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毓琦教授访谈:年轻人如何做科研

合集下载

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技巧

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技巧

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技巧在科学研究的广袤天地中,大学生们正迎来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对他们来说,创新不仅是学术探索的核心,更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

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些可以助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创新突破的技巧。

首先,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敢于质疑现状。

大学生们需要学会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勇于提出“为什么”以及“是否有其他可能”。

这种批判性思维不仅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已有知识,还能启发他们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质疑传统的理论或方法,可能会带来对疾病机制或生物过程的新见解,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其次,多学科的融合可以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

大学生们常常专注于某一学科的深度研究,但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能够为他们的研究注入新活力。

比如,结合计算机科学与医学,可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大学生们能够形成新的视角,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再者,实验的多样性和探索性也是创新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容易陷入固定的实验框架中。

鼓励他们设计和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或者在实验中引入新的变量,能够帮助他们发现未曾预料的结果。

这种探索精神不仅能揭示新的科学现象,还能够拓展他们的研究视野。

此外,主动参与学术交流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们应当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以及相关的讨论组。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当前领域的最新进展,还能与同行交换意见,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反馈。

通过这种交流,大学生们能够获取灵感,并且发现自己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进。

同样,导师的指导也是不可忽视的创新推动力。

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与导师的深入讨论,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导师们通常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他们的指导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明确研究方向,还能在遇到困难时提供解决方案。

在与导师的互动中,大学生们应当学会主动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便在导师的帮助下更好地实现创新。

数据分析和管理也是大学生们在科学研究中需要重视的创新领域。

年轻人如何在科技领域追求创新

年轻人如何在科技领域追求创新

年轻人如何在科技领域追求创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年轻人如何在科技领域追求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年轻人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科技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年轻人如何在科技领域追求创新,并提供一些创新的方法和建议。

一、培养跨学科能力在科技领域追求创新,跨学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年轻人可以选择既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同时也涉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例如,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工业设计或心理学的知识。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二、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科技创新竞赛是培养年轻人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之一。

各种科技赛事和创新比赛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意和技术才能的机会。

年轻人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比赛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在与其他优秀的年轻科技从业者的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

三、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创新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年轻人可以通过实习、项目经历或开展科技研究等方式来获得实践经验。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将为他们提供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通过实践经验,年轻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技领域的需求,并在实践中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四、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科技领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年轻人应该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并持续学习,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

了解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将有助于年轻人发现创新的机会和方向。

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新技术,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五、与同行交流合作在科技领域追求创新,与同行交流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参加行业会议、研讨会和社交活动,年轻人可以结识更多的科技从业者,并与他们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创新思想。

这种合作和交流将为年轻人提供不同的观点和经验,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

六、鼓励自我实践年轻人在追求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应该鼓励自我实践。

不要害怕尝试和失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年轻人可以通过开展个人项目或加入创业团队等方式,将自己的创新理念付诸实践,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院士教你如何做科研

院士教你如何做科研

01 从来就没有太晚的时候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担心搞不定。

有这种心态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

人都是逼出来的。

我当年本科也是烂的一塌糊涂,但是上了研究生后我说要用三年的时间做一点事情证明给自己。

事在人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毕业的时候论文专利什么都有了(SCI 6篇,1作四篇,IF总和超过16,专利一项现在公示)。

02 定位决定地位我当初上研究生的时候,老听博士师兄们讨论SCI,一问才知道就是发表的文章被一个叫web of science的搜索引擎收录的文章。

虽然中文杂志有一些被收录,但是英文杂志几乎全部收录。

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发英文文章岂不省事。

中文文章审稿慢,周期长。

另外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自己以后想走的路。

还是直接走国际路线比较好。

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难。

03 导师的层次决定你的层次如果你是一个勤于努力的人,想要飞的更高的话,导师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

以我导师为例,他在我们这个这个方向研究搞了几十年,是国际公认的牛人之一。

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我们这个方向一流的人物。

他也经常邀请一些大牛来所以做报告。

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一般导师的学生是不能有这个机会的。

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04 交流很重要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

什么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

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我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导师也是我导师的在读博士,刚开始聊很具体的问题,后来讨论的面就比较广了。

三年下来,感觉就不一样。

当然为了准备讨论的题目而翻看资料论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05 文献要多看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什么杂志都看。

到后来就发现了本专业的主流杂志,所以这几个杂志几乎是每期浏览,重点阅读。

科研很适合年轻人——封东来

科研很适合年轻人——封东来

科研很适合年轻人主讲人:封东来时间:2010年8月15日地点:复旦大学说起做科研(物理)的乐趣,并不是说有人愿意付钱让你做你感兴趣的工作,也不是说你可以今天在加勒比海的油轮上开会,明天到爱琴海开会,也不是说你的朋友遍天下,这些都是额外的一些好处。

