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版)4课时
《鸿门宴》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以及《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熟读课文,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复述鸿门宴的经过。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1、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承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史称“太史令”,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后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 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二、关于辈位在我国的旧历中,春季的3个月分别叫孟春、仲春和季春;伯﹑仲﹑季、叔是兄弟次第之字。
比赛中将成绩最佳者称冠军,第2名称亚军,第3名为季军。
三、背景简介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
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
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
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
“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自主学习】一、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全文,通其大意,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
二、熟悉课文,填写下表,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鸿门宴》分课时导学案 第四课时
《鸿门宴》导学案(第四课时)授课教师:杨宗春授课时间:月日授课班级学习小目标1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研读课文五六七段,故事的结尾部分。
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3、探究主要人物形象学习重点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最后三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刀俎.()靳.强()芷.阳()杯杓.()2、解释下列词语。
道.()芷阳间.()行沛公安.()在再拜..()..( ) 我为鱼肉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②大王来何操?③沛公安在?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二、探究质疑1、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小组合作讨论)[参考]令张良留谢,放弃车辆、人马、随从,脱身独骑,让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持盾护卫,从小路逃走。
担心项羽怪罪,所以令张良留谢。
率护卫独自骑马从小路走是为了能够快速安全地到达自己的营地。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项羽受璧,足见其轻敌大意,有勇无谋。
范增极怒,拔剑破璧,可见其远见与忠诚。
3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可以看出刘邦什么样的性格?[明确]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4、总结一下刘邦、项羽两个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探究)[提示]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认识:(1)看看项羽和刘邦对待对手的态度,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2)项羽和刘邦对自己部下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3)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奸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4)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5)“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三、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旦日飨士卒(犒劳)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C、沛公起如厕(如同)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2、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B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约为婚姻⑥若入前为寿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四、课下任务:完成下列各题1、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B )A、此天子气也B、吾属今为之虏矣C、亚父者,范增也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2)项王受璧,置(放置)之坐上(3)卮酒安足辞(推辞)(4)此亡秦之续(连续)而(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6)大礼不辞小让(谦让)(7)沛公起如(往)厕(8)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1)(3)(5)(7) B、(2)(3)(6)(8)C、(2)(4)(6)(7)D、(1)(4)(5)(8)3、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同现代汉语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1)约为婚姻..也..与非常..时(3)备他盗之出入..(2)沛公居山东(4)将军战河北....(5)而听细说A、(2)(4)不同,其余相同B、(3)(5)不同,其余相同C、(1)相同,其余都不同D、全都不相同。
《鸿门宴》 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4、认识“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分析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和影响。
2、难点(1)理解“鸿门宴”上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微妙的政治局势。
(2)探讨“鸿门宴”对楚汉相争结局的影响。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作品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表 10 篇,书 8 篇,共 52 万余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年表,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人物传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背景介绍秦末,“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首举义旗,各地纷纷响应。
刘邦和项羽也在这时崛起。
刘邦率先入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颇得民心。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导言《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常引用的故事之一。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由秦朝统治者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策划。
本文将介绍该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同时提供一份优质的导学案,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鸿门宴》。
一、背景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建都后经过数年的改革,实现了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
