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
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
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
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
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
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
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
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
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
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
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
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
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
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
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
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
王韬
同治九年(1870年)4月,王韬回到香港,在鸭巴甸(今香港仔)租了一间小屋,名之为“天南遁窟”,自 号“天南遁叟”,从事著述之余,仍旧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 纪》,先后在《华字日报》《申报》转载。
同治十二年(1873年),理雅各返英,王韬买下英华书院的设备,于次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 —《循环日报》。随后王韬任主笔十年之久,共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变法,兴办工业以自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效力书馆
上书天国 避难香港
欧洲之旅 办报生涯
旅日考察 终老上海
清道光八年十月四日(1828年11月10日),王韬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初名王利宾。五岁时,由母亲教识字。父亲王昌桂是乡村私塾先生,其随父亲熟读四书五经,打下扎实的经学基 础。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王利宾到昆山应县考,中秀才。督学张芾称赞他文章笔法奇崛,因此得以以第一 名入县学。为纪念此改名为王瀚。
王韬继承了古代进步思想家的民本学说,并把它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理念溶合起来,使它成为一种批 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武器。 在承认“民”决定国家治乱和民族盛衰的前提下,王韬提倡以“重民”取代 清朝的“轻民”政策,他认为首先要通民情,达民隐,撤专制堂帘;各级官吏要与民沟通,与民共其忧乐;其次, 开放言路,尊重百姓的问政权;再次,与民开诚布公,实行政事公开。地方官亦由百姓选举。王韬把传统的民本 思想朝向近代民权思想拉近,创造了颇具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新思想,引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潮流。
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867年12月15日),受到朋友的邀请和资助,王韬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游历。他取道 新加坡等地,出地中海,经意大利墨西拿抵达法国马赛,又转搭火车经里昂到达巴黎,游览罗浮宫等名胜后搭火 车到加来,转搭渡轮到英国多佛尔港,最后到了伦敦。 在伦敦,王韬应邀前往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介绍孔子 的仁爱之道。
王韬
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 1、外国入侵中国更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吞并土地,抢 占疆域。指出侵占领土,以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 资本输出市场是侵略者的“深算长技阴谋秘智”。 • 2、坚决反对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 还认为外国与中国协定关税是对中国自主权的侮辱。 • 3、针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他提出重视商务,以 “自握其利权”,并进而“夺西人之利”。
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 不过,王韬的反侵略思想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弱点。 他主张对付外国侵略“有时亦不尽以势力行事”, 而可以通过外交上的“开诚布公,讲信修睦”,达 到“战胜于无形,驾驭与不兵”的目的。王韬还认 为在各国竞相与中国“通商”的形势之下,英为自 利计,“欲中国富强”,因此可以结好英、日,以 彼为援,互为唇齿。说明了他对外国资本主义抱着 不切实际的幻想。
文化观
总结:
• 王韬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不仅在封建官僚阶梯上无一官半职,而 且遭 到通缉,身为“圣朝之罪人,盛世之遁叟”。他接触西方事 物又较早,是中 国最早游历西方世界的先进人物。这些因素很容 易促使王韬在思想上背离传 统而走得较远。但是,王韬毕竟早年 接受过系统的封建教育,对四书五经、 宋明理学、词章帖括等均 有考究。他是在固有知识架构下去理解、去接纳西 方事物和西方 思想的。这一方面的因素又常常拖住他背离传统的步履,使他 每 走一步都显得艰难沉重。美国学者李文森在剖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的思想状态时曾提及,中国知识分子在 思想转变过程中有一个理 智与情感的分离,即在理智上他们毫无疑问地承认 西方价值,但 在情感上便免不了对儒家旧说缱绻不舍。王韬在理智与情感的 纠 缠中恐怕也有相似的情形。不管他理智上是如何憎恨传统,在情感 的下意 识中他时常回过头来欣赏一下传统的美妙。这是王韬思想 中激进与 渐进共生共存的深层原因。
第一讲 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王韬
理雅谷
•王韬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避难数月后, 逃到香港。 •1862年10月4日,王韬到达香港,结 识英国汉学家、英华书院院长理雅谷, 帮助他翻译中国古典经籍。 •1867年底,随理雅谷到英国,1870年 回国。 •1874年1月5日,和黄胜创办《循环日 报》。 •1879年出游日本。 •1884年回上海,为《申报》的重要撰 稿人。 •此后出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 •1897年因病去世。