科研本身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是特别适合年轻人做的事。

第一、科研是一个最浪漫的事有机会让你接近我们的mother nature,揭开大自然背后的奥秘,这我认为是很浪漫的事情。

刚刚上大学的时候选择物理,完全是高中的时候看了一些物理学家的这些故事。

上了大学之后主要受了两本书的影响,一本书是上海社科院赵鑫珊写的《科学、哲学、艺术断想》,他是个科学哲学家、作家,写了很多漂亮的科学、哲学、艺术方面的著作,他对爱因斯坦等有很多的研究。

他讲述了这些大科学家有非常深厚的宗教情感,他们对科学工作是出于内心深处对宇宙,也可以说“上帝”接近的过程,有非常丰富的情感。

引用康德的一句话:“头上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当你扪心自问的时候,是一种很浪漫的感觉。

我当时中了这个“毒”,就死心塌地去学习物理。

后来看了一本书《混沌开创新科学》,讲了混沌学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的历史,那里面包括生命、物理到经济学等,甚至到整个宇宙、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非常令人兴奋。

第二、科研是很热闹的事情年轻人都喜欢热闹,我觉得科研是很热闹的事情,不是关起门来建一个模型就可以。

例如,我做的实验要用到同步辐射,上海光源就是国家一个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各行各业,包括生物、化学材料等都可以用它。

我们做实验须跑到全世界不同地方的同步辐射实验室,学了很多技术,认识了很多朋友。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对生物一直感兴趣。

我一直想怎么用物理去研究生物,这也是我们下个世纪的方向。

当然生命是很复杂的,我想就先从简单的开始,先做有机方面的工作。

后来我和我们系的孙鑫教授讨论可以用同步辐射里的非弹性散射技术去研究有机材料的发光机制。

大学生如何在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如何在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如何在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
在大学生活中,科学研究是展示才华和独特见解的重要途径。

每位学生都渴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为科学进步贡献力量的一员。

要想在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深刻的思考。

首先,想要在科学研究中杰出,就像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寻找新的契机。

这并不仅仅是获取新知识,而是挑战现有的边界,提出问题,找到答案,甚至可能引发更多问题。

就像每一场冒险一样,科学研究需要决心和毅力,因为并非每个实验都会成功,每个理论都会得到验证。

其次,积极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热情是无可替代的。

研究并非单调乏味的实验和文献阅读,而是一种探索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

从一个微小的发现到一个重大的突破,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耐心,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科学的前进,也塑造了优秀的科学家。

此外,交流和合作在科学研究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倾听他人的观点,分享你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在实验室内还是学术会议上,这种交流都能够促进思想碰撞,激发新的思路。

团队合作不仅能够让你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还能够促进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最后,不要忘记坚持追求卓越的决心。

科学研究需要不懈地追求,即使面对挑战和困难,也要保持对发现和知识的信心。

每一个小的进步都是通向伟大成就的一步,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关键。

总之,要想在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并非一蹴而就。

通过不断探索和挑战,积极的态度和团队合作,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才能成就卓越的科研成果,为科学界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年轻人如何做科研

年轻人如何做科研

年轻人如何做科研——专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何毓琦学术界流行的笑话是这么说的,“你的最高水平就是最近一篇论文”,“像爬抹了油的竹竿一样,为了待在原位你必须不停地往上爬,许多人都想拉你下来,因为他们都想要超过你”。

——一个美国教授的生活(二)编者的话“从一开始,我一生就只有一份工作,一位妻子,一个家,所有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完成了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

”在2010年6月25日发表于科学网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中,时年76岁的何毓琦这样总结道。

何毓琦,祖籍浙江诸暨,1934年3月1日生于上海。

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5岁的何毓琦前往香港并在那里完成高中教育。

1950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录取,并在1953年获得电子工程学位,1955年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1961年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的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65年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何毓琦长期致力于中国内地的科研发展,培养了多名中国学生,2001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座教授。

2007年4月25日他在科学网的博客开通,受到网友热烈欢迎。

9月9日,何毓琦教授做客科学网,与广大网友就“科研与生存之间应该如何把握和取舍”、“年轻人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诱惑、生活的压力,年轻人如何专心科研”等问题交流了经验和体会。

主持人:何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常回国,对国内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本人有几十年的科研教学经历,对科学网很多年轻的网友会有很多借鉴意义。

今天到场的还有贾庆山老师,他来自清华大学,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智网中心副教授。

我们今天还请到三位资深科学网博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会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三年级博士生金小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雷宇。