但秦朝皇室近亲之间的权力斗争依然存在,秦始皇驾崩后,由太子胡亥继位。
胡亥身边的丞相赵高和大将军扶苏相互倾轧,胡亥感到很难控制局面,因此他先后杀死了两位太监,用“反间计”终于除掉了赵高,但扶苏却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过程在这个背景下,胡亥决定对扶苏进行狙击。
“鸿门宴”是胡亥实施狙击的主要手段。
胡亥邀请同样受到太监迫害的扶苏前来宴会,表示要对他大事商谈。
扶苏这时正处于灰心丧气的状态,又得到消息称自己的亲戚和盟友都已被秦国认定为叛逆,于是决定前往宴会寻求再次制定国家大计的机会。
扶苏到达鸿门后,才发现胡亥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他手下的亲信也已遭到清剿。
扶苏感到危急,但已回天无力。
在举行了几轮酒令后,胡亥意图杀害扶苏,但属下却对扶苏下手失败。
这时,正在鸿门外守候的长安市民发现了异常的情况,扶苏感到时机已到,率领亲信冲到对面的韩国大营,此时的韩将项羽正好在,他马上批准将扶苏收留,并联合楚、赵等国的势力,展开了抗秦的斗争。
三、影响“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经典案例之一,揭示了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形势急转直下的压力和挫折,以及个人情感的干扰。
此外,它还表达了古代中国推翻暴政的意志和民众依靠团结反抗的决心,为整个历史乃至社会手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导学案为了深入学习历史上的“鸿门宴”,学生需要对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进行全面的探索。
以下是一份导学案,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用)
《鸿门宴》导学案班级姓名第一课时1.导入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色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走近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背景资料“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4.熟读全文(扫清生字障碍)仔细理会鸿门宴是个大舞台,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5.文本链接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都想“如此”,他们又各交出了怎样的人生答卷呢?大风歌刘邦(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鸿门宴教案(多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内容:1. 鸿门宴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
2. 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张良、樊哙等。
3. 鸿门宴的重要事件:项羽决定杀刘邦、张良的计谋、樊哙的壮烈表现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鸿门宴中的重要事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
2. 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
教学内容:1. 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项羽与刘邦、张良与刘邦、樊哙与刘邦等。
2. 鸿门宴中的人物矛盾:项羽要杀刘邦、刘邦想逃跑、张良的计谋等。
3. 鸿门宴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项羽的骄傲自大、刘邦的机智勇敢、张良的智谋等。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
2.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鸿门宴中人物心理和动机的理解。
第三章: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探讨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内容:1. 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项羽要杀刘邦是否合理、刘邦的逃跑是否背叛等。
2. 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对政治斗争的启示等。
3. 鸿门宴的启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背叛、权谋与智慧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鸿门宴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看法和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的思考。
第四章:总结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引导学生总结鸿门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1. 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回顾。
《鸿门宴》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版)【复习目标:】(一)重点掌握实词、虚词,复习巩固文言知识点。
(二)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学习过程:】一、成语与名句积累1.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筵席。
2.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队百姓无丝毫侵犯。
3.发指眦裂:头发向上指,眼眶尽裂开。
4.劳苦功高:出了力,吃了苦,立下了大功。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并非表面所露之意,实则另有所图。
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家是刀和切肉的砧板,我们是要被宰割的鱼和肉。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回避小的责备。
二、文学常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得览皇家珍藏图书文献;后因替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刘向)2.关于《鸿门宴》上的座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为最上位,范增南向坐为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为侍坐。
从座位排列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及刘邦的委曲求全。
三、课前练习(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4、不可不蚤来(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同骖)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二)古今异义词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鸿门宴》教案(优秀8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练习――――巩固课时安排:第3课时第三课时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二、教师范读课文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加点的字①乃令张良留谢②相去四十里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④持剑盾步走⑤道芷阳间行⑥张良入谢⑦沛公不胜杯杓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⑨拔剑撞而破之2、指出词类活用道芷阳间行3、指出句式特点A何辞为B大王来何操C持白璧一双D沛公安在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F吾属今为之虏矣4、古今异义词再拜献大王足下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刘邦:项羽:六、完成课后练习三七、质疑八、课后回顾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有关知识2、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知识是本课重点。