王韬 名字及 出生地
王韬 家庭 成员
父亲王昌桂,字肯堂,“著籍学官, 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 母亲朱氏为苏州城外陈墓镇人,能 诗会赋,知书识礼, 兄弟姐妹六人,三个哥哥都在刚刚 出生十日间“以痘疾早殇”。 弟弟王利贞因吸烟成瘾,二十七岁 谢世。 姐姐王瑛长王韬三岁。
王韬 经历 简述
•1845年,王韬考中秀才。 •1846年,参加南京乡试,未中。后来, 王韬对科举考试产生厌倦,未再投考。 •1848年拜见墨海书馆负责人:传教士麦 都思。 •1849年秋,任墨海书馆中文编辑。 •任职期间,多次上书清政府当局,献 “御戎”、“和戎”、“平贼”之策,但 未受重视。 •1861年春,陪同外国传教士到太平天国 京城南京游历,结交太平天国领导人。 •此后上书给苏州地方长官刘肇军《上逢 天义刘大人禀》,后被清军缴获。清政府
课程内容简介
水门事件 西方名记者点评 王韬 邵飘萍与林白水 范长江 邹韬奋 外国记者与中国革命 (史沫特莱和斯特朗) 斯诺和《西行漫记》 邓拓 穆青
中国著名记者名录
田海歌—海明威 刘唐庆—李普曼 崔 亮—法拉奇 王祝平—王 韬 陈 凯—邹韬奋 郑 智—史量才 路晓萌—范长江 十八 喻 丹—黄远生 刘 韬—储安平 贺山秀—梁启超 齐 娟—邵飘萍 蒋 雯—胡政之 蔡 静—张季鸾 冯 艺—成舍我 朱 丹—林白水 贾 淋—王芸生 何云宝—瞿秋白 岳 念—徐铸成 陈 雪—廖承志 李万霞—子 冈 汪 玲—艾泼斯坦 王琬清—羊 枣 潘 虹—白修德 胡延娟—史沫特莱 邓 玲—韩 丁 刘珈岑—斯特朗 杨茂霞—杨 刚 黄玉兰—埃德加· 斯诺 欧 阳—约翰· 里德 吴宗晏—赵浩生 黄思逾—费彝民 余 娜—邓季惺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王韬(1897-1957)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1.新闻理论与实践推动: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和倡导者。
他投身于新闻事业,深入研究新闻学理论,探索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他提出并倡导了新闻事业需要追求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2.新闻教育的推动者:王韬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积极参与新闻学科的建设和教育改革,创办并主编了《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推动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他提倡新闻学科应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闻人才。
3.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王韬注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提倡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业务技能。
他提倡工作者应当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如道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4.媒体的改革与创新:王韬提倡媒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信息传递的作用,推动媒体改革和创新。
他提倡媒体应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调查报道,对权力进行监督,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5.学术交流和合作:王韬大力倡导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内外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中国新闻学在国际上的交流和发展。
他致力于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中国新闻学的国际化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理论与实践推动、新闻教育的推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媒体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
他的努力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新闻人才、推动媒体改革和提升新闻学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王韬的生卒年及籍贯问题
关于王韬的生卒年及籍贯问题别、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王韬是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由于上书太平天国而遭清延通缉,一直漂泊在外,因此关于他的生平史实争论也比较多.本文就王韬生卒年月及籍贯两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王韬生卒年月籍贯~.。
王韬一生的经历可谓颇丰.因此学术界对于他的一些生平史实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争议,本人经过细、致的整理与发掘.将最引人关注的两个史实考订阐述如下:..。
一、关于王韬的生卒年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王韬生年问题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的。
基本没有什么异议。
因为王韬在《瞍园老民自传》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生年:“老民以道光八年十月四日生,初名利宾。
”①道光八年十月初四,换算成公历的话,就是1828年11月10日。
、而关于王韬的卒年月日.历来争议很大。
其中,陈其元最早在《庸闲斋笔记》中提出了王韬在1862年上书太平天国后即遁入墨海书院以死。
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违背常理的:试问,假如王韬1862年就死了,那么后来流亡香港、游历英法、访问日本等历史事件怎么解释呢?他的一系列著作,以及《循环日报》、《申报》上的一系列文章又是谁写的呢?所以这种说法很快就被否定了。
在这之后。
又有1886年说、1890年说、1895年说、1896年说、1897年说等等,但是这些说法大多数被后来的学者否定了.只有1897年之说是较能为学术界所认同的。
首先。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吴静山先生在其所撰写的《王韬事迹考证》中指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七十岁。
夏四月。
卒于城西草堂。
