式和要素,以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供需平衡:许多古代文明都意识到供需平衡的重要性。
例如,中国古代的“均输平准”政策旨在平衡供求关系,确保物价稳定。
通过税收和政策调控来干预市场是实现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
资源分配与生产力:古代社会的资源分配主要基于社会地位、权力和财富。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而农民则主要依靠土地进行耕作。
生产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加社会财富和提高生活水平。
贸易与比较优势:古代国家通过贸易来获取本国所需的资源和技术。
例如,古希腊通过与其他城邦的贸易来获取粮食和原材料。
贸易使各国能够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全球总体的福祉。
三、结论古代历史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原理。
通过研究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经济活动和事件,从而为现代经济学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同时,古代历史故事也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制度、法律框架和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睹古代的高端财经思想——管仲在国家财政方面的谋略
一睹古代的高端财经思想——管仲在国家财政方面的谋略管仲的治世思想被收录在《管子》中穿着汉服、听着丝竹管弦之乐的国君和一群臣子,正寄情在羽觞随流波的恬然之中,古韵悠然的画面里,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却是货币和金融。
原来如此具现代感的议题,两千多年前就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
翻阅古籍,时常体会到汉字的神奇,能把数千载的时空压缩在短短的几行字中,重现古人在财政金融方面智慧,让今人从字里行间中一睹古代的高端财经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一旦出现战争,无论大小胜负,必然导致生灵涂炭、财物损失和社会动荡,所以发动战争是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管仲深谙此理,在国家财政方面,他巧妙地运用计谋,辅助齐桓公用兵不血刃的方式获得并累积了巨大的财富,提升了齐国的综合国力。
最终齐国收服了其它国家,齐桓公因此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
读《管子》轻重篇,常于文字之间,感叹两千年之前的古人的经世济民的智慧。
吸引天下之财齐桓公问管仲,应该如何掌握轻重之策?管仲说:“轻重之策没有定数。
物资一动,其它配置就要跟上;获得消息,就要及时运用。
因此,立国若不能吸引天下之财,招徕天下百姓,国祚就不能长久。
”桓公就问:“什么是吸引天下之财?”管仲说:“昔日,夏桀荒淫无道,他的王宫光女乐就有三万人,她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一大早就在端门处唱歌,演奏的音乐,连宫外的街巷中都能听见。
于是伊尹就命薄地闲散的女工织出各种精美的丝锦。
一匹织锦就可以从夏桀手中换来百钟的谷物。
桀的国家,虽是天子之国,但是夏桀不为天下百姓而忧,只追求女乐的钟鼓之声。
因此伊尹通过取得桀的粮食,来控制他的市场流通。
这就是吸引天下之财。
”伊尹之谋在辅助商汤灭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夏商决战之前,伊尹就已通过经济策略,把原本在夏朝流通的财富物资全部转移到了商汤,从内部掏空了夏朝。
伊尹在转移夏朝的财富时,夏桀浑然不知,他崇信奸佞,残杀忠臣。
当他把自己比作太阳时,夏朝百姓愤慨地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跟你一起灭亡。
古代经济学的思想与实践
古代经济学的思想与实践古代经济学指的是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和秦汉时代出现的一种经济学思想和实践。
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经济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同时各国间的经济竞争也促进了经济学的出现。
古代经济学的思想主要有五种: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黄老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实践和表现。
小农经济是古代经济学一种最为原始的表现形式。
这种经济学思想的核心是以农业为中心的自给自足经济和小农制度。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是达到经济稳定的基本途径。
小农经济也表明了当时社会对于农业和农民的重视,而在当时农村社会中,所有的事物都以耕作为中心,以耕牛为主要动力。
此外,小农经济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重农抑商是古代经济学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思想。
这种经济学思想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商业则是国家的祸根。
在当时,人们对于商业的看法是很不友好的,这也是因为农业是当时人们生存的基础,而商业则是一种不稳定的、动荡的因素。
因此,重农抑商的思想被广泛采用,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口号。
黄老思想是古代经济学中一种比较特别的思想流派。
这种思想强调扶持农业,反对商业,同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
在这种思想下,政府应该通过发行货币、税收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并且应该对于市场进行管理和调控。
黄老思想的实质是一种财政和税收政策,它体现了政府对于经济的重视和干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种重要思想。
道家思想则是古代经济学思想中的另一种重要势力。
在这种思想下,经济发展被看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道家思想认为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将经济自主交给自然规律,不做太多干预和干扰。
这种思想主张自然经济和自我经济,反对物质主义和追求奢华。
儒家思想则是古代经济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流派。
在这种经济学思想下,经济和政治是相辅相成的,而经济则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支柱。
古人对发展经济的理解
古人对发展经济的理解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古人对发展经济的那些事儿!
