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讲:实践的世界观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本文主要讨论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它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曾指出,“理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实践及其发展的认识。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而,只有通过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得到不断发展。
实践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再认识、不断探索和再探索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经验的规律,不断发现真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真实性的标准。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而且人们提出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也就是说,理论必须基于实践,贴近实践,反映实践。
如果一个理论不符合实践要求,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即要通过实践检验。
检验的最终目的是证明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事实。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认识的深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性的认识,认识的广度是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全面认识。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相互联结的。
只有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深度,才能促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广度扩展。
而对事物的广度认识,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9考研政治马原之哲学核心考点
2019考研政治马原之哲学核心考点(1)2019考研政治马原之哲学核心考点1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
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2019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框架图
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创新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 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实践活动
中介
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理论
指导作用 决定(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具体的 历史的 统一
认识
认识路线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
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认识的结构
认识过程
反复性 无限性
感性认识
实践为中介
条件 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
条件 第二次飞跃
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因素
间接性、抽象性
非理性因素
指导、解释、预见作用 动力、诱导、激发作用
主体
中介
客体
人的认识 能力、认 识水平的
标志
物质性认识工具 观念性认识工具
语言工具
实践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资本主义的产生(两途径)
资本的原始积累(两途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
资产阶级革命 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019考研马原必背主观题答题原理:实践与认识主、客体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9考研马原必背主观题答题原理:实践与认识主、客体
马原是政治中知识点最多,考察面最广的一个科目。
在主观题出题中都会考察哪些知识点呢?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一些考察原理,希望大家复习时熟记:
2019考研马原必背主观题答题原理:实践与认识主、客体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
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构
主体历史方位感
价值本位意识
观
成
念
社会秩序意识 社会规范意识 价值实践意识
特 征
社会历史性 群体性 评判定向性 规范性
含义 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
揭示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价值关系
特点
主体通过体验把握客体能否满足需要
以特定价值词进行评判
价
值 评
满足主体需要: 出发点,前提
合理性
利于主体生存发展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考研政治马原之物质世界与实践
考研政治马原之物质世界与实践•相关推荐考研政治马原之物质世界与实践物质世界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的考核重点。
张老师针对近年来真题,总结八大考点。
命题点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命题点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
2019考研政治马原哲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3-毙考题
2019考研政治马原哲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3-毙考题(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①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③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
唯物实践观与唯心实践观的区别;②直接现实性。
实践与认识的区别;③主观能动性。
人的实践与生物适应活动区别;④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24,传统哲学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四) 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以行验知,以行证知①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知行相须,知行互发。
②知和行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
知行两端,不离不一。
③重视知的作用。
知然后行,行为知功。
④重视行的的作用。
行而后知。
25,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1)相互区别: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
④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是起点,是初级阶段,不能说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019考研马原必背主观题答题原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9考研马原必背主观题答题原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马原是政治中知识点最多,考察面最广的一个科目。
在主观题出题中都会考察哪些知识点呢?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一些考察原理,希望大家复习时熟记:
2019考研马原必背主观题答题原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知识之人生观、价值观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知识之人生观、价值观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第一,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对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
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一个人如果不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是庸碌无为的人生观的表现。
一个人如果抱着“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其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
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
与上述情况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马原考点清单之认识论+思维导图
● 8、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因: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 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 矛盾。
真理的特性
● ①思维的至上性: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 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②创造(能动)特性是指人类认识不只是人的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的、直接的描摹, 而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③二者的关系:
1)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2)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
二、认识运动发展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 ②思维的非至上性: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 的限制,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 9、对待真理的科学态度
● 科学对待真理,就要坚决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 成永恒不变的教条,在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马原考点清单之认识论
认识论——实践、认识
实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践
●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3、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客观实在性)。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4、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 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注:这16大原理,唯物论部分有2个,辩证法部分有6个,认识论部分有6个,唯物史观部分有2个。
一、唯物论原理原理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①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能动创造性。
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有时在第二问出现)【方法论意义】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原理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马原知识点中的实践
马原知识点中的实践(最新版)目录1.马原知识点概述2.马原知识点中的实践概念3.实践在马原知识点中的重要性4.马原知识点中实践的具体应用5.结论正文一、马原知识点概述马原知识点,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等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二、马原知识点中的实践概念在马原知识点中,实践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原知识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紧密结合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
三、实践在马原知识点中的重要性实践在马原知识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逐步提高认识水平。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通过理论研究来解决,从而推动认识的深入发展。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实用性。
四、马原知识点中实践的具体应用在马原知识点中,实践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实践。
马原知识点强调理论必须紧密结合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的成效。
2.解决实际问题。
马原知识点中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3.培养创新能力。
马原知识点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结论总之,马原知识点中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马原》框架体系(八章分四大块)第一块(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第二块(哲学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唯物论(第二章):三观两个原理。
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
两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法(第二章):二三四五。
两个总特征:发展、联系。
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最根本的核心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种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五对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认识论(第三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自然界。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发展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唯物史观(第四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察整个人类社会,从而发现了两大社会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两大社会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的动力:1、从客体角度讲:社会发展的动力,共5种动力(1个根本,1个直接,3个重要):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革命、科技、改革是重要动力。
2、从主体角度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也起一定作用。
第三块(政治经济学部分)自由资本主义(第五章):商品;货币;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积累、流通、分配。
垄断资本主义(第六章):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
第四块(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第七章):1、第一次飞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共产主义(第八章):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实践活动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实践活动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实践的基本特征:⑴、客观现实性;⑵、自觉能动性;⑶、社会历史性。
6、实践的基本形式: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⑶、科学实践。
7、实践的主体: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8、实践的客体: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9、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10、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⑴、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11、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马原》必背知识点
《马原》必背知识点
1.马列主义的世界观:马原强调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
等基本原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原中强调了中国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和
资产阶级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独特性。
4.战略防御:马原认为,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应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积蓄力量,以待一个有利机会。
5.十大战略原则:马原总结了十大战略原则,包括:以军事原则推动
政治,以军事原则指导外交,以军事原则改造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全心全意拥护党的政策,做到虚心学习实事求是,做到人人都是
军事家,做到以战养战,发展壮大人民战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根据地战争的光辉战例:马原通过总结根据地战争的经验,指出了
根据地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根据地战争中保持根据地和军队的生机
与活力。
7.三个阶段的战略:马原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战略,即战略决战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8.革命军队建设:马原中提出了革命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重点包括
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地位,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军队的传统和纪律,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等。
以上仅是《马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问题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考研政治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考研政治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的关系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②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④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关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度。
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发展的实质(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②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一、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考点1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考点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通俗表述。
2.提出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
3.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5.理论性质(1)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2)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3)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考点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讲:实践的世界观
实践改造自然,不但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
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的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1、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首先体现在,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
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人类世界在内容又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
但是,人类世界
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
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
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在人类
世界中,如同自然被社会所中介一样,反过来,社会也被自然所中介。
人类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也
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
确认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并不是
否定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
2、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不但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
成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持续发展中。
人类世界是实践中的存有,而实践本身就在持续的变化发展之中。
所以,感性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持续生成、持续形成更大
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费尔巴哈唯物它义对
世界的直观性:“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
地以来就已存有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
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
变它的社会制度。
”而“这种活动、这种连续持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
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世界,建构—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精神的
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