”⑦然而,赵意诚先生在其所作的《王韬考证》中则认为:“一八九七年七十岁,仲夏《文录文编》及王氏校刊吴县冯桂芬《校邻庐抗议》刊于沪上。
仲夏以后逝世。
”‘魄意诚先生的观点在一开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学者胡适、徐光摩、恒慕义以及香港学者罗香林、台湾学者吕实强都认为王韬卒于1897年秋,《王韬评传》的作者忻平也同意此说,甚至连王韬家乡江苏角直的王韬纪念馆中的生平介绍,也采用了1897年秋天逝世说。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王韬是中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他创办了首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报刊,影响了不计其数的有识之士,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故事王韬曾在香港创办了好几份报纸,他是中国新闻史的先行者。
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政府应该注意到报纸的重要性。
报纸能够增长老百姓的见识,让他们知道世界史,明白世上的国家不仅只有一个,世上的书也不只是四书五经。
不仅如此,报纸也能让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宣传中国。
第二王韬把自己对时事的理解和中国政治结合了起来,摒弃了当时言不轮陈规的陋习。
新闻人要敢说敢写。
受到王韬的启迪,大量的时政新闻见报。
这些言论成为了维新派的启蒙。
王韬的文章写得都是时事,针对性强,让读者能更理解内容。
在以往,报纸上登的都是一些八股文章。
在王韬之后,报纸才开始大量刊登一些时事新闻,大大加强了报纸的舆论功能。
第三王韬认为新闻工作者做好品格端正,通晓古今。
王韬引进了外国的执笔手法。
王韬认为不是什么观点都能见报,要经过慎重地挑选。
王韬认为一个公正的笔者才是一个真正的主笔者。
王韬说过,西方的报人地位极高,他们书写的文章在民众中造成的后果足够左右朝政。
在西方,公平的报道会得到人们崇高的敬仰。
王韬在那时就超前地得出报纸的重要性以及执笔人素质的重要性。
只有品德和才华都具备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主编。
王韬的新闻思想一直激励他的继任者,他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王韬和洋务派的联系王韬是晚清的知识分子,是最早的洋务派。
那时候朝廷还固步自封,王韬就已经看到海外的长处。
王韬洋务派等成员认为中国不管是制度还是观念都有着非常阳中的缺点,他提出需要改革,真正彻底地改变中国。
不然的话,中国迟早会被世界淘汰。
王韬与上海的教会颇有渊源,不仅在那学会了英语,还接触到了西方的新鲜事物。
王韬学识渊博,将外国文献本土化。
所书所著影响了后来的维新派。
王韬
王韬(1828~1897)初名利宾,又名翰,字紫诠,江苏长洲(今吴县)人。
1862年赴香港后更名韬,使用笔名天南遁叟、遁窟废民、弢园老民、欧西寓公等。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政论家。
18岁中秀才,后因乡试不中,遂弃八股而致力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赴沪,受雇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协助艾约瑟、伟烈亚力等翻译西书,并参与《六合丛谈》编撰工作,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
1861年与艾约瑟作金陵之游,会见了不少太平天国官员;也曾准备上书曾国藩,陈“平贼”之策。
1862年初回乡省亲时,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刘肇钧,为太平天国陈战守之策。
事发后被清政府通缉,得英国驻上海领事之助,逃往香港。
居港期间,在英华书院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把中国经书译成英文,并于1864年主编英国人罗郎也所办的《近事编录》。
1867年冬,应理雅各之邀赴英国“佐译经籍”。
旅英三年,两度游法,增加了对西学和西方社会政治的了解,改良思想开始形成。
1870年春返港,积极为报刊撰稿,所编译的《普法战纪》在《华字日报》连载,影响颇大。
1871年,与友人合资收购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创设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与黄胜合作出版《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办报宗旨,为《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评论时政,主张变法图强,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杰出报纸。
1879年曾访问日本。
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后回沪定居。
1885年开设弢园书局,1886年任格致书院掌院,并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撰稿。
1897年5月病逝于上海。
其著述颇丰,有《弢园文集》、《弢园文录外编》、《瀛寰志略》、《弢园尺牍》等数十种,其中《弢园文录外编》所收多是他为报刊所写的政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为文,贵在纪事述情,自抒胸臆,风格不拘一体,为时人所称许,被新闻史家誉为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王韬泰西日报,约昉于国朝康熙时。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办报思想和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 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新闻思想可概括为新闻自由、报刊功能以及报刊人才选用三个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报刊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 始于戊戌变法时期,它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期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余家, 他们的办报活动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使报刊成为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宣传救亡图存的“利器”。
其中也涌现了一批政论家,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政论报刊。
而王韬作为我国“具有专门办报思想的第一人”, 他在主持《循环日报》工作的十年间, 不仅开创了新的报章文体, 而且还撰写三篇专文表达报学思想, 在开放的心态和“君民共主”的政治理想层面上要求清廷放宽言禁, 阐明报纸的功能、办报的目的、新闻自由思想以及办报人员选用等问题, 这些内容构成了王韬新闻思想的全貌, 代表了国人办报之初在新闻理论方面的最高水平, 也昭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一、关于新闻自由思想的阐述纵观整个封建社会, 言禁永远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捍卫王朝统治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言禁的顶峰当属清朝, 即便是在晚清末年出现的传教士办报, 也不得不顾及到清朝廷严苛的言禁制度。
