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3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五篇)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3)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为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特此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若干名,整体语文基础薄弱。
在性别差异上,女生普遍勤奋,学习积极性较高;而男生学习态度相对消极,部分学生甚至缺乏学习意愿。
学生智力水平有待提高,理解力和写作能力相对较低。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展现出以下特点:1. 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深化。
2. 能够勇于尝试和探究问题,对开放性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3. 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兴趣。
4. 课堂上有积极带头的学生,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也存在以下不足:1. 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尚未养成。
2. 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方向性。
3. 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探究意识有待加强。
4. 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5. 知识积累不足,阅读面较窄。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教材为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该册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主线,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组织单元。
全书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六个单元分别围绕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等主题展开。
第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收录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讲述了作者从孩童时期到成年的成长历程。
还有描写学生在父亲及周围大人教育和影响下不断成长的故事,如林海音的作品。
通过这些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的过程,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七年级下册教材,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精心组织了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均包含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依次聚焦以下主题: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动感课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月迹》教案(新版)苏教版
《月迹》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1、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整体感知课文:①快速阅读课文,把你收集到的词语展示出来。
款款倏忽袅袅酥酥掬水面面相觑②找出本文中寻找月亮的地点,其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明确: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瞳中;寻月三、研读课文。
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
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
作者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说一说。
板书:地点踪迹心情镜中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院内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羡慕、嫉妒、争执杯中一人一月,月亮入心人人拥有河中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高兴眼中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竟是这多2、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标注方法在文中标出。
3、对于不同地点的雨量的景象个不相同,这样不同的景致,你最爱哪一处,找出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你喜爱的原因。
(1)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道白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2)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3)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4、课堂小结:作者抓住孩童的视觉和触觉来写,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北郊中学杭佳楣单元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三、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四、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五、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三颗枸杞豆》2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2课时《柳叶儿》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
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一、导入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
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
【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真切的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1.多媒体课件;2.课前查阅本课创作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大风车主题曲。
师:一首大风车勾起了我们孩提时代无数的回忆,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许多有趣的事,回忆一下你的童年有哪些美好的回忆?(生答)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看看他童年的趣事。
二、资料链接1.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知背景。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篇1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__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学好本课题可以为今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学法,夯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以学定标)七年级学生虽然接触了部分文言文,但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
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读懂课文,感悟深刻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深刻感悟道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七年级学生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过渡的思维特点,本节课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管理,适时展示”的新课改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了突出重点,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法”、“质疑探究法”的教学方法;为了解决难点,我采用了“情境品读法”、“合作讨论法”等学法,放手让学生组织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出示目标、先学后教、演课本剧、检测总结。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层层递进。
设疑导入,出示目标。
首先,我设计了猜谜语的导入方式。
多媒体课件出示“日”字象形文字,并让学生猜测所对应的现代汉字。
这样既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其次,检查学生对本课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
参考预习情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读懂课文,感悟深刻道理。
(二)先学后教,自主翻译。
为了较好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相对应的自学指导。
首先出示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个读、PK读、师范读、小组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读准课文,并鼓励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
《柳叶儿》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乐”与“苦中带涩”的丰富内涵。
2、品味文中描写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3、了解过去的童年生活,居安思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文中描写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内涵,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借着这明媚的春光,高老师从实验初中来到我们戴埠初中初一(3)班。
这一路上是鸟语花香,绿柳拂堤。
说到柳,你脑海中涌现出了哪些咏柳的诗句呢?婀娜多姿的柳是春的使者,是美的化身。
可是有这样一位作家,在暖和的阳光里,看到舒展的柳叶总会摘下一片嚼一嚼,他就是现代作家宋学孟。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他一起步入他的童年时代,感受那段特殊的岁月。
(二)初读课文,品尝其苦放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你读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1、比较辨析:第4小节中三个“吃光了”、“抢”以及三个分句的排列顺序。
2、那些逝去的故事:观看图片,补充背景资料。
(三)再读课文,寻找其乐1、“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请你到文中去找一找,我乐在何处?2、分别品析三件乐事,并尝试着有感情朗读。
(四)三读课文,品赏其苦1、从成人的视角来看,这三件事还是乐事吗?说说你从中品出的别样滋味。
2、小结: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多年后,作者以成人的视角来回忆童年时“柳叶儿”带来的快乐,实质是不断点染生活之苦。
以乐衬苦,倍显其苦。
苦乐相依之味,感激怀念之情,正是作者要借“柳叶儿”传达给我们的深切体悟。
(五)畅谈收获1、用这样的句式,从思想主题和写作技法两方面谈谈收获:今天我读了《柳叶儿》这篇课文,我想到了,我以后将。
2、教师寄语:诵读小诗《珍惜》。
附:完整板书柳叶儿儿童视角成人视角乐苦逞能之乐(表现之欲)极度危险,冷的痛苦赏景之乐(大饱眼福)反衬景变美食,无心欣赏吃饱之乐(口舌之欲)食物奇缺,难得吃饱以乐衬苦,倍显其苦。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苏教版教学理念: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
”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可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口头作文、书面写作等形式,努力创设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空间和氛围,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4、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重点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3、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2、整体感知课文,3、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一、导入: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
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教师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风格特点作好铺垫。
[K12]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9《我们家的男子汉》(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出示目标:
(1)、认真读课文,分析作者在5个方面是如何表现这个“男子汉”的个性特点的?