2、对比分析项羽、刘邦性格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让学生结合预习,自由发言。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
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一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版
重庆市朝阳中学高2015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
本纪,天子的传记;世家,诸侯的传记;列传,给有影响的人的传记;书,专业史;表,大事年表.2.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清朝乾隆皇帝钦定刊印。
二十四史的体裁是纪传体史书(背下来)3.课文的时代背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之后,。
出现了项羽分封诸侯的反时代发展的做法,之后就出现了项羽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最后以刘邦获胜项羽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吴江的历史结局。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特点。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分析文中的主旨思想,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
学会对比分析,将《鸿门宴》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拓展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文中人物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鸿门宴》的文意、手法和语言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文中部分词语、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对文中人物心理、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探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
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人物形象。
5. 拓展延伸:与学生一起对比分析《鸿门宴》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鸿门宴》中的精彩片段。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
编制人:邵青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使用人:授课时间:班级:小组:姓名:评价:《鸿门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理解认识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4、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
【学习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
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学习、提问、讨论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提问讲解,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4、质疑、讨论、探究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评述历史事件。
《鸿门宴》预习案一、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鸿门宴》导学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导学学案(教师版)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夯实文言基础2、学习课文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作出学生个人对项羽的评价。
教学建议积累、整合此一版块主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注重积累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作学生课前预习之用;也可用一节课,学生读书、查阅资料、讨论完成.这里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
答案如下:1、xiǎng jīzōu zhīchēn zìjìshèng dàn bēi2、(1)内——纳(2)要—-邀(3)倍-—背(4)蚤—-早 (5)郤——隙(6)桮——杯3、(1)(4)正确错误4、A (2)(4)(5) B(1)(7) C(3)(6)(8)5、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2。
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3。
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
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6。
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7。
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8。
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2。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13。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15。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6、①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②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④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7、①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③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8、意在沛公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9、例句出处释义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陈陈相因成语沿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例句出处释义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万事如意成语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出处释义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例句出处释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举贤任能成语推荐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教学建议一、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鸿门宴导学案(第三课时)
语文导学案(《鸿门宴》第三课时)自己效劳。
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4、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学生讨论)【检学】思考1:刘邦在脱逃之前做了哪些部署?明确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从小路走;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思考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思考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这段话有什么作用?明确“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貌似不经意,实则字字千钧。
他既照应了开头,又在对比中凸显刘邦、项羽的性格特色。
项羽全无心肝,出卖了曹无伤,刘邦却不动声色,密记在心。
回军后,“立诛曹无伤”。
