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语录及分析
孔子《论语》中名句注解与语言阐释
孔子《论语》中名句注解与语言阐释《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这部作品不仅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更以其简练、浅近易懂的语言风格和深远用意的辞约义富而闻名。
本文将选取《论语》中的部分名句进行注解与语言阐释。
这句话是《论语》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它表达了孔子的学习方法。
在这里,“学”指的是获取知识,“习”则指的是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即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说”在这里是“愉悦、欢喜”的意思,表达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句话意为“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句话强调了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只有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才能获得新的启示和认知,才能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行动。
《论语》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远用意的辞约义富而备受称赞。
其语言简练,浅近易懂,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在《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句话都富有深意和启发性,每一个词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的选择。
例如:这句话中,“知之”和“不知”都是关于知识的态度。
前一个“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后一个“知”则是智慧、聪明的意思。
“是知也”则是说,只有具备这种智慧和知识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整句话强调了诚实、正确的知识获取态度,以及智慧与知识的区别和重要性。
这句话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表达了孔子对人们处理彼此关系的建议。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句话强调了尊重他人、不以自己的意愿去伤害他人,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
《论语》是一部富含哲理、深具智慧的经典著作,其语言风格和内容既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又具有深远用意的内涵。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可以从这部古老的作品中找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尊重他人、获取知识、智慧与勇气等。
《论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语》二十八则含翻译
《论语》二十八则含翻译论语二十八则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以及丰富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引用《论语》中的二十八则经典语录,并附上对应的翻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诫我们,研究不仅要有思考,还要有实践。
仅有书本知识而不去思考和探索,是空洞的;而仅有思考而不去研究和实践,是危险的。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意味着善于花言巧语、外表美丽的人,并不一定拥有真正的仁爱之心。
人们应该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非外表。
3.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事时要坦诚正直,而不应该心怀不轨。
一个君子会以平和开放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挑战,而一个小人则不断感到焦虑与战战兢兢。
4.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持续研究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复与巩固所学知识,才能真正体会到研究带来的乐趣与满足感。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对应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要求人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像对待自己一样,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6. 吾日三省吾身。
这个语录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自省与修正。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一个君子应该在言行举止中展现出高贵美好的一面,而小人则相反。
8. 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这段话告诉我们,道德并不是与人为道相隔遥远的事。
若一个人连自己的行为都无法达到道德要求,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教导我们,无论和谁相处,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和经验。
我们应该借鉴善者的优点,积极改正自己的不足。
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具备合适的工具与条件。
《论语》经典语录及翻译
《论语》经典语录及翻译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的错误。
2.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做事情不要迁怒于别人,做错了不要再次犯错。
3.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我们应该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语。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每个人都希望富有和尊贵,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则不能接受。
5.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早晨听到真理,晚上就要死去也甘心。
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给别人看。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在寒冷的季节,才能看出松柏树不落叶的品质。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当一个人言行一致、品行端正时,他的影响力会非常大,甚至可以影响周围的人。
9.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花言巧语、伪装善良的人是非常少的。
10.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如果一个人没有品德,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
11.君子不器。
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1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微不足道。
1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习。
而小人则与此相反。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15.当仁,不让于师。
在面对仁义时,不需要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毫不犹豫地追求。
1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17.言必信,行必果。
说了的话就要做到,做事情要坚决果断。
1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
论语古代智者的经典箴言
论语古代智者的经典箴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无数的古人用智慧的言语来鼓舞人心、激励自强、引导人生。
《论语》是中国古代十分著名的经典,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和言论组成。
其言语深刻、生动,影响至今。
以下是几位古代智者经典箴言的简介: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恻隐之心。
”这句话出现在《孟子·离娄上》一章中,孟子说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仁爱的本质。
人类都有不忍心和恻隐心,因此他们应该像做事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
孔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是关于积累经验的名言,出现在《论语·卫灵公》一章中。
孔子认为,达成宏伟目标的关键是不断积累日常小事中的经验和成果,不择手段,不停歇,终有所成。
韩非子:“治国安邦,先去奢泰;养家富民,循序渐进。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五蠹》一章。
它倡导人们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可持续发展和适度满足自己需求的地方,避免一心一意的追逐虚浮的欲望,并通过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领先发展。
老子:“生之望,死之归。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
老子认为,人类的最终归宿是死亡,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珍惜生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
墨子:“非攻之不胜,攻之有余。
”这句话出自《墨子·非攻下》中。
墨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他这句话是在表达一种“以德报怨”的思想,认为和平是人类的福祉,而战争则是人们的悲剧。
以上几位古代智者的名言,在今天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这些经典箴言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塑造了人们高尚的情操,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论语全文 详解