而王韬是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他举伦敦的《泰晤士报》为例, “国家大事视其言以别”说明如果报纸编排得当并广泛发行, 便能影响事态发展, 并有效地阻止当政者权力滥用。
所以他一再呼吁进行放宽言禁, 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允许报纸“指陈时事, 无所忌讳”, 便以形成“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王韬的观念虽然用的是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的思考方法, 但毫无疑问的是, 近代意义的报业及报纸观念正是在王韬这些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向西看、把西方作为参照对象的过程中导入的。
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与《循环日报》新闻101xx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1862年到香港后改名为韬,字仲弢,又字紫诠,江苏吴县人,有“弢园老民”、“天南遁叟”等多个笔名。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中国著名报刊评论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创者。
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即: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①王韬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儒家教育,18岁考取秀才,以后考举人屡试不爽,遂无意于科考,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21岁的王韬受雇于英人麦都思开设的上海墨海印书局担任编辑。
这是王韬走向世界的起点。
他在墨海和麦都思、艾约瑟等外国传教士共事达13年之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的熏陶,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1862年1月初,王韬回乡探母,于当月22日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李秀成部将刘肇均,建议太平军对上海采取“阳舍而阴攻”的策略(因此获外号“长毛状元”)。
后来李鸿章率领的清军占上海,这封3900多字的信落入清军手中。
王韬因此被通缉,于5月23日避入英国驻沪领事馆。
10月4日乘船离开上海,11日抵达香港。
这是王韬一生最大的转折。
王韬在香港生活了23年,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并在1867——1870年随理雅各游历欧洲,了解了西方国家的富强及其历史渊源、现实政治制度,体察到报纸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广设报馆,改良政治。
1870年春返港后,王韬为报刊撰稿,《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一书。
1873年,主持香港英华书院的理雅各回英国,王韬和黄胜②集资买下该院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2月4日,已是改良主义者的王韬创办了《循环日报》,将西方报纸的的编辑理念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为中国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84年,在李鸿章的默许下,王韬返回上海定居。
他继续著书,为《申报》、《万发国公报》写稿,还创办了弢园书局,担任过格致书院掌院。
王韬与中国报刊
王韬与中国报刊19世纪70至80年代,近代中国产生了首批为数不多的国人自办中文报刊,打破了外国人在华的报业垄断局面,书写了近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光辉灿烂的报业奋斗史。
王韬是近代首批国人自办报刊创办者当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创办了近代历史上影响最久的中文报刊,而且以大量思想个性鲜明的评论文章,完善了传统报刊的结构构成,奠定了后代中文报刊重视评论的优良传统。
王韬(1828—1897),江苏吴县人,原名利宾,又名瀚,1862年改名韬,字仲强,又字紫铨,有搜园老民、天南遁叟等多个笔名。
王韬出身寒门,童年启蒙教育是在母亲的督导下进行的。
少年王韬的读书目的明确指向封建科举考试,希望一朝中式而名扬天下。
1846年王韬随父亲一起去南京参加举人考试,最终未获通过。
王韬的积极斗志受到极大挫伤,他开始抱怨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三年后,王韬的父亲不幸去世,家庭责任和生活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
王韬于1849年秋接受新教伦敦会办“墨海书馆”聘请,担任中文编辑,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报刊事务,并进一步研究西学。
近代意义上的报刊由四大要素构成:新闻、评论、广告和副刊,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报刊评论又被喻为报纸的号角和灵魂。
然而在中国报业史上,报刊评论的出现却是十分艰难的。
近代中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和王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报刊评论第一人。
1815年8月,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南洋的马六甲问世,其主编是英国传教士米怜。
月刊上每期均有站在基督教立场上的一些言论,这便是中文报刊评论的雏形。
1833年8月,我国境内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主编郭士立同样是传教士,但他却对世俗社会问题有着更大的兴趣,再加上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内在驱使,促使他很快将月刊的内容重点“从天国转向了人间”。
另外,这一时期的其他“外籍”中文报刊也都很重视报刊评论的地位,其发展呈雨后春笋之势,这种局面引起了满腔爱国之情的近代中国报业人士的极大关注。
王韬讲解
人物简介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人,原名利宾,字兰卿,出身于塾师家庭。
18岁中秀才,1849年赴上海,受雇于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所办的墨海书馆,协助翻译宗教和科学书籍,帮助编辑中文杂志《六合丛谈》,广泛接触西学,并于1854年受洗入教。