(2)、概括这个“男子汉”的特点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小男子汉对食物有极大的兴趣?怎样写的?
(3)阅读“他对独立的要求”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男子汉”要求独立的特点的?你肯定也有显示自己长大了的趣事?把它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这份快乐。
要自己走
要自己买东西(对神态的观察、描写真实、准确——胆怯、紧张、勇敢、沮丧。表现了心理的变化。)
自己换橘子水(熟练——狂热,飞快努力地喝)
显示自己长大了,显示自己的成就。
(1)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2)细致的观察,细腻地描写。
(3)自然、亲切、细腻、风趣的语言特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完成《基础训练》第四、五两题。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完成《基础训练》中的其它试题。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9、我们家的男子汉
王安忆
男子汉:爽快、独立、坚强、勇敢、淘气、镇静、坦然
(2)讨论“他对父亲的崇拜”这一部分,概括这一部分写了哪两件事?怎么就能表现“男子汉”的特点呢?
第一件事:爸爸妈妈拌嘴时,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
第二件事:觉得爸爸是“无所不能”的。
保护弱者:男孩子的天性。
男孩子认为自己任何事都能做,对“无所不能”的形象的崇拜。
语言、神态塑造人物活灵活现,风趣,可爱。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苏教版
9我们家的男子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应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教材分析:本文通俗易懂,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个性。
讲解这篇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从而抓住关键语句具体地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进而了解文章的主旨,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
让学生摘出课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句子,体会精彩之处。
教学目标:1、回味童年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美好。
2、理清文章中心,养成独立、创新、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3、学习写人记事,抓住特点,突出个性特征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中心,养成独立、创新、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2、学习写人记事,抓住特点,突出个性特征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回味童年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美好。
2、理清文章内容,养成独立、创新、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们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为什么呀?因为妈妈疼我们、爱我们。
确实,这个世界没有母亲、没有女人是不可想象的。
同样,没有父亲、没有男人也是不堪设想的。
没有男子汉,人类将无法延续下去,女人也将无法生存。
那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我们家的男子汉》。
二、整体感知:1、解题:题目中的“我”是指谁?“男子汉”又是指谁?(1)简介作者:先让学生介绍,再放投影。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是作家王愿坚和茹志鹃的女儿。
王愿坚的代表作品有小说《七根火柴》《党费》等,茹志鹃的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
王安忆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流逝》《小鲍庄》《锦绣谷之恋》《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等,另有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69届初中生》《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月迹》教学设计 苏教版
第二单元第七课《月迹》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的:1、探索语言风格,寻找童心,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寻月”全过程。
3、归纳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句。
寻找童心,感悟生活、热爱生活、产生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贾平凹此人。
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结合课文,追寻自己孩时美好踪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由学生简介贾平凹;学生代表追忆自己孩时一件美好事情。
引出课文《月迹》。
学生议一议文章主要内容写什么?新课学习: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在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理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同时板书如下:(月出前)闷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高兴→紧张→失望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高兴杯中月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月影幸福水中月银光、多月光兴奋眼中月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满足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来写呢?这里面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记事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省一等奖】
茂华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二、教学难点:初步感知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给加粗的字注音:确凿.()菜畦()桑椹()珊瑚()攒()敛()脑髓()秕谷()宿儒()蝉蜕()人迹罕至()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目标展示】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进一步感受作者百草园生活的无穷乐趣。
【新知研习】一、回顾作者和介绍作品:(作者介绍略)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书。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在烦扰的生活中,心情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写的,鲁迅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
二、整体感知1.解题: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从……到……”表明文章主要是以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空间顺序)2.默读文本,思考: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第一部分(1---9节)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第二部分(10---24节)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1.齐读第1小节,概括课文第一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设问:既然是乐园,那么有何乐趣呢?有趣的事物——百草园景物、动物;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3.思考:“似乎”和“确凿”是否矛盾?(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启发)明确:貌似矛盾,其实是作者用词准确之处。
“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相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确凿”的断定有些犹豫;“确凿”是写作此文时,作者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
4.提问:课文第三段写了百草园哪几个季节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明确:春夏秋;用此准确生动: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用“轻捷”、“窜”表现了鸟儿的轻灵和童年“我”的羡慕之情。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月迹》教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月迹》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月迹》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月迹》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月迹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
教材分析:《月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1、能说出文中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初步赏析课文中的美句美段。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心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 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珍惜金色年华。
2. 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能结合所写文章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
3. 修改文章能删繁就简,使文章自然流畅。