论语全文详解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一部分《论语》的全文和详解: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在平时学习到新的知识后,能够经常去复习和运用,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这表明孔子认为学习并实践是十分重要的。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聪明的。
这表明孔子认为我们应该有谦虚的学习态度,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学习和提高。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领悟,这是可以作为老师的水准了。
这表明孔子认为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收获。
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每天都要多次自我反省自己的行为: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了呢?传授给他人的知识是否去实践了呢?这表明孔子认为我们应该自我反省,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原则。
以上只是一部分《论语》的内容和解释,这部经典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智慧和见解,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写作素材】孔子18条经典名言语录,句句精辟,令人醍醐灌顶、终身受益
孔子18条经典名言语录,句句精辟,令人醍醐灌顶、终身受益!1、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论语·里仁》【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论语·卫灵公》【译文】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马上到来的忧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述而》【译文】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论语·述而》【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译文】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论语·八佾》【译文】事情已经做了,就不用再提;已成事实,也不必再劝阻;过去的事情,再追问也没有必要。
7、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译文】不公平,在家庭中,有时很难做到。
8、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论语·里仁》【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译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1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译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1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13、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经典语录
《论语》经典语录《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以下是一些《论语》中的经典语录: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这句话意思是说,学习并且有时进行温习,是不是很令人愉快呢?2. “巧言令色,鲜矣仁。
” -《为政》这句话表达了做到心思无私,言行真诚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仁人。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述而》这句话意味着,在遇到三个人一起行动的时候,必定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有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去实践的人,喜欢实践的人也不如从中体验到乐趣的人。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公冶长》这句话表达了君子的胸怀开阔、坦诚正直,而小人却心存隐忍和惋惜。
6. “温故而知新。
” -《为政》这句话意味着通过回顾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获得新的见解和智慧。
7. “人见善则迁之,过则改之。
” -《颜渊》这句话强调了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同时也要懂得改正自己的过错。
8.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学而》这句话总结了孔子对于作为弟子应该具备的品德要求,包括孝顺父母,对待兄弟要友爱有礼,言之有信,关爱他人,亲近仁善之人。
9.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里仁》这句话指出,具有知识的人不会被迷惑困扰,有仁爱心的人不会感到忧虑,勇敢的人不怕恐惧。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不思考就是白费力气,思考了却不去学习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1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路》这句话意味着君子能够全面周到地考虑问题,而小人则只会片面比较而不全面考虑。
12.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 -《八佾》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孝敬父母的重视和尊重,强调要了解和关心父母的年龄状况。
《论语》中以上所列的经典语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整本书则充满了孔子及其学说的智慧和人生观。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与现代人的生活感悟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与现代人的生活感悟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流传至今。
而《论语》作为我国古代经典的优秀著作,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其中的经典语录不仅传递了古人的智慧,也在现代社会给予我们一些深刻的生活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论语》中的经典语录,以及它们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
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论语·学而篇》的开篇语。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愉悦。
现代社会的节奏快,人们常常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只有时时刻刻坚持学习,才能保持认知的更新,不被时代抛弃。
同时,从学习中我们也能获得愉悦,因为知识的积累能够提供自豪感和成就感。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篇》,表达了待人处事的原则。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冲突和争议,而《论语》中的这句语录提醒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以善待他人为出发点。
如果我们希望别人给予我们友善和尊重,就应该先从自己做起。
关注他人的需求,体谅他人的感受,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才能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论语·为政篇》中的名句,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自己的权益和表达自己的声音,而忽视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理解他人的内心。
《论语》中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合作和相处。
我们应该努力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去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在互动中实现双方共赢。
4. "礼以行之,以制定之,以敬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强调了对待礼仪的重视。
如今,礼仪意识逐渐被淡化,人们在社交场合往往缺乏应有的礼貌和呵护他人感受的意识。
然而,《论语》中的这句话提醒我们,社交礼仪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是一种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论语十则 工作启示
论语十则工作启示《论语》是一部包含着丰富智慧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了很多关于工作的启示。
通过对《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许多关于工作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我们的职场生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就以《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为线索,探讨其中蕴含的工作启示。
第一则:《学而第一》之“学而时习之”《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与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工作中,不能只是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则:《为政》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政”中孔子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和贡献,争取公平的工作机会和资源分配。
第三则:《里仁》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仁》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善待他人,不要通过自私自利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要尊重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去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