何毓琦: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何毓琦: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今天整整一个上午,我都在读何毓琦教授的博客。
简直恨不得,把里面300多篇文章都读一遍。感叹啊,要是读大学时就能读懂这样的文章,我的人生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
=============================
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作者:何毓琦
【作者简介】
何毓琦(1934年--),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
同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系统控制领域的国家会议,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看清了我所在领域内正在发生的重要的革命。我决定写一篇文章给哈佛的几个教授阐述控制系统学科的地位,我认为哈佛应该认识到这个发展。这一系列幸运事件使哈佛对我这个平凡的研究生另眼相看,而且决定给我提供一个助理教授职位,让我与签署我毕业论文的讲师一起工作。但是,当时进入航空航天领域阿波罗登月项目的工作前景使我十分心动,因为这一领域的工资要远远高于学术界。我是否应该选择哈佛很难抉择。出于一些说不清对错的原因,我妻子建议我应该考虑留在学术界,后来我们认识到这个选择其实是正确的。
我很快发现,哈佛在控制领域做得并不出色,这个领域的一位年轻教授因为没有拿到终身职位,正准备离开哈佛,而另外一位是讲师,刚刚毕业不久,跟哈佛的合同是一年一签,开设一门反馈控制课程。所以基本上没人能指导我。
绝望中,我开始拼命读当时发表的控制领域文献,碰巧看到一篇R. E. Kalman和J. Bertram合写的文章,关于Dead Beat Control 的问题。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一种叫做"Kalman-Bertram Condition"的状态。我自己研究了这个问题以后,发现K-B状态其实是一个线性代数中的线性无关性状态。然后,我就把我的想法及其应用一起写下来,作为对Kalman论文的发展投稿了。与此同时,我写信给Kalman,请他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

十年始成荫——何毓琦讲席教授组扎根清华十年

十年始成荫——何毓琦讲席教授组扎根清华十年

十年始成荫——何毓琦讲席教授组扎根清华十年
周襄楠
【期刊名称】《国际人才交流》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由何毓琦先生带领的自动化系讲席教授组扎根清华1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的自动化系智能与网络化系统研究中心在国际“学术地图”上,得到多方的认可。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周襄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5
【相关文献】
1.十年树木林成荫--记成功办学十年的丹阳市第五中学
2.近代大学教授会与当前教授委员会的比较研究——以二三十年代的清华大学为个案
3.讲席教授团组扎根清
华4.季琦:我的十年创业路——我的十年创业路5.蛋白质组——蓄势十年始辉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网—何毓琦院士教年轻人如何做科研-刘波的博

科学网—何毓琦院士教年轻人如何做科研-刘波的博

saixiansheng |我的中心|设置|提醒|短消息|退出构建全球华人科学博客圈返回首页RSS 订阅帮助博文何毓琦院士教年轻人如何做科研精选已有2250 次阅读2012-11-25 15:55|个人分类: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何毓琦院士教年轻人如何做科研何毓琦院士教年轻人如何做科研何毓琦先生(1934年­­)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何先生从博士毕业到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职位仅用四年时间,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控制理论领域的多个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

何先生的一生可谓我们年轻人的楷模。

何先生晚年开始撰写博客,给年轻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验。

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听说过何先生的大名,最近有幸读到何先生的几篇博文。

因为我自己刚刚正式走上学术之路,所以颇有感触。

我想如果我读博士的时候能够读到何先生的这些博文,现在一定是另外一番景象。

即使现在读了这些博文我仍然觉得十分受用,仍然把何先生讲的这些建议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我听说做任何事情有三个准则:首先,你要懂得游戏规则,如果不懂游戏规则只能是瞎玩,一辈子都玩不出什么成绩;其次,按游戏规则玩,这样才不会被踢出局;然后,你要比别人玩得更好,这样你就会很成功。

何先生的话道出了学术领域的游戏规则和比别人玩得更好的方法。

按何先生的经验去做,就会感觉举重若轻,就会觉得“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第一、黄金法则两条何先生总结出做科研的两条黄金法则。

第一,尽早建立你的国际学术声誉。

第二,擅长写作和演讲,了解什么是最前沿的课题,也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何先生说,这两条黄金法则“意味着你必须让全世界知道你是谁。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学术会议上好好介绍你的研究。

很多科学家以为搞科研是最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写论文和做报告不那么重要。

青年节特别采访年轻人如何在科技领域创新

青年节特别采访年轻人如何在科技领域创新

青年节特别采访年轻人如何在科技领域创新在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年轻人作为社会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在科技领域创新的贡献不可忽视。

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在科技领域的创新经验和见解,本文特别采访了几名年轻人,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1.热爱科技的年轻人科技创新需要有激情与决心,而这是年轻人所具备的优势。