1862年,因风传他化名向太平军将领上书献策,遭清廷通缉,在英国驻上海领事的庇护下逃往香港,此后改名韬。
他在香港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1867年至1870年随理雅各去英国继续译书,游览了伦敦、爱丁堡等城市,到牛津大学等处作过学术演讲,并顺道游历了法、俄等国。
英、法等国的物质文明、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给他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刺激。
1874年起,他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积极宣传变法自强。
1879年曾到日本访问,结识了一批日本朋友,也结识了在中国驻日使馆任职、日后成为著名维新人士的黄遵宪。
1884年,获李鸿章默许,回上海定居,翌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
1897年病逝于上海。
王韬一生笔耕勤奋,著述不下四十种,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天文历算、小说笔记等。
这里是王韬生平的简要介绍,一个人正站在你面前的人,不仅代表现在进行时的他,而且是他的过去和现在融合的映照。
王韬的个人经历对他日后的办报工作与新闻理念有至关重要影响。
思想根源儒家思想王韬家学深厚,祖上四世“读书习儒业,有声庠序间”。
王韬本人也是“毕读群经,旁涉诸史”,有着深厚的儒学基础。
变革思想热衷于对传统圣王思想的改良,道教思想生为至悲,梦为至乐基督教义受洗,信奉基督教西学思想墨海书局编译西方书籍,与西方人深入的接触,游历西方、体验民俗办报历程王韬让报纸“取西制之合我者,讽清廷以改革”,开启了近代文人论政之先河。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无疑是百年言论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日报,却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办成功的中文报纸。
在它之前,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发行量很少,而且没多久即停刊了,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王韬
课文注释:王韬王韬(1828—1897),近代中国著名洋务思想家、政论家、报人、文学家。
初名利宾,字兰卿,入县学后改名瀚,字懒今,后更名韬,字仲潜,一字子潜、紫诠,自号天南遁叟,晚年称弢园老民等。
1847年,王韬迫于生计接受英国伦敦会新教传教士麦都思的邀请,到墨海书馆任编辑,由此改变了王韬一生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观念。
在翻译西书的同时,王韬十分关心时事,不断地抨击列强在华的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不断抨击清政府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各种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1862年2月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把改良政治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
不久,王韬的上书被清军获得,清朝官员指控王韬有通太平军之嫌,派兵捉拿。
当年10月逃至香港。
开始了长达22年的流亡生活。
在此期间,王韬翻译《尚书》《诗经》等中国儒家经典,还游历了英、法等国,使他大开眼界,深感中国的落后与差距。
王韬对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很感兴趣,专门到伦敦英国议会参观,多次去旁听英国下议院开会,目睹议员们在议院中自由表达对“大政重务”的看法。
王韬称这种政体为“君民共主”。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亲自撰写文章,评论时政,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率先喊出“振兴中国”、“变法自强”的口号。
他主张中国学习西方,扫除封建偏见,重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他在《循环日报》上撰写《变法》(上、中、下三篇)、《变法自强》(上、中、下三篇)、《重民》(上、中、下三篇)、《洋务》(上、下两篇)、《尚简》、《治中》等数百篇政论文章,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变法”主张,具体提出了变法图强的纲领、方案。
王韬强调要在变法的基础上,治理中国内政,变革封建专制政体及其制度,仿效实行英国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进而建立新的资产阶级的国体。
王韬用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来观察中外历史的演变,肯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变化的趋向,肯定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认为中国只有变法,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顺应时代潮流。
如何评价长毛状元王韬?王韬的政治理念 王韬的诗
如何评价长毛状元王韬?王韬的政治理念王韬的诗王韬,初名王利宾、王翰,字兰瀛、懒今、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
清朝道光八年在苏州长洲县甫里村出生,道光二十三年在上海西草堂病逝。
王韬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新闻工作者。
他创办《循环日报》,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定人。
而他在报纸上发表的关于政治的评论著作,又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是中国传统名士和近代新派人氏的结合体,为什么这样说呢?王韬五岁的时候开始跟随自己的母亲识字,后来又跟随自己的父亲读书。
因为他的父亲是私塾先生,所以王韬自小就接受了非常正统或者说是系统全面的儒家教育。
他自幼开始习读《四书》、《五经》,在父亲的教导下打下了坚实的经学基础。
年长之后,王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前往上海探视自己的父亲。
在这一段时间里,王韬接触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后来与上海墨书馆中的多位外国传教士结实,并且接受邀请进入书馆工作,在这期间不仅接触了《圣经》,甚至还接触了许多其他西方著作。
因为王韬帮助传教士进行西方著作的翻译工作,实际上他能非常正确的理解这些著作中的知识。
便是在这一段时间里,王韬开始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知识。
再到后来,王韬又接受朋友的邀请和资助,开启了自己游历欧洲的旅程。
在欧洲游历期间,王韬直接感受了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欧洲社会。
