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历史科考试大纲_303
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
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一、分封制(理解)1、目得:为了进行有效统治2、分封得对象:王族、功臣与古代帝王得后代(王族就是分封得主要对象)3、分封得内容:土地与人民(“授民授疆土”)二、宗法制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也就是核心内容)影响:①维护统治集团内部得稳定②对日常生活与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如孝悌伦理观念,祭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得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得内容及影响(运用)1、内容:(1)首创皇帝制度。
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与皇权至上得原则;(2)建立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尉,管理军务。
御史大夫,检查百官。
)(3)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2、影响:(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得多民族得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得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得演变一、汉朝: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理解)1、原因: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得制度,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2、作用: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得措施(识记)1、措施:(1)军事上:把主要将领得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份由中央掌控。
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加强了中央集权(2)行省制度就是就是中国省制得开端。
五、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得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2,魏晋:九品中正制:重门第不重才能,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3、隋唐实行得就是科举制:(1)由来: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得加强一、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017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2017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整理A-----识记B-----理解C-----简单应用D-----综合应用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理解分封制B(P5-6页)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被封诸侯的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③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从而形成“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等级制度。
作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理解宗法制B (P6页)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内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②基本原则: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③规定大宗与小宗关系。
族内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大宗。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关系。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综合应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D(P9页)形成: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的特征。
②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即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
诸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但皇帝专权,易滋生腐败和暴政,在封建社会末期,消极作用比较明显。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B(P12页)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逐渐威胁着中央。
2017年湖南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
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必修3复习纲要考试要点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士阶层队伍的壮大,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还提出“克己复礼”。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
3、孟子的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4、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其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6、董仲舒改造儒学,增加了“春秋大一统”和“天人合一”、学说,使得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7、北宋时,儒家学者程颐、程颢、周敦颐、朱熹等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8、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认为本心即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9、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10、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尊严。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1、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兴起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12、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13、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传播,16世纪达到高潮。
文艺复兴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
(完整word版)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机密★启用前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卷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和探究题四部分,共6页。
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
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 那县制 D.行省制2、某作品采用楚国方言,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句式灵活,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该作品是( )A.《诗经》B.《论语》C.《孟子》D.《离骚》3、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的皇帝制度首创于( )A.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4、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②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④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右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某一历史人物知识卡,据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 A.李贽 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6、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A.徽商、晋商B.闽商、粤商C.浙商、闽商D.粤商、徽商7、《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 )A.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籍贯:江苏昆山 主张:经世致用著作《日知录》等地位: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B.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并最终得以实现C.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D.表达了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8、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
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A.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9、1927年9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是()A.周恩来B.贺龙C.毛泽东D.朱德10、2017年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2017年湖南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
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必修2复习纲要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耜耕) (2)奴隶社会:金石并用(3)春秋战国:出现铁农具和牛耕(4)封建社会:铁犁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理解)⑴特点:a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 b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 d 、精耕细作。
⑵影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中国的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形态)。
⑴商周冶铸业:①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⑵唐宋制瓷业:①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出现唐三彩。
②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窑。
(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 ⑶汉唐丝织业:①西汉:“丝绸之路”开通(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②唐朝:丝织技术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教材P.8-92、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理解)⑴民间手工业的形式: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⑵发展历程: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花楼机的出现,说明明清时期丝织业生产工具先进。
教材P.10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①原因:明朝中后期,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A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B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③特征: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B雇佣关系。
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必记知识3
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必记知识(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1)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黄宗羲:①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情的了解,倡导经世致用;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王夫之: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②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1、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关注人类社会,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强调人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2、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1)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2)新兴资产阶级不满现状;(3)意大利继承了古希腊、罗马丰厚的文化遗产。