4.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制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1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 2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课时《柳叶儿》1课时《三棵枸杞豆》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单元专题交流 1课时学习资源:1.图书资源:《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安忆散文》华夏出版社《中国名人谈少儿时代——苦涩的梦》北京大学中国名人丛书编委会《中国名人谈少儿时代——脚印》北京大学中国名人丛书编委会《中国名人谈少儿时代——风雨时代》北京大学中国名人丛书编委会2.推荐网站/yihe/novels/luxun/zhaohua1.html//gb2000/nx/zgjn.htm/focus/luxun.html/lotus/index1.htm/cnread1/xdwx/w/wanganyi/3.影视资源:《五月八月》、《三毛从军记》教材分析:童年是金色的。
这里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
有人的童年,受到呵护,也尝到了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有人的童年,单纯可爱,可身上也留下了社会的印记;有人的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某些个性……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
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教科书(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
对于这样的主题,学生会感觉到跟自己的生活比较接近,有话可讲。
因而本单元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并可进一步将之写作成文,做到条理清楚、生动形象。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创意说明】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
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生。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整体感知:播放课文朗读带。
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根据课题划分文章段落。
3.拓展延伸:⑴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丽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⑵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事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因此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
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讨论后各抒几见。
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4.选择自身喜爱的句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室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出身……,幼时……,稍长……。
1898年到南京求学。
1909年回国,1918年《狂人日记》,1927年定居上海,1936年病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北郊中学杭佳楣单元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三、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四、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五、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三颗枸杞豆》2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2课时《柳叶儿》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
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一、导入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
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第二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童年如歌如画。
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
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快速阅读全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的百草园”和“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3、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学习:学生交流: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较,有何异同?第三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学习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精读“百草园”部分。
创设问题情境。
1、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3、仿句练习: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课堂作为片段练习: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
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课后学习: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课堂小作。
第四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
创设问题情境。
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学生交流)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
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
第五课时:《三颗枸杞豆》(一)学习目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能找出文章细致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4、能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品读文中的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由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二、速读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答案可能会有:“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
但在这之前,“我”是什么样的人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答案可能会有:“贪玩的我”;“不爱读书的我”;“爱逃学的我”;“不怕打的我”;“顽皮淘气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我”------四、“我”为此经常挨打,但“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
创设问题情境。
1、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表现人物什么特点?2、“我”和病中的三叔共有几次对话,对“我”有什么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第一次对话给我的影响:让“我”更懂得热爱自然,而且和三叔相比,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于观察。
第二次对话给“我”的影响:懂得时间的珍贵,珍惜金色年华。
3、找出第二段对话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全班讨论。
(如探究练习中的第二大题。
)五、学生畅谈:三颗枸杞豆改变了“我”的一生,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带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六、课后学习:课文写童趣和景物生动细致,联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体会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关系。
第六课时:《三颗枸杞豆》(二)学习目标:1、品读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
2、小组合作,课堂表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读完《三颗枸杞豆》,三叔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课文中,我们知道三叔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因为虚度年华以至于悔恨终生。
假设作者笔下的三叔带病来到我们的现场,和我们一起聊聊生活与人生,将会如何呢?二、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与观众。
三、交流有关时间与生命的名言警句,或配乐朗读朱自清的美文《匆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
品赏课文中描写童趣和景物的生动细致的语言,并说说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有何关系?五、课后学习:1、发挥想象: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年轻时的“三叔”,你会怎样劝说他珍惜时间?2、模仿文中描写“太阳”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月亮、星星或其他事物的文字。
第七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一)学习目标:1、查工具书,读准文章字音,弄清字意。
2、能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思路,深入研究课文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4、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熟悉课文内容。
2、阅读王安忆的有关作品。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男子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而课文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去看看王安忆是怎样来刻画他的男子汉的气概的。
二、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展开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3、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三、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