传统思想和新式思想,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在王韬这儿碰撞,使得王韬在具备中国士子优良品质的同时,又具有西方的开拓性。
王韬是维新派人士,是最早接触维新思想的人。
现在许多人认为维新派,其实就是以梁启超、康有为为首,进行维新变法的那一拨人。
但实际上梁启超、康有为只是将维新思想,通过政府付诸于实践。
维新思想并不是自他们开始,也没有自他们结束。
从欧洲回国之后,王韬又在祖国居住了一段时间,便接受重野成斋、《报知社》主笔栗本锄云、蕃士冈鹿门等日本名士的邀请,前往日本考察。
王韬
新闻: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 2、办报目的是立言; 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4、言论自由; 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政治:主张变法自强和君民共主论 经济:主张实业救国,减轻商税征收 军事:主张军事改革
返 回
早期翻译国内外著作,对西学东渐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做出了 贡献。 在天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和游记有助于国人了解外 面的世界。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发展 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故被认为是 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他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 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梧桐时文和八股文的局限,强调文 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之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文法, 墨守成规,对报章问题和政论文风的改观和发展影响很大。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 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因此王 韬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
返 回
旅日考察:
王韬的《普法战纪》一书和发表在《循环日报》上的变法维 新政论,深受日本维新派重视。 1879年,王韬应邀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结识一 批日本维新人士 ,考察了城市,写成《扶桑游记》。
返 回
在香港:著有《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 是有关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在欧洲:《漫游随录图记》,记录了每地的所游所感; 《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至日考》应用西方 天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日食纪录。 在日本:《扶桑游记》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编 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 《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 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 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
晚清思想家王韬
一、人物简介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
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甪直镇)人。
1845年考取秀才。
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
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
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
1870年返香港。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
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
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
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二、人物侧记墨海书馆。
道光二十八年(1847年)王韬到上海探望父亲,顺便参观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主持的墨海书馆,受到麦都思和长女玛丽、二女娅兰的接待,款以葡萄酒和音乐,并带领参观“光明无纤翳,洵属琉璃世界”的印刷厂房。
王韬对按字母次序排列整齐的活字架,一天能印几千本书的活字版印刷机很感兴趣,种下日后自己办书馆的种子。
王韬在墨海书馆结识了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传教士。
1848年,王韬父亲病故,王韬此时家有娇妻幼女,必须寻找工作,维持生计,幸得传教士麦都思的聘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墨海书馆的工资固定,比他在家乡教书所得高的多。
新闻人物王韬
新闻人物王韬一百多年前,一中国人说:“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
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
”第一部官话《圣经》的翻译者。
第一家中国人自办成功的华文日报《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第一家华商出版社,中华印务总局的创始人。
第一个登上西方世界最高学府牛津大学讲坛的中国人。
是命运把王韬引入了记者的生涯——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一、生平经历新闻报纸之父——林语堂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后改名瀚,王韬是流亡到香港之后改用的。