3、人文主义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4、“文学三杰”是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5、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欧洲宗教改革开始。
影响:(1)形成了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三大新教派;(2)解放了人们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2017届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2017届高考历史考纲解读张自方整理一、2017年与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能力要求变化二.突出变化1.在考纲宗旨中增加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突出问题意识,是对能力体系要求的提升:(原考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考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体现,能力要求体系更加完整,发现问题和创设问题,对能力体系的提升(2)历史学科的问题意识,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核心要求,是学生历史学习的最关键能力。
2.强化理论指导,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1)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2)强调理论在指导历史认识方面的作用(3)问题意识与理论指导相结合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唯物史观是由生产力史观、社会形态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组成,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宏观层次的历史理论,是普适的基础理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条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私有制、阶级、国家、领袖、人民群众等等,为人们在史学研究中归类历史现象与史料,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供了思维依据。
3.细化能力目标:(1)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2)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要求要有概括能力:把历史事实、历史叙述以及你所看到的历史现象能够概括出一个结论!)(3)说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4)发现历史问题;(5)论证历史问题;成文能力(有观念、有史实、有说明、有理论概括)(6)独立提出观点;4.减少重复考查:选修模块只保留“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精简的原则是:主干知识已经有比较充分的内容,选考予以精简,减轻考试负担;对于知识结构具有补充意义的,予以保留。
2017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样题(历史)
2017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样题(文综历史)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为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1.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组成。
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40分,非选择题135分,共计275分。
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第二部分由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选考题组成,题型为非选择题,共计25分。
必考内容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必修模块。
思想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环境保护”。
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
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
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2.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历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制定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例1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
湖南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三
湖南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Ⅲ复习纲要(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1.出现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及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1.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创立儒家学派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民本思想。
B、政治上强调以德治民,主张“为政以德”。
C、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首创私学。
D、主张“性相近”。
2.孟子:战国儒家代表: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3、荀子:战国儒家代表:主张统治者实行“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的论断;主张“人之性恶”。
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1.老子:春秋晚期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韩非子:战国末期人,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张君主专制,提出了糸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发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要思想: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为了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主张;③为维护封建秩序,提出“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2017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机密★启用前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卷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和探究题四部分,共5页。
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出现在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2.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宋明理学》时编写的知识提纲,在①处填写正确的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和①陆王心学:”心”就是”理”和“致良知”A.“反省内心”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4.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在纺织、制瓷等行业中赶上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主导地位是在A.商周时期B.唐朝中叶以后C.宋元时期D.明中叶以后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屈原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B.唐朝开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诗歌的繁荣C.李清照是元曲的著名代表人物D.《窦娥冤》是明清小说的著名代表作6.小明同学收集了某一文献的相关素材,其中涉及“洪仁玕”“以法治国”“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等内容。
这一文献是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7.右图是我国近代第一批留学幼童在轮船招商总局门前留下的合影。
这一合影反映的史实出现在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8.19世纪90年代初,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下列属于其代表人物的是A.林则徐B.曾国藩 C.康有为D.李大钊9.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A.中共三大召开B.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C.北伐战争开始D.武汉国民政府成立10.1931年,日本侵略者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久侵占整个东北。
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资料
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一、分封制(理解)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3、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民(“授民授疆土”)二、宗法制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也是核心内容)影响:①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②对日常生活和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如孝悌伦理观念,祭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运用)1、内容:(1)首创皇帝制度。
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2)建立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尉,管理军务。
御史大夫,检查百官。
)(3)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2、影响:(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朝: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理解)1、原因: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2、作用: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识记)1、措施:(1)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份由中央掌控。
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加强了中央集权(2)行省制度是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五、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2,魏晋:九品中正制:重门第不重才能,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3、隋唐实行的是科举制:(1)由来: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017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精选文档2017 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纲领Ⅰ查核目标与要求依据一般高等学校人材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公布的《一般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和《一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 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科修养和学习潜力;着重考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得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供给的图文资料和考试要求;整理资料 , 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好、正确、合理的解读。
2.调换和运用知识:鉴别历史事实与历史表达;鉴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说;理解历史表达与历史结论;理解历史事实,剖析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看法。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看法。
3. 描绘和阐释事物:客观表达历史事实;客观表达历史事物;正确解说历史事物;正确描绘和解说历史事物的特点;认识历史事物的实质。