采访中,大多数年轻人表示他们对科技的热爱是推动他们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

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年轻人正是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才会投入心力去探索和创造。

2.跨领域合作促进创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往往需要跨领域的合作,年轻人积极主动地与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合作,推动了创新的进程。

在采访中,一位年轻的工程师表示,他的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邀请了经济学家、艺术家以及心理学家等跨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合作为他们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灵感。

3.持续学习与探索年轻人在科技领域的创新中,持续学习和自我探索是必不可少的。

采访中,许多年轻人强调了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最新科技趋势的重要性。

他们表示,通过学习和探索,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行业的变化和需求,从而提出更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方案。

4.创新氛围的培育年轻人在科技领域创新时,创新氛围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访中,有的年轻人提到了他们所在的公司或者社群为他们提供了鼓励和支持的环境。

这些公司或社群通常都提供了创新奖励、创业投资、技术培训等资源,使年轻人能够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创新理念。

5.责任与社会价值年轻人在追求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也对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保持高度关注。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新和科技应用能够改善社会问题,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采访中,许多年轻人提到他们尝试将科技应用于医疗、环保、教育等领域,以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结语:年轻人在科技领域创新中展现出了无限的潜力和活力。

通过热爱科技、跨领域合作、持续学习与探索、创新氛围的培育以及对责任与社会价值的关注,年轻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青年节独家专访年轻人如何在科技创新中掌握机会

青年节独家专访年轻人如何在科技创新中掌握机会

青年节独家专访年轻人如何在科技创新中掌握机会近年来,科技创新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潮流,年轻一代如何在科技创新中抓住机遇,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年轻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和机遇的把握,我们有幸采访了几位成功的年轻创新者。

以下是他们分享的观点和经验。

一、坚持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中,创新思维是关键。

年轻人应该积极培养创新思维,不断追求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Tim是一位创业者,他表示,“年轻人应该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大胆尝试新鲜事物。

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科技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学习与实践并重在科技创新中,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年轻人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实践项目。

Jenny是一位年轻的科技研发人员,她表示,“通过实践项目,我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科技创新充满了风险与挑战,年轻人应该勇于挑战自己,不畏失败。

John是一位创科公司的创始人,他认为,“挑战和失败是科技创新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只有勇于面对并从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进步。

”四、加强团队合作在科技创新中,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年轻人应该积极加强团队合作,与其他优秀创新者共同努力。

Lisa是一位团队合作的倡导者,她说道,“团队合作可以将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最大化地结合起来,合纵连横,共同攀登科技创新的高峰。

”五、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在科技创新中,年轻人应该保持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态度。

Steve是一位资深科技从业者,他表示,“科技创新迅猛发展,只有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六、积极思考未来发展趋势科技创新一直在快速发展,年轻人应该积极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做好准备。

Tom是一位年轻的创新研究员,他认为,“了解科技创新的趋势,可以预先布局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抢占先机。

”结语:通过与这些成功的年轻创新者的交流,我们深刻认识到,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掌握机会的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学习与实践并重、勇于挑战、加强团队合作、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以及积极思考未来发展趋势。

高校学生如何发展科研能力与学术兴趣

高校学生如何发展科研能力与学术兴趣

高校学生如何发展科研能力与学术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兴趣越来越受到重视。

发展科研能力与学术兴趣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高校学生如何发展科研能力与学术兴趣,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加强科研意识和学术素养的培养科研意识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

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对科研的认识和认知。

学生如果对科研充满热情和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巧,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同时,学术素养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学术心态和合作精神。

二、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拓宽学术视野高校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如科研项目、学术研讨会、科技竞赛等。

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学生能够锻炼科研能力,拓宽学术视野,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进展。

同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科研导师与团队选择合适的科研导师与团队对于学生发展科研能力和学术兴趣至关重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和科研团队。

与优秀的科研导师和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受益匪浅,获得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科研活动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校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进行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学术文化的熏陶与学术交流的促进高校应注重学术文化的熏陶和学术交流的促进。

通过学术讲座、学术期刊等方式,加强对学术文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如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学术影响力和交流能力。

六、加强科研设施建设与资源支持高校要加强科研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高中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

高中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

高中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科学研究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和创新竞赛,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从选题、方法、实验设计以及结果分析等方面,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

一、选题科学研究与创新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

选题应该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填补知识空白。

在选择课题时,建议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能够深入研究的课题。

同时,学生要注意与指导老师进行充分沟通,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意愿,以便获得指导和支持。

二、方法选定合适的课题后,学生需要确定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对于理论性课题,学生可以通过文献查阅和资料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对于实践性课题,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或调查调研。

在确定方法时,学生需要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和资源的可支配性,并从中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三、实验设计在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时,实验设计是关键环节之一。