(一)童年和少年时期:江苏苏州甫里(1828-1849)—儒家道义之少年才子(二)沪上畸零人——口岸知识分子上海墨海书馆(1849-1862)——精神煎熬的中年名士家庭多变故、无后的折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编译《圣经》、《光学图说》、《西国天学源流》等编辑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1857)功名:上书清廷和太平天国运动领导“长毛状元”1874.2《循环日报》(三)香港流亡(1862-1884)——精神蜕变新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受聘英华书院(理雅各)翻译《诗经》等1867-1870年欧洲之旅——新闻思想的萌芽《普法战纪》《华字日报》主笔1874《循环日报》1879旅日考察《扶桑游记》收集香港资料《香港略论》等(四)终老上海(1884-1897)——魁儒硕彦1885创办弢园书局1886主持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育1897.5.24病逝于上海二、王韬与《循环日报》(一)创办历程1871年英华书院停办——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黄胜创办中华印务总局——1874.2.4《循环日报》报名:天道循环,自强不息戈公振:“循环”就是指“革命”——《中国报学史》方汉奇:“三王之道”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政治思想科恩:反映了王韬的循环史观张海林:变法的代名词;世界一体,天下大同;对个人经历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命运的期待(二)改良与创新(特色)1、编辑出版:日报(周日除外)发行1975《循环月刊》1878年出版晚报后来还出版《循环世界》副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
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
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
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
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
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
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
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
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
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
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
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
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
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
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
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
同年他东游日本,较早亲眼目睹西方和日本的现代世界新气象。
1893年,孙中山拜会王韬,王韬为其修改了《上李鸿章书》,推荐到《万国公报》上发表,并代为向李鸿章的幕僚加以引荐。
1897年病逝,王韬走完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二、办报活动王韬在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上是有特殊贡献的:首先在出版方面,从1849年夏出任上海墨海书馆编辑起,中经1872年创办香港中华商务总局,1885年在上海又创办弢园书局,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中华商务总局和弢园书局完全是他本人和朋友集资创办的,非外国资本,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的民族出版业。
据今所知经他手先后编辑出版图书达60余种,这些图书除社科书籍外,还有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的图书,对中国传播新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他编辑出版了名家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较早介绍了日本国的风土人情;他重视言论,对郑观应编的《易言》手稿即予出版,郑后来修订成《盛世危言》传世较广,影响较大。
还有名家邝其照的《华英字典》、《英语汇腋》。
他与西方学者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人合作编译的《西国天学源流》、《格致新学提要》等也极为重要。
在他编辑出版的图书中,有他自己著作二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一本是1870年著《普法战纪》14卷。
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日本学术界翻译出版,视为又一本魏源《海国图志》。
该书中第一次编辑了世界名歌——《马赛革命歌》。
这是中国最早翻译的一首外国歌曲。
第二本书是1883年王韬著《弢园文学外编》,全书12卷20万字,收录王韬主持《循环日报》时发表的政论,其中不少篇章在国内其他报予以转载过。
这些政论,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抨击清政府腐败无能,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旗帜鲜明提出向西方学习,走变法之路,这些观点堪称中国近代史第一。
在写作上,“纪事述情,自抒胸臆”⑴,语言流畅简洁,推理严谨、缜密。
《中国文学史》评论:“文章画俗记,在散文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⑵此著已被当代新闻学界定为中国新闻代表作之首。
其次创办新报卓著成效。
王韬除在上海编书时,参与编辑中国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之外,还曾担任过《华字日报》主笔。
旅欧返港后,他与朋友黄平甫创办了第一份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大型日报《循环日报》。
并任主笔。
《循环日报》1874年5月创刊于香港,报纸取名“循环”,是因为王韬认为,“弱即强之机,强即若之渐,此乃循环之道也”。
⑶“循环”意味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如天体运行)。
王韬选用此名,明显的反映了他那循环史观的深刻背景,也说明他认为中国很可能再次成为强国。
《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⑷为办报宗旨,《循环日报》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它不仅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而且也是这个时期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宣传政治思想观点的重要讲台,在传播改良思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种报纸既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又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