认识历史事物的实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 论证和商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运用判断、比较、概括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评、借鉴、引用的方式议论历史看法;独立提出看法。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看法提出不一样见解。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包含《一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 》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第一部分古代(一)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商周期间的政治制度;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增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期间的百花怒放;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发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二)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第二部分近代(一)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 文艺中兴和宗教改革; (2) 启发运动2.新航路的开拓、殖民扩充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的开拓;(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充;(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确实立与发展: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实立; (2) 美国共和制确实立; (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实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 (2) 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 (1) 经典力学; (2) 进化论; (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二)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斗争;(2) 辛亥革命; (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 新民主主义革命;(5) 侵华日军的罪状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构造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波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构造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盛行;(2) 民国期间民族工业的波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 (1) 维新思想; (2) 新文化运动;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第三部分现代(一)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 俄国十月革命;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今世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代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 多极化趋向在波折中发展;(3) 两极格局的崩溃和多极化趋向的增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代界经济的全世界化趋向:(1) 布雷顿丛林系统的成立; (2) 世界经济地区公司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 (1) 相对论和量子论; (2) 现代信息技术6.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 文学的主要成就; (2)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二)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一致: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 文“化大革命”; (4)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 20 世纪 50 年月至 70 年月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改革开放的决议;(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公司改革;(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成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早期的重要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 中国恢复在结合国的合法席位;(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结合国和地域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2) 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3) 大众传媒的发展5.20 世纪以来的重要思想理论成就: (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 毛泽东思想; (3) 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 百“花齐放、百花怒放”目标;(3) 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回眸1. 商鞅变法2. 北魏孝文帝改革3. 王安石变法4. 俄国农奴制改革5. 明治维新6. 戊戌变法选考二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迸发的历史背景;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2.凡尔赛—华盛顿系统下的和平:(1)凡尔赛系统的建立;(2) 华盛顿系统的建立;(3)非“战条约”国际结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迸发的历史背景;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度; (3) 反法西斯战争成功的历史意义4. 雅尔塔系统下的冷战与和平:(1) 美苏冷战场面的形成;(2) 20 世纪七八十年月美苏由紧张抗衡到谋求和缓对话; (3) 结合国的产生及其在保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 战火绵延的局部战争: (1)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 中东战争; (3) 两伊战争; (4) 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现在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 秦始皇; (2) 唐太宗; (3) 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 (1) 孔子; (2) 柏拉图3.欧美财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优秀人物: (1) 克伦威尔; (2) 华盛顿; (3) 拿破仑4.“亚洲觉悟”的前驱: (1) 孙中山; (2) 甘地; (3) 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 (1) 马克思、恩格斯; (2) 列宁; (3) 毛泽东、邓小平6.优秀的科学家: (1)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 牛顿、爱因斯坦。
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纲要必修1
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纲要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目标】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掌握】1、分封制【理解】(1)目的: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3)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4)诸侯的权利:可再分封;设置官员、重建武装、征派赋税等(5)作用:a、形成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森严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宗法制【理解】(1)概念: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集团内部的矛盾(3)内容:a、区別嫡庶(嫡是正妻或王后之子,庶是妾或妃子之子),有特殊地位;b、保证嫡长子的继承权。
(4)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减少了权力的继承纷争,加强统治者集团内部的稳定。
【练习】一、单选题:1、西周周王分封的诸侯主要有()①异姓功臣贵族②同姓王室贵族③先代帝王后代A、②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2、下列西周诸侯国中属于同姓封国的是()①齐②鲁③燕④晋⑤宋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3、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A、设置官员B、自称天子C、建立武装D、征派赋役4、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
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六十四人在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5、“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6、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B、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C、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7、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A、完全割裂B、互为表里C、前者决定后者D、后者决定前者二、材料解析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记·王制篇》:“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017历史考纲说明
2
制定机构
1.考试大纲一般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同学,别说你不知道 教育部考试中心是神马机构!它就是个神一样的机构~),主要 介绍当年高考各学科的考试范围、命题思想、试卷结构等,并提 供示范题型。 2.考试说明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全国卷命题)或各高考 自主命题省份的考试院,依据高考考试大纲制定的更为具体的考 试内容说明。考试说明一般是由各学科命题组的老师编写的,可 以看做是对考试大纲的详细解释。 3.每年高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一般在当年1月初出版, 都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指针。
3
其他方面的调整:内容表述
命题要求依据: 原考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 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考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 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意在于 考查新史观的同时突出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 (命制第41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1
具体变化
三、命题依据 2016年的“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 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表述,被调整为“注重考 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唯物史观功能,增加“发现问 题”能力考核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 必考内容明确为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按时序呈现。 选考内容删除《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
两个文件的使用
4.每年考试说明的发布不仅意味着考点的变化,它更带有时间节点的含 义。每年发布之时,就意味着大家第一轮复习接近尾声,要开始新一轮 的复习。第二轮复习要特别关注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概念与观点之 间、概念与概念之间、观点与依据之间、观点与意义之间、观点与观点 之间。 这就要求大家在按章节进行复习的同时,要注意打破章节甚至模块 的限制,深入理解和体会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对于交叉的知识 点要做好总结,有助于更好的架构自己的知识点框架,提高复习效率, 做到事半功倍,力争做到有重点、有系统、有效率。 5.复习一定要跟着老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按照计划执行,不急不躁、 循序渐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不要太重视别人的进度。
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答案(精校版)
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本试题卷分听力技能、阅读技能、知识运用、写作技能四个部分,共7页。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听力技能(共两节,满分2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读两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8.C. £9.15.答案是C。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小题。
1. What will the woman do this weekend?A. Go camping.B. Go swimming.C. Go fishing.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2小题。
2. What time did the woman get up?A. At 7:00.B. At 7:20.C. At 7:40.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3小题。
3.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A. Sunny.B. Cloudy.C. Rainy.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4小题。