学生需要合理设计实验步骤和控制变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学生还应该注意安全问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提高实验设计的质量。

四、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结果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整理、统计和绘图等,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在结果分析中,学生可以应用相关的统计方法或模型,对数据进行解读和阐释,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和推论。

学生还可以和指导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和学习经验。

五、撰写论文或报告科学研究与创新最终的产物是论文或报告。

在撰写论文或报告时,学生应该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文章的思路清晰、语句通顺。

同时,学生还应该参考学术规范和格式要求,包括引用文献、图片标注、参考书目等。

对于实践性课题,学生还可以撰写项目报告,介绍项目的目的、方法、实验结果等。

六、展示与交流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最后一步是展示与交流。

大学生如何在科学课程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如何在科学课程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如何在科学课程中脱颖而出
在科学课程中脱颖而出,对于每位大学生而言,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科学领域的竞争激烈,要想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然而,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和精益求精。

首先,想要在科学课程中脱颖而出,就像一棵年轻的树苗渴望穿过树冠一样,你需要培养持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驱动力,它使你愿意挖掘深入科学领域的每一个角落。

像一位探险家般,你需要勇敢地探索知识的海洋,不畏惧失败和困难。

其次,积极参与是成为科学界领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就如同一位富有经验的导师,你需要参与到课堂讨论、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中。

积极参与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你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与同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探讨科学世界的奥秘。

此外,精益求精是在科学课程中成长的关键。

就如同一位艺术家对其作品进行微调一样,你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术能力。

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你可以为科学领域带来新
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这是在科学课程中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

最后,成功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更是树立起一种持续成长和发展的心态。

像一棵参天大树一样,你需要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不断吸取知识的养分,茁壮成长。

在科学课程中脱颖而出,需要你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始终保持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执着。

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在科学课程中脱颖而出,你需要像一位顶尖科学家一样思考、行动和创新。

唯有如此,你才能在广阔的科学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大学二年如何应对科学挑战

大学二年如何应对科学挑战

大学二年如何应对科学挑战在大学的第二年,学生面临着更多的科学挑战和学术压力。

这一年对于他们来说,是成长和适应新环境的关键阶段。

首先,他们开始意识到科学学科的深度和复杂性,感受到学术上的挑战如同面对一座高耸的山峰。

在这个阶段,大学二年级生好比是一位年轻的探险家,探索着科学的未知领域。

他们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内容。

就像一位学习者,他们需要逐渐培养起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这是攀登知识高峰的关键工具。

其次,大学二年级生需要学会合作与交流。

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像是一支实验室中的微生物,彼此交换着信息和想法,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与同学和教授的互动,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学会在学术界中协调与合作。

此外,面对科学挑战还需要克服失败和挫折。

在科学实验中,失败是常态,而不是异常。

大学二年级生要像一位实验的观察者一样,从每次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和假设,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他们在科学道路上前行的动力源泉。

最后,大学二年级生需要建立自己的科学信念和伦理。

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获取,更是关乎如何将科学成果应用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

他们需要像一位伦理学者一样,审视和评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确保其符合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大学二年级生在面对科学挑战时,需要具备探险家的勇气,学习者的智慧,实验的耐心,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伦理学者的远见。

这一年对于他们来说,是成长、探索和发现的旅程,塑造着他们未来成为优秀科学家和社会贡献者的基础。

大学生如何在学术上保持创新思维

大学生如何在学术上保持创新思维

大学生如何在学术上保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个不断追求突破和改进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保持创新思维既是培养个人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如何在学术上保持创新思维,旨在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创新在学术界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带来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领域。

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创新思维可以使他们脱颖而出,并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取得成功。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术上保持创新思维:首先,大学生应时刻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领域,寻找未知的解决方案。

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好奇心意味着不仅要熟悉已有的知识,还要不断追求未知的领域和问题。

大学生应该始终保持对新观点和新技术的敏感性,积极主动地寻找研究领域中的不足和短板,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其次,大学生应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能够质疑和评估已有知识的能力,它有助于改进和提高现有的理论和方法。

在学术研究中,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问题、评估证据,并发现潜在的错误或改进的机会。

大学生应该学会反思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挑战传统观点,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合作。

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可以带来新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

通过参与学术研讨会、读书会或加入学术团体,大学生可以与同行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拓展,了解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合作研究项目也可以提供一个团队合作的环境,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思考和交流,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深入探讨如何保持创新思维的基础上,下面将根据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要求,介绍一种实际的学术合同格式,以帮助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更好地保持创新思维。

这种学术合同格式应包括以下要素:1. 标题:合同的标题应明确表明这是一份学术合同,并概括合同的主要内容。

例如,“学术研究合作协议”。

2. 参与方:合同应明确列出参与研究的各方,在这里应包括大学生、导师或合作伙伴等。

中国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的态度研究

中国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的态度研究

中国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的态度研究如今,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的态度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研究中国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首先,中国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的态度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点。