第四则:《八佾》之“不欲推迟,迁怒于人”《八佾》中孔子说:“不欲推迟,迁怒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责任心对待工作,不要因为工作上的困难而推诿责任,也不要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迁怒于他人,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任感,做到勇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困难。
第五则:《为政》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政”中孔子提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工作之余要不忘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只是局限于工作范围内的技术,而要学习更广泛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六则:《子罕》之“责其事而不责其人”《子罕》中孔子说:“责其事而不责其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分清责任,不要因为出现问题就追责他人,而要冷静客观地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则:《述而》之“不敏,不愿学”《述而》中孔子说:“不敏,不愿学。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孔子论语经典语录1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未知生,焉知死?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敬鬼神而远之。
5、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6、德不孤,必有邻。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知其不可而为之。
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温、良、恭、俭,让。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
13、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2、苛政猛于虎。
2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4、大德必得其寿。
25、无为而治。
2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3、因材施教。
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5、过则勿惮改。
36、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37、有教无类。
38、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9、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0、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1、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2、既往不咎。
4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44、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5、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6、当仁,不让于师。
47、大言不惭。
48、乘肥马,衣轻裘。
4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1、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52、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5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5、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56、过犹不及。
57、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58、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经典语句大全
论语经典语句大全《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而成。
《论语》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礼仪等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和故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名言。
《论语》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社会制度、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以下是论语经典语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第一》)解释: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取得成果后心情愉快。
2.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五》)解释:虚伪的言谈和假装的微笑不能代替真正的仁爱之心。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政篇·第十二》)解释:只有喜欢并享受学习的人才会比纯粹懂得知识的人更有优势,只有喜欢并享受做事的人才会比单纯热爱工作的人更有优势。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政篇·第九》)解释:有智慧的人不容易被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容易担心或忧虑,勇敢的人不容易害怕。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政篇·第十二》)解释:懂得知识不如喜欢学习的人优秀,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享受学习的人优秀。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八佾·内篇·第十五》)解释:诚实正直的人心态开放自然,视野宽广,而心怀不良的人总是疑心病重,心情不畅。
7.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第四》)解释:在父母错误的事情上进行适当的劝正,即使他们不采纳你的建议,也要尊敬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抱怨。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里仁篇·第八》)解释:懂得知识的人喜欢水,因为水不断生长扩张,像知识一样磨砺自己;有仁爱之心的人喜欢山,因为山能够容忍所有人,像仁爱一样能够容纳一切。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
论语六则原⽂及赏析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部分弟⼦⾔⾏的语录体⽂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论语则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原⽂及赏析篇1 原⽂: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罕》) ⼦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赏析: 第⼀则是学习⽅法和个⼈修养,启发⼈们热爱学习,加强⾃律。
第⼆则是学习⽅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修养,强调⽆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向别⼈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则是个⼈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则是个⼈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法,学习态度,个⼈修养。
《论语⼗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法、学习态度及修⾝做⼈的⼗条语录。
这⼗则语录都是格⾔警句,每⼀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且⽂字也颇具特⾊,句式整齐,⾳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
论语经典语录摘抄
论语经典语录摘抄论语智慧,点亮心灵灯塔;经典语录,指引人生航行。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论语·学而》【解读】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保持学习的乐趣,不断温习已学的知识,巩固提高。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为政》【解读】温习旧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就足以成为一名老师了。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善于从日常点滴中汲取智慧,不断温习反思。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论语·雍也》【解读】只知道是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热爱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才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语·述而》【解读】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虑不安。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培养宽广的胸怀,不要让狭隘的功利心束缚我们的人生。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述而》【解读】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改正。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善于从周围的人中学习,同时也要勇于改正自身的不足。
6.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论语·学而》【解读】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并加以实践?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时刻自我反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论语·颜渊》【解读】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善待人,与人为善。
8.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论语·卫灵公》【解读】真正的志士仁人不会因为贪生而损害仁德,反而会为了坚守仁德而舍生忘死。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论语》经典名句释义及赏析