刘邦心机之深,处事之果断于此可见一斑!思考4:总结文章中次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明确张良:深谋远虑、处事谨慎、忠心耿耿樊哙:豪爽勇敢、英武过人、善言应变、有勇有智范增:老谋深算、主观武断、急躁骄横项伯:重义气,无政治头脑文言知识总结:一、文化常识山东:战国至秦汉间一般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关中:战国至秦汉间一般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再拜:古时常礼,有时亦为敬辞。
竖子:贱称,相当于“小子”。
司马:官名,一般为军事官员。
跽: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二、通假字1、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2.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②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师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2、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过程与方法3、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4、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课前预习任务】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关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
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
2023最新-《鸿门宴》教案优秀4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鸿门宴》教案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鸿门宴》教案篇一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可结合《项羽本纪》的主要内容对这篇故事的背景作简略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个大致的了解。
读《鸿门宴》既是读历史典籍,又是读文学作品,而语言教学应以读文学为主而兼读历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若处理得不恰当,例如分析内容而忽视了背景,或者讲叙背景过多,致使学生注意力没有放在语言文字上,则二者之间就会出现矛盾。
2、导入新课时可以设计些问题。
如:“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它在整个楚汉斗争中起着什么作用?课文节选部分以什么开始,以什么告终?你觉得最能吸引你的是哪些段落?最难懂的是哪些段落的语句?学生只有认真阅读课文和注解,并独立思考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略加补充,帮助学生获得明晰的史的观念,把注意力引导到教学重点上来。
3、就人物形象分析而言,重点应是项羽的形象。
但从文字数量来说,直接写项羽的远不及写刘邦的多,甚至还没有写项伯的文字多。
要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烘云托月的写法。
在写法分析中,三言两语讲述其余人物,这些简略的点拨又都应与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有关。
4、整个教学过程一定要强调阅读课文,尤其要突出朗读,所有的分析都要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切忌脱离课文进行架空的分析。
《鸿门宴》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和背景。
(2)能够分析并评价鸿门宴上各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鸿门宴》。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诚信、忠诚、勇敢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原则,辨别是非。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及重要人物。
(2)鸿门宴上各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其性格特点。
(3)文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2. 教学难点:(1)文中涉及的古词古语的解释与理解。
(2)对鸿门宴上人物性格的分析与评价。
(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鸿门宴上各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其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涉及的古词古语。
(2)分析鸿门宴上人物性格的特点及其表现。
(3)解析文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5.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熟记重点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鸿门宴导学案老师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习总目标:1、掌握《史记》、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积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学习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小目标1掌握《史记》、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疏通全文,复述鸿门宴的故事一、常识了解1、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
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
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
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要求能过脱稿讲述《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人物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
《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导学案编号:10 命制时间:2012.4.11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审核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鸿门宴》新授姜松林冯延平宋晖边佳佳姜洋姜松林学习目标:1.准确概括故事内容2.多样化朗读(读准句读,读出思想感情)3.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古代“座次”,古代的礼节)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回顾旧知】(《谏太宗十思疏》名句背诵)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3. ,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 念高危,;惧满溢,。
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二【新课导入】(诗歌欣赏)【导入】1.实物展示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一张中国象棋棋盘,并提问学生:同学们,大家应该都知道我手上拿着的是什么?(学生齐声答:中国象棋棋盘。
)对,我想请大家留意一下,棋盘中间的两行汉字:“楚河”和“汉界”。
大家知道它们分别代表哪位中国历史名人的势力范围吗?(学生纷纷回答),老师明确:楚河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势力范围,汉界是汉王刘邦的势力范围。
他们原本为了推翻秦朝的暴政统治而同仇敌忾,后来却又因各自的利益反目成仇、势成水火,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争霸便由此而开始了。
先人们为了各自的理想而兵戎相见,聪明的后人们却把这种你死我活的残酷战争化为了象棋棋盘上斗智斗勇。
2.诗歌欣赏(多媒体展示)老师:提到楚汉争霸的项羽和刘邦,我们不要以为他们都只是一介武夫,其实他们都给后人留下了文采斐然、大气磅礴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垓下歌大风歌项羽刘邦力拔山兮气盖世,大风起兮云飞扬,时不利兮骓不逝。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骓不利兮可奈何,安得猛士兮归四方!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朗读,老师引导学生鉴赏并明确:项羽的《垓下歌》暗示着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刘邦的《大风歌》暗示着荣归故里时的沾沾自喜,对国防的思虑以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要求:熟读全文(扫清生字障碍),请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划出重点字词,并给下面的字注音。