他们普遍意识到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认为科研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这一态度得益于国家对高校的大力支持,以及大学生自身对未来发展的追求。

中国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态度一方面受到大学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对科研的鼓励政策密不可分。

其次,中国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的态度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中国,家庭和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普遍希望他们能够通过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期望值推动着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态度。

同时,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认可和赏识也对大学生的态度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使得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抱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

但是,也有一些中国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的态度不够积极。

他们可能对科研的未来前景没有足够的信心,或者对科技创新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

这部分大学生往往更偏向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不是长期的科技进步。

这种态度可能与个人兴趣、社会环境以及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的了解程度等因素有关。

为了提高中国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的态度,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并参与到科研工作中。

其次,倡导科技创新的价值观,让更多人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给予有创新潜力的大学生。

最后,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增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认知和认可。

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科技创新者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读书、科研与人生道路

读书、科研与人生道路

关于读书读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大家都在读书,但可能效果迥异。

“如何读书”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lashow除物理学相关知识还修过音乐、东亚历史、法学、文学,甚至电焊。

采访他的记者颇感疑惑,问他:“学这么多其他科目对物理学研究难道也有帮助吗?”他回答说:“我想是有的,往往许多物理学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学范围之内,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开阔的思路,比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逛逛公园,都会有好处。

这可以提高想象力。

”那么,应该怎样读书呢?首先,就专业书籍来讲,我认为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教科书,这类书要精读。

我一般的做法是:选一本容易读而又比较经典的书,作为教科书仔细读,每个证明都仔细看,每道习题都做。

在掌握了这些内容后,要进行综合和提炼,找出精华。

也许将来自己真正能记住的可能就那么一点,但却能运用自如,这就是触类旁通。

另一类是参考书,包括大量的参考文献。

这些东西要粗读,掌握有用或有启发的思想、方法。

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定要学会在海量的书籍、文献中过滤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表面的,多半是赘长的陈述、推理、证明中发现它背后的想法、算法或原理。

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

美国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说过:“一个人年轻时懂了些什么无关紧要,只要懂得如何学习就够了。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觉得自己一辈子得益于从中学开始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于科研从长远看,打好基础比发表几篇论文重要得多。

对大多数研究生而言,科研选题从模仿他人的工作开始。

通常这种模仿容易出一些小文章,这是必要的。

我早年听过逻辑学家王浩的一个报告,他说:“这种小文章做几篇,知道自己会做了,就不要再做了,要找点大点的问题做。

”而这种大一点的问题应当是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那么,什么是有前途的研究方向呢?何毓琦先生曾经建议:“去找一个人们渴望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你感兴趣的,但不太了解的,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不限于使用你熟悉的现有工具。

何毓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

何毓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

实用文档何毓琦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

IEEE Life Fellow。

何毓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

开创了微分对策的研究方向。

模式识别领域提出了Ho-Kashyap等规则。

提出团队论的概念并研究了“部分包括”信息结构。

率先研究离散事件系统,奠定了“摄动分析”和“序优化”等研究领域的基础,并已导致生产自动化和通讯网络等研究中的一系列突破。

Karl J. Astrom 瑞典Lund大学物理工程系前主任,瑞典皇家科学院、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副主席,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IEEE fellow。

Astrom教授是自动控制领域著名专家。

在自动控制、随机控制、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控制工程等多方面做出了许多杰出的奠基性贡献。

Astrom教授是美国2002关于自动化领域未来发展的研究报告:“信息爆炸时代的控制”的撰写人之一。

专家简介ISINS 2004ISINS 2004Sanjoy K. Mitter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信息与决策系统实验室前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

IEEE fellow。

Mitter教授的研究领域涵盖系统科学、通信与控制等领域。

在电力系统控制、文字识别、心电图自动识别与分类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研究方向包括随机系统与自适应控制理论、数理物理学及其与系统科学的联系、图像分析与计算机视觉、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组织。

Mitter教授是IEEE, SIAM, AMS,NSF, ARO等多个组织和刊物的委员或编委。

1971年第一届国际决策与控制会议执行主席。

IEEE Control Systems AwardsCommittee委员。

Petar V. Kokotovic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控制工程与计算中心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毓琦教授访谈:年轻人如何做科研学术界流行的笑话是这么说的,“你的最高水平就是最近一篇论文”,“像爬抹了油的竹竿一样,为了待在原位你必须不停地往上爬,许多人都想拉你下来,因为他们都想要超过你”。