【释义】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爱之心的。
【赏析】这是孔子的话。他指出仁者必须直言正色,要诚实。仁,绝非外在的华丽,矫揉造作只能是伪善,那种巧言令 色、以假面孔示人的人,是很少有仁者之心的,要注意提防。
0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赏析】这是孔子的话。孔子认为个人的朴实的内心与外在的表现(包括语言、行为、仪态),二者须配合适当。作为一 个君子要使自己内在的良好的品质与外在的表现配合得当,既有内在的美德,而又能表现出文雅的风度,这才叫文质彬彬的君 子。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论语·雍也》
0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论语·为政》
【释义】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赏析】孔子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经常反复地教导学生应该注意提高这五个方面的修养。孔子还以“文、行、 忠、信”即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诚信四种内容教育学生。
【出处】《论语·雍也》
【释义】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 下的事实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
【赏析】孔子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不喜欢有好的生活环境,他为的是向各国统治者推行自 己“仁”的思想,实践自己提出的“仁”。仁德的起源和推广都要从自己做起,自己做好了,再推己及人,彰显仁德。
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处】《论语·里仁》
【释义】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赏析】为了减少父母的担心,古人提出“父母在,不远游”。即便要出行,也不能漫无目的地四处云游,而应有个明确的 落脚处,好让父母能放得下心。
孔子语录孔子励志经典语录及其注解
孔子语录孔子励志经典语录及其注解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文学家,留下许多经典语录,今天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关于孔子的经典语录和它的解释,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孔子语录及其注解:1、有教无类。
——摘孔子《论语》译文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孔子《论语》译文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朽木不可雕也。
——摘孔子《论语》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摘孔子《论语》译文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5、礼之用,和为贵。
——摘孔子《论语》译文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6、有杀身以成仁。
——摘孔子《论语》译文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道不同,不相为谋。
——摘孔子《论语》译文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小不忍,则乱大谋。
——摘孔子《论语》译文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9、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译文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0、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译文政就是正的意思。
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1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论语》译文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译文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摘孔子《论语》译文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14、《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译文《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5、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译文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1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摘孔子《论语》译文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17、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儒家经典语录以及解释
儒家经典语录以及解释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强调道德伦理的观点。
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有高尚品质的人,他们注重追求义的行为,把道德准则放在首位。
相反,小人指的是没有道德修养、只追求私利的人,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道义。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儒家的"仁"的原则。
它指出,如果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出不好的行为或伤害,自己也应该避免对他人施加这些不好的行为或伤害。
它要求人们尊重他人并善待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儒家思想对于学习的重视。
它认为学习不仅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要不断地重复和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满足感。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礼记》)这句话强调了儒家对于知识谦逊的态度。
它指出,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真正追求知识和智慧。
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获得,而自满和自大只会限制自己的进步。
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
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有高尚品质的人,他们虽然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能够和平地进行交流和互动,并尊重彼此的差异。
而小人则是不愿意接受别人观点的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容易引发冲突和纷争。
这些经典语录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都在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人修养、实践学习和谦逊等方面。
它们希望通过这些提醒和规范,使人们能够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妙语录
xx经典名言名句xx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xx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xx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4、【原文】xx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xx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5.【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xx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6.【原文】xx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xx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7.【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xx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8.【原文】xx:“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xx:‘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xx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
论语为人之道经典语录
论语为人之道经典语录Introduction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一部伦理道德经典,论语中的语录对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与处世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分析其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的影响。
做人之道1. 诚信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诚实作为基本准则,不仅要对自己诚实,还要对他人诚实。
诚信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交往才能长久。
孔子语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行为准则•不撒谎•守信用•对他人真诚2. 礼仪在论语的语录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和谐与稳定,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孔子语录君子修道以立德,修身以安德,修家以治家,修国以平天下。
•尊重他人•尊重传统•保持礼貌3. 谦逊论语中也提到了谦逊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妄自尊大,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并且不以自我为中心。
孔子语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行为准则•不自大•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行为准则的实践1. 思考论语中的经典语录给予了人们许多值得思考的准则。