4. Why does the man look tired?A. He stayed up late.B. He didn’t sleep well.C. He worked too long.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5小题。
5. Where are the speakers now?A. In a bookshop.B. In a sports shop.C. In a coffee shop.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手册提纲(湘教版)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手册提纲(湘教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手册提纲 (湘教版)第一章:古代社会与文明1. 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 早期人类的文化与艺术表现- 早期人类的科技与发明2. 祖先文化与古代帝国的兴衰- 古代人类的宗教与- 古代人类的文化传承与认同- 古代帝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古代帝国的经济发展与衰落第二章:近代历史与革命1. 欧洲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启蒙运动的思想与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化对社会变革的影响2. 近代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崛起- 世界两次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联合国成立及其作用第三章:现代中国与世界1.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与变革- 鸦片战争及中国的危机与改革- 辛亥革命及中国近代政治思潮-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崛起- 1949年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2.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与发展-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与合作- 中国对国际问题与全球治理的贡献第四章:当代世界与全球化1. 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现代化与发展的挑战- 政治体制与民主制度的争议-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 信息时代与科技革命- 互联网与数字化社会的兴起- 科技创新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人工智能与人类发展的未来第五章: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思维的培养与应用- 历史观念与历史素养的培养- 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与启示2.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 史料的收集与评价- 历史研究与学术论文的撰写注:以上提纲仅为参考,详细内容请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与完善。
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历史科考试大纲
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历史科考试大纲篇一:2017年湖南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必修1复习2017-2-22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解)(1)目的:建立侯国,拱卫王室,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3)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4)受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权力: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5)特点: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积极: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7)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8)影响:由于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央集权。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秦朝建立以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教材P.5-62、宗法制(理解)(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正妻的第一个儿子)。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历史科考试大纲篇一:2017年湖南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必修1复习2017-2-22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解)(1)目的:建立侯国,拱卫王室,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3)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4)受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权力: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5)特点: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积极: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7)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8)影响:由于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央集权。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秦朝建立以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教材P.5-62、宗法制(理解)(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正妻的第一个儿子)。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运用⑴内容:①首创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建立中央官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
三公是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③建立地方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⑵影响:①对秦朝的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教材P.11(理解)西汉初期,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郡国并行制)。
⑴原因: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⑵内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⑶作用: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教材P.12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评价:积极: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材P.133、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⑴概况:中央设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西藏由宣政院(中央机构)管辖⑵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教材P.13 4、三省六部制(理解)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草拟、颁发诏令)(执行政令)(审核政令)吏、户、礼、兵、刑、工⑴内容:唐朝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具体执行部门。
⑵作用: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教材P.145、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运用)⑴汉朝:察举制→依据:德才①背景: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
②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③完善: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④评价(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教材P.14-15篇二:2016年湖南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纲要2016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必修1复习纲要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解)(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3)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4)受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权力: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 。
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5)作用:积极: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6)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2、宗法制(理解)(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正妻的第一个儿子)。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运用⑴内容:①首创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建立中央官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
三公是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③建立地方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⑵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理解)西汉初期,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郡国并行制)。
⑴原因: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⑵内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⑶作用: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评价:积极: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⑴概况:中央设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西藏由宣政院(中央机构)管辖⑵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三省六部制(理解)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草拟、颁发诏令)(执行政令)(审核政令)吏、户、礼、兵、刑、工⑴内容:唐朝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具体执行部门。
⑵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5、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运用)⑴汉朝:察举制→依据:德才①背景: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
②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③完善: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④评价(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理解)①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根);胡惟庸专权(直)②人物: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③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理解)⑴原因:丞相制度废除后,皇帝难以处理繁多的政务⑵过程:①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形成;③明宣宗时大学士具有了“票拟”权,英宗时“票拟”制度化;④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
⑶评价:①明朝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②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票拟的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法定中央一级机构,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3、军机处的设置(理解)⑴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不但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而且还削弱了皇权。
⑵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⑶特点:皇帝口授旨意,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意旨。
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⑷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