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
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
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同年他东游日本,较早亲眼目睹西方和日本的现代世界新气象。1893年,孙中山拜会王韬,王韬为其修改了《上李鸿章书》,推荐到《万国公报》上发表,并代为向李鸿章的幕僚加以引荐。1897年病逝,王韬走完了富有传
奇色彩的一生。
二、办报活动
王韬在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上是有特殊贡献的:首先在出版方面,从1849年夏出任上海墨海书馆编辑起,中经1872年创办香港中华商务总局,1885年在上海又创办弢园书局,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中华商务总局和弢园书局完全是他本人和朋友集资创办的,非外国资本,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的民族出版业。据今所知经他手先后编辑出版图书达60余种,这些图书除社科书籍外,还有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的图书,对中国传
播新文化起了积极作用。他编辑出版了名家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较早介绍了日本国的风土人情;他重视言论,对郑观应编的《易言》手稿即予出版,郑后来修订成《盛世危言》传世较广,影响较大。还有名家邝其照的《华英字典》、《英语汇腋》。他与西方学者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人合作编译的《西国天学源流》、《格致新学提要》等也极为重要。在他编辑出版的图书中,有他自己著作二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一本是1870年著《普法战纪》14卷。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日本学术界翻译出版,视为又一本魏源《海国图志》。该书中第一次编辑了世界名歌——《马赛革命歌》。这是中国最早翻译的一首外国歌曲。第二本书是1883年王韬著《弢园文学外编》,全书12卷20万字,收录王韬主持《循环日报》时发表的政论,其中不少篇章在国内其他报予以转载过。这些政论,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抨击清政府腐败无能,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旗帜鲜明提出向西方学习,走变法之路,这些观点堪称中国近代史第一。在写作上,“纪事述情,自抒胸臆”⑴,语言流畅简洁,推理严谨、缜密。《中国文学史》评论:“文章画俗记,在散文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⑵此著已被当代新闻学界定为中国新闻代表作之首。
其次创办新报卓著成效。王韬除在上海编书时,参与编辑中国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之外,还曾担任过《华字日报》主笔。旅欧返港后,他与朋友黄平甫创办了第一份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大型日报《循环日报》。并任主笔。《循环日报》1874年5月创刊于香港,报纸取名“循环”,是因为王韬认为,“弱即强之机,强即若
之渐,此乃循环之道也”。⑶“循环”意味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如天体运行)。王韬选用此名,明显的反映了他那循环史观的深刻背景,也说明他认为中国很可能再次成为强国。《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⑷为办报宗旨,《循环日报》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它不仅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而且也是这个时期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宣传政治思想观点的重要讲台,在传播改良思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报纸既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又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评论洋务,鼓吹变法自强,重视言论,开我国政论报刊之先河。他主张设议院、广贸易、开煤矿、筑铁路、兴纺织、造轮船、办学报。他的这些思想成为康梁变法的纲领。《循环日报》每天有“论说”一篇,1000字左右,由王韬亲自执笔,体材广泛,诸如欧州政局、俄土战争、国内稿片贸易,洋务弊端,等等,王韬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富于感情,文笔流利、理论深刻,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报业和以后的维新派办报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开创了中国报刊政论传统。对新闻增加篇幅,扩充面积。出版晚报、发表副刊、字句加圈点,增加专电,这在当时其他报纸未曾有的。王韬是位进取型的企业家,锐意创新。王韬还提出了先进办报思想:①强调言论自由;②报纸的作用在于“上下通达”、“内外通达”⑸;③编辑素质
高,要知识渊博、品质高尚;④新闻必须真实。1884年王韬举家迁回上海后,又继续担任《申报》编纂主任。
王韬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奠基地位得到了广泛的承认。罗斯威尔·布林顿断定他是“香港中文报纸早期发展中的首要人物”⑹——他对中国报纸的贡献恰如梁启超后来对杂志的贡献。林语堂说王韬是
“中国记者之父”。
王韬的一生是新闻家的一生,出版家的一生。在新闻出版史上是
功不可没的。
三、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王韬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接触西方、介绍西方文化,并亲身到国外游历考察相当一段时间的第一人,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功不可没的一员大将。他以传播西学,宣传改良为己任,潜心著述,陆续撰写了《火器略说》1卷、《法国志略》12卷、《普法战纪》20卷、《弢园尺牍》12卷、《瀛濡杂志》6卷、《老饕赘语》8卷、《遁窟谰言》12卷、《海陬冶游录》7卷、《花园剧谈》2卷、《艳史丛钞》2卷、《翁牖余谈》8卷等书。⑻这些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科技又有政论,还有方志、游记、笔记、小说等。其中《法国志略》以自己研究法国史的成果,比较中法两种制度的优劣,为中国怎样改革提供借鉴。《普法战纪》在翻译张宗良等协助下,先撰写成14卷,描述1870年秋至1871年所发生的普法战争,一发表即受到欢迎,不久再版即增至20卷。这是王韬生前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