从这些准则中,人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实践方法1.仔细阅读论语2.反思自己的行为3.探索合适的行为准则2. 实践行为准则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逐渐将论语中的准则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处世方式。
1.从小事做起,比如遵守承诺、尊重他人等2.反思实践过程中的不足3.持续改进自己的行为结论论语是一本伦理道德的经典著作,其中的经典语录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遵循论语中强调的诚信、礼仪和谦逊,人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将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融入自己的生活,并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学而篇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理由: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
为政篇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理由:这段话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代表,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这段话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生活中,不管是不是身为一个管理者,都要把重点放在德治。
以德服人。
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说:美丽的笑容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转,把洁白的面容打扮得绚丽多彩,说什么呢?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画。
子夏说:礼是不是也建立在“义以为质”本性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子夏谈论诗经的问题了啊。
理由:这段话一开始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非常喜欢这句话,所以对于这段语录的印象格外深刻。
而这段话的转换也很快,从“绘事”聊到了“礼”。
充分说明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思想。
里仁篇第四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臣子的忠心表现在匡救国家社稷,朋友的道义表现在相互切磋,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言谈处事当中,也要有所注意。
比如国君有过错,臣子上谏,假使国君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尽心讲解,要是听不进去,那就不要再说了。
不知进退,一味憨直的屡屡让国君烦心,国君一定会讨厌再听到类似的话,不但不会认为臣子忠心,反而会觉得臣子在诽谤,最后只能自取其辱。
在国君周围的人一定要注意。
朋友之间,发现对方有过错就要加以劝导,假使朋友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好好劝诫,要是听不进去,那也别再说了。
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承受力,只图言无不尽,屡次三番,一定会引起朋友的反感,不但不会认为朋友有道德,反而会结怨,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疏远。
理由:子游这话是说给进言的人听的,对于听者来说,一定要明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故当虚心善受,让周围的人都乐于告诫自己,都愿意和自己切磋,时间长了,德行就会日益增长而过失就会日益减少,圣贤之道也就不远了。
一旦有了厌恶之心,对进言者冷眼相加,恶语中伤,对方一定会忌讳再进言,周围的人也会以此为戒,今后也就很少有人再进言了。
失去了周围人的意见,往往会思维蒙蔽,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公冶长篇第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
所以他的谥号是“文”。
理由:家喻户晓的成语“不耻下问”就出自于此。
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这正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地方。
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向人学习。
雍也篇第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理由: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生活的环境并不应该改变我们生活的心情,不要为外界环境所左右,而要坚持内心。
述而篇第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理由: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现代也非常值得老师学习。
所以,更被孔子思想的深度和超前度折服。
泰伯篇第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由:这段话中提炼出两个成语,一是任重道远,而是死而后已。
即使任重道远,也要一直追寻梦想,死而后已。
正是这种思想深深打动我。
子罕篇第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
末由也矣。
”颜渊喟然而叹道:“我越仰望它便越高大,我越钻研它便越坚固;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又在后面。
夫子很懂得循循善诱之道,他先使我博读文章,再使我用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使我欲罢不能。
我已竭尽我的才能,但我的前面似乎仍有夫子的学问挡着。
其学问如此之高,我虽有心跟随它,却感到无路可追呀。
”理由:这段话表明了颜渊对于老师的尊重,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教学魅力。
最打动我的是这个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不仅是对于老师的知识,对于任何难题我们都要有这种越战越勇的勇气和精神。
乡党篇第十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对于这段话的标点,存在一定的争议。
(1)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2)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
”接着询问马的情况。
理由:对于这段话标点的争议正是我喜欢的理由所在。
古人留下了很多精神至宝,但是也留下了很多谜题。
这些谜题正是古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先进篇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
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理由: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现在很多的还是大班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往往是忽略的。
而每个孩子都具有其个性,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材发展。
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么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欲望)恢复(周)的礼教,就是仁。
一旦能够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归向仁德。
实行仁德完全在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都有什么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一定按照这些话做。
”理由:孔子一直强调复周礼,因当时鲁国已被三家孟、叔、季把持了,他们各自发展着自己的实力,而国君已没有实权。
而这种形势最终会发展成谋君篡位,孔子心中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所以他说的克已,也是让这些贵族们不要过分,而维护周的礼,也就维护周的的天下。
可能我们会觉得孔子这不是在阻挡历史的车轮吗?历史的车轮总是要向前走的,孔子只是希望历史的车轮停在最有利于百姓生活,创造人民福祉的地方。
简单的说,周公所定的礼是非常符合人类的,在这种礼的规范下生活也是较安定,孔子不希望看到纷争,真正的国家乱起来,兴百生苦,亡百姓苦,这是孔子最不想看到的,所以他极力维护着周天下及君主的利益子路篇第十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道:“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子贡又说:“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行,最好是一个乡的好人都称赞他,一个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理由:孔子有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绝不人云亦云,随大流。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心中的一把尺子,按照一定尺度行事,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坚持应当坚持的,放弃应该放弃的。
而不是随大流。
宪问篇第十四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用德来报怨,可以吗?孔子说,错,如果用德来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只能是用正直来报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理由:孔子的这个观点还是很有新意的。
一般人都会认为“以德报怨”是道德的最高标准,然而孔子认为“以直报怨”才是。
“直”就是公正、无私,凛然、正气,鄙视、傲然,远去、拒绝。
让施怨的小人感到正义的威慑而心生恐惧,或改过自新,或收敛自已的恶行。
“以德报德”就是知恩图报,知恩不报非君子。
这样的观点给我们以启发。
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理由: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责己甚严,责人甚轻。
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君子的道德标准。
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多自我反思,少指责别人,把这作为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
因为人往往容易原谅自己把失误或者过错归咎于别人,所以生活中才会常有“抱怨”。
若是我们能做到先找自身问题,就能“远怨”。
季氏篇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