你想想啊,那古代的社会可不比咱现在,要啥有啥。
那时候的人们得想法子让日子过好,让经济发展起来呀!就说那陶朱公范蠡吧,他可真是厉害得很呐!他懂得审时度势,知道啥时候干啥买卖能赚钱。
这不就是古人发展经济的智慧嘛!就像咱现在,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在市场里闯出一片天。
再瞅瞅那吕不韦,那也是个人精啊!他不满足于只做买卖,还搞起了政治投资。
嘿,这可不是一般人敢干的事儿!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有些人,不满足于一份工作,还去拓展别的领域,追求更大的发展。
这古人的胆子和眼光,真叫人佩服啊!
还有那桑弘羊,提出了好多促进经济的政策。
他就像一个总设计师,精心谋划着经济的发展道路。
这和咱现在的经济学家是不是有点像呢?都在为了让经济更好地发展而努力着。
古人对发展经济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让生活变得更好。
这和我们现在有啥不同呢?我们不也是天天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奔波嘛!他们靠智慧和勇气,我们靠科技和创新,不一样的时代,一样的追求啊!
总之,古人对发展经济的办法和智慧那是相当了不起!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啥时候,发展经济都得靠脑子,靠勇气,靠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咱可得好好向他们学习,在咱这个时代把经济搞得更红火!让咱的生活更加美好!。
中国古代十大经商智慧
中国古代十大经商智慧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企业做的更好,创造更大的利润,这是每个企业的管理者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下面就是总结的古人十大经商秘诀,希望能对经营者的工作有借鉴意义。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古代经济管理学
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的“富国之学”以富国为目标的“富国之学”,这是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早在西周建国之时(约公元前1100年),尚父姜太公就提出要实现“国富而家娱”。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00年),齐相管仲明确提出“富国安民”的经济目标。
儒家的创始人孔丘,把“富国富民”看成是治天下的重要任务。
这是中国古代“富国之学”思想的雏形。
“富国之学”的成形是在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2世纪)。
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商鞅,二是苟况。
商鞅的“富国之学”是以“农战论”为核心的。
他说“国之所以富,农战也。
”这就是说,国家要富强,一是抓农业,二是抓战备。
在农与战二者的关系上,他认为农是战的基础;在富与强二者的关系上,主张富不离强,富是为了强;在富国与富民二者的关系上,他认为重点是富国,要富国就要限制富民。
可见,商鞅的“富国之学”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严格说来还未完全形成“富国之学”。
苟况的“富国之学”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封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论,是对先秦思想家关于富国富民思想的综合和发展。
其基本观点为:a.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b.提出“上下俱富”,把富国与富民统一起来,把民富作为国富的基础;c.认为“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窖仓库者,财之末也。
”即认为农业生产是财富的本源,而物资的储备只是财富的“流”,从而提出“开源节流”的财政方针;d.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主张“强本”(即发展农业生产),又强调“节用”(即节约消费)认为只要强本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西汉时期,“富国之学”有了进一步发展,这突出反映在桑弘羊的富国思想和政策上。
桑弘羊辅佐汉武帝理财数十年,推行了一套富国之策。
主要有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统一币制、经营公田和边境屯田等。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一些进步思想家们在继承古代的“富国之学”时,都与奋发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时代总任务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富国之学”以新意。
关于中国古代的经济学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的经济学论文中国古代经济学是世界上最悠久和丰富的经济文化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注重经济发展的国家,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都在研究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理论。
古代中国的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和货币经济等方面。
在农业经济方面,中国古代经济学家们着眼于土地的利用和种植技术。
他们研究了农业生产的生产关系,提出了许多与农业经济相关的理论,如收藏、耦草、耦牛、田制等。
其中,《齐民要术》、《农政全书》、《资治通鉴》等著作,都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另外,商业经济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商业经济主要包括生产、流通、交换等环节。
经济学家们在商业经济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和商业道德等理论。
例如《广陵散论》、《洛阳伤痍》,都是对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最后,货币经济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中国古代的货币经济主要包括货币的发行、货币的流通、货币的价值等问题。
《货泉论》、《货币志》等著作都是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学的重要代表。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经济学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经济学之一,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