——一个美国教授的生活(二)编者的话“从一开始,我一生就只有一份工作,一位妻子,一个家,所有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完成了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

”在2010年6月25日发表于科学网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中,时年76岁的何毓琦这样总结道。

何毓琦,祖籍浙江诸暨,1934年3月1日生于上海。

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5岁的何毓琦前往香港并在那里完成高中教育。

1950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录取,并在1953年获得电子工程学位,1955年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1961年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的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65年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何毓琦长期致力于中国内地的科研发展,培养了多名中国学生,2001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座教授。

2007年4月25日他在科学网的博客开通,受到网友热烈欢迎。

9月9日,何毓琦教授做客科学网,与广大网友就“科研与生存之间应该如何把握和取舍”、“年轻人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诱惑、生活的压力,年轻人如何专心科研”等问题交流了经验和体会。

本报选编部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主持人:何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常回国,对国内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本人有几十年的科研教学经历,对科学网很多年轻的网友会有很多借鉴意义。

今天到场的还有贾庆山老师,他来自清华大学,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智网中心副教授。

我们今天还请到三位资深科学网博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会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三年级博士生金小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雷宇。

他们正在准备踏上科研(之路),以科研作为终身职业。

自己做自己的导师罗会仟: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在国内一般(是)约定俗成地找一棵大树,靠在他下面,这虽然会带来很多经费上和项目上的方便,但另外一方面也约束了一些人的成长,(可能)对激发自己的斗志有影响,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该怎么办?何毓琦:我当时自己做博士的时候,没有导师,全靠自己。

我的博客上还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一个湖南大学的博士生,也是没有人指导,他自己研究做了一套东西,就跟我通信,我发现他在他那行业做得非常清楚,就请他写了一篇自己怎么做导师的文章,他写得很好,所以我主张这篇(文章)值得看一看。

假如有了博士学位,假如是导师真的很花时间训练你,你获得博士以后不一定要靠大树。

你绝对可以自己学习,当然有的时候会走一点弯路,碰两个钉子,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解决。

假如没有好的导师帮你忙的话——有当然很好,没有可以自己闯出来。

如何选择科研方向《科学时报》:有人说,现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很多人在研究,年轻人一般都是跟着前辈做,虽然有自己的兴趣点和专业功底,但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是很难。

何老师有没有具体的建议?何毓琦:我推荐大家去读湖南大学的那个学生写的那篇《我如何自己做自己的导师》的博文,我发现他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清楚。

问题有的是,你永远可以找到值得做的东西。

我是不担心年轻人的,他们可能信心不够,我现在告诉他,绝对要放心去做,没问题。

当然有人帮你忙更好,你少走一点弯路,省点事,这当然是绝对有好处的。

网友:科研的新手在刚开始面对一个研究方向时,究竟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然后在实战中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还是应该先学习好相应方向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尤其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所学的基础知识往往不适用新的交叉方向。

对于这些情况,您有什么建议?何毓琦: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以为必须要学会(基本知识)才能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发现,根本没时间学完,很多事情要下决心,只要离你本行不太远,你花六个月工夫,马上可以作贡献。

我的主张是不要太担心。

问题是你要跳进去,人家说学游泳最好是跳下水再学,喝几口水没关系,你在外面一天到晚讲游泳理论,不下水,永远学不会。

《科学时报》:贾老师,作为何先生的博士生,您感觉何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给您的感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贾庆山:我觉得最深的是指导我如何做研究,而且指导我如何做人。

我可以补充一点,就是选题方向,在这个特定的问题上,我印象很深刻。

在刚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何老师就指导我们说,选题目有三个问题你要先问一问自己,因为我们是工程学科,是做应用基础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些实际的工程人员真正关心你要研究的这个问题;第二,你是不是不完全了解这个问题,你如果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知道怎么做,甚至预计做的结果是什么,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事情;第三,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如果这三个问题当中有两个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值得你去做,这是何老师在我还刚开始接触研究时就跟我讲过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做研究,到后来毕业之后自己做老师,我觉得这让我受益非常大,因为他虽然没有告诉我一定要做哪一个特定的问题,但他告诉我如何去寻找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

从那个时候开始做研究,到后来毕业之后自己做老师,我觉得这让我受益非常大。

”我觉得何先生的经验比被称为力学的上帝的John Hutchinson教授的“What's new? Who cares?”准则更为具体和生动。

做一个比喻,就像做菜有不同的口味一样,做研究也有不同的品位,我们清华有一句话,叫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何老师最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把题目定好让我们往下做,而是不断地用苏格拉底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提一个我们想做的问题,他会用引导的方式帮助我们判断这个研究问题是不是真正重要,是不是真正值得我们往下去做。