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评论洋务,鼓吹变法自强,重视言论,开我国政论报刊之先河。
他主张设议院、广贸易、开煤矿、筑铁路、兴纺织、造轮船、办学报。
他的这些思想成为康梁变法的纲领。
《循环日报》每天有“论说”一篇,1000字左右,由王韬亲自执笔,体材广泛,诸如欧州政局、俄土战争、国内稿片贸易,洋务弊端,等等,王韬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富于感情,文笔流利、理论深刻,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报业和以后的维新派办报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开创了中国报刊政论传统。
对新闻增加篇幅,扩充面积。
出版晚报、发表副刊、字句加圈点,增加专电,这在当时其他报纸未曾有的。
王韬是位进取型的企业家,锐意创新。
王韬还提出了先进办报思想:①强调言论自由;②报纸的作用在于“上下通达”、“内外通达”⑸;③编辑素质高,要知识渊博、品质高尚;④新闻必须真实。
1884年王韬举家迁回上海后,又继续担任《申报》编纂主任。
王韬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奠基地位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罗斯威尔·布林顿断定他是“香港中文报纸早期发展中的首要人物”⑹——他对中国报纸的贡献恰如梁启超后来对杂志的贡献。
林语堂说王韬是“中国记者之父”。
王韬的一生是新闻家的一生,出版家的一生。
在新闻出版史上是功不可没的。
三、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王韬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接触西方、介绍西方文化,并亲身到国外游历考察相当一段时间的第一人,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功不可没的一员大将。
他以传播西学,宣传改良为己任,潜心著述,陆续撰写了《火器略说》1卷、《法国志略》12卷、《普法战纪》20卷、《弢园尺牍》12卷、《瀛濡杂志》6卷、《老饕赘语》8卷、《遁窟谰言》12卷、《海陬冶游录》7卷、《花园剧谈》2卷、《艳史丛钞》2卷、《翁牖余谈》8卷等书。
⑻这些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科技又有政论,还有方志、游记、笔记、小说等。
其中《法国志略》以自己研究法国史的成果,比较中法两种制度的优劣,为中国怎样改革提供借鉴。
《普法战纪》在翻译张宗良等协助下,先撰写成14卷,描述1870年秋至1871年所发生的普法战争,一发表即受到欢迎,不久再版即增至20卷。
这是王韬生前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
王韬这些著作为国人载来从古希腊到19世纪帝国主义战争期间世界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新闻、教育、民俗等各种新知。
从其论点和阐述中可以看到王韬的人生轨迹:“他的一生深深地卷入了中国从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他生活在四书五经的氛围中,是在这种传统文化中生长和受到教育的。
作为一个年青人,他很快突破了那种狭窄地域,大胆地跨进了那些因被西方侵略而形成的新区域,他在上海和香港的几乎所有成年的五十五年生活中,在输入西方文化并使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⑼值得专门提及的是,王韬在香港期间,还与英华书院院长、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合作,将《诗经》、《尚书》、《春秋左传》、《竹书纪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中国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他对此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所译文笔通达、文采华美。
他又常为理雅各讲解经义,对比中西文化之不同。
这不但由于王韬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多年的译书经验,更表现了王韬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
可以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介绍西方文化,王韬功不可没,而使华夏文化典籍得以传入西方,王韬更是首功。
立足墨海书馆和香港这些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王韬得以亲身感受和放眼世界,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为近代中国的改良进步做出了特有的贡献,正如他自己所说:“天之所以厄之者,殆将有以成之欤!嗟乎!此岂逆料所及哉!”⑽王韬主张效仿西法,但并非全盘西化。
正如王韬本人所说:“法苟择其善者,而去其不可者,则合之道矣。
”“仿效西法,至今日可谓极盛,然究其实,尚属皮毛。
并有不必学而学之者,亦有断不可学而学之者。
”⑾这充分表明了王韬的清醒和远见卓识,不愧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四、王韬的“地球合一”说由于亲身体验了西方,王韬展开新的全球性沉思,逐渐地超越自身的“天下”视野而形成了新的“全地球”视野。
“天下”已不再是中国古代圣贤所知的狭隘的“天下”,而是包括了中国“天下”和中国以外的地球上各民族国家在内的“全世界”。
王韬的“天下”概念是对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一种突破,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命题——“地球合一”说:“盖今之天下,乃地球合一之天下也。
”“今昔异情,世局大变,五洲交通,地球合一,我之不可画疆自守也明矣。
”⑿他认识到中国固有的“天下之中央”的幻觉必然要被“地球合一”趋势所取代,中国人应当为此而变法图强。
“盖今之天下,乃地球合一之天下也”在王韬看来,中国已不可能再度将西方诸国拒之门外,而只能向全球各国开放,寻求共处。
与当时的一种不加分析地拒绝西方的论调相反,王韬对这种“全球化”情形毫无保留地采取了理想主义的或乐观主义的立场。
他相信,这种全球化境遇对中国而言是一种创造性变局——“创局”。
“居今日而论中州大势,固四千年来未有之创局也。
”⒀这典型地表现在,全球各国向中国开放及中国向全球各国开放,将给予中国以新的发展机遇。
王韬甚至进一步热烈地提出“全球一家”的浪漫构想。
他在《变法自强下》写道:“时之所尚,势之所趋,终贵因事制宜,以权达变。
天时人事,皆由西北以至东南,故水必以轮舟,陆必以火车,捷报必以电线,然后全地球可合而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
”⒁这里明确提出了“全地球可合而为一家”的全球化理想。
王韬的“地球合一”说在当时情境下具有一种鲜明的现实意义: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决不是孤独的事业,而是全球化工程,因为,全球或全世界都将是推动这一事业的能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