通过对古代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还可以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古代中国经济学的贡献不仅仅停留在对农业、商业和货币经济的研究上,还在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税收、财政政策、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观点。
例如,对农田政策和土地税收的研究,对国家财政管理的倡导,都为当时的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古代中国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经济学家的思想和理论被后世学者所传颂,并且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经济学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为后世经济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智慧
2005-1-31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14日梁小民阅读23次
闲来无事,信手又翻起枕边那部《论语》,正好翻到《颜渊第十二》,里面记载了哀公与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兹将大意介绍如下:
哀公问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里钱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能不能将老百姓的税从百分之二十减到百分之十呢”
哀公说:“收百分之二十的税,国库里的钱都不够,如果减到百分之十,那不更惨了吗?” 有若再回答道:“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库里又怎么能有钱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够的钱,你又何必为国库里没有钱发愁呢”
以前也读过这则对话,但也只是这则对话无非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对百姓施加仁政,实现轻徭薄役,坚持藏富于民,但这次突然有新发现:若从公共经济学看,这则对话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关于税收的理论:“拉弗曲线”。
所谓“拉弗曲线”,是由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活跃于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提出的一个关于税收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这一理论就以其名字命名。
、要理解这一理论,先从一般人的认识说起。
一般人认为,税率越高,对于相同数量的税基来说,能征收到的税收越多。
比如对100元的收入征税,100元是税基,如果税率是5%,那么国家可以从中收取5元税收;而如果将税率提高到10%,国家可以从中收取10元的税收,与原来相比,国库中多了5元钱。
前文对话录中的哀公就是持这种看法的人,因为从他的话语中看出,他显然认为当税率为百分之二十时,将比税率为百分之十时多收到钱。
“拉弗曲线”理论却认为,税率越高,不一定意味着税收会越多;相反,还将使可能征取的税收数量下降。
具体地说,他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对征税对象多赚到的收入提高税率,国家的确可以多征到税;但税率提高一旦突破某个限度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加之主动纳税的热情不高,相反,偷税漏税动机增强,由此导致税基下降,国家能征到的税反而下降;如果国家将税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时,企业将因为利润下降而出现投资积极性下降,甚至可能因为不堪重负而倒闭,税基进一步下降,从而国家可能征到的税也进一步下降。
而“拉弗曲线”就是表明税率与国家总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平面坐标曲线,其横轴是税率,纵轴是国家总税收收入。
当税率从零开始上升时,国家总税收收入也随之上升;当税率上升到某一个值时,国家总税收收入达到最高点,这一点也被视为最优税率点;但如果税率继续提高,超过最优税率点,国家总税收收入开始下降;到税率达到100%,即将经济人所得全部征为税收后,国家总税收收入将降为零:此时人都活不下去,还交得起税吗?这种先升后降的峰形曲线,就是“拉弗曲线”。
再看《论语》中劝哀公减税的有若,他的想法是:荒年农民收入本来就不好,如果国家想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充实国库,无异于杀鸡取卵,最后的结果只会使农民更加贫困,而且农民想着一年到头干得那么辛苦,却都在给国家干,谁还愿意干活呢这样下去,会使国库将因无税可征更加空虚;而如果此时减税,表面上看,国家能征到的税少了,但农民却因此而休养生息了;一旦农民重新缓过气,整个国家重新富裕起来,税基扩大了,即使税率低一点,国家照样能征到更多的税,还会发愁国库里没有钱吗?
由此看来,有若的想法其实与“拉弗曲线”理论不谋而合。
而不同的是,有若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就提出了这样的想法,而拉弗是在晚于有若近两千年后的美国才提出这样的理
论。
因此,中国古人体现出的经济学智慧的确值得我们骄傲。
“拉弗曲线”理论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特别流行,“供给学派”也由此在经济学界名噪一时,这又有一个故事:1980年1月,里根刚竞选上总统,其竞选班子特别安排了一些经济学家来为里根“上上课”,让他学习一些治理国家必备的经济学知识。
第一位给他上课的就是拉弗。
拉弗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向里根推销了一通他的关于税收的“拉弗曲线”理论。
当拉弗说到“税率高于某一值时,人们就不愿意工作”时,里根兴奋地站起来说:“对就是这样。
二次大战期间,我正在…大钱币‟公司当电影演员,当时的战时收入附加税曾高达90%。
我们只要拍四部电影就达到了这一税率范围。
如果我们再拍第五部,那么第五部电影赚来的钱将有90%给国家交税了,我们几乎赚不到钱。
于是,拍完了四部电影后我们就不工作了,到国外旅游去。
”正因为里根本人的经历与“供给学派”提供给他的理论如此契合,所以,他一主政,就大力推行减税政策,从而也使得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而且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有类似思想的“拉弗曲线”理论登上了经济学主流的大雅之堂。
(《游戏着经济学》/ 郑州大学出版社/ 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