飨.士卒(xiǎng) 奉卮.酒(zhī) 戮.力(lù) 玉玦.(jué)cān shèng) 樊.哙.(fán kuài) 交戟.(jǐ) 嗔.目(chēn) 参乘..(bēi sháo) 芷.阳(zhǐ) 啖.之(dàn)刀俎.(zǔ) 桮杓..(鲰.生(zōu) 彘.肩(zhì) 目眦.(zì) 按剑而跽.(jì)四【再读】(多样化朗读课文)方式一: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文章长,可指定段落),读准句读,读出思想感情,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进行点评。
方式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要求:请用自己的话,对故事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
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六【相关文化知识】古代“座次”问题: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2、车骑: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古代的礼节: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七、当堂检测下列加点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飨.(xiǎng)士卒说.(shuì)项羽鲰.(zhōu)生B.籍.(jiè)吏民戮.(lù)力按剑而跽.(jì)C.披帷.(wéi) 参乘.(shèng) 刀俎.(zǔ)D.不胜杯杓.(sháo) 目眦.(zì) 奉栀.(zhì)酒【析】C(A中“鲰”应读“zōu”;B中“籍”应读“jí”;D中“栀(zhì)”应为“卮(zhī)”)八、学习反思.《鸿门宴》导学案编号:10 命制时间:2012.4.11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审核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鸿门宴》新授姜松林冯延平宋晖边佳佳姜洋姜松林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常见成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一、知识回顾,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各段中的情节(1段,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2段,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3段,高潮)刘邦请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4段,结局)刘邦逃席张良留谢无伤被诛二、字词句导学(一)请读课文,之后指出尚未能解决的词语、句子等问题,组内合作解决。
(二)知识梳理:1、指出并解释通假字①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把守。
“内”同“纳”,接纳.使进入)②秋豪不敢有所近(“豪”同“毫”)③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④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背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同“隙”,嫌隙)⑦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同“座”,座位)⑧拔剑切而啗之(“啗”同“啖”,吃)⑨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同“骖”)⑩沛公不胜桮杓(“桮杓”同“杯勺”,酒杯和勺子,这里代指饮酒)2、指出并解释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 (古义:结成亲家;今义: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其意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今义:指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分指河北省、河南省)3、词类活用(解释画线词语意思)a、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若入前为寿(前,上前)道芷阳间行(道,取道)b、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c、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对……友善)d、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日日夜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间,从小道,表方式)头发上指(上,向上)e、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他为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步)4、说明“举、谢、如、斗、因”在以下各句中的词类与意义。
举:①副词。
尽。
②动词,举起。
③动词,拿出。
④动词,举行。
⑤动词,拉、升。
⑥动词,举出谢:①动词,谢罪。
②动词,道谢。
③动词,辞谢。
如:①动词,及。
②动词,去往。
③动词,像。
④连词,假使。
⑤动词,像。
斗:①名词,酒器。
②名词,容器,句子中形容面积极小。
③名词,北斗星。
④动词,争斗。
⑤动词,打斗.因:①介词,趁(机会)。
②介词,凭借,由。
③副词,于是。
④介词,趁(机)⑤动词,沿袭。
5.概括成语并解释其含义(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三、学习反思四、当堂检测1.分别从下面两组中选出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① A.杀人如.不能举 B.沛公起如.厕C.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D.至海陵,如.高沙 ( )② A.大礼不辞.小让 B.卮酒安足辞.C.莫辞.更坐弹一曲D.臣等不肖,请辞.去( )【析】①BD(A、C中“如”可分别解释为“好像”、“赶得上”,B、D中“如”皆为“到……去”义。
)②BC( A、D中“辞”可分别解释为“讲究”、“告别”,B、C中“辞”皆为“推辞”义。
)2.下面各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君为.我呼入②君王为.人不忍B.①会.其怒,不敢献②会.天大雨,道不通C.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②不如因.而善遇之D.①故.遣将守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析】B(B中“会”皆为“正赶上”、“恰逢”义,A中“为”分别解释为“替”、“做”;C中“因”分别解释为“就”、“趁机”;D中“故”分别解释为“特意”、“交情”。
)3.下列句中通假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B.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德”通“得”)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析】C(C中“德”不是通假字,而是“倍”通“背”。
)鸿门宴》导学案编号:10 命制时间:2012.4.11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审核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鸿门宴》新授姜松林冯延平宋晖边佳佳姜洋姜松林学习目标: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一.回顾旧知所以遣将守关者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范增数目项王沛公欲王关中令将军与臣有卻此其志不在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吾得兄事之距关,毋内诸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籍吏民,封府库常以身翼蔽沛公素善留侯张良项伯杀人,臣活之二.知识梳理1.指出固定句式孰与君少长(表示比较)军中无以为乐(没有用来……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2.重点句子翻译(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