通过这样不断反馈式的交流,不断提炼我们自己做研究的品位。

回到您的第二个问题上,最特殊的地方我觉得是锻炼我们做研究的品位,这个难以量化,只能通过朝夕相处、不断互动的方式才能学习到。

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是怎样的:学生总是希望从导师那里学到东西,但何先生的看法更为全面。

何先生的学生贾庆山说:“我当学生的时候,何老师半开玩笑地跟我们讲过,你们当学生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呢?就是一定要教会我一样东西,不是说什么都是老师教给你。

作为学生,你得教给老师一些东西,这个过程很重要。

”在一篇《给寻求帮助的中国博士生一些明确的建议》的博文里何先生说:“你与导师的关系是一种赋予-索取的关系。

导师关心你、指导你,作为回报,他或者她应该从你这里得到点什么,(至少应该是你对他的工作的高度尊重)。

例如,我在该系列博文的第一篇(即第2224号)中就说过,一篇博士论文要在我这里通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中第二个条件就是:我必须从这篇论文中学到新的东西。

科学交流与讨论是双向的。

最后你们要永远牢牢记住:学术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也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有的只是勤奋的、专注的工作。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地图、路标、旅行手册能帮你少走弯路,避免误入歧途,但是路必须你亲自去走,这没有人能代替得了你。

祝你们好运!”我觉得博士论文是讲究创新的,既然是“创新”就必须教会别人(包括自己的导师)一些东西,所以何先生的要求是应该的。

博士生怎样跟同行科学家建立联系:这个问题是每个刚步入学术道路的年轻人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何先生建议:“1. 在你的博士研究选题领域,挑选一篇或者几篇你真正有兴趣的论文。

如果论文的作者比较年轻,刚刚做教授,那也会比较好。

(比如说是助理教授或者副教授,他们还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声誉阶段,因此他们时间更多,也更有兴趣与其他人合作,推广自己的工作。

)2. 你要自己努力研究这篇论文,真正地、彻底地理解这篇论文,达到能发表崭新的高水平见解的程度。

那时,而且只有那时,你才动手给该论文的作者写信。

这样一来,这位作者就会知道你是他或者她的知音。

一旦他发现你是认真的,而不是在投机取巧,他会很有动力和你交流。

3. 请他发给你其他论文的草稿,和他探讨工作进展,提出高水平的见解。

4. 一旦你与一两位科学家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你的博士研究就算上路了,而且有专家一路指导你。

”兴趣与现实的冲突如何解决《科学时报》:您怎么看待科研的目的,有的人认为,作为科学家应该研究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家拿着纳税人的钱就要给国家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您怎么看待这种争论?何毓琦:(这要)看你的职位是什么,假如在公司里做事情,当然公司需要你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你的责任,你必须要替它解决。

(如果)要解决的事情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与个人兴趣)没有冲突。

假如你要做的事情,一大半都是你不喜欢的,为了生存,当然很痛苦,所以你(可能)要另外找职位。

我常常跟学生讲,假如找到一个职业,50%的(工作内容)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是非常好的,(但)每个机会都有不开心的,但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避免不了的。

世界上很少(有)每一秒钟都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情况),像我这样退休了以后什么都不用管了,比较可以这样。

一般你真的要有职位的话,50%是你喜欢做的事情我觉得就很好了,有的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主持人:可能您还是属于比较传统、比较老派的科学家,您赞同不赞同科学界的一种趋势:把科学家作为职业,他不一定有很强的理想主义在里面,或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但是他可能是把它作为一种养家糊口或者是专业性的,怎么看待科学家越来越职业化的这样一种趋势?何毓琦:我刚才讲了,有许多人念博士,绝对不是要做科研,(而是觉得)博士给我更好的机会。

我觉得(这)没什么错,你说博士给我很好的训练,我可以赚大钱,不过一个人总是要找你喜欢做的事情。

你要做的全是你不喜欢的事情的话,那的确很痛苦。

在美国可以另外找一个职业,这里可能就是你没有办法,换职位都不可能,那是我很同情的事情。

金小伟:现在有很多考核制度,我不知道美国是怎么样的,在中国有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年底考核等,(这)给大家造成一种速成的心理,比如有一点数据就要写文章。

但是要发高质量的文章对学术才有意义,我不知道如何权衡文章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何毓琦:我希望这是个过渡时期,在科学上用量(衡量)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了解现在的中国为什么注重量,像(用)SCI(衡量)在国外是很少的,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就是同行评议。

但是我也了解,中国为什么现在需要用这个量,用量(衡量)有许多用不着争论,像奥运会一样,你跳高一点拿金牌,低一点拿银牌,没话讲。

我觉得你们年轻人不要太注重量,当然现在可能注重一下,但迟早中国会同国外一样,慢